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微信扫码分享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精选13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1

  级

  四(2)

  学 科

  语文

  教 师

  冯金花

  时 间

  2010年    9 月    26日          星期 1

  学 习

  内 容

  大课题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

  时

  共  1 学时

  本节内容

  第  1  学时

  三

  维

  学

  习

  目

  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重、

  难点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学习活

  动概要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应用何网台、何种远程教育             资  源

  学    习    过    程

  学生学习活动

  一、引入: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教师帮辅活动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教学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不可思议

  大陆漂移学说

  教师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自学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了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2

  一、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运用信息技术,帮助收集资料,理解课文,交流感受。

  4、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收集大陆漂移学说的资料,寻找大陆漂移的动画演示,准备世界地图、地球仪。

  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跟课文有关的信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揭题

  出示世界地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九十多年前,有一个科学家就从中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一个地球的秘密。

  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找答案。

  揭题,读题

  2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初步感知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3 自学反馈

  学生读生字,正音,齐读。

  小组交流问题,组内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

  4 师生交流理解大意

  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

  他有什么发现?引导读第5段,质疑。

  他是怎么发现的?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质疑。

  他有什么证据证明?引导读第7段,

  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交流,说明了什么呢?

  5 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清楚了魏格纳发现的地球的秘密。

  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

  6 大家来交流一下我们搜集资料的收获。

  小组交流,专人汇报。

  7 结语

  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

  8 写感受

  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互相点评。

  9 课外作业

  熟读课文,将文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

  感兴趣的话再去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知识。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边读书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自学后,可以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进行反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同学间相互解决,有的可以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接着,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让学生边读书边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学生充分读书后,同桌之间或小组内相互交流。

  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复述故事,并能把读后的感受与同学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4

  设计理念:

  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景,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考证”“提出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学生准备:世界地图或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经过30年的观察研究,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我们也应和法布尔一样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用心去学习第8课。(出示课题,齐读)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让我们用心去发现,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2、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并完成下列要求

  出示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思考: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生字、新词

  呈现  凹进   精神大振

  端详  叩开   枉费心机

  起源  资料   浩如烟海

  静谧  宁静   大陆漂移

  ①   请同学们自由读生字、新词,要求读准确,读响亮些,别看是生字,读起来也是有节奏的。(自由读指读)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下(指读)老师从你身上学到了,原来生字也是可以读出感情来的,你是怎么读出感情的呢?我们也学着试试(齐读)

  ②   请同学看“大陆漂移”,这是一个关于地质学方面的科学术语,老师这有一段相关的介绍。出示介绍

  ③   聪明的孩子最会发现,从最后一行这2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还有哪些表示“静”的词吗?(学生自由说)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表示“静”的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这些词。(齐读)

  寂静 宁静 幽静 鸦雀无声 万籁俱寂(2)提问:谁在什么情况下从世界地图中引出了什么发现?

  (3)介绍魏格纳

  ①老师这有介绍魏格纳的资料

  出示:

  魏格纳(1880——1930)德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家。19xx年,他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全面论证了大陆漂移学说,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一步论证大陆漂移的假说,他先后4次赴北极的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并于第4次考察时不幸遇难。

  (出示魏格纳头像)这就是为科学献身的魏格纳

  ②请同学们看课文最后一段,也有对魏格纳及他所取得成就的介绍。(出示最后一段抹红震动)震动什么意思?他的什么发现震动地质学界?

  三、集体交流,品读感悟

  1、年仅32岁的魏格纳,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成为一颗耀眼的科学新星。魏格纳提出的假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4自然段,并完成以下要求。出示:魏格纳在观察地图时有什么惊人的发现?把相关的句子用“——”划出。

  (1)出示句子:

  “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果然……都能……又能……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结果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吻合在一起。”

  重点研究第一句

  ①“这两个地方”指的是哪两个地方?“吻合”什么意思?

