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微信扫码分享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选16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

  请双击页面,看看发生什么:-)               

  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张广祥感谢您的登录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4.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络,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初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二)理清课文脉胳,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课题点明了作者与鲁迅的关系,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回忆,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了解。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格。

  2.出示比较难读难记的字,请同学直呼音节。

  “聚”读作“j)”;“羞”读作“xi&”;“翰”读作“h4n”;“滩”读作“t1n”;“璃”读作“l0”;“枣”读作“z3o”;“嗽”读作“s^u”;“悼”读作“d4o”;“浒”读作“h(”;“冠”读作“gu1n”,“传”,《水浒传》的“传”读作“zhu4n”;“正”,正月的“正”应读作“zh5ng”。

  3.组织同学讨论容易写错的字,以便正确书写。

  “敷”字的左上方是“甫”,不能少写点;“奥”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 ”,不要再加上一横。

  “枣”字的上半部分是“ ”,不能写成束;

  “嗽”字中间是“束”,不要写成“束”;

  “餐”字的笔画比较多,下半部分“食”的倒数第二笔是“点”,不能写成“捺”;“吟”字的右边是“今”,不要多加一点,写成“令”。

  4.辨析字形,理解字义,组成词语。

  语(语言)

  殡(出殡)

  硼(硼酸)

  咳(咳嗽)

  悟(觉悟)

  缤(缤纷)

  绷(绷带)

  刻(深刻)

  嗽(咳嗽)

  镊(镊子)

  佣(佣人)

  悼(悼念)

  漱(漱口)

  摄(摄影)

  拥(拥护)

  掉(丢掉)

  愉(愉快)

  奥(奥秘)

  囫(囫囵)

  滩(沙滩)

  喻(比喻)

  懊(懊悔)

  物(财物)

  难(难度)

  5.提示课文中的词语,请同学解释,教师给予正确指导。

  碰壁:比喻遇到严重阻碍或受到拒绝,事情行不通,本课指做事不顺当。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机构。

  追悼:对死者表示悲痛的仪式。

  爱戴:尊敬、热爱并且拥护。

  挽联:为哀悼死者而写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其家庭表示慰问。

  羞愧:难为情,害羞,并感到惭愧。

  惊异:惊奇、诧异。

  个性:一个比较固定的特性。

  悔恨: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恨自己不该这样。

  爱抚:疼爱、抚慰。

  深奥:含义很深,不容易懂。

  硼酸水:硼酸,鳞片状的白色晶体。医药上用来做消毒防腐的药水。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枣子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恍然大悟: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样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饱经风霜:饱,充分。风霜,比喻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生活。

  各色各样:各种各样。本课指各种职业,各个方面的人都有。

  怒号:大声地吼叫,多指野兽的叫声或风声。

  麻木:身体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觉,也指对外界事物不关心,反应迟钝。

  黄包车:一种由人拉,有两个轮子的车子,是旧时载人的交通工具。

  女佣:佣,被雇佣的人。女佣,女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朗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课文以引起回忆——回忆几件事的思路,以自然空行为标志,把课文分为五段。

  指导同学朗读课文,通过讨论,确定各段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主要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主要写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

  第五段:主要写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四)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组织同学讨论、了解鲁迅先生,使学生懂得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成长、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爱戴的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概括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找五名同学一人读一般,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看,体会“伯父”是一位怎样的人?并画出有关句子。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二)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默读第四段,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救护、资助车夫的?

  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词,想想这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扶、洗、敷、扎、掏、叫、给等表达了鲁迅关心、爱护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的感情。)

  鲁迅先生在救助车夫以后,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什么?

  (鲁迅先生想到这位车夫冒严寒出来拉车,是多么可怜,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越想越生气,脸色变得严肃——同情穷人。)

  画出描写当时环境的句子,想一想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段描写起了烘托渲染的作用,突出了“车夫”生活悲惨。)

  从这里我们已经感觉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怀有很深厚的感情。

  2.默读第五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边读边想,主要体会鲁迅先生不仅没有架子,而且体贴关心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从女佣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从生活的小事关心女佣。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热爱劳动人民”。)

  3.小结四、五段

  伯父这样关心穷苦人,同情穷苦人,因而必然要得到人们的爱戴。

  板书:同情人民

  (三)找同学读第二段,了解鲁迅先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对下一代的深切关心。

  联系上下文,说说“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我”读书怎样?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张冠李戴”就是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颠倒了事实。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读书不认真,不求甚解。)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样说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因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我”听了伯父的话后,“羞愧”“悔恨”什么?为什么比挨骂还难受?

  (“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全说错了,所以感到很“羞愧”。“悔恨”的是当时没有认真读书。所以“比挨骂还难受”。)

  “伯父”通过谈论《水浒传》了解了“我”读书囫囵吞枣,指出了“我”的不足,并送给“我”两本书。这些事情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反映了鲁迅先生关心、爱护青少年。)

  板书:关心学习

  (四)分角色朗读第三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指导同学由词理解句子,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群众的解放进行不懈斗争的这种精神。

  “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碰壁”指做事不顺当、行不通。文中指与反动派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可以从三方面指导学生理解。①从字面分析: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人走在黑暗中因看不清,容易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②从句子的含义来分析,在那反动分子横行、白色恐怖的旧社会,进步人士、革命人士常常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③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作者就是要揭露旧社会黑暗、罪恶。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革命者处处受迫害,人民革命斗争处处遭到镇压。)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我”明白了什么?

  (“恍然大悟”的“恍然”是突然清醒的样子,“悟”是明白的意思。这个词形容一下子明白了。“我”明白了是把鼻子碰扁了。)

  作者“明白”的对吗?“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为什么?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所以在座的人都笑了。)

  由“碰壁”谈起,虽然这场谈话谈笑风生,可是当时人们心情并不轻松,因为他们言谈中无不流露着对敌人的憎恨。

  指导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各角色的语气。

  板书:憎恨敌人

  (五)朗读第一段

  鲁迅先生在世时,他为别人想得多,那么他去世后,人们是怎样悼念、爱戴他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一段,什么事使“我”惊异?

