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习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习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平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平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习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2、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那里有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⑴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⑵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

  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ì)。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记忆“栽、雕、赏”的字形:

  (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

  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⑶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课后小结〗

  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没有感性认识。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还要求学生回家搜集颐和园的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然后把师生共同搜集的资料制作了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教学时,让学生边游览边谈体会与感受,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如临其境,对颐和园的景色优美就有了具体、形象的主观感受,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利用课件,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习的自主,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千万不可忽视与互动学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⑴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⑵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⑴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⑵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⑶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⑴学习第一层:

  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⑵学习第二层:

  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

  提问:

  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⑶学习第三层:

  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提问: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

  (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

  “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

  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课后小结〗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我重点设计了“读景”这个教学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看图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⑴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⑵十七孔桥是怎样的?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⑶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⑴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⑵学生模仿练习。

  ⑶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课后小结〗

  精心设计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也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

  《颐和园》是第七册第五组教材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揣摩作者的叙述顺序,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生实际,本课的训练点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导语: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般神奇的建筑。请同学们先欣赏一些这里的美景。

  2、出示图片,欣赏图片:

  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交流谈感受。

  3、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感受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就够了,但要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需要美的智慧。同学们有信心吗?现在我们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颐和园 

  提醒学生注意“颐”左边的写法。

  (在导入这一环节里,我借助图片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采用富有诗意的导语、具有感召力的过渡语,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学生看了图片说:“我真想现在就到颐和园去游览一番!”)

  二、初读感知,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默读课文:

  作者按游览顺序主要给我们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处美景?

  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过渡:让作者做我们的导游,带我们去细细玩赏。

  (第二个环节让学生通过默读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整体感知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另外,让作者做导游,使学生更快地和作者、文本、融为一体,进入课文美好的情景。)

  三、精读感悟,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

  1、感受长廊的特点:

  过渡:

  作者先带我们来到了有名的长廊。长廊为什么这么有名呢?

  (出示图片)

  ⑴ 指名读文(第二段):

  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交流感受并板书:

  长、美 

  ⑶ 体会长廊的长:

  ① 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② 齐读感受后交流:

  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

  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③ 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

  (通过朗读深化感受)

  ④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

  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

  (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⑷ 指导朗读:

  课件出示老师引读:

  长廊真长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 

  ⑸ 感受长廊的美:

  ① 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指名。

  ② 学生交流,重点理解:

  五彩的画:

  出示这些画,谁来说说这些画怎么样?有的……有的……有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③ 欣赏长廊的录像资料,一生扮解说员,介绍长廊的相关知识。学生观后交流谈感受。

  (借助像象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和作者及课文融为一体,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学生对长廊的相关内容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

  小结: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④ 你还可以从有哪些地方感受到长廊的美呢?学生交流: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鲜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风景宜人)

  ⑤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长廊的美!引读:

  课件出示:

  长廊真美呀!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使人神清气爽。 

  ⑥ 谁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指名读。

  ⑦ 指导感情朗读:

  长廊这么长,这么美,真让人陶醉呀!请大家带着对长廊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第二段!

  ⑧ 小结: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着五彩的画,是画的世界,花的海洋,难怪这里这么有名。

  2、感受万寿山的美景:

  过渡:

  走完长廊,作者又带我们来到什么地方?

  (万寿山脚下)

  ⑴ 指名读第三段:

  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

  板书:

  佛香阁、排运殿 

  ⑵ 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相机点播:

  抓住造型特点,突出其高大和美丽。

  排云殿:

  一排排、金碧辉煌。

  相机点播:

  通过占地面积大、华丽突出其雄伟壮丽。

  ⑶ 放录像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⑷ 师总结:

  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增强民族自豪感)

  ⑸ 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⑹ 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① 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划出表示颜色的词。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② 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交流说理由。

  (大半、隐隐约约等)

  ③ 重点品读赏析:

  a、出示句子: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b、读句子:

  相互交流谈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突出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的。

  学生交流体会:

  这句对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c、四人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d、四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a、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

  b、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湖绿得像一块碧玉。我们都知道,镜子和碧玉的表面都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

  c、昆明湖的面积很大,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又深(网上查阅的资料),作者又是从远处观赏昆明湖,所以用“滑”字更能体现昆明湖的静态之美。

  e、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3、感受昆明湖(近处)的美景:

  ⑴ 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⑵ 学生交流:

  长长的提岸、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⑶ 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出示十七孔桥图片。

  ①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 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 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感情朗读,谈感受,体会十七孔桥“三多”的特点。

  (让学生感受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

  ⑷ 远处的昆明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近处的昆明湖又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给大家介绍昆明湖呢?

