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通用14篇)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7

  本文拟用“公仪休是怎样的人”作为话题来学习。

  一:“演、说、读”,感受公仪休爱吃鱼

  1、演:鼓励加上动作。

  2、说:“很久”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3、读

  二:“读,体验,说”,感受公仪休不收鱼

  1、设置冲突:前面这么爱吃鱼,可是后来他却说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体验:要是你,你会怎么做?

  3、说: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人?说完请学生简练地将观点写在黑板上。

  4、议论:这么多观点,请你按顺序联起来说说。孩子们说不可以,因为有很多是重复的。于是学生通过读与议论来确定保留什么。这个过程中,讨论非常激烈。

  5、到最后,学生剩下几个词语:三思而后行、不爱钱财。于是,我通过设问等,使得学生自己明白——他不是不爱钱财,而是不贪钱财。总之,他是一个廉洁的人。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2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设计

  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杨霞

  设计理念: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的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整个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去理解、去体验,乃至产生共鸣,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去品味人物语言进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设疑入境,走进文本。

  1、生齐读课题后,师问:公仪休拒收的礼物是什么?(两条活鲤鱼)

  2、师:古时候的鲁国,水产品奇缺,这两条活鲤鱼可是很难得的礼物呀!可公仪休为什么不收呢?他的学生子明和我们同样感到很不理解,谁能找到子明的疑问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3、指名读子明的话,即“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呢?”

  师及时评价、鼓励,指导学生读好疑问的语气。

  [点评: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初始,教师就以疑入手,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并能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单刀直入“子明的话”。这样以“预设”引路,为后面学生自主解疑埋下伏笔,为课堂中的精彩生成留出更大空间]

  二、自主解疑,品读文本。

  (一)以疑设疑,学习“公仪休爱吃鱼”的环节。

  1、你认为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想,找到答案画下来,多读几遍,有想法可以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完成后先同位再集体交流。

  (1)指名读体现公仪休爱吃鱼的句子,即“嗯,刚吃过……心满意足了”。

  (2)师引导:读书要品味出文章内涵,读出感情来,应做到――口到、眼到、心到。即读到哪个句子,眼睛就要盯住重点词语,心里就要去体会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等。

  (3)指导感情朗读,抓住“回味似的”、“实在是鲜美呀!”、“心满意足了!”等词语并辅以表情、动作等,读好人物对话。

  (二)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环节。

  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我们刚才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想—画,”和“读书三到”来自主学习,解决子明的另一个疑问。

  1、学生自主学习“管家送鱼”和“公仪休拒收鱼并解释原因”部分的内容。

  2、学生解读疑问、品味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后进生。

  3、交流、反馈。

  (1)指名读“管家送鱼”的相关句子。

  a你认为管家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生答后,师板书:阿谀奉承、善于巴结。

  b 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一步练读管家的话,抓住“满脸堆笑”等词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c讨论:你喜欢管家这样的人吗?指名口述,让生说出原因。

  [点评:语文来源于生活。当文本中的主人公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曾见到过的人物形象有机结合起来时,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被唤醒了,这为体会人物性格,培养语感提供了有利时机。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体现了文道合一的理念。]

  (2)师引导:尽管管家阿谀奉承,说尽好话,但仍被公仪休巧妙回绝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公仪休是个____的人。

  生答后,师板书:聪明机智。

  (3)喜欢吃鱼,却要装作闻到鱼腥就要呕吐,这其中可是大有文章呀!下面谁来当一当公仪休,给子明做进一步的解释呢?

  a指名读该部分内容。(即“正因为……有鱼吃吗?”)b你能不看课文,把公仪休不收鱼的原因解释给同位听吗?说时,引导学生弄懂其中的关系:

  如果收鱼――违犯法纪

  如果犯法――吃不上鱼

  现在自己买――一直有鱼吃

  c同位说后,指名练说。

  (4)公仪休的这番话,更说明他还具有怎样的品质?

  生答后,师板书:清正廉洁、有远见。

  (5)齐读这部分内容,强调读好反问句。

  [点评:这一板块的整体设计旨在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和学法的有效指导。“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而这种“授渔”在本课中呈现出了坡度性,由扶到放。当然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远胜于灌输给学生更多的语文知识。自主解疑,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与他人的交流、碰撞,又使得整个课堂闪耀智慧的火花,灵性飞扬!]

