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教材的内容看,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弄清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得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重点是理解科学家做实验的初衷及经过.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缓学生掌握本文科学知识的坡度,我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使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一个生动具体,新颖活泼的语言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形可见,有话可说,从而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设计如下:

  一,电教引路,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视线聚集于特定的学习对象上,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

  在开始揭示课题时,教师采用一张幻灯片,灯片上画有蝙蝠和飞机,并设计如下一个问题:图片上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的交通工具,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这样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二,切入重点,多元组合,明白关系

  针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我采用"切入重点,辐射两头"的方法,边讲解课文边利用抽动片,复台片演示蝙蝠是怎样利用用超声波探路的,为此重点设计了两项练习:第一,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实验的;第二,说清楚蝙蝠的耳朵和嘴巴是如何配合探路飞行的.

  关于第一项练习,具体操作如下:

  1.要求轻声读课文第4—5节,一边读一边思考: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 都是怎样做的 试验证明了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镇空:(打出文字片)

  顺序

  条件

  经过

  结果

  证明

  3.语言训练:

  (l)第一次试验是在什么条件下做的 如何做的 结果怎样 证明了什么 (用一段连贯的话说一说)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

  (3)根据表格说一段完整的话,说清楚科学家是如何进行三次试验的.

  关于第二项练习,具体设计如下:

  1.学生自由读第6节,并思考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

  2.教师演示蝙蝠是如何用嘴和耳朵的配合来探路飞行的.(用复合,抽动片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3.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探路飞行的.出示文字片:

  蝙蝠的嘴里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遇到_________就____________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这样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通过读文,演示,讲解,练习,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且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使学生受到了科学的教育.

  三,激qing练笔,及时巩固,加深理解

  知识只有运用,才可能转化为能力.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操作,练习的过程.因此在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时,及时出示针对课文重点,难点的训练题进行练习,可以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我拟的训练题目是: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____________;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____________.等等.

  这种练习设计极具针对性,而且是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能达到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之目的.

  总之,抓住重点,追求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电教手段的协调组合,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形成听说读写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技能,能有效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2

  [案例]

  (一).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师:通过你的预习和上节课的初读,你对蝙蝠和雷达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从网上知道了蝙蝠是哺乳类动物,睡觉倒挂,夜间飞行捕捉飞蛾等,是益兽。     

  生:我是从书上知道了雷达通常在军事、航海、气象等方面广泛应用。

  生:我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

  师:那我们在课后把有关蝙蝠雷达的资料分别整理在一起,再把有关蝙蝠和雷达关系的资料整理到一起,像我们平时那样记到整理笔记上,行吗?

  师:那书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生:“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师:读了这两句话,你最想知道什么呢?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生: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二). 研究讨论、 交流感悟

  师:以小组为单位,先读书,一边读一边想,再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先说给大家听听。

  生:我们小组通过讨论研究第三自然段知道了科学家先看到了蝙蝠飞行和别的动物不一样。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而且在夜里飞行的很灵巧。

  生:我们小组用朗读的方法。

  生:科学家看到蝙蝠飞行很灵巧,就想知道他靠什么飞行。于是通过做试验想知道它的眼睛是不是很敏锐。

  生:我们小组用的是列提纲的方法。

  1。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蝙蝠   2。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不靠眼睛,靠耳

  3.封嘴                      朵和嘴

  生:我们小组用表格的方法:

  次数 做法 结果 说明  

  1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不靠眼睛  

  2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靠耳朵  

  3 封嘴  靠嘴

  师:你对“配合”一词的理解,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体现了配合?

  生:我用手弹钢琴,左右手互相就是一种配合

  生:我们大扫除,有的同学擦地,有的扫地,有的擦门,有的倒水,我们一起把教室扫干净,这也是一种配合。)

  师: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身体各部分器官的配合,人与人之间的配合。其实还不止这些:比如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可以配合做一些事情,使我们的世界变的更美好!

  那书中指的是-----和-----的配合。

  (三).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师:从古至今,很多人从生活中的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一些东西,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仿生学的知识。来,通过老师给你的提示想想,看谁能说出来。

  人们从(  )得到了启示,发明了(  ),使(  )能够(   )。

  【分析】

  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它给学习方式、师生地位都带来很大的变化:师生是朋友,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大胆质疑;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

  1. 精设导入,明确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材”应当是经过“处理”的课文。应根据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对教材取舍,改序。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永远具有新鲜感,从而不断深入研究。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没有一味地从头讲到尾,而是从关键入手,改变课文的顺序,这样不但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独立研究的兴趣。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从学生收集整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获取知识的同时,通过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自己找出最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

  2. 研究讨论,交流感悟。

  《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要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在这节课中教师立足体现“自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教学思想,以研究讨论、交流感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教师适时的点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身为主导的地位。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学习氛围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了提高,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发展了个性。

  3.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在课堂开放的同时,教师要把触角伸向课前和课后。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先布置学生说说查找的有关资料,学生带着课前搜集和整理的信息投入课堂,知识面广了,课堂教学也充满生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在学习完课文后,更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在实践生活中应用语文。就如这节课中,教师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发明过程后,出示最后一道练习,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而且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创造,将来势必成为有用的人才。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3

  (一)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  

  1. 正确读写生字词  

  蝙蝠  清朗  捕捉  飞蛾  蚊子  避开  敏锐  

  铃铛  苍蝇  揭开  推进  障碍物  荧光屏  

  横七竖八  

  读音:  

  biān蝙  yíng荧  

  字形:  

  揭  避(僻)  

  2. 解题  

  “蝙蝠和雷达”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翔。  

  雷达: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3. 分析教学设计>文章重点部分  

  思考: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分别运用了什么方式?结果如何呢?通过试验科学家得到什么启示?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4. 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可以读全文扣住课题归纳,也可以联系课文重点归纳。  

  (1)抓教学设计>文章重点内容,重点语句概括主要内容:  

  科学家通过“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2)抓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了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5. 教学设计>文章结构教学设计>设计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第一部分:提出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有了结果。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二)学习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  

  1. 认读生字:  

  殃  帚  腐  壤  翼  略  键  鲸  

  形声字:  

  殃  腐  翼  键  鲸  

  区别字形:  

  翼  冀  

  积累词语:  

  殃(遭殃)           帚(扫帚)           腐(腐烂)           壤(土壤)  

  (   )                       (   )                (   )                (   )  

  翼(机翼)           略(   )            键(关键)           鲸(   )  

  (   )                (   )                (   )                (   )  

  2.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我们广阔的生活中,如果我们注意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就可以从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更好地指导我们利用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  

  阅读《“打扫”森林》和《人类的老师》并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1)思考:学习《“打扫”森林》,然后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把森林里的灌木、杂草、枯枝烂叶砍光除尽,结果此举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好心办了坏事,把森林渐渐给毁灭了。  

  (2)思考:学习《人类的老师》,然后抓教学设计>文章重点部分概括教学设计>文章主要内容。  

  --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3. 课外延伸  

  思考:你从大自然中得到过什么启示呢?  