  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惊异什么?

  (伯父逝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从三方面来找一找原因。

  (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许多人来追悼他”,说明参加追悼会的人多。②“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说明追悼会上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多。③“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说明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

  (人民深切怀念,无比爱戴鲁迅先生。)

  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作者因“年纪还小”而产生的“惊异”。

  板书:深切怀念。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鲁迅生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因此人民爱戴他。

  板书: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

  (六)齐读全文,体会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思想品德。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完成课后练习。

  二、教学重点

  (一)总结全文,学习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爱憎分明的高尚品质。

  (二)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三)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三、教学难点

  (一)练习给课文各段加上小标题,弄清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二)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四、教学过程

  (一)总结全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使我们了解了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的几件事,谈谈你的看法,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启发学生大胆发言,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爱憎分明。

  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关心青少年成长。

  憎恨敌人。)

  学生的答案可能很多,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组织学生讨论每一段的内容,练习给每一段加上小标题。

  小标题是对一段内容的高度概括,它通常用词语或短句标明,这些词语或短句在字数或形式上要相对一致。

  指导学生逐段读书逐段分析,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认定一个比较简练明确的词语或短句做为小标题。

  一段:深受爱戴

  二段:谈论《水浒》

  三段:笑谈“碰壁”

  四段:救助车夫

  五段:关心女佣

  板书:深受爱戴 谈论《水浒》

  笑谈“碰壁”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三)指导朗读全文,体会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学生齐读二、三、四、五部分,教师最后朗读第一部分,或者教师朗读第一部分,学生朗读后面几部分,然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的关系。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

  课文第一部分是总述,也是结果,人民无比爱戴鲁迅先生。后面几部分用具体事例分述,也是出现第一部分那种结果的原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概括本课中心思想。

  1.理解中心思想的含义。

  任何作者写任何文章都是有目的的,都要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情感,说明一个道理,或批评、赞扬什么。作者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的、说明的、论述的这个目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我们学过的课文《小站》,作者描写了小站的小和精,还有美。他为什么要写这些呀?通过作者的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吗?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我认识到小站的工作人员工作认真,对旅客服务周到。)

  对,这就是作者要在文章中表达的,他就是要通过这篇文章赞扬小站的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忱为旅客服务的精神。这也就是《小站》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按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的要求,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形式一般应该这样写:课文赞扬了……或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课文说明了……或揭露……或反对……等。总之,中心思想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概括中心思想语句要精练,有高度。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同学们认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幻灯片:课后练习题3,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作者崇敬、怀念伯父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朗读这段话,并谈谈体会。然后教师可明确地告诉学生,这就是本课的中心思想。

  板书:崇敬怀念。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课文,学习拟小标题的两种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

  3.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用小标题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这些天来,什么事,什么人让你深深地痛心?又是什么事什么人让你深深地感动?

  ☆古今中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伟人,你最崇拜的是谁?

  一、揭示课题

  1.导语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人生格言知道是谁说的?板书:鲁迅 

  2、你对鲁迅有什么了解?(交流)

  3、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是(板:我的伯父 先生)

  (1)谁来读课题?(点名2名)

  (2)从课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3)介绍作者:作者: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4)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尊称,用在这里表达了周晔对伯父的崇敬之情。

  (5)读课题: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好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数一数。

  2、交流:你了解到文章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四件)

  ◇这么快,你是怎么发现的?

  ◇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发现了它的行文特点,真了不起(真细心)。

  3、同学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每件事概括小标题?请你静静地读四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把小标题加在故事前面的空行处。

  4、四人小组交流:加了什么小标题,四人小组交流一下。

  5、点名交流,归纳板书: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这样的简明扼要,你是怎样概括出来的?

  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出简洁的话作小标题;二是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作小标题。

  ◇同学们概括得真好,小标题就像故事的眼睛,文章阅读起来更清晰了。

  6、总结: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感动、教育着年幼的周晔,让她难以忘怀。

  三、精读第一段

  1、那么课文的第一段写了什么呢?请你们自由地读读第一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1)理解词语

  这段话中,有几个特殊的词语不知道你们理解了吗?

  追悼  挽联   吊唁

  谁来读读这几个词语。(读准追悼)

  读这几个词语你心情怎样?(沉痛)为什么?(你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

  追悼是指——   你怎么知道的?(老师要表扬你:词语手册工具书 预习)

  挽联呢——吊唁——

  (2)读了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a  参加追悼会的人多

  ◇你从哪里发现的(许多人、数不清、大大小小、堆满、各色各样)

  ◇许多人,你估计有多少人吗?

  教师介绍:从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到22日4天中,参加追悼会以及为鲁迅先生送行的人多达数万人。

  朗读:读出人的多。

  b 人们心情悲痛

  除了读懂参加追悼会的人多,你还读懂了什么?(人们心情的悲痛、人们对伯父的爱戴)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失声痛哭

  怎样的哭是失声痛哭?这样的失声痛哭是为谁?

  读懂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情呢?带着悲痛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2)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周晔很痛苦)悲痛万分——(出示句子)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配乐)

  (点名读——点名读)

  (3)读着读着,你有什么疑问?

  (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

  四、精读第四段

  1、过渡:(板书:受人爱戴)  这也是年幼尚未懂事的周晔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

  泪眼朦胧中,这节课想跟随周晔走进哪个故事?

  2、默读这一段,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3、交流讨论: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对素昧平生的劳动人们的同情关心)

  2)在鲁迅先生的生活当中,仅仅只会关心这一个车夫吗?(看到其他劳动人们有困难了,他同样会伸出关爱之手。)

  4、你们从哪里体会到伯父是一位同情关心劳动人民的人,划出有关句子?

  5、把你划出的句子、得到的体会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一)行动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1、一生读句子

  2、请你们细细地品读这两句话,圈出有关词语,并且想一想,哪两个词让你最感动?

  ◇交流:你划的词语是――?这是什么词?(板书:动作) 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吗?

  ◇一连串的动词足见伯父对车夫的关爱呀!

