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元气怼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精选14篇)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7

  前两天,实习老师执教《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的一个质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重点段落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其中“怎样销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关于怎样销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只见一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关于这一重点段的教学,老师在课前是这样设计的:

  先在整个自然段中找出这一具体描写销烟过程的句子;然后找出这一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把这一系列动作连接起来的;最后试着用“先……再……然后……”这一关联词语说话。

  在课堂上当老师引导学生找划关联词语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抛’这个词就是‘扔’、‘倒’的意思?为什么要用‘抛’呢?”这个问题原本在备课时设想由老师来提出,想不到学生很爱思考,给了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还是用“抛”好。接着,老师进而启发道:再比较着读一读,感觉一下有何不同。这时,学生举手说道:“‘抛入池内’和‘倒入池内’都能说明工人销烟的动作,但‘抛’的力量比‘倒’更要大些。”话音一落,许多同学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再提醒学生要边读边观察插图边思考,学生通过充分地品读、看图、思索,体会出:“‘抛’更加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害人的鸦片的痛恨心情。”一语中的,水到渠成,学生体会得真好。

  在这样的基础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我想,通过思考——默读——辨析——背诵,“虎门销烟”的经过也就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爱国主义的种子也悄然播下。

  这节课的教学比原来设想的更精彩,我们一直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线,充分体现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我想,我们收获到的“意想不到的精彩”会更多!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id=1926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2

  一、省略

  二、省略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分外是特别的意思。

  人在在心情格外激动的情况下,对环境也有特别的感受,是移情。

  2、分外壮丽  男男女女  老老少少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3、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是有骨气的。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时间:1839.6.3       地点:虎门寨

  主要人物:林则徐

  重要意义: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辱的。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3

  一, 说教材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讲述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过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精读感悟,真正领会到"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的历史意义,激起情感上的共鸣.

  2,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昂扬奋发之情,读出豪壮气势.

  四,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五, 说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说说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和意义,引出1,6自然段,再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把这两个自然段连起来说说.随后向学生发问: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形容虎门销烟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2,接下来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紧扣"壮"引导学生去体会虎门销烟之壮.

  3,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学生能感受到虎门的人多,从"水泄不通"可以体会出来,引导学生说说其他表示人多的词语.老百姓,文武百官,外国商人他们的到来分别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老百姓对虎门销烟的关心,朝廷对禁烟的重视,以及想打击外国商人嚣张气焰的决心.

  今天的虎门寨人特别多,场面非常壮观,隆重.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场面隆重壮观 引出对虎门寨环境的描写,理解"彩旗林立",然后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读出场面的壮观.

  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板书:场面隆重壮观),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再读体会"伟大壮举".

  4. 出示林则徐的画像,板书:林则徐.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他吗 引读第三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写销烟过程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过程后带他们了解具体的销烟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非常方便,让他们自己乐意说说这种方便的销烟方法.出示填空,复述这段话.

  在"民工们把一箱箱鸦片抛入了销烟池中,同时抛去仇恨,抛去耻辱"的语言的渲染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再读这段话,感受现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的气氛.

  (2)此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而人们的心中也乐开了花,你能从课文的哪里知道此时人们非常高兴呢 如:"群情沸腾,激动得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然后学生自读,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背景资料,学生在听了介绍后对鸦片的痛恨,对侵略者的仇恨和爱国的情感就更加强烈了,能与当时的老百姓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他们的激动和兴奋,这时再让他们说说老百姓会叫些什么,会有什么动作,表情,再去表演表演就水到渠成了.随即带领学生去虎门寨看看礼炮轰鸣,群情激奋的现场,他们的情绪也达到了高潮.

  5,虎门销烟惊天动地,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灵,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所以,虎门销烟,是一次震惊中外的伟大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再读&6后引读&5,感受虎门销烟时间之久,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多,再次体会这个伟大壮举的战果之大,之壮.并相机板书:销烟时间之久 销烟数量之大

  虎门销烟至此结束了,离我们远去了.它销去的仅仅是害人的鸦片吗 学生会坚决地回答:不!它销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销去了加在我们身上的耻辱,留下的只有中国人的决心,中国人的坚强!再次读&6,体会"壮".

