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教学设计及说明

教学设计及说明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教学设计及说明

微信扫码分享

教学设计及说明(精选14篇)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

  《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

  吉林师范大学附中附小       刘立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战争时期孤儿院的孤儿阮恒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挽救的同伴的生命。虽然在鲜血的时候他误认为自己会死,但为了她能活下来,他仍然坚持鲜血,课文真实的描写了阮恒鲜血时的神情、动作,真实的反映了他献血时的复杂心情。因此,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是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鲜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学习阮恒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设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为主线,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其思想得以升华,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引导读书,使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秋日私语》钢琴曲、《友谊地久天长》伴奏带。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情趣。

  1、同学们提起朋友这个称呼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总会有一些小伙伴陪伴在我们的身边,那么今天老师也要请咱班的幸运小观众谈谈他和朋友之间的事。

  2、用投影仪出示班级同学小时侯和小伙伴照的照片,然后说说和他之间的美好回忆。

  3、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共同探讨一篇和朋友有关的课文,《她是我的朋友》。(教师板书课题,同时用红色粉笔写“她”和“我”,用绿色粉笔写“朋友”)

  (通过展示同学们小时侯和小伙伴的照片能勾起美好的回忆和对友情那种温馨的内心体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学习课文埋下了伏笔。而板书用不同颜色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另一方面,绿色代表永恒,为升华文章的主题做铺垫。)

  二、自主合作,以读悟情,探知课文。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2、找学生回答后问: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要为小女孩献血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当时的情况怎么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找学生读。

  4、要是你你会怎么做呢?我们看看阮恒是怎么做的。

  (一到四自然段不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一代而过,同时培养学生抓住文章的主次。)

  5、师生合作配乐范读课文的5—11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音乐一方面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另一方面配上师生声请并貌的范读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教师和学生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6、让学生小组内配合朗读课文的5——11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阮恒动作、神情的语句。

  7、读完之后让学生自己说说画了那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能不你读懂的地方变成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让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地位,这恰好代替了教师烦琐的课堂提问和分析,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养成读书要不断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谈话和提问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重点句:

  (1)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2)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

  (3)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

  A、当学生谈到哪一句时教师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B、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表演“一只小手颤抖的举起来,然后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和“啜泣、呜咽、哭泣”,通过表演理解阮恒的内心矛盾。

  C、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当时阮恒的心理活动。

  D、引导学生开展个人读、小组读、挑战读、男女生竞赛读和全班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

  (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丰富内心体验,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那后来是什么原因让小男孩停止了哭泣?

  9、那么医生可能说了哪些话呢?同桌之间相互表演,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

  10、找两个小组到前面来表演。

  11、那么阮恒误认为自己会死,他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个采访栏目,一个人扮演阮恒,一个人扮演医生,一个人扮演记者,一个人扮演小女孩。

  12、找学生表演。

  13、齐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她是我的朋友。

  14、教师配上《友谊地久天长》进行情境渲染。

  是呀,正是阮恒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才挽救了小女孩的生命。而现实生活中朋友就是你脚边的被子,当你寒冷的时候他会温暖你的身体,当你失落的时候,他会给你安慰,当你遇到危险的时候他甚至会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就让我们真心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用爱心去铺陈周围的精彩。

  (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片美好的情感,有时他们的情感是那么脆弱,那么美好,就看你怎样去引导,怎样去让他们的心灵深处绽放一抹柔和的阳光,而我选择的是放上一曲温暖的歌谣,诉说一点真实的感动,这样在打开彼此心灵防线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学生的真心。)

  15、让学生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启示。

  16、教师介绍关于朋友的格言。(用多媒体出示)

  (1)友谊是一种温静而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为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

  ——荷麦

  (2)真友谊像磷火——在你周围最黑暗的时刻显得最亮。

  ——D。M

  (3)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朋友。

  ——爱因斯坦

  (4)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

  ——巴尔扎克

  17、让学生根据这些格言自己创作一些关于友谊的格言和设计一些关于友谊和爱心的图标。

  (语文是课内和课外的延伸,如果只把学生的思维盯在课堂,那么学生学到的不是语文,只是一些枯燥的实用性不大的知识,而我注意引导学生读书,引导学生创作,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质,丰富学生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18、找学生到前面画图标,把自己创作的格言贴到自己小组的展览区。

  三、共同歌唱《朋友》这首歌结束本节课。

  (通过唱歌结束教学,给人一种回味无穷的味道。)                                         