  ◇让你最感动的动作是——?为什么?(蹲着  半跪着)

  ◇看鲁迅先生生平经历。补充材料:

  ◇看了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再来看看这张图,你有什么话想说?

  鲁迅当时的地位、车夫的地位比较  你对鲁迅先生(佩服、崇敬、)

  ◇带着这样地感受来读读这两个句子。

  (二)神态 、环境   你们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不明白的?(真会思考)

  2、他心里在想什么?他为谁叹气?(他为劳苦人们、他为自己的无能为力、为黑暗社会叹气)

  五、回归问题

  1、(出示句子)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

  那时侯的我,年纪还小,一晃九年过去了,长大了的周晔写这篇文章时,她还有这个疑问吗?课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把它划下来。

  2、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在这个故事里, “别人”是指――?(车夫)

  他为自己 想得少,为车夫想得多  。

  (2)在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别人”还会指谁呢?(亲友、佣人、穷苦劳动人民……)许许多多的劳动人们

  3、孟子说得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回读:伯父去世了,……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配乐)

  六、拓展习作,总结全文

  1、师:如果车夫也来到了鲁迅先生追悼会的现场,他的悲痛你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他悲痛的动作了吗?你听到了他悲痛的话了吗?你看到了他悲痛的表情了吗?

  2、打开作业本写在第六题的横线上。

  车夫来到追悼会上

  悲痛的动作

  悲痛的表情

  悲痛的话

  ……

  3、交流(2~3位)

  ◇你把车夫的悲痛写出来了。

  ◇你的真情会让鲁迅先生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4、我们下节课走进其他三个故事,再次去感受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吧!

  板书:

  我 的 伯 父 鲁 迅 先 生

  谈《水浒传》 

  受人爱戴 谈碰壁 为自己想得少行动

  救助车夫   为别人想得多神情

  关心女佣   环境

  语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    )悼(    )逝(    )餐(    )搞(    )

  议(    )掉(    )晰(    )参(    )稿(    )

  冠(    )悟(    )摊(    )咳(    )嗽(    )

  寇(    )梧(    )滩(    )核(    )漱(    )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

  1.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的电影,看完交流观后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5

  〖课文评点〗

  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生于浙江绍兴。1918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陆续发表了《孔乙已》《药》《祝福》等,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1921年12月发表著名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在儿童文学评论、理论研究、翻译介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全部著作,充实了世界文学宝库,被誉为世界文坛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本文是鲁迅的侄女周晔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文章所记的几个片断,都是日常生活小事,却很生动地反映了鲁迅高尚人格的若干侧面。由于是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的,更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因此,题目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热爱与敬仰之情。

  〖阅读欣赏〗

  写纪念性的文章,可以从大处着眼,概括被纪念者一生的事迹的主要方面,使人获得整体性的概括的印像;也可以从小处落笔,结合个人的感受来写,使人因小见大,这篇文章就属于以小写大。这种写法比较容易写具体、生动、亲切,给人的印像也会更深刻。第一部分具体写送花圈、挽联的人多,说明鲁迅受万众敬仰爱戴;谈《水浒传》体现了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笑谈“碰壁”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斗争的精神;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反映鲁迅对劳苦大众深深的爱。几件事又都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

  文章的结构活泼而又严谨。从外在的叙事线索看,文章从鲁迅逝世,万众哀悼这件事写起,然后回忆鲁迅生前的几个生活片断,最后写到鲁迅逝世后一个普通女佣工对他的赞美,大体上是按近期——远期——近期的时间安排的,而且首尾呼应;从内在的思想感情线索看,是按自身——身边——身外(他人)的体验来反映“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上。“为别人”即文中提到的作者及下一代少年儿童、车夫、女佣及劳苦大众;“为自己想得少”,即为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反动派的罪恶,同情救助劳动人民,不怕“碰壁”“一点也不在乎”自己的病,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五个片断,看似并无紧密联系,实际结构相当完整,并非东拉西扯。

  文章语言朴实、描写细腻,如“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等都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心理来叙述,给人真实、亲切感强。又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以及救助车夫的一系列动作和之后的动作、神情都很细腻地刻画出鲁迅先生慈爱幽默和战斗不息的性格。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3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6

  设计理念:

  以“走近——走进——感受——评价——颂扬”为线索,图文结合,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初步读懂课文大意,能给“四件事情”写合适的题目;理解“饱经风霜”的意思;

  2、图文结合,开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领会鲁迅的言行和心理;

  3、初步感受鲁迅热爱和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略)

  一、走近鲁迅

  1、教师朗诵《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

  这个“活者”的人是谁?他就是(媒体出示鲁迅先生像)。

  2、你认识他吗?出示:鲁迅(1881—1936)你是怎么认识的?你怎样称呼他?为什么这样称呼?

  3、媒体出示:我这里有一张别人为鲁迅先生制作的“名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你从这张“名片”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4、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眼中的伯父——鲁迅,是怎样一个人?(板书:侄女周晔      鲁迅)

  二、走进鲁迅

  1、打开课文,自由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2、(1—2分钟后提出要求):给鲁迅先生做的四件事情分别取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3、检查四个题目。

  教师归纳板书(或让学生参与板书):谈读书;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三、感受鲁迅

  1、导入:刚才我们大致地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四件事情,下面通过“救护车夫”这件事,再来深入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风范。

  2、指名朗读本部分。

  3、(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围绕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救护车夫”):这幅图,画的就是“救护车夫”的情景。

  (1)第一次看图,说说主要内容。

  (2)第二次看图,媒体出示4个研究专题:[1]环境;[2]对话;[3]动作;[4]神态和心情。

  (3)选择专题,分组研究(在课本上采用“批注式研究法”)。通过专题研究,感悟语言的内涵和鲁迅的人格魅力。

  (4)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基本策略:[1]找出专题相应的句子、语段读一读;

  [2]读出了什么?读出了鲁迅先生的什么?

  环境: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鲁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讨论:这样的环境与车夫的脸“饱经风霜”有什么关系?

  (在生活中你见过“饱经风霜”的脸吗?)

