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开国大典》导学案

《开国大典》导学案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开国大典》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开国大典》导学案(精选14篇)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难点:从课文的学习中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知识连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政协,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1949年 9月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制订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其他法律制度,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祖国的生日。从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翻身解放,当家作了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把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经历了28年的历程)。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利用各种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识记生字的不同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勾画出场面描写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三、达标检测

  1、听写词语

  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

  欢呼、肃立、沼泽、嗓音、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2、默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

  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四、我的收获:

  五、知识延伸:

  读读同步阅读中的《我是中国人》

  看看有关开国大典的影视图片资料。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            课 题  26开国大典   课 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审核人         组 别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2、我能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3、我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知识连接:

  关于场面描写 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而场面描写是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动态描写。那么,怎样进行场面描写呢?

  ①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场面描写必须首先写出某一个特定场合的整个面上的情况。这如同电影中的“大全景”拍摄。场面描写不是写出面上的情况就行了,也就是说场面描写既要写出总的轮廓,又要写出具体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活动。

  ② 突出重点,写出气氛。既然是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物,因此,就要分清主次。详写主要人物的神情动作,略写次要人物,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此外,还应注意把握场景,写出气氛。众多人物活动的场面,无疑会营造出种种不同的气氛。有热闹的,有冷清的,有欢乐的,有悲哀的。真实地再现某一特定场合下的特定气氛,有助于表现所描绘的场面的特点。

  ③层次清楚,有条不紊。场面描写既要全面顾及特定场合下的各个方面,又要重视场面气氛的渲染,常常出现人多、事多、物多、景多的情况。因此,先写什么,怎样写才能使人感到层次清楚,就成为值得注意的问题。常见的写法有总分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等。某一场面的描写究竟采取怎样的顺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导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来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人民群众爱党爱国的热情。

  2、勾画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自主、合作、探究(课内)

  1、勾画并细读场面描写的句子,看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完这篇课文说说你的体会(可以是疑问、收获、等)

  三、达标检测

  1、摘抄你喜欢的好词佳句。

  2、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四、我的收获:

  五、知识延伸:

  找找有关场面描写的文章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积累一些有关场面描写的词语。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2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瞻、拂、嗓、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我能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我要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或文字资料。

  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协、宾、泽、瞻、党”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协商、诞生、瞻仰、飘拂”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我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能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到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并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过程: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通过读课题,我知道“开”和“典”分别是____、____的意思,“开国大典”的意思是__________。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小提示:我能多读几遍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丢字、不破句。还能完成以下练习。)

  1、我能用“__”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直奔会场(bēn bèn)  旗杆(gān gǎn)   首都(dū dōu)

  排山倒海(dǎo dào)  外宾(bīn bīng)  擎着(qín qíng)

  2、我要把难写的字多写几遍,争取把它写正确、端正、美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熟读课文,理清脉络。

  1、我要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课文是按_____的顺序叙述开国典礼的。以此为依据,课文可以分为__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场面。

  2、快速默读课文,和同桌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场面一,感受“大典”

  1、默读第一部分,从哪些词句看出这是大典?(在书上勾画、批注)

  2、从这部分的描写中,我能感受到典礼的___和___,还感受到人民群众___、___的心情。我能通过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达标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

  diǎn  lǐ          xié  shāng        zhān  yǎng

  (        )         (        )        (         )

  qí  zhì           xú  xú  shàng  shēng

  (        )        (                    )

  2、  选字填空。

  拂   佛    飘(   )  仿(   )    纽  扭   (   )扣   电(   )

  暴   爆   (  )动  (   )发    防  妨  (   )碍(   )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2、我要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我要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重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直接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开国大典》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典礼”,感受“大典”。

  (小提示: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开国大典的众多场面,我要选择最难忘的一个场面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想想后再回味回味: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文。)

  1、我要快速读第二部分,和同学一起理清“ 典礼”的过程:

  、           、                      。

  2、我要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填关键词,品重点句,读一读有关的这段话,想想当时的场面,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语段一:“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____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___投向主席台。”从所填的词语体会到群众的_______及对毛主席的__________。

  语段二: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____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__________。所填的词语表达了全国人民________的心情。这声音还会传到_______,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_______,______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所填的词语体会到人民群众_______的心情。

