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通用15篇)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用不同感情朗读,惋惜、赞叹、仇恨,相互交织成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朗读课文第一段应用惋惜之情,尤其读到“不可估量的损失”,该痛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用赞叹之情朗读第二部分要声色和谐,气势贯通,富有节奏。尤其第三节最后一组分句,要舒缓深沉,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第四节则要读得洪亮,尽显自豪。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用仇恨之情朗读课文第三部分,语速要稍快,“凡是”“统统”“任意”用重音读出愤慨之情。最后两句语速要稍慢,读得凝重、沉痛,以表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江苏省仪征市朴席中心小学)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2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

  (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

  (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

  (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

  (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

  (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

  (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

  (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

  (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

  (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

  板书:

  掠、搬、毁、放火。

  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

  (生齐读。)

  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教师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

  (教师指导。)

  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板书:

  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生齐读。)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

  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

  师:流连其间──,读。

  (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

  师:我给你拿着,读──

  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

  (学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

  第二课时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

  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

  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

  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

  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

  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

  (掌声。)

  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

  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

  (掌声。)

  (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

  评:这是本课的又一高潮。学生之所以情绪高,正是这一环节的设置。先是读,后是写,现在又读,环环相扣,环环都围绕一个中心──言语训练。

  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下面依照什么,根据什么,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

  评:背诵切忌死记硬背。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自然成诵,这样学生会记得更长久。

  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

  生:施帅旗。

  师:率领的率?

  生:元帅的帅。

  师:什么旗?

  生:红旗的旗。

  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

  (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

  评:一种关爱在不经意间流淌。

  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的?好,请你。

  (一女生再背,同样耳语。)

  师:(掌声)时间关系不背了。

  师: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却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心中抹掉。

  师:今天,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下面请大家认真读、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什么叫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读完了,请观察这四个字:苏、艺、奉、唐。现在推荐四个小书法家上来分别写这四个字。

  (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态度认真,近乎虔诚。)

  师:字写得好得红圈。

  师:这个字哪里圈红的?要圈就圈这里吧。

  (在“艺”字的折处圈了一下。)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一个苏,江苏人要把“苏”写好;艺,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奉,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请大家坐好,我送大家一句话:“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生交流。

  师:下课,有同学有话说。

  生:我真的觉得于老师和同学很接近,这很好。

  师:我得了两个字──“很好”,谢谢施帅旗对我的评价。

  生:(深情地)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

  师:握握手,老同学和小同学握握手。拍照。

  (古剑按动快门,众笑。)

  生:你虽然是老年男性,听了你的课,觉得你是青年男性。

  师:再上两次课就成幼儿园的了。

  (众笑。)

  生:(深情地,眼圈红润)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师:朋友,还是永远的朋友,握握手,合个影。

  (古剑按动快门,掌声。)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突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教者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3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拓展训练,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一、整体回顾,交流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相信同学们对圆明园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能用书中的话来告诉大家吗?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出示课件: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你能把这两句话用(“是……也是……”)这个关联词连起来吗?

  生:连接句子并朗读。

  师: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评价呢?读完2、3、4段你就会明白的。

  (反思: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对圆明园的评价,顺势抓住一个语言训练点,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再次整体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二、再现景观,增强自豪感

  师:默读2、3、4段,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圆明园的?生: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的珍贵文物

  师:谁来介绍一下圆明园的布局?

  生:指读第二自然段

  师:我们来欣赏一下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课件)“星”指的是谁?“月”指的又是谁?

  生:回答

  师: 理解的非常正确,同学们不仅读书了,而且思考了。

  师 :一副多么美的图画啊。置身在圆明园中是怎样的感受呢?用书中的句子回答。指导朗读。

  师:圆明园中到底有哪些风格各异的建筑和中外风景名胜呢?生:答,师板书(有---也有----)

  师:你想不想漫步在昔日的圆明园,进入那幻想的境界?(课件配乐欣赏美景图片),如此多的美景,一定有你最喜欢的一处,在你最喜欢的一处,写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读书的方法——作旁批。

  生:学生交流,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交流方式:读句子——说感受——训朗读——练背诵

  师:是啊,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中,包罗了江南美景和北国风光,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园中融会了中西建筑的精华。圆明园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美)板书

  师: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圆明园就在咱中国,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圆明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骄傲 自豪 热爱)(板书:爱)你能带着骄傲自豪的心情把对圆明园的热爱告诉大家吗?指板书,引导背诵。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里收藏的文物跨越朝代众多,年代久远。(上自……下至板书)师引读,所以-----------

  (反思:第二至四自然段是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我并没有把这三个自然段平分秋色,而是抓住重中之重。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抓住众星拱月的布局,理解星、月指的各是什么,感受众星拱月的布局的美。但是,教学中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第三自然段的教学除了通过伴随着优雅的古曲欣赏图片、通过朗读感受圆明园的美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但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既发展了想象力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掌握了作旁批的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重点段落的语言积累,采用抓关联词引读的方法,在本段教学也有所体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简单处理,以读代讲。整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产生了对圆明园的无比热爱之情,激发了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三、了解毁灭经过,升华主题

  师:这样的艺术宝库,这样的万园之园,后来怎样了呢?

  师:默读第5段,现在你是什么心情?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现在的心情是“恨”。交流自己想说的话。

  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无耻的强盗?

  生:(侵入------闯--------掠--------烧)说出自己的理由。

  师:英法联军在圆明园中到底都做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凡是-------------统统----任意)从加点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说说对凡是、统统、任意这几个词的体会,理解用词的准确性。

  师:引读,为了销毁罪证,------------------化成了灰烬。

  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片段来再现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野蛮行径。圆明园的一切还有吗?没有了。指板书添加“没”字。读出来。圆明园被彻底的毁灭了。

  师:看到这一切你想说什么?写一写。

  生:练笔,写一写圆明园被毁灭后的感受。交流。

  师:一场大火给圆明园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文化)这句话可以再简单一些的,(出示对比句子)哪句好,为什么?

  生: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太巨大了,不只是祖国文化的毁灭,更是对世界文化的摧残与践踏。

  师 :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如此巨大,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

  生:心痛(师板书 痛)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有一个问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了吗?讲一讲。

  生:体会这种反衬的写作方法对中心的理解所起的作用。

  (反思:本环节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英法联军及清政府的憎恨之情。通过抓重点词、句的教学,观看一段视频及圆明园被毁灭之后的断壁残垣,让学生体会英法联军的无耻行径,再写出自己的肺腑之言来表达对二者的憎恨。此时的情感由刚才的“爱”,一下子变成现在的“恨”。从情感的反差和笔墨的多少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但是,我感觉,对于离学生久远的历史,在激发学生感情的方法上,还有待仔细研究。)

  四、拓展延伸,激发爱国情

  师:圆明园被毁灭,原因何在?

