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5篇)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

  一、本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悦目、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给课文分段。

  二、本课时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定学生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生词有没有读准,课文有没有读通。

  2.“开火车”领读生词。

  3.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聋哑青年、“我”)

  4.小结预习情况,提示阅读目标。

  (三)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的开头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认识那位青年的,“我”为什么喜欢去那里?指名回答,联系课文理解“赏心悦目”。

  2.默读思考:一开始,那位青年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①指定学生用书上的四个字概括。(板书:举止特别)理解“举止”。

  ②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里?用“ ”划出书上的有关句子。

  ③怎样才能读出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后评读,再练读。

  ④这位青年看鱼如此专注入迷,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说说“忘我的境界”的意思。

  3.轻声读课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①指定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出示小黑板:课文第7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

  (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画金鱼的,结合图示和简笔画,简要介绍“工笔”和“速写”。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画得怎么样呢?理解“一丝不苟”。

  (3)朗读前后两个分句,速度应有什么变化?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后齐读。

  (4)理解和想象“融为一体”。

  ③小结。(板书:了解)

  4.过渡。默读9—14节,思考:“我”是怎么发现那位青年是位聋哑人的?

  ①指名用读书的方式回答。

  ②“我”的心为什么会咯噔一跳?指名回答。练习用“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说话。

  ③连用两个感叹号不但表达了“我”当时极为惊讶,还表达了“我”对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书:敬佩)

  ④有感情地齐读。

  5.过渡。引读12—14节,(板书:先游到心里)思考:“游到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①我们常说的“心里”,其实是指哪里?

  ②究竟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脑海里呢?

  ③回顾朗读4、12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那位青年会把金鱼的特征刻在脑海里?

  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句式练习说话。

  (四)讨论分段。

  1.回顾“我”对那位青年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提示学生可扣住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五)交代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进行书写练习。

  1.第二课时教学任务:

  ①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用“段意综合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学习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样观察和积累材料的。

  2.课堂练习: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附: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立足重点段落,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设计点评:直奔主题,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下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尽量将上一自然段和下一自然段找出来单独再读读。

  ③读完之后你是否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2、同桌相互交流:上面的读书要求和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针对容易读错的字,板书正音:澈、港、缸、聋。

  4、指名交流:你对“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

  [设计点评:带着问题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习惯,真正达到快速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特有内涵的目的,为探究文本、走进文本作好铺垫。]

  三、认读词语,概括内容

  1、出示三组词语认读。

  A: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B: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心里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下来。

  3、同桌相互对读课文,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点评:教师有意识的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聋哑青年观鱼样子的词语,B类是聋哑青年画鱼样子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表现的词语,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积累。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规范学生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四、精读语段,感悟形象

  1、大家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聋哑青年的把鱼画得像。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具体讲了这层意思。

  2、教学7-8自然段。

  (1)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看看第七自然段哪些句子和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抓住“一丝不苟”、“绣花”和“细致”理解工笔细描)

  (2)你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是怎样做到工笔细描的?

  (3)正因为他画得好。围观的老人、青年、小孩是怎么赞叹和议论的?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融为一体”的意思。

  (5)此时你如何评价这位聋哑青年?

  (6)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鱼画得像?

  (7)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及教师范读。

  [设计点评:对青年绘画技艺的精湛的体会。要落实到关键的字词上,此时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

  3、青年将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

  学生读后谈感受。(引导学生立足“忘我的境界”、“呆呆地”、“静静地”以及“从来不说一句话”想象、感知他平时如何认真观鱼的特点)

  4、再评价这位聋哑青年。(除了品质以外,有必要引导学生谈出对生活的热爱)

  5、教师小结:是啊,如果不是他长时间忘我的观察金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画鱼,那么他又怎能使画出来的鱼像在水里游呢?

  五、品读难点,明白事理

  1、当“我”和聋哑青年交谈的时候,“我”将小女孩发自内心的“鱼游到了纸上”的纸条交给他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2、“鱼先游到了心里”的教学引导。

  (1)“鱼先游到了心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2)“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将两句话及两句话所蕴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获得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认识。

  3、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听后谈初步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立足重点段落,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立足课题,提出疑问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鱼游到了纸上”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设计点评:直奔主题,让学生立足课题提问,引起学生阅读期待和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诵读入境,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问题不明白,下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本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出示读书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正确、读通顺。

  ②边读边思考“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尽量将上一自然段和下一自然段找出来单独再读读。

  ③读完之后你是否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2、同桌相互交流:上面的读书要求和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教师指名分段读课文,针对容易读错的字,板书正音:澈、港、缸、聋。

  4、指名交流:你对“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

  [设计点评:带着问题读课文。使学生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求、读有所获的习惯,真正达到快速感知文本内容、初步了解文本特有内涵的目的,为探究文本、走进文本作好铺垫。]

  三、认读词语,概括内容

  1、出示三组词语认读。

  A:聋哑青年 举止特别 呆呆地站 静静地看

  B: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

  C:大家赞叹 纷纷议论 相互交谈 游到心里

  2、你能用上面的词语或者部分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请你拿出笔写下来。

  3、同桌相互对读课文,检查对课文阅读的情况,交流概括的主要内容。

  [设计点评:教师有意识的将词语分为三类:A类是聋哑青年观鱼样子的词语,B类是聋哑青年画鱼样子的词语,C类是观众和“我”表现的词语,目的是帮助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逻辑归类和积累。同时用上述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既规范学生语言。又灵活运用词语。使语言训练与文本内容融为一体。]

  四、精读语段,感悟形象

  1、大家已经知道了“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聋哑青年的把鱼画得像。请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哪些段落具体讲了这层意思。

  2、教学7-8自然段。

  (1)你知道“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意思吗?看看第七自然段哪些句子和词语能帮助你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重点抓住“一丝不苟”、“绣花”和“细致”理解工笔细描)

  (2)你想象一下,青年对金鱼的哪些部位采用了工笔细描?是怎样做到工笔细描的?