  3、“大典”的气氛真热烈呀,我要通过读表现出来,并试着背诵第7自然段。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阅兵式”、“群众游行”这两个场面。

  1.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2.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思考总结: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感情朗读,积累拓展。

  1、我要再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然后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2、课后,我要利用所学的场面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3

  温馨寄语:我努力,我快乐,我精彩!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 通过自学、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重点)

  4、体会文章写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难点)

  学法指导:

  1、由于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很久远,所以课前应尽可能搜集“开国大典”的有关材料,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之前要充分将课文读通、读顺,自学生字词,然后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知识链接: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课前积累:

  描写场面的词语:迎风招展  排山倒海  欢呼雀跃  人声鼎沸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心满意足   欢欣鼓舞   称心如意  欢天喜地

  兴致勃勃  喜出望外  喜上眉梢  兴高采烈

  描写动作的词语: 箭步如飞  步履轻盈  大步流星  飞檐走壁

  大摇大摆   步履艰难  蹑手蹑脚  一瘸一拐   匍匐前进

  自主学习:

  1、我会认真地把课文读两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会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并能把下列词语写漂亮、写正确。

  dàn shēng      gǔ  wǔ      diàn  niǔ       zhān yǎng   

  (    )    (     )  (      )   (       )

  wěi yuán      zhèng xié      diǎn  lǐ        qí  zhì

  (   )    (      )  (    )    (    )

  3、通过预习,我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1)、课文记叙了___年___月___日在___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_______、_______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______的领袖风采。

  (2)、课文按_____进行的顺序来写,先讲大会______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________的主体部分,再讲_______的盛况,最后讲——--------

  4、我会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檐(   )  协(   ) 钮(   )   泽(   ) 喧(   ) 袖(   )

  瞻(   )  胁(   ) 扭(   )   择(   ) 宣(   ) 柚(   )

  5、文中的一些场面描写很令我难忘?我要认真地读一读。

  合作探究

  1、经过预习,我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我想和大家讲讲我的学习收获。

  2、阅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开国大典时人们激动、喜悦、自豪的心情,我想结合我画出的有关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动作、反应的句子,说说我的感受和理解。

  小结: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民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开国大典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个最难忘的镜头,给你拍摄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① 人们强烈的感情。② 人走的速度快。③ 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心情。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① 人们对领袖的无限热爱,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② 人们自觉性很高。③ 会场的严肃性。

  二、读句子,回答问题。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        

  ),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抄写第7自然段。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丧权辱国

  外忧内患

  辛酸屈辱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毛主席在宣读公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你有没有像1949年10月1日的人们那样激动过?

  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

  4.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四、理清文章脉络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

  五、重点讲解“典礼时”

  1.学生自读典礼时这部分内容。

  2.集体完成“典礼时”表格内容。

  六、自主品读

  1.学生自读典礼前、阅兵式和典礼后部分。

  2.完成表格内容。

  七、重点句段理解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删掉括号中的内容,对比体会。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换掉括号里的词,对比体会。

  洪流 *队伍

  流 走

  光明 光亮

  八、课文解析

  小组互相学习,把你还没有弄懂的地方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红流”指*队伍,"流"这里指*队伍行走的样子,与"红流"相对应,"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了反动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红”暗示了人民群众以后对生活会红红火火,展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热爱。“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还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表达了人民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九、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十、拓展提升

  同学们:你们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吗?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想再看看雄壮的阅兵式吗?(图片展示)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正象诗人何其芳在开国典上写下的诗篇中描述的:在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5

  1、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收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3、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时,主要从二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本课的生字较多,“擎”应读“qíng”, 不要读成“jìng”;“钮”、“聂”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àn”,不要误读为“yān”。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擎”、“瞻”。这两个字笔画数较多,可以从字意入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摆法,教师也要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写这两个字,而且能写好这两个字。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布置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欢呼”、“四面八方”,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道题提出了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想想课文的记叙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以下的归纳供参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an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an门广场。

  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三题是背诵、抄写,可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抄写任务。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6

  a级基础训练:课内巩固与强化(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按要求填空(6分)

  生字音节部首除部首外笔画数组词掣    钮    瞻    聂    臻    奏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2分)

  呈(  ) 挺(  ) 檐(  ) 掣(  ) 蓝(  ) 激(  )

  程(  ) 艇(  ) 瞻(  ) 警(  ) 篮(  ) 檄(  )