  <她是我的朋友>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内容。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拼搭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想像力。3. 使学生了解常见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4. 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到积木世界里观看精彩的表演。(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四种几何形体滑滑台比赛、叠罗汉表演等)你们看了觉得有趣吗?好,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玩“有趣的拼搭”游戏。(板书课题:有趣的拼搭)希望同学们在拼搭的活动中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得到新体会,获得新乐趣。[说明: 创设积木世界精彩表演的情境,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又暗示本课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为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几何形体的特征打好基础。]二、 开展活动,探索问题1. 开展“摸一摸”活动。(1) 活动导入: 小朋友,刚才给我们做精彩表演的“小演员”已来到我们教室。(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袋子)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从袋子里请出来。(2) 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3) 小组开展“摸一摸”活动。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报名称,再摸出物体。[说明: 通过动手摸和说名称,加深对已学过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也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好基础。] 2. 开展“滚一滚”活动。(1) 活动导入: 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开展谁滚得快的比赛。先请每个组的小朋友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搭好的斜面的顶端,听到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让它们自由滚或滑下。同时注意观察这四个物体是怎样往下滚或滑的。(2) 老师发出“开始”口令,各组开展“滚一滚”活动。(3) 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种物体滚得快?哪种物体滚得慢?(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像圆柱和球这样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说明: 营造比赛气氛,激发参与欲望。实际动手操作,既加深了认识,又验证了自己的发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3. 开展“堆一堆”活动。(1) 活动导入: 小朋友,我们再来开展看谁堆得高的比赛。请同一组的4个同学分别拿出6个长方体、6个正方体、6个圆柱、6个球,把它们分别堆起来。(2) 小组开展“堆一堆”活动。(3) 讨论交流: 在堆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些形状的物体好堆?哪些形状的物体不好堆?(4)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联想应用: 物体表面平的容易堆得高。你能再举一些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吗?[说明: 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观察、思考、讨论,获得了直观认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4. 开展“搭一搭”活动。(1) 活动导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各种形体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动物呀,交通工具呀,房子呀等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2) 小组开展“搭一搭”活动。(3) 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说明: 开展“小小设计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几何形体特征,合理利用材料,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想像力。小组集体讨论、拼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介绍作品,互相评比,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5. 开展“数一数”活动。(1) 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拼搭的东西真有趣。现在老师请大家数一数,一件作品中各种物体各用了多少个?(2) 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3) 多媒体呈现教材上的几种几何图形,要求学生看图说说: 搭出的图形像什么?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数一数,各种形状的物体各有多少个?[说明: 看图说像什么,培养了想像力;看图说名称,加深了对几何形体认识;看图数数,提高了数数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三、 总结活动,深化认识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有趣的拼搭”,为什么是“有趣的”呢?通过活动,我们发现了什么?学到了哪些知识?小朋友,你们能不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小白兔搬运萝卜呢?(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小白兔拔萝卜》。小白兔说:“今天,我在菜地里拔了一大筐萝卜。我用尽力气怎么搬也搬不动。这里没有车子,只有几根圆木头,怎么办呢?小朋友,你们能帮我想个好办法吗?”)请大家课后商量,下节课把你们想到的办法告诉小白兔,好吗?[说明: 课末总结,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活动收获,深化认识。通过童话故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54~55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得数是8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关系。2.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体验成功乐趣。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在炎热的夏天,你们喜欢做什么运动呢?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泳馆,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投影出示游泳馆场景)二、 探究新知,落实目标1. 引导学生直观地把图中的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或男生、女生)两部分。随即提出数学问题: 池里有5个小朋友,池边有3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说明: 进入情境,从中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题意,直观地理解加法含义。学生列式后,再板书: 5+3=8、3+5=8。[说明: 先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2. 引导: 刚才我们应用加法计算出一共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 有8个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有5个,池边有几个?学生讨论后,教师板书8-5=3,同时要求学生再次用手势表示题意,巩固减法含义。3. 提问: 刚才同学们把小朋友分成池边和池里两部分,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互相讨论、交流。[说明: 突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4.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想法。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分类方法,提出不同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说明: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课堂能呈现出开放、生动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新知不是通过教师的说教得到的,而是自己悟出的。]5. 小结过渡: 刚才同学们思考问题很认真,明白了在求一共有多少时,是把两部分小朋友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求其中一部分时,就用总人数去掉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现在,老师带你们去森林里的聪明屋做客,那里有一位智慧爷爷,他的口袋里有很多的智慧星。如果想得到他的智慧星,就得回答智慧爷爷提出的问题。三、 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 出示小兔拔萝卜的画面。第一次呈现筐里2个萝卜,地上6个萝卜,要求看图列出四道算式。(板书: 2+6=8、6+2=8、8-2=6、8-6=2)随后拖动课件中的萝卜,依次使筐里的萝卜数为2、3、4、5、6、7、8,要求根据图意的不同,列出相应的算式。小结: 根据小兔拔萝卜的故事,我们列出了这么多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说明: 培养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有条理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2. 课间休息: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我们休息一下。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画和一曲美妙的音乐吧![说明: 通过课间休息,调整情绪,准备进入下一阶段学习。]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四、 有序整理,深化思维1. 每组准备0~8这九张数字卡片,要求用这些卡片摆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比一比: 哪个小组摆出的算式最多,速度最快?摆好后,引导学生按顺序整理这些算式。2. 出示8-1、8-2、8-3,先要求算出上述各题的得数,再要求按规律接着往下编题。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尝试在括号里填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之后,引导学生有序地整理这些算式。[说明: 下课前五分钟,学生身心疲劳,情绪低落,因此,在课的结尾设计类似游戏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继续保持饱满的情绪。]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10的分与合,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2. 在合作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提高有序思维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3. 在活动中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培养爱数学的情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 出示内装10个圆片的盒子,让学生从中任意取走若干个圆片,教师不用看,就能正确报出学生拿走的圆片个数。2. 鼓励学生发现老师猜数的“窍门”,并适时引入新课。[说明: 这一环节,教师应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就能吸引住学生。]二、 主动探究,获取新知1. 动手分圆片。要求学生拿出10个圆片,用自己的方法,把它们分成两堆。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针对操作情况适当给予展示。[说明: 教师应及时评点,让学生体会到这样“无序”地分,效果不好。]2. 动手涂算珠。(1) 激励学生先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再自由讨论怎样“有序”地涂,然后独立动手涂一涂。(2) 写一写,说一说,读一读。引导学生把10的组成情况写下来。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最后集体读一读。(3) 快速抢答。如,老师报出10分成9和1,学生马上回答出10分成1和9,并适时补充板书。[说明: 如何“有序”地掌握10的组成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关系,在语言上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三、 游戏活动,应用拓展[说明:小学生的学习大多以无意识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在这一环节,利用课件设计闯关的游戏,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关:“芝麻开门”。通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完成闯关任务。第二关:“快乐搭档”。同桌合作,完成拍手游戏。(如,生1: 我拍3,生2: 我拍7,合: 3和7合成10)第三关:“学唱儿歌,谁最棒”。