  (3)正因为他画得好。围观的老人、青年、小孩是怎么赞叹和议论的?

  (4)谁能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融为一体”的意思。

  (5)此时你如何评价这位聋哑青年?

  (6)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他画鱼画得像?

  (7)练习朗读,指名朗读及教师范读。

  [设计点评:对青年绘画技艺的精湛的体会。要落实到关键的字词上,此时教者抓住“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细致”等词语引导学生感悟,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们的基本义和语境义,感受了聋哑青年的绘画技艺。不难看出此环节教学将词语的理解和积累、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方法的指导与习得融为一体。这样立体推进,让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与对青年形象的感悟做到合二为一。]

  3、青年将金鱼画得栩栩如生得益于什么?请你认真读读3-5自然段。看能否发现什么画画的技巧?

  学生读后谈感受。(引导学生立足“忘我的境界”、“呆呆地”、“静静地”以及“从来不说一句话”想象、感知他平时如何认真观鱼的特点)

  4、再评价这位聋哑青年。(除了品质以外,有必要引导学生谈出对生活的热爱)

  5、教师小结:是啊,如果不是他长时间忘我的观察金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画鱼,那么他又怎能使画出来的鱼像在水里游呢?

  五、品读难点,明白事理

  1、当“我”和聋哑青年交谈的时候,“我”将小女孩发自内心的“鱼游到了纸上”的纸条交给他时,他是如何回答的?

  2、“鱼先游到了心里”的教学引导。

  (1)“鱼先游到了心里”你是如何理解的?此时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和这句话的意思差不多。

  (2)“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将两句话及两句话所蕴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聋哑青年画画的经历中获得哪些启示,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认识。

  3、朗诵课外作品《高贵的补鞋匠》,听后谈初步感受。

  [设计点评:让学生用关联词语说话。看似一个简单的句子训练,实际起到了两个作用:其一对学生进行了语法句式的渗透;其二检验学生是否弄懂两者的逻辑关系,从而解决教学的难点。同时,朗诵课外作品。使学生超越了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

  六、总评

  1、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

  例如,在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画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足“工笔细描、一丝不苟、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词语,让学生对词语逐渐理解、感悟。同时,教师采用了想象说话、评价人物等方法将文本的“消极语言”转化为学生的“积极语言”。又如,让学生分类读词语,再让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关联词语说“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关系等,都把关注学生的语言实践作为教学重点。

  2、繁简得当,张弛有度。

  教师着重让学生领悟聋哑青年的品质。在多层次、多角度感悟后,顺势引导学生理解“观鱼”与“画鱼”的关系,显得简洁明快。虽然简洁明快,但突破了教学难点。

  3、变讲读串问为阅读对话。

  教师将逐段讲解变为选点突破,重点品析画得像,借此引出“青年将金鱼画得惟妙惟肖得益于什么”和“鱼先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让学生与文本、与教师进行深层次对话。正是这样的阅读对话,使学生得到有效阅读,提高了语文素养。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4

  课题   鱼游到了纸上   导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文中描写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多层次、多角度地感悟语言,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领悟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青年画鱼的句子,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方法,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       课型:阅读课   课时:2课时   主备人:郝淑晶   审核人: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及对策   复习   (8分)   1、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预习本课字词情况           考本课字词   学生简介学习目标       内外板书写字词   易错的字要加强指导   交流学案(15分)           展示准备(10分)   1、熟读课文   2、交流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订正学案   深入小组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           小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成员合作探究,完善学案   针对小组在交流中出现的意见分歧,给予适当的指导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准备展示   深入小组指导   学生在展示时   应注意什么   书写员书写展示内容,纠错员订正,其他同学准备展示       第二课时   展示点拨(30分)自由展示   (5分)   学生展示学案问题,通过朗读、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参与学生研讨,重点内容适当点拨、及时评价   分组展示准备成果,研讨、评价   发挥特长,展示学习本课的创作   抓住关键性问题展示,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形式多样   达标检测   (5分)   1、归纳本课知识   2、完成反馈练习。   组织学生梳理知识,教方法   做反馈练习   查漏补缺   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5

  第一课时:游于艺

  【“游”出感觉】

  师:看黑板!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请大家一起读——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师:读题目,不光要用嘴巴,更要用眼睛。口到,还要眼到。我们一起再读一遍——

  生:(齐读课题)

  师:读得好!口到了,眼也到了。但是,心到了没有呢?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次读到课文题目,特别是第一次读到题目中的这个“游”字,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一个词!

  生1:奇怪。鱼是生活在水里的,怎么能游到纸上?

  师:所以你的脑海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

  生1:问号。

  师:奇怪,这是她的第一感觉。那么你们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很惊讶,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呢?