  对话:(与车夫)充满同情、关心;(与我)憎恨旧社会;

  动作:充满同情、关心;

  神态和心情:神态严肃,心情沉重。

  讨论:“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清楚楚”?

  互动:创设情景问鲁迅,你为什么要叹气?

  如果你是鲁迅,你会怎么做,怎么说?

  4、创设情景:如果你是车夫,碰到了鲁迅这样的好心人,你会对鲁迅说什么?

  四、评价鲁迅

  1、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鲁迅先生的自我评价:(媒体出示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朗读,体会含义。

  2、媒体出示《有的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但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朗读。

  3、(媒体出示)毛泽东主席对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是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4、“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写在事先印发与名人评价一起的纸张上);交流。

  五、颂扬鲁迅

  观察课文插图,以《我看见》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颂扬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8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 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    )悼(    )逝(    )餐(    )搞(    )

  议(    )掉(    )晰(    )参(    )稿(    )

  冠(    )悟(    )摊(    )咳(    )嗽(    )

  寇(    )梧(    )滩(    )核(    )漱(    )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0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9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教学相关资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闰土吗?说说闰土给你留下的印象。

  闰土这个朋友是谁介绍给我们的?他在介绍闰土时用了哪些方法?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从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中,感受他崇高的精神。(版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目标。出示小黑板(熟读课文,采取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概括各段段意,练习给各段加上小标题,初步理解课语文内容。)(明确目标)

  [评:通过复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巧妙地引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借助字典弄清楚。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等字。

  (2)分辨字型,练习书写几个重难点字: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束”,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2、再浏览一遍,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可分为几段?你怎么知道的?

  3、同桌讨论。总结归纳段意(第一段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第二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第三段讲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第四段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第五段讲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4、刚才大家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了段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给每个段加个小标题吗?教师指导学生加小标题。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5、选择其中一到两个段落放声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想想如何加小标题。

  6、生分小组讨论研究。

  7、教师小结。(板书: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评:通过几次有目的的读书,在归纳、概括段意和小标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再次默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评:从总体上入手把握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为后面深入体会找准了一个切入点。]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评与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的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接着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这一篇教学设计将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现代诗《有的人》纳入了本次学习,另外,课内外知识的结合也体现得非常好,课外资料的应用恰到好处。建议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1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这句话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也是文章的情感主线,文章以此为情感轴心,回顾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的几件小事。教学时,可每学一个小故事,再返回到该句的诵读上,以形成一咏三叹的效果。

  2、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3、“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4、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

  可以通过想象伯父鲁迅的心理活动来理解这句话。他可能想到这位车夫冒着严寒出来拉车,家庭生活是多么困苦。伯父由这位车夫又想到了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都是社会制度不合理造成的。伯父知道根源所在,然而又无法解除穷苦人的痛苦,因而脸色变得严肃。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二、对词语的理解

  殡仪馆:供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失声痛苦:因悲痛过度而哽咽,哭不出声来。

  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了。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黄包车:旧时一种用人力拉的车,主要用来载人。也叫人力车。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硼酸水:一种用于消毒防腐的外用药水。

  三、近义词反义词、词义辨析

  【近义词】

  惊异──诧异  忍受──忍耐  逝世──去世

  爱戴──拥戴  深奥──深刻  悔恨──懊恨、懊悔、后悔

  忍受──经受、忍耐  羞愧──惭愧、羞耻

  团聚──团圆、聚会  追悼──追念、悼念

  饱经风霜──饱经沧桑  各色各样──形形色色

  马马虎虎──粗枝大叶、粗心大意

  【反义词】

  个性──共性  爱戴──憎恶  深奥──浅显

  老实──狡猾  详细──简略  阴暗──明亮

  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马马虎虎──认认真真

  词义辨析

  【爱戴 爱抚】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含有“对人有深厚感情”的意思。

  主要区别是:

  “爱戴”表示“尊敬热爱并且拥护”,用于下级对上级、群众对领袖、幼辈对长辈。“爱抚”表示疼爱抚慰,使用对象跟“爱戴”相反,且年龄距离较大。

  【逝世 死】

  都是动词,都能表示失去生命。

  主要区别是:

  适用范围不同。“死”能广泛用于任何人及至任何生物,如“兔子死了”、“小树死了”,“逝世”只能用于受尊敬的人。语体色彩不同。“逝世”用于书面话,带有敬重、庄重、严肃的意味,“死”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不带严肃、敬重的意味。

  【爱戴 爱护】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喜爱的意思,对人或事物有深挚的感情。

  主要区别是:

  适用对象不完全相同。“爱戴”的对象常常是人,“爱护”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爱护公物”。另外,“爱戴”用于下对上,“爱护”常用于上对下,也可用于平辈之间,如“爱护儿童”、“同志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四、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五、句段学习指导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提示:想想这是谁说的话?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四周围黑洞洞的”原指周围没有亮光,什么也看不清。“壁”指墙壁。其实质是指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在白色恐怖下,与反动派作斗争,就会遭到恶势力的恐吓(hè)与迫害。

  2、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平时伯父的表情是慈祥的愉快的。

  提示:联系课文想想:鲁迅先生在什么情况下表情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呢?“这时候”,指在伯父和父亲救助车夫后,我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的时候,伯父想到了像车夫这样穷苦的劳动人民有千千万万,今天救助了一个车夫,可救助不了天下的劳苦大众。伯父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而忧虑,充满了对黑暗统治的憎恨。

  3、这篇课文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提示: 可以归纳为:① 谈《水浒传》;② 谈“碰壁”;③ 救助车夫;④ 关心女佣。

  六、课后练习提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示〗 在读第一部分时,要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沉痛悼念的心情,语速要低缓。在读“伯父”指导“我”读书和“我”不理解伯父话语的深刻含义,还“恍然大悟”时,应轻松、欢快,而读伯父关心同情劳动人民时,应深沉、关切。

  2、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比如:“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画出这样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或时代背景,体会这些句子含着的意思。

  〖提示〗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黑洞洞的”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把鼻子碰扁了”指的是鲁迅受到反动势力的严重迫害。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了一篇篇杂文,他的笔就像一把匕首刺到反动派的痛处,因而反动派对鲁迅先生恨之入骨。这些句子无不流露着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恨。