  ⑸ 导游员介绍昆明湖。

  (精读感悟,感受颐和园的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并进行自主交流、感情朗读,使他们在对词句的咀嚼中,在感情朗读中,在图片、录像的运用中,在“解说员”、“小导游”的引领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升华了感情。不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了颐和园和祖国语言的美,也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必要的写作方法指导。)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其实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大家有机会亲自到颐和园尽情游览,细细玩赏。

  五、语言积累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1、激趣:

  颐和园的景色这么美,作者的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如果同学们能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该多好呀!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赶快行动吧!

  2、展示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积累过程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语文积累中的语言积累为例,语言积累不止是对语言博闻强识,它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本课教学正是在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赏析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

  六、作业超市

  1、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下来。

  2、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颐和园中最有特色的一两处风景。

  3、按一定的顺序,用一两段话描写自己熟悉的一处景物。

  (让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业内容,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业的质量一般都是比较高的。)

  【板书设计】

  长廊: 长、美

  佛香阁 排云殿

  颐和园  万寿山:

  (美、大) 昆明湖(远):静、绿

  昆明湖(近):十七孔桥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选择,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新观念。本课采用“创设情景、精读感悟、感情朗读、揣摩体会”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细读、精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中,再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爱美的情趣。通过引导学生精读感悟,进一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使他们能够透过语句认识景物的特点,学习并体会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及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8课《颐和园》。

  【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的重组加工】

  在新课标的教学观念下,光是让学生弄会、弄懂是不够的,而应该教给他们更多的了解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必须改变以往的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以探究发现、自读感悟为手段,变教师的“讲”为教师引导下的“感悟”。因此,学习本篇课文,改变逐段讲解的方法,而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合作交流,抓住重点句子来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另外让学生感悟、学习本课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式的构建】

  这节课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辅,来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是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整体感悟和重点探究结合起来。

  1、合作感悟、加深理解:

  通过复习的提问导入,回忆作者的游览路线和各个景点,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喜欢哪一个景点就重点研究哪一个景点,进行分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这是学生独立分析理解教材的过程,是个性化学习的过程。

  然后,分小组汇报,这是充分展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环节。学生不是按照老师设计的顺序来理解课文,而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讲解和品读课文,完全是自主的、能动的、不受约束的,无论谁都可以尽情地表白自己的意见,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和体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把课文中提到的各处景点的图片做成课件,配合学生的汇报。每汇报一个景点,都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景色的美,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句子,探究课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2、扩展训练、培养能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样本,是教学的依据和参照,但它不是唯一的内容,语文教学应该扩展开来,放开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了解更多的知识。我设计了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有关颐和园的其它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内容。

  仅仅这样的延伸是不够的,接着,我给学生们放一段录象,让学生们尝试做小导游,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化,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自由展现他们的个性风采。在这样的训练中,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适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颐和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

  美、大 

  2、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他是从哪些方面写它的美、大呢?

  生:作者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介绍的。他去了长廊,接着去了排云殿、佛香阁,然后又到了昆明湖边,踏上了十七孔桥……

  板书:

  长廊、排云殿、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二、自读感悟、交流体会

  1、师:颐和园有这么多的美景,真吸引人呀!快速浏览一下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点?

  生读课文,自由汇报自己喜欢的地方。

  2、小组学习:

  师:好,请大家合作学习,喜欢同一个景点的同学你们前后桌几个人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去学习那一部分内容。

  (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临时指派组长。)

  师:学习的时候可以按照老师给你们的提示:

  课件出示导学提示:

  自读、感悟、交流、朗读 

  ⑴ 读读课文: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点?

  ⑵ 这处景点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体会到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 你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进行合作学习,读课文的语段,交流各自的理解。

  3、学生汇报:

  汇报──补充──朗读。

  师引导(配合出示课件):

  重点抓住以下语句,感受特点,进行朗读感悟:

  ⑴ 长廊:

  很长、很美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运用数字写出了长)

  ②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写出了长的特点)

  ③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感受美)

  ⑵ 佛香阁、排云殿:

  华丽、华美,金碧辉煌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⑶ 昆明湖:

  清、静、美

  ①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象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很清。从中也说明昆明湖很美。)

  ②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岛上一片葱绿。

  (说明昆明湖很美、很宽阔。)

  ⑷ 十七孔桥: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数量多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师:好,同学们感悟的真不错,老师问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你有什么感受?

  生:颐和园真美呀!

  生:修建颐和园可真不容易!

  师小结:是呀,颐和园是我国的名园之一,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这篇文章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作者对颐和园的什么情感?

  生:赞美、喜爱……

  三、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1、师:同学们,我们跟着作者游览了几处景点,其实老师告诉大家,它还有很多美景,课文并没有写全,你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给补充一些呢?

