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说的甜蜜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精选15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

  一、多种方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老师有几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下: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2、导语:

  无论是丝瓜还是葡萄都需要搭架子,才能往高处生长。而爬山虎,也是一株软软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爬到墙上、屋顶上,岩石上,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有同学看见过真的爬山虎吗?那你们发现、观察过爬山虎的脚吗?叶圣陶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他那就发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吧!齐读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

  课下老师让大家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检查交流:

  1、请认为自己是学习最认真的一个同学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漾起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牢固

  (学生当小老师,增强自豪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2、找学生读课文。

  (很好,看来同学们都比较用心的预习过课文了。)

  3、读完课文后,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爬山虎有脚)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既然课文是写爬山虎的脚,那么到底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告诉老师。(3、4、5)

  1、学习第三自然段

  咱们先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一段老师想请同学们注意一句话——读“今年,我注意了”。“注意”是什么意思?(认真看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也就是文中的“我”注意了什么呢?

  生:爬山虎的脚是长在茎上的。

  师:这是写是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板书:位置)

  生: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

  师:这是写是脚的样子(板书:样子)样子像——蜗牛的触角。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把脚比作触角)

  师:作者还注意了什么?

  生:颜色跟刚长出来的嫩叶差不多,也是嫩红的。

  师:这是爬山虎脚的颜色(板书:颜色)

  师:好,把作者注意的这些综合一下,你认识爬山虎的脚了吗?在纸上画出你认识到的爬山虎的脚。。。

  (展示学生作品,分析评论对错。。。)

  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完整生动的介绍一下爬山虎的脚?

  (老师也想画一下,同学们来介绍,师生配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脚来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没有注意它的脚是怎么爬的呢?文中哪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第四自然段,生读)

  (1)出示课件:老师也来介绍一下,你们觉得老师介绍的准确吗?(生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动词)

  (2)师:播放动画,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找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拉一下,其他同学配合)

  (3)师: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如果我把“一脚一脚”改成“一步一步”,好不好?

  生:不好,“一步一步”表示步子大一些,而“一脚一脚”是很小步很小步的。

  师:是啊,爬山虎就是今天一脚,明天一脚,这个月一脚,那个月一脚,历经二、三个月,甚至半年才在你不经意之间爬到了屋顶上去了。你要不花点时间,你还真不知道它是怎么爬的,所以,注意除了“认真看”之外,还有怎么看?

  生:耐心地看

  师: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朝着目标不放弃,由这个“一脚一脚”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生:脚踏实地

  师:那么我们该怎么读这几句话?

  生:读慢一些,有力一些(学生读)

  (4)师:作者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爬山虎的脚还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师:为什么是图画上的?

  生:是传说的,现实当中是没有的。

  师:传说当中的蛟龙是怎样的?

  生:凶猛的,有力的

  师: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是想说什么?

  生:说脚很有力。

  师:说到它的脚有力,老师向同学说一下文中还有哪里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有力?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要是。。。休想。。。”可见爬山虎的脚是多么有力,巴住墙是多么的牢固啊。风能掀下它,不让它继续往上爬吗?雨能阻挡它,不让它向上攀登吗?爬山虎的脚具有多么不屈不挠的攀登精神啊!现在你对爬山虎的脚产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带着这种感受再读最后一自然段。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同学们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作者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什么吗?可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吗?

  师:如果不认真耐心地看,我们可能发现爬山虎脚的奥秘吗?

  出示课件:可见这个“注意”多么重要,(指着“今年,我注意了”)来,大家再读一遍。

  师:(生读完后)你从这句话中还读出了什么?

  生:今年,我注意了,以前“我”没有注意。

  师: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呢?以前作者注意的又是什么呢?

  生:注意的是爬山虎的叶子,因为叶长得非常漂亮,让人看了非常舒服,很引人注意。

  (2)在第二自然段,你觉得叶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漾起波纹,好看得很。)你能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吗?这是一种动态的美。还有哪句写出了叶子的静态美?(“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为什么觉得这样的叶子给人以美的享受?(绿得新鲜,铺得均匀,排列整齐不重叠。)那谁能读出叶子这种绿的美,密又匀称的美来呢?观察叶子中,叶圣陶爷爷还观察到了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没过几天是嫩绿的,长大的叶子绿得很新鲜。)叶子的颜色变化也很美啊,谁能读出这种美来?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和爬山虎的各种图片,能读得更美吗?