  三、积累内化,巩固文本。

  1、让生说说子明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2、指名回答后,师板书:谦逊有礼、勤学好问。

  3、结合板书上出现的三种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让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要结合恰当的表情、神态及形体语言,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教师适时评价、鼓励,小结: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精彩,相信排演独幕小话剧时一定表现更棒!

  6、合作表演。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

  [点评:读书感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旋律,利用分角色朗读再次巩固文本,让生再次体悟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积累内化不着痕迹。]

  四、迁移拓展,走出文本。

  作业:如果子明也做了官,在公仪休的影响下,他会如何去做呢?想象一下写下来。

  [点评:语文教学得益于课内,发乎于课外。迁移练习让学生走出文本,在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文本中的内涵,从有限走向无限。]

  教学反思:

  新课程注重鼓励学生选择自主学习方式,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我没有过多牵着学生走,而是让生以“子明的两句疑问”引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寻求答案,在读书、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方法,发展能力,并能将所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新课程也注重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所以我特地安排了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体验性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情境。

  针对一节课,恰到好处的教学模式就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做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真正具有娴熟的课堂教学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需要的是执着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3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ān měi      huí wèi       shèng qíng         xīn mǎn yì zú         rì yè cāo láo

  (      )  (      )   (          )    (            )    (          )   

  wù bì        nán miǎn      wéi   fàn         wú kě nài hé          huǎng rán dà wù

  (      )  (       )  (          )    (            )    (             ) 

  任选两个词语造句:

  二、组词。

  吐 tǔ(      )  tù (     )             的 de(       ) dì(        )

  矩(       )   堆(        )   伟(        )  鲁(       )  某(      )

  拒(       )   推(        )   违(        )  噜(       )  煤(      )

  剧(       )   难(        )   苇(        )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再解释括号里的字。

  心满意(   )   满足;知足                     日夜(   )劳   做事;从事

  无可(   )何   对付;处置                     恍然大(   )   了解;领会

  四、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形容一点办法也没有。         (         )

  (2)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操心劳神。(         )

  (3)形容称心如意,十分满足。     (         )

  (4)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         )

  五、把下列句子改为用句号的句子,而句子的意思不改变

  (1)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

  。

  (2)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

  (3)如果你开动脑筋,这道题还会做错吗?

  。

  六、按要求写词语

  描写山水的词语:                                                                             

  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                                                                           

  描写颜色的词语:                                                                             

  七、填空。

  1、这篇课文是个          ,剧中出场的人物只有        ,一个是                        ,一个是                   ,另一个是                        ;还有一个没出场的人物就是                    。内容写的是                        给              送来                           。可是                        。反映出公仪休是个                                                的人。

  2、“正因为我                    ,所以才                         。你想,如果我                  ,那就要               ,这样就难免要                   。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从而得出结论:“                      。”从这意味深长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公仪休                                             的品格。

  3、写出几个跟“三国”故事有关的词语:                  、              、                   。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4

  《公仪休拒收礼物》课本剧剧本

  作者:沈小伟    文章来源:马小在线     (独幕剧)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公仪休:子明,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子明:是的,鱼的确好吃。

  公仪休: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回味)

  子明:老师,我先告退,您先休息一会儿。

  公仪休:好。

  [丫环伺候公仪休]

  (子明下)在门外遇见管家

  管家:在下见过子明先生,请问公仪休大人在家吗

  子明:老师在客厅休息。

  管家:(对观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对子明)子明,大人是否喜欢吃鱼

  子明:是啊!

  管家:(暗自得意)这下可好了!(对仆人)来来,快来,把礼物带上来。(仆人手提大鲤鱼上)

  子明:请问,孙管家,您这是干吗

  管家:我家主人听说你家大人喜欢吃活鲤鱼,特命小的给你家大人送来几条鲤鱼补补身子!

  子明:这……

  (吴管家上)

  吴管家:啊……请问孙管家到此有何贵干

  管家:吴管家,麻烦你跟主人通报一下,就说我有事求见。

  吴管家:好,请稍候。

  (吴管家到客厅)

  吴管家:老爷,外面有一位管家求见。

  公仪休:请。

  吴管家:孙管家,我家主人请你进去。

  孙管家:谢谢。

  孙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公仪休: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孙管家:大人,这鱼可是刚刚从鱼塘里钓上来的,绝对新鲜。

  公仪休:谢了,心意我领了。

  管家:大人,您若嫌少,我家大人说了,只要你喜欢,我们天天都打鱼来孝敬您。

  公仪休: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做呕吐状)