通过竞赛的方式,学唱儿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五五,合成一双手。”[说明: 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像力,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适当的表演。]第四关:“商店购物,你能行”。课件呈现几种不同的玩具,标价1~9元。提出问题: 如果你用10元钱,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后,还剩多少元钱?[说明: 让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评价,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四、 总结评价,情知共融这节课小朋友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如果满分是10分,你打算给自己或同桌打多少分?[说明: 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可以及时追问:这位同学差几分就满分了?这样,在评价中既能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又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信心。]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14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编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5的乘法口诀,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使学生在编口诀和用口诀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点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教学过程一、 导入出示例题场景图。认真观察一下,你能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重点引导学生讲清: 画面上有5只船,每只船上都坐了5个人。二、 编写口诀1. 根据大家了解到的信息,我们来填一填表格。出示表格:船的只数 人数 指导学生填一填。1只船上坐5人,2只船上坐几人?10人是怎样算出来的?3只船呢?15人又是怎样算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说明: 让学生借助直观把船的只数和人数的变化联系起来,为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积作好准备。]2. 提问: 1只船上有5人,是几个5?(在表格上面板书: 1个5)那么2只船上的人数是几个几相加呢?3只船呢?……(依次在表格上面板书: 2个5相加,3个5相加……)船的只数12345人数5101520253. 根据几个5相加你会写出乘法算式吗?指名回答。板书: 1×5=52×5=103×5=154×5=205×5=254. 提问: 看了这些乘法算式,你知道我们今天要编写的是几的乘法口诀吗?(板书: 5的乘法口诀)1个5是5,就可以编一句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板书: 一五得五)根据我们以前编口诀的经验,你会编一编5的其他几句乘法口诀吗?先想一想你会编哪一句,再来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口诀板书完整。[说明: 运用学生已有的编口诀的经验和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编写5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能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5. 你会把这几句5的乘法口诀读一读吗?先让学生各自轻轻地读一遍,再指名读。6. 提问: 根据前面的学习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呢?那老师出几道乘法题,请你选择合适的口诀来计算,好吗?教师出示乘法算式,让学生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来算,再贴在相应的口诀后面。引导学生观察: 一句乘法口诀能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为什么“五五二十五”后面只有一道乘法算式呢?7. 记口诀。(1) 口诀是很有用的。你能把这些口诀都背出来吗?指名背一背,再全班背一背。(2) 你在读口诀、背口诀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引导发现: 下面的一句口诀比上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多5,上面的一句口诀比下面一句口诀的得数少5。(3) 现在同桌对口令,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5的乘法口诀都记牢了。[说明: 以各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5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些口诀中的规律,有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三、 想想做做,巩固提高1.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比一比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2.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花坛里的花开得有点奇怪,你知道为什么“5×4”和“4×5”这两朵花开在一起吗?“四五二十”这句口诀有什么用?你会说出另外3个花坛要用的乘法口诀,并写出乘法算式的积吗?3.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及时进行评点。[说明: 利用校对的机会让学生对别人进行客观评价,既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又培养了学生的评价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谈话: 几只小兔在草地上尽情玩耍。天黑了,它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能帮帮小兔吗?要求学生先连一连,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连。四、 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学会了什么?你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处吗?口诀是我们共同努力编出来的,请小朋友把它们牢牢地记住。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4~15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2. 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 结合排队等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尊敬老人、礼貌谦让等社会公德教育。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活动1: 开车出游。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个非常有趣的地方,你们想去吗?那就开上咱们的小列车去吧。(律动——开火车,多媒体显示列车开到了动物园)[说明: 律动时,要让学生模仿坐车的动作,并配上列车行进及到站时的声音,使学生身临其境。]二、 感知新知活动2: 排队买票。1. 动物园一大早就有人来排队买票了。(多媒体显示5人排队买票图)2. 引导看图,自由提有关“几”与“第几”的问题。如: 有几个人在排队?老爷爷排第几呢?戴帽子的男孩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3. 说一说。(1) 如果是你排在老爷爷的前面,你会对老爷爷说些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从第五走到了第一)(2) 老爷爷高兴地排到了第一。现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小女孩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3) 刚才我们说的几人与第几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样吗?(板书课题)4. (多媒体演示老爷爷买完票走了)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如: 剩下几个人?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孩又排第几?小女孩的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说明: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适当地加以引导,特别要让学生说清楚“是怎么数的”。同时,要告诉学生“排队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从前面数起”。]三、 内化认知活动3: 点灯笼。1. 今天动物园可真热闹,门口挂满了灯笼。我们一起来做点灯笼的游戏好吗?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要求: 第一行从左边起点4个灯笼,第二行从左边起点第4个灯笼。2. 指名在电脑上进行涂色操作。3. 议一议: 4个和第4个意思一样吗?[说明: 给灯笼涂的颜色不作统一要求,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并要求说说为什么涂这种颜色。在区别“4个”与“第4个”时,如果学生能明白“4个”指一共有四个灯笼,而“第4个”指排在第四个的那个灯笼就可以了。]活动4: 我说我家。1. 多媒体出示小丽家楼房图。2. 看图,要求用“几”和“第几”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如: 这幢楼有5层,小丽住在第4层……3. 介绍自己家: 你家的楼房一共有几层?你家住在第几层?[说明: 在数楼房层数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根据房门、窗户和阳台等参照物来数,并要指出数楼房习惯上都是从下往上数。]活动5: 猴子捞月亮。1. 快看,动物园里的小猴子又在捞月亮啦!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右图。2. 说一说: 看到这个画面你想说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注意到戴帽子的猴子很特别)3. 小组讨论: 戴帽子的小猴排在第几?你是怎么数的?[说明:数戴帽子的小猴子是第几只时,要引导学生先从下往上数,再从上往下数,明白由于数的方向不同,答案也不同。]活动6: 课间律动操。1. 挑选领操员。(每组各派1名学生排队上台领操)提问: 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上台领操?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你是怎么数的?2. 全班模仿动物动作做课间律动操。3. 领操员重新排队下台回原位。提问: 刚才领操员下去时谁排第一?谁排第二?你是怎么数的?[说明: 本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目的是通过活动解除学生的学习疲劳,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活动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不得少于3分钟。]活动7: 赛车比赛。1. 小朋友们的操做得可真不错。接着,我们一起去看小动物赛车。(多媒体出示赛车图)2. 抢答: 4号车前面有几辆车?是哪些车?5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4号车前面是几号车?后面又是几号车?3. 小组合作: 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说明: 在小组合作活动中,最好是同桌合作或前后桌合作,同时要强调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说话不要太大声,不要影响其他人的交流等。]四、 总结评价活动8: 满载而归。1. 小朋友们今天在动物园里玩得开心吗?不过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家去。(律动开列车游戏)2. 今天我们参观了动物园,学习了几和第几的知识,你能说一句含有几和第几的话吗?3.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现在你知道“几”和“第几”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你今天表现怎样?满意吗?[说明: 在说“几”和“第几”时,要启发学生结合实例进行描述。在课末评价时,要引导学生既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甚至可以评价老师。]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7页。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自主发现并掌握10的分与合。2. 经历探索10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发展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 游戏引入谈话:小朋友,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个袋子,袋子里有一些花片。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小朋友从袋子里拿出几个花片。然后告诉老师你拿出了几个花片,老师很快就能知道袋子里还有几个花片。想玩这个游戏吗?师生一起做游戏,连续做三四次。提问:老师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你能猜出其中的秘密吗?(袋子里一共有10个花片)谈话:小朋友猜得对。老师知道袋子里一共有10个花片,是根据10的组成想出还有几个花片的。如果小朋友学了10的分与合,也能猜对。[说明:猜花片的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从羡慕老师的“高明”到发现其中的秘密,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二、 自主探索1. 初步感知。