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

巫婆的猫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渔歌子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渔歌子教案(精选11篇)

渔歌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你对 “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诗词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

  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 品赏意象。师: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自然别有一番韵味。再读这首词,想想诗人选取了哪些景象来写的?

  2.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可能会说到: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你觉得春天还会有哪些美妙的景色呢?根据回答板书。

  3.谁能把这些景送进词里面去,让我们也来填一首词,朗读:

  西塞山前白鹭飞,           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 感悟“不须归”的原因。(师:学到这儿,你觉得什么原因使诗人“不须归”?)

  5. 概括板书:爱春光

  师:老师也来说一句:西塞山前春光美,诗人忘情不须归。

  6. 除了诗人留恋春光,你觉得还有其他原因吗?

  7. 学生交流。可能会说到:因为有斗笠有蓑衣;因为爱钓鱼;因为鱼鲜美……

  于是引导学生读下面的词。

  8.①补充阅读《渔歌子》另一首:

  渔父歌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②渔歌子(元)赵孟?br />渺渺烟波一叶舟,西风木落五湖秋。盟鸥鹭,傲王侯,管甚鲈鱼不上钩。

  (秋曰垂钓,烟波万顷,以鸥鹭为友,以钓偷闲,写出了士大夫那种清高孤傲。)

  9.设问:为什么“笑着荷衣也不觉得穷?甚至敢于看不起那些王侯将相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他们?什么比这些更重要呢?(悠闲自在的生活,悠然脱俗的意趣,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感情)

  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教师随机板书。(悠然自得  无忧无虑  自由自在、逍遥自在,与世无争……)

  概括板书:爱自由

  10.朗读《渔歌子》。(感悟到了这些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一首词。)

  背诵这首词。

  四、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1.感受词的影响。 教师谈话:这首词出现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这首词传到日本后,日本人争相仿作,连日本天皇和他的女儿都仿作了。要不要欣赏一下十七岁的女儿内亲王智子的《渔歌子》?出示: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

  (濯缨zhuó yīng: 比喻隐居而超脱世事。)

  2.词是用来唱的,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播放歌曲)

  3.布置作业:学唱这首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仿写一首《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读,师小结指导生字:“塞”、 “蓑”、 “箬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节奏。

  (4)教师引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词中画。

  1、教师设问:“不须归”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2、都下雨了,为什么还不愿回家呢?(指名说)

  3、是的,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也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曾经这样夸他,说他写的词:(课件出示: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面藏着很多的景物,很多的色彩。那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发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

  4、那么,词人又分别采用了哪些色彩来描绘这些景物呢?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西塞山”,再请两位同学合作在黑板上作画。其他同学自己的本子上画一画 。

  6、评价板画。  

  7、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丰富的色彩,真是一首绝美的词:《渔歌子》齐读

  8、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静止不动的画吗?

  播放音频,让我们静静地走进这幅迷人的画卷,去听一听,看一看,再闻一闻……?  

  9、学生交流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

  此情此景,让我们情不自禁想诵一曲《渔歌子》,读!)

  10、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的景色之中,你们想回去吗?我们都陶醉了。张志和呢,你看他,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像到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13、是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的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所以,虽然湖面上吹着乍暖还寒的风,下着毛毛的细雨,他依然写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学生齐读此句。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猜测一下,张志和能钓到鱼吗?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那么,你觉得他钓着些什么了?

  2、补充资料。

  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

  3、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他不但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4、师生对接后两句

  是啊,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是唐词的宗祖,历代文人墨客对它推崇至极,争先填写唱和。请看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

  扬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2、试着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3、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直接就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让这不须归的美景在他的笔下百年千载地悠悠回荡。读

  4、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垂钓的诗,了解作者的生平,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 猜猜谁给他取得?是当时的皇帝——唐肃宗赐名的,是志在平和的意思。简单介绍张志和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又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什么?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比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天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见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老师趁势说,是啊,春来江水绿如蓝,春风有绿江南岸哪!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通过朗诵表现出来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天,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天。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1、引读《渔歌子》后,张志和他留恋青山和绿水,他称自己是江波钓徒。他的哥哥为词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 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

渔歌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 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 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 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 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来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 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 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 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 谁来试试 可以.....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篇6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 篇7