  ②我们看地图找出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是不是和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③“不可思议”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是啊,南美洲和非洲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距离相差6500千米,八杆子打不到边的2个地方却能如此紧密的吻合在一起,这是多少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啊!读——(引读第一句)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他不断念叨着,读——魏格纳此时欣喜若狂,大声喊着——

  ④   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魏格纳有了更多惊人的发现,齐读2,3句。请同学对照地图,看看是否如同书上所描写的那样。

  (2)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有了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想像一下,当年魏格纳有了一次比一次惊人的发现,心情怎样?(惊喜)从那些地方我们感受到了魏格纳的惊喜。

  出示:

  “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

  ①   请同学自由练习,把魏格纳的惊喜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②   指读,引读当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巴西突出的部分和凹进的几内亚湾竟然是这样不可思议的吻合,魏格纳——(引读第一句)于是他——(引读第二句)当魏格纳有了越来越多的发现时,魏格纳——(引读第三句)

  (3)伟大的发现总不会轻易现出他的真面目,年轻的魏格纳为什么会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呢?(仔细观察)

  你从那些地方看到了魏格纳的认真,一丝不苟?

  出示:“他常常……出神。”

  “他精神大振,……不同点。”

  “魏格纳兴奋极了,……进行了比较。”

  (4)仅仅会观察还是不够的,我们更要学会从观察中敢于思考、探究。看到这些惊人的发现,魏格纳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

  出示:“在太古时代,地球上……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

  2、推理想像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成为真理,为了证实这一奇想,魏格纳都做了些什么工作?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著名科学家柯彭的看法和建议是什么?“也曾有人提起过”,说明了什么?

  (2)在大科学家的劝阻下,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那些词语看出考证工作的艰难?(浩如烟海)解释这个词语,经过魏格纳将近2年时间不懈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魏格纳终于找到了证据。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魏格纳是如何进行推理的——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

  所以,                          。

  四、回归整体,迁移升华

  1、(指板书)仔细观察,敢于思考,反复求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通过课文的学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是啊,只要我们学会做生活和学习的有心人,就一定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仔细观察   敢于思考

  反复求证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5

  一、仔细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然后在田格内抄写。

     铺       痕        叠        虎        抛        毫

  二、看拼音写词语。

  jìng mì        āo jìn           kòu kāi         zī liào

  (    )       (    )         (     )        (    )

  zhào kāi           qǐ yuán            wǎng fèi xīn jī

  (    )            (    )         (              )        

  hào rú yān hǎi               jīng shén dà zhèn

  (          )                 (          )

  三、 组词语

  寓(    )    叩(    )      咨(    )      源(    )

  遇(    )    叼(    )      资(    )      原(    )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引(    )注(    )                  毫(    )可(    )

  随(    )而(    )                  不(    )思(    )

  (    )(    )大振                  枉费(    )(    )

  浩如(    )(    )                 (    )卧(    )安

  五、 阅读下面一段话,找出描写“我”动作的词语,按照顺序抄写在横线上。

      ……我选了一个稍大一点的饺子皮,挑一点馅小心地放在正中间,再把饺子皮慢慢合起来,用手在饺子皮的中间拧上一个“小鼻子”。然后沿着饺子皮的一头慢慢向另一头捏起……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  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  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一(    )小朋友                     一(    )金鱼

  一(    )杯子                       一(    )问题

  2、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根据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

  (1)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两个小朋友都做出了回答。

  (2)伊琳娜在妈妈的鼓励下,动手做了实验。发现科学家说的话并不对。

  (3)听了朗志万的解释,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朗志万的话,你们听懂了吗?“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学家朗志万为什么要让小朋友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假如你就是科学家朗志万,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吗?

  【答案】

  一、略

  二、

  (静谧)     (凹进) (叩开)        (资料)

  (召开)             (起源)         (枉费心机)

  (浩   如   烟  海)                 (精  神  大  振)

  三、

  寓(寓言)   叩(叩开)  咨(咨询)   源(起源)

  遇(相遇)   叼(叼走)  资(资本)   原(原始)

  四、

  引(人)注(目)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坐)卧(不)安

  五、

  选、挑、放、合、拧、捏

  六、

  科学家的话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次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盛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可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就不是这样的。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可她自己呢,又想不出个道理来。她只好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于是,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放进一个盛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她很生气,第二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孩子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1、一(位)小朋友                 一(条)金鱼

  一(只)杯子                   一(个)问题

  2、 见上文中红色字中的标点。

  3、 见上文中有△的内容。

  4、要点(1)对生活中的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不要随意相信权威人士的话;或者对任何问题都要亲自动手、动眼去验证。

  5、提示: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6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四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所带四年级三班,总计有学生51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7人。其中大部分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较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是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较低,他们大多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之下被迫学习。有将近10名同学的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语文显得较吃力。