  6,接下来,创设情境,让孩子们看林则徐的像,尽情倾诉对林则徐的情感.然后交流点评,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了解到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也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情感.

  7,最后总结林则徐成功禁烟的伟大意义, 让大家永远记住记住一个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终生难忘的日子:1939年6月3日.永远记住一个销毁鸦片,为民造福的人:林则徐,永远记住一个伟大壮举:虎门销烟.再次齐读课题后布置作业.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4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描写动作的话。

  教学重点:在读中感悟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爱祖国、拘外辱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7虎门销烟(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的“烟”指什么吗?(没错,鸦片是一种危害生命极强的毒品。同学们请看,短短的几十年间,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的鸦片从最初的4千箱递增到4万多箱,在当时,我国吸毒人数达到200多万,使得大量白银外流。这是多么令人气愤!)让我们永记这一天----1839年6月3日,(课件出示 齐读)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让我们来看看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这一天是怎样禁烟的。

  二、赏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一)、品读“壮”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壮举?

  生:伟大壮举。(板书)

  过渡:在“壮”下加“△”,“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壮”在这儿是雄壮、气势盛大的意思。)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什么?

  2、生交流、汇报。

  过渡:哪些句子体现了事件的“壮”,谁来说说。

  生a: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写出虎门寨景色的壮丽,暗示今天这里气氛特别。

  指导朗读

  生b: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说得真好!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形容人多的词还有哪些?(人山人海人流如潮人如潮涌)

  师小结:从这句话中我们体会到老百姓对此事十分关心,反映了销烟行动深得人心。

  指导朗读

  生c: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彩旗林立”说明场面壮观;前来观看的有老百姓,官员,外国商人,说明此次销烟的隆重意义非同寻常。

  3、指导朗读

  生d: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也说明场面壮观、隆重,同时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

  4、指导朗读。

  5、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小组赛读

  (3)齐读

  总结:这些词句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二)、品读销烟的方法

  1、哪些句子写销烟的经过。(指名读)

  2、分几步销烟?

  3、作者用哪些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4、指导用“先……再……然后……”说话。

  5、齐读第三自然段。

  6、观看销烟的场景。

  (三)品读人们的表现

  1、老百姓有什么表现?

  2、人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3、出示课件,师总结:正因为这些鸦片,使多少中国家庭卖儿卖女、妻离子散!正因为这些鸦片,给中华儿女戴上“东亚病夫“的帽子;正因为这些鸦片,使我们由一个强国变为一个弱国。今天,我们将这罪恶的鸦片销毁了,怎能不叫人兴奋,怎能不叫人欢欣鼓舞呢?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语气自读第四段。

  4、指导朗读

  5、被毁的鸦片太多,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6、齐读最后一段。(读出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气势。)

  7、再齐读(师相机板书)

  (二) 观看影片,升华情感

  过渡:多么振奋人心啊!人们将这辉煌的篇章记录下来,请看!

  1、观看影片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

  同学们,毒品是万恶之首,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其深重的灾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持了三十年“无毒国”的声誉。但是,如今毒品死而复燃,时时刻刻在侵蚀人民的生命,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抵制毒品对人类的毒害!

  四、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去查阅资料,以《珍爱生命,拒绝毒品》为主题,做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8、虎门销烟

  值得纪念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96

  同协部  杭福兵

  《虎门销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讲述了爱国英雄林则徐顶住内外上下的重重压力,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品——鸦片集中销毁在古老的虎门寨的事情。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听写一组比较重要的词语,并出示这些词语,让同桌互相批改,再指名学生用上述几个词语说几句话。这样的教学,既可以复习生字词,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降低坡度,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一举两得。

  精读课文时,抓住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通过读,让学生明白虎门销烟这一举措是伟大的壮举,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更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壮举”这个词语,让学生精读课文,披文入境,感悟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件事确实是壮举,并把它们划出来,反复诵读,通过朗读把这种“壮举”读出来。大多数的学生找得还比较正确,认为从销烟场面的壮丽和销烟过程的壮观看出这是一件壮举。接下来让学生从销烟的场面和过程两方面来研究课文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在这段的教学中,我觉得一方面让学生把握住了课文的脉络,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