要求:请小朋友拿出10个花片,把10个花片分成两个部分,一边分花片一边想,10可以分成几和几。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反馈:你是怎样分的?(指名到磁性黑板上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10可以分成几和几,按先无序后有序的顺序组织反馈)揭示课题:10的分与合。2. 有序探索。谈话:小朋友能有次序地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真了不起!小朋友也能像这样有次序地找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吗?拿出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作业纸,看图上有5串珠,每串都有多少个珠?要求:你能有次序地分一分、涂一涂吗?先和同桌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可以怎样涂,再涂一涂、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填在下面的方框里。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反馈:你是怎样涂,怎样填的?(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分的结果,师生共同评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提问: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涂法,如:可以从左边开始涂,也可以从右边开始涂;可以先涂1个,也可以先涂9个)追问:你还能想到什么?(根据10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想到几和几合成10)谁能有次序地说出几和几合成10?(指定两三个学生按顺序说出几和几合成10)谈话:你能很快记住10的分与合吗?先自己记一记,再说给同桌听。擦去黑板上方框里的数,提问:谁能按顺序说出10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10,并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记的。谈话:大家都记住了吗?(记住了)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检查,我背给你听,你再背给我听。[说明:从自由地分花片到有序地涂算珠,学生亲历了自主探索10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了有序思考的方法。根据10可以分成几和几主动想到几和几合成10,沟通了分与合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让学生交流怎样记住分与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记忆方法的指导,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效率。]三、 巩固应用1. 猜一猜。出示10块糖,谈话:小朋友看,这里有10块糖,老师把这10块糖分在两只手里,不让大家知道每只手里有几块糖,你能猜出老师每只手里有几块糖吗?(把糖分在两只手里,握紧拳头,让学生猜)谈话:小朋友想玩这样的游戏吗?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用圆片玩一玩。一个小朋友拿圆片,另一个小朋友猜,然后再交换玩一次。学生活动。2. 做“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书上用线连一连,再组织反馈。3. 做“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题目,谈话:一列火车从很远的地方开了过来,到站时,车箱上的数少掉了一些,你能把少掉的这些数填完整吗?请小朋友在书上填一填。学生练习后,指名说答案,集体校对。4. 找朋友。谈话:我们再来做个游戏,请小朋友拿出1~9这9张数字卡片。老师拿出一张卡片,小朋友要很快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一张卡片,使你拿出的卡片上的数和老师拿的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并把你的卡片举起来给老师看,说出几和几合成10。看谁第一个举起卡片。师生一起做游戏。谈话:还想做这个游戏吗?请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做这个游戏。一个小朋友先出卡片,其他小朋友找出合适的卡片;再换一个人出卡片,像这样轮流进行。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小组活动后,评出合作最出色的小组。5. 有几种分法。课件出示:有10张画片,要把它们分成两堆,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先让学生用学具分一分,再说出分得的结果。[说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练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促进所学知识的内化。“猜一猜”“找朋友”的游戏,以师生间、同桌间、小组内等不同形式组织学生活动,增加了学生练习的机会,提高了练习的效率;“有几种分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评出合作最出色的小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和意识。]四、 课堂总结提问: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7~29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2.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3. 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课件,尺,软盘。2. 学生准备: 彩纸条,剪刀,1分硬币,电话卡或银行卡。 教学过程一、 故事导入谈话: (演示课件)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到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提问: 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引导: 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板书:米、厘米)你能用手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说明: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一些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在前面的学习中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通过复习旧知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孩子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孙悟空又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设疑: (课件演示)红红又问了一个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还短,或者比1厘米长但比1米短,又该怎样表示它的长度呢?”指出: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 二、 探索实践1.认识分米。(1) 量一量。要求: 请你用直尺量一量你的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大约各是多少厘米?(学生回答)介绍: 一般来说,文具盒长大约是20厘米,宽大约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 20厘米、10厘米)(出示10厘米的彩条)“10厘米”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板书: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请同学们想一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学生齐读: 10厘米是1分米。 (2) 认一认。引导: 请你拿出直尺,看看1分米可以从哪里到哪里。指名演示交流: 不管从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1分米都等于多少厘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提问: 你手上的尺全长大约几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 体验。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并借助直尺比画出1分米。我们现在比画的就是一拃的长度,一拃大约是1分米。 一人比画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比画得对不对。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说明: 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虽然学生估计的1分米并不十分准确,但只要是较接近的,都应予以鼓励。] (3) 画一画。① 要求: 你能用尺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纸上。② 交流: 你是怎样画的?请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③ 引导: (边说边画)1分米我们可以从直尺上的刻度0画到刻度10。那么可不可以从刻度1开始画起呢?如果这样,应该画到哪里呢?为什么?如果从刻度2、3开始画呢? [说明: 让学生知道用直尺画1分米的线段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既利于进一步理解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又利于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④ 小结: 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⑤ 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4) 找一找。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再组织全班交流。(5) 数一数。引导: (出示米尺)谁来数一数,1米是多少厘米?是多少分米?你是怎样数的?又是怎样想的?(板书:1米=10分米)(6)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同桌合作: 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分别接近几分米。(也可以先让学生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说明: 学生估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有利于学生增强对实际长度的感知,培养估计能力。] 2. 认识毫米。(1) 引导: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有的同学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完成课题板书:分米和毫米) (2) 小组学习。① 出示学习步骤。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是多少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你找一找、量一量。②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说明: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因此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还较弱,所以出示了具体的学习步骤。这样,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讨论,从而理解毫米的含义。] ③ 汇报: 通过小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追问: 1厘米中数出了多少毫米?想想看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3) 提问: 你能用手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教师先演示一下,再要求同桌学生互相比画,并用一分硬币进行检验。(4) 你知道哪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互相说一说。 三、 总结1. 提问: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分米和毫米)提问: 连同前面学习的米和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4个长度单位,你能把这些单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说明: 在教学中已经通过对直尺的观察,初步沟通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总结能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2. 提问: 那么现在再来看看前面红红提出的问题,要是金箍棒缩得比1厘米短该用什么单位量?(毫米)比1米短但比1厘米长呢?(分米或厘米) 四、 巩固练习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想一想,再指名回答。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确定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让学生在书上填一填,再组织交流,启发学生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必要时,可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3.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先让学生自由判断,再启发学生通过实际测量验证猜想。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了解计算器的结构和基本功能,能正确地运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一、两步式题的计算。