  师:你想探个究竟,是吗?因为你觉得很惊讶。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师:对啊,按照常理来说,鱼是不可能游到纸上去的。读到题目,能读出一种感觉,能读出一些问题,这就是心到了。带着这些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口到,眼到,而且心到——

  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游”动全身】

  师:其实,我也纳闷儿。一个普普通通的题目,一个简简单单的“游”字,怎么会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感觉——奇怪,惊讶,不可思议。(稍顿)打开课文,让我们走进《鱼游到了纸上》这个故事。两个要求:第一,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第二,仔细找一找,课文中有哪些带“游”的句子,读完以后,把这些带“游”的句子统统划下来。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仔细地找,认真地划,划出之后还可以标上1、2、3、4的序号。

  生:(开始动笔划句子)

  师:大多数同学都已经划好,带“游”的句子多不多?

  生:(齐答)多!

  师:谁来读读第一个“游”字句。

  生1:(朗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没错,这是第一句。读得又对又好,一个精彩的开头。第二句,谁来读?

  生2:(朗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好!读得字正腔圆。第三句在哪儿?

  生3:(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一个女孩——

  生3:(接读)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好的,请你连起来再读一读,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调子。

  生3:(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还有“游”字句吗?

  生4:(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已经是第四句了,第五句在哪儿呢?

  生5:(朗读)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你读得真叫仔细!为什么?因为,这一句中的“游”和“鱼”是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的。还有别的“游”字句吗?

  生6:(朗读)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师:好的,已经是第六句了。还有吗?

  生:有。

  师:应该是最后一句了。来,咱们一起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再来一遍!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师:多少个带游的句子啊?

  生:七个。

  师:整整七个。从文章的开头一直游到了文章的——

  生:结尾。

  师:是的!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七个带“游”的句子,争取把它们读顺口、读流利,读出各自不同的味道来。

  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师:好,虽然都是带“游”的句子,但是,如果你仔细读、用心读,你是能够体会出它们各自不同的味道的。(指名6个同学起立,要求他们依次朗读前六个“游”字句,每人只读一句。第七句要求全班齐读)怎么读呢?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

  师:好!现在开始。(朗读)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

  生1:(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2:(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朗读)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声惊叫——

  生3:(接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很遗憾,这一句的味道没出来。应该有一种什么味道?

  生3:惊奇的味道。

  师:没错,惊奇、惊讶、惊叹的味道!再读一次。(朗读)突然,我的耳边传来一声惊叫——

  生3:(接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对!要的就是这个味道。(朗读)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生4:(接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得娴熟,你读得更是娴熟,一级棒!(朗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生5:(接读)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朗读)真没想到,这样一位画技高超的青年竟然是个聋哑人。他通过笔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生6:(接读)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师:(朗读)他笑了,笑得那么甜——

  生:(齐读)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游”显张力】

  师:他笑了,是吗?笑得那么甜,是吗?请问,他为什么笑了?

  生1:因为他的画被别人赞叹。

  师:第一个赞叹他的人是谁?她是怎么赞叹的呢?

  生1:是作者来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了起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师:(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来,咱们一起来。那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生:(齐读此句)

  师:味道再浓一些!那小女孩惊讶地叫起来——

  生:(齐读此句)

  师: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你突然听到这么一声喊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生1:我是觉得非常奇怪,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来了呢?鱼不是生活在水里吗?

  师:所以,你一定想挤过去看个究竟,是吗?

  生1:是的。

  师: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

  生2:我的第一反应是脑子里有千万个问号,鱼一离开水就会死的,它为什么还会在纸上游来游去?

  师:这千万个问号会驱使着你想挤过去——

  生2:看个究竟。

  师:听到这一声惊叫,听到这一声惊叹,还有谁也想迫不及待地挤过去看个究竟?

  生:(纷纷举手,表示都想看个究竟)

  师:好的,哪位来做这个小女孩?(指名一学生起立)就请你来。我请她喊这一声,你们注意,作出你们的第一反应。准备好了吗?现在,你们就在茶室的后院,就在金鱼缸边,突然,传来这样一声惊叫——

  生1:(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其余学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师:反应啊!怎么一点反应都没有啊?(笑声)

  生:(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再来一遍。(手指着教室)这是在茶室的后院,这里有好几口金鱼缸,青年就在这儿画画。一开始你们都没注意,东张西望,走马观花。突然,你们的耳边传来这样一声惊奇的喊叫——

  生1:(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其余学生纷纷围到读句子的同学身边,气氛热烈)(笑声)

  师:停!都围着别动!(走到学生身边)请问,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2:是小女孩的喊叫声。

  师: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3:是小女孩惊奇的叫声。

  师:是什么把你吸引过来的?

  生4:是小女孩对青年画画的惊叹。

  师:请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学生纷纷归座)同学们,你们刚才都说是小女孩的叫声把你吸引过来的,是吗?

  生:(齐答)是!

  师:真的如此吗?(稍顿)我们听,假如小女孩的喊声是这样:(课件呈现: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哟,金鱼画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还是惊奇地喊,还是惊讶地叫,请问,你还会作出刚才那样的反应吗?

  生:(齐答)不会。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这样喊没有那么惊奇。

  师:你的看法呢?

  生2:我想画就画呗,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自己也会画的。

  师:就是!画到纸上有什么稀奇呢?

  生3:金鱼每个人都会画的,我们何必挤过去看呢?每个人都会画。

  师:说得是呀!所以,真正吸引你过去的,真正让你迫不及待想看个究竟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

  生:(齐答)“游”字!

  师:对!“游”字。这个“游”字,是对青年画鱼的惊叹!读着这个“游”字,我们仿佛听到了这样的赞叹——

  生1:画得太棒了!

  生2:真是画得栩栩如生啊!

  生3:他把金鱼画得跟活的一样!

  生4:画得太像了,跟真的一样!