  生: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和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

  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落后就要挨打。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反思: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无耻、霸道、野蛮及清朝政府的懦弱无能的憎恨之情还未散去之时,教师用悲愤激昂的结束语来感染学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4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一)

  【缘由聚焦】

  常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

  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赏析】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同样的内容,窦桂梅老师是怎么教的呢?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5

  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精彩片断赏析

  【缘由聚焦】

  常

  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同一首歌》,众多明星闪亮登场,用自已喜欢的方式,个性化地倾诉着自已由衷的情愫。《同一首歌》透过电视屏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国人为之深深眷注和感动,成为了每个炎黄子孙期盼和敬仰的生命之歌。如此精彩而富有人文情怀的舞台,每走进一个地方,都会激荡着本地的人情和文化,激励着本地人们的热情和奉献精神,进而激发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元素。序曲中的精彩有目共睹,过程中的情绪感同身受。然而,更令我值得深思的是节目最后由名歌星唱响的《同一首歌》,迥然各异的歌手敞亮不同的歌喉,展示不同的舞姿,怀揣不同的心境,但演绎着相同的旋律,抒发着相同的情感,传递着相同的呼唤……由此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也是在唱着“同一首歌”吗?——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的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分别在不同的时期上过《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细细品读他们的课堂实录,细细盘点他们的课堂精彩,好似在品尝各具风味的美食大餐,汲取各种不同的营养。今天我想把他们相同教学内容(2——4自然段)的精彩片断记录下来,用这“同一首歌”以飨同行。

  【精彩赏析】

  于永正:在导读中眷注生命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二、三、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起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特别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在告诉我,你们的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

  【赏析】于老师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阅读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对文中内涵深刻的句段,于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作品产生共鸣。在一唱三叹、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二、三自然段。” “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情读第四自然段。”于老师像一位导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掌握教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全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始自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爱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窦桂梅:在超越中丰富生命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结合课文二、三、四自然段去看一看。

  生:读了二—四自然段,我体会到圆明园当时辉煌的景象。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教师表扬该生汇报时会用连接词表达,并板书“有……也有……)

  生: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板书“有……也有……还有……)

  生: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板书“不仅有……还有……)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特别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名人书画,各种奇珍异宝。(及时表扬该同学会用“上自……下至”,“不但……还”介绍)

  师:从先秦到清朝大约有多少的时间?

  生:我估计怎么也得有2000多年吧。

  师:你很会说话,“2000多年”的“多”就要多出好几百年,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2400年左右的时间。同学们,就应该这样,当你对所估计的时间拿不准的时候,就用上“左右”、“多一点”等一类词,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准确。

  生:2000多年的时间啊,想想这里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

  师:有谁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面积有多大吗?

  生:好像5200多亩;应该是500多公顷吧。

  师:据老师了解占地面积有458。9公顷。一公顷有多少平方米,大家会算,那么我们就来估算一下,我们的教室大约120平方米,看看圆明园相当于多少个这么大的教室?

  生:(学生七嘴八舌猜测)起码有800个,我看得有9000个这么大的面积呢。

  师:是的,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1万多个这么大的教室(学生发出感慨),可见圆明园有多大。你想,这么大的面积由这些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怎样的景观。

  师:圆明园里所拥有的珠宝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学生依次说出)

  生:所以我们说“圆明园不愧是举世闻名的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让全体学生读这句话)

  师:那好,请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感到通过你的介绍,它的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指导学生用介绍的语气来读,教师适时示范。学生读出各自的“真是奇迹,很自豪,骄傲”语气,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好啊,那让我们再走进去欣赏。

  生:圆明园中有“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不仅有“映水兰香”,还有“南屏晚钟”。

  师: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请大家读一读:正大光明、天然图画、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汇芳书院、映水兰香、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别有洞天、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师:同学们想一想,光读这20景就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师:下面,我们就到三处风景名胜参观参观。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出示“蓬莱瑶台”、“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幅图画。

  生:“蓬莱瑶台”在云端里若隐若现,我住上去就成了神仙,真是人间仙境。

  生:“平湖秋月”在夜晚的灯火映衬下感觉很朦胧,住在那里一定会做美梦。

  生:“雷峰夕照”中的雷峰塔真高,直冲晚霞,真壮观啊。

  师: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拿出雨果写的文章,有选择地读一读。(略)

  师:难怪书中概括到——

  生:“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现在,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恍若月宫的圆明园中。(朗读二—四段)

  师:面对人间奇迹,你心中一定升腾起一种情感,正如雨果形容的那样——“虽然是皇家园林,可是岁月创造的一切最终都属于人类的。”所以,此刻在你心中,圆明园拥有的是什么?

  生:我想是结晶。(学生也有说智慧、创造等)

  生:是文化。(在互相讨论中,再经老师的引导,学生脱口而出)

  师:对,是文化!而且是不可估量的祖国文化!(回扣“不可估量”)请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

  【赏析】窦老师紧紧围绕“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才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一主题,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入境学习,通过对经典文本《圆明园的毁灭》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学生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魅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超越教材)和相关的语文实践,如引入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补充圆明园20处景观并选三处说感受,还有雨果的文章,以及圆明园占地面积等相关历史资料,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在重视过程的生成中,真正实现主题意义的开放有效建构。纵观教学,其精妙之处在于教学内容密度高,容量大,综合性强,学生所学层次分明、立体丰满,既有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这样的课堂,在对文本的解读中超越、整合,在整合中生发提炼,母语文化在课程资源的不断补充和融合中,渗透并丰盈学生的生命。

  王崧舟:在开放引导中享受生命

  师:快速读中间部分,你对咱们的圆明园又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知道圆明园本来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园林。

  师:你找到了金碧辉煌,还有没有别的词来形容圆明园吗?

  生:举世闻名。

  生:万园之园。

  师:金世界都知道在中国有一个万世之园——圆明园。再找一找,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呢?

  生:凭宏伟的建筑。

  生:还凭奇珍异宝。

  师:找到写宏伟建筑的那一段话,边读边看边找,这一段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写了几个“有”?

  生:7个有。

  师:写圆内景观,作者写了7个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景物多,价值连城。

  生:全国各地有特点的景物都集中在这里了,这儿好似个聚宝盆。

  师:王老师要问,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

  生:无数个。

  生:我从文中的省略号体会到圆内景物数之不尽。

  生:从“不仅……还有……”体会到多。

  生:我从各地名胜这里体会到无数。

  生:还有一个“等”字。

  师:一方小小的天地,容纳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这就是圆明园,这就是万圆之圆的圆明园。

  师:(出示)漫步园内,宛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把大家带到圆明园里去,(学生读)在这样的圆明园里漫步,你还想出来吗?我估计也不会有人想出来了,因为它的确太迷人了。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读。

  师: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里面的奇珍异宝。

  生:我仿佛看到了世界。祖国太伟大了!

  师:(出示连续图片)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座万园之园。(生读)陶醉了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话。

  师:同学们,但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圆明园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师:什么是强盗?强盗来了,会有同情心吗?

  生:老师,强盗来了,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我搜集了一份资料——《圆明园之最》,读了以后,你能明白一部分心中的疑惑,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撼。

  师:读完这则短短的材料,你的心震撼了吗?你震撼了吗?是什么让你震撼?