  科学家们探究蝙蝠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可以说蝙蝠是人类的老师,其实,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还有很多,我们今天一起讨论一下。  

  (1)建筑上的“薄壳结构”  

  (2)长颈鹿与抗荷飞行服  

  (3)向植物取经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líng dāng                 zhàng ài  

  (       )  (        )    (        )  

  sào zhǒu               fǔ làn                jī yì  

  (         )  (      )    (    )  

  yíng guāng píng         pú ti shù     

  (             )         (       )

  yì xiǎng tiān kāi                jī huǐ rén wáng   

  (                  )                  (              )  

  二. 组词:  

  竭(    )           荧(    )           糟(    )           烂(    )  

  揭(    )           萤(    )           遭(    )           拦(    )  

  略(    )(    )(    )           射(    )(    )(    )  

  三. 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画出来)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 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子里,向海边奔去。  

  2. 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和音乐。  

  3. 这几个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会读了。  

  五. 判断对错。(对的画“√”)  

  1. “旅”字的读音是“lǔ”。(    )  

  2. “幼”字的部首是“幺”。(    )  

  3. “启示”的近义词是“启发”。(    )  

  4.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    )  

  5. 《自然之道》一文主要是写人们明白了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    )  

  六.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 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公家的财物就不爱护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做。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  

  你想捉住它吗?可没那么容易。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1)满,遍(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3)希望得到,谋取  

  2. 用“--”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3.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4. 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试题答案】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líng dāng                 zhàng ài  

  ( 蝙  蝠)                     ( 铃  铛)                            ( 障  碍)  

  sào zhǒu               fǔlàn             jīyì  

  ( 扫  帚)                            (腐 烂)           (机 翼)  

  yíng guāng píng         pú ti shù   

  (  荧  光   屏)                     (菩 提 树)  

  yìxiǎng tiān kāi       jīhuǐrén wáng   

  ( 异   想   天    开)           (机  毁  人  亡)  

  二. 组词:  

  竭(声嘶力竭)         荧(荧光屏)             糟(糟蹋)          烂(腐烂)  

  揭(揭开)                 萤(萤火虫)             遭(遭遇)          拦(拦住)  

  略(侵略)(略写)(省略)        射(射击)(扫射)(光芒四射)  

  三. 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画出来)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 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子里,向海边奔去。  

  2. 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和音乐。  

  3. 这几个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会读了。  

  五. 判断对错。(对的画“√”)  

  1. “旅”字的读音是“lǔ”。(    )  

  2. “幼”字的部首是“幺”。(√)  

  3. “启示”的近义词是“启发”。(√)  

  4.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  

  5. 《自然之道》一文主要是写人们明白了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    )  

  六.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 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吗?  

  我们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  

  2. 难道公家的财物就不爱护了吗?  

  公家的财物就应爱护。  

  七.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做。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  

  你想捉住它吗?可没那么容易。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1)满,遍(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3)希望得到,谋取  

  2. 用“--”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3.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它的光是凉的,不会烧手。发光是为找同伴,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4. 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太阳》

  生2:《赵州桥》

  生3:《自然之道》

  生4:《月球之谜》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生1:说明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师:什么关系?

  生2: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使飞机在夜间能安全飞行。

  师:对,这就是本文要说明的内容,同时又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板书:内容)

  说明文的这三个特点缺一不可,我们已经了解了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重点体会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二):学习课文,品读语言。

  师:作者主要用什么方法来说明二者的关系?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最先发现。

  生:做了三次试验。

  师:对,这三次试验就是三个真实的例子,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的。你是从哪部分看出来的呢?

  生:第四自然段到第六自然段。

  师:好,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试验内容。

  生:读文理解。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试验表格。(大屏幕出现表格)

  生:四人结组、读文、填表。

  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

  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谁能按照所填表格复述这三次试验?

  生1:第一次试验蒙上眼睛,铃铛一个也没响,和眼睛无关……

  师:你谈的还是所填内容,谁能根据课文叙述的内容详细地说一说?

  生2:科学家共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是蒙上蝙蝠的眼睛,让它在横七竖八拉满了绳子、挂了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它飞了几个钟头,结果一个铃铛也没响,由此我们知道蝙蝠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试验是塞上蝙蝠的耳朵,让它也在这样的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证明蝙蝠飞行和耳朵有关。第三次试验是封上蝙蝠的嘴巴,蝙蝠还是到处乱撞,说明蝙蝠飞行和嘴巴有关。

  师:从你的复述中我们感受到你超强的说话能力,同时加深了对三次试验的理解,那么综合三次试验,证明什么?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

  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

  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

  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

  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

  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

  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

  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

  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

  生6: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师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么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呢?轻声读第七自然段,划出来。

  生1:读文“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真是目光如炬,谁再来读?听众闭上眼,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

  生2: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师:你想到了什么?(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生1:蝙蝠在夜里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大树反射到耳朵里,蝙蝠知道前面有障碍物就躲开了。

  师:你把障碍物具体化了,很聪明了。谁再说说?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独自飞行,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走,遇到电杆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就顺利避开了。

  师:你真会想象。大家看,随着同学们的想象,蝙蝠探路的示意图已画出来了,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

  生:都举起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复述一遍。

  生齐说: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听到后,蝙蝠就能判断障碍物在什么地方,就能顺利避开了。

  师:这就是蝙蝠探路的秘密,这个秘密是谁发现的?

  生(齐):科学家。

  师:怎么发现的?

  生1:通过实验。

  生2:是做了三次实验和经过反复研究才获得的。

  师:请同学们找出原句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

  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比较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看法?

  生1:第二句好,“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一句。

  师:谁再读?

  生2:读这句话.

  师:你现在想说什么?