  管家:(不解)大人,大人,小的该死,那我回去禀报我家大人。另外给您准备礼物去。

  公仪休: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不必了。子明,送客。

  (子明出外送客,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此话怎讲

  公仪休: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子明:噢,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公仪休: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

  子明:所以,老师不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5

  大泗学校 王芳

  听课随感

  最近听了小学四年级的《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本课是一个独幕剧)执教老师独特的教学构思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给我的启示很大。现拿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新课导入时,执教老师就先板书“公仪休”三个字,并且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公仪休的身份是鲁国的宰相,并且在此基础上讲解“宰相”的意思,让学生对公仪休有了整体的印象:是个身居高位的大官!为下文拒收礼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在板书课题的基础上,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课题进行提问,然后再将问题梳理,将问题总结如下:(1)公仪休为什么拒收礼物?(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礼物?(3)是谁送的?(4)送礼人的目的是什么?接着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

  (我的收获:带着问题读书易于激起的读书欲望,而且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三〉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执教老师并没有急着解决刚才学生所归纳的问题,而是巧妙的引入了“独幕剧”,在讲解“独幕剧”这一文体的格式时,也没有采用以往传统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独幕剧”,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读这篇课文,找出它与以往课文不同的地方,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总结独幕剧的特点。

  (我的收获:执教老师这样处理的方式给我很多启示,我觉得让学生参与其中的学习,会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且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四〉讲解课文时,执教老师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步骤,按部就班的从课文第一节讲起,而是由课题直奔课文中心,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公仪休对他的徒弟子明所说的,为什么不收礼的对话,让学生从对话中直接感悟这个人物朴素的语言中揭示的深刻道理。

  〈五〉合理的课外补充,在讲解公仪休的那句话时,执教老师出示了那段话的古文形式,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再来理解这段话。

  (我的收获:相机出示古文,让学生既能积累一定的知识,又能从这边的学习中,对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版块式教学,根据课文特点,执教老师将课文分成公仪休爱吃鱼、拒绝接受鱼、为什么不收鱼这样几个部分,讲解起来,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我的收获:版块式教学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肢解课文,而是根据课文具体的特点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讲解时互相串联,非常适宜教学时采用。另外,板块教学条理清晰,在老师讲解课文时,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习这种分析课文的方式,将这种思维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经说过:“要想学会上课,首先要学会听课。”

  我相信,只要多听课多思索,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去发现讲课者在授课时的长处与不足。长处借鉴过来用于自己的教学中,不足处就提醒自己不要犯相同的错误。长期下来,一定会大有收获。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6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所以我的这堂课主要是完成以上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感想(括号内是学生的回答或题目)。

  一、通过对比 了解戏剧

  课文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看过戏剧吗?(看过)你知道演好一场戏,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吗?(化妆、服装、灯光、演员……)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学生初步了解剧本所包含的内容。

  用录音机播放这篇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再和书上的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做台词。

  “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谁能说这个剧本和我们看过的戏有什么不同?(比较短;它只有一幕。)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二、创设情境 感悟人物

  1、自学讨论。

  提自学要求,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2、精读感悟。

  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 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听说读写 学习巩固

  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道题目。一是连线题(用直线把词语和它正确的解释连起来),是书上的四个成语“日夜*劳、恍然大悟、无可奈何、心满意足”;二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三是判断题(听读 “公仪休解释拒收鲜鲤鱼的原因”一段话,判断老师话是否正确);四是对话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局长,有人给你送来了爱抽的烟,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先写后说,我作为送礼的人,和学生进行对话。

  这四道题很好地复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既可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又联系到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上完课后我对这堂课也有点遣憾,那就是由于以上教学内容量很大,在时间的没能把握好,后面复习巩固的时间稍短了些这是因为我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位。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更加充分的备好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总结教学的得失,多写教后记,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7

