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甜尕妞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精选1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的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渗透着作者对深深怀念之情。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的第四段文字表面是写樟树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字里行间又影射着深层的含义,为第五段作了非常好的铺垫。第五自然段把樟树与别的树进行比较,点出了“树品”,即人品。此段是课文重点段,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宋庆龄故居及樟树近照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宋庆龄故居幻灯片,问:知道这是哪处景点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宋庆龄故居(指导写好生字“龄”字);

  2、 出示樟树幻灯片,问: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吗?根据回答补充课题:樟树。

  3、 读题引导质疑:

  齐读题后学生发现问题:“丢掉一个‘的’字“。师随手加上,问:加上这个字后,再读读看,这课主要写什么?那么这课到底写樟树的什么呢?请同学们到课文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在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学习课文一至三段。

  (1) 指名读一至三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当小评委边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什么?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2) 反馈交流。引导理解“故居”;说出第二段不能去掉的理由,由此引出第四段的教学。

  过渡:课文哪些部分是写樟树的呢?

  3、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对照插图,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从樟树哪些方面写的?写了樟树的什么?

  (2) 指名读本段,交流对本段的理解,并理解“蓬蓬勃勃”。

  (3) 本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

  4、 学习课文第五段。

  (1) 默读思考:这一段与第四段比作者又是怎么来描写樟树的呢?

  (2) 交流反馈。

  a、 其他树有什么缺点?理解“繁衍”。

  b、 樟树具有什么特点?

  c、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这一段主要写樟树的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树品”,为下节课联系“人品”作铺垫)

  师:正是樟树具有这高贵的品质,所以宋庆龄才“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可贵的树品正是宋庆龄人品的写照。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作业布置:

  1、 抄写课后词语;

  2、 继续练习熟读课文;

  3、 搜集有关宋庆龄生平资料,查找樟树为何不被虫蛀的答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在下一页)

  课前交流:

  师:现在老师来做个小调查,同学们曾地都游玩过哪些地方呢?

  生:我游玩过龟由汉墓。

  生:我游玩过杭州西湖、黄山、九华山等。

  生:我也游玩过黄山和西湖,我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过上海的明珠电视塔.

  师:谁能把自己游玩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了解呢?

  生: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爬了有五岳之首之称的泰山。泰山被人们看作是国家政权稳定,人民团结,国泰民安的象征,历代的帝王登基都要先到泰山去朝拜,祈祷上天赐福。李白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它的高。我与爸爸妈妈途中休息数次才登上它,当爬上泰山顶的时候,感觉片片白云飘在半山腰上,伸手就可够得着天了。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另一处景点游玩,看看人家是怎么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

  一、 导入

  师:(出示宋庆龄故居图片),看,这是哪处景点知道吗:

  生:宋庆龄故居(师板书生的回答)。

  师:请注意老师写这个“龄”字,来,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什么叫“故居”?

  生:故居就是老房子。

  生:故居应该是曾经住过的老房子。

  师:我家的房子已盖了十几年了,现在还住着。叫不叫故居呢?

  生:以前住过的老房子。

  师:对,这就叫故居。

  师:(出示樟树近景图),看,这是一株什么植物?

  生:樟树(师板书)。

  师:请齐读题(生齐读)。

  生:老师,你少了一个“的”字。

  师:同学们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现在老师把这个字加上再读读看,你读出了什么?

  生:加上“的”字后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樟树的了。

  师:孩子们真聪明!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请捧起课本用心读一读,注意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自读提示)。如果感觉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你就可以放下书本了,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一至三段?

  师:其他同学注意边听读边思考:课文的第二段在这三段中多余吗?能不能去掉呢?

  生读文。

  师:哪个同学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不多余,不能去掉。如果去掉的话,前两段下文意思就脱节了。

  生:不能去掉。这一段是引起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的。

  生:这一段讲了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下文就是写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的。

  师:那么课文哪些段略是写樟树的呢?

  生:四、五两段。

  师:请默读第四段,思考:这段从樟树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呢?主要写樟树的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这段从樟树的枝干和枝叶两方面来写樟树的,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有同学听清他刚才的回答了吗?

  生:应该说枝干,树叶,不能说枝叶,因为枝叶就包括枝干和树叶。

  师:你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听得可真仔细!那么这段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呢?

  生:“枝干粗壮”,“树叶稠密”。

  生:“树叶绿得发亮”。

  师:象这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

  生:蓬蓬勃勃

  师:(出示句子“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照着这个句子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呢?