  生5:他画画的水平简直是超一流的!

  师:是的,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汇成了这样一句话——(课件呈现:“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生:(齐读此句)

  师:这一声声的赞叹,都抵不过这样一句话——

  生:(齐读此句)

  【“游”于宁静】

  师:(稍顿)同学们,能把鱼画得在纸上游动,你们说这位青年的画技高超不高超?

  生:(齐答)高超!

  师:厉害不厉害?

  生:(齐答)厉害!

  师:他是怎么画的呢?默读课文。

  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请问,这位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

  生:(朗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来,咱们一起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生:(齐读此句)

  师:看青年画鱼,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生1: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画出的鱼仿佛在纸上游动。

  生2: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画得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生3: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画画一丝不苟。

  师:有同学对一丝不苟的印象很深,有同学对所画的游鱼印象特别深,也有同学对青年画画的细致印象很深,是吗?

  生:(齐答)是的!

  师:(稍顿)但是,你们留意过这个细节吗?

  (课件呈现:“那位青年在  静静  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静静”,“静静”地画画,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请问,什么叫“静静”地画画?

  生1:就是没有声音,一丝不苟地画。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新词并理解新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男青年做事的专注和勤奋,并通过感情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悟;

  3.抓住重点词句,领会、学习、运用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聋哑男青年做事的专注和勤奋,并通过感情朗读展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因果关系;

  教具:ppt课件;

  教学准备:

  1.能够正确流利地读熟课文;

  2.查字词典理解新词词意;带拼音写课后生字两遍并组词。

  教学过程:课前:

  引生互查昨晚所写生字作业。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坐姿并分析“游”字结构部件。)

  二、检查预习:

  昨天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一下。检查预习需要大家“过两关”!(1.“我会读”: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矫正读、齐读;这一关的题目是“我会读”,其实要做到扎实地预习,我们还要能理解这些词语。下面我就来检查两个: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苟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这是课文中含有“一丝不苟”的句子,请大家读一读,看看文中是指谁干什么一丝不苟?除了会读、会理解,对这些新词中的某些新字还要会写,课前我检查了一下同学们昨天晚上的预习作业,发现有些同学把“港、徽、澈”写的不够规范,下面我们一起来纠正一下。【略】2.“我会总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答,引生补充——一位聋哑男青年画金鱼非常专注,画技很高。)小结:随着大家年级的升高,预习课文已经成为你们一项必须掌握的学习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预习,养成习惯。

  三、理解课文:

  那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那位聋哑男青年画金鱼的呢?接下来我们还要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

  【课件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两个人赞叹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游到了纸上”?聋哑青年是如何面对别人的赞叹的?边读边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引生交流:

  首先写一个女孩对聋哑青年的赞叹。她是怎样赞叹的?引生理解“惊奇的叫起来”。透过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你体会到了什么?【聋哑青年画的金鱼非常逼真。】课文是如何描写聋哑青年当时画画情景的呢?指名读并课件出示“他有时……”看到了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样子,你有什么体会?【画得认真、逼真。】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引生练读。其实,当时观赏聋哑青年画金鱼的不止是女孩和作者,还有很多人,请大家看第129页的插图,看看还有些什么人?请大家想象一下,他们会如何赞叹呢?引导学生紧扣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描画。听了老爷爷的赞叹,你一定对这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的专注和逼真有了新的理解,请大家带着更进一步的理解再读两句话。生齐读。面对大家的赞叹,这位聋哑青年有什么表现呢?指名读有关语句,引生理解青年没有任何反应不仅是因为他听不见,而且说明他画金鱼画得太投入了。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第二次是谁赞叹聋哑青年画的金鱼游到纸上了呢?是作者借用女孩的话来赞叹聋哑青年。那么这一次聋哑青年有没有反应呢?指名读有关语句,引生体会:聋哑青年为什么“笑了,笑得那么甜。”【自豪、幸福的笑。】他不仅笑了,而且还写了一句话【板书】,“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引生谈理解;在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我们曾读过一个关于北宋画家文与可的成语故事,大家还记得吗?文与可之所以能够随手画出栩栩如生的竹子是因为什么?那么这位聋哑青年是随随便便就能画出活灵活现的金鱼来的么?课文有几处地方描写了聋哑青年观察金鱼的情境,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引生读句子。如果说文与可画竹子栩栩如生是因为他胸有成竹,那么这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画得活灵活现我们也就可以说是——“胸有成‘鱼’。”

  四、总结升华:

  同学们,每阅读一篇文章我们都会受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那么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呢?引生谈。的确,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就难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文与可和聋哑青年的行动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解释。希望大家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中,激励自己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要不断奋发向上。

  板书:

  鱼游到了纸上

  先游到了心里

  (胸有成“鱼”)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7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我心里”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书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加法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 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读后正音齐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预习课文时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4.梳理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结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2.交流问题1: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举止特别”?