  逞(  ) 延(  ) 谵(  ) 儆(  ) 监(  ) 缴(  )

  三、读句子,解释加粗的字(12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到中华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八面红旗迎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十万一齐脱帽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词填空(8分)

  旗帜  旗手  旗杆

  1、每当天an门广场升起国旗的时刻,护卫队的青年高掣着鲜艳的(  )把国旗升上了(  )之顶。

  欢跃  欢腾  欢呼

  2、十一长假到来的时候,首都天an门广场到处都是(  )的人群,在欢乐的音乐声中,人群相互(  )着问好,祝愿祖国昌盛繁荣。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到了正午,天an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这句话中的“海洋”指的是________。“波浪”只的是______

  __。句中运用了______的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______   

  的____。

  2、“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域、西域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充分展现了____和____。

  b级智能训练:课外复习与拓展(30分钟内完成,满分50分)

  六、词语美容院(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6分)

  (   )        (   )    

  (   )的金水桥    (   )的海洋

  (   )        (   )

  (   )        (   )

  (   )的声音     (   )的队伍

  (   )        (   )

  七、我来找朋友(把下面的语句恰当的连接起来)(5分)

  天an门        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会场爆发出      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战斗的声音     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每一声炮响后     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欢呼声        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八、下列烁法正确的是(   )(5分)

  1、《开国大典》描写了大典的壮丽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大典的喜爱之情。

  2、课文围绕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时刻的欢呼激动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九、我会按要求做题(10分)

  1、照句子在课文中找出四字词语写下来:

  例:冉冉升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天说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一(  )一(  )  再(  )再(  )

  前(  )后(  )  上(  )下(  )

  十、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2分)

  1、《开国大典》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描写的?在不同的顺序中,大典的盛况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大典的盛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选择题(12分)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

  ① 人们强烈的感情。

  ② 人走的速度快。

  ③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① 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② 人们自觉性很高。

  ③ 会场的严肃性。

  3、《开国大典》中,作者把开国大典的____和____写得很清楚。

  ① 过程  ② 场景  ③ 时间  ④ 人物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7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S版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开国大典》。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建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马上亿万大众欣喜若狂、冲动自大的动人局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建立是我国汗青上开天辟地的巨大时候,中国人民今后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通,条理明白,局面形貌与抒发情感相联合。

  本文借刻画得绘声绘色的会场部署、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局面,突出了建国大典的喜庆、端庄、热烈的氛围。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位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位中的摆设,本课教学目的为: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那么理解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场面描写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开国大典距今六十一年,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浏览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说学法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四、说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通过问题:你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岁的生日在什么时间吗?引出课题《开国大典》,随后播放课件《开国大典》片段(课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该片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提出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什么是开国大典?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课件的引入又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用喜欢的方式亲近文本;同时学生交流的问题又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2、精读课文想象场面体会情感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读,想、体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课件)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后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光明”“长城内外”等词语的象征意义,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从分析中知道了54门大炮28响代表着我国当时统计的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终于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声音传入了每个人的心中,传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传遍了中华大地。这声音怎能不让全中国人民感到欢欣、激动和自豪!

  随后: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借助开国大典盛况的课件片段把学生带入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让学生走入情境,深化体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看完开国大典片段之后让学生欣赏(60年国庆阅兵)(课件)通过前后两课件的对比,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后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军队现代化了,不再是开国大典时“马拉炮车”“万国牌武器”“小米夹布枪”而是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导航卫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使学生知道“国兴我兴”;教育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努力学习,用知识强大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同时,分析课件所出示的重点语句的过程:让孩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文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达到以情促悟。

  3、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1)、快速浏览全文。

  (2)、根据本课板书的提示小组交流:从开国大典的盛况中,你读出了什么?(课件)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多元化的,这样借助板书回顾总结了全文,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板书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这样设计既能再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也能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

  (3)、部署课外作业:要是你是一名建国大典拍照记者,你会选拍哪些方面: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笔墨阐明。以此到达知识迁徙的目标。

  (4)、升华情绪:让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齐唱中竣事本课。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8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金銮殿(  ) 赊欠(  ) 绵亘(  ) 脸颊(  )

  2.课文主要写了毛泽东同志的四件小事:         、         、         、         ,表现了毛泽东生活简朴、团结友人、严于律己的高尚品质。(4分)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行人熙熙攘攘。