  2. 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基本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确定不同的计算方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谈话:在电视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游戏,叫“魅力联想”,看过吗?想不想玩这个游戏?(依次展示下列各项,得出答案是“算盘”)

  提问:还想玩吗?(把“提示三”中的内容改为“诞生于上世纪”,把“提示四”的内容改为“很轻,可握在手中”,得出答案为“计算器”)

  揭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谈话:了解计算器吗?你在哪儿看到过计算器?把你知道的与同桌交流。

  投影出示计算器模型,引导学生说出计算器上主要键的名称及功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计算器的信息?

  二、 初试本领

  谈话:会使用计算器吗?我们先来“初试本领”。注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准备好身边的学习用品,开始!

  投影出示:

  计算下列各题:

  ① 1 256 - 768 = ② 477 × 167 =

  ③ 32 ÷ 4 = ④ 36 × 99 ≈

  交流计算结果。

  小结:为什么有的同学计算得这么快呢?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吗?(交流并得出:在计算时,能口算或要求估算时,不需要使用计算器)

  三、 再显身手

  谈话:看来,大家对计算器的使用真的比较熟练。想不想“再显身手”?请看这组题:

  ① 438 × 15 - 1 274 ② 2 940 ÷ 28 + 763

  ③ 40 000 - 165 × 182 ④ 25 120 ÷ (449 - 289)

  提问:这四道题与上面四道题相比,有什么不一样?会做吗?请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

  交流计算结果(学生的答案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引导:你有没有感觉到这四道题的计算过程不一样?(第③、④题要先算后一步,而①、②两题只要按顺序计算就行了)

  讨论:用计算器计算③、④两题,该怎么操作呢?我们以第③题为例,谁来介绍介绍你是怎样算的?(突出记住中间数、使用mr键、倒减等方法)

  四、 欣赏史料

  谈话:同学们学习得非常投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则短片,好吗?