  3、分别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提示〗 第一部分:深切怀念

  第二部分:谈《水浒传》

  第三部分:讲“碰壁”

  第四部分:救助车夫

  第五部分:关心女佣

  课文后四部分从“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四件事中,表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是对课文第一部分“我”对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不理解做出的回答。

  4、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很多,如“张冠李戴”。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

  〖提示〗 失声痛哭 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三更半夜 模模糊糊 接连不断

  囫囵吞枣──读书要边读边思考,而不能囫囵吞枣。

  恍然大悟──他说出了事情的真相,我们才恍然大悟。

  七、分段段意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许多人都来到万国殡仪馆参加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大家都悲痛不已。

  第二部分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读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伯父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从此,“我”读书不再马马虎虎了。

  第三部分讲伯父在与“我”的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伯父开玩笑说“四周围黑洞洞的”,“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恍然大悟”,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伯父的话。

  第四部分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不仅为他包扎伤口,还送给他药品和钱。表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和深厚感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五部分讲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在病重时,还坚持用手中的笔同反动派作斗争。还常常关心佣人的健康,劝她多休息,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课文二、三、四、五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做出了回答。

  八、写作特点

  1、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方式,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生动、真实、感人,更具说服、感染力。

  2、含蓄的表达方式:

  如“四周围黑洞洞的”,“碰壁”、“把鼻子碰扁了”,“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些句子都给读者回味的余地,耐人寻味。

  3、设疑──叙事──释疑:

  本文先讲鲁迅先生逝世,提出疑问:“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然后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生前令“我”难忘的几件事,最后得出结论:鲁迅先生就是“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回答了前面所提的问题。这样写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既做到了前后照应,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遗体、追悼、逝世、晚餐、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咳嗽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重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

  3.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对鲁迅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能做个简单的介绍吗?(交流资料)对,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今天我们再学习关于鲁迅的文章。(板书课题)

  3.看看课题,想想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

  二、预习课文

  1.认真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自己体会,读不懂的,课上和老师、同学讨论。

  3.学习生字新词。

  三、全班交流

  1.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悼”“冠”“咳”“嗽”。

  (2)分辨字型:

  “冠”(注意上边没有一点)

  “嗽”(中间是“束”,不是“ ”,右边是“欠”不能写成“攵”)

  (3)理解词语。

  (4)组词

  仪(    )悼(    )逝(    )餐(    )搞(    )

  议(    )掉(    )晰(    )参(    )稿(    )

  冠(    )悟(    )摊(    )咳(    )嗽(    )

  寇(    )梧(    )滩(    )核(    )漱(    )

  2.本文作者是谁,你怎么知道的?读读有关语句。

  3.读课文。

  4.课文共有几段?你怎么知道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第二段:伯父跟“我”谈《水讲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第三段:鲁迅先生在谈笑中抨击旧社会。

  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工人。

  第五段: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

  5.给各段加小标题。

  教师讲解拟小标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段意概括小标题:二是摘出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语句作小标题。

  受人爱戴;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6.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女佣回忆

  7.交流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不懂的下节课和老师、同学讨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二、学习二、三、四、五段

  (一)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想想每段讲的是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

  (二)汇报自学讨论结果

  要求:每小组汇报一件事,其他小组可作补充。

  1.从第一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带着感情读,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这句话,“我”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体会到伯父这句话里含义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我”听懂了伯父话里含着的意思,所以觉得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为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2.从第二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敢于斗争)。指名读有关语句。(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抓住“黑洞洞”“碰壁”深入理解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黑洞洞”,指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斗争时受到挫折与迫害。)再指名分角色朗读,体会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3.第三件事讲了什么?(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救助车夫,关心车夫,更关心穷苦人民。)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伯父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4.从第4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和前文的几件事中你觉得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爱憎分明)

  5.小结:体会这四件事说明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但因积劳成疾于1936年去世,去世时有许多人来哀悼他。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思考:从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学生边听边勾出。(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2.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当时“我”理解吗?(板书:爱戴)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想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全文

  1.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2.第一部分与后面几部分有什么联系?(板书:因果)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第四题。

  2.预习《高粱情》。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写人的文章,大都是通过记叙几件关于这个人的事或表扬或批评这个人的性格品质。本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四件事,赞扬了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敬爱的感情。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从而很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黄昏写作背景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在学生按提示分组自学课文内容并讨论汇报结果的前提下,教师又进行了适当的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

  1.学生课下搜集鲁迅的一些名言,摘抄下来,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和故事与同学交流,

  2.组织学生看《阿Q正传》的电影,看完交流观后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了解鲁迅其人。

  3、了解人们对鲁迅的怀念。

  教学过程 :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2、介绍作者.

  作者是周晔,鲁迅先生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文章,记录了鲁迅晚年的几件事.

  3、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二、逐段阅读课文,讲讲每段的段意,并加小标题.

  “深切的怀念”第一段: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谈论《水浒传》”第二段: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笑谈“碰壁””第三段: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救助车夫”第四段: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关心女佣”第五段: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三、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1、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2、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3、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四、学习第二段,讨论.

  1、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什么意思?伯父问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2、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马马虎虎(反义词)→认认真真

  3、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

  4、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5、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作者年轻小,不鲁迅先生话的含义)

  2、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支好笑)

  3、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4、作者回忆了这个小故事是想说明什么?

  二、学习第四段,讨论:

  1、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2、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吧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4、小结:这个故事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受伤车夫,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憎恨.

  三、学习第五段.

  1、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齐读最后一小节,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是对开头照应,又是全文中心句,点明中心作用)

  板书设计 :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其人

  他的事迹

  他的品格

  作业 设计:

  一、抄词.

  追悼 正月 爱抚 逝世 搞不清楚 张冠李戴

  愉快 碰壁 微弱 咳嗽 饱经风霜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 )李( ) 囫囵( )( ) ( )然大( ) 三( )半( )

  ( )经风( ) ( )声( )哭 难以( )受 接连不( )

  三、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来……扎好绷带.