  生:我被圆明园的大震撼了。640个足球场,这是多么巨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撼了。

  ……

  【赏析】王老师以“圆明园凭什么成为万园之园?”这个覆盖面广,穿透力强,思维容量大的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当学生从面上罗列了几方面原因以后,继而从点上引导深入: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依据在哪里?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有价值的知识、思维和情感。进而王老师又匠心独运,以“漫步园内,宛如……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为信息焦点,通过情景朗读、体验品味引发联想:“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如此生发,不仅是对上文7个“有”所描述内容的融合,更是对下文教学的引领:“但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圆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王老师这一质疑,断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广的领地,个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随之而伴的是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语文实践。这样的课堂,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王老师有的放矢、开放引导,不仅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使自身的语言更发展,更是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愉悦思维的快乐,酣畅情感的宣泄,享受着生命激荡的快乐。

  读了三位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心潮为之澎湃。大师无愧为大师,他们的课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个性的光辉,中华民族语言的光辉,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的光辉。然而激动之余我冷静寻思:他们个性飞扬的课堂,共同在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缘于成功的元素又有哪些?于永正老师说过:思索和实践是成功的双翼。我想,三位老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大师,他们的课堂之所以闪烁出智慧的灵光,激荡着生命的灵性,正是因为不断地思索、不断地实践,才使他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浑厚的力量,才让我们感到震撼、鼓舞并为之仰慕。王崧舟老师常用一句话勉励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窦桂梅老师在她的《读书笔记》中写道:追求就是积极行动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挺进。是呀,正因为读书,读万卷书,才有了不断思索和实践的不竭的源泉;正因为追求,永恒的追求,才有了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高远的目标;也正因为思索和实践,不懈的思索和实践,才有了高唱生命之歌的激情喷薄和精彩飞扬。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6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周 勇 周小芬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本方案设计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颇有人文色彩的网络环境,使学生在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切实有效地实现对当前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最终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语文 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教时: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认知目标: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毁灭过程,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服务的。

  2.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抽象能力和网上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或难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并已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上网搜索信息的能力。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具有人文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网络环境设计与创设

  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专题网站。

  在主页上,我们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获取各种与课文内容吻合的图文声像信息,或读、或听……一切都在自读、自悟、自冶中完成。这样的环境真正体现出网络资源的多媒体化。

  在网页的结构上,我们设计了以下几大块:

  名园概貌:概括地介绍圆明园的总体面貌。

  名园风光:通过圆明园四十景,西洋建筑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的至真至善的美。

  历史文物:提供了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遗珍一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夕日的辉煌。

  名园浩劫:通过安排英法联军犯下滔天罪行的视频信息和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的记实图片,让学生在一种至丑至恶的情景中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极度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以上设计则使学生能较快的把握课文结构与内容)

  同时我们还设计了走进圆明园、新圆明园、神州风采、耻辱历史等栏目,并且推荐了几个网站:;等,这样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至真至美、至恶至丑中掀起情感波澜,激起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我们还开辟了"名园论坛"、"请您留言",为学生协作、会话、创新提供了保障。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我们提供的搜索引擎,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网页结构树如下:

  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

  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在网络资源和语文教学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在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的基础上,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创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确定选题。教师帮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三大学习主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性地围绕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

  4、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如推荐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的相关网址),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5、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他们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6.合作交流。学生利用powerpoint自主地对信息进行加工与重组后,通过广播,实现学习成果交流。

  最后,把学生的学习感受用一句经典言语概括,通过网上留言展示。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的信息和从课堂实践中获得的信息与他们的学习活动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开辟了网上论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体现出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性。 

  我们认识到: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更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教学方式的整合,是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整合,它促进了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①人--机互动。师生上网搜集学习资源--网上信息激发学习欲望--师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进一步上网搜集学习资源--分析、处理信息……师生运用电脑作为学习工具,电脑帮助我们打开学习空间,两者相互依存。②信息互动。网上信息--激发学习积极性--实践中获取信息--激起探究主动性--上网寻找信息支持学习--网上信息加工与内化--研究性学习的深入。③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深入发现问题--教师对教学中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拓展研究性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过程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 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来指导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本教学过程 以表格的形式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呈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并适时阐述教师在其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设计的意图。

  教学过程 :下载

  教 学 过 程 

  流程  环境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组织形式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发动机

  在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的基础上,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 1.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2.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只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

  3.师帮助学生归纳三大学习主题。

  1.生汇报交流课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圆明园的情况。

  2.看片段,情感体验。

  3.问一问:学生质疑: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为什么说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4.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通过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振动,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2.创设问题情景。质疑问难,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网上学习

  自主探究

  提供网络资源

  网上自主学习

  1、(教师提供网址. net(自制学习网))同学们,在网上有课文内容。请大家先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如何围绕三大问题来写《圆明园的毁灭》的。

  2.在三大问题中,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细细地读,并通过网络去探究这个问题。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提供适当帮助和指导,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

  1.学生自行输入网址,并认真阅读网上的课文。

  2.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选择感兴趣的问题并阅读相关的课文段落,充分利用圆明园网页课件,通过超级链接等方式大量搜索图文、声响资料,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3、学生自主搜索资料,对重点知识作好复制、粘帖或笔记,积极思考自己的学习主题。

  4、遇到问题,通过网络,询问老师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课前集音、像、图、文与一体,精心设计一信息量大的《圆明园》网页课件,提供好学习背景资料,和各类感性材料。使学生能通过网页,通文路,感其情,晓其心。

  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和自由的环境,这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充足的信息源。--创设好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在网上查询文字、图形、影像等信息,为进一步建构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奠定基石。--信息的搜索、筛选过程。

  网上学习自主探究

  小组互助

  协同学习

  我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善于向老师、同学提问,交流,发表看法。为了更深入地剖析问题,我们下面可以分组学习。并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地方组合一下,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待会儿,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来交流你探究的成果。(可用powerpoint来组合你最感兴趣的文字、图片等,制作一图文并茂的交流词。)

  2、教师根据学生的要求,参与小组学习,共同准备交流汇报的图文稿、解说词。

  议一议:自由组合,围绕共同问题协作学习,同时收集问题,组织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最后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学生在此可利用复制、粘贴等方法自制演示文稿。)

  2、小组之间充分交流,听取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及时修改、完善自己的探究成果。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设计协作学习环境。其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利用演示文稿,实际上是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存储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从而进一步建构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信息的加工、改组、存储过程。 

  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争当导游

  感悟辉煌

  同学们,老师发现你们都很认真,积极。我相信你们在互助学习的协作环境下,一定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还发现了新的问题,新的体会。下面我们共同来汇报交流一下各自的探究成果。

  1、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参与交流,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作点评、导拔,以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适时根据学生要求将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习结果屏幕广播。并提醒其他同学将有疑问的地方可随时询问。(当好学生的服务员)

  3.圆明园汇各地风景名胜于一体,集中国文化与艺术于一身,作为中国人的你,当你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4、老师用富有情感的语言作小结。

  (议一议):

  1.可以以同一研究主题为切入口,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进入不同的专题链接对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2.小组派代表或采用语言表达等形式并辅助屏幕广播,图文并茂地作介绍。或由学生利用制作好的演示文稿,组织解说词,并作介绍。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网上的大量资料充分发表意见。(1)品词 抓重点字词:通过"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先秦"等的链接感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赏句 学生戴上耳机自读自听,从优美语句、段落中的欣赏中想象美。

  (3)、演示 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文稿,配以声情并茂的介绍,移情于景,寓情于语。。。。。。。夸一夸:学生畅所欲言,赞叹圆明园的美,钦佩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才能,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读一读:

  学生个体活动,小组交流,师生、生生互动 教师角色的定位:组织者、导航者、协作者。教师无疑是情感的驱动者,而信息传递是驱动情感的首要媒介。在此创设这一会话情景,一方面是营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得益,相互启发,展示自我的环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整理、组合、再加工,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信息的编码、存储过程。以图释词,或部分到整体,或形象到抽象,展示生疑--释疑的训练过程。使这万园之园美至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场。 

