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藤田初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精选5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一、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为了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根据这篇抒情散文的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三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妻”“庞”等两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研读课文,领会内涵。

  3. 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的语言,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本篇课文可安排两课时完成,下面我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  激趣启思,引入新课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教学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在上课伊始,我会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图片,提出问题:“孩子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学生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这样就会使学情高涨,激趣启思。

  第二环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初读,拿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悟。因此我通过自由放声读,同桌相互听读等环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我重点指导“妻”和“庞”两个生字的书写。

  第三环节  品读重点,深层感悟

  阅读教学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本环节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

  本文的重点是对“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件事的描写,因此,我重点设计这两部分的教学。

  (一) “栽花赏花”

  1.学生读2、3自然段,提出问题:“你认为高尔基跟他儿子的感情怎样?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高尔基的儿子也深深地爱着高尔基?” 重点抓住 “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语让学生谈感受,并用这几个词复述这一段的内容,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还可以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2.对于4、5自然段的教学,我通过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的教学策略,实现对美读的指导,以问题“呈现在你脑中的是一副怎样的景象?你能感受到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时心里的感激和快乐,引导学生感受到儿子在院子里种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对爸爸浓浓的爱。

  (二) “写信教子”

  请同学读课文的第6—9自然段,提出问题:“孩子们,在这部分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会找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我追问:“这里的‘给’是什么意思?‘拿’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而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四环节  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因此,我做了如下设计:“高尔基的儿子读完了父亲的信,会有怎样的感受?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给父亲写一份怎样的回信呢?动笔试试吧!”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读写结合,而且拓展了学生思维,深化了主题。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设计板书如下: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的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通过对栽花赏花的描述,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这种人间美好的亲情,这种亲情虽然是真情,却也是人之常情;而通过写信教子反映的却是父对子的一种严爱,它是一种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获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的人都需要”的人。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力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领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三、教学理念

  1、简简单单教语文  2、.全面依靠学生3.高度尊重学生。

  四、说教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了,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

  五、说教学流程:

  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课堂上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1、导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来板书一下课题。(指名板书课题)(让学生到黑板板书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写字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孩子们的胆量)板书完成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来齐读课题。(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胆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

  2、指名来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学生一两分钟的时间,让每个同学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是对上一节课的回顾,更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小结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组交流(学生交流,前一天的前置性作业。主要围绕读懂了什么?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每个成员交流完之后,然后小组中再围绕读懂的一个问题,再次深入交流。分好工准备展示)课堂四十分钟,不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正好这样的小组可以给每个孩子提供说的机会,锻炼了每个孩子说的能力。小组交流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巡视,看看每个小组,都是读懂的什么?这样让小组展示的时候,教师能做到心中有数。

  4、小组展示

  (一)高尔基的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十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一起回家去了。

  “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读懂的,你想高尔基的儿子从很远的地方来到意大利,一定很累,可是他顾不上休息,而是忙着种花,为爸爸留下美好的东西,可见他很爱他的爸爸。从上一个自然中的“探望”这个词读出来儿子很爱他的爸爸。

  (二)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从“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读出来的。

  我们小组还联想到一首写父母之爱的小诗:

  母亲的爱 是一杯浓浓的茶 需要我们细细的品味才能明白 其中的甘美  父亲的爱

  似一片浩瀚的大海给予我们一个温馨的港湾。“欣赏”这个词读出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5、拓展提升

  .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爸爸,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由高尔基的信读出了高尔基对儿子的崇高之爱,让我们再次走进高尔基的信中,细细体会这种崇高的爱。找个同学来读一下课文。

  其他同学静静地想,细细地品,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一回过后,让学生看大屏幕,高尔基给儿子的信,“岛上”“人们”“所有人”把这几个字变成红色。再让学生默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思考或发现,然后四人小组进行交流。然后让学生再上,学生可能发现高尔基对儿子的那种崇高的爱。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的爱更多的表现在对儿子的教育,一起读(屏幕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举例交流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给学生以充分读、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6拓展延伸

  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父亲写给他的信,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写什么呢?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什么?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7、总结

  从高尔基和他儿子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了高尔基和他儿子间这份浓浓的

  父子亲情,明白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个道理。赠送名言,再次点出文章的中心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8、说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继续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围绕课文设计延伸作业,不仅能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语文能力。

  9、说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爱

  “给”永远比“拿”愉快

  总之,生本的课堂,一般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努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揭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我设计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父子之间的爱。3.初步懂得人间有爱才快乐,爱就是奉献的道理。针对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运用生本的教学理念1.全面依靠学生。2.高度尊重学生。运用生本的教学方法:1.前置性学习。2.小组合作。3.小组互动。前置性作业:第一次:1.  读熟读好课文。2.  借助工具书理解“姹紫嫣红”的意思。3.  查找高尔基的资料。4.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第二次:1.查找有关“爱”或“奉献”的资料。2.  小组在习网上或qq群上交流读书收获,在交流的时候,要求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读懂了什么?是从哪里读懂的?是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为了让第二天小组汇报时能给其他同学留下较深的印象,也便于小组间的互动,我还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了展示用的课件。生本以来,我努力遵循生本的基本原则:1.以大阅读为中心,带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2.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3.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指引学生搜集阅读高尔基、有关“爱”、“奉献”的资料,课上以课文为依托,带领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并适时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堂,和理解课文相结合,努力实现着大阅读。布置前置性作业,引领学生先学,课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点拨,以课上以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小组互动的方式带动学生读书、思考、发表意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策略上,我努力做到大框架、大步骤:在课堂上按照小组交流、小组汇报、互动、教师抓点提升三个大的步骤实现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抓重点、抓关键,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一节课紧紧围绕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读出来?怎么读懂的?想到了什么?就是这一策略的具体体现。在推进阅读上,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课前听《海燕之歌》的朗诵,课后再推荐学生阅读,课中也给学生展示阅读的机会。