  熙熙攘攘:

  ⑵这就是金銮殿!瞧,龙盘虎踞的。

  龙盘虎踞:

  ⑶被营救出来的时候,你骨瘦如柴,奄奄一息。

  奄奄一息:

  4.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说出对应的人物或作品。(2004年绍兴试题)(4分)

  示例:潇湘馆  丫环  紫鹃  葬花  《红楼梦》人物:林黛玉

  ①赤兔马  单刀赴会  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人物:   

  ②海难  荒岛  “星期五”  英国历险小说主人公: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2004年深圳南山区试题)(3分)

  a.深南大道车来车往川流不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好一派现代都市景象。

  b.在深圳书城的读者见面会上,携《那小子真帅》而来的韩国作者又掀起一阵汹涌的“韩流”,令少男少女们触目伤怀、激动不已。

  c.又是六月丹荔飘香的时节,颗颗鲜红的荔枝含笑枝头,尽态极妍,向人们展示着它的甜美和芳香。

  d.在清理拆除违法建筑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梳”而不“理”,留下的残垣断壁很煞风景,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被拆的窝棚又在原地纷纷建了起来。

  第二部分:

  (一)

  历练后的飞翔(2004年黄冈试题)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6.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3分)

  7.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3分)

  ⑴

  ⑵

  ⑶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4分)

  ⑴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9.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4分)

  ⑴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⑵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二)

  纪念(德国·魏斯科普夫)

  在希特勒德国军队进入巴黎之后,毕加索没有受到这些侵略者的迫害,这真使他和他的朋友惊异。其实这完全是因为德国宣传部想把这件事作为在国外大吹大擂的资本。

  后来希特勒德国军官和大兵不时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临走时候送给他们一张复印的纳粹飞机炸毁巴斯克人的奎尔尼加市名画,然后他说一个字,而且总说这一个字:“纪念!”

  有一天,一个德国秘密警察官去看毕加索,问道:“这是您作的吗?”

  “不是,”他反驳说,同时摇着头,“这是他们作的。”

  这个特务也许完全听懂了;也许没有听懂毕加索的回答;也许毕加索的勇敢吓住了他;也许他认为这是疯子的说法:——这都由他去吧。他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这是1944年的事情。正如赫伯尔在《莱茵老朋友的小珠宝箱》里所说的,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

  10.“资本”在文中指      。(3分)

  11.毕加索总说一个字“纪念”,他要纪念什么?(3分)

  12.“毕加索一语不发地接待这些不速之客,一语不发地领着他们东看西看……”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饰方法,有何作用?(3分)

  13.当秘密警察官把一张复印的画给毕加索看,问道:“这是您作的吗?”毕加索为什么回答说不是,而说是“他们作的”?(3分)

  14.“这件事是值得再三念诵的。”为什么值得念诵,表现毕加索什么精神?(3分)

  15.秘密警察走了,毕加索再没听到什么下文,你以为是什么原因?(3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50分)

  自编一则寓言小故事,要求在文章最后点明寓意。200字左右。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 (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

  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0

  一、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 “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从能力方面讲,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独立识字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情感方面讲,五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在增强,处在一个由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这时他们强烈地要求自主、独立与成功。

  “阅读叙事性文章,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是新课标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根据这些相关要求,同时针对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我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现在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认识“擎、钮、瞻、聂、党”5个生字,会写“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4.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新知识,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训练重点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既是本文重要的写作特色,又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此外,课文写的是五十年代的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就成了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及学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思想感情,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的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读——找——换——想——读”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导入能奠定一堂课的基调,使教学过程顺利展开。首先我会以“跳绳”为话题,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提示学生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同学的跳绳,也可以先说单个同学的跳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等学生进行交流后,引出什么是场面描写——“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就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开国大典》。”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把抽象的场面描写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特点是什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引出新课教学,并为突出教学重点做准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场面。

  这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小环节:

  1、认读生字、词语,注意难写的字:瞻、嗓。

  2、说说题目《开国大典》中的“开”是什么意思,并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说说课资料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此后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3、欣赏影片,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4、采用影片与文本结合的方法,请学生说说作者围绕这件事主要写了哪些场面?请学生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把“宣布成立、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升国旗、阅兵仪式”填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