  师:多么新鲜的叶子啊,多么茂密的叶子啊,多么美丽的叶子啊,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叶子下面的脚吗?

  生:不能

  师:它的光芒几乎都被叶子全抢去了,但它没有埋怨,一直——

  生: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生:默默地支持着叶子到屋顶,一步一个脚印。

  师:它甘为叶子的人梯,默默工作,咱们学过一首诗其中的一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你们说说在这篇课文里“落红”指的应该是谁?

  生:爬山虎的脚

  师:是呀,细脚不是无情物,巴住高墙更护叶。。。

  四、联系生活,拓展与延伸

  师: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美吗?老师想请大家说一说,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观察仔细。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活动,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五、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叶圣陶爷爷观察的爬山虎的脚,探究了它的脚的奥秘,真的好神奇!老师想给大家留一个小作业: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然后可以写一篇观察日记,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爬山虎的视频动画

  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欣赏了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谁能用最美的语言来告诉大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是嫩红的,过几天就变成深红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

  生3: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远远望去,像一道绿色的屏风。

  生4:爬山虎的叶子很美,被风拂过,一墙的叶子犹如那碧绿的湖水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生:……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看来大家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这节课我们要探究关于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选择各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各小组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多媒体显示: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2)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

  (3)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生合作学习)

  汇报交流:

  生:我是绘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用这副画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吧!(指着画)瞧!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长在茎上,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嫩红的嫩红的,很像蜗牛的触角吧?

  师:画得好,讲得清楚,不错。给他一点掌声吧。还有其它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我是制作小组的,我家院子就有爬山虎,早上剪了一枝给大家带来了,这就是爬山虎,(指着爬山虎)这里是长叶柄的地方,在它的反面长着枝状的嫩红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谁来评价一下制作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

  生:棒极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啦!

  师:呵呵!确实很棒!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制作小组的同学一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到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继续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生:我是朗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这个问题,让我以朗读的方式来展示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吧!(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师:老师好佩服你的朗读能力!还有别的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2个):我们是表演小组的,让我用来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吧!(一个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另一个同学进行精彩的动作演示)。

  师:怎么样?大家来评评他们展示的学习成果。

  生:(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是大家给予你们最美的奖品,在表演中他们抓住了“触”“巴”“拉”“贴”(板书)这4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示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老师相信还有更棒的研究成果。

  生:hello!大家好,我是特色小组的,我们小组研究了“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我呀(戴上爬山虎的头饰进行介绍),就是爬山虎的脚。我最喜欢墙了,一天到晚总是和它形影不离,如果离开了墙,我就无法生存啦!

  师:好可爱的“爬山虎”!大家知道爬山虎为什么这样喜欢墙吗?

  生:因为爬山虎的脚要是处着触着墙,就会牢牢的巴住墙生长得越来越旺盛,没触着墙的,可就惨啦,不几天就萎了,后来甚至连痕迹也没有啦!

  师:(相机板书:没触墙:萎 触墙:牢固)

  三、美读重点句段,感悟写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欣赏一下有关爬山虎脚的视频动画吧。(播放多媒体视频动画)

  师:欣赏完动画,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有许多新的感受和认识,选择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最美的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很美,你们读得更美!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1:观察仔细。

  生2: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

  生3: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真的好神奇!你们想知道植物更多的秘密吗?那么,请大家看屏幕吧: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我们的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植物的奥秘,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可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成一篇短文,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3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25 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民主路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生:我想读第四段,

  生:我想读第五段,

  生:我想读第三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投影

  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

  (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 。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读。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

  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这小组理解的不错。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

  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

  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

  生:能。

  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

  生背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利用评价表评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请各小组公布一下。

  学生评。

  师:我们请已经评出来的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我们小组评出来的是 ,他表现得非常好。

  师:得了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你们小组呢?

  生: ,他表现得最好,得了三颗星。

  师: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都非常好,大多数都得了五颗星。

  生:我们小组平均得四颗星。

  ……

  师:真不错,各组都得到四颗星、五颗星。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4

  甘肃兰州市兰飞小学   张莉

  课文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25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民主路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生:我想读第四段,

  生:我想读第五段,

  生:我想读第三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投影

  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

  (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读。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

  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这小组理解的不错。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

  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

  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

  生:能。

  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

  生背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利用评价表评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请各小组公布一下。

  学生评。

  师:我们请已经评出来的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我们小组评出来的是,他表现得非常好。

  师:得了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你们小组呢?