  生:无论老师布置多少作业,王心怡总是能认认真真地完成。

  师:王心怡是你们班的同学吗?

  生:是!

  师:很好!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还有谁来说一句?

  生:无论白天和黑夜,时钟总是不停地转着。

  师:课文第五段也是写樟树的,这一段与第四段比,在写法上一样吗?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这一段又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

  生默读。

  生:这一段作者是通过其他的树与樟树作比较来写樟树的。

  师:作者又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呢?谁能通过读出课文里的句子来告诉老师答案?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而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一处找的非常好,哪位同学还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呢?

  生:只要我认真读书,就能从书本里学到新知识。

  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师:很不错。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把樟树与其他的树进行比较着写的?

  生:“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且它们还要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里有个“繁衍”一词,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就是不停地生殖后代的意思。

  生:就是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后代。

  师: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知道这段是写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虫子怕樟树的香气。

  生:不是,是写樟树的可贵品质。

  师:是的,人有人品,那么樟树的可贵品质就是……

  生:树品(师板书“树品”)

  师:课文学到这里,联系第二段,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

  生:樟树不会被虫子蛀,它生长的很茂盛。

  生:樟树一年四季总是蓬蓬勃勃,还不会被虫子蛀,所以宋庆龄舍不得它。

  师:是啊!正是樟树具有这高贵的品质,所以宋庆龄才“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可贵的树品正是宋庆龄人品的写照。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两棵树。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宋庆龄到底具有怎样的人品让人们对她故居的树都会这么崇拜呢?樟树还有哪些“可贵之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如下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更感谢同学们,能与大家度过这快乐的四十分钟老师感到非常幸福。同学们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2

  问题提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这个“例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做。

  就一般方法而言,可以“文字内化”,或者“角色体验”,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教材重组”。

  教学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女士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

  “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才会称作“故居”,这个词有些历史的意味,又有着一些距离感;我们普通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会称作“老家”,“老宅”,很亲切,很靠近。“宋庆龄”,一个高贵的名字,属于需要心灵仰视的那一种。

  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于淡淡的叙说中,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

  教学时,我将四、五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了一次教材重组。思路:由题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人与树的关系——再生疑:为什么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为什么课题不直接写“樟树”?——读懂人——领悟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我想,这个思路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教学主张:顺应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来进行教学设计,当教学的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天成,就会不教而教。

  设计过程:

  情境研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

  4、初步知道文章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

  情境研讨过程:

  一、感受樟树的可贵

  1、揭题后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个课题,你能一眼看出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吗?(樟树)

  2、你对樟树有多少了解?

  学生交流对樟树的认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简介。

  3、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学生大声读课文4—5自然段,要求:大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后代,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义词的构词方式,意思和两个构词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们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义词“繁殖”。

  5、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圈画。

  6、交流提炼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

  7、樟树的这个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把文中描写这个特点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品味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

  8、学生交流朗读,交流重点:香气永存——可贵

  9、师小结:这两段文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干净,已经是一篇比较好的介绍樟树的文章了,可它却是我们课文的一个部分,课文其他部分到底还写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人与树的关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其他部分,想一想,课文除了描写樟树,还写了什么?

  2、交流要点:

  (1)人与树的深厚感情

  重点扣“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a、引导想象,出示故居前的樟树图片:读着这一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示范想象说话: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宋庆龄奶奶坐在树下,小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宋奶奶一边喝着茶,一边凝视着天边的夕阳,若有所思。

  b、学生练习说话。

  预设:也许是在树下与人对弈、笑谈;也许是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在树下徘徊,对树诉说;也许是在树下静静看书,默默思考……

  想象说话最后紧扣:宋庆龄奶奶与这两棵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瞻仰故居

  a、用换词法理解“瞻仰”以及背后的含义。用“参观”可以吗?理解“瞻仰”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看

  b、为什么要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是谁?相机资料介绍:出示资料简介,再下发宋庆龄的2个小故事,学生阅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附资料简介: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

  c、她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人们尊称为“国母”,青少年小朋友都亲热地称她“宋奶奶”。交流:你从简介和小故事中认识到一位怎样的宋奶奶?

  要点:伟大、高贵、让敌人很害怕、平易近人……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

  三、领悟“以树喻人”:

  1、质疑:课文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人与树之间的情谊,又写了人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这和文中描写的“樟树”有什么联系呢?