  由于五年的学生已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及强烈的自主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初读课文后,一起认读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较难写的字,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欣赏影片和对新中国成立前后史料的了解,学生能够在对课文有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通过上黑板写板书实践操作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重点。

  (三)研读“大会盛况”中的小场面,体会人民情感,掌握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

  本文重点描写了“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四个大场面,但重点是写了“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所以这节课我重点研读这几个小场面,以第一个小场面和第二个小场面为例:

  1、研读场面“宣布成立”

  (1)体会五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然后我会提问:“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哪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首先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到要背诵的第七自然段,然后由重点段的重点词(两个“一齐”)出发,请学生换词(一起)对比着读书体会,从而领悟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再提问:“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使学生的目光转移到其他自然段前后联系体会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紧紧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进行教学。结合教法中的“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和学法中的“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2)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这两个词的意思体会毛主席的声音传得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然后提问:“‘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哪些地方?人们有哪些举动?”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

  (3)指导朗读,要求背诵。

  根据课后要求,我首先通过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并且要求学生会背诵,这样做到了注重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真正达到“以读促情、以读感悟”。

  2、研读场面“升国旗”

  如同研读第一个小场面,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这个小场面的“点”与“面”是什么,使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特点,再次突出教学重点,然后让学生找重点词,抓住这些重点词中的“站”,说说它传神在哪里,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具体资料体会“站”的意义。最后由我概括性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最后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这个过程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设身处地写感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内心感悟中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

  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4、回读体会场面描写的写法特点

  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小场面,再一次体会场面描写的写作特点,即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四)首尾呼应,课时呼应,顺利结课。

  首先做这堂课的总结:这节课我们用“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 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三个大场面的思想情感及写法特点,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场面“跳绳”是这堂课的导入语,结课运用场面“跳绳比赛”做到了本课时的首尾呼应,使学生对描写这个场面不再陌生;由第一课时“会场盛况”中小场面的教学过渡到第二课时其他大场面的教学,做到了课时间的呼应,也提出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奠定基础。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皆为本文描写的大场面,但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用红笔标出),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

  开国大典

  会场布置  →  大会盛况  →  阅兵仪式 → 群众游行

  ↓                       

  宣布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公告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1

  地点:武汉市田汉大剧院 

  执教: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张滔元   

  版本:人教课标五年级《开国大典》

  一、课前谈话

  师:课前我们前聊一会儿天吧。同学们来过这个大剧院吗?

  生:来过。

  师:能具体说说什么时候来这里干什么吗?

  师:说话就得像他一样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师:全国有五家大剧院,为什么以田汉命名,你知道吗?

  生:田汉。

  师:是我国国歌的词作者。国歌的歌名叫——

  生:义勇军进行典。

  师:想不想听一听这国歌?

  生:想。

  二、理解课题

  上课铃响,出示媒体,师示意全体学生起立。

  师:从这振奋人心的歌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歌声感受到壮观。

  师:正如歌曲中所说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终于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迎来了伟大的历史时刻这就是——

  生:开国大典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再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联系课文的语句说说课题的意思。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孩子们,你们的读书习惯真好。谁知道了题目的意思?

  生:课题的意思是建立新国家的隆重的典礼。

  师:你明白了典的意思是典礼。

  师:谁再把时间地点带进来说一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师:把巨大换成另外一个词。

  生:隆重。

  师:还可以换一个。

  生:盛大。

  师:谁加上地点来说。

  生:1949年十月一日,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巨大的开国典礼。

  三、梳理课文

  师:多么盛大的典礼。这么盛大的典礼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默读,边读边思考,注意描写大典进行顺序的词句。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没有,作者写了哪几句?好些同学都想说。

  生:我找到第一句:早上六点钟、中央政府宣布会议开始、 阅兵式开始、 群众游行现在开始……

  师:他说的包含了很多,谁能概括地说。

  生:宣读开始

  生:典礼开始

  生:升旗仪式

  生:游行(学生边说教师表板出相关词卡)

  生:阅兵仪式

  师:还有呢,谁补充。

  生:奏国歌,升国旗

  师:还有呢?

  师:还有补充吗?

  生:毛主席与大家见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八自然段是?

  生:鸣放礼炮

  第九自然段呢?

  生:毛主席宣读公告

  师:谁能把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按先后排出来?

