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微信扫码分享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通用15篇)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

  在本次教研活动中,我听了四年二班胡老师执教的《蝙蝠和雷达》一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重视导入环节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法、释题导入法、激情导入法、设计问题导入法、故事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等。可见一节好课,导入很关键,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上课伊始,胡老师就请俩名同学到台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睁着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后请他们谈一谈感受,并引出课题的一部分“蝙蝠”。我认为这种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引入课文的导入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明确读文方向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况,目前无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再加上本课具有很强的科技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胡老师就在读书的要求上下功夫,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认为,这不仅使学生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还锻炼了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教学效果比较好。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胡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胡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应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学习效果等角度来考虑,具体说,就是要看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状况、交流状况、语言实践状况。当学生的学习有了自主性的时候,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在这一问题上,总结胡老师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教师尊重学生;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考;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都比较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上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2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借助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工作原理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重难点:

  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引题:同学们,通过预习你都知道了什么?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

  2、在预习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尝试着当了一次小小科学家,哪位小科学家愿意把你的试验报告单展示给大家,并进行简单的解说。

  展示实验报告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师述:科学家们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反复   终于)

  看来科学家们有所发明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进行长时间研究、试验。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如何配合起来探路的呢?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出的雷达是怎样工作呢?自读7、8自然段,看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所收获和启发。

  2、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研究

  3、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交流

  (1)当解说员, 其他学生质疑、解答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     发出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

  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回来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4、小结:

  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我们发现原来飞机在夜空中不能安全飞行,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解决了这个难题。(板书:发明)

  三、对比阅读,加深认识

  1、过渡:那么科学家解决飞机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又是受到什么动物的启示呢?解决轮船航海的速度问题又是受到哪种动物的启示的呢?请大家阅读《人类的老师》。

  2、请同学们默读《人类的老师》,边读边想,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细细地体会,填写表格。

  生活中的难题(需求)

  人类的老师 

  特点

  启发

  飞机不能安全夜航

  蝙蝠 

  超声波

  雷达

  机翼抖动而破碎,机毁人亡

  蜻蜓

  翅膀防颤 

  飞机机翼安全性提高

  轮船速度不快

  

  “流线型”形体

  船体改进,速度提升

  3、汇报交流。     

  4、出示句子,读一读,回顾全文。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

  四、总结拓展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你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还有课外的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的,为人类服务了?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 “你现在最想发明什么?”

  五、作业:

  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谈谈感受。

  学完这一课,我们班准备办个“小小科普展”,并且要招聘讲解员呢?

  想应聘的同学老师要考一考你们,请听题:有一回,蝙蝠在晚上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他非常惊讶,心想:这飞机怎么也有夜间飞行的本领?经过打听,他知道了,原来是因为飞机上装有雷达。那么雷达究竟是如何帮助夜航的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去拜访雷达。蝙蝠会向雷达问些什么问题?雷达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板书设计:

  嘴     发出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回来

  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回来

  启示   反复   发明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和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4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 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一、教给方法,注重规律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三、沟通联系,激发思维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5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第十八课,课文内容如下:

  18、蝙蝠和雷达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里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运用——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了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是按照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讲清一个道理的方式来叙述的。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而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根据教学大纲,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弄懂人们是怎样从蝙蝠的飞行受到启发,发明雷达的,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2、抓住“证明”、“配合”等词语,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4、运用文中科学家几次进行试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1、教师教法:小学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因此,在开课伊始,我通过投影显示蝙蝠、雷达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蝙蝠是一种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科学仪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和阅读兴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接着采用质疑导读法并辅之以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完成对本文的教学。这是因为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是一篇叙述准确、语言简洁的科学小品文,同时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学时,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认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所以,选用“质疑导读法”来教学本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质疑,然后老师适时引导。这样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发现问题,并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从而读懂课文,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生学法。①质疑法。通过紧扣重点词句及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质疑,对几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质疑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高。②边读边想法。通过“读——问——思——议”,抓住重点词、句、段,联系课文深入思考,进而读懂全文。③理解重点词句。如:借助字、词典或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先弄懂句子中的重点词,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抓重点词句读懂课文的能力,让学生在动口、动眼、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媒体的选择及使用。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的需要,再加之本文所叙述的内容,学生大都没有感性认识,光靠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的理解。为此,我在教学中适当地选择、设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电脑。帮助学生从直观画面上认识、接触,理解事物,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选 用 媒 体 情 况 表