  (结合交流板书:忘我境界)  

  (2):“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导语: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3)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4)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结合交流板书:画鱼)  

  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3.交流问题2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  

  (2)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读一读。(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师: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结合交流板书:勤奋专注)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四、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1)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2)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  看听  问),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这样我们也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作业:

  观察周围同学,多看、多听、多问,抓住同学特点,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日记。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 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 、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 、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 、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 、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 “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 、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专家评课: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设计的。

  1 、崔老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课题开始:“‘鱼游到了纸上’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 、“读了课文,你肯定还能提出很多问题来。认真读一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者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课文中设疑。

  3 、自学后交流:“你提了几个问题?”崔老师没有让学生说提了哪些问题。当一个学生说“提了9 个问题”时,崔老师表扬说:“真棒,提问的本领真大!”“再读读课文,看还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这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变无疑为有疑。

  4 、小组讨论:“把个人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边交流边读书、讨论,看哪些问题通过读书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的。”这是让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为大组交流做准备。

  5 、大组交流,读书解疑。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阶段。

  6 、存疑,留作学生课后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活动之中。

  分析崔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

  1 、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 、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9

  一、教学设计说明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可以分成四段,教学时没有按常规先分段,然后根据分好的段落一段一段地讲解进行教学。而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所在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通过本文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选择了哪些材料,而且从中学习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一是留心周围的事物,做个有心人;二是认真观察,多看、多听、多问;三是勤于动笔。本课是本单元的开篇课文,渗透训练重点尤为重要。通过这一训练项目为后面学习读写例话作一铺垫。教学时先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写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本课时主要是留心周围事物,多看、多听、多问),以此指导学生的作文。

  本文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理解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第二课时:继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读写结合。

  这一课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课堂上力求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再读书交流,合作学习。经教师点拨指导共性难点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学习写法,指导作文。教学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激疑导入,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每课时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又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这样把教路和学路有效地统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整体感知,互相交流。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并且通过再读书自己解决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再通过相互合作学习,尝试解答。课堂上也应有生生互学的场面。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由小组代表写在卡片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排序。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克服课堂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的现象。

  3.学生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在梳理排序形成几个重点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由不懂到弄懂,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4.对本课重点“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这一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导就应体现在此。

  5.在自读、精读以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让学生的感情在此处升华。

  6.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读学写,在学生完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通过再次的合作学习,明确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而且还留心那里的人。使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7.第二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个人物的片段或写一种喜爱小动物的片段。读写结合,以巩固本单元的知识,培养学生注意积累材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揭示课题,交代学习目标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以下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生:(1)理解“举止特别”“唯一”“忘我境界”“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的高贵品质。(3)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大家一定能够完成的。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小组交流,提出问题,梳理排序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指读。)

  生:(一人读,再齐读。)

  师:我们都知道鱼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时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拿出笔来边读边作上记号。

  生:自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自读课文的时间)

  [给够时间,围绕“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边读边做记号。教师短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了读书的方法。]

  师:下面就请你们在小组内先说说哪些问题你没弄懂,如果小组内理解不了,等一会儿,老师发给你们胶片纸,把它写在上面,我们大家共同来理解。请同学们现在开始小组交流吧!

  生:(小组交流。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共同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写在胶片上。)

  [小组交流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横向交流信息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学生精神放松,无拘无束,能者为师,人人参与,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投影仪显示学生的问题: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

  (4)这位青年特别在哪儿?

  (5)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

  (7)鱼游到心里怎么理解?

  (8)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是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其中有重复的,咱们把它拿掉?

  (教师梳理问题,拿掉前面重复的问题(4)(5)(7)(8)。)

  师:现在还剩下这几个问题,根据课文的顺序,看看我们应该先理解哪个问题?

  生:先理解“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这个问题。(教师随机排序并画上序号)

  生:再理解“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

  生:第三个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生:最后理解“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

  师:你们说得真好!

  [每个小组的代表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这些问题具有共性,也是应该解决的重点问题。巧妙的是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把问题写在胶片上,自己走到前面用投影仪放出问题;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把重复的问题去掉;再启发学生按照课文内容叙述的先后,调整了顺序。教师精心设计的这个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

  三、解决问题

  师:下面根据排好的顺序,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请你们现在开始吧!

  (给学生5分钟读书时间)

  生:(讨论学习)

  [又一次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按照排好顺序的问题,在书中找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子进行理解。又一次发挥群体的智慧,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非常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师: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

  生:“举止”指的是动作和神态。

  师:“举止特别”呢?

  生:动作和神态跟别人不一样,与众不同。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生: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忘我境界)

  师:“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

  生:达到忘掉自己的程度就是“忘我境界”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生:“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所以举止特别。

  师: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组织全体同学进行讨论,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不强求答案一致,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指导思想。]

  师: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采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师: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板书:画鱼)

  师:“唯一”是什么意思?

  生:是只有的意思。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师:谁还能再说说。

  生:从“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

  师:这是达到忘我境界的一种表现。“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解决了。(把这个问题拿下来。)谁能再补充?

  生:“一丝不苟”的意思是一点儿也不马虎,说明青年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教师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紧紧抓住关键的词、句子适时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

  师:(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这个问题你们弄懂了吗?(把第一个问题拿下来)

  师:接下来我们来理解“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生:先在心里出现了一个印象,牢牢记住。

  生:青年要很多次去看,结果才画出这么好的金鱼。

  师:(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拿下这个问题)

  师:我们最后来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要理解二者的关系,必须知道每句话的意思。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已经知道,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师:“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

  生:(齐说)小女孩。

  师:在书中找到,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是说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生:从“游”字可以看出来。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练习读读好吗?(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生:先在心里深深记住鱼是怎么游的,才能画好金鱼的动态。所以游到心里是原因,游到纸上是结果。

  生:如果鱼不光游到心里,就不能把金鱼画得那么生动,小姑娘就不会说鱼游到了纸上。

  生:青年经过反反复复地看,有了金鱼生动的形象,才能有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把这个问题拿下。)

  师:这些问题我们全都理解了,你们真行!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生:是一个爱鱼爱到了忘我境界的人。