  请学生上台来排。

  其他同学心里和他排的是不是一样。心里和他排的一样的同学举手。

  师:(指着板书)这样六个部分是组成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我们说是大会。大会之前还写了什么?

  生:写了“参加的人员”。

  生:写了怎样入场。

  生:还写了广场的排列。

  师:就是会场的布置,你们真聪明。

  师: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说一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生:大会——阅兵式——游行

  师;这就是开国大典的过程,也是课文的内容。

  四、重点品读

  (一)理解“庄严的宣告”句子

  师:这节课重点学习大会部分,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再读读

  指名说

  生:5——10自然段

  师:也是这么想的举手。

  师:确实是从第5自然段开始,到10自然段结束。

  师:请大家细细地认真地读,想一想哪些场面深深地感动了你,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快速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书。

  师:读着读着,你是否发现了我们这里的错误?(指着刚才学生排列的顺序)谁发现了?你来说。

  生:宣布成立不在典礼开始的后面,在奏国歌的后面,宣布成立在第三位。

  师:这是一个错误,认真读课文可以发现问题。

  师:哪个部分深深打动了你,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生:我认为第7自然段,学生读这一段。

  师:你不仅找得好,而且读得也不错,谁也想把你心中的激动读出来。

  指名读。 “这庄严的声音——欢跃起来。”

  师:联系这段话中的哪些字词,你来体会一下。

  生:“一齐”,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壮观让我激动的场面。

  师:人数多,很壮观震撼了你。

  再指名读。

  师;不仅人多,这声音还传到了长城内外,而且传到了——

  生:传到了大江南北。

  师:传到了——

  生: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对一齐进行补充,还有整齐的意思,这么多人这么整齐,多难得。

  师:你太了不起了,对这个一齐还有发现吗?

  生:一齐说明三十万人像一个人一样,说明这三十万人的心是一样的。

  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

  生:欢跃比欢呼还好,欢跃是欢呼得叫起来了。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中国人民多么激动啊,在天安门广场,他们一起欢呼,一起欢跃,你仿佛听到了——仿佛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全中国的希望。

  生:我还看到了全中国人的幸福,都很高兴。

  师;高兴得怎么样?

  生:高兴得欢跃起来了,联系我自己,知道那时中国很苦,现在终于成立了新中国,多么高兴呀。

  师:谁能看的更远,在山村,在城市,在大江南北……

  生:我看到中国发展起来了,成了世界强国。

  师:此起,中国开始要发展。

  生:中国这头雄师醒来了。

  学生齐读这段话

  师:你们觉得你们的朗读把此时此刻人民的激动表现出来了吗?

  生:我感觉表达出来了。

  生:我感觉表达得不够,这时,全中国人民是很高兴,很激动的。

  师:你来读、

  学生读

  师:你读得好,把我们刚才体会的词都强调了出来,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师:(放录象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学生齐读。

  师:谁想读

  生读

  师:谁再来?

  生读。

  师: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起读。

  师:再把自己的激动表现出来吧。

  师:联系这句话,你觉得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

  生:以前的旧社会资本家不把人当人看,瞧不起中国人。

  师:不仅仅是瞧不起,是践踏在脚下。

  师:回想从前,你还有话说吗?

  生:以前的旧中国,都被帝国注意侵占,还挂着牌子 “中国人和狗不能入内。”  

  师:孩子们,那个屈辱真不堪回首啊!

  生:还签定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一些领土也割让出去了。今天中国站起来了,成了亚洲和世界强国了。

  师:从这天开始,那些屈辱的日子过去了。回想新中国的过去,还有说的吗?

  生:中国战胜日本,很不容易,感到很自豪。

  生:还有反动派不让新中国成立,对毛主席进行压迫。

  师;来的不容易啊,孩子们,这就是开国,这就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读。

  学生读

  师:停,你觉得你的激情在喷发吗?

  学生再读。

  师:对,就带着这样的激情来感受庄严的开国大典。

  师:再读下去

  生读“这庄严的  这雄伟的声音……一起欢跃起来。”

  (二)理解“瞻仰升起的国旗”

  师:还有哪一句话同样深深打动了你,哪些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生:第八自然段打动我,生读第八自然段“接着升国旗……”

  师:读得那么好,能不能说你的感受。

  生:以前中国人受压迫,现在可以从此抬头做人。

  师:再从这句话另外的词你有什么体会?