  三、形成性练习的设计。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如下练习,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投影一:默读课文,填空: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4、飞机上的雷达就像蝙蝠的( )。

  投影二:像这样从生物身上受到启示,从而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人们从( )身上受到启示,发明了( ),使( )。

  四、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

  本篇课文的课堂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如下图所示,我在设计时,注意了如下两个问题。

  1、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表现在课堂上就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深入学习课文前,我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抓重点词句质疑,让学生自由提问,然后将这些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相机解决,这样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2、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相关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有一定密度。同时加强课堂的训练意识,主要体现在:①在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进行说话训练。②抓重点词语进行词句训练。③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脑、动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动手。这样也充分体现了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特点。

  开 始

  ↓

  投影 蝙蝠、雷达的图片 导入新课

  ↓

  朗读1至3自然段,设置悬念

  ↓

  引导质疑

  ↓

  抓重点词句,深入学习,随机解疑,弄懂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 ↓ ↓

  电脑 三次试验的方法 → 投影 概括三次试验 → 电脑 演示蝙蝠探

  结果证明的问题 结果的句子 路的秘密

  ↓ ↓ ↓ ↓ ↓ ↓ ↓

  学生边 师生共 理解“证 比较,体会 再现情境 读书, 同桌

  读书边 → 同判断 明”练习 → “配合起来 学生观察 → 找出也 → 互说

  填表 说话 ”的作用 有关句子

  ↓

  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

  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方向。

  问: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他们从

  这件事上得到什么启示?

  ↓

  学生回答 → 电脑 演示雷达为飞机 → 学生说一说 → 填示意图

  导航的原理

  ↓

  电脑 蝙蝠和雷达的探路方式 → 学生比较后,说一说

  ↓

  小结: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完成形成性练习一

  ↓

  结合全文,完成形成性练习二

  ↓

  结 束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简介

  《蝙蝠和雷达》是小语第七册中的第18课。我为本课所作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1、深入分析课文内容,依据新大纲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质疑导读法”为学生设置自读、质疑、表达、讨论等学习活动情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边读边想,质疑,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逐步读懂课文,从而明白这篇科学小品文揭示了生物研究和创造发明之间的紧密联系。2、适当选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帮助学生从直观画面上认识、接触事物。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加强课堂训练:①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进行说话训练;②抓重点词语进行词句训练;③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动脑、动口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动手,这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的指导思想。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6

  《蝙蝠和雷达》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科普文章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蝙蝠夜间是凭什么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根据大纲的要求本组课文的教学应注意:要在理解词句,练习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2、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给课文分段,学习归纳段意,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3、利用科学家几次进行科学实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学习归纳段意;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重点)

  2、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难点)

  根据以上的依据,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分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巧设悬念,激趣导入

  我采用展示图片、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一上课,先出示蝙蝠图片,问:“(1)这是什么?它在什么时候才出来活动?(2)在漆黑的晚上,你能安全地进行各种活动吗?那么蝙蝠在夜里是怎样活动的?”然后出示飞机图片问:“它能在夜里飞行吗?靠什么引路?”出示雷达图片问:“它是怎样引路的,它跟蝙蝠有联系吗?”通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扫除障碍,理解文意

  这一节主要完成以下的教学任务:1、通过自学、点拨的方法使学生读准字音、理解生词。学法指导:读准字音:拼查问:理解生词:查问联系上下文。2、概括自然段的意思,用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就使学生通读了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结构,为精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自学、理解、思维、概括能力。