  研究结束后,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让学生明白,林则徐禁烟其实是顶着很大阻力,冒着生命危险来进行的,这些阻力不仅来自朝廷上下接受鸦片贿赂的各级官员,更来自靠走私鸦片而谋取暴利的帝国主义势力。让学生对林则徐这位英雄不禁肃然起敬。最后,我还安排了一段说话训练,当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穿过辽阔的海滩,来到这位英雄面前,对着他的铜像,说上几句话。当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位英雄时,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安排这个说话训练,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把对英雄人物的尊敬、崇拜、感激之情娓娓道出。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教学时间的分配有一些不妥,导致后面的说话训练不充分,没到位,留下了一些遗憾。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6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学小学语文第7册《虎门销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要反复朗读并于同学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体会中国人民的激昂之情、豪壮气势。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理解“咆哮、嚣张、销毁、欺辱”等词语。积累四字词语,如描述人多、场面壮观的“水泄不通、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情感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在于打击了侵略者,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辱的!培养爱祖国、御外辱的精神和自觉抵御毒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祖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共有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大快人心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全文结构严谨,首尾照映,记叙清楚有序。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老百姓对这件事的强烈反响,从侧面反映了虎门销烟是顺平民意的正义之举,是显示中国人民伟大力量的爱国行动。

  四、教学重点:学习课文能读懂课文,理解虎门销烟的主要经过。

  五、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六、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的学生年龄基本上是12岁左右的,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能够带着一份好奇心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原则,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性啊!因为他们都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见识,所以就敢于质疑、创新和探索。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想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而且,这篇课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揭示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歌颂了中国人民热爱祖国,不甘受欺侮的斗争精神,这样便引起学生的兴趣了。

  七、教学策略

  课文的教学,不但是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更应该从中懂得爱国主义精神。学习过程中,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中遇到的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本课中我将采取策略有多媒体导视、朗读、合作交流等环境下的充分感受刺激,在新时代的要求下学习,一定要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落脚点和着眼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文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的被动变为主动的形式去探索有关知识,最终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播放《林则徐》片段。

  2、听写词语。

  (二)精读课文

  1、观看《鸦片战争》一段

  问:什么日子值得纪念?(不同寻常的日子,发生重大事件日子)

  课文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什么?(1839年6月)

  过渡:不同寻常在哪里?

  2、朗读课文体会到什么?合作探究。

  壮观虎门搭起礼台上彩旗林立隆重

  场面来观看的人多

  3、学习三——五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什么?(生:虎门销烟的经过。)

  (2)观看多媒体片断,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怎样销烟的句子。

  (先……再……然后……)

  (3)学生分组讨论在上台进行表演。

  (4)在播放《林则徐》片段,让学生从“礼炮轰鸣、群情沸腾”等词语想象当时销烟场面,它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4、学习第6自然断。指导朗读,再听音乐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辱”中体会到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

  5、回顾全文。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可以从多媒体体会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以及它的意义来说。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方法:理清每一自然段的重点,看板书提示。

  2、分组讨论,互相讲述和指正、补充。

  (四)指导说话。

  1、用“先……再……然后……”说话。

  2、联想:生活当中有哪些事情可以用上以上步骤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了解虎门销烟这一震惊中外的壮举,我们心头难以平静。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心痛;不屈的抗争,让我们振奋。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民族英雄林则徐为振兴祖国而奋斗。

  (六)课堂作业。(多媒体演示)

  林则徐一声令下,___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赤着双脚的工人,___向灌满水的销烟池里___下盐巴,___把收缴来的鸦片___如池浸泡半日,___把一担担生石灰___下去。

  (1)这段主要写什么?