  短片配音:

  你知道吗

  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的历史上,人们一直就没有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

  远在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领先于世界千余年。到了周代,发明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算筹。算筹是一种用竹、木或骨制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棍。计算时,通常编出一套歌诀形式的算法,一边计算,一边不断地重新布棍。

  到了东汉末年,我国人民又发明了算盘,这也是计算工具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发明。这种轻巧灵活、携带方便、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计算工具,至今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它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最光辉的成就之一”。

  1977年,日本卡西欧公司生产出了第一部微型计算器,这种袖珍型计算器可握在手中,使用方便,适合所有人的使用。

  如今,计算机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正被许多行业所使用,有的计算机每秒钟可计算1 000万亿次,过去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计算,现在片刻间就能算出结果。

  提问:感受到科学前进的脚步了吧?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有什么想法?

  五、 一展风采

  谈话:让我们尽情享受科学带来的快乐吧!请拿起计算器,一展自己的风采!

  谈话:请看问题1——有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

  ① 每天大约滴水16千克,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 )千克的水。

  ② 把这些水装入饮水桶,若每桶装25千克,大约可装( )桶。

  ③ 如果一个家庭每天需要4桶水,这些水可够( )个家庭用一天。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答案。

  提问: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谈话:再来看问题2——有一天,小明在用计算器计算“490 × 16”时,发现计算器的键“4”坏了,聪明的小明灵机一动,很快还是用这个计算器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了,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组织交流,并选择其中一种方法用计算器验证。

  六、 挑战极限

  谈话:同学们的表现很出色,真的让老师领略了大家的风采,想挑战计算器的极限吗?

  计算:111 111 111 × 111 111 111。

  学生尝试计算。(发现计算结果前面多了一个“e”字,且不同的计算器显示的结果不一样)

  提问:有问题吗?有什么问题?(计算器的数位不够了)

  追问:谁能帮大家解决这个问题?

  谈话:我们来向书本请教,先完成课本第101页“想想做做”的第4题,做了这道题,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引导学生渐次观察,直至发现其中的规律。

  小结: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计算器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计算问题,解决问题更多的要依靠人的智慧)

  播放短片:“珠心算”比赛现场录像片断。

  谈话:这个片断是2004年全国珠心算现场会上,二年级小朋友表演的镜头。珠心算,就是在头脑里面打算盘,看到这个镜头,你又想说什么?(突出:先进的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有时看起来比较传统的计算方式,也能显示出它的奇妙之处)

  总结: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培根说过:“人的智慧才是天下最伟大的力量!”(投影出示)

  总说明

  一、 关于教材

  “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教材,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非常合拍,给教师的教学定位、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具体说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遵循知识建构的规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这里找到学习的起点,拾级而上;二是内容鲜活,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很紧;三是数学味很浓,习题中编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本质的内容,比如“找规律”、“认识有趣的数142857”等;四是定位巧妙,围绕普通型计算器展开,为教学留有更为广阔的加工和改造的空间。教学时,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并对教材巧妙加以整合。

  二、 关于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

  计算器功能键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但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展开?确实值得思量。我认为,教学中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对它的各种功能键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逐一介绍,而应该抓住生活中经常使用、对学生建构科学素养起核心意义的内容进行教学。因此,我凸显了计算器中“记忆键mr”、“清除键ac”等键的使用,而计算器其他键的作用及有关信息,则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随机地动态解决。又因为各种键的使用不需要太多的智力参与,也没有多少探究的价值,故而,我将这些教学内容通过谈话的形式,在学生认识的空白处描摹,由学生或由老师直接介绍。

  三、 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经济时代,人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计算器教学只是一个载体,它应该承载着益智、辅德和育美的功能。本课中,我安排了“魅力联想”“初试本领”“再显身手”“一展风采”和“挑战极限”等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在全力彰显上述理念。“魅力联想”目的是引出课题,盘活课堂、预留悬念;“初试本领”是尝试用计算器进行基本计算,掌握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初步体会应根据计算的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计算方式;“再显身手”是本节课知识层面的教学,解决用计算器进行混合运算的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展风采”以生活问题为依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计算器的使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挑战极限”力求让学生在认知不平衡的矛盾状态中,引发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通过自己的探索达成新的认知平衡。