  三、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三次科学实验,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间的联系是这一节的教学要点,为达到要求,我采用“设置悬念、讨论探究、方法指导、观察演示、表演解说”等方法引导学生学文。这样做有三个目的: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彻地理解问题。2、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3、训练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具体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由于1——3自然段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主要采用读、问、想、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飞机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感受蝙蝠夜间飞行动作的灵巧。从中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它为什么能在夜间灵巧飞行?通过引导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学生弄清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教学时先让学生在听读4——5自然段中思考:科学家在什么环境下做了多少次实验?从中释词“横七竖八”,并练习造句。然后让学生默读4——5自然段,采用“独立思考、同桌讨论”的方式弄清三次不同实验的方法、结果及结论(表格形式出现)。接着让学生分别说说实验的经过,同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证明”并练习造句。这样就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了三次科学实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三步:指导学生揭开蝙蝠探路的密秘。蝙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这一内容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我采用了观察演示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教学中我提出:蝙蝠是怎样利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然后让学生边听读边看有关蝙蝠捉蚊子的影片演示并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弄清密秘。由于影片这一辅助手段的运用,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另外,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总结出学法:听朗读、看演示、说原理。以此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自学下文打下基础。这正体现了大纲提出的“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四步:指导学生明白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弄清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跟蝙蝠之间的联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总结的学法自学课文,并仿照作出雷达的探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做好放录音及影片的工作)。在明白了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之后,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根据对话提示进行对话,并抽二个学生分别带上头饰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使学生在分析、比较、联想、对话、表演中明白了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且贯彻了大纲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至此,本文的教学任务已大部分完成。

  四、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大纲指出:“要注意课内和课外的联系。”因此,学完课文后提问:“雷达是仿照蝙蝠制造出来的,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的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设备?”以此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把学习兴趣由课内引向课外。

  五、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科学的征途是无止境的。大家想不想将来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只要大家今后多学习知识、多留心生活,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研究,充分打开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办得到。这样结束课文,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及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图文结合,直观、简洁反映了蝙蝠、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板书,便于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图:

  巧设悬念 激趣导入

  扫除障碍 理解文意  科学实验:(列表:次数方法结果证明)

  突破重点 弄清联系 { 揭开密秘:(板书部分)

  课外延伸 扩展思维  得到启示:(板书部分)

  谈话结束 激励创造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7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学习新字新词,了解“启示、敏锐、模仿、配合、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4、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1、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解决重难点。

  第二课时:分段,总结课文,指导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画外配音)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屏幕出现静态蝙蝠)这是什么?蝙蝠,齐读正音,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屏幕出现动态蝙蝠夜飞)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

  (屏幕出现静态雷达)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屏幕出现动态雷达)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二、揭题质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题目就是:蝙蝠与雷达。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自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要求:1、大声各自读课文,生字字音读准确。2、遇到生字组成的新词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3、标出自然段。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2、(屏幕出现新词)检查字词朗读情况。

  3、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七位同学读课文,并思考: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四、 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课文中划出关键句。(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屏幕板书:启示)

  齐读第一大段(1-2自然段)

  五、 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 那么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课文哪里到哪里写了这个问题?(3-6自然段)

  (屏幕出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分析理解。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蝙蝠夜间飞行有那些本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齐读这句话。

  2、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

  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己看书,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三次)

  (屏幕演示第一次做试验的情况)

  请一位同学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科学家第一次是怎样做试验的说出来。

  结果怎么样?证明了什么?

  那么书上是怎样写第一次试验情况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完成填表练习。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一次

  蒙上蝙蝠的_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_

  蝙蝠夜飞不靠_

  3、 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么样?证明了什么?

  课文第5自然段把两次试验写在一起了。(齐读课文)

  (出示句子分析)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齐读这句式。

  完成填表练习。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二次

  塞上蝙蝠的_

  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_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_探路的

  第三次

  封住蝙蝠的_

  4、 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在屏幕上出示板书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

  蝙蝠飞行的秘密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二大段(3-6自然段)

  六、 学习第三大段

  1、 后来,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现在我们知道了飞机安全夜航靠的什么?那么,雷达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计算机上练习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

  2、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七、 总结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

  板书:启 示

  嘴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蝙蝠                         雷达

  反射       反射

  障碍物

  耳朵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8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自己读书自己解决。)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

  3.指导朗读。

  ①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

  ②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

  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分组试验。

  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的布置莫

  第二组:负责第一次试验

  第三组:负责第二次试验

  第四组:负责第三次试验

  各组都要填写好试验报告

  附试验报告:

  试验次数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巴

  铃铛响个不停

  靠嘴巴

  (楷体字由学生填)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介绍试验情况,同时展示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5.理解“配合起来”。

  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到底是靠耳朵,还是靠嘴巴呢?小结:对!这就是我们三次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6.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质疑过渡:对这个结论你们满意了吗?产生“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疑问。

  五、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六自然段。

  2.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指名贴卡片。

  4.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5.拓宽知识。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6.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③各自进行比较。