  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播放被毁录像渲染反差 。  1、(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作过渡)同学们,圆明园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一座具有传奇色的皇家园林。。。。。。却在1860年10月18日毁于一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2、引导感情朗读 1.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学生满怀愤怒汇报网上学习结果。(1)看录像,痛诉英法联军。(2)读课文,表达愤怒之情。(3)讲背景,叹息旧中国的无能为力。。。。。。。2.感情朗读(极度仇恨)。 学生个体活动,师生、生生互动  网络上提供的《火烧圆明园》的录象、故事、诗词以及图片等资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和贯通,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大范围的探究,不仅体会到强盗们的贪婪、疯狂,而且了解?quot;国弱则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至极点。 

  发表感受拓展延伸 网上交流

  升华情感

  1.假如你现在就站在已成一片废墟的圆明园前,想象着昔日的辉煌和灿烂,你一定会有很多话要说,请在留言板上留下来。

  2.师同时进入"网上留言"。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留言板上的话题,开辟 "网上论坛"。

  4、布置课后作业 

  说一说、写一写:1、学生进入网上留言板,进行在线发言交流。

  2、学生个人留言完成后,认真阅读思考老师和同学的留言。

  3、作业 :选择留言板上你喜欢的话题,课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集资料,展开"网上论坛"。

  师生、生生互动 通过网上在线交流,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一吐为快,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开辟 "网上论坛",延伸课文内容,让学生运用已有信息释疑、解疑,提高搜索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 

  设计特色:

  1、本网络环境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自行设计了一个《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专题网站。在主页上,我们将课文内容安排在主界面,通过对关键词、句设置各种超级链接,将信息多样化呈现,使网络资源真正体现出多媒体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至真至美、至恶至丑的对比中掀起情感波澜,在自读自悟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方案创设了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师生、生生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不仅为《圆明园的毁灭》提供了一个网络,而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多重的网状关系。

  3、彻底转变教师―媒体―学生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表现为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品质的示范者、学生的师长、引路人和朋友。教师通过所组织、设置的网络教学环境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指导,使学生善于建构自己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得以不断改进。

  大大改变学生学习行为。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从网络广泛的、海量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并按照他们各自所好自行设计学习成果,通过广播展示,使学生个性充分张扬,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4、体现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从课前了解圆明园--课堂探究圆明园--课后反思圆明园(网上论坛),形成了教与学的系统整合,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调  

  1.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圆明园的毁灭”。“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2.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敏化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忆。读后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2.读后交流,在交流中深入感受课文。  

  三.提挈课文头尾,激发情感:  

  (一)针对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怎么说?作者用了哪个词语来形容这种损失?什么叫“不可估量”?课文中用了几个“不可估量”?(板书:不可估量不可估量)(指名读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此刻,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痛惜”、愤怒、痛恨)为什么?(师感情诵读—全体诵读第一段—指名读3人—齐读)此时此刻,你们内心的这份感受、这种心情可以估量吗?(板书:不可估量)  

  (二)针对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1)大火连烧三天的结果是?(板书:化为灰烬)  

  (2)什么化为灰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结晶;)(板书;化为灰烬)  

  (3)课文在“化为灰烬”四个字中戛然而止,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英法侵略者配得上是联军吗?是什么?强盗!)  

  (4)把积郁在你心中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宣泄出来,指导读两遍

  (三)紧扣课文重点,体悟情感:  

  针对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的内容。(除了这些,你从书上还知道些什么?)  

  (1)接着学生的回答追问:书上还用哪些词来形容这座皇家园林的?(板书:举世闻名)追问:“举世闻名”是什么意思?哪个字解释“全”?  

  (2)圆明园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宏伟建筑”)圆明园还凭什么举世闻名?(板书:“珍贵文物”)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1)你知道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写了这举世闻名的宏伟建筑?找到写建筑的自然段自己读。(自由读——指读第三自然段)  

  (2)仔细数一数,这段话写圆明园的建筑景观一共用了多少个“有”?

  (3)请你大声地告诉大家,圆明园中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有什么?抽生读。从这这些“有”你体会到了什么?  

  (4)假如作者要写尽圆明园的全部建筑和景观,还要用上多少个“有”?你的依据在哪里?(学生畅所欲言,从词语、标点……)  

  从大家的感受中,这一段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圆明园的美景是写不尽、道不完的。学生自由再读——抽生读重点句:  

  (5)感悟重点句: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漫步园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播放课件,师配乐诵读)漫步园内,你还想出来吗?(交流后有感情地诵读此句)  

  三.拓展背景,加深理解  

  1、师:圆明园中的美景是写不尽的,道不完的。单是园内的美景就让你流连忘返,让你陶醉,相信你读了手中的那份材料后你对圆明园会有更深的了解。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了解了什么,你对圆明园的什么产生了深深的震撼?  

  (生看材料)  

  2、师:看了材料,圆明园的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交流:读完这篇短文,你的心震撼吗?被圆明园的什么深深地震撼了。我被圆明园的宏伟建筑,规模宏大震撼。(640个足球场,十分宏伟)。  

  我被圆明园的建造时间震撼了。(为什么?)  

  我被圆明园的珍奇异宝震撼了。  

  3、但是,同学们,你们读对的、看到的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了!早已化为灰烬了!早已烟消云散了!  

  四.激情写话,激荡感情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世界上最精美、最宏伟、最珍贵的皇家园林,却在一场空前的浩劫中化为灰烬。(课件呈现:英法强盗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熊熊大火的画面)  

  1、圆明园中没有了什么?引读: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  

  2、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回扣理解第一自然段  

  齐读,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学生联系板书说。)  

  3、面对这把罪恶之火,你有什么话想说?写下来。  

  学生交流:  

  4.教师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比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无比憎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先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不可估量”,再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建筑和珍贵文物,从而突出它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最后讲述了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从而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作者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把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全文始终。通过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但是由于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更加丰富,更贴近生活。

  二、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路,在教学设计,我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

  课前参与就是学生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确立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他们通过上网查询、收集有关资料,如: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析归纳。这样,为学生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与问题走进课堂,促进了课上的学习。

  课中探究就是课上,学生利用自己整理的资源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究“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

  课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将要下课时,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

  这样,整节课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 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表现出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赞叹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3、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及毁灭的过程,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和遭八国联军损毁后的惨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信息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解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它曾被人们誉为“人间天堂”、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也曾这样赞美它:“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遗憾的是昔日那些美丽的景色如今已经烟消云散,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化为灰烬。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

  2、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欣赏由老师解说配乐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圆明园的地位价值及毁灭的惋惜。让学生真正融入到音乐、文字、图像中去,深入其中,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铺设好了情感场。

  二、课中探究:

  (一)感知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概括得出:  举世闻名

  (二)运用资源、共同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2-4节,想: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教师巡视指导学法。

  2、交流汇报:

  a宏伟建筑:

  1)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读。

  2)指名读1—4句,闭眼想象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3)出示布局图,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建筑?

  4)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感受读最后一句话。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期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b历史文物:

  1) 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体会读

  2)问:你说收藏着珍贵文物的圆明园又可以称之为什么?

  3)齐读最后一句话。

  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他们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及课前整理的图片、文字信息资源了解到了圆明园的建筑很美,历史文物很多。然后在汇报交流中学生结合资料学习文本,他们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理解课文,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利用媒体  深刻感悟

  昔日辉煌:

  1、出示课件

  2、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化为灰烬:

  1、导: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个让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圆明园,就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变成了废墟,它在烈火中痛苦的呻吟,让我们看看那惨痛的一幕吧!