  生交流

  交流重点:

  (1)树象征着人——树“香气永存”和人“崇高品格”有着相似的高贵

  (2)作者“以树喻人”的写法(点到即可)

  2、再次叩题:此时,你再读课题,你能发现什么?(写树最终还是在写人、寄情!——樟树是表面上的主体,但,前面的定语才是真正的内涵)

  四、升华情感:

  1、小结:文章表面上是在写树,但实际上樟树正象征着宋奶奶的高贵品格,人们看到这两棵树,就仿佛看到了宋奶奶奋斗的一生、高洁的一生。

  现在,每天宋奶奶故居前驻足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总要在樟树前留个影,抚摸一下粗壮的树干,凝视那绿得发亮的树叶,闻一闻散发出的清香,寄托无限的崇敬与怀念。

  3、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4—5自然段,用我们最真诚的声音,和美丽的樟树一起,共同怀念一个美丽的名字——宋庆龄。(课件展示文字以及宋庆龄各个时期的照片,配乐诵读。)

  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树”的衬托下,人物显得更丰满了;在人物的映照下,两棵樟树也有了特殊的光芒。这个板块的设计,我努力使“树”和“人”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带着同一种特质——“高贵”,这一份“高贵”和那些描写樟树的文字一起,触动着学生的心扉。至此,最后一遍齐声朗读的时候,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它变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的形象,站立到了学生的心灵里。

  教后反思:

  课堂流程走下来,比较顺畅。我想:顺畅是因为符合了某种规律。

  教材重组,意味着对文本需要作较大的改动,如果这种改动不能遵循某种规律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试图从这一课例来归理这种规律。

  1、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特征

  在解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也需要注意文本在表达这个内容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形式特征。因为,每一个文本当它在成为作者的叙说工具的时候,作者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某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得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清晰。比如语言,有的优美华丽,有的朴素平淡;有的多排比气势很大,有的多短句紧凑灵巧……比如写作手法,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侧面烘托;有的借物喻人,有的举例说明……每一个文本,你细细品读,会发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征,面目不一,像人一样,或勇或智,或巧或拙。

  好的表达形式对内容肯定是起加分作用的。在解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就发现,它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为写好“人”起了很好的作用: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能更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人”与“树”两者之间的相似,能让四年级的孩子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语言的朴素、干净的风格,和人物的高贵一脉相承。由物到人,正是文章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由疏离到崇敬的情感生发过程。

  只有发现了文本的形式特征,才有可能针对教材重组作进一步地思考。

  2、遵循文章内在的文脉

  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其一,重组必须尊重文章内含的文脉,不能为了重组,而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和叙述感;其二,不仅应该尊重文脉,还应该顺应它,进一步地强化这一种效果。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由故居出发,写到樟树,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两棵樟树,由干而枝而叶,“香气永存”的特点是重点所在,最后轻点:人们的崇敬之情。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顺应这样的内在流程,由树及人,自然生发出对宋庆龄的敬意。

  3、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

  宋庆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讲,是很有距离感的。所以,如果能从树开始,深切地体会到两棵树的“可贵”之处,对于感悟人的高贵也就有了铺垫和阶梯。

  在这一块,还有两个小地方可以助一臂之力:(1)推荐阅读宋庆龄的小故事;(2)结课时学生集体起立诵读四、五两个自然段。尤其后者,先后教学两次,到这个环节时,我的内心都不由地被一种神圣的东西所左右,学生们的神情也都肃穆而坚定。

  教材重组,有时可以成为一个道器兼顾,文意兼得的较好途径。当然,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用这种方式的。除了以上这种方法——将文本的相关内容,以不同于文本的叙述顺序呈现,以达到教学目标,教材重组还可以有很多操作方法:或是修改成与文本不一致但却相关联的文字,或是有意删除一些文字,或是调换文本的自然段落……只要能符合文本的形式特征,顺应文脉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教材重组就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收到很好的效果。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3

  学科 语文 年级四年级 执教者  丁秀琴 教学时间07-5-12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4、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抽读词语卡片二、细读课文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1)学习第4自然段。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⑤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②学习第1~3句。a、指名读。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③学习第4~8句。a、自由读课文。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⑤指导朗读。⑥指导背诵。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1)指名朗读课文。(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4)指导概括段意。三、作业  课  这一课的设计上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让学生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和全班范围的互动,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节课依据自主发展,点拨启导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自读、自悟、质疑、表达、讨论、评价等学习活动的情景,使学生欣欣然,跃跃然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学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几乎都被调动,这都是教师有效激励的结果,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评课人:  赵月华  周乐  孙燕  丁晶  王锁欢  赵小华许文燕  马俊林  谢仁萍  邱萍  陈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再让学生自读、圈点。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小黑板把学生说的句子出示在黑板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但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总的说来,教学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没有预料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所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调控能力。所谓调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成功,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而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而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是做得不够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8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xx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 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随想》一文由易教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6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文章。(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我让学生到前面板书,板书完后,我校对他们的书写,让同学们认识到如何把字写好,写端正。相机引导学生学写生字“樟”)