  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生2 、生3:依次读句子体会。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在比较这两句话,你还体会出什么?

  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

  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师:你的眼光很厉害!请同学们再读这部分,准备接受挑战。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八自然段。

  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

  师:蝙蝠的耳朵相当于雷达的(   )?

  生:荧光屏。

  师:蝙蝠的嘴相当于雷达的(   )?

  生:天线。

  师: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向但与雷达发出的(   )?

  生:无线电波。

  师:显而易见,蝙蝠相当于(   )?

  生:雷达。

  师:同学们太聪明了!谁上来填一填?其他同学对照七八自然段,看一看他们填的是否正确。

  生1、生2填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一目了然,好,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师放课件)

  生:观看课件。

  师:谁来配合动画说说你看到的内容?

  生1:蝙蝠在夜里飞,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电线反射回来,蝙蝠躲开了。两架飞机一块儿飞,飞机发出无线电波发现前面有一架飞机,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就躲开了。

  师:你很有勇气!谁能再详细地描述一下?

  生2: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正自由地飞行,它嘴里发出了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电线后,超声波反射回来,蝙蝠听到后知道前方有电线,就灵巧地避开了。两架飞机相对航行,飞机的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飞机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看到后,明白前方有飞机,所以顺利地避开了。

  师:听了你的介绍,我们豁然开朗。学到这,你们想说些什么?谈谈你的收获或者提出你的疑问。

  生1:科学家太不容易了!

  师:你很体贴。

  生2:我觉的科学家太伟大了,我也想当科学家,发明出有益于人类的东西。

  师:希望你长大后能有所发明。

  生3:说明文的语言很准确,很科学,以后我写说明文,也会注意它的语言。

  师:你学到了方法,很会活学活用。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科学家只研究蝙蝠,而不是从别的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

  师:谁来帮帮他?

  生:因为蝙蝠在夜里飞得很灵敏。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三自然段。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读出来。

  生1:再读体会。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受?

  生2:蝙蝠的飞行本领很大。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来吗?

  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

  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

  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

  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

  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

  生5:这些词很重要。

  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

  生6: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正是它的这种能在夜间飞行的本领引起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才对蝙蝠做了三次试验和无数次的研究,才揭开了它探路的秘密,从而发明了雷达,解决了飞机夜航的安全问题。

  (三)、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由蝙蝠获得启示发明雷达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在我们现代生活中,还有很多由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而进行的小发明,你们搜集到了吗?

  生1:由长颈鹿长长的脖子得到启示,发明了吊车。

  生2:由动物的爪子得到启示,发明了挂钩。

  生3:由青蛙眼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

  生4:由甲虫得到启示,发明了坦克。

  ……

  师:同学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吗?一边看,一边猜并大声说出由这些小动物你能想到什么。

  (师播放课件,生边看边说)

  师总结:大自然就是这样神奇而美好,大自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你们想发现吗?就请同学们从现在开始,多观察,勤思考,认真发现和创新。

  课下,就请你们在资料袋中发现"蛙眼和电子蛙眼"的奥秘,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与说明语言,仿照课文1、2、7、8自然段的写法,写一篇说明文,题目是《蛙眼和电子蛙眼》。下课!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启示、证明”等词语的意思。正确区分近义词“敏锐、灵敏”。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3.继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资料。

  4.了解飞机靠雷达在夜间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的启示,知道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使飞机能够安全夜航。

  【教学难点】    蝙蝠飞行与飞机夜航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从百科全书、词典辞海、互联网络等各种途径查阅、收集有关蝙蝠、雷达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揭示课题。

  1.出示“蝙蝠”图,板书:蝙蝠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蝙蝠资料。

  2.出示“雷达”图,板书:雷达。

  请学生介绍自己课前了解的有关雷达资料。

  3.板书,齐读课题。

  师:这两者毫不相干,课题却用“和”字连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了。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3)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2.小组交流学习。

  3.集体汇报学习成果。

  (1)字词学习

  重点指导“辨析组词”:摹   幕   墓   暮   慕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注意字字音准,句句通顺。

  (3)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师注意适当点评,引出重点;同时进行语言规范表达的训练。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能有关于试验方面;关于研究方面;关于仿生学方面;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等等。师对学生的问题归类,简单的问题当场予以解决,有的则留待深入学习课文时解决。)

  三、深入学习,突破难点。

  1.了解三次不同的试验,理解“证明”一词并运用说话。

  (1)指读有关句子,理解“证明”一词意思。(用可靠的事实来表明结论的真实性。)

  (2)三次试验怎样进行的?证明什么结论?轻读课文相关小节,完成表格。

  试验次数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试验结论

  (3)根据三次试验内容,分别用“证明”一词说一句话。

  2.学习科学家反复研究的内容,理解蝙蝠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原理,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有关内容,边读边思考,动手画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经过。

  3.学习科学家发明雷达的内容,理解雷达在飞机夜航中的作用,并进行说话训练。

  (1)读读课文,用文具摆摆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示意图。

  (2)看着示意图,练习说话:雷达使飞机安全夜航的过程。

  4.理解并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

  (1)小组讨论,给句式: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雷达的    (    )    相当于蝙蝠的    (    )。

  (2)默读课文,思考: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科学关系?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它们的科学联系及其依据。

  小结:科学家从蝙蝠探路的试验和研究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这就是蝙蝠与雷达的联系,所以课题要用“和”来连接。

  四、课后质疑,总结全文。

  学了课文,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拓展。

  1.初了解“仿生学”。

  2.语言直播厅:你还知道哪些东西是受到动物的一些特点的启发而发明的?查阅有关资料,然后向同学介绍。

  (例如:鱼类和舰船;苍蝇和宇宙飞船;水母和风暴预测仪等。)

  【参考书籍】

  《妙趣横生的仿生学》(《高科技启蒙文库》第二辑)

  【参考资料】

  蝙蝠: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有黑褐色细毛,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休息时用爪倒挂在屋檐下或树上,冬季在隐蔽的地方冬眠。

  蝙蝠飞行时,每秒钟发出20-30次超声信号,甚至可达60次。当这种超声发出之后,碰到前面的物体,会立即折回来,传进耳朵里。于是蝙蝠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如果是障碍物,它就迅速避开;如果是食物,它便扑过去。蝙蝠就凭这种回波,来决定要前进还是转弯。因此,即使在夜间它也能飞行自如。