  学校: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年级: 四年级 班级:5班 人数: 47学科:语文 课题:公仪休拒收礼物 教师: 许倩 日期:2009.3 一、教学目标 1.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9/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 (3’) 人物交流 开放式导入 (2’) 质疑独幕剧 了解舞台剧的一种表演方式 (30’) 一、 了解剧本(10’) 1.介绍剧本常识 2.指导学生读懂剧本 1.自由读剧本,知晓剧本中括号内的内容是什么 2.学生快速读剧本,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帮学生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 品析人物(15’) 3.教师板书:公仪休——爱吃鱼、清正廉洁、聪明机智 4.其间帮学生理解诸如:公仪休为什么不收鲤鱼那段经典的话语;管家为何要送鲤鱼给公仪休,为何偏偏送的是鲤鱼;公仪休是如何拒绝的等等有助于把握人物个性品质的问题 3.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概括你眼中的公仪休。这些都能从文章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快速读剧本,边读边划有关语句。 a) 学生自由读剧本。 b)交流所得,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读书感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旋律,利用分角色朗读再次巩固文本,让生再次体悟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十分乐于接受。这种积累内化不着痕迹,同时又为下一课的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剧本表演(25’) 1.分配好角色,大家当导演,有什么话想对演员说(说表演的要点)。(如时间紧就演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段) 1.有感情地读自己要扮演的角色的台词。 2.表演 3.点评。有没有把大家的意图演出来。 4.学生对照看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再反馈表演,要求要加进自己的语言和动作。 (5’) 四、总结 公仪休拒收礼物的原因你明白了没有?你认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你以后会怎么做? 板书设计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8

  《公仪休拒收礼物》剧本

  时间:两千多年的一天下午

  地点:公仪休家的客厅内

  人物:公仪休:鲁国的宰相

  子明:公仪休的学生

  鲁国某大夫的管家

  公仪休:子明,我的爱徒,你已经来了好久了吧

  子明:(忙起身向老师行礼)老师,我刚来了一会儿,您吃饭了吧

  公仪休:恩,刚吃过。(回味似的)子明,刚刚一顿饭菜,就数鲤鱼的味道最

  好,实在是鲜美啊!

  子明:老师,我知道您最喜欢吃鱼了!

  公仪休:是啊!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哎,如果能天天有鱼吃,我也就此生无撼了。(回味)

  [丫环伺候上]

  丫环:老爷,外面孙管家求见。

  公仪休:来着不善,善者不来。请进吧。

  丫环:(下)是

  (孙管家上)

  管家:(对观众)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暗自得意)这下可好了!(对仆人)来来,快来,把礼物带上来。

  (仆人提着大包小包手提大鲤鱼上)

  公仪休:请问,孙管家,您这是干吗

  管家:(满脸堆笑)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我家主人听说大人您最喜欢吃活鲤鱼,特命小的送来几条鲤鱼补补身子!

  公仪休:这……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

  孙管家:大人,这鱼可是刚刚从鱼塘里钓上来的,保质保量,绝对新鲜。您可千万不能错过哦!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公仪休:谢了,心意我领了。

  管家:大人,您若嫌少,我家大人说了,只要你喜欢,我们天天都打鱼来孝敬您。

  公仪休:使不得,万万使不得。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做呕吐状)

  管家:(不解)大人,大人,小的该死,那我回去禀报我家大人。另外给您准备礼物去。

  公仪休: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不必了。子明,送客。

  (子明出外送客,回客厅)

  子明:(不解)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现在有人送鱼来,您却不接受,这是为什么

  公仪休:啊,子明,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

  子明:此话怎讲

  公仪休:你想,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

  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子明:噢,老师,我有点明白了。

  公仪休: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万事都得从长计议。

  子明:所以,老师不收人家的鱼。

  公仪休:对啊,现在我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子明:(恍然大悟,佩服)老师,您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着您的样子去做。

  主持人a:在古代,像白居易、公仪休这样清廉的伟人数不胜数。

  而在今天,无数的先进典型们,也用自己的言行乃至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首首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壮丽篇章。

  八(2)班表演稿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9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课文以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独幕剧,再加上与生活实际脱离久远,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困惑,教学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一、自主学习,感知文本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剧本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新鲜感而又陌生。我根据这一特点,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感悟剧本的文体特点。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主发现,汇报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精神

  在本出剧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感悟人物精神。通过“回味似的”、“心满意足”等词体会公仪休对鱼的偏爱,通过“我现在一闻到鱼的腥味就呕吐”体会公仪休的机智,通过“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鱼”及其原因体会公仪休的政治远见和清正廉洁。关键词语体会到位后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进而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能吃到鱼公仪休就会心满意足,正是在这种疑惑中感受到人物精神的崇高。