  3.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第七册第二单元安排的一篇略读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稍加引导和点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整合,所以对于难点的突破有了更好的选择。

  4.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5.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篇文章介绍的是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的故事,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课文。板书课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齐读)(师拿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

  2、提出学习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难懂的字词和句子多读几遍。

  (2)抓住重点词、句、段来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3)课外资料收集展示。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全员参与)(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至少约束8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新词。

  静泌、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资料、召开、起源等。

  2、我懂得“静泌、不可思议、浩如烟海”等词语的意思。

  3、我会用词语说一句话。(如:不可思议、浩如烟海)

  4、我会流利读课文。

  5、我会自主完成每课一练中的题目。

  (二)学文悟情展示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生动地讲述了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赞扬了魏格纳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我会悟。

  (1)悟文本。

  生1:从“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魏格纳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房洁白宁静,就连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也是脚步轻轻。”中,我知道这两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并着力渲染了一个洁白宁静的环境,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生2:从“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泌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中使我体会到魏格纳好动的性格不能适应病房的[宁静与舒适的生活。

  生3、从“魏格纳兴奋极了,将地图上一块块陆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中,使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讲魏格纳仔细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够较好的吻合在一起。

  生4:从“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中,我知道这句写魏格纳如大海

  捞针般搜集资料,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可以推想出他为了取证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2)悟写法。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一段话。

  3、展示心得体会。

  三、激发知识冲突(约5分钟)

  怎样巧妙地使用过渡句?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展示自主收集的资料。

  2、同学们,魏格纳的故事是不是让你很受启发呢?你在玩耍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告诉大家吧!

  8.课堂练习

  (一)、我能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精神(  )(  )(  )(  )心机(  )如(  )海

  (二)、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10分)

  发现──(  )果然──(  )巧合──(  )

  鼓舞──(  )震动──(  )

  (三)、我当小法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2分)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

  2、“资源”的注音为“zīyuán”。(  )

  3、“我和我爸爸长得很像”。这是一个比喻句。(  )

  4、“当四周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平台上弹琴”。这是把“蟋蟀”当作“人”来写。(  )

  9.作业安排

  (1).摘录课文中的好词

  (2).课下去查找有关大陆漂移说的其他资料。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世界地图一张    教学课件

  11.自我问答

  四年级学生接触地理知识的机会还不多,教学中的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为此,在课前,我就准备了地球仪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和了解。

  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大屏幕把世界地图放大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接着,在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我让学生从地球仪上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然后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如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这样几次观察,学生对于如何推理魏格纳提出的假说就自然解决了。

  这一课上下来,还极大地引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浓厚兴趣。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7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2词句解析。

  (1)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3)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设计理念:根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魏格纳是一个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人。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 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魏格纳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有关的地现知识。

  教学准备:

  学生:1、预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观察世界地图,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师:课件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  初读课文,明确任务

  1、默读课文。

  2、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3、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

  4、把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三、直奔重点,自读自悟

  1、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什么?

  指名读第5自然段。

  2、这样的奇妙想法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自读第2自然段,讨论交流。

  (1)、生病住院的魏格纳为了消磨时光,仔细的观察世界地图,无意发现巴西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线竟是这般不可思议的吻合。板书:无意发现

  (2)、课件出示世界地图,加深理解。

  (3)、齐读“果然,巴西东海岸的每一个突出部分,都能在非洲西海岸找到形状相似的海湾;同时,巴西的每个海湾,又能在非洲找到相应的突出部分。”

  3、有了这样的奇妙想法后,魏格纳又做了什么?

  学生自读第6、7自然段。

  (1)、考察。

  (2)、寻找。抓住“浩如烟海”体会魏格纳寻找证据的困难及他执著求索的精神。

  (3)、得到重要材料。

  (4)、继续考证。

  板书:寻找证据

  4、最后魏格纳取得了怎样的成功?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取得成功

  四、小结,体会人物品质

  魏格纳能从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震惊地质界的学说,你认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板书: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堂

  1、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继续搜集了解有关大陆漂移的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过程: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取得成功

  原因: 细心观察   善于思考   执著求索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8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过检查朗读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捕捉信息.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重大发现产生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善于观察和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引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ppt出示世界地图.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七大洲四大洋的名字.

  2.面对这张世界地图,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魏格纳会有什么发现呢?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再响亮地读一遍课题.

  二.通读课文,掌握概意.