  生:瞻仰,人们对国旗很敬仰,很敬佩。

  师:瞻仰是什么意思?

  生:怀着崇拜敬仰的心情来看。

  师:表示看的词还有很多,谁说?

  生:俯视

  生:仰望

  生:瞧

  生:眺望

  生:了望

  师:孩子们课文用了一个瞻仰,为什么?

  生:一般用在对神才瞻仰,五星红旗是神圣的。

  师:五星红旗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带着这种感情读。

  学生读。

  师:又出现了两个“一齐”,表现此时人民的心是一起在跳动。

  再读一读,注意 站 字,有问题吗?

  生:“升起来”说明和站是相对应的。

  师:为什么说是升起来了?五星红旗代表了中国人民。还有问题吗?

  生:五星红旗升气来了和我们站起来了,表明中国成立了,不用被踩在脚下。

  师:难道中国人曾经是坐着吗?来,回顾曾经的屈辱,把你心中的话写出来。

  课件出示: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  ,表明——   !

  学生书写。配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写完的可以说了,没有写完的直接说出来。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又站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是十分强大的。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以前不敢抬头的中国人可以站起来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从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我们中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压迫了,可以抬头挺胸做人了。

  师:这就叫扬眉吐气了。

  生;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中国即将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了。

  生:中国不会受日本人的欺辱了,不会过那些苦日子了。

  生:那些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师:孩子们这就是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带着这样的激情再读“毛主席亲自按动     从此站起来了。“

  五、总结激情

  师:孩子们,我们的激情在迸发,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打动我们心的句子,打动我们的场面,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用强有力的语调宣布:(放当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录音 )观众鼓掌。

  这节课学到这里,下课。

  附课文: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各学校师生、各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人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参加。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而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坚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上。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办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部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阵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车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等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步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an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2、订正读音。

  3、自由读课文。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⑴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⑵ 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⑶ 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板书:

  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

  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⑴ 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⑵ 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⑶ 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⑷ 指导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⑴ 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⑵ 学生自由发言。

  ⑶ 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⑷ 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

  ⑸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② 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③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an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⑹ 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⑺ 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⑴ 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⑵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⑶ 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五、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六、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一二百字的课文梗概。

  【发表评论】

  这节课不仅有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要的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知识点比较容易使学生掌握,有很多信息供学生自学获得。(评论人:王晓英)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3

  一、说说教材

  《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游行”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 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第七自然段。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4.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是新知识,是单元语言训练目标、训练重点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学习场面描写,学写场面描写”自然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说教法

  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作者用场面描写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应让学生抓住场面中的重点词语品读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写,读中表情,读写结合。同时借助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说说学法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读──找──换──想── 读──写”的学习方法学习课文,即“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表情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 ──读写迁移,学写场面”。

  四、说说教学过程

  我反复、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了着样的教学流程:

  1.以“跳绳”为话题口头作文,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2.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

  3.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4.循法自学课文其它部分(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5.总结归纳全文场面描写特点

  6.读写迁移,以“跳绳”为话题学写场面。

  (一)口头作文“跳绳”, 形象解读场面描写

  1.师:你们跳过绳吗?请同学们以“跳绳”为话题进行口头作文,可以先说同学们跳绳

  的整个场面,再说单个怎样跳;也可以先说单个怎样跳,再说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

  2.生练说跳绳;师抽生口头作文。

  3.师:同学们刚才说的跳绳是场面描写,单个“跳绳”的描写是场面描写的“点”, 同学们跳绳的整个场面是场面描写的“面”,场面描写的特点是“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盛大的场面,生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场面描写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口头作文的实践中明白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特点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课文写了那几个场面

  1.认读生字、组词,书写难字:典、副、协、奏、诞、钮、瞻、拂、嗓。

  2.说说题目《开国大典》中的“开”是什么意思,并用时、地、人、事四要素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作者围绕这件事,主要写了那些场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把“宣布成立、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读公告、群众游行、升国旗、阅兵仪式”填在下面的恰当位置。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在学生参与板书的操作中迅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重点。

  三)重点研究课文重点部分(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情感、写法特点

  1.研读场面“宣布成立”

  (1)体会四个“一齐”的思想感情。

  ①师:本文重点写了“大会盛况”中的“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几个小场面。我们先看看“宣布成立”。 在“宣布成立”场面中点是什么?(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面是什么?(首都人民欢庆新中国的诞生)

  ②师:在首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面中,你认为那些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生找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最能表达首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③师:你能联系这段话中的重点词谈一下体会吗?