  第一课时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第一次前置性作业进行,目的主要是检查同学们朗读课文,自学课文,查找资料的情况,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再次朗读了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交流了高尔基的资料,对课文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此时,我又及时布置了第二次前置性作业。

  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但又不是完全放手,而是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努力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给我们提出几点要求,我想结合这几点谈一谈我在这节课上的实现过程。

  1.要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表扬激励学生,如注意运用 “说得好”“不错”“掌声””掌声表扬“”掌声鼓励”“热烈的掌声响起来”等语言,目的就是要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激励学生更好地思考和发言。整节课围绕着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来进行?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呼吸”,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想说,

  2.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任何一堂课都不应该从零开始。要关注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教学应以自读后的初步感受作为教学的起点;要针对学情,确定学习目标,精选学习内容。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少做无用的功。在这节课前,学生初始的阅读体验就是高尔基爱儿子,儿子爱爸爸,但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一步步加深,但却达不到高尔基的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这种高度,所谓大爱,就是高尔基希望儿子爱所有的人,爱就是付出,大爱就是更大的付出。在这节课中,教师的作用除了参与小组间的汇报,及时点拨,这是提升,但我觉得这还是小的提升,是在学生小组汇报基础上的提升。但,教师还要有一个针对教学目标的一种提升:那就是高尔基对儿子的大爱,大爱就是希望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3.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注意引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再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进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努力实现“例”的增值。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4

  一、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三、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四、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五、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六、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它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片叙事性的记叙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应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作者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用清新的文笔表达深刻的主题。

  课文先写了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化到教会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结束处:“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生活哲理。写作由浅入深,寓理于事。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3.通过诵读领悟,初步动的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同时把栽花赏花和写信教子两个部分;来体会父子间浓浓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高尔基信中的话:“给”永远比“拿”愉快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法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给予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第一模块:学情调查(4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打算先:

  让学生说说课文讲述了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了哪两件事情?

  并相机板书: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我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课前预习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应该没问题,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我可以让学生继续读课文,边读边思边体会】

  最终落实在引导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字“爱”表达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

  第二模块:自学“栽花赏花”体会父子间的爱(16)

  设计意图:都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过程中我重视学法指导,为此我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学,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1.我打算先出示任务:课文哪几个小节写“栽花赏花”(2-5节)默读课文,画出体现父子情深的句子(可以边读边在相关的语句上写出你的感受。)先让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

  2.读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以下是每个自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

  a.第二自然段抓住“探望”一次让学生体会儿子思念父亲了,不然不会千里迢迢地赶到岛上)

  b.第三自然段抓住“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引导学生感受“子爱父”并让学生通过读把这份爱表达出来吗?

  c:接着我准备引导学生说话,说说这样美丽的花儿在你眼里像什么?我想使这些美丽的花朵在学生们的心中扎下了根。继而又提出:在高尔基的眼里这些花像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对比式的提问,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红扑扑的脸庞,是儿子对自己深深的情、浓浓的爱。通过“傍晚、心里想到等词语来帮助学生体会高尔基享受着儿子的爱,心里充满感激和快乐。儿子在院子里种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有对爸爸浓浓的爱。“通过花儿像什么这一句对生进行句式训练,以及写作方法的指导(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于评价中深深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3、所以在此我准备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把这种美好的思念通过朗读读出来)

  第三模块:自学写信教子(8)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给学生充分读、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在这一环节我想先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课文

  1.想想高尔基的这封信里最想告诉儿子什么?默读课文做批注

  2.读完后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在这一板块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是什么意思(第一个是鲜花;第二个是不仅像鲜花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情感)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真正内涵。

  朗读记忆

  师:此处我想组织学生再来读读这封信把父亲的谆谆教导印在自己的脑海里。

  设计意图: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感情随之融入课文之中。希望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突破文章的难点找到了借力点,让学生有感而发

  第四模块:迁移运用

  设计理念: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使得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快乐,同时这一片段的教学设计,还使学生巩固书信的格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你们读懂了高尔基的信,他的儿子也读懂了他有许多话想对父亲说他会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设计理念:设计这个环节为完成练笔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做了铺垫。让学生有话可说,知道写些什么

  2、练习写回信

  3、交流展示

  总结:最后让学生结合板书再次感悟儿子栽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情,父亲写信也是用自己的方式教导儿子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谓父子情相牵心相连(画心形)

  第五模块:说作业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在此我准备设计以下作业

  1、背诵课文。

  2、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课后也注意去为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给别人带去美好的东西和欢乐。

  设计理念:希望围绕课文内容设计作业,不断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14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父爱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写信教子

  设计理念:这样的板书,很醒目,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有利于教师理清学生的思路,又能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说课稿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42491279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