  (2)表示先后的词语有______。

  (3)谁能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

  教学反思

  1、课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读写一体化。这篇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场面烘托描写到位,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作者描写了虎门销烟的场面,显得更壮观、轰动:晴空万里,蓝天之下,碧海荡涤,绿树环绕的虎门寨格外壮丽,在这样风光的地方销烟,其意义非同寻常。海滩上云集的人群,更表现了百姓禁烟的愿望。“礼台”“彩旗”“朝服”等进一步渲染销烟场面的庄严隆重。这种浓墨重彩的场面描写,渲染了气势,为下文重点描写销烟经过,揭示销烟意义蓄了势,作了铺垫。由此可见,本文场面烘托到位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写作方法。

  2、利用多媒体理解课文背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8世纪,大量的中国人民开始吸食鸦片,大量的白银开始流入鸦片贩子的腰包,经常遇到一些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烟鬼卖儿卖女吸食鸦片,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面对此情此景,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力主禁烟:“长此下去,国外无御敌之兵,内无充饷之银。”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始终尝试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贯穿整堂课中。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精炼的问题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可是还存在不足之处是,没有给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描写衬托现场氛围。文章在描写销烟当天的天气以及现场环境中写道: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寥寥几笔,却透露出当时一种昂奋发之情和豪壮之气。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加衬托出环境描写的气氛,这是叙文文章当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5、课文教学中能够联系实际,渗透思想教育。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当时场面的壮观,气势庞大,意义重大。通过质疑,使得学生与广大们生共鸣,拉近时代距离。通过资料的搜寻,进一步体会林则徐顶着困难,冒着危险,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花时较多。理解透彻,使学生从文学和历史以及思想工作上都能得到收获。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7

  许贵华,安徽省六安市解放路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参加区、市级教坛新星大赛,裕安区小语会理事,省级骨干教师。曾获安徽省首届文学艺术作品大赛成人组一等奖,全国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范文写作大赛二等奖,六安市优质课大赛第一名。多次获裕安区“师德标兵”称号。先后参与解放路小学两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目前,正在就学生经典诵读与现代文阅读相互促进方面做有益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初读感知,理清脉络,尝试复述课文。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板书学生尝试复述课文。

  难点: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简介林则徐

  1、2003年,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央政府总理的用两句诗来表达他为国为民的理想与信念,获得了中外记者们热烈的掌声,也让电视机前更多的老百姓感动不已。哪两句诗,请看

  2、课件出示诗句

  师简单讲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作者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了解。

  3、板书课题,释题。

  销:销毁、烧毁。

  烟:鸦片,俗称大烟。

  销烟:就是把鸦片销毁。

  虎门:广东省东莞市。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播放电影《林则徐》虎门销烟视频片段。

  2、提问:你看到在虎门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谁?

  3、提问:看过虎门销烟视频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带着感受读课文。

  三、出示“自学导读单”,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一)出示::自学导读单

  1、简单了解林则徐生平。

  2、了解虎门销烟的相关历史背景。

  3、自学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按虎门销烟的时间、过程、意义把课文分成三段。

  5、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壮”字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参加虎门销烟人数众多,文章为什么没有描写人物语言?

  7、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同位之间或前后位之间交流自学收获

  四、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板书

  1、出示课件,学生读词语,师生共同交流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师生交流分段。

  3、师生交流虎门销烟的过程。

  抓住虎门销烟是怎样的大场面。

  ‚抓住销烟三个步骤(总结板书,力求为学生复述课文提供线索)。

  五、学生根据板书内容练习复述课文。

  六、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七、小结

  刚才同学们讨论了在整个销烟过程中最高兴的人是老百姓。这就是中华民族能够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翻开我们民族的史册,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有像林则徐一样的民族英雄,更有千千万万个普通的老百姓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们的英雄业绩,他们的英雄形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

  课件

  八、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上网搜一搜中华之民族英雄有哪些?