  1.老师给同学们4分钟时间把课文读通顺,把生字读准确,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桌听,开始吧.(学生读)

  (4分钟后)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读第二段有困难,这段确实很难,可以多读一遍,读顺畅哦.

  2.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老师相信我们一定能读好,请7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做小老师,听听他们读准字音,读出感情了没有.

  (生读,正音,强调静谧舒适,精神大振等词)

  3.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了吗?谁能把这段话填完整?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ppt出示:1910年的一天,在病房里,魏格纳通过观世界地图,在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奇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找到了,在第几段啊?谁还能再来试一试.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4.太古时代:太古时代是什么时候啊?老师告诉大家,大约在2亿年前.

  漂移:为什么不用飘移.因为是在海洋上漂动.

  吻合:老师把这张纸撕成两片,再拼起来,是不是完全拼合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过程.

  1.魏格纳的这个奇思妙想是凭空出现的吗?是胡思乱想吗?那是怎么产生的吗?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2-4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到魏格纳是如何一步步发现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若发现学生不容易找到,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ppt出示:第一次发现:___________;第二次发现:___________;第三次发现:_____________.)

  2.找到的同学请先说.

  ppt出示三次发现内容.

  (1)第一次发现.齐读.ppt:南美洲和非洲的图.

  吻合吗?用课文中的话来说: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2)第二次发现.齐读. ppt:两条海岸线的轮廓.

  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3)第三次发现. 两条海岸线的轮廓完全吻合,这时,魏格纳的心情怎样?那用兴奋的语气来读第三次发现.齐读. 地球上所有大陆块都能较好地在一起吗?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到老师这来看一看,也可以自己回家去观察世界地图.

  3.小结:魏格纳就是这样不断观察不断发现不断思考,所以他的发现越来越深入,正是有了这一连串的发现,于是这位年轻人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奇思妙想_____________.(引读)

  四.考察证据,论证假象.

  1.有了这个想法以后,魏格纳又展开了一系列行动,请你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话,看看那些词句使你感受最深,用直线划出来,待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2.交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

  枉费心机:白费心思.

  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3.我们从地图的海岸线来看,认为魏格纳的奇思妙想很有道理了,但凡事都要有证据,何况是这么严谨的科学问题.那么魏格纳找到证据了吗?

  (生回答:一次,他看到一份材料.......远渡重洋)

  4.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假设我们都是科学家,我们来检查检查魏格纳的这个证据是否足以说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ppt: 因为 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现在你就是科学家,你认为魏格纳的假想正确吗?为什么,你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吗?

  5.魏格纳的假想是正确的,所以在1912年____________________.(引读最后一段)

  五. 升华总结.

  1.我们现在就来看大陆漂移学说到底是什么?谁能当当小科学家,看着图帮我们讲解一下呢?

  ppt出示图片

  2.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

  ppt: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

  3.课后请同学们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它资料.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多,有待我们探索,发现,只要我们学习魏格纳,勤于观察,勇敢探索.

  4.这篇课文有许多四字词语,我们把它们划下来,抄两遍.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思考、论证的重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同学们,我们地球分为五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学生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⑵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让学生听范读,更正生字读音,感知课文内容:

  ⑶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读一读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⑷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

  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教师提示:他住院时,用食指在地图上画着各个大陆的海岸线,结果发现地图上一块块陆地的比较中,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于是请教教授,实地考察,搜集资料,做了很多考证工作。)

  3、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怎样得出来的。

  (教师提示: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

  (教师提示: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4、教师通过课文中词句解析,帮助学生学习生词,同时更深入的了解课文:

  ⑴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

  解释:“静谧”是宁静的意思。

  分析: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这句话引出了下文:

  由于病房生活的无聊,魏格纳无意识地用食指在地图上画大陆海岸线,借以消磨时光,引出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⑵突然,他的手指慢了下来,停在地图上南美洲上巴西的一块突出的部分,眼睛却盯住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瞧!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解释:“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分析:这句话是说,巴西在南美洲,几内亚湾在非洲,中间隔着浩瀚的大西洋,然而,巴西陆地的突出部分竟然与几内亚湾的形状非常吻合,吻合得令人难以置信。这句话推进了故事的继续发展。

  ⑶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解释:“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

  分析: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

  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时,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这一问题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教师提示: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利用媒体资源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视频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知识。

  3、在学生情感升华、意犹未尽之时,可以鼓励学生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以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愿望。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10