  雷达:利用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用来测定目标的方向、距离、大小等,接受的电波映在指示器上可以得到探测目标的影象。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天文、气象、航海、航空等各方面。

  超声:超过人类能听见的最高频率的振动波,每秒钟振动两万次以上,这种声音沿直线传播,有方向性。(人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16-2000次)

  荧光屏:示波器和电视机上显示图像的部分。

  仿生学:模仿生物系统的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系统特征的科学。

  许多研究仿生学的科学工作者选择了一些生物原型,通过大量的观察、试验、分忻和研究,从中探索它们可资模仿或借鉴的原理,用来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大量成果。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学习新字新词,了解“启示、敏锐、模仿、配合、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4、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1、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二教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解决重难点。

  第二课时:分段,总结课文,指导扩展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晴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画外配音)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要弄清这个问题,请继续往下看:

  (屏幕出现静态蝙蝠)这是什么?蝙蝠,齐读正音,蝙蝠是一种什么动物?(屏幕出现动态蝙蝠夜飞)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

  (屏幕出现静态雷达)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屏幕出现动态雷达)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二、揭题质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新课,题目就是:蝙蝠与雷达。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

  自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要求:1、大声各自读课文,生字字音读准确。2、遇到生字组成的新词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3、标出自然段。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2、(屏幕出现新词)检查字词朗读情况。

  3、 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

  指名七位同学读课文,并思考: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

  四、 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在课文中划出关键句。(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屏幕板书:启示)

  齐读第一大段(1-2自然段)

  五、 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 那么到底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下面的课文,看看课文哪里到哪里写了这个问题?(3-6自然段)

  (屏幕出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分析理解。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蝙蝠夜间飞行有那些本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齐读这句话。

  2、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

  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己看书,找一找表示动作的词。(三次)

  (屏幕演示第一次做试验的情况)

  请一位同学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科学家第一次是怎样做试验的说出来。

  结果怎么样?证明了什么?

  那么书上是怎样写第一次试验情况的,齐读第四自然段。

  完成填表练习。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一次

  蒙上蝙蝠的_

  飞了几个钟头,铃铛_

  蝙蝠夜飞不靠_

  3、 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么样?证明了什么?

  课文第5自然段把两次试验写在一起了。(齐读课文)

  (出示句子分析)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齐读这句式。

  完成填表练习。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证明

  第二次

  塞上蝙蝠的_

  蝙蝠到处乱飞,绳子上的铃铛_

  蝙蝠夜里飞行是用_探路的

  第三次

  封住蝙蝠的_

  4、 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相机在屏幕上出示板书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

  蝙蝠飞行的秘密进一步说明了什么?

  齐读第二大段(3-6自然段)

  六、 学习第三大段

  1、 后来,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现在我们知道了飞机安全夜航靠的什么?那么,雷达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呢?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计算机上练习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

  2、 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七、 总结

  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与雷达。(齐读课题)

  板书:启 示

  嘴        天线

  超声波      无线电波

  蝙蝠                         雷达

  反射       反射

  障碍物

  耳朵               荧光屏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的特征,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生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2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乐于读书查阅搜集资料的的能力。

  思想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雷达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教学难点:弄清飞机夜间安全飞行和蝙蝠之间的关系。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是建立在本单元训练重点的基础上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说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为了让学生更清楚,更直观的了解蝙蝠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我利用电脑制作了课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解,起到了学习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1、再度组织游戏“蒙眼捉人”的游戏展示自己的想出的高效办法。

  2、引导学生谈体会和发现。

  (1)在眼睛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又耳朵与其他东西配合起来,可以发挥目标。

  (2)要发现目标并不一定需要眼睛。

  3.(出示课件图片简单)回顾上节课内容,进入新课

  (出示蝙蝠图片)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蝙蝠吃蚊子和飞蛾;我知道蝙蝠住在潮湿的洞里,是哺乳动物;我知道蝙蝠是靠嘴和耳朵探路的……)

  2.(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雷达可以使飞机安全航行;雷达可以搜索敌机;雷达可以观测天气情况……)

  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 “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有趣的发现之旅。(板书课题)课文那个部分是揭示了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揭开这一生物之谜的呢?

  二、自主阅读,填表说图助学(学习4、5、6自然段)内容浅显我以小组合作学习看表填空

  1.快速阅读4、5两个自然段,看看需做几次试验(三次)

  2.附试验报告:

  试 验 方 法 结 果 证明的问题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

  靠的是嘴

  和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3.学生读书、讨论、填写报告。

  4、请一名学生说,教师播放课件

  5.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试验情况,教师同时播放电脑软件。

  6、在请同学回答试验报告所要填写的内容。

  7.屏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理解“配合”)。那么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三、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学习第7、8自然段,小组合作探究:蝙蝠是怎样探路的,雷达是怎样探测障碍物的。

  2.师生反馈,相机展示课件。

  一)理解蝙蝠如何利用超声波探路

  1.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的?(学生默读思考)

  2.读懂了吗?拿出与蝙蝠有关的卡片边摆边说。

  3、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指名贴卡片。

  5.能看着这个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吗?

  6.多媒体演示蝙蝠利用超声波探路。

  7.让我们一起用赞赏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科学家根据蝙蝠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的原理给飞机装上了什么?雷达

  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二)理解飞机如何利用雷达探路

  1、飞机是怎样用雷达探路的?

  2、多媒体演示飞机利用雷达探路的特点。

  3.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以反馈教学收获)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扩展练习

  过渡句:播放课件飞机能在夜间安全的飞行是从动物身上的到的启示,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汇报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教师播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五、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学生汇报)

  五、布置作业:

  观察身边的动物,想想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成小发明。

  六、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这样的板书使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突破了重难点。

  11.蝙蝠和雷达

  嘴        超声波

  蝙蝠                          障碍物

  耳朵      反射

  启示

  天线      无线电波

  雷达                          障碍物

  荧光屏    反射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8

  上一周,杨主任亲临我们四年级语文备课组听课、评课、指导,使我们收益匪浅。我准备了《蝙蝠和雷达》一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现就教学情况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4~5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当时吴恺同学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接着出示了课件,上面有这样两个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让学生思考到底谁说得对?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意见出现分歧,开始争论,自发的形成一种研讨学习的氛围。最后的出结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并且能够简要地说出原因。