  3、练习用“先……再……然后……”造句。

  九、板书设计(略)

  设计反思: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全文共6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第一自然段交代了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叙述了虎门销烟的经过,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是销烟的经过,在叙事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笔墨描述了老百姓的强烈反响,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以及崇高的爱国情怀。

  秉持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理念,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帮助学生预习的《导学单》,层层递进,从文章的背景链接、生字词的学习、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以及自己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根据第一课时特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围绕这三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有效导入。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文章描述的是170年前的历史事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的导入是由“虎”字,由“老虎发威”的俗话入手,联系正在发生的举国关注的中日钓鱼岛事件,这样触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把历史与现实统一在爱国主题之下,使一上课,课堂就荡漾着崇高的爱国情。

  二、以学生情感变化为线索,有效安排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在设计中围绕爱国这一情感主题,安排学生经历两组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一怒一喜,一悲一壮。

  悲: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鸦片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怒: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我们的人民竟被列强蔑视为“东亚病夫”而饱受屈辱,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的强烈愤恨。

  喜:看到鸦片被彻底销毁,全体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激动。

  壮:通过虎门销烟这个大事件,体会出中国人民的力量、意志、壮烈豪迈的爱国情感。

  三、在情境中寻找与学生有效交流、有效讨论的话题。

  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很多,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有趣的话题,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时交流话题紧紧围绕“在整个销烟过程中谁最高兴”展开的。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文章内容与思想的高度统一。学生也乐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老百姓最高兴、林则徐最高兴、文武官员都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教师因势利导,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表达中国人的高兴。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仅仅读出中国人的高兴就行了吗?引导学生探究还要读出一个“壮”字,读出中国人 的气势、力量,崇高的爱国情。加上课堂采访的灵活方式,调动了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

  四、总结课文方式独特

  以古体诗的形式总结课文,我已经坚持了十年。中国是诗歌王国,我们也提倡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但是现实中,我感觉学生对经典依然有距离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把课文改编成古体诗,与传统经典建立某种联系,提高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诗句更便于朗读和记忆,它高度的概括力,反过来又加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两者相得益彰。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基本体现了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追求,那就是关注学生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习兴趣、强调教师的亲和力。总之一句话---追求原生态的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堂。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8

  之三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悔的精神。

  5、增强诊断矫治意识,提高自我诊断矫治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整体初读,基础性诊断

  1、揭题。

  2、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质疑。

  (1)请学生提出读书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学生质疑,以学定教)

  (2)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3)交代学法: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思考,深入学习课文。

  二、精读品位,引导探究,理解性诊断

  1、学习第一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

  (2)读书汇报交流、小结。

  2、细读第六节。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读书汇报交流(注意理解“壮举”“嚣张”“气焰”)

  3、研读第二节。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相机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再读课文,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场面的壮观。

  思考:A、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

  B、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C、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观看?

  (1)汇报交流,师生评价。

  (2)小结方法:回顾我们这几小节的学习,我们采用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下面我们还用这个方法学习下文。

  三、自读领悟,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品读三至五节,感受硝烟的经过。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要运用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研读硝烟过程。思考:分几步硝烟的?硝烟过程中人们的心情怎样?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感情朗读,做到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2、再读第六节和第一节。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一、六节。

  四、迁移内外,读说结合

  1、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背梁……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课文用什么词三件事连起来的?(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有时我们要完成一件事,要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件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

  5、练习说话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林则徐五十三岁那年,道光皇帝派他到广州担任湖广总督,负责查禁鸦片烟。一些外国人,总想找机会摸摸林则徐的底细。

  一次,英国领事查理设宴,邀请林则徐参加。宴会快结束时,送上来的最后一道点心,是甜食冰淇淋。那时候,冰淇淋还罕见。林则徐见冰淇淋冒着气,以为很烫,送到嘴边,还用嘴吹了吹。这一来,在座的外国人便趁机哄笑起来。林则徐受到侮辱,心里非常生气,但是他压住怒火,似乎毫不在意地说:“这道点心,外面像在冒热气,其实是冷冰冰的。今天,我算是上了一次当。”

  欢迎浏览“小学语文”

  最新推出---小学语文博客 

  过些天,林则徐在总督府设宴请客,回敬上次参加宴会的那些外国人。宴席上,端上来的一道道中国名菜。那些外国人,一个个张大嘴巴狼吞虎咽。他们一边吃喝,一边赞不绝口。酒足饭饱之后,有个外国人说:“中国菜,好吃得没话可说,只可惜少了一道甜食。”