  七、编演童话故事

  1.创设情境。

  一天晚上,蝙蝠飞出来找吃的,突然它,发现了一架飞机在空中飞翔,非常奇怪,仔细观察原来是雷达帮助飞机夜间飞行。他是如何帮助飞机安全飞行的呢?蝙蝠决定去拜访雷达。见面时,他们俩会说些什么呢?(讨论准备)

  2.学生表演。

  八、总结其实,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飞机——鸟,潜水艇——鱼,降落伞——松鼠尾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界的不断认识,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明、去创造。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将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会区分运用“敏捷”“敏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研究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关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

  难点:了解蝙蝠飞行探路的秘密。

  一、揭题:

  1、出示蝙蝠图,你们认识它吗?叫叫它的名字。

  谁能告诉我这两个字怎么写?(师根据提示板书)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

  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学习生字就容易多了。

  2、出示雷达。板书。你们了解雷达吗?

  有这样一段文字是介绍雷达的,谁来读一读?

  3、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蝙蝠和雷达》,齐读。此时,你的脑子里是否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呢?

  4、这两个完全不同类的事物,怎么会有联系呢?今天让我们研读《蝙蝠和雷达》,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文中的生字。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词语,指名读。

  生字会读好,还得会写好。这些生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相互提个醒。

  出示选词填空,“敏捷“敏锐”说说两个词的区别,并给敏锐找近义词。

  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3、默读课文,划出直接描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汇报,出示句子。

  指名读,此时你是否又产生了一些问题?

  预设:蝙蝠有什么本领呢?科学家是怎样得到启示的?蝙蝠探路的方法又是怎样的?

  三、研读文本:

  1、让我们先去看一看蝙蝠到底有什么本领。课文哪一段介绍了蝙蝠的本领?

  (1)出示文字出示第3自然段。

  (2)自由读一读,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着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蝙蝠很了不起,从“无论”“即使……也”等词感受到。)

  (3)用“无论……即使……也……”说一句话。

  (4)蝙蝠的确令人佩服,用佩服的语气读一读。

  2、这蝙蝠可真够神的,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出示句子)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齐读

  3、事实是不是如我们所猜想的这样呢?早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个秘密,进行了多次试验。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科学家探究一下吧。

  自由读读四五六自然段,试完成实验记录表。

  试验条件   试

  验

  情

  况 第一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第二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第三次试验 ____蝙蝠的____  结果 试验结论     

  4、汇报第一次:

  (1)试验条件: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

  指名读,让听者眼前能产生一幅幅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指名读。

  (2)结果如何呢?指名汇报。

  结果真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谁来读一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5、汇报第二、三次。

  (1)知道与眼睛无关后,科学家又进行了两次试验。谁来汇报第2次?

  (2)指名读结果的句子。(评:我听出了,此时蝙蝠是在乱飞啊!真像一只没头的苍蝇!)

  (3)由此得知,蝙蝠夜里飞行不撞墙与——有关?

  (4)汇报第3次。

  6、出示总表。仔细品味作者对这3次试验的记录,你发现了什么?(分别用了“蒙上”、“塞上”“封住”)这3个词位置能不能互换呢?作者用词是如此准确,我们写作文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

  由这3次试验,科学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7、此时,你脑子里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不断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又产生新的问题,在疑问与解疑中有所收获。让我们带着头脑中的这些问题,继续走进下节课的学习中去。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1

  (一)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1. 正确读写生字词  

  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读音:  

  biān蝙  yíng荧  

  字形:  

  揭  避(僻)  

  2. 解题  

  “蝙蝠和雷达”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翔。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3. 分析教学设计>文章重点部分  

  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分别运用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呢?通过试验科学家得到什么启示?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4. 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  

  (1)抓教学设计>文章重点内容,重点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2)抓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了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5. 教学设计>文章结构教学设计>设计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部分:提出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了结果。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二)学习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1. 认读生字:  

  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形声字:  

  殃  腐  翼  键  鲸  

  区别字形:  

  翼  冀  

  积累词语:  

  殃(遭殃)           帚(扫帚)           腐(腐烂)           壤(土壤)  

  (   )                       (   )                (   )                (   )  

  翼(机翼)           略(   )            键(关键)           鲸(   )  

  (   )                (   )                (   )                (   )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我们广阔的生活中,如果我们注意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就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并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1)思考:学习《“打扫”森林》,然后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2)思考:学习《人类的老师》,然后抓教学设计>文章重点部分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3. 课外延伸  

  思考:你从大自然中得到过什么启示呢?  