  我趁热打铁,接着小结:丢掉“配合”是不科学的,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分别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无法正常飞行。那么也就是说:单独将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领,从而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其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定要说: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线条板书清晰 呈现学习脉络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板书如下: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从而进一步明确“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进行补充,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蝙蝠不仅仅知道了前面有障碍物,而且能够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质。然后让学生试着说一说蝙蝠是如何捕捉飞蛾的?学生看着这部分板书,能够清除的说出蝙蝠捉虫的过程,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雷达工作的原理。并且总结归纳板书如下:

  这一部分内容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以往我们会让学生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但是,今天我设计了一次情境对话:说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发现了夜航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地说:我以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这么高的飞行本领,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间这样自由的飞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决定拜访雷达,你想一想蝙蝠会问雷达一些什么问题?雷达会怎么回答?这样的对话练习,既考查了学生对于难点地掌握情况,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枯燥的口述雷达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识迁移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四、回顾与反思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 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 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和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图片设计。

  【教学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前搜集蝙蝠和雷达的有关资料和图片

  二、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蝙蝠具有特异的功能,那我们这一课是不是只讲了蝙蝠呢?(不是)。我想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蝙蝠和雷达》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

  (生答)。

  是的,蝙蝠在晚上无论怎么飞,都不会撞上什么东西,这到底为什么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做了无数次实验,下面我们进一步读课文,了解这些实验。

  三、品读4~5自然段感知

  1、学生自读,老师出示小黑板。

  实验次数

  实验的方法

  实验的结果

  探路工具

  第一次

  蒙眼没响

  不是眼睛

  第二次

  蒙眼响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响与嘴有关

  2、要求分学习小组讨论填写。

  3、抽学生说,老师填写。

  4、巩固这部分内容,抽读,比赛读。

  5、再次感受三次实验过程。

  6、谁能代替蝙蝠跟科学家说说心理话。

  (学生表演蝙蝠自述:⑴ 准备了蝙蝠的头饰。⑵ 两位学生用双簧的形式表演。内容简介是:先介绍自己(蝙蝠)的来历,及还有别名叫“燕老鼠”的来历。然后介绍自己被科学家发现了秘密,“我”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导语:经过多次实验,科学家得出了一个结论,谁能把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7、出示小黑板上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

  a、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b、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提问:这两个句子那句好?为什么?

  8、同桌讨论回答,老师指导。

  (蝙蝠探路时靠的是嘴和耳朵两种器官同时起作用。)

  过渡句:哪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七自然段。

  四、品读第七自然段感悟

    1、默读,自己在笔记本上画出蝙蝠飞行示意图。

  2、学生自画,老师巡回指导。

  3、抽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评比)

  4、老师也画了一幅自己的示意图与你们比一比。

  5、请同学们对照示意图练习说话训练。

  过渡语:通过我们的进一步学习,更加知道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用在飞机上,根据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自学第8自然段。

  五、细细品读第8自然段

  1、找出描写雷达探路的句子读一读。

  2、根据前面蝙蝠飞行示意图,自己能独立画出雷达为飞机导航的示意图吗?

  3、试一试,画在笔记本上。

  4、画好后,抽同学在黑板上画出来。

  5、师生共同来肯定评一评。

  6、同桌互相交流,根据示意图说说雷达是怎样在夜间为飞机导航的?

  导语:同学们:根据以上的两幅示意图,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7、出示制作的卡片,填空用图形表示。

  a、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

  b、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c、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六、扩展练习

    过渡句:人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你们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还了解哪些创造发明也是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2、师生共同评价,谁的资料好,语言又流畅。

  七、总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掌握或了解了什么知识?希望以后有时间多读课外书,掌握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1

  篇一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我首先创设了实验内容,让学生来当一回科学家的情境,通过三次试验来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

  “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仅仅发明了雷达,还发明了声纳和扫雷仪。你能够试着说一说声纳和扫雷仪的工作原理吗?进一步考察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能够把它们工作原理说出来,教师再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篇二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上课形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就是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老师再教。时间安排是:自学19分钟,小组讨论5分钟,讲授10分钟,当堂测验5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感觉流畅,学生在整个课堂的学习中,基本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在处理“后教”一环节中,时间把握得不够好,10分钟的讲授感觉有点仓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决自学部分第1题,“三次试验”填表这一环节中,提问和板书时间过长,提问中学生没有答出标准答案或近似标准答案时出现重复提问;板书时间在备课时就有矛盾:板书详细,花时间;板书简单,可能对学生日后做习题有所影响。

  从本当堂测验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达到预期目标,个人感觉本节课教学目的已达到。其中本节课本人认为最大的亮点是:1、通过学生完成自学任务,迫使每个学生动笔,从而动脑,解决了一般授课形式中部分学生人在心不在的问题;2、老师课堂上讲课时间少,只讲重难点,则有更多的时间对中下生进行即时指导;3、整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多,充分体现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初步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体会到一点益处,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进一步实践摸索与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

  《蝙蝠和雷达》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一、 自主学习

  上课伊始,通过蝙蝠夜间飞行的视频,让学生发现蝙蝠飞行本领高超,于是,人们怀疑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设下疑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3-6节课文,亲自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准备好的表格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学生自学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蝙蝠飞行探路不是靠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有一种成就感。

  二、突破重点

  这一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关系。这既是这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我紧紧围绕科学家的三次试验和由蝙蝠受到的启发,发明雷达入手,反复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再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激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简笔画。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绘制,让该生当小小科学家,为大家介绍蝙蝠是怎样依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通过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反复阅读课文。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收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表演用的蝙蝠、雷达头饰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蝙蝠、雷达、障碍物

  2、师述: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哪位同学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吗?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课文,看看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又是怎样从蝙蝠的身上发明雷达的?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阅读,填表助学(学习4、5、6自然段)

  1.朗读4、5、6两个自然段,看看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科学家是怎样做实验的。生交流读出有关试验的句子。

  3.根据4、5自然段的内容.合作学习,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没响

  夜间飞行不靠眼睛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耳朵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封住

  铃铛响个不停

  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巴

  3.汇报,订正表格。

  4.展示、齐读。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三、反复阅读,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七、第八自然段)

  1、设疑: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科学家是很容容易得到的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1.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2.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1.2句对比,从“反复”“终于”两词理解: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要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

  反复朗读,认真体会。(个读、比赛读、集体读)

  2.蝙蝠探路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科学家又是怎样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让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呢?