  “有!”林则徐便吩咐道:“上甜食!”话音刚落,一盆槟榔芋泥端上来了。外国人见是甜食,便举起汤匙,兴冲冲地舀着往嘴里倒。这一下,可够那些外国人尝的了。他们“啊——”,“啊——”,嚷成一片,喉咙里比卡着鱼骨还难受。他们有的挥起手,想伸进嘴巴里抓,有的按住嘴,泪水直淌。一个个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林则徐不动声色,若无其事地说:“这是我家乡福建的名菜,叫槟榔芋泥。这甜食,看上去外面冰冷,内里却滚烫非常,正好和似热实冷的冰淇淋相反。吃的时候,性急不得,性急了就要烫了喉咙!”

  外国人瞪圆了蓝眼睛,个个呆若木鸡。

  他们这才感到林则徐不是个好对付的中国官员。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0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段。

  能力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范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天的虎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词语,理解词语,体会那一天的热闹、场面的隆重,景色的壮丽。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1839年6月3日的虎门不寻常的场面,暗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将发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投影图片,导读第一、二句

  2、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画出描写销烟过程的语句

  3、学生自读自划。

  (1)(指读)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了盐巴,再把收缴来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3)销烟分几步完成?哪三步?

  4、请大家看看图画,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些民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做这些动作的呢?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1、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在观看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2、你能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3、是啊!这些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

  4、看录象。

  五、拓展说话,加深理解

  1、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2、讲述历史意义。

  六、作业

  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战争等;认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

  值得纪念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1

  导学案

  科目

  语文

  班级

  4、1

  主备人

  课题

  《虎门销烟  》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受。 

  3、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和爱国注意情怀。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说说你对鸦片的了解。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听到虎门销烟的消息,人们有什么反映?谈谈你的体会。

  2、展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

  第二部分

  1、虎门销烟那天,出现了什么壮观的场面?谈谈你的体会。

  2、用“……然后………………”概括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

  第三部分

  1、销烟后,人们有什么反应?说说你的感受。

  2、“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提示:“海水”代表什么? “鸦片”代表什么?)

  三、情感拓展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壮观的场面或感受到过民众团结的力量吗?请说一说。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2

  一、说教材

  本文记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全过程,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工6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第一自然段虎门销烟的时间,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虎门销烟的全国程,并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群情激奋、人心大快的销烟场面;最后一个自然段揭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说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句理解几个重点词语,并指导朗读。

  3.   感受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并通过朗读来表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抗拒毒品的意识。

  三、说教法

  抓住课文第六小节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受这次销烟的伟大和壮观,并通过朗读指导来进一步的体会。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读词语。

  2.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 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一次怎样的事件,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

  (1)交流板书:伟大壮举

  (2)依次理解“举”“壮举”“伟大壮举”。

  (3)指导朗读“伟大壮举”。

  2. 为什么说它是一次“伟大壮举”,先来读第二小节。

  (1)自读,思考: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画出有关句子,圈出关键词语,也可以写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

  (2)交流。

  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请具体说说自己的感受。(注意“挤”)

  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人多)

  小结指导朗读。

  3. 引读第三小节,你从哪里感受到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

  (1)交流出示“礼炮……”,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

  (2)引读“随着……”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模仿“先撒盐巴”用简单的语句概括。)

  (3)看图简介销烟过程。

  4. 指名读第四小节。

  (1)师抓住“跳啊,叫啊”点评。

  (2)练习后,再指名读,并请学生模仿老师进行评价。

  (3)齐读。

  5. 引读第五小节。

  (1)这一小节中哪些词体现出这是一次伟大的壮举?说说你的理解与感受。

  (2)练习朗读,评价。

  (3)齐读。

  6. 观看销烟录象。

  你想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些什么?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7.小结齐读课文。

  三、作业。

  1. 朗读课文。

  2. 预习小练笔: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

  五、板书

  7虎门销烟  伟大壮举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3

  江苏名师 陈建先/执教 特级教师沈大安/评点

  第一节

  师:同学们,看过电影《战争》吗?