  生:从中可以看出青年是一个勤奋专注的人。

  师:你们说的都对,是一个勤奋专注的青年。(板书:勤奋专注)

  [“鱼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了纸上”的前提,“鱼游到了纸上”是“鱼游到了心里”的结果,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师抓住这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巧妙地点拨了一个“游”字,让学生体会青年人勤于观察,刻苦练习,达到忘我境界的专注品质,进一步理解了内容。]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生:(全体起立朗读课文)

  六、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生:青年的外貌描写是作者看到的。

  生:青年听周围人的议论一段是作者听到的。

  生:作者还用笔同青年交谈。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今天我们只是初步学习,以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教师注意遵循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原则,在指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落实本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启发学生,适时点拨,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了材料,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地加强了读写之间的联系。]

  总评:

  教学设计很有新意,充分体现了主体意识和训练意识。

  1.教学目标明确、适当,体现了年段特点。

  上课开始,教师将学习目标展示在学生面前,不仅引导、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激发了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教学过程科学、优化。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在小组内讨论;经过讨论仍然有不理解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老师引导全班同学进行梳理;然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比较、分析、理解。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悟、自解、自练,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真正居于主体地位。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合理。

  教师在揭示课题时问学生:“鱼是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呢?”并用彩色粉笔在“游”字下面重重地画了个“…”符号,留给学生一个悬念。在引导学生反复讨论、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大屏幕显示出几条金鱼游动的姿态,教师边演示边做小结。一个“游”字,画龙点睛,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同时悟出了课题的深刻含义,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中心思想。

  4.读写结合,突出读写训练重点。

  本组读写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举止特别”“融为一体”等词语时,有意识让学生体会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学习,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因而能画出鲜明、生动、活灵活现的鱼。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怎样观察,怎样选择材料写出这篇文章的?”让学生悟出作者到玉泉观鱼,发现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就跟踪观察,通过看、听、问等方式,积累了很多有关聋哑青年的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达到忘我境界”为主线,写成这篇文章。学生完全是在自然状态下弄懂了什么是积累材料,怎样积累材料,感受到积累材料之重要。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突出了本组读写训练重点。

  5.加强了读的训练。

  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读的训练。自读课文给以足够的时间,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书,边读边思,真正地读书,不是走形式,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当理解了内容,学生为聋哑青年忘我、专注的品质所感染,情感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朗读,渲染了气氛,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看出教师在改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探索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有所创新,效果比较好。

  三、执教教师简介

  王萍,29岁,小学高级教师。她热爱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刻苦钻研业务,锐意进取,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能动地、自主地、积极地、全面地、高效地和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全过程;课下,力求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从教近10 年,语文课多次在省、市获奖。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教师,并连续三年被评为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1999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建构执著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 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著的内心

  (一) 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 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 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著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思考。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

  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好词佳句。

  五、拓展阅读。

  进一步体会人物执著的追求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2、理解“鱼游到纸上”与“游到我的心里”的意思和两者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二)研读“画鱼”

  过渡: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鱼,青年是怎么画出来的?

  1、自由读课文,找出青年画鱼的句子。

  2、交流:

  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生谈体会

  (1)、什么是“工笔细描”?读前半句,哪些词句能帮助我们弄懂它的意思?

  (2)、什么叫“挥笔速写”?用刚才的方法说。

  (3)、课件出示金鱼图,简单解说:你看,像这样每一个鳞片、每一条鱼纹、每一片鳍都是画家一笔一笔细细刻画,这就是工笔细描,而像这样用简单的线条,快速地勾画出金鱼的样子、动态,这叫“挥笔速写”。

  (4)指导朗读:游到纸上的鱼儿,就是这样画出来的。(一起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带着你的想象读。

  3、看到这样栩栩如生的鱼儿,一个女孩忍不住惊奇地叫起来,叫什么?

  (1)、出示“哟,金鱼游到了纸上来啦!”

  删去“哟!”好吗?为什么?读一读,比一比。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你来惊奇地读,女生惊奇地读,全班惊奇的读。

  4、插入想象,说话、写话训练。

  听到你们的惊叫,周围的游客纷纷围了过来,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天真可爱的小孩,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议论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大胆说,在此基础上,模仿这种句式写下来。

  (三)品读“看鱼”

  真是赞不绝口!当你知道他是个聋哑青年时,你脑海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如果我就是那个聋哑青年,你想问我什么?

  1、为什么画得好?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读课文,有几句找几句。

  2、交流

  (1)、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从来不说一句话。”生谈体会

  ①、什么叫“静静地看”?你平时是怎么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_加_______,更加________。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

  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就是这样看鱼,看着,看着!他眼前看到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③、读:他眼前看到的是鱼,心里想到的是鱼,心里记着的也是鱼,这就是静静地看。带着想象,抓住静静一起读。

  (2)、他为什么能这样专注地画鱼呢?

  出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①、什么叫“忘我”?忘我还体现在哪些字里行间?

  ②、小结:青年这样入神地看鱼,忘我地爱鱼,才让游客惊奇地发现“鱼游到了纸上”。(扣题)

  (3)画得好,还有其他原因吗?

  出示“他告诉我,把学画才一年多……”

  ①、生谈体会

  ②、一年中“每个星期天”有多长时间?