  生:,他表现得最好,得了三颗星。

  师: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都非常好,大多数都得了五颗星。

  生:我们小组平均得四颗星。

  ……

  师:真不错,各组都得到四颗星、五颗星。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直奔难点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等一会儿,把你觉得在学习上有困难的自然段提出来。

  生:我第三、四自然段不好理解。

  生:……

  二、方法指导,引导自学

  师:同学们敢于提出自己学习的难点,这很好。那么以小组为单位,读读二、三、四、五自然段,然后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学习方法来读懂这几个自然段呢?

  生:我们可以用画图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

  生:我们也可以一边看图一边讲述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生:我想用读课文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学习。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一边表演来帮助我学习课文。

  生:可以采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

  生:……

  师:同学们的建议的确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自学你认为比较难读懂的自然段。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在小组内提出来,进行交流。开始吧!

  (生自学)

  三、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讲你怎么学习第二自然段的?

  生:我用画图画来学习这一自然段。

  师:你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这一自然段吧。

  师:画得好,也讲得清楚,不错。给他一点掌声吧。同学们也来读读第二自段吧。

  师: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谁能来讲?

  生:……

  师:老师这里也画了爬山虎的脚,请同学们画出第三自然段中有关爬山虎脚的句子,边读边想:这幅画画得对不对?

  师:谁来评呢?

  生:画得对。

  师:上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生讲解)

  师:讲得不错。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想:这几句话写了爬山虎脚的哪些方面?

  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爬山虎脚的样子呢?

  (生回答,师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师:同学们都看着大屏幕,一起来读这几句话,一边读一边在你的脑海里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师: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脚的样子写清楚呢?

  生:注意观察。

  师:你是怎么知道作者注意观察的。

  生:……

  师:注意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写好作文,回去以后同学们也去仔细地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的特点,把观察到的写在日记上。

  师:自己读懂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现在我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样自学第四自然段的?谁来说?

  生:我用画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师:你画了哪些关键词呢?

  生:变、巴、弯曲、拉、爬

  师:能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非常好。同学也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动作比划比划,试着真正地读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生读课文做动作。)

  师:谁来做一做爬山虎往上爬的动作呢?其他同学注意看,待会请你们来评一评。

  (指名来做动作)

  师:能根据课文表演,不错的。许老师也想来读读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注意看画面。

  师:真正读懂第四自然段的同学看着大屏幕,自己给自己讲讲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还没能真正读懂的同学,用心地把这一段再多读几遍,你会弄明白的。

  (生自由读课文。)

  师:刚才哪个同学觉得第五自然段比较难学?现在你学会了吗?好,老师来考考你。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

  师:真不错,能自己读懂。你把这一自然段给同学们读一读吧。

  (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师:好的。刚才,我们随着叶圣陶爷爷了解爬山虎的脚,现在我们再来美美地欣赏一下吧!

  (播放录像。)

  四、拓展延伸,指导课外阅读

  师:爬山虎的脚具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其他植物也很奇妙,请同学们读读这些片段。

  (生自由读)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些片段中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植物的秘密呢?

  生:我知道……

  师:大自然可真奇妙,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植物的奥秘,那么,回家后去看书、上网、问别人,然后利用星期六,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成一篇短文,下星期的作文课我们进行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6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6分)

  pū    píng

  jūn   yún

  chóng  dié

  yè    bǐng

  chù    mō

  hén      jì

  zhú    jiàn

  kòng   xì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虎(  )  占(  )  痕(  )  拂(  )

  虚(  )  站(  )  痕(  )  沸(  )

  茎(  )  萎(  )  巴(  )  隙(  )

  径(  )  委(  )  把(  )  际(  )

  三、小小变色龙(给多音字组词)(6分)

  空:kòng(  )   铺:pū(  )   重:zhòng(  )

  kōng(  )     pù(  )     chóng(  )

  四、课文内容我熟悉(根据原文填空)(12分)

  1、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不几天叶子就长大,就变成   。那些叶

  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一顺儿   ,在墙上铺得那么   ,没

  有   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

  很。

  2、爬山虎的脚长在     。茎上长     的地方,反面伸出    ,

  每根细丝像     。细丝跟    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五、句子大观园(先读句子,再做题)(18分)