  ⑴这片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本段中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七个动作词.

  ⑶这段话说明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写__的文章.通过作者回忆的四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鲁迅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阅读,使学生读懂课文写了鲁迅生前的四件事,并能简单说一说。

  3.通过理解内容,使学生初步知道鲁迅是怎样一个人。

  4.通过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难点:

  独立阅读,能画出一些不懂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并能在小组里讨论。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回忆一下,你读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了本课,你会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先看课题,你知道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吗?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1.读生字组词(自读、指名读、比赛读)

  仪 悼 逝 餐 枣 搞 冠

  骂 嚼 悟 摊 奥 咳 嗽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悼:dào

  餐:共16笔

  嚼:20笔

  奥:注意上部

  嗽:注意右边

  冠:多音字组词

  3.小声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四个字的词可划下来。

  各色各样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4.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说说你对本课词语的理解

  学生说意思,并能迅速读一读原文中含有这个词的句子。

  (三)认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鲁迅的哪几件事?

  2.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概括出课文各部分的大意,并试着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板书:深受爱戴、畅谈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与同学交流,看看同学有什么不同的小标题,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概括的?

  4.默读课文,你认为有哪些含义深刻而且你又不懂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四)提出疑问

  老师有一个疑问;也是作者的疑问:“伯父死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悼念他呢?”你们谁能帮我解决呢?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找到中心句:“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学习理解第一自然段,并引出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1.熟读课文,听写本课的生词。

  2.抄写文中四个字的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个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和痛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抓含义深刻的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进行概括中心思想的初步训练。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作者惊异那么多人来悼念鲁迅先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是什么?

  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板书:深受爱戴

  回忆了伯父几件事?

  (二)带着问题,各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么样?(找重点句)

  板书:关心青少年

  小结学习方法: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

  (三)用此方法,深入探究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请同学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问题。

  1.学生读书找疑,画批思考。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了解情况,指导学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2.各小组讨论合作解疑,教师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做适时点拨、引导,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引向深入。

  3.各组汇报:抓往①“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②“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碰壁吗?”③“恍然大悟”。等词句进行体会。

  教师点拨:鲁迅的鼻子真的是被墙壁碰扁的吗?

  另有所指,“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投影出示小资料,学生阅读,读后再谈理解

  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抗争,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

  再读原句,结合资料谈体会。现在我们明白了(恍然大悟)

  4.小结:这个故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描写人物,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请同桌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发挥想象表演出当时的情景。

  (四)过渡

  鲁迅先生对敌人怀着满腔仇恨,对劳动人民怀着无比热爱之情,请同学们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学习鲁迅和“爸爸”救助车夫的故事。

  学生默读课文,找疑难问题,学生出声读,思考,教师深入小组给予具体帮助,将默读训练落到实处,各小组互相质疑,合作解答。教师巡视,对能力较弱的小组重点引路,教给方法,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引导他们解决重难点,鼓励探索创新。

  抓住“饱经风霜”“扶、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

  重点解决: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叹气?抓“按”字体会,表现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点拨: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经过讨论我们理解了这几天车夫无法拉车挣钱,他们家就没有吃的,伯父给他钱让他买吃的,还给他药,让他自己换药。

  看,伯父想得多周到呀!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喜欢哪段就读哪段(自由读,——指名读)适当的地方老师范读指导。

  (五)自己快速读第四个故事,谈谈体会。

  (六)总结全文

  这个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概括课文的中心,你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思想,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七)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读读背背鲁迅名言,还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鲁迅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5

  课题: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时安排:三课时

  选用教材:人教版第十二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及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故事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 让学生知道并深刻理解鲁迅先生某些有深层含义的话语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知道并深刻理解鲁迅先生的话语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没有任何的提示的前提下,出示几张鲁迅先生的图片。有些是同学们熟悉的,有些是同学们没有见过的,这样即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题上,还能够扩展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直观认识。

  新课讲授:

  (一)、新字词学习:

  出示新字词的幻灯片,联系课本的语境对词语进行讲解。(由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不需要在字词的学习上花太多的时间。)

  (二)、课文分析:

  1、通解课文内容:

  (1)、分小组让同学起来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即可以让全体同学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让同学初步体会文章的一些有重要内涵的语句,为后来的学习提供条件。学生朗读后再让学生听一下课文的原声带,对比一下有什么差别。在听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几个问题,(以下的1、2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朗读。

  2、课文段落分析: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

  (1)、文章总共写了几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文章总共写了五个故事,分别是: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经过刚才的通读,学生已经对文章的内容有了了解,这时候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文章总共写了几个故事。可以提高他们的总结课文的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故事的内容,并给每个小故事起个题目?

  “深切的怀念”; “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当学生已经知道文章所包括的故事后让他们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故事,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总结,派出一个代表说出本组的意见,需要控制时间,不可耗时太多。)

  通过上面的提问,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进了一步,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讲解课文每段的重点难点了。

  (1)、读第一段,思考并讨论:

  ⅰ、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参加追悼念的人多;

  ②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③送花圈挽联的有各种各样的人

  (先请一位同学回答,不完整让其他同学补充。)

  ⅱ、什么事使“我”惊异?

  看到伯父受到这么多的人的崇敬和爱戴,感到伯父跟一般人的伯父不一样,是一位深受人们爱戴的伯父的事

  (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老师总结)

  ⅲ、小结:

  这段讲了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引起了“我”的深思,更激起“我”对伯父的怀念

  (抽学生回答。)

  (2)、学习第二段,讨论:

  ⅰ、我是怎样读《水浒传》,结果如何?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乱说一气。结果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ⅱ、伯父听了“我”的回答,怎么说?伯父的年纪比“我”大,为什么记性反而比“我”好呢?

  鲁迅先生之所以“记性好”,是因为他读书,而“我”并不是记性差,主要是读书马马虎虎

  ⅲ、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伯父年纪这么大学习还非常认真,对学过的知识记得牢,自己与伯父对比,学习太马虎了,找到了自己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伯父的话是对自己学习态度婉转的批评,所以感到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还难受。

  ⅳ、临走的时候鲁迅为什么送作者两本书?