  ③、引读:这么长时间,不坚持怎能做到?走,我们一起到玉泉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我们来到玉泉,只见________。春天过去了,夏天到来了。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我们来到玉泉又看见 ___________。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我们来到玉泉,还发现___________。一个寒风剌骨的星期天,我们来到玉泉,还会发现 ____________。)

  ④小结:就这样,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不论刮风下雨,不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到玉泉看鱼,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四、研讨关系

  1、正因为这样忘我地爱鱼,正因为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看鱼,以致于闭上眼睛,也能在眼前,在心中清晰地出现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鱼游到了我的心里。”

  2、“游到了我的心里”什么意思?

  3、“游到了纸上”与“游到心里”是什么关系?你会用关联词连接起来吗?

  五、总结延伸

  1、这是一个聋哑青年,一年如一日,忘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可是唯一没忘有是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结合板书),才创造了“鱼游到纸上”的奇迹。(扣题)

  2、课文学到这儿,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说什么?想对谁说?

  3、总结

  六、作业:

  1、摘抄生字词

  2、选择文中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下来。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课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课教学以解决“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两大问题,从中感悟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为重点。通过读悟、想象,层层深入,唤起学生体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抓问题共性,自主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这是小学阅读的心理规律。阅读教学应顺应这一规律,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伊始,从题目入手引导复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对不理解的共性问题引导读、悟:鱼怎么游到纸上?为什么能游到纸上?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鱼先游到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是什么关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发挥教师的引领价值。

  二、立足文本、品读感悟

  “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杜威语)”语文课还要上出十足的语文味,这语文味就是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听、说、读、写的训练。这节课上,我通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了解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培养敏锐的语感。如“静静地看”一词组,先让学生说出什么是静静地看?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你平时是怎样看鱼的?和你相比,青年的看显得更加认真、更加专注、更加入神。通过对比,感受到词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这样静静地看,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带着想象,抓住“静静”读。学生轻松地感受到青年的如痴如醉。又如,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时,我超越了单纯回忆生活经历的简单做法,要求学生找到文中可以理解的词语去体会、去琢磨。这样真正立足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理清关系,升华情感。

  在体会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基础上,再出示“鱼游到了心里”,结合最后一段来理清两者的关系,此时有水到渠成之感。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适时地利用关联词:“之所以…… 是因为……”或“只有……才”来对这两句加以归纳。然后再问课文学到这,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说什么?让学生对所感悟的内容有个总结,有个提升。

  四、模拟训练,学以致用

  每一篇课文都是习作的范例。每篇课文的学习中都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厚积薄发”,到习作时才会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本课在学生感受到鱼栩栩如生后,引导学生想象:这么活灵活现的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有白发苍苍的小孩、有天真可爱的老人、有和蔼可亲的阿姨…听!他们议论着、赞叹着……,你听到了吗?他们在说什么?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的阿姨地说:。”这样的句式写话。渗透习作中抓住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写,同时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只是初步学习的,今后的学习还要逐步深入学习积累材料的方法,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教材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鱼游在水里

  [出示句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

  (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

  [屏幕出示游鱼图]

  (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

  [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

  [第3、4、5“游”字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谁来读一下第3个“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作者在写小女孩儿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惊奇”,说明他的画画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鱼像是──(真的)

  (3)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生练习读。

  金鱼纸上游

  (4)还有一句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也体现出他画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画得这样好,以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写出自己假想为围观者所说的话。]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作者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骄傲的青年人可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看法?

  (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会在心里怎么想?

  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

  [出示句子:我把那个女孩儿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找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你知道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进心里的吗?

  (3)总结: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认真观察,细心练习,他才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以致人们称赞他是让鱼游到了纸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你能不能说一说呢。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

  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

  3.对,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

  五、作业

  抄写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六、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游──心中游──纸上游

  忘我 成功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3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 引发质疑,激发兴趣。

  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 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三、 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受参与教学中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启发,我想,一节课如果恰当运用动与静的结合,学生就会学得不累,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居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中我就设计有了小动,如小组开火车读,有全班的大动,如:表演当时人们听到小女孩惊奇地叫喊后的场景,有静心细想的,如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青年画鱼的情景。做到在动中学,在静中想,动静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以上几点我自认为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在简简单单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但是,这节课还是有许多遗憾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词,重点理解:举止、赏心悦目、融为一体、一丝不苟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弄懂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意思及其相互关系,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忘我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定学生分节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生词有没有读准,课文有没有读通。

  2.“开火车”领读生词。

  3.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聋哑青年、“我”)

  4.小结预习情况,提示阅读目标。

  (三)讲读课文。

  1.默读课文的开头部分,想想:“我”是在哪里认识那位青年的,“我”为什么喜欢去那里?指名回答,联系课文理解“赏心悦目”。

  2.默读思考:一开始,那位青年给“我”留下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①指定学生用书上的四个字概括。(板书:举止特别)理解“举止”。

  ②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里?用“ ”划出书上的有关句子。

  ③怎样才能读出那位青年“举止特别”?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后评读,再练读。

  ④这位青年看鱼如此专注入迷,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的?说说“忘我的境界”的意思。

  3.轻声读课文,想想:小女孩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①指定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出示小黑板:课文第7自然段),讨论交流: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年画的金鱼栩栩如生?

  (1)那位青年用了哪些方法画金鱼的,结合图示和简笔画,简要介绍“工笔”和“速写”。

  (2)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画得怎么样呢?理解“一丝不苟”。

  (3)朗读前后两个分句,速度应有什么变化?先自由练习,再指名朗读,后齐读。

  (4)理解和想象“融为一体”。

  ③小结。(板书:了解)

  4.过渡。默读9—14节,思考:“我”是怎么发现那位青年是位聋哑人的?