  生:看过。

  师:谈谈你的印象好吗?

  生:洋人太坏了,把那些运到中国,不但残害中国人,而且赚取我们的钱财。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太好了。不过要让现在的洋人听了不产生误会,好像再加上一个词更好些。

  生:噢!应该是当时的一些洋人。

  师:对了,这就准确了。

  师:还有谁愿意谈谈?

  生:我觉得林则徐真了不起,如果他是皇帝就好了。

  生:我觉得那些抽大烟的人太可怜,太可气了。

  【评:从学生感兴趣或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课堂导入不露痕迹;引导学生畅谈感受,又为后面的课文阅读埋下伏笔;抓住学生表述中的“小问题”,启发学生自我规范语言,语感培养细致入微。】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段历史有一些了解,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虎门销烟》,讲的就是战争的事。

  (板书课题:虎门销烟)

  师:(边写边说)“销”是个生字,同学们可跟老师一起写。(学生写完后,齐读课题。)

  师:知道这里的“烟”是指什么吗?

  生:指大烟。

  生:指,又叫毒品,它对人非常有害,吸“烟”严重,会导致死亡。

  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虎门销烟究竟是怎么回事。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怎么读都行。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应该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

  师:读了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大巧若拙!看似平白的一问,实则生发了一个浩大的问题空间,比起“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生:害人,早就应该销毁,虎门销烟为中国人争了光。

  生:我想,当时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这一情景,该是多么激动啊!

  生:我觉得咱们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让进不了中国。

  生:林则徐是个功臣,要不是他,恐怕还不一定能被销毁。

  师:说得好!林则徐功不可没,如果他还健在,一定会倍感欣慰的。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文中并没有对林则徐展开描写,只是一句带过,为什么?(学生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师: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哪段话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评:以疑促读,巧妙过渡。】

  生:第三节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

  师:(笑笑)能请求暂停吗?

  生:可以。

  师:同学们看过“双簧”表演吗?

  生:看过。

  师:我们现在也来段“双簧”表演,(生笑)一个同学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印象深的原因,看谁读得声情并茂,看谁说得情真意切。

  【评:以趣引读,读说并重。】

  师:(指站起来的学生)你愿意先读吗?(该生读第三节)

  师:快!谁来配音?

  生:这一节是讲林则徐带领工人怎样销毁,所以给我的印象最深。

  师:能再具体些吗?

  生:这一节作者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词语,把销烟的经过写得非常具体,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

  生:还有“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非常形象,就像在我们的眼前一样。

  师:说得多好啊!经你们这么一说,没有印象的恐怕也有很深的印象了吧。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看看头脑里有没有清晰形象的“销烟”图。

  (生齐读第三节,读得声情并茂。)

  【评:一个“说具体”,把学生引向纵深。】

  师:谁能不看书,说说你头脑里的“销烟”图是怎样的?

  生: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工人们先向销烟池里洒了许多盐,再把那些罪恶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生石灰倒下去。于是池子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臭味。

  师:呀,你说的不比书上写的差!你也用了“先……再……然后”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真不简单!谁能再用“先……再……然后”说一说?

  (又有两生以“先……再……然后”的句式复述第三节。)

  【评:找出规律,巧妙复述。】

  师:第三节是一段动作描写,用上了“先……再……然后”就使文章更加的具体,更加的有条理,假如咱们也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你能用上这些表示顺序的词语吗?

  生:能!

  师:好,闭起眼睛想一想要写的动作,看谁写得具体、形象,又有条理。

  (生练写,师巡视。)

  【评:学以致用,及时迁移,在运用中理解语言,巩固语言,发展思维。】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投影学生动作描写片段,评议,略。)

  第二节

  师:上节课,我们重点阅读了工人们怎样销烟的,下面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还有哪些地方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课文的第二节也是写销烟过程的。

  生:还有第四节。

  生:第五节也是写销烟经过的。

  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的第二、四、五节也是写虎门销烟的经过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比较一下,这三节在写法上和第三节有什么不同?