  生自由谈自己掌握的资料。

  2、导游介绍: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还从来没有去过颐和园呢,在座的许多同学也没有去过。你们能不能做一个小导游,领大家去参观参观呢?老师这里给你们准备了一段录象,你们先跟着录象练习说一说,当然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选出最优秀的导游领我们去游览。

  师放录象,参与指导。

  生练习说。

  选一、二名小导游,运用口头语言,自然讲述。

  3、小结:

  师:你们讲的真好,已经把我们带到了颐和园的美景之中。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不是这样呢?好,但愿颐和园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里,希望大家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

  【板书设计】

  长廊

  美 佛香阁  赞美

  颐和园   排云殿

  大 昆明湖  喜爱

  十七孔桥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学习难点】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一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 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 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 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

  学习方法:⑴ 明地点。⑵ 看景色。⑶ 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1、用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听课文录音,练习:

  ① 用“  ”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 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⑵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⑶ 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① 体会颜色美:

  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

  (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

  (黄色、绿色、朱红色)

  ② 体会形态美:

  a 掩映是什么意思?

  b 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 指导看图: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③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

  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⑷ 出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

  (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

  (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

  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

  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

  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

  (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  ”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  )、(  )、(  )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

  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

  读出民族自豪感。

  板贴:

  民族自豪感。 

  3、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

  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

  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1、用“隐隐约约”造句:

  ⑴ 理解词语: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⑵ 齐读课文例句。

  ⑶ 补充句子完整:

  ① 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 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 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 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⑷ 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⑸ 口头造句。

  2、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

  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第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1、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2、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全文板书】

  颐和园

  长廊: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

  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

  ⑴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 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 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指名朗读课文。

  ⑵ 学生汇报怎样记住生字的字音和字形的。

  ⑶ 汇报作者所描写的颐和园的景点。

  ⑷ 汇报自己通过努力弄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3、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⑴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认真读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向大家介绍。

  ⑶ 将自学过程中还不理解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

  4、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⑴ 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每一处景点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课文,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课文哪个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了?

  2、指导朗读,注意突出大和美。

  四、总结

  五、要认的字,练习要写巩固的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长廊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2、学生汇报:

  ⑴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⑵ 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⑶ 结合理解“神清气爽”。

  ⑷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这一自然段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

  2、通过这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3、指导朗读:

  强调“闪闪发光”和“金碧辉煌”。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一转眼,就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作者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物分别抓住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这一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到了昆明湖,你又看到了什么?

  1、自读第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从课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吗?

  3、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完成思考练习

  八、练习

  学习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习向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廊内——绿柱 红栏 五彩画

  长廊:长(700多米)

  廊外——花木盛开 微风轻爽

  山下看: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山上望:瓦顶宫墙 昆明湖 游船画舫 城楼白塔

  美丽的大花园 堤岸 杨柳 石桥

  昆明湖 湖心岛 葱郁 宫殿

  十七孔桥 石柱 石狮 

  【教学后记】

  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他们还饶有兴趣地背起自己喜欢的段落。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8

  之二

  执教者:唐滔

  教学目标 :

  教养方面: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堤岸、隐隐约约”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育方面: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发展方面: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习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学生所选择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引题,板书课题,交流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昆明湖

  5、引导、点拨: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三、再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习内容

  引入学习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习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习,全班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五、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全文,竞聘导游

  教学过程 :

  一、情景引入

  二、用学法学“昆明湖”的相关段落

  三、质疑问难、回读全文、理清课文结构

  四、环境教育

  五、阅读收集到的关于“颐和园”的资料,联系课文,组织召开“资料信息会”,汇报形式如下:

  1、朗读摘抄下来的自己喜欢的句、段,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编写导游解说词,竞聘“颐和园”的小导游。

  3、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汇报。

  板书设计 :

  10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习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2、介绍颐和园,自读课文,初步了解顺序。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的11个生词,正确认读二类字,并能正确读写并理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几幅图片(课件播放颐和园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颐和园》(请学生上台写课题,讲解颐的写法)。

  二、 学习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展示生字卡,提出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3、请学生上台听写,划出错的多的字,让生注意。

  4、让学生提出不懂之处,并讲解"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耸立"等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用词语造句)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 请去过的同学介绍颐和园。

  2、 初读课文

  (1)听了他的介绍我真想去颐和园看看,同学们想去吗?好咱们现在就出发(播放录音朗读)。注意哪里停顿哪里重读,哪里语调轻柔,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2)怎么样,说说游览了颐和园后有什么感受。

  (3)师:想走进颐和园细细欣赏一番吗?通过图片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通过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要美的智慧,你们行吗?相信同学们一定行。那好,咱们就来一次集体旅游。(请一个学生做导游朗读课文,提醒学习录音朗读,读出颐和园的美)

  3、 指导朗读,了解作者游览顺序

  (1)读完一二段,提出刚刚学习了神清气爽,知道了神清气爽的感觉,让学生再读这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我想问问同学们,导游刚才是带我们游览了什么地方?