  一、给下列加粗的生字注音

  静( )  现( )  进( )  资(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年,(  )在病房的(    )上发现,(         )和(        )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讲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           )的假说。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妙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从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中领悟观察、考虑、论证的重要。

  【课时布置】

  一课时。

  【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导语: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世界地图。我们地球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同学回答)可是,五大洲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师: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分小组学习课文:

  ⑴请同学们尝试用五分钟时间想方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最难的或最喜欢的局部可以再反复地读一读,看谁最会利用时间。

  ⑵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⑶看到同学们的认真劲儿,我想把课文读通肯定没问题了,接下来让我们把课文读懂。大家知道略读课文前面都会有一段话提示我们怎么读懂课文,这段话又给了我们哪些提示呢?赶快读一读,划一划。交流。

  ⑷同学们互帮互助学得可认真了!刚才老师发现有同学读第二段课文有困难,确实这一段真的很难!现在你再去读一读一定会感觉顺畅许多!快,开始吧!

  ⑸理解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词语:

  魏格纳性格豪放,天生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静谧”是宁静的意思,宁静而舒适的病房与魏格纳“豪放”“好动”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反差。魏格纳很不适应病房的生活,就有了“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的感觉。

  ⑹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考虑:

  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发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3、用自身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同学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局部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

  3、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4、读第7自然段:

  ⑴理解重点词语:

  他开始在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考察,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魏格纳从那么多的资料中寻找证据,就好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身想法的人,他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终于找到了证明这个学说的证据。从“浩如烟海”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推想出他所经历的艰辛与挫折。

  ⑵引导同学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可以引导同学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总结课堂,课外延伸

  1、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

  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让同学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2、从魏格纳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从魏格纳的发现到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不放弃自身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找证据,我们体会到他是一个仔细观察认真考虑,反复论证,是他获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他的这些品质也正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3、同学可以继续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寻找证据

  发生奇想引起震动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12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在阅读时,要注意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

  一、我能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画出来)

  现(chēn chéng)教授(péng póng)    精神大(zhèn zhèng)料(zhī zī)    开(zhào zhāo)说(jiā jiǎ)

  二、我能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这就多电脑了。( )

  ① 缺损  ② 亏负  ③ 幸亏

  2、你再等一会儿,爸爸回来了。( )

  ① 速度快,用时少  ② 快要,将要  ③ 锋利

  3、他精神大振,仔细端详着美洲和非洲大陆形状上的不同点。( )

  ① 正  ② 物体的一头  ③ 平拿着东西  ④ 仔细看

  三、我会改写句子

  1、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改写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改写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阅读天地

  人类的老师

  科学家研究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

  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

  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三十年以后,由于飞机速度的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yì)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cǎn)祸(huò)。过了好久好久,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其实蜻蜓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原来,每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方法,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从前,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虽然头是尖尖的,但总是开不快。而有圆圆的大头的鲸,却常常轻而易举地超过海轮。什么原因呢?科学家们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而“流线体”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后来工程师模仿(fǎng)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一个人握住一个鸡蛋使劲地捏,可是无论怎么用力,也不能把鸡蛋捏碎。薄薄的鸡蛋壳怎么这样坚固呢?科学家怀着极大的兴趣研究了这个问题,终于发现薄薄的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根据这个“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人民大会堂和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是这种“薄壳结构”。

  此外,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外壳坚硬的坦克……

  广大生物界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阅读上文,联系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1、文章中列举的“人类的老师”分别指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从蜻蜓、鲸、鸡蛋的哪一方面得到启示,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篇13

  说实在的,当老师辛苦,当语文老师更辛苦,当个称职的小学语文老师极苦。这几天事务特多,课也没准备好。第一节下课了,我是上第三节课,赶紧看看今天准备上的教学内容。——《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匆匆读了一遍课文,没感觉;于是读了第二遍,似乎有一点认识。看看单元训练重点,才明白编者选了本文的意图: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事物的奥秘,认识事物间的联系。《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都是介绍作者缌观察事物的文章,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到底要培养学生的什么呢?读了两次,这纯属一篇科学性极强,说理充分的斜事性文章,怎样和单元知识重点相扣呢?再读文章,依稀有点印象了:课文的重点不再于我们弄懂地球板块移动的问题,而再于抓住理解魏格纳“观察地图——发现问题——引发奇想——努力求证——引起震动”这条叙事线索,让学生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受。