  请同学们自我默读7、8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朗读所划出的句子。全班交流。

  3. 读懂了吗?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嘴巴、耳朵、发出超声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下面还有四张卡片,分别是:天线、荧光屏、无线电波、反射回来。看看谁能把它准确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以上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4、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同学的演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飞机是怎样夜间飞行的。

  5.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演示蝙蝠探路的原理和飞机与雷达的关系,看完之后你就会更加清楚了。(多媒体演示蝙蝠探路的原理和飞机与雷达的关系)

  6.齐读7、8自然段。

  7.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①指名进行比较。

  ②师生评议、补充。

  多媒体显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

  四、创设情境,强化重点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一个做雷达,一个 做飞机,模仿雷达配合飞机飞行的过程。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同学们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朗读:11、蝙蝠和雷达)为什么在课题中加“和”?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请同学们看看后面的资料袋。

  3.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雷电――电池、鹰爪――起重机、蛙眼——电子蛙眼、)(心脏振动电流――心电图发明、带齿的草叶――锯子、鱼的胸鳍――双桨)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我听说同学们也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能不能展示一下呢?(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相机鼓励。

  六、作业:

  1、收集人类在仿生学上的发明创造。

  2、想想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哪些启发,想发明什么。在学习口语交际的时候进行交流。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3

  课文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学情分析

  每一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抓住学生这一天性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问难,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方法手段:

  引导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三次试验的模拟动画,使学生在观察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2、课文朗读录音、写有生字词语的小黑板、cai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指导写“蝙蝠”两字。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课文朗读,注意生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同桌轮流读课文,互相评价,互相指导。

  4、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三、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1、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讲,师生共同归纳。你现在知道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了吧?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段意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4、出示句子: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1)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知道蝙蝠有能在夜间飞行而且不会有危险的本领。

  (2)模拟体验:你想试一下在夜里飞行吗?让学生闭上双眼,在教室里走一圈,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

  (3)说感受

  (4)指导朗读:蝙蝠的本领真让人佩服,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话?(赞叹、佩服)

  五、结束语:我们人类是靠什么来判断有没有障碍物的?(眼睛)那蝙蝠能在漆黑的夜里飞行,它靠的是不是那双像猫头鹰一样锐利的眼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学习。

  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词语

  熟读课文

  查找有关仿生学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11课《蝙蝠和雷达》,还记得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科学家们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研读课文,解开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

  导入:【课件出示一只蝙蝠】看!今天小蝙蝠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说有话要对我们说呢,我们来听听吧:你们人类真了不起!竟然连我们蝙蝠界的秘密都能知道,我真的很想知道你们人类是怎么发现我们的秘密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吗?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代替科学们回答小蝙蝠的问题吗?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中,我们要把问题回答准确、完整就要先认真读书,我们先来找一下,哪些自然段是写了科学家们的试验的?(4、5、6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4、5、6自然段。

  (一)学习4、5、6自然段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4、5、6自然段,想一想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在什么环境中做实验,分别怎么做,结果怎么样?得出了什么结论?

  边默读4、5、6自然段,边用简洁、准确的话来填写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组讨论填表结果

  指名讲所填写的表格【课件出示:表格】

  哪位同学可以看着表格来为小蝙蝠解释试验的过程?要注意人称的变化。【课件出示:表格】

  【出示课件】过渡语:你们这班小科学家真棒!那你们又知道我的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吗?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课文哪个自然段回答了小蝙蝠的问题?快速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汇报句子

  男女同学赛读

  默读句子,在表格背后的空白处画出蝙蝠的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示意图

  展示示意图,并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完善学生的示意图,板书:

  同桌看板书复述蝙蝠探路的原理

  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理解“反复、终于”的用词准确性。【课件出示句子】

  齐读句子,说体会

  齐读体会

  齐读第七自然段

  【课件出示小蝙蝠】:同学们说得不错,我能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就是嘴和耳朵能互相配合,嘴和耳朵两样东西是缺一不可的。那你们人类的科学家发明的雷达又是怎样探路的呢?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

  (三)学习第八自然段

  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

  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同桌交流示意图,并复述

  指名展示示意图,并复述,完善学生的示意图并板书: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44页,完成课后练习三

  指名讲答案

  齐读

  三、拓展延伸

  (一)默读“资料袋”,填写: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课件出示】

  (二)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用“人们从(       )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          )。”的句式来说。【课件出示】

  (三)补充有关仿生学的资料【课件出示】

  (四)说一说:我从(       )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          )。【课件出示】

  参考:我从变色龙身上得到启发,想发明变色纸尿裤,如果婴儿小便了,就显示蓝色,如果婴儿拉臭臭了,就显示红色,大大方便了家长。

  (五)推荐课外书籍:《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课件出示】

  四、作业布置:

  1、阅读有关动、植物秘密的书籍,仿照《蝙蝠和雷达》的写法,写写自己从动、植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设计出来的小发明。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我把它归结为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发现问题:飞机和蝙蝠都能安全飞行;之后分析问题:是不是蝙蝠的耳朵特别灵敏等等。之后是做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安全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揭示了蝙蝠探路的秘密,解决了问题。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从题目开始质疑。如在课堂开始,我出示题目,问学生,蝙蝠是什么,雷达是什么,为什么把蝙蝠和雷达放在一起了,推想一下课文会写什么,等等。用问题激发学生的读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合作,这道问题是根据课后的一道问题中产生的,那道问题是: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雷达的?我把它换成: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激发学生思考。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之后进行汇报。但是这节课,学生说的还是比较少,我主要是采取示意图的方式解释的,让蝙蝠的探路方法与雷达的工作方式做对比。从而明白什么是启示。如果让学生自己画示意图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二、在教学中关注写的训练

  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读书和抄写而绝少听说发问的,现在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后又似乎有矫枉过正之嫌,课堂上是听说多,读写少。

  这里写的练习包括写字和写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是非常注重学生说,读的训练,写的极少。这就造成了,课上热热闹闹,成绩却平平淡淡。会念的不会写,作文更不用说了。在这次听刘仁增老师的一节课,使我受益匪浅,刘老师在课上(三年的),当学生读到要写的字时,刘老师特别认真的指导,让学生说间架结构,并且用手指在桌面书写。因此在上课时,我们可以:见缝插针练习造句;将“造段”进行到底;在典型处模仿写;在省略处补充写;对简略处扩展写等等。