  三、读演结合,感悟剧本特点

  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剧本的这一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从而感受剧本的魅力。如教学“(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这一片段时,我不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管家拼命巴结公仪休,而且引导学生注意小括号中的舞台说明“满脸堆笑地”。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满脸堆笑地”是什么意思,管家为什么要“满脸堆笑地”?再让学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剧中人物“满脸堆笑”时的动作、神态,并在随后的环节中安排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这一段的剧情与人物的对白,让学生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的魅力。

  四、挖掘内涵,升华剧本主题

  本出独幕剧故事简短,人物语言浅显易懂。但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下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公仪休的最后一段台词就很值得玩味。这段台词不仅表明了他拒收鱼的原因,而且话中也大有深意,引导学生懂得他这样做是因为心中有“法”,为官清廉,值得我们敬仰。

  五、不足之处:

  由于本剧涉及到为官的清正廉洁,这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差距较大。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反思

  窦桂梅作报告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所教的不是故事,而是情节。”通过阅读,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而我们该做的就是抓住关键的情节,解读其内在的意义。教学中,我便抓住公仪休说的三段话通过反复朗读,逐渐深入:

  一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如文中说他喜欢吃鱼,便抓住能体现他喜欢的词语来读;说他厌恶,则抓住关联词“一…….就……”来读。

  二读,读出人物的本质,就是语言背后的的用意。在这通过问题“公仪休为何要对管家撒谎”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悟,相信,再读公仪休的话时,孩子会带着探究的眼光去感受他的用意。

  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收获。

  公仪休的任务形象就在这样反复的读中渐渐深刻,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富含多种含义,在今后的写人中便会注意到语言的描写。

  而对于文中另两个人物,我则选取另外两个视角:动作和神情,来解读人物的形象。也借分析的时机向学生渗透些人的方法。也因为这两个人物是文中的次要人物,所以在分析时比较简单。

  在解读文本和人物后,让学生能亲自去演一演,也许是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所以演绎不到位,但要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准确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孩子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演员,对他们来说真得很难。演只是一种辅助,但我们要让这辅助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演绎,相信,有充足的时间和准备,我们的孩子演绎的会更精彩!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时我通过即兴的编排课本剧来体会、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

  要想排练课本剧,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剧本,学会阅读剧本,所以在课上分析理解公仪休、子明和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则是最基础的。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进行感悟。在理解子明这个人物时抓住“不解”和“恍然大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说出人物特点。学习管家这个人物时,重点抓住了描写神态的词语“满脸堆笑”,让学生说说,学学。学生很快就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种拍马奉承的笑。在此基础上.学生子让学得像,读得真了。理解公仪休这个人物,就要了解他拒收鲤鱼的原因,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等来理解。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那么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所以不能收人家的鱼。为了增强语气,课文中用了反问句的修辞方法。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等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然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编排课本剧,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大多数小演员表演的较为得体,说明他们已经弄明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这是他们读懂课文的标志。

  课上有学生对于公仪休的所作所为不太理解。确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收受礼物联络感情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公仪休是个宰相,是个有一定的权力的人,他收礼和常人收礼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这么解释他们未必明白,但是这个故事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原因不就是如此吗?我想在课后进行一下延伸,搜集当今廉洁的故事,学生应该会明白的更多吧。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0

  一、教材分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故事。剧情简单,人物性格鲜明。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文字感受领悟公仪休的清正廉洁的品格,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角色表演”,效果还不错。

  二、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质疑,读好剧本

  教学伊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他们读通读顺课文,了解了独幕剧这种体裁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想围绕课文内容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师:爱迪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还重要。”看看我们班的孩子谁善于提问。

  生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生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二)自主解疑,品读剧本

  1、品读“公仪休爱吃鱼”的环节

  a、 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

  b、过度:公仪休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公仪休回怎么说?这么做呢?请读课文第二部分。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

  c、公仪休爱吃鱼,为什么不收鱼呢?请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2、自主解疑,学习“公仪休拒收鱼”的原因。

  a、找出公仪休拒收鱼原因的台词。“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现在想吃鱼就自己去买,不是一直有鱼吃吗?”

  b、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

  c、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d、了解“法”在公仪休心中的意义。

  e、齐读这段话。

  (三)、积累内化,巩固文本。

  a、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公仪休的正直无私,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b、排演剧本,加深体会

  这是一个剧本,很适合表演朗读。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或小组里找伙伴分角色表演读,要加上动作,自己的语言和人物的表情,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说明: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走进角色,走进历史,都当一回剧中人。在排演过程中,学生将各自的感悟、体验融入剧中,进一步体会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四)、迁移拓展,走出文本。