  但是,问题在于:学生如何能很快理解课文内容呢?时间比较紧,又是一篇阅读课文,怎样设计来引领学生呢?我在初读课文第一遍的时候是囫囵吞枣,只一点点印象,那学生初读课文又会出现怎样的境地呢?我意识中感觉学生一定是茫然不知所措,正因为这样,我在上课之初设想到这样来引入教学:(学校没有世界地图,也没有地球仪,于是用百度找出世界地图,用一张2开白纸,初略的勾勒出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然后用红色笔,详细的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海岸线。上课了,我首先引导学生一起来了解世界地图的大体情况,并有意识的指出巴西,几内亚湾的位置及海岸线。有了这样一个基础,再进行这篇阅读课文的教学。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同学们自由提问,学生的大致问题归纳为:是谁?发现了什么?什么情况下发现的?结果怎么样呢?(他的发现有什么作用?)要解决如下问题,就得让学生阅读。于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饶有兴致,通过小组阅读,讨论,交流,逐渐把整个课文的线索理清,加之课前的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迎刃而解了。

  --本例课文,执教后感觉最大的成功在于课前的准备,巧妙的设计。真正的好课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自主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的生成才是真正的有效生成。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注重什么?

  第一、教师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教师有机地整合三维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正确解读文本,深入挖掘文本中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元素;教法学法充分尊重学生,强调互动;教学过程注重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教师在初读时,感觉课文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略显深奥,因此才在教学之初设计了解有关世界地图的知识。这是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表现之一。

  第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朴实、扎实、真实”,注重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训练为本,听说读写训练真实有效。符合年段特点和学生实际,注重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第三、教师注重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积累和语言训练,朗读指导注重目的性、层次性,通过读书帮助理解语言,用理解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第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基本功。普通话流畅准确,富感染力;仪态大方,自然得体;激趣激趣,启导点拨,深情并茂,贴切自然,干净利落;课堂上应变自如,处理严谨,关注细节。

  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要想提高有效性就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实现更多的教学目标。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究竟教师哪些方面的能力与课堂的有效性有关呢?我觉得有如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明确课堂所要实现的目标

  对于课堂所需实现的目标,教师要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去思考,明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个总体的思考方向。

  2.心中始终有教学整体框架

  由于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出乎意料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个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3.教学设计合学生胃口

  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这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教师对教案的实施能力也非常重要,有一个好的设计,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很显然,如果你的设计中所创设的环境不能吸引学生,或学生不感兴趣,那一定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设计的各个环节的流畅性也很重要,要符合学生的思考、探索、求知过程,逐层诱导深入,理解巩固,深入浅出。

  4.了解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知识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综合决定的,这便需要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对学生还应有比较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吸引学生的课堂来。一旦课堂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5.准确简洁的语言

  数学课侧重于思维的锻炼,准确简洁的语言有助于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发散想象,减少那些不必要或错误的语言信息的干扰或误导。

  6.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所需发展的方面是多样的,若能在各个方面发展的越好越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

  外一篇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今天讲的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写的是“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者,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的故事。孩子们兴致较浓,课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只不过应该一节课完成的问题用了两节,不过第二节也一块把所有的练习处理完了。这是我授课过程中一个比较显著的缺点,课时超长,我想我知道原因,因为我太喜欢发散,课堂上常常会不由自主情不自禁的讲些课堂之外的东西,因此而耽误了时间,可我却乐此不疲,并且还有点沉浸其中的意思。这应该也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忌讳了,希望我以后能够积极改正,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补上一句,课前我备课的时候觉得应该那个世界地图给孩子们演示一下,去图书室借的时候,图书室老师说没有,而且还好心的告诉我用不着那个,你只要在黑板上一凹一凸表现出来就行。我当时听了之后有些疑惑,可以吗?没想到老教师经验丰富就是厉害,这个地方用不着地图,如果用地图的话反而会耽误很多时间。我们教学也一样,常常会舍本逐末,我们用些教具、课件都是用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的,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工具性,有些时候我们往往是过分关注了课件、教具,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课件与教具的制作上,而把真正重要的备课,备教材,备学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甩到了一边,我们整个课堂教学的重点变成了课件的演示与教具的展示,这样一来,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整堂课看起来可能丰富多彩,但结果真的好吗?谁都说不清楚。

  呵呵,《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也引出了我的发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9136127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