  生:第三节是直接写怎样销烟的,二、四、五三节主要是写看销烟的男女老少的心情的。

  师:说得好,第三节是直接写的,那么二、四、五三节呢?

  生:这三节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你读一下第五节。(一生读第五节)

  师:这一节是从侧面写的,那么它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

  (学生一时被问住了。稍后,一生回答。)

  生:这一节写的是销烟的结果,不能说是从侧面写的。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现在总算搞清楚了,谁能对二→五节的写法做个小结?

  生:课文的二→五节写了销烟的整个过程,其中三、五两节是直接写的,二、四两节是从侧面写的。

  【评:面对学生的认知冲突,师故意不动声色,然后再“请君入瓮”,巧丢“包袱”,使学生“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这种注重过程的做法,值得提倡学习。】

  师:概括得很正确!二、四两节描写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他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当时,人们真是太激动了,太高兴了。我从“激动地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看出来的。

  生:人们很关心销烟这件事,巴不得一下子就把它销毁掉,因为他们一大早就从各地赶来,把海滩都挤得水泄不通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人们的激动之情。

  (生读2、4两节)

  【评:此处一读带过,略得好!】

  师:课文还剩下首尾两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生读)

  师:读了这两节,你想说点什么呢?

  【评:再次以“说点什么”发问,给学生回忆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人文情怀得以释放,自我个性得以张扬。】

  生:我想说,虎门销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外国侵略者的丑恶嘴脸,他们真是太可恶了!

  生:我要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

  生;我要感谢虎门销烟,我要感谢林则徐,是他让人们擦亮了眼睛。

  师:是啊!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吸“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罪恶实在是太大了!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生: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不能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生:现在,仍有人在吸“烟”,多么不应该啊!

  师:对!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仍有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师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师:看了图片,你还想说点什么呢?

  【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生: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远离毒品吧!

  生:造毒者害人也害已,请不要再制造悲剧了!

  生:一份毒品该是多少座坟墓啊!(还有几人发言,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都应该联合起来,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

  我建议同学们课后到戒毒所做个调查,再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搜集一些资料,搞一次禁毒宣传中队主题会,届时,我愿意做你们的特邀嘉宾!欢迎吗?

  生:欢迎!

  (下课)

  【总评:“自主、合作、探究,”它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读,自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这就是自主;各抒已见,解人以困,虚心请教,平等对话,这就是合作;声情并茂地读,情真意切地说,设身处地地想,身体力行地做,这就是探究。《虎门销烟》的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离学生生活也较遥远,要想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悟到其中的道理,确非易事。教学中,陈老师立足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战略”高度,整个教学以“你想说点什么?”这一平白的问语串联起来,为学生生发了浩大的思维空间,学生才得以说真话,抒真情。使学生自主经历了一个“生活→读文→感受→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科学的教学理念、高超的语言素养,课堂始终充溢着浓浓的人文馨香。】

  片断赏析

  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吗?

  我正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问题:这位教师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应该如何处理。

  [参考答案]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研究林则徐的这种销烟方法是否真的会造成环境污染?大家可以查阅资料、调查询问,也可以通过做试验研究(如在鱼缸中放入少量石灰和盐,观察对小鱼有什么影响)……最后分析得出销烟的过程是否造成了环境污染。接着大家研究讨论一下,作为一名高级官员,林则徐为什么会没有环保意识呢?(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倡导是什么时候提出的?一百多年前的自然环境怎样?当时的人们是否有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研究,看是否能设计出一种更合理的销烟方法。要求是:设计的方案不光要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考虑到销烟的彻底性和使用的合理性。

  只有这样,才是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和发现,并给他们创造机会与条件去研究和探讨。无论学生研究的结果如何,哪怕有悖于教材和老师的意图,但它毕竟是学生阅读和研究的经历,对于他们形成乐于发现、勤于探索的学习品质都会起到莫大的激励作用的。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学生通过认识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品的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资料,还有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择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8960127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