  1、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这句话把          比作          。

  2、爬山虎的那些细小的脚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这句话用         来比喻          。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缩句:                       。

  六、小法官,巧判断(说法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画“×”)(12分)

  1、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把它紧贴在墙上。

  ⑴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由直变弯的。(  )

  ⑵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紧贴在墙上的。(  )

  ⑶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是怎样把茎紧贴在墙上的。(  )

  2、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⑴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劲是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的。(  )

  ⑵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不费一点劲就能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  )

  ⑶ 这句话写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是相当牢固的,费上多大劲也拉不下爬山虎的一根茎来。(  )

  七、小小实践(20分)

  你喜欢花草吗?请认真观察一种植物,写一个片段。注意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写好后读给同学听一听,请他(她)提提意见,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7

  师:这就是爬山虎的脚,爬山虎就是靠着这样的脚往上爬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呢?请大家自学第4自然段,根据我们从前学习课文的方法,提出几条自学建议,我请一位同学先说说,大家看这样学行不行。

  生:第4自然段自学建议:1、读书,用横线画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句子,用“o”标出写怎么爬的词语。2、结合爬山虎不同时期脚的不同形状,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可以边说边用手指在课桌上做动作。

  师:这样学行不行?

  生:行!

  (生读、画、说、做)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你们找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汇报一下?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重点词语是“触、变、巴、拉、贴”

  师:能够一边说一边做动作把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动作演出来吗?(生边解说边表演)

  师:这位同学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生:书上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从这们“变”字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变前是细丝,细丝很细,挨在墙上没多大劲,所以就轻轻地“触”。后来变成了小圆片,面积增大了,我就用劲地巴。”

  师:昨天我让同学们查找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谁对“小圆片”的知识有所了解?

  生:我从资料上知道小圆片是吸盘,有很强的引力,吸在墙上不容易掉。

  师:细丝挨着墙时用“触”,小圆片挨着墙时用“巴”。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圣陶爷爷用词是多么准确啊!请这位同学继续讲。

  生:……

  师:谁评一评他说、演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

  师:观察真细致。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而不是我们平常说的一步一步向前走。从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叶老的观察是多么细致,用词是多么准确。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读一读这段话。

  以上片断充分体现了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学生自主参与是活动产生的基础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合作、探究,课堂中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圈点批注、添画爬山虎的脚、演爬山虎怎么爬,品味语言等一系列活动,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片断中,无论对问题的解决,还是词句的感悟,都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在充分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教师没有以自己的思想束缚或代替学生,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自己领会,激励学生动手演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状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二)

  【片断一】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片断二】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片断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片断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8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9

  时     间

  月   日

  教材第     页

  总序第      节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导学策略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    蜗牛   触角  蛟龙  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    蜗牛   触角   蛟龙     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1)齐读,思考: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爬山虎?

  (2)填空:

  爬山虎生长的特殊环境————————————————————。

  爬山虎是生长——————————

  爬山虎生长的特点是————————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0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大声地)圆片!

  师:认为是圆片的同学站起来。(全班站起来一大片)

  师:(故意失望地摇头笑)看来你们是应该罚站了!(站起来的学生有的愕然,有的沮丧地低头不语,有的困惑地看着老师。)

  师: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加重语气)这,指什么?

  生:(纷纷小声地)细丝。

  师:(追问)那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异口同声地小声说)细丝。

  师:(满意地)这就叫咬文嚼字!只有这样进行探究,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案例二]《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断

  师:爬山虎的脚是细丝还是圆片?

  生1:细丝!

  生2:(吵起来)圆片!

  师:(笑)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我们还是先看看书再说吧。(生马上打开书,边读边若有所思,而后纷纷举手。)

  生1:是细丝。因为书上第三自然段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说明这六七根细丝,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不动声色地)是吗?

  生2:(不服气地)哪有脚像细丝的呀!