  作业:如果子明也做了官,在公仪休的影响下,他会如何去做呢?想象一下写下来。

  教学反思

  一、自主探索,感知文体特点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剧本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既有新鲜感,又有陌生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感悟剧本的文体特点。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为此, 教学伊始,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在他们读通读顺课文,了解了独幕剧这种体裁的特点后,我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二、读演结合,感悟剧本特点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剧本的这一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让学生在读与演中感受剧本的魅力,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教学“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这一片段时,教者不仅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主人公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而且引导学生注意小括号中的舞台说明“回味似的”。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此时公仪休在回味什么?他将如何回味?教师通创设情境,让学生也仿佛与公仪休一同津津有味地品鱼、回味鱼的鲜美,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回味”时的动作、表情、神态。并在随后的环节中安排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这一段的剧情与人物的对白,让学生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的魅力。

  三、挖掘内涵,升华剧本主题

  本出独幕剧剧情简单,故事简短,人物语言似乎也很浅显易懂。但细细咀嚼,却发现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下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公仪休的最后一段台词就很值得玩味。这段台词不仅表明了他拒收鱼的原因,而且话中也大有深意。教学时,我们把解读这段台词作为重中之重,首先引导学生理清这一段话中的逻辑关系,知道公仪休一连用了几个关联词把他不收鱼的原因层层递进地说清楚。其次让学生明白公仪休不收鱼不仅仅是为了能吃上鱼,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心中有“法”,因为知法,守法,所以他拒收礼物;因为他尊重法、敬畏法,所以他提倡人人守法。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提出“依法治国”,诵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对学生渗透“法”的教育,进一步提升、丰富剧本的内涵。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十课的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教材编排在选文上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条例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体现理解和尊重多样化的新课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剧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方括号里主要交代人物活动情况。剧本主体是人物对话,叫台词。括号里交代的是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按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也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公仪休的以身作则,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品质跃然纸上。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学情的发展出发,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高贵品质。

  (2)能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3)初步能表演独幕剧,体会人物的形象。

  3、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体会公仪休的崇高品格。

  二、说学情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独幕剧以及独幕剧有哪些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首先让学生大体了解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通过“看、听、找、说、读、演”的方法来学习本课,理解本课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探究和朗读能力,从而能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获得知识。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法、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开放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有意识地淡化教师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

  2、范读课文,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过渡:这节课我们仔细地来讨论并演练一下这个剧情。

  (引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整体地,初步地感知剧中情境,为情感的激发,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1、提出问题。

  自由读课文剧本,思考:(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3)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并找出有关句子反复地读一读。(让学生带问题去读课文,使能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读第一部分

  过渡: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a、 嗯,刚吃过。(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b、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满意足了。

  (1) 指导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练一练,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板书:爱吃鲤鱼

  (2) 齐读这两段课文

  公仪休非常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你来当管家,他又是怎样拒绝的,谁来当公仪休。)

  (让学生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感悟新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新理念。)

  3、 讲读第二部分。

  (1) 分角读管家、公仪休的话。

  屏幕出示句子:谢谢你家大人的盛情,可这鱼我不能收哇!你不知道,现在我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请你务必转告你家大人。(齐读)

  (2)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这是假话,他这样说才能让管家把鱼带走,送鱼的目的是有意讨好。)

  (3) 你能把他们俩的对话都读好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齐读)

  板书:拒收鲤鱼

  (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4、讲读第三部分。

  (1) 自由读下面三部分,画出有关句子。

  (2) 指名读一读。

  (3) 出示最后一段话,齐读。

  (4) 找出这段话中的关键词,自己读一读,说说这段话你怎么理解?(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

  板书:如果……就……所以……收鱼 违纪办事

  (5)谁能想象一下公仪休的语气,学着他来读一读。

  (6) 引读子明最后说的话。子明今后会怎样做呢?同学们,你们也明白了吗?明白了什么?如果你是局长,有人送你爱抽的香烟,你会怎么做?我请一个同学来表演。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进一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5、学完了课文你觉得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清正廉洁、以身作则、聪明机智)

  板书:清正廉洁

  (根据学生知识建构的原理,进一步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

  (三)、分角朗读课文

  课文中除了公仪休这个人物,管家他是怎样的人?(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子明呢?(谦逊有礼 勤学好问)我们分角来读一下他们的对话,选择一下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谁愿意来试试。

  (“披文入情”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语感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