  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我们今天一起讨论一下。  

  (1)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2)长颈鹿与抗荷飞行服  

  (3)向植物取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líng dāng                 zhàng ài  

  (       )  (        )    (        )  

  sào zhǒu               fǔ làn                jī yì  

  (         )  (      )    (    )  

  yíng guāng píng         pú ti shù     

  (             )         (       )

  yì xiǎng tiān kāi                jī huǐ rén wáng   

  (                  )                  (              )  

  二. 组词:  

  竭(    )           荧(    )           糟(    )           烂(    )  

  揭(    )           萤(    )           遭(    )           拦(    )  

  略(    )(    )(    )           射(    )(    )(    )  

  三. 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画出来)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 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子里,向海边奔去。  

  2. 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和音乐。  

  3. 这几个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会读了。  

  五. 判断对错。(对的画“√”)  

  1. “旅”字的读音是“lǔ”。(    )  

  2. “幼”字的部首是“幺”。(    )  

  3. “启示”的近义词是“启发”。(    )  

  4.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    )  

  5. 《自然之道》一文主要是写人们明白了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    )  

  六.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 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公家的财物就不爱护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做。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  

  你想捉住它吗?可没那么容易。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1)满,遍(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3)希望得到,谋取  

  2. 用“--”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3.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4. 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试题答案】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líng dāng                 zhàng ài  

  ( 蝙  蝠)                     ( 铃  铛)                            ( 障  碍)  

  sào zhǒu               fǔlàn             jīyì  

  ( 扫  帚)                            (腐 烂)           (机 翼)  

  yíng guāng píng         pú ti shù   

  (  荧  光   屏)                     (菩 提 树)  

  yìxiǎng tiān kāi       jīhuǐrén wáng   

  ( 异   想   天    开)           (机  毁  人  亡)  

  二. 组词:  

  竭(声嘶力竭)         荧(荧光屏)             糟(糟蹋)          烂(腐烂)  

  揭(揭开)                 萤(萤火虫)             遭(遭遇)          拦(拦住)  

  略(侵略)(略写)(省略)        射(射击)(扫射)(光芒四射)  

  三. 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画出来)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 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子里,向海边奔去。  

  2. 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和音乐。  

  3. 这几个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会读了。  

  五. 判断对错。(对的画“√”)  

  1. “旅”字的读音是“lǔ”。(    )  

  2. “幼”字的部首是“幺”。(√)  

  3. “启示”的近义词是“启发”。(√)  

  4.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  

  5. 《自然之道》一文主要是写人们明白了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    )  

  六.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 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吗?  

  我们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2. 难道公家的财物就不爱护了吗?  

  公家的财物就应爱护。  

  七.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做。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  

  你想捉住它吗?可没那么容易。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1)满,遍(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3)希望得到,谋取  

  2. 用“--”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3.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它的光是凉的,不会烧手。发光是为找同伴,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4. 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通过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反复阅读课文。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收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演用的蝙蝠、雷达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蝙蝠、雷达、障碍物

  2、师述: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哪位同学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吗?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又是怎样从蝙蝠的身上发明雷达的?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阅读,填表助学(学习4、5、6自然段)

  1.朗读4、5、6两个自然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生交流读出有关试验的句子。

  3.根据4、5自然段的内容.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

  3.汇报,订正表格。

  4.展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反复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设疑: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很容容易得到的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1.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2.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1.2句对比,从“反复”“终于”两词理解: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反复朗读,认真体会。(个读、比赛读、集体读)

  2.蝙蝠探路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让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呢?