  ①指名用读书的方式回答。

  ②“我”的心为什么会咯噔一跳?指名回答。练习用“没想到……没想到……更没想到……”说话。

  ③连用两个感叹号不但表达了“我”当时极为惊讶,还表达了“我”对那位青年的什么感情?(板书:敬佩)

  ④有感情地齐读。

  5.过渡。引读12—14节,(板书:先游到心里)思考:“游到心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①我们常说的“心里”,其实是指哪里?

  ②究竟是什么游到青年的脑海里呢?

  ③回顾朗读4、12自然段,说说为什么那位青年会把金鱼的特征刻在脑海里?

  ④“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呢?指导学生用“先……然后”、“只有……才”、“如果……就……”、“因为……所以”等句式练习说话。

  (四)讨论分段。

  1.回顾“我”对那位青年的认识变化的过程,提示学生可扣住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段。

  2.学生练习,讨论交流。

  (五)交代第二课时教学任务,进行书写练习。

  1.第二课时教学任务

  ①进一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继续练习用“段意综合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学习本文的作者和那位青年是怎样观察和积累材料的。

  2.课堂练习

  ①抄写生词两遍,提示难点:聚、聋、哑。

  ②先写出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出词语的意思:一丝不苟、赏心悦目、融为一体。

  板书设计:

  看鱼 勤奋 专注

  青年

  画鱼 执着 画技高超

  作者:欣赏——误解——敬佩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篇15

  (一)教学目标

  1、随文识字,读准字音

  2、品读有关词句,感受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

  3、理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

  体会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

  (三)教学环节

  一、导入(3分钟)

  听说我们这个班的同学特别聪明,那么,今天请大家尽情地展露你们的风采吧!首先,我给大家出一道iq题,请听题:鱼为什么生活在水里?(学生回答)恭喜你,答对了!答案是“因为陆地上有猫”。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跟鱼有关的文章。(师板书:27、鱼游到了纸上)

  请看黑板,齐读一遍课题。(学生读课题)我从大家瞪大的双眼中看到了好奇的色彩,该不会是猫把鱼赶到了纸上吧?你们对这个课题产生了什么疑问呢?(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

  大家很会动脑筋,而且,看来这篇课文对大家很有吸引力。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思考这两个问题:1、“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

  2、是谁让鱼游到纸上的?

  二、初读课文(10分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5分钟)

  2、检查生字读音:花港,清澈,一丝不苟,厂徽,聋哑。(2分钟)

  好,大家都读完课文了吧,还没读完的同学也请你们先停下来。我们来检查一下这几个生字的读音。(指名读,并让学生指出该注意的地方,再全班齐读)

  3、解决思考问题(3分钟)

  解决了生字读音后,让我们看回这两道思考题,第1题,“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提问学生。鱼画得很逼真,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在纸上流动)大家的词语积累很丰富。鱼游到了纸上,这种表达方式你们喜欢吗?仿照“鱼游到了纸上”,如果要表达小鸟画得很像,可以怎么说呢?老虎呢?(生仿句)这么有趣的表达方式,我希望大家记住它,以后也可以用到它。

  好,看第2题,是谁让鱼游到纸上的?(一个青年,一个聋哑青年)

  三、感悟聋哑青年的恒心与专心

  1、感受聋哑青年的恒心(3分钟)

  这个青年能把鱼画得那么逼真,仿佛游到了纸上,那么,他应该是从小开始学画的吧?(生:不是)你从课文的哪一段知道的呢?(生:第12段)请全班齐读第12段。(生读第12段)

  青年人学画多久了啊?(生:才一年多)在学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是怎样做的呢?(生: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生:有恒心,坚持不懈)板书:恒心

  2、感受聋哑青年的专心(重点指导朗读)(18分钟)

  文中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青年看金鱼的情景?(生:第4段)请大家齐读一遍第4段。(生读第4段)读得很流利,但是还可以读得更有感情。

  哪位同学想读给大家听一下?(指名读,并作及时反馈。你强调了个别词语,富有节奏感,读得很投入,你融入课文中去了,很好)

  我们男生女生来比赛读一读。(不分高低,各有千秋)

  在朗读的时候,大家都比较默契地强调了这几个词: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这几个词给你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你从这段描写中看到一个怎样的青年人?(生答。看鱼看得很入神,专心致志,认真,达到忘我的境界)板书:专心

  聋哑青年听不到金鱼戏水的声音,也无法用语言呼唤那美丽的金鱼,他坚持每个星期天去看鱼,呆呆地、静静地看鱼,他只是在用眼睛来看鱼吗?请大家闭上双眼(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个最疼爱你的人,你能看到他们的样子吗?好,请大家睁开眼睛,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答)刚才你是闭上眼睛的,那么,你是用什么来看的呢?(用心,用脑子)很好,对于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们都很熟悉,用心记住了他们的音容笑貌。那么,聋哑青年不但在用眼睛观察金鱼,眼里有鱼,而且(生:心里有鱼)。

  四、解读“先游到了我心里”(5分钟)

  请大家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读课文)

  你们认为,青年心里的金鱼是怎样的?(生:各种动态的金鱼都有,金鱼的每个部位都很清晰,青年对金鱼的特点了然于心)

  “鱼先游到了心里,然后才游到了纸上”,对这两段话,你有什么体会?(让生讲自己的体会)

  五、小结(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聋哑青年学画鱼的恒心和专心,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他画鱼时的高超技术。下课。

  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心里

  鱼———————————→纸上

  恒心、专心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鱼游到了纸上》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72861276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