  (四)、表演独幕剧

  同学们读得真好,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下面先看课文录像,然后找一下搭挡,仿照录像中的练一练。表演时要注意表情、动作,可以表现得夸张一些,会背的同学就试着背,不会背的可以看着书读。

  学生自由找人组合表演(准备5分钟)学生上台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学生在活跃的思维和情境表演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五)、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让学生系统地归纳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质疑。)

  (六)、布置作业:课后再演练一下《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把戏演得更好些、更逼真些。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来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想法。

  (延伸课堂知识,让学生更深刻、更仔细地揣摩、体会人物内心想法,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2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理解公仪休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他清正廉洁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基础性诊断。

  1、揭题,说说:从题目看,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预习,你发现本课有什么特点?

  3、小结:介绍独幕剧的特点以及朗读注意点。

  4、检查初读,正音,指导朗读。

  5、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公仪休为什么不肯收下鲤鱼?

  二、群体诊断与矫治。

  1、设问;根据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交流,归纳筛选。问题大致如下:(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哪儿看出?(2)他为什么拒收鲤鱼?(3)公仪休是怎样拒收鲤鱼的?

  三、精读感悟,发展性诊断与矫治,体会公仪休的品格。

  1、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圈画重点词语,通过朗读、品味以及自我诊断与矫治,体会公仪休对鱼的喜爱之情以及公仪休的见解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2、交流:相机出示公仪休的一段话,逐句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理解。

  A、可设计以下句式帮助理解。

  (1)( )我喜欢吃鱼,( )不能收人家的鱼。

  (2)( )我收了人家的鱼,( )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3)( )照人家的意思办事,( )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

  (4)( )我犯了法,( )吃不上鱼。

  B、设问:公仪休不收鲤鱼就是为了“一直有鱼吃”吗?

  出示:(5)我之所以不收人家的鱼,是因为( )。

  1、指导朗读,提示:根据括号里的提示和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朗读出不同的语气并加以动作表演,真切体会语言。

  2、通读全文,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优化矫治。

  1、提示:根据人物特点,运用恰当的语气及神态练习表演。

  2、学生自主性练习(自由组合合作练习)。

  3、指名上台表演,群体诊断、矫治。

  五、迁移练习,优化训练。

  1、思考:子明在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件事上明白了什么?又会怎么做?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或叙述故事的形式表达。

  2、自主性练习。

  3、交流,优化评讲。提示:表演或朗读时人物的语言、态度要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当时环境。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3

  教学过程:

  一、 揭题,了解剧本。

  1、今天,我有幸和我们八士中心小学四(3)班的同学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生读题)

  2、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可以打开书再看看。

  3、交流: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人物对话    括号

  (师相机指点剧本特点)

  二、 初读课文,归纳文意。

  1、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2、 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 那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公仪休拒收礼物?前面的部分讲了什么?后面的内容又是讲了什么呢?(师相机板书:爱吃鱼  拒收鱼   明原因)

  三、 精读课文。

  a、学习“爱吃鱼”部分

  1、 公仪休是个爱吃鱼的人,你能从哪里读出来呢?

  2、 生交流。(这是一个地方,还有吗?两句话)

  3、 想象公仪休这么爱吃鱼,他坐上餐桌看见有鱼会有什么表现?

  4、 他这么爱吃鱼,你能读出来吗?

  5、 师:你读得已经很棒了,但老师还是要给你一个读得更好的建议,括号里的回味似的谁能用动作表情表现出来?

  6、 是呀,这就是剧本的一大特点,括号里的内容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b、学习“拒收鱼”部分

  1、 公仪休这么爱吃鱼,当有人来给他送鱼,他却怎样呢?找出来读读。

  2、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c、学习“明原因”部分

  1、 这是什么原因?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原因吗?

  2、 师出示公仪休说的一段话

  找得很好,可是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3、 师点引说:

  是呀,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公仪休深知吃了人家的鱼就要(引说)——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引说)——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那么从中你可以看出公仪休是个怎样的人?

  4、 说得真好,公仪休真是个清正廉洁的人。好,我们拿起书一起再来把公仪休说的这段话读一遍,体会一下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四、 表演课本剧。

  1、 公仪休是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对这么好的一个故事,你想不想来表演一下呢?