  请同学们自我默读7、8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朗读所划出的句子。全班交流。

  3. 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下面还有四张卡片,分别是: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回来。看看谁能把它准确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以上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4、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同学的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飞机是怎样夜间飞行的。

  5.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蝙蝠探路的原理和飞机与雷达的关系,看完之后你就会更加清楚了。(多媒体演示蝙蝠探路的原理和飞机与雷达的关系)

  6.齐读7、8自然段。

  7.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创设情境,强化重点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一个做雷达,一个 做飞机,模仿雷达配合飞机飞行的过程。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朗读:11、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请同学们看看后面的资料袋。

  3.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雷电――电池、鹰爪――起重机、蛙眼——电子蛙眼、)(心脏振动电流――心电图发明、带齿的草叶――锯子、鱼的胸鳍――双桨)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我听说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能不能展示一下呢?(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相机鼓励。

  六、作业:

  1、收集人类在仿生学上的发明创造。

  2、想想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在学习口语交际的时候进行交流。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3

  二、用词造句。

  反复:______

  证明: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蝙蝠在夜间(    )怎么飞,(    )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    )地避开。

  2.科学家通过做(    ),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时的探路工具是(    ),而不是(    )。

  四、选词填空。

  不是……而是…… 即使……也能……

  有了……就能…… 无论……也……

  1.飞机上装上雷达,(    )天空多么黑,它(    )能安全飞行。

  2.飞机上(    )雷达,夜间飞行(    )保证安全。

  3.飞机在夜里安全飞行,(    )靠飞行员眼睛,(    )靠雷达导航。

  4.飞机上装上雷达,(    )在漆黑的夜里,它(    )安全飞行。

  五、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图,请你画幅雷达探路的简图。

  六、默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    )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    )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    )

  参考答案

  一、竖线  钟表  超过  寒冷  即使  荧光屏

  坚强  针头  起来  堵塞  既然  晶莹

  二、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难以解答的数学题。

  天上飞来一片乌黑的云,小刚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刚说的是对的。

  三、略

  四、1.无论……也……  2.有了……就能……

  3.不是……而是……  4.即使……也能……

  六、3.(√)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4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教师抓住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方法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另外请三个学生上来表演蝙蝠飞行的过程,使学生更直观了解课文。

  2教学过程2.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评论(0)学时重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评论(0)学时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蝙蝠和雷达》教案

  四年级语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这是一篇科普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飞行的安全,告诉人们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作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了解蝙蝠的耳朵和嘴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交流仿生学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科学家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的过程。

  2、弄清楚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课前准备:PPT课件、蝙蝠和雷达图片各一张、三次试验表格。

  教学过程:

  出示蝙蝠、雷达图片引入

  1、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器,它们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二、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

  师: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知道通过研究蝙蝠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么蝙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引起了科学家对它的关注呢?它夜间飞的本领有多强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蝙蝠夜间飞行本领强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感受、体会。

  3、用关联词:即使.....也......,造句。

  师: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如此高强,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难道说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够看清楚夜间的所有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开始做什么?(试验)

  三:出示课文4到6自然段内容。(合作、交流)

  师:1、为了搞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学生汇报

  3、谈谈三次试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4、理解“配合起来”,对比读句子: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科学家三次试验证明蝙蝠是靠耳朵和嘴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在飞行过程中它的耳朵和嘴是怎样互相配合的呢?

  四、出示课文7自然段。(PPT)

  1、齐读第7自然段,画出蝙蝠飞行过程的句子,体会蝙蝠飞行中耳朵和嘴的互相配合。

  2、学生汇报找到句子及体会。

  3、借助PPT图片来理解一下超声波。

  4、让学生画蝙蝠飞行的示意图并说说蝙蝠的飞行过程。

  5、角色扮演(请三个同学出来演示蝙蝠飞行过程)。加深学生对蝙蝠飞行过程的理解。

  五、探究原理,解读雷达。

  1、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间飞行的安全问题。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请默读第8自然段,读后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体会。

  2、学生汇报体会。

  3、学生写出雷达工作示意图,并讲解雷达工作的过程。

  4、思考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之处呢?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5、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而使得飞机在夜里也能安全地飞行,假如有一天,蝙蝠和飞机相遇了,它们会说些什么话呢?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6、请学生汇报。

  六、交流仿生学资料。

  师:1、课前老师叫同学生收集了仿生学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展示一下你们找到的资料吧!

  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找到的资料。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学生汇报。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从而发明了雷达,可见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观察,发现秘密,长大了发明出新的东西为人类服务。

  作业。

  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启示,想要发明什么呢?以:我想发明......”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篇15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师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样做的 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 如何做的 结果怎样 证明了什么 (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qing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蝙蝠和雷达》评课材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94791277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