  勉励作者要认真读书

  ⅴ、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小结:这个小故事讲鲁迅跟“我”谈《水浒传》从中启发教育“我”要读书,反应了(对待学习认真严肃,关心下一代)

  (3)、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ⅰ、什么叫“恍然大悟”?“我”当时有没有真的“恍然大悟”?从哪里看出来?

  恍然大悟是指忽然明白过来;作者当时并没有真正的懂得伯父的意思,她这样的恍然大悟其实是她还不懂事的一个体现;从后来大人们的笑声就可以知道

  (在这里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恍然大悟,可以教师解释先然后让个别学生演绎自己恍然大悟的情形。)

  ⅱ、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作者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错了,在座的人为她天真,幼稚的解说而感到好笑。

  (4)、学习第四段,讨论:

  ⅰ、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并议一议,这么冷的天,那位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两只手……”、“地上淌着一滩血”、“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车夫家里穷,连一双鞋都买不起.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说明他要拼命挣钱养家糊口.车夫的处境的旧社会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一个缩影

  ⅱ、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找出一系列不示动作的词.这些词表示鲁迅什么感情?

  “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掏出”、“给”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5)、学习第五段:

  ⅰ、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阿三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虽然这部分的形式都是问答式,可是可以针对每个题目的具体情况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尽力避免问答的方式单调无味。####

  3、重点语句分析:

  (1)、看题目,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先生”则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之既是具对亲属怀念,又是对鲁迅崇敬的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容易碰壁”说明革命者随时都会遭到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鲁迅先生在旧社会经常碰壁,说明受迫害很深。这个句子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既真实生活在反映了旧社会人民没有丝毫的自由,革命者外外遭受迫害的社会现实,又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和勇于跟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不怕挫折的乐面主义精神。

  (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当时社会的黑暗,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也可以把视频放在课后作为只是的拓展。)

  (3)、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严寒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憎恶的思想感情.“叹一口气”是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造成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这里要跟学生说明虽然现在我们社会中有的人还是很可怜,需要淋雨或者冒着寒风去工作,可是这个跟那时候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本质的区别。)

  (三)、巩固练习:

  1、阅读句子并作答

  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文中“这句话”指:“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此以后,我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⑸“我”听了这句话,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碰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这句话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这句是_____句,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这段话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知识拓展:

  准备了几个关于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故事,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含义的理解。(根据实际的情况决定播放的时间,如果在课文的解说中有需要,也可以穿插到课文的解说中。)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周晔

  故事 小标题 内涵 文章主旨

  第一部分 鲁迅先生逝世后,人们沉痛地悼念他 深切的怀念 社会上大家都很爱戴鲁迅先生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第二部分 鲁迅先生教育“我”认真读书 谈论《水浒传》 对自己侄女的关爱

  第三部分 鲁迅先生以“碰壁”为比喻抨击旧社会 笑谈“碰壁” 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第四部分 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车夫 救助车夫 对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第五部分 鲁迅先生关心女佣阿三 关心女佣 对别人关心多,对自己关心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篇16

  课堂教学实录  

  第二教时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请大家打开课本,谁把第三件事的开头两句话读一下? 

  生:(读)一天黄昏,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 

  师:这两句话,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李老师变换了教学方法,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就应多采取几种方法教。这样,学生不感到疲劳。〕 

  生:(思考)。 

  师:“一天黄昏”写的是……? 

  生(齐):时间。 

  师:“北风呼呼地怒号着”,写的是……? 

  生(齐):天气。 

  师:更具体点说,是写风势。“天色十分阴暗”,是写……? 

  生(齐):天色。 

  师:“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回家”,写的是……? 

  生:行人。 

  师:行人为什么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呢? 

  生:因为天气寒冷。 

  师:是的,作者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棗时间、风势、天色、行人,描写了天气的寒冷。冷到什么程度呢?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表现出来。我看谁把这句话找到了?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生:(读)我……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 

  师:噢!作者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冻得麻木了。你看,多冷啊!请大家根据书上的描写,和你们看过的电影、戏剧以及听到的老人们谈论旧社会的一些事情,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 

  生:(闭眼遐想) 

  师:(低沉地)那是旧社会一个日近黄昏的冬天,刺骨的北风呼呼地怒吼着;天阴沉沉的,随时会掉下来似的;面黄肌瘦的人们,来去匆匆。街上的店铺关了门,几条饿得精瘦的狗正在觅着食。黄包车夫为了糊口,光着脚板,在寒风中拉着客人……这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啊! 

  〔创设美好的艺术意境打动学生,这是一个创造!李老师这样做,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容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对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者的心境,体会作品的意境,深刻地理解课文,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大家能想象出这凄惨的情景吗? 

  生(齐):能! 

  师:就在这幅凄惨的景象里,作者亲眼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一个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 

  师:作者只看到这一点吗?谁补充? 

  生:还看到这个黄包车夫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面淌了一滩血。 

  师:还看到什么呢? 

  生:他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作者当时看到的情况完整地说一下? 

  生:作者看见一个黄包车夫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他两只手捧着自己的脚,脚上没有穿鞋,下边淌了一滩血。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师:谁能再说一遍?(两生回答后)“呻吟”是什么意思呢? 

  生:因为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师:既然黄包车夫捧着脚,呻吟着,这说明他的伤势怎么样? 

  生(齐):伤势很重。 

  师:从课文哪句话,你能看出来他的伤势很重? 

  生:脚下淌着一滩血。 

  师:如果伤势不重,就应该把这个“淌”字改成什么? 

  生:改成“流”。 

  师:或者……? 

  生:滴。 

  师:如果伤势不重,流的血不多,作者就应该把“一滩血”改成什么? 

  生:改成一点儿血。 

  师:或者……? 

  生:一滴血。 

  〔引导学生推敲课文中某些重点句子或词语,既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在讲读课文中经常进行这类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益处。〕 

  师:正因为他伤势这么重,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才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很多的艰难困苦。 

  师:是吗?应该怎么说? 