  2、 我们分小组挑选其中的一个片段来进行表演

  3、 哪一小组能上台表演?看的学生要睁大眼睛,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抓住括号内的评议)

  拒收鱼拓展表演:但是送礼的人会不会就此罢休呢?这时公仪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发挥想象,然后再表演一下。

  五、 布置作业:

  通过大家精心合作,我们把这个独幕剧演完了。也许有的同学在想:老师,我们小组想

  把整个故事都演一下,而且在演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还要加入自己的想象,是吗?好,我就把这个要求作为课后作业,自己先去练练,我们下一堂课来表演。

  板书:

  27、公仪休拒收礼物

  爱吃鱼  拒收鱼   明原因

  清正廉洁

  公 仪 休嗜 鱼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此明于鱼为己者也。

  翻译:公仪休(人名)在鲁国当丞相的时候特别喜欢吃鱼。一个鲁国的人送鱼给他他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喜欢吃鱼却不收,为什么呢?”回答说:“就是由于特别喜欢吃鱼,才不收。收鱼的话就会当不成丞相,就不能自己买鱼吃;不收就不会被免去丞相,可以长久自己买鱼吃。”这就是明白是否有鱼吃决定于自己啊。

  感:现在的贪官,甚至企业家,他们不在于不明白确保自给自足。而是其嗜好太高,高到其无法自给自足。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得不做其能力控制范围外的事。之所以加上企业家,是因为他们超能力贷款、出售大部分股权常导致自己失去控制的情况,和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有类似之处。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篇14

  角色表演 体验成功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谈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3

  角色表演 体验成功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谈

  最近我教了一篇《公仪休拒收礼物》,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了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鲤鱼的事情。在学完本文,学生了解了故事中各人物特点之后,我让学生课后去排练,自行分配角色,表演话剧。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利用中午的时间,有的在教室里,有的在走廊里,还有的跑的行政楼前的空地上,一本正经地练习着,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在学生准备一番之后,第二天第一范文上他们个个跃跃欲试。他们的桌上、手上还有不少的道具呢,有逼真的鲤鱼、有晃动的大折扇、还有用张报纸折成的官帽、胡子……看来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大家都学得很认真,课文理解尤其是在读课文都能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朗读好。相信今天的表演也能同样的出色。现在,谁愿意先来演一演?

  (小手如林,我请了其中一位,并由他选出三名与自己合作的伙伴,让他们各自带好自制的头饰、道具。)

  师:演员选好了,谁来做做小导演,先给他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使他们的表演能获得成功!

  生:希望他们能把自己当成课文里的人物,有感情地表演,每个人的语气要根据人物特点来说,要各有所不同。

  生:我建议他们在表演的时候能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这样才像真的表演。

  生:在表演的时候,你们应该可以自己即兴发挥,说话、动作都要自然点。

  师(对那几个表演的同学):大家的建议你们能接受吗?

  生(齐):能!

  (表演过程略,结束时同学们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时不时地发出一阵笑声)

  师:谢谢你们精彩的表演!(面对公仪休)你们对这位明正清廉的公仪休有什么话要说吗?还想对管家和子明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对公仪休说:“你为人正直,不贪污受贿,真是一位清官啊!

  生:公仪休,尽管你是那么爱吃鲤鱼,但是你为了做官的清廉,委婉拒绝管家,真是两袖清风,堪称楷模!

  生:……

  [评析]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由于角色的转换,因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让儿童作为活生生的人,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体验性学习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情境。

  四十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同学们情绪高涨,大家表演得有滋有味。不管是同学们的表演还是他们自制的道具,都表现出孩子们的积极性和表演的欲望。孩子们手中的两条大鱼多么逼真,还有一个男同学手持纸扇,摇头晃脑的,口中振振有辞,活脱一副老学究公仪休的模样。更有趣的是,有个女同学戴了顶用张报纸折成的官帽,嘴巴上还贴了两撇小胡子,头上的小辫儿还一翘一翘的,却偏要学着古代官员的模样一脸严肃,真让人捧腹。两组女同学表演了,男同学觉得不服气,提了好多意见后,自己上来表演了。两组男同学表演完,女同学也不服气,又提了好多建议。于是,再换了几组同学上台表演。就这样,表演,评价,再表演,再评价……一共演了十场。虽然说不上一次比一次成功,但确实每一次都有所进步。

  “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维果茨基)因此,仅仅注重学生个体的角色体验、感悟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开展师生、生生间的多项合作、交流活动,来激活整个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联系课内课外,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给他们充分的自主空间,他们才能有所感、有所悟,直至有所创。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学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8797127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