  2、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3、带着你的感受自己体会读最后一节

  问:同学们,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呢?

  4、引导读:圆明园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一个神话,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具有传奇色彩,耗资巨大的皇家园林却毁在了侵略者在1860年10月的一场大火中。同学们, 下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节,请把你们无法释怀的痛、满腔的恨读出来。

  5、引读: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文明史啊!所以,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告诉我们:

  为了让学生深刻感悟到“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我再一次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体会圆明园辉煌的情境:看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影视片段,看后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这就是举世闻名;同时也使全体学生入境入情,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圆明园的热爱之情,这样使学生感悟、表达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当学生用读在抒发自己的自豪感后,我播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影视片段,将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展现于课堂,我进一步激情导读。这时学生情感已经被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侵略者的野蛮,去表达对侵略军的刻骨仇恨。

  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置身在当时的环境中,强化了直观感受,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三、课外延伸

  1、读写结合

  圆明园被烧毁了,这个损失确实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如今,145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同学们,假如此时此刻,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读一读。

  望着烧后的废墟,配着低沉的音乐,我进一步煽情,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受。此时的学生已经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到了不吐不快的程度了。这样,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写的欲望,使读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小结:忘却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布置作业: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圆明园的还立在那里,望着它,你还想知道什么呢?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分组合作再来查找一些资料,然后把你们知道的发到学校论坛。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最大限度的知识量。在课后,我引导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再一次的应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再一次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信息技术的工具性。

  板书: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

  举世闻名  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

  三、自我评价:

  1、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普通教学环境下,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了解有关圆明园的历史、风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这节语文课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养成一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课前参与、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8

  课前花絮师:同学们好!生:于老师好!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生:老师说的。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生:你叫于永正。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生:你跑过许多省市。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师:你们老师贵姓?生:邱老师。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生:你头发白了。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生:老年男性。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生:应该眼见为实。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生:是的。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第一课时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生(齐):《圆明园的毁灭》。师:书读了几遍?生:两遍。师:有看三遍的吗?生:我。(三、五个举手)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生:我痛恨英法联军!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生:第五自然段。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一生站起来读)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生齐读)(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教师指导)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教师指导)(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师:书读了一半。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 而且)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生齐读)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生:众星拱月。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师:继续读。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一学生读这一节)。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师:流连其间——,读。(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师:我给你拿着,读——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学生自由读)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师:很好。齐读,“所以”——,读——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 第二课时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掌声)(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评:这是本课的又一高潮。学生之所以情绪高,正是这一环节的设置。先是读,后是写,现在又读,环环相扣,环环都围绕一个中心——言语训练。)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下面依照什么,根据什么,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教师巡回指导)(评:背诵切忌死记硬背。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自然成诵,这样学生会记得更长久。)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生:施帅旗。师:率领的率?生:元帅的帅。师:什么旗?生:红旗的旗。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评:一种关爱在不经意间流淌。)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的?好,请你。(一女生再背,同样耳语)师:(掌声)时间关系不背了。师: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却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心中抹掉。师:今天,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下面请大家认真读、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什么叫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读完了,请观察这四个字:苏、艺、奉、唐。现在推荐四个小书法家上来分别写这四个字。(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态度认真,近乎虔诚)师:字写得好得红圈。师:这个字哪里圈红的?要圈就圈这里吧。(在“艺”字的折处圈了一下)师:下面看于老师写一个苏,江苏人要把“苏”写好;艺,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奉,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请大家坐好,我送大家一句话:“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师生交流师:下课,有同学有话说。生:我真的觉得于老师和同学很接近,这很好。师:我得了两个字——“很好”,谢谢施帅旗对我的评价。生:(深情地)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师:握握手,老同学和小同学握握手。拍照。(古剑按动快门,众笑)生:你虽然是老年男性,听了你的课,觉得你是青年男性。师:再上两次课就成幼儿园的了。(众笑)生:(深情地,眼圈红润)你是我永远的朋友。师:朋友,还是永远的朋友,握握手,合个影。(古剑按动快门,掌声)(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突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教者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9

  教学思路

  《圆明园的毁灭》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组的讲读课文,它是第七组重点训练项目“写文章要有中心”的范文之一。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基于文章的这个中心,我在第二课时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如下:

  教育方面:让学生记住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养方面:(1)了解圆明园的昔日辉煌,会回答课后思考题1。(2)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这四个词的意思,再说说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什么。(3)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来表达的。(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第三、四自然段。

  发展方面:(1)培养学生归纳抽象能力。(2)培养学生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能力。

  其中教学的重点、难点是:(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圆明园当年的样子,了解它毁灭的过程。(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首先,我巧妙地利用现代教育音像技术,通过看圆明园被烈火焚烧的画面,听建筑倾倒的声音进行情境创设,迅速把学生带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然后,我再采用先由学生质疑,再由师生共同归纳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这三个学习主题,学生只要通过浏览网络资源就可以基本解决这三个问题。

  二、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网上自主学习活动

  在网上学习中,我将它分为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两个部分。自主探索主要是让学生自由地按各自的需要充分地享受资源库中充足的资源,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学习能力选定。而协同学习主要是先由组长收集全组成员不懂的问题,然后组织组员给予解答;接着继续围绕课堂学习的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组长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

  在这一环节中,发展方面的目标得以解决。同时,学生在网上查询所需资料时通过看图片、文字解说、录像等对于理解堂上的三个学习主题和完成教育、教养方面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汇报交流网上学习成果,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

  全班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协同学习,展开小组讨论,经小组长的提炼后在全班汇报。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智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老师则可通过学生的回答检查学生对三个学习主题的理解,并通过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检查教学目标 是否完成。汇报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四、网上交流

  汇报交流只是体现学生的共同学习成果,是共性的表现,但不易适应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能反映个别学生的不同思想。通过网上虚拟的在线交流,“谈收获”的环节,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种种看法,选定自己的讨论对象,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和新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总结学习体会,升华学习目标,结束教学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确定主题

  (教师利用计算机软件展现圆明园被烧毁的动态画面,并以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述,激发学生的情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知道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知道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同学们体会到什么想知道什么

  生:看到这熊熊烈火,我非常气愤,也为我们祖国失去这样一座国宝而感到痛心。

  生:看到这熊熊烈火,我仇恨侵略者,也感到中国的国力太弱了。

  生:我想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为板书加问号)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在圆明园里收藏了些什么(为板书加问号)

  生: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板书加问号)

  二、网上学习

  1.自主探索

  师:这节课,(师板书)我们就要围绕这三个大问题在网上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只要解决了这三个大问题,刚才的小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

  师:请同学们点击第一行的第三个图标即(Internet Explorer),进入我们的学习网。在我们的网上有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课文内容以及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指板书)的一些相关的资料和提示。

  师:请大家进入学习目标,小声地把它读一次。

  (生自读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就是要通过自主探索、小组的协同学习把这个目标完成。在自主探索的时候要注意:(1)先看学法指导;(2)一边查找资料,一边对重点内容做笔记;(3)积极思考,完成练习;(4)遇到不会的问题请按“电子举手”询问老师。

  (明确学习要求后各自操作计算机自主学习,并完成手中的练习。时间为8分钟。)

  2.协同学习,加深理解

  师:刚才在网上老师清楚地了解大家学习的情况,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特别是一些学习能力正在提高的同学,能主动地通过电子举手与老师和同学交谈。下面,为了加深对三大问题的理解,我们分小组进行协同学习。请小组长先收集组员们不懂的问题、组织全组学习;然后再组织组员对三大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请组长对组员的汇报进行整理,准备向全班汇报。(约为8分钟)

  三、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师:同学们,刚刚在网上学习时,老师发现你们都很认真、积极,我相信你们在互相的协助下,一定寻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指板书),甚至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了新的体会,下面,我们各组就共同来汇报交流一下各自的体会吧!