  (3)好,继续我们的行程,刚才那位导游介绍得很好,陪我们走了那么久,我想他累了,我想换一个导游,谁想来试试?好,游客们我们上路了,快跟上可不要掉队。

  (4)读完第三自然段后,问学生刚刚导游又带我们游览了哪里?

  (5)用换导游的方法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6)读至"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停下

  师:我感觉导游这里介绍得非常好,我好像真的看到水平如镜的昆明湖。来,我们都像小导游那样把这句话读一读,看谁能超过这位小导游。

  (7)读完第四自然段,哎呀,我一路只顾欣赏风景,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你能告诉我吗?这儿可是站得高看得远,你们都看到什么?

  (8)用上面的方法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9)问生游览的顺序。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词

  2、 分四大组查找颐和园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赏美爱美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并能有所感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游览了颐和园,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游览。

  二、了解颐和园,感受颐和园的美

  (1)把学生分成颐和园总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四个组,各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推荐三名同学作为导游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演示讲解。同时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提问、相互解答等形式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理解的目的。

  (2)学生相互问答间引导学生体会颐和园的美

  a. 长廊的特点?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的?(体会观察、表达方法)从整体上看,从里看,从里向外,向两旁。

  作者又是怎样写长廊的?

  出示句子,比较:A:原句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体会作者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b. 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美不美?这样美,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的呢?(体会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建筑物的特点)

  c. 昆明湖的特点?(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

  d. 出示下面两句话: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每划一桨,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样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是由玻璃制成的,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玻璃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而且"滑"字还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 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看谁读得好。

  2、 全班深情朗读一遍。

  作业:写一次游览活动

  婚姻爱情 (原)

  春天随想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有谁知道北京的那些名胜古迹?今天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北京的颐和园。

  二、放教学资源中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三、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你对颐和园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美丽)

  文中的句子是怎样说的?请你读一读。

  (前后两句话)

  四、再读课文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是怎样的顺序?并找出文中的句子,划上横线。

  五、帮助学生理清游览的线路

  1、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线路的?

  (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2、全班齐读2~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3、作者在描写游览的风景时用了哪些动词?

  (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

  4、请画出作者游颐和园的路线图:

  (每个学生给一张纸画图)

  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六、帮助学生欣赏美丽的风景

  1、在作者游览的风景中,你最喜欢那个的地方的风景?为什么?

  (由学生自由地说,教师相机指导。)

  2、能不能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听?

  3、你觉得那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

  七、帮助学生梳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

  作者把颐和园写得这么美,那他采用了哪些方法呢?

  1、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

  2、采用了首尾呼应的方法。

  八、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山脚 佛香阁 排云殿 昆明湖

  (十七孔桥)

  山上 树丛 宫墙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2

  之五

  佚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 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习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导语 :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占中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近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 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习。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平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平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习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习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习。(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

  1.熟读课文。

  2.预习第11课。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3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

  (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材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材中配有3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阁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5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à   diàn       cháng   láng         fó   xiāng   gé  (          )   (          )  (              )             shī    zi        zī   tài   bù   yī    (        )  (              ) 

  二、比一比,组词

  栽(   ) 朱(   ) 堤(   ) 狮(  ) 雕(  )

  载(   ) 珠(   ) 提(   ) 师(  ) 碉(  )

  三、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6

  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画舫”是指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二、对词语的理解

  琉璃瓦:内层用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教学建议: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教师可以搜集或制作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⑴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点是哪里,并说一说理由;也可以创设带领学生到颐和园游玩的情境,让学生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在开放式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还可以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⑵ 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教学时可以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就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画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⑶ 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可以重点从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

  如,写长廊的部分,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写佛香阁时,“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

  当然,教师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思路,如,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将自读感悟、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3、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4、本课的生字中,“耸、堤、柱、栽、狮”等字要注意指导读准字音,分清平舌音与翘舌音,注意“堤”不能读成 tí;“殿、廊、栽”等字要注意指导笔顺。

  5、课后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学习《颐和园》的写法,理清顺序,突出重点,抓住特点描写;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一次游览活动,指导学生确定路线、游览观察、搜集有关资料,再记下自己的游览活动,并适当展示交流。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赏读美景 抒发美景──《颐和园》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5343127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