  四、 关于算盘的介入

  课的开始,我引出了算盘,课末又以算盘收尾,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数学文化的广袤与久远,感受“人”和“工具”这一对矛盾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初步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0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6页。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二、 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2. 归纳正数和负数。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出现: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3. 练习。(1)完成第6页第2题。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2)完成第7页第5题。(图序调整)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 88.3℃。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说明: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提问: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4)完成第6页第3题。学生可能出现:①1、2、3、4、5,- 1、- 2、- 3、- 4、- 5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如1、- 1、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如1、2、3、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说明: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三、 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总说明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0~31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1. 猴妈妈要把6个桃分给2只小猴,你猜猴妈妈会怎样分?学生可能会有以下的回答:(1) 一只小猴分1个,另一只小猴分5个;(2) 一只小猴分2个,另一只小猴分4个;(3) 每只小猴分3个。2.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公平?为什么?3. 小结: 每只小猴都分3个,也可以说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 同样多、平均分)[说明: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二、 说一说,下面哪幅图表示平均分1. 出示两幅图: 第一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第二幅图10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6颗,另一盘放4颗。2. 提问: 第一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3. 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说明: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三、 动手操作,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1. 课件出示小兔搬萝卜的画面。小兔提出问题: 我可以把8个萝卜平均分几次搬呢?(1) 说一说:“平均分几次搬”是什么意思?(2) 同桌合作,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个别辅导。(3) 汇报: 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如下方法:① 每次2个,搬4次。② 每次1个,搬8次。③ 每次4个,搬2次。(4)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整理并板书:① ○○ ○○ ○○ ○○② ○ ○ ○ ○ ○ ○ ○ ○③ ○○○○ ○○○○师: 同学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搬法。请大家说一说,第一种方法是把8个萝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第二种、第三种方法呢?[说明: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四、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1. 按要求分小棒。(1) 每2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学生分小组操作后,组织交流。(2) 每3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每4根分一份,12根小棒可以分成份。学生分小组操作后,要求说说这几次分小棒的操作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3) 启发:像刚才这样,还可以每几根分一份?把12根小棒分成几份?2. 先圈一圈,使每份同样多,再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1) 出示10个苹果图(每组1张),要求:把10个苹果,每个一份,分成了份。(2) 出示15个青椒图(每组1张),要求: 15个青椒,每个一份,分成了份。3. 归纳总结。说说这节课你知道些什么?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说明: 通过不同形式的基本题与提高题的练习,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2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课前准备:课件、资料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学习内容: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信中对爸爸的描写的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一)激qing——凸显“呼声”。

  1、听写词语。

  2、同桌互评自改。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

  [意图:通过课前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感悟呼声。

  1、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

  2、小组合作、议原因。

  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

  3、班级交流,悟原因。

  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①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②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课后思考练习2)

  ③读句感悟

  (a)理解重点词语“太平”“娇嫩的和平之花”、体会句子意思。

  (b)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c)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d)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要和平不要战争)。

  ⑤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意图: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切入,找出最根本原因,突出难点所在,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有关事例交流和观看录相图片中以评促学突破难点,使学生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三)延伸——内化呼声。

  1、联系实际,写行动。

  学习课文中的有关语言或句式小练笔。

  2、内化情感,道心声。

  学生在班上交流,评价。

  3、总结:同学们,我们以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为了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我们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把我们的心声唱出来吧!(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下课。

  [意图:通过自己写行动,交流评价道心声,意在读写结合,积累运用语言让学生内化情感,进一步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板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要和平不要战争

  ↑

  世界并不太平

  [设计说明]     

  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个理念,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突出素养;注意加强词句训练,扎实基础,培养能力。

  二、教材处理。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提示,应围绕思考·练习2、 3题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后思考·练习2——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与文本对话并通过联系实际,小练笔、道心声等途径让学生加深感悟,突破难点。

  三、设计意图。

  1、以“呼声”为情感线——激qing。《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情感体验,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在设计中,贯穿“呼声”于全过程。课伊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在感悟语句,突破难点,情感共鸣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强化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又在“小练笔,道心声”内化情感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情感,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让学生沿着小作者的情感阶梯,迈向情感高潮,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得到启迪。

  2、以“评价”为杠杆力——促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我们学校“语文学习能力科学评价”实验课题的子课题,我们力图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摸索,努力实施,尽量发挥课堂评价的功能,努力达到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如在听写词语后,让学生对照屏幕同桌互评自改,促进学生把词语写正确,把字写工整漂亮;在突破难点时,让学生互评感受,读中互评,以评促理解,以评促朗读;在小练笔、道心声时,又让学生互评行动,互评语言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进一步内化。

  3、以“读悟”为主渠道——内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通过读书有所感悟,通过感悟促进内化。如:“默读课文,找原因”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找出最根本的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读书,通过读书、思考、感悟原因所在。又如在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个语句时,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悟这个语句的意思,又联系全文读书内化,突破了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编者之间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3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0~41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3.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 直观演示,感知加法的含义谈话: 马老师家有棵橘子树,长着好多橘子,可甜了。今天,我带了一些来送给小朋友,喜欢吗?出示5盘橘子,5个盘子里的橘子数分别是1、1、2、2、3。谈话: 老师想把其中的2盘送给我们班的小朋友,猜猜看,老师会送给我们班小朋友几个橘子?生1: 我想可能会送第一盘和第二盘,一共是2个橘子。生2: 我想可能会送第四盘和第五盘,一共是5个橘子。指出: 把第一盘和第二盘的橘子合起来,可以用加法算,列式为1+1=2;把第四盘和第五盘的橘子合起来,也要用加法算,列式为2+3=5。介绍: 加号及加法算式的读法。提问: 如果送第一盘和第三盘,一共是几个橘子?算式怎么列?如果送第三盘和第四盘呢?小结: 要知道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算。[说明: 从生活中的一个普通问题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亲切而自然,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加法的含义,而且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的思维。]二、 看图计算,初步应用1. “想想做做”第1题。(1) 观察画面——鸡妈妈一家。提问: 图上有几只母鸡,几只小鸡?一共有几只鸡?算式怎么列?(2) 观察画面——小兔一家,青蛙一家。先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提出要求:小兔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青蛙一共有多少只,该怎样列算式?2. “想想做做”第4题。要求先按顺序观察三幅图,再在小组里说说每幅图的意思,最后让学生把图下的算式填完整,并进行交流。[说明: 让学生充分地表达看到的画面情景,并适时提出数学问题,进而列式计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 联系生活,丰富对加法的认识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如,我有2枝铅笔,又买来1枝,一共有3枝铅笔;(2+1=3)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5只小鸟;(3+2=5)一年级有2个班级,二年级有2个班级,一共有4个班级;(2+2=4)……[说明: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提取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丰富了学生对加法的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四、 独立计算,巩固认识1. “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先看清算式,画一画,最后列出算式。2. “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得数,再组织交流。3.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连一连,再交流。4. “想想做做”第6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教学设计及说明 篇14