  生:请同学们点击第二自然段。我们组认为可以从皇家园林、举世闻名、众星拱月这三个词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点击“举世闻名”,意思是在全世界中非常有名,说明了圆明园建筑美观,景物奇特,为天下所知。皇家园林指的是皇帝、后妃们居住游乐的地方。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它最初只有600亩,经过6个皇帝的苦心经营,扩建到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850亩,它更是无数能工巧匠用无数心血和智慧换来的。“众星拱月”一词最能体现圆明园的整体布局,“众星拱月”的意思是无数的星星环绕一个大月亮,“月亮”是指圆明三园,“小星”是指无数的小园,我们从示意图中看到,其实圆明园的平面图是个倒置的品字形,我们觉得它很巧妙,所以认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我们组同意黄粤川的意见,圆明园的布局是如此的精妙,怪不得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我们组认为从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也能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请大家点击第三自然段,看最后一句话,这里的“漫步、漫游、饱览、流连、幻想”这几个词写得很好,“漫步”是指没有目的悠闲地走,说明圆明园很大,环境很好。“漫游”是随意的游览,与漫步的意思差不多。“饱览”是指看个够,在外面看不到的景象,在圆明园里都能看到。请大家点击游览图中的狮子林,我们可以看到狮子林里有形状各异的假山奇石,它本在苏州,可在圆明园也可以看见。“流连”是指舍不得走,也就是说来到了圆明园就一辈子也不想走。“幻想”是指对没有实现的事物作出想象。

  师:也就是说,有我们心目中最美的景色原来也可以在圆明园里看到。你读得那么好,能不能有感情地读一读。

  (生朗读)

  (师示范读)

  师:同学们愿不愿意读

  (生配录像读)

  师:能背的起立,我们把这句话背出来。

  (生配录像背)

  生:我们小组认为圆明园的建筑有3个特点:第一是许多景物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第二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第三还有许多西洋景观,如远瀛观、万花阵。这些特点都能体现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师:圆明园的景色真可谓包罗万象、风格各异啊!

  生:我们小组从“金碧辉煌”和“玲珑剔透”两个词可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从网上资料可以看出,金碧辉煌是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玲珑剔透是指器物小巧玲珑,比如游览图中“万方安和”的建筑就十分有特点。从热闹的买卖街和山乡村野也能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因为买卖街显得热闹,山乡村野幽静,十分吸引人。

  师:那圆明园中是不是真的有商人在做买卖,有农夫在耕田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生:象征。

  师:用你自己的话来说说“象征”的意思。

  生:代表某种东西。

  师:所以读“象征”时要重一点。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能背的一起来试试。

  (生背)

  师:刚刚同学们的汇报都十分精彩,下面根据这个问题(指板书)继续汇报。

  生:请大家点击“青铜礼器”,我们组认为青铜礼器是先秦时期的物品,距清朝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有收藏价值。再点击“名人书画”,在圆明园中收藏着各个朝代有名的人的书画,很有艺术价值。所以说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你读书真认真。你们组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个问题的

  生:我们组是运用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的。

  师:是啊!无论是先秦的青铜礼器,还是历代的名人书画,都极具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它们对研究我国的古代文明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1860年10月18日,这一座由无数能工巧匠付出了几个世纪的辛劳而建成的圆明园,这一座由乾隆皇帝下江南所带回来的园林之梦被狠狠的打破了,是谁犯下了这样的滔天大罪是谁践踏了人类历史的文明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配录像)

  师:你们小组是怎样理解这个自然段,怎样理解这些带点词的呢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认为“统统”和“凡是”是全部的意思,“实在”是指确实,“任意”是指随意,从这些词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霸道。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他们的贪婪。另外,侵略者们是用了“掠、毁、烧”三种方法把我们的圆明园给毁了。

  师:英法联军在圆明园里疯狂地抢掠,实在抢不走的就野蛮地毁,确实毁不掉的就狠狠地烧。啊,无情的大火连烧三天三夜,我们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是谁毁灭了它

  生:英法联军。

  生:清政府。

  师:对啊,同学们,国弱则被人欺。因此,我们必须好好学习,振兴中华,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该怎样归纳中心思想呢谁来汇报

  生:课文写了圆明园的宏伟,收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以及英法联军毁灭它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师:(板书:热爱、仇恨)作者正是围绕着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个中心写了两方面的内容,(指板书)所以,平时写文章时一定要围绕中心。

  四、网上交流

  师:学完了课文,同学们有何体会大家可以从思想内容、语言文字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谈,请大家分别进入这三个网址进入我们的网上论坛。

  (生进入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

  师:同学们,圆明园的毁灭是我们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奇耻大辱,因此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略)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弄清文本脉络。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精读、品读,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奠定情感基调

  1 .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

  板书课题:让我们举起写字的手,一起写下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被两个强盗毁灭了!被英法联军的熊熊大火毁灭了!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2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相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课有许多四字词语用得十分精妙,我们再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词语:

  举世闻名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 平湖秋月 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 武陵春色

  诗情画意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奇珍异宝 不可估量

  二、走进开头,读文引发质疑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文本,细细地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书,迅速翻到第二十一课,自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自由出声读)。

  2.打开课文,映入你眼帘的第一是“不可估量”,第二还是“不可估量”,此时,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滋味?

  (悲痛、愤怒、伤心……)

  3.我们来读读这个开头,把你的心情读出来。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圆明园被谁毁了?被怎样毁掉了?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掉?圆明园被毁之前是什么样的?)

  三、学习结尾,感受被毁之耻

  1.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画出最让你触目惊心的词语。

  2.听了这段文字的朗读,你了解了什么?

  (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践踏、毁掉的;)

  3.他们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课件出示,根据学生回答强调“掠、搬、毁、烧”)

  4.哪些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凡是、统统、任意、毁掉、连烧、笼罩……)

  5.删词换词,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来到北京,进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烧了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了灰烬。

  (1)分别读这两段话。

  (2)换掉或删除一些词语后,有什么不一样?谈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我们来看一段录像(播放火烧圆明园的录像)。

  我看得出,看录像中,一定有一种情感什么充满着你的胸膛,是什么情感?(屈辱、愤怒、痛恨……)

  5.价值连城的国宝被统统掠走,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他们任意破坏的哪一样不是无价之宝!最可恨的是,他们在中国的圆明园里犯下了滔天罪行后,还企图放火烧毁罪证,这就是帝国主义的嘴脸,带着你此时的感情,齐读——1860年10月6日……

  四、昔日辉煌,更添被毁之痛

  1.请告诉大家: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愤恨,那么大的怒火?