  三、立足文本,拓展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因此,让语文课堂学习由课外促进课内,再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事实证明,学生只有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即通过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课文文本的理解,加深拓展文本的印象,在有限的时间里,消化更多的文字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这节课上,我们必须明白蝙蝠和雷达的关系后,才能有所拓展,联系课后提到的仿生学,引出更多的例子,也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明更多从动物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要摒弃那种,没有消化好课内东西,就进行延伸的教学。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②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③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或抄写有生字新词的小黑板。

  ②教师搜集有关仿生学的图文资料,准备蝙蝠图片、雷达图片。

  第一课时

  ●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①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③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从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默读课文,归纳大意

  ①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②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③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锒铛响个不停。

  ③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与表格的情况。

  ④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⑤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b.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范写生字,练写字词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大多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部首只占三分之一,右边占三分之二,字要写得匀称整洁。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①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②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①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②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③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求表示蝙蝠幅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骗幅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①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②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③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大自然的启示》

  学习目标

  ①认识8个生字。

  ②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以警示和启发,学习用联系的眼光认识自然界。

  ③激发阅读仿生学科普读物和探究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师生搜集人类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而有所发明创造的课外资料。

  ③教师制作“大自然的启示”专题网页。上课前将学生带入网络课堂。 

  ●复习引入,指点学法

  ①联系引入,板书课题。

  请回忆前三篇课文,说说主要讲什么?你从三篇课文中明白了什么?

  ②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如:围绕“阅读提示”先自学后讨论交流;把课文讲述给别人听;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等等。

  ●熟读课文,自主学习

  ①读读拼拼:自由朗读,同桌对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生字多拼读几遍,能熟练认读。教师出示生字卡片与难读句子,进行适当检查指导。

  ②读读说说:默读课文,说说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③自主学习:按照前面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自学10分钟左右,在书上圈点批注。教师巡回指导,特别是要耐心点拨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及时表扬善于学习和效率高的同学。

  ●精读研讨,交流收获

  交流的重点是以下两个方面,要注意,交流与读书要结合起来,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要把文本学习与课外资料交流结合起来,但要以文本为主,不脱离于文本之外。

  重点之一:交流感受深的语句,交谈受到的启示。如: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叫采用结合上下文,联系科学课,画生物链示意图等方式理解。

  重点之二;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资料。可以渗透在课文学习之中,如结合“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交流相关资料。也可以在学完课文后结合“口语交际、习作”或“展示台”,集中展示交流相关资料,畅谈受到的启发。

  ●回读小结,延伸拓展

  ①朗读全文,闭眼回顾学习过程,小结学习收获与学习方法。

  ②教师推荐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读物和资料,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激励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继续落实好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5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介绍蝙蝠(播放有关蝙蝠的多媒体资料)

  2.简介雷达(播放有关雷达的多媒体资料)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检查自学生字词情况。

  1.多媒体播放生字词,检查学生读音情况,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2. 讨论记字方法。

  例:钟、辟、超,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碍、塞、摹,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

  3.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来做巩固练习。(多媒体播放)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   )即(   )得(   )起(   )

  坚(   )既(   )碍(   )超(   )

  塞(   )摹(   )辟(   )彰(   )

  赛(   )暮(   )避(   )障(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例: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联系上下文,横七竖八本课指科学家在做试验的房间里拉的绳子很多。

  3.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眼光尖锐。

  摹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本课指科学家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发明了雷达。

  反复:①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②颠过来倒过去。③重复的情况。

  找出课文中带有“反复”的句子读一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看一看应选哪种解释?①

  证明:①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

  ②证明书和证明信。

  同样从文中找出带有“证明”的句子,读一读,看看选哪种解释。“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应选①。

  (四)造句练习。

  根据“证明”、“反复”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造两个句子。

  例:

  反复——经过反复思考和计算,小明终于做出了这道题。

  证明——看到蚂蚁搬家,小明说要下雨了,果然,一会儿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证明小明说得对。

  (五)自由读课文。要求流畅、读准字音。

  第二课时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2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描述一架飞机在夜航。)

  2.“夜航”,同学们刚刚提到了这个词语,那为什么飞机能在黑夜中安全飞行?

  书本中有这样的话吗?它是怎么解释的?现在请大家认真阅读,然后找出答案。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在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呢?

  (“启示”,多媒体播放)

  4.那么第1、2自然段写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飞机夜航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二)那么同学们现在觉得课文接下来的会怎么写呢?谁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呢?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1.下面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科学家探索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然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课文第四至第6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

  2.下面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3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思考:这一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

  (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引起了科学家的思考。)

  3.从哪儿看出蝙蝠的飞行本领高超?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夜间飞行能捕捉极小的飞虫,从来不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也能灵巧地避开。)

  请同学们朗读有关句子,想象蝙蝠夜行的高超本领。

  4.这些引起了科学家怎样的思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想想蝙蝠的眼睛是不是非常敏锐,在漆黑的夜里能看清楚所有的东西?……

  5.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请大家齐声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

  6.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做了三次试验,用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得出什么结论呢?

  (让同学们4人一小组一起讨论学习第四、五两个自然段。事先每组发一张表,讨论后集体填表。)

  第一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眼睛。

  方法: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结果:铃铛一个也没响。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耳朵。

  方法: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蝙蝠就像没头苍绳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试验:

  目的:蝙蝠夜行探路是否靠嘴。

  方法: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里飞。

  结果:同试验二。

  证明:蝙蝠夜行探路与嘴有关。

  7.汇报填表情况。

  8.科学家在这三次不同的试验中证明了什么?

  (齐读: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9.“蝠夜里飞蝙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来探路的。”(多媒体播放)这个结论与书上的有什么不同?哪一个更科学?同学们联系两次试验去思考一下。

  (丢掉“配合”不科学,因为第二次和第三次两次试验,分别塞住耳朵,封住嘴,也就是说单独将嘴或耳朵露在外面,但蝙蝠都失去了暗中探路的本领,这说明探路时靠的是这两样器官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课文上用上“配合”是科学的。)

  (三)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说时,老师要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

  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

  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6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9.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飞机上的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超声波。

  ②、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10.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为什么?