  教学目的: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词中的关键字了解“词”义。

  3、通过这首词了解江南水乡打鱼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重难点、关键:了解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家还记得吗?(忆江南),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有哪一组愿意的吗?(嗯,同学们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所谓的词牌名就像我们唱歌时用的“普”一样,我们用同一个普可以唱出很多的歌曲,那我们我们接触的词牌名也是一样,用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出很多的词,唯一不同的是:有些词牌名可以反应词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才华横溢,那是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折子,是有关治国良方的,皇上看了,特别高兴,表扬了他:“汝乃奇才也,天下诸生皆有汝之才,乃我大唐之宏福也”,就给他赐名为“志和”就是用他的志向维护天下之和平。可好景不长,作为大文豪的他,写文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从而激怒了皇上,就被贬官了。他觉得很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气之下就堕入了空门,成为了一个和尚,方丈赐名为“玄真子”,他也很喜欢钓鱼,因此人们又叫他“烟波钓徒”,在他做和尚的某一天,不小心又激怒了方丈,受到了方丈的无理批评,他很生气,当时天正是“斜风细雨”,他戴着箬笠,身披蓑衣,拿着渔具就去钓鱼了,当他钓到美味可口的“鳜鱼”时,心情特别好,心情越好,烦恼就没有了,他马上赶回寺院,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词“渔歌子”,就是要告诫后人,当我们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就去钓鱼,钓鱼可以让你悠闲自在,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此乃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

  二、新课教学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吃透这首词

  出示小黑板:

  1)教师范读、领读。并认识课文的生字。

  (教师范读后,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这首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举手询问老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我发现大家对一下字有些难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小黑板认识难字。)

  2)学生齐读,小组分读。

  2、图文并茂,感悟词义。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箬笠、蓑衣”等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鳜鱼、箬笠、所以”吗?从而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知道看课文插图,从上而下,依次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

  3、师生共解词义,采用方法为提问法。(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桃花盛开、河水涨满的时候,鳜鱼又美又肥。打鱼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打鱼也不必回家。)

  三、熟读成背,升华词的意境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画面是朦朦胧胧的啊?(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想是斜风细雨所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在下着毛毛细雨,微风轻轻的吹着,放眼望去,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此时到处一片清丽、优美和宁静。有人曾说过:朦胧是一种美,叫做朦朦胧胧的美。这首诗描写了钓鱼人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的生活情趣。)所谓的“悠闲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做人就要悠闲自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这同时也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道。现在我们带着这悠闲自在之情再读古诗。

  人人都想有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上天给我们的,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奋斗、努力。我们只有大脑充满智慧,我们才有可能去享受更大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的学习个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以后充满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要是你是这节课的老师,你会给你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呢?学生自由谈。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题目,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最少一个,我希望大家能全选,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1、抄写词

  2、背诵词

  3、默写词

  4、收集张志和其它的诗词

  五、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蓑衣

  悠闲自在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以画词的形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同时链接相关资料,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读出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自我介绍姓名及姓名来历,导入

  2、介绍张志和。

  刚才我们聊了一个和名字有关的话题,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你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

  咱们来做个有趣的游戏,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师介绍。3、揭示课题。

  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叫《渔歌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词,以前接触过吗?

  谁知道什么是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首张志和写的《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初步感知。

  1、生自由读词,把生字读准,把词念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诗,教师评价后全班齐读。

  3、同学们,读了之后,发现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4、张志和这个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他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5、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共九种)

  (相机理解“箬笠、蓑衣”)学诗词的时候,咱们千万别忘了书上的注释,它可是咱们学习古诗文的好帮手。

  6、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如果这就是一张画纸,老师要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到这个框里,使它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

  (师板书“鳜鱼、蓑衣、箬笠”,边写边提示生字“笠”的写法)

  7、生仿照教师板书完成九种景物的填写,师巡视指导。

  8、指名上台板演,师生评价(相机指导“鹭、塞”的写法)。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同学们,来, 一起看黑板上的九种景物, 看着看着 ,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生齐读后试诵)

  2、同学们,你们发现词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呢?(春季)

  3、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老师不仅看到了春天的美景,还听到了悦耳的声音,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了,你们感受到了吗?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师配乐范读)

  4、师生交流。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词人坐在船上,他的视线回到溪边,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桃花?怎样的流水和鳜鱼?

  词人张志和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卷里,如此美景,怎不令人陶醉,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渔歌子》来——

  5、读诗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山水不回家,就也用《渔歌子》的词牌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出示词: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哥哥在叫弟弟干吗?你怎么知道的?现在,我就是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请你们用词来回答。

  3、讨论:为何不归?

  出示作者资料。

  从资料中你读到了什么?

  再读词,你明白什么了?

  学诗词的时候,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就让我们带着对张志和的了解,再一遍读《渔歌子》。(生齐读)

  五、补充拓展,总结升华

  1、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呢?

  (生说话练习)

  2、引诵《渔歌子》。

  3、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4、齐诵全诗。

  5、词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咱们也来唱一唱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心志平和

渔歌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渔歌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

  (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

  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

  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有哪些呢?

  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

  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

  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

  西赛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鱼厥鱼

  箬笠               衰衣

  斜风               细雨

  人:渔翁——————————垂钓

  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

渔歌子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著名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渔歌子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00271277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