  生:应该说是经过好多的折磨。 

  师:对啦,说成折磨比较好。面对这位车夫,鲁迅先生是怎么做的?请大家把这段课文小声读一遍,考虑作者哪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生读后)谁说? 

  生:拿、扶、蹲、跪、来、敷、扎棗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好。 

  师:还有吗?谁说? 

  生:跑、跪、洗。 

  师:对,作者就是通过扶、蹲、来、洗、敷、扎这些动作,很细致、很具体、很形象地把鲁迅先生救护车夫的过程写出来了。表面看来,帮人包扎伤口是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就在这件很平凡的小事上,却闪灼着鲁迅先生不平凡的品想品德。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想,鲁迅先生当时的身份、地位是怎样的? 

  〔这样启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生:他是一位伟大的人物。 

  生:他是一个名人。 

  生:他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 

  生:他是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 

  师:是的,鲁迅先生当时在国内外都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而黄包车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 

  生:他是一个受压迫、受剥削的人。 

  生:他是一个下层社会的人。 

  生:他是一个在贫穷、饥饿中挣扎的人。 

  师:鲁讯先生和黄包车夫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这样的悬殊,但鲁迅先生给黄包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的精心,而且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寒冷的环境里,鲁迅先生没有丝毫地想到自己,却把温暖……? 

  生(齐):送给了别人。 

  师:这再一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思想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当作者看到这幅惨景时,她是怎样想的呢? 

  生:她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师:这是作者当时的想法,也是向伯父提出的疑问。伯父的回答,作者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你能想象出伯父当时是怎样回答她的吗? 

  〔结合课文,展开想象,这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先生可能会回答的话,既能帮助学生悟出课文的真谛,又能从中受到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生:他可能说:小晔,你看这社会多么黑暗! 

  生:他可能长叹一声:唉,这真是人吃人的社会啊! 

  生:他可能反问周晔:你说,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呀? 

  生:他可能说,劳动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怎么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生:他可能说:唉!这世道真不合理。 

  生:他可能说:四周围黑洞洞的,黄包车夫还能穿上鞋么?(众笑) 

  师:同学们想象很丰富,说的也都对。鲁迅先生的回答很深奥,我们推断很可能提到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 

  〔升华得好!收到了传神之效。〕 

  师:当时,鲁迅先生在回答作者提出的问题时,是什么表情呢?谁说? 

  生: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突然就得那么冰冷,那么严肃。 

  师:这是表情。还有什么动作呢? 

  生:他把那枯瘦的手按在作者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鲁迅先生当时的表情、动作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课文中哪个词能体会到这一点? 

  生:两次都用到了“清清楚楚”这个词。 

  师:根据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你能想象出他当时有哪些想法呢? 

  生:从他的叹声中,我想象鲁迅先生可能想:唉,我这一辈子还没有完成我的事业。从他的动作中,可以想象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生:他想,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推翻呢? 

  生:他想,我们老一辈没有推翻旧社会,一定要教育下一代,把革命进行到底。 

  生:他想,我们决不能再让下一代过这种痛苦生活了。 

  生:他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下一代将来一定要推翻这个腐败无能的政府。 

  生:他想,我已经老了,希望寄托在这些娃娃身上,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 

  师:同学们想象得入情入理,紧扣了鲁迅先生的表情、动作和叹声。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为谁着想的呀? 

  生:为人民着想。 

  生:为下一代着想。 

  生:为别人着想。 

  师: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呀?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第四件事,集体把阿三的话朗读一遍。 

  生:(读)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可是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 

  师:从阿三的这段话里,又一次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所以,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到:“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什么人呢? 

  生(齐):“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围绕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个中心,李老师匠心独具,一次又一次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这确是不易的。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师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路子引导到作品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明白。〕 

  师:最后这一段话,是对全文的……? 

  生(齐):总结。 

  师:也就是说,点明了课文的……? 

  生(齐):中心思想。 

  师:正由于鲁迅先生事事处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才受到人们的……? 

  生(齐):爱戴。 

  师:到底人们是怎样爱戴鲁迅先生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返回头来看课文第一段。 

  〔这个过渡很自然!李老师由“因”棗课文第二部分,推出了“果”棗课文第一部分,逻辑性强,学生能接受。〕 

  师:谁能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生:(略) 

  师:第一段课文中有这么几个词(转动活动黑板):追悼是什么意思? 

  生:对死者表示悲痛的行动。 

  师:讲得对。那么吊唁是什么意思? 

  生:是哀悼死者的对联。 

  师:对吗?想想看,你讲的是老师写的哪一个词? 

  生:我讲成挽联啦。 

  师:对啦,挽联就是悼念死者所写的对联。那么吊唁怎么讲? 

  生:吊唁,就是祭奠死者,并安慰死者的家属。 

  〔第一部分词较多,李老师采取集中扫除“障碍”的做法是高明的。〕 

  师:对,这就讲对啦!伯父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学了前面讲的四件事,我想大家是会回答的。这里我要问,第一段在课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这样引导,有利学生弄清文章的内在联系。〕 

  生:起了总结的作用。 

  师:在文章开始,这叫什么? 

  生:起因。 

  师:也叫……? 

  生:总起段。 

  师:(板书:总起)那么下面这四件事,一件一件分别叙述,就叫做……? 

  生:分述。 

  师:(板书:分述)最后一段是总结。这样,有总起,有分述,有总结,文章就显得非常完整。谁知道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齐):倒叙。 

  师:倒叙的课文,先写……? 

  生(齐):结果。 

  师:再写……? 

  生(齐):原因。 

  师(指板书):正因为鲁迅先生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现在,谁能造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出自己对这课的理解? 

  〔采取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搞清课文的篇章结构,这个做法很新颖。〕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为了劳动人民的幸福而经常“碰壁”,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生:因为鲁迅先生经常帮助下层劳动人民,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师:通过这些因果关系的句子,表明大家对课文的内容理解了。那么,这篇课文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呢? 

  生(齐):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还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事呢?(生齐:想!)那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少年鲁迅的故事》。大家在课外读了,就能更多地了解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下课。(下课铃响。)  

[!--temp.footer2--]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