  (雷达探路的道理是从蝙蝠夜行探路的道理得来的,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11.指导朗读第7自然段。

  (三)指导分段,练习归纳段落大意。

  1.指导分段:

  仔细看每个自然段,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说的是一个具体的意思?(小组讨论)全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段:第1、第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至第6自然段;

  第三段:第7自然段。

  2.指导归纳第二段段意,完成思考练习3。

  把课文分成三段,在下面的内容中选择第二段的段意,用“√”表示。

  (1)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

  (2)科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

  (3)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选择(3),因为(3)准确、全面、正确。)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学习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许多科学技术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4.你知道人们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还发明创造过什么?

  5.激发兴趣。

  同学们,希望你们从更多的生物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有更多的发明创造,希望你们像一只只雄鹰展翅飞翔在科学的蓝天上,未来的科学家就在我们中间。

  6.带着情感齐读全文。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6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行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行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主要有: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生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这个环节,我出示表格,让学生带着疑问,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4、5、6自然段,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我准备了许多表格,两人一组,按照里面的表格分小组讨论填写。学生自学后得出结论:蝙蝠探路是离不开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配合”这个词不能丢掉,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说明蝙蝠探路时,嘴和耳朵这两样器官在飞行时必须同时使用,才能发挥作用。这个部分的学习,学生个个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能增强自信心。

  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许多地方做得还不够,在一些环节上还挖得不深等,这些都有待于我改进。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科普课文,课文层次清楚,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提出飞机为何在夜间飞行这一问题;三次特殊的实验;受蝙蝠的启示制造出了雷达。在设计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训练重点。其次,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再次,适度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领悟各种学习方法了。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 巧设质疑,激发兴趣,引发探究。

  “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我利用电教手段,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一上课,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飞行,一架飞机穿梭夜空,平稳的飞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质疑:一个是动物,一个是现代交通工具,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有疑是探究学习的开始,一下子学生的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学生乐于参与,兴趣浓厚,也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注重自主学习,强化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课前,我加强了预习指导,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学生在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值得改进。如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复述课文的真正目的。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悟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读的训练还显得较为薄弱。

  曾有人说,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的确,一堂课下来,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再接再厉,不断地探究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和方法,更上一层楼。

  《蝙蝠与雷达》教学反思

  长安中心小学  陈柳娟

  今天我讲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尝试用“我是昼伏夜出的蝙蝠”或“我是引导飞机夜间飞行的雷达”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是源自于我看了《自主课堂100个精彩片段》中的“嗨,我是爬山虎的脚”一文有感而发设计的。俗话说,“功夫在内”,我们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这是现今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今天,我在这课中尝试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学生比较陌生的动物——蝙蝠,以及蕴含高科技知识的雷达,无疑给我们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一个借鉴。

  课堂上,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们思维活跃,尽展个人风采。你看,陈杰峰同学展开了翅膀(双手)翩翩起舞地飞来“嗨!还认识我吗?我是大名鼎鼎的蝙蝠,我具有昼伏夜出的本领,我飞行的时候,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哈哈,我厉害不?”说完,还学着蝙蝠飞行的姿势,扇动一下“翅膀”坐下了。

  我相信,在我们这些一线老师的这样长期培养下,孩子们的言语水平一定会提高的很快。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讲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经过反复实验和研究,证明蝙蝠夜间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飞机靠雷达夜间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

  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渗透方法指导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方式是影响学习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种中,应有较强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意识,有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能凭借学习内容,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内容与如何学习统一在同一过程中,寓学法于教学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领悟各种学习方法。

  本组课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运用到其他课内阅读或课外阅读,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导。我让学生仔细阅读完课文后,找出课文中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合起来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学生找到后,就让他们连起来说一说,并且告诉他们有时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自己阅读中也可以试试。

  二、从质疑中引发探究心理

  学习贵在生疑,有疑才能有问,有问才能激发更深地探究。在课堂开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图片和雷达的图片,并问学生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而雷达是人类发明的探测仪器,那课题用“和”字连接是为什么呢?继而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关于描写蝙蝠和雷达的句子,为概括全文内容做铺垫。

  三、开展活动,回归文本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实践活动,对于密切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积极的意义。小学生接受新鲜事物快,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遗忘又是孩子的缺点。让小学生牢固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就必须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进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课堂中我设计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阅读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达探路方法后,我又让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众人面前勇于展现自我。通过活动,通过玩中学,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识,了解了蝙蝠和雷达探路方法,而且使学生得到了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动,没有让学生摆好后,回归文本,参照黑板摆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蝙蝠和雷达探路的过程,这是一个败笔。按照黑板复述是对文章内容的巩固训练,更是锻炼学生说的极好时间,我却错过了。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17

  一. 看拼音写词语:

  biān fú             líng dāng                 zhàng ài

  (       )                (        )                        (        )

  sào zhǒu               fǔ làn                jī yì

  (         )                   (      )                  (    )

  yíng guāng píng         pú ti shù  

  (             )         (       )

  yì xiǎng tiān kāi                jī huǐ rén wáng

  (                  )                  (              )

  二. 组词:

  竭(    )           荧(    )           糟(    )           烂(    )

  揭(    )           萤(    )           遭(    )           拦(    )

  略(    )(    )(    )           射(    )(    )(    )

  三. 请你找出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画出来)

  1. 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2. 向导一边走一边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四.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病句。

  1. 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子里,向海边奔去。

  2. 我特别爱看电视剧和音乐。

  3. 这几个英文单词,我基本都会读了。

  五. 判断对错。(对的画“√”)

  1. “旅”字的读音是“lǔ”。(    )

  2. “幼”字的部首是“幺”。(    )

  3. “启示”的近义词是“启发”。(    )

  4.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    )

  5. 《自然之道》一文主要是写人们明白了小海龟是出来探路的。(    )

  六. 给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1. 难道我们不应该同坏人坏事做斗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难道公家的财物就不爱护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做。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里,草丛里多么热闹!有各种小虫在唱歌,还有一闪一闪的小飞虫,像提着灯笼在漫游。

  你想捉住它吗?可没那么容易。它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或者把光熄灭,让你看不到它,它就是萤火虫。

  它是你想捉到的最可爱的一种甲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路。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不去管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家庭和街道照明。

  1. 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在上面画“√”

  漫游(1)满,遍(2)水过满,漾出来

  (3)没有限制,没有约束

  试图(1)用绘画表现出来的形象

  (2)计划(3)希望得到,谋取

  2. 用“--”画出描写“提灯笼的飞虫”样子的语句。

  3. 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4. 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运用电教媒体加强语言训练——《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495201277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