  师:(郑重地点头)是不太像。

  生3:(肯定地)是细丝!我还可以从第四自然段找到证据:“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这说明小圆片是爬山虎的脚挨着墙以后才变出来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那六七根细丝。

  (师继续不动声色地倾听)

  生4:(激动地)我觉得作者比喻得不好。应当把小圆片说成是爬山虎的脚,把那六七根细丝说成是爬山虎的腿。是这样:爬山虎先长腿,也就是那“六七根细丝”。腿长长了,能够触到墙的时候,腿上再长出“圆片”脚来,巴在墙上。细丝够不到墙的爬山虎就长不出脚来,最后连细丝腿也退化了,书上说:“不几天就萎了。”(全班笑成一团)

  师:(故意惊奇地)你竟敢挑大文学家的毛病,了不起!大家觉得呢?(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困惑不语。)

  师:看来,大家刚才读书都非常认真,也都能说出了自己的道理。其实,爬山虎能爬墙,全靠它茎上长出的那──

  生:(齐答)六七根细丝!

  师:对!如果没有那六七根细丝,爬山虎就根本没有机会去“触墙”,也就不能往上爬了。至于作家管它叫脚,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应该叫腿,我看这不是什么原则性问题,你觉得怎么合适就怎么叫。腿也好,脚也好,都是拟人化的写法。科学的称呼应该叫“茎”,属于攀援茎一类。大家看呢?(生满意地点头)

  [反思]

  “案例一”中,老师确实想带领学生咬文嚼字,并且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和学生的理解含糊点进行提问。但是,老师太着急了,学生一答错,就等不及地提醒学生。咬文嚼字的过程,都由老师包办代替了:老师代替学生读课文,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老师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富有暗示性的重音,诱导学生很容易地就得出了答案,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机会。老师最后的满意,是因为学生得出了正确答案,殊不知: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知识重要,方法更重要。

  “案例二”中,老师的宽容、等待,为学生思维的飞跃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无拘无束地畅所欲言,一个学生精彩的发言激起了更多同学思维的火花。最后那个同学的发言尤其精彩!想象合理,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老师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又提醒了学生注意文学的形象性与科学的严谨性之间的区别。由此我们得到了两点启示:

  一、探究时,要在时间上等待,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

  二、探究时,要在评价上等待,等待学生的“众说纷纭”。对学生的发言要暂缓评价。“案例二”中的老师就做得很好,当第一个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时,他并没有“趁热打铁”地肯定学生,结束探究,而是进行了“冷处理”,让有疑问的学生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在互相探讨、争论的互动过程中,激活了思维。因此,最后那个学生极有创意的发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1

  强化单元教学重点 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想

  佚名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组课文教学的重点讲读课文,本组教学重点训练项目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断”。

  通观三年级语文教学整体训练进程,是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段的教学,最后达到段的训练过关,也就是说能读懂句子,从意思上联成句群,知道哪几个句子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即所谓给自然段分层次),能给自然段概括大意或写出小标题,归纳段落大意,再从读懂一段话的基础上写好一段话,为四年级的阅读和作文打好基础。

  第七册共有七组课文、七个读写训练项目,而第七组(最后一组)才要求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爬山虎的脚》是指导学生读懂一段话、写好一个片断的一篇范文,教好这篇课文不但对“读懂一段话,写好片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四年级七、八两册语文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思想——强化单元教学重点,狠抓训练项目过关

  本文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进而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二、教学设想

  (一)抓“题眼”导入  课文,展示重点。

  提问:

  1. 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2. 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

  提示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或结尾的句子,使学生掌握找自然段大意或综合段意的最基本方法。如第三段结尾句“这就是爬山虎的脚”,总结性概括这一段的大意,第四、五自然段开头句子“爬山虎的脚……”提示了这二段的所要学的内容。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

  第三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2. 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挂图,引图理解)

  板书:形态

  颜色

  ……像……

  3. 为什么用“六、七”根

  4.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这一段的大意

  第四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板书:触着墙变成爬住

  直弯曲

  把……拉一把

  使……紧贴

  2.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 这段话中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段落大意

  4. 谁还能用另一句话概括大意,或作小标题。

  第五自然段提问:

  1.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会怎样

  板书:没触着墙萎

  2. “萎”是什么意思

  “连痕迹也没有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触着墙的又怎样

  板书:变相当牢固

  4. 在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更具体地说明“相当牢固”,把两句话对比朗读看有什么不同(展开讨论)。

  ①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

  ②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爬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休想”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谁能换一种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5. 这个自然段写了哪几层意思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第一层:写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的就萎了。

  第二层:写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6. 爬山虎的脚和墙有什么关系

  概括大意: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爬得牢固,没触着墙就萎。

  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 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 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 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4. 这段话主要内容是说什么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

  5. 还可以怎么说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 分段、归纳大意。(略)