  师: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宋庆龄故居我没有去过,为了教你们,我是这样准备的。

  请同学们看我的准备。

  (打开网络,在里键入“宋庆龄故居”四个字回车,瞬间出现了7800条信息。同学们我就是浏览这些信息来学习这篇文章的。)

  师:(打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到那里瞻仰宋庆龄,了解到宋庆龄诸多资料等。

  (同学们跟着我在看)

  师:现在我们再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北京的宋庆龄故居)

  师:请再跟着我到重庆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重庆)

  (在同学们轻松浏览之时,我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师:同学们,我就是按照这种方法知道了宋庆龄的故居,了解到许多知识。所以制作成了下面课件。

  (学生浏览我制作的课件)

  师:这些课件,其实同学们也能够做上来。

  师:通过上网和制作课件,我们了解了许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只是皮毛。其实,我们要想认识宋庆龄,最好要读读宋庆龄方面的书,看看这位伟人的一生。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一定会学到许多东西。今天你们可能暂时找不到这些书,我想课后你们可以到图书馆看看,如果学校图书馆没有你们也可以让市图书馆去借阅。当然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去,那里一定能够买到这方面的书。今天的我们最好先把课文学好。有的同学已经读好多遍了,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既然你们认为非常好,我们赶紧把这篇文章变成自己的,以便你们到上海宋庆龄故居更好的瞻仰这位伟人,及更有趣的阅读关于宋庆龄方面的书。

  (学生们自读自背这篇文章)

  (待学生背熟后再来较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

  今天我重读了我在2004年上的这节课,感觉这一上法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这两天,我阅读着四下语文教材,在这一课上,我停了很久,不知该如何把这一课上好。一直没有动笔书写自己的思考。这篇课文很短,也很简单,学生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重点段,关键段、关键句。我知道学生对宋庆龄的理解与上篇对曼德拉的理解是一样的,我没有能力让他们理解的多么透彻,教学中,我只能引导他们读更多的书,把其作为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也许这也是我个人课文的小小思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7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王洪霞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6两个自然段,现在回顾一下。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画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

  生:我画的是“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什么意思呢?

  生:“蓬蓬勃勃”说明生命力非常强。

  生:“蓬蓬勃勃”指长得很茂盛。

  生:“蓬蓬勃勃”就是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蓬蓬勃勃

  生:蓬蓬勃勃

  生:齐读

  师: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

  (读后组织交流)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让我想起了“枝繁叶茂”。

  生: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我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请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谁想读?

  生:(有感情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美,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生:我还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

  生:我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师引读:是呀,无论是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生接读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让我们在脑中留下它蓬蓬勃勃的气势,齐读

  “蓬蓬勃勃”。

  生再次美读该词。

  师: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那样招人喜欢。除了外

  形美,樟树还可贵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

  画出有关句子。

  (读后交流)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

  师:“本身”什么意思?

  生:天生的

  生:与生俱来的

  师: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其它树木呢?把它读出来。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与其它树木相比,樟树是多么可贵呀!

  生:樟树还可贵在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说明樟树已没有了生命力,但是它的香气仍然存在。

  生:樟树制作成家具,哪怕是一张小凳子,它的香气永远不变。

  师引读: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

  生接读

  生:我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从这句中的哪个词?

  生:“只要……就……”

  师:请你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生:(动情朗读)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是呀,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让我们一起记住它。

  生齐读该句。

  师:(映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此时,留在你脑中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茂密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看到它,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它的主人——宋庆龄奶奶。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有哪些?

  生:宋庆龄曾同何香凝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进步人士。

  师:是一个爱国人士。

  生: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生:陈炯明叛变时,宋庆龄勇敢地留在总统府,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师:多么勇敢的女性呀!

  生:宋庆龄曾接替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宋庆龄真不愧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女性。老

  师也带来了宋庆龄奶奶生前的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映示宋庆龄的一组图片,并配简短录音介绍)

  师:如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

  生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能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吗?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生: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人们愿意向它学习。

  生: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生:在人们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生:人们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师:是的,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生完成课堂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9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10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3~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篇13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设计与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7933127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