  2.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3.根据学生回答,大投影出示

  (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4.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会激起每一个中国人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的痛恨,读一读,想想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2、3自然段)

  5.找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圆明园在北京西郊……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这句话是介绍圆明园什么的?(位置和结构)

  (2)如果让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这段话,你会强调哪些词语?(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说说看。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出示课件,看圆明园的分布构成,在图上找一找,那个是“星”,哪个是“月”,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宏伟。)

  (3)哪位同学查过资料,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

  圆明园的总面积350公顷,占地约5200亩,(最新制定的方案,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范围东至圆明园东路,南到清华西路,西至圆明园西路,北到规划公路一环,占地面积458.9公顷。)

  (4)我们的学校大约占地十亩,大体估计一下,圆明园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学校?

  圆明园的面积相当于我们500多个学校那么大。各个大园以及小园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是多么壮丽的景观!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段)

  6.如此气势恢宏的圆明园里,有多少让我们啧啧称奇、留恋往返的美景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找到几个“有”?(7个)

  7.指名读带“有”的句子,相机板书:“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1)这些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圆明园的建筑各具风格,千姿百态,既有殿堂的宏伟之美,又有亭台楼阁的秀巧之美;既有热闹的街市风光,又有幽静的自然风光,所以说它是建筑艺术的精华。)

  (2)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来展示圆明园中那宏伟的殿堂、小巧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与幽静的自然风光吗?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你就会读进去,读得更好。自由练读后分男女生读。

  (3)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几处名胜景观吧。(投影出示几幅圆明园美景图)你可以选择一处说说感受。

  “蓬莱瑶台”:(据书上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武陵春色”:(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也是想象。这样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

  “平湖秋月”:宁静而美丽

  “雷峰夕照”:高高的雷峰塔直冲晚霞,瑰丽壮观!

  (4)这美丽迷人的景色只是圆明园的冰山一角!大家知道圆明园的景点有多少处吗?

  (学生介绍了解的资料:圆明园的景点就有40处。这40处景观也是“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比如有“平湖秋月”,有“西峰秀色”,有“曲院风荷”、“观澜堂”,有“君子轩”,还有“关帝庙”。)

  (5)下面我们只选20处景观的名称,请大家读一读(投影出示)

  正大光明 上下天光 杏花春馆 坦坦荡荡 长春仙馆

  万方安和 武陵春色 山高水长 月地云居 汇芳书院

  映水兰香 远山天北 西峰秀色 四宜书屋 平湖秋月

  蓬莱瑶台 别有洞天 坐石临流 曲院风荷 江南屏乡

  ……

  仅仅读这些景观名称,你有什么感觉?

  (光读这20景的名称就需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一景一景参观得需要多少天啊!)

  (6)法国大作家雨果眼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呢?

  出示雨果的文章,指名读。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 雨果”

  (7)是啊,这是一座多么美妙、神奇的圆明园!当我们漫步园内——学生接读:“有如漫步在天南海北……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我们又怎能不惊叹,圆明园是——(出示大投影)“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8.引读,试着让学生背诵“因为,在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里,有……也有……;有……也有……;园中许多景物都是……,如……还有……;园中不仅有……还有……”(10分钟)

  9.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齐读“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从哪一段知道的?(第四自然段)

  (1)那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2)从先秦到清朝大约多少年的时间?(两千多年)

  (3)经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约是两千三百多年的时间。想想会有多少名人字画和奇珍异宝。请用自己能想到的词语来形容。

  (应有尽有、不计其数、成千上万、数不胜数……)

  (4)在20xx年4月,北京保利集团以将近4000万港元将其中的虎首、牛首、猴首买回,使他们重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知道了这些,你心里又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惊叹和自豪齐读四自然段。(4分钟)

  五、美毁对比,拓展引发深思

  1.是啊,多么恢弘,多么美好的圆明园!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去了,毁掉了……圆明园里,有的是荒凉的废墟,有的是残垣断壁,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缓缓擦去板书,只留淡淡的痕迹)

  圆明园的毁灭是——学生齐读:祖国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不可估量的损失!

  2.课件出示五幅圆明园废墟图,读下面的词条——

  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而跪。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

  时期,一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据说,中国人龚橙——诗人龚自珍的儿子就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3.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在风雨中伫立了150年的废墟,还有圆明园里残留的柱,书写着中国150年的耻辱。面对圆明园的废墟,看着这残垣断壁你想说些什么?想对谁说?是将铁蹄踏进圆明园的英法联军,还是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或者,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1

  【设计思路】

  一、主导思想 

  已成废墟的圆明园依然屹立在那里,成为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这一切的一切,怎能是一个“情”字了得!激发学生情感,自得自悟。

  1、自主课前初现:

  提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收集到丰富的资料,图片,通过交流,学生初步了解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当年圆明园的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而对被烧后的圆明园,充满了愤怒,痛恨,惋惜之情。

  2、自主在课堂呈现:

  课堂基本模块是:

  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组成。

  以翻开历史书籍为线索连贯全文。

  课堂的中心任务:以读促讲,将学生领入情境,激发情感。

  3、自主在课后体现:

  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辩论题: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

  课堂按“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的线索统领全文。学习时采用倒序的手法,先用圆明园毁灭前后的鲜明对比,来触发学生的,在反复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种爱国的热情油然而生。再回到第一自然段,当学生不得不接受这个惨痛的历史事实时,学生情不可抑,迫不及待地想读,说,写,此时安排自由创作空间,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平台。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 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能背诵感受最深的段落。

  ⑷ 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培养学生对美与丑的识辨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涵。

  【教学准备】

  上网搜集圆明园辉煌时和被毁时的图片制作成相关的课件,节选《火烧圆明园》的录象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名言引题,激趣导入

  翻开历史的长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便历历在目。今天,让我们把目光锁定在1860年,因为当时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建造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法国最著名的大作家雨果曾这样说:“在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就是圆明园。”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去欣赏这万园之园的精华吧!

  板书:

  圆明园。

  二、再现历史的美景,感悟交流体会

  自由读书时间:

  (大屏显示)

  1、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一边读一边勾画,批注。

  3、读后谈谈感受:

  分别请同学读感受最深的自然段,读后说感受。

  如果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说感受时,引导出“众星拱月”,课件展示,重点理解。

  如果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读后说感受。带领学生欣赏几处景色的图片,进入情境。书上还给我们举例介绍了著名的建筑物和风景区,我们用引读方式到课文中找一找。

  如果同学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感受。欣赏图片。

  请你随着这悠扬的古曲再读三四自然段,将你心中的感受一读为快。

  4、(出示全景图)就在这座历经六代皇帝花费了150年的时间修建的圆明园中,有风格别致,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有引人入胜的西洋景观,再加上收藏了无数稀世珍宝,中外的史学家们给与他至高的荣誉,(出示每段中心句)指导学生朗读: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让我们再一次自豪地呼唤它的名字。(圆明园)

  三、面对现实的残酷,激发爱国情感

  老师引语:

  然而今天,我不得不在它的后面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写起来不容易,读起来让人心里也沉甸甸的。指导“毁”字的写法。轻轻读一读课题,加入你的理解再读课题。

  读了课题,进入“自由问答天地”。学生提出疑惑。

  让我们再一次把历史的长卷翻开,撕开那道在中国人的心底里永远不可能愈合的伤疤。

  (看录象。)

  老师引语:

  此时此刻的圆明园就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样束手无策,被无情地践踏,掠夺,就让我们到这些充满着血雨腥风的文字当中去寻找这些强盗们罪恶的嘴脸吧!