  2. 练习、观察、说话、写作。(略)

  通过读、观察、说、写,最后达到单元训练项目(读、写)整体过关。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3

  之四

  作者:吴秋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4

  之一

  石湾区莲塘小学 招佩景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篇15

  理解求透训练务实 ──《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与评析(1)

  理解求透训练务实 ──《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与评析

  教学过程 : 

  1.勾画关键词句。通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对爬山虎的样子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它的脚又是怎样往上爬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表示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句子。接着让学生用“?”标出表示细丝变化的词。板书:“小圆片”、“直”、“弯曲”。然后提问:脚上细丝的这些变化对它往上爬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用“__”画出关键词。板书:“巴”、“拉”、“紧贴”。 

  2.借助直观,理解往上爬的原理。⑴“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细丝变成小圆片会“巴”住墙?老师演示:把橡胶圆片吸于墙壁,不会丢掉。简要说明原理,从而弄清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会“巴”住墙。⑵细丝由“直”变“弯曲”与“拉”、“紧贴”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表演:假设身子为爬山虎的茎,两只手为细丝,手掌为小圆片“巴”在墙上。让其他学生观察,当手臂(细似)由“直”变“弯曲”时,身子(茎)与墙距离的变化。完成书面练习:爬山虎的脚由“直”变“弯曲”,使茎和墙的距离__,所以产生了_力,把嫩茎_一把,使茎__在墙上。⑶看动画,形成完整认识。动画中,爬山虎的茎长出一片叶子,让学生说出将长出一只怎样的脚,这只脚触着墙后会怎样。动画演示爬山虎的茎又不断长出一片又一片叶子,“一脚一脚地往上爬”。⑷让学生根据演示、表演和动画,紧扣板书中的关键词,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3.揣摩品味,内化语言。⑴请你说说这段文字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重点讨论:①作者为什么用“巴”这个词?改为“紧贴”好不好?为什么?“巴”写出小圆片不仅紧贴而且吸于墙壁,这是爬山虎的脚能够往上爬的基础,如果改为“紧贴”就没有“吸”的意思,同时与后面一个“紧贴”重复。②文中的“紧贴”改为“紧靠”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贴”比“靠”更能显示爬山虎的茎与墙之间十分紧密。③“一脚一脚”能否改为“一步一步”?为什么?⑵对照板书,当堂背诵。 

  评析: 

  1.理解求透。“读懂”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从中汲取语言营养的基础。《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再现了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但由于学生缺乏观察体验的依托,难以单纯借助书面语言,在大脑中还原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形,“读懂”便成为教学的一大难点,而透彻理解“巴”、“拉”、“紧贴”、“一脚一脚”是“读懂”的关键。上述的教学,采用“紧扣关键,化整为零”和“巧用直观,铺路架桥”的方法,成功地突破了难点。臧老师始终抓住关键所在,巧妙地把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便把大的难点分化为几个小的难点,降低了理解的难度。随后,老师分别用演示法让学生理解“巴”,用表演法让学生理解“拉”、“紧贴”,用动画片让学生理解“一脚一脚”,由于这些手段形象、直观,成为学生披文入意,披文悟理的桥梁,从而各个击破,有效地化解了难点。 

  2.训练务实。“读懂”课文对于语文阅读固然必不可少,而凭借课文学习语言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则更为重要。臧老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务实而高效。⑴匠心独运的填空练习。一道填空训练的设置可谓一石三鸟。题中的语言材料源于课文,又经过精心的改造,完成练习的过程,既加深了对爬山虎的脚为何能“拉”、“紧贴”的理解,又促进了对这些准确精当的词语的积累和内化,同时,由于语言材料已不同于课文,这样的训练实际上也是一种课文语言的转换训练,有助于对这些词语的迁移运用。⑵力度到位的揣摩品位。仅仅一个自然段的教学,老师就三次采用换比法,分别让学生对三个运用精当的词语进行揣摩和玩味,不仅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又使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有了深刻的领悟,形式与内容兼顾,一举两得。⑶水到渠成的背诵训练。这里的训练,与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截然不同,它建立在学生对课文语言充分的感知、品味、转换的基础上,经过学生的加工和消化,既不失时机,趁热打铁,又水到渠成,省时高效。 

  (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1年第1期) 

  (臧向飞执教 施茂枝评析)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爬山虎的脚》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93411277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