  ④(当学生自由谈感悟说到“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中的“一齐”时)师:“一齐”能换成“一起”吗?请同学们换词对比着读书体会,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不能换。“一齐”说的是大家不约而同,齐刷刷的动作一致,首都人民就像一个人,说明首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的心。。而“一起”没有不约而同这个意思。)

  ⑤师: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用了“一齐”,体现了首都人民的什么感情?(“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崇敬的感情;“三十万人一齐抬起头,一齐脱帽肃立……”中的一齐透露了首都人民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抓住场面中的五个“一齐”,前后联系体会中国人民对毛主席、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2)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启发想象,体会思想感情。

  师引导学生抓住“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体会意思(“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看出毛主席的声音传得很远,使全中国人民都激动、自豪。);启发学生想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都传到全国那些地方?人们有那些举动?从而体会全国人民都有一颗热爱新中国、热爱毛主席的心。

  (3)指导感情朗读。(师:你能通过读表达这种感情吗?)师、生:生练读、试读--师激情范读,生评价—再练读—赏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研读“升国旗”

  (1)升国旗这个场面中点是什么?(升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面是什么?(一齐瞻仰鲜红的国旗)

  (2)在升国旗,这个场面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传神,最能表达首都人民此时的感情?当学生说到“一齐、站、瞻仰、升”等词时,师引导学生讨论,确定“站”用得传神。

  (3)(师:这个“站”有什么言外之意呢?它传神在那里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前收集的新中国诞生前后的资料体会“站”的含义。

  (4)师介绍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资料(圆明园的大火燃烧着中国人民的痛苦、屈辱、灾难,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历经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学生写话。(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引导学生先抓住“站”联系上下文谈感悟,接着介绍历史背景,再以“如果此时你在开国大典现场,你想对毛主席、对全国人民说什么?”为话题设身处地写感受。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从内心感悟中国人民对毛主席、对新中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3.运用学法,自读“宣读公告”。指导学生运用学法,抓住场面中的面“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体会首都人民无比热爱毛主席的思想感情。

  4.回读大会盛况中“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三个场面,体会写作特点。(作者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地写出了首都人民在开国大典之际对新中国、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之情。)

  师总结,布置下节课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用“初读了解场面描写的点和面──细读找重点词句──换词体会感情──想象场面──诵读升华感情,回读体会写法特点”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及场面描写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个学法体会“会场布置、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几个大场面的思想情感、写法特点。并学写场面《跳绳比赛》。

  五、说说理论根据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应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凡是学习语言文字不着眼于语言形式,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20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对语文课的解读应该“走一个来回”。即首先透过语言文字,读懂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再回过头来研究文本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内容的。本堂课首先从语言形式入手,形象解读场面描写;接着在初读了解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几个小场面的学习经历了“读出意,读出义,读出形,读出情”到“比用语,比章法,品出味,悟出效”双向阅读心理过程。在理解文本中融语言训练,人文情感熏陶及感悟写法于一体;最后回到语言形式,学写场面,很好地体现了“鱼和熊掌兼得”(语言与人文兼得)读写结合的特点。

《开国大典》导学案 篇14

  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理解课文,训练学生适当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二,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

  2,理解含义教深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读一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几个场面?(典礼开始,毛主席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出示影片,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场面?(出示图片)

  2,谈一谈:

  看过影片,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想法,请各小组讨论,然后选一个代表说出来,比比看,哪一组讲得最好?哪组同学最聪明?

  3,找一找:

  1)请找出文章中你最感兴趣的段落,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读。

  2)请找出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谈出对句子的理解。(出示句子)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怎么理解?没“站”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的?谁领导我们“站”起来的?

  b“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传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怎么理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什么?“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什么?“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指什么?

  c“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怎么理解?“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何意?

  4,再谈一谈: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能抓住文章中心。现在请同学们再看影片,结合刚才学习的课文内容,再深入谈谈你的看法。

  5,背一背: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一比。

  三,复习巩固。

  对照板书,总结中心。

  四,布置作业。

  继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开国大典》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39651278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