  《下雪的早晨》教学设计及说明

  9月23日,我们大桥中心学校举行了“教学能手”竞赛第二轮: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说明。我们要设计的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七册第十二单元“风雪”中的课文《下雪的早晨》。课文是艾青的一首诗,共三节。

  拿到教材,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我们开始写教学设计。我在动笔之前,将艾青的这篇大作读了有四五遍。也许是我的语感不够好,所以读第一遍第二遍的时候我还没有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我极力要透过诗作,寻找作者的思想。我想一篇文章,思想就是灵魂。尽管读了四五遍,我还是不敢说我的“脉”拿得那么准,甚至到写完交了“作业”时心里还没有底。

  也许是我想多了,我在想着作者是不是有什么更深的意蕴。

  《下雪的早晨》一诗共三节,第一节五行,描述早晨雪落无声,万籁俱静的景象。第二节笔峰一转,写作者想起夏天,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怎样地去捕树上的知了。第三节又写作者猜想那个孩子此时可能在做什么。第二节第三节共二十行余行,占很大的篇幅。

  研读教材,显然重点在第二三节。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最容易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显然会集中在“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更深入一些:“那个孩子有什么样特别的地方令作者难忘?”我想是因为孩子的快乐、童趣影响感染了作者。这也是孩子们理解课文的难点。要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特点:联想和想象。

  课后生字有两个,都是要求会读会认会写的。因为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具备一定的自学生字的能力,所以生字教学不作为重点。

  这样想着,我便开始动笔写起来。首先是单元教材分析,把握整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及知识结构。这一单元主题是“风雪”,除《下雪的早晨》外,收录了“瑞雪图”(写景壮物),阅读文章《深山风雪路》(写事)、《雪》(知识介绍)、有关雪的古诗和谚语。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会写生字“院”“竿”,读准字音,弄清字形,明白字意,组词;学习、积累词语“透过”“洁白”“一刻不停”“仰起”“此刻”“或许”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珍惜时光、珍爱生活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想到那个孩子,明确作者的用意。教学准备,课文背景图片。

  没有考虑到课堂容量太大,我设计一课时完成教学。写完之后,我才发现一课时根本完成不了,应该做两课时。

  几大步骤我写在草稿纸上:导入,初读,细品(想象),总结(学习写法),拓展(实践,图、相搜集,或美好的童年图片展/手抄报)。按部就班,写下去。

  导入,激趣。我设计引导学生回忆下雪天的事,说雪地里的回忆,导入到课文。这是我课堂上常用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联系生活,并引入课题。

  初读课文,先读准字音,再说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在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学生互帮互助,开展合作学习,并提出质疑。如果孩子们能提出“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更深入一些:“那个孩子有什么样特别的地方令作者难忘?”,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与第三个设计环节悄然衔接起来,用阅读的方法从课文中找答案。边读边思。

  细品课文,想象画面。第一节,看图,听读想象。强化朗读,理解“静”,文中用了两个“多么静”,指导读出静的感觉,轻读,慢读。第二节,着重解决作者为什么会想到那个小孩,由此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夏天那个小孩,想象情境画面。感受小孩的活泼可爱,天真无邪,通过朗读体会小孩的可爱之处。让孩子们心灵受到震憾,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记忆深刻。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以强化、加深感悟。第三节,作者由联想到想象,再次强调那个孩子给作者的印象深刻。在这一节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时光的宝贵,生活的美好,并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

  这个环节可能会费很多时间,但是非常必要的。

  总结课文的环节,主要是学习指导学生在作文中运用联想与想象。

  拓展的环节,我想主要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设计“美好的童年”图片展或手抄报展,展示生活中美好的瞬间,体会生活的美好、时光易逝等。

  设计写完,我的设计说明也写完了。但在我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又研读了几遍教材,发现有两个句子,学生可能会指出有语病:一是“太阳刚刚上升”中“上升”不恰当;“在寻找知了的声音”“声音”怎么能寻找?还有两处,不知是不是容易产生歧义的两个句子:“结了蚂蚱、……” 棍子上“结”蚂蚱?“在寻找知了的声音……”后面为什么用省略号,是省略了孩子的活动,还是孩子爬上树摔下来了?也许是我的知识水平有限?也许是平时自己教学设计太潦草了?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赛,我认为真的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设计能力,但应该务实,认真地做下去,肯定有成效。

  四年级上册《下雪的早晨 》说课反思

  《下雪的早晨》这首诗是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全诗分为三个小节,描述了宁静的早晨,雪花飘飞,我的思绪随着雪花飘飞得很远:想起夏天树林里的小孩天真活泼的喜悦心情和期盼之心。这首诗我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意思,学习两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 能用各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 理解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一、自主选择

  引导选择,让学生个性飞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个性化发展。如: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找一找,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选择往往会有很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有意而巧妙的引导学生选择,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联系生活、服务于生活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如果说雪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话,那夏天对他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我让学生回忆夏天,说说夏天,在他们脑中再现夏天的有关信息,再结合课文读,从而把文本和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

  三、拓展迁移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交流“我们经常在冬天时想着夏天,在夏天时想着冬天,你们在类似的经历吗?”在交流中,同学们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观。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教学设计及说明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50021275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