  引导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1、先分别请三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分别适当点评。

  2、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时间,再请2位同学读课文谈感受。或请同座位一起读一读,读后谈谈感受。

  3、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读。

  4、划出所有暴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词语。还想读吗?

  5、此时此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最精练的文字概括。

  6、一个人的愤怒代表不了一个民族的觉醒,亿万炎黄子孙的愤怒才能让我们看见几缕微弱的曙光。所有愤怒的同学们,把你的满腔怒火读出来吧。

  7、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如入无人之境,为什么英法联军侵入圆明园可以任意的抢,砸,烧。这是引起我们愤怒的根源所在,请同学们课下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等相关史籍,相信你的感受会更加深刻的。

  四、痛定思痛,接受现实

  文章第一自然段开篇明意,告诉一个惨痛的历史事实,用您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揣磨,哪些词语最能触动你的心弦,自由读一读。

  学生说感受后,指导齐读。

  五、自由创作空间

  师引入:

  是啊,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永不停息。144年的风风雨雨都已过去,已成废墟的圆明园此刻依然屹立在那里,只留下民族的耻辱,那是一道至今让人隐隐作痛的伤痕。历史是残酷的,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来鞭策现实,不回忆历史的残酷,又怎能去展望美好的未来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荡气回肠,让人遐思万千的音乐声中,拿起笔来,表述你的心声吧!

  (配入《我的中国心》歌曲。)

  大屏显示:

  自由创作空间:1、语句通顺。

  2、达真情实感。

  生自由创作,老师巡视鼓励。

  生交流感受。

  学生说到的精华可以写在黑板上,(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落后就要挨打等)学生想写什么都可以,最后齐读作为结束语。

  【课后反思】

  1、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课堂实现了情谊融融,书声朗朗的教学目的。“自由读书时间──自由问答天地──自由创作空间”环环相扣,课堂结构十分严谨。自由创作空间以作业纸的形式出现,其中有收集课外资料,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资料的能力。

  2、自由问答天地中,通过读书,解决了“谁要烧?怎样烧?”的问题,而学生随机问到的问题,应及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上下五千年》。

  3、学习圆明园的辉煌这部分时,应注意出图的顺序最好与课文相符,这样无形当中学生又游览了一遍课文。

  4、对于课文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提前预设,设计几种不同的思路,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2

  课前花絮

  师:同学们好!

  生:于老师好!

  师:怎么知道我姓于的?

  生:老师说的。

  师:说我姓于。老师还告诉-你们什么?

  生:你叫于永正。

  生:你是一位全国特级教师。

  师:全国特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众笑)还讲什么?

  生:你上课时对待学生很平等。

  师(笑):说的好话真不少。

  生:你当学生是自己的朋友。

  生:你跑过许多省市。

  师:跑过,用腿跑。(做奔跑状)(众笑)到过,跑过也行,快就用跑,跑过许多省市。

  生:你是一位中年男性。(笑声)

  师:中年男性,不是女性。是男是女?(众笑)

  师:你们老师贵姓?

  生:邱老师。

  师:当你一见到我的时候,对你们老师说的话产生怀疑吗?有什么想法?

  生:你头发白了。

  师:不是中年男性了。(众笑)

  生:老年男性。

  师:看来邱老师说得不准确。不是中年男性,是老年男性。

  生:你很幽默,很平易近人。

  师:很幽默,很平易近人。来,握握手。(与该生握手)你很会思考。

  生:原来于老师也是戴眼镜的。

  师:戴眼镜好,后面的同学看不见——在下面做小动作看不见。

  师:对我产生怀疑吗?中年男性一下子变成老年男性。对邱老师的话还相信吗?光听说就相信这不是科学的学习态度。

  生:应该眼见为实。

  师:你对邱老师的话半信半疑?

  生:是的。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两节课后请你站起来,把你对我的印象说一说,好吗?一言为定。(指着刚发言的学生说)

  生(大声):一言为定。(抚肩示意生坐下)

  (评:教学伊始,于老师利用与学生初次见面这一特殊情境,与学生进行交流。看似闲聊,实是切切实实的言语交际训练。可谓亲切自然,不露痕迹。)

  第一课时

  师:师生问好后就不要再站了,现在上课。知道学哪篇课文吗?

  生(齐):《圆明园的毁灭》。

  师:书读了几遍?

  生:两遍。

  师: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举手)

  师:好,请坐。有超过她的吗?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是预习,看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学,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评:教师在黑板上写的字流露的是情感、责任、体贴。于老师寓写字教学于课题板书之中,不仅能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同时有利于学生美好情感的形成。)

  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读书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评:于老师要求学生读书做记号、写批注,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通过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悟课文内容,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现在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才(上课前)完全不一样了,咱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生: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师:他读出一个难过、痛心、恨。(板书“恨”字)注意“恨”这个字的写法,竖心,先两边后中间。这位同学说了,他一恨英法联军,二恨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同学们,你读到课文哪一段最恨?

  (评:时时不忘写字教学,在写字评析中提升情感。)

  生:第五自然段。

  师:读到第五自然段最恨,请同学们再把第五自然段读一读,把你的恨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请你读第五自然段。

  (一生站起来读)

  师:请坐。看黑板,(板书掠、搬、毁、放火)价值连城的国宝统统掠走,这个“掠”活化了侵略者的嘴脸,这是第一可恨。二可恨,人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三可恨,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同学们,任意破坏的是无价之宝呀!最可恨,他们企图放火烧毁罪证,罪行是活的东西,销毁了吗?同学们再看书,这是帝国主义的嘴脸,一齐把最后一段读一读,1860年10月6日——读

  (生齐读)

  (评:课文朗读,于老师没有从技巧上指导,感情是体会出来的,是感悟出来的。学生通过悟,体味出了一个“恨”,学生读得很到位。)

  师: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如果你发现了请做记号。这三个自然段,总起来写了什么?

  (教师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潜于功夫兴味长”要静心、专心读书。(教师指导)

  (评: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品味出来。于老师让学生通过细细体会来理解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师: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的恨?

  生: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书读了一半。

  生: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板书:不但 而且)

  师:看黑板,这就是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毁灭了,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使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痛恨,读一读,这叫会读书,告诉我,课文哪几个部分写的是建筑宏伟?谁来读,请你读。

  (一生读2、3、4自然段。生边读师边讲解。)

  师:停,大家想象一下,它有三个大圆组成。大家一齐读,它由哪三个大圆组成。

  (生齐读)

  师:停,想象这三个大圆周围有许多小圆,这就叫什么?

  生:众星拱月。

  师:这一段主要写圆明园的什么?

  生:圆明园的地理位置。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圆明园由三个大圆和三个小圆组成。

  师:继续读。

  师:这两节重点介绍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里面用了两个“有……也有……”,谁站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一学生读这一节)。

  师:停,蓬莱瑶台,有知道的吗?

  生:我在电视上看的,说蓬莱岛上住着许多神仙。

  师:书上这样说的,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还有一座方丈、还有一座叫瀛洲,神话传说中说的,海上三座神仙住的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你懂了吗?就是山上的建筑,神仙住的地方。这是根据古代诗人的文章,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这是想象。

  师:武陵春色,有懂的吗?我看谁书读得多。

  生:大概指张家界的武陵源吧。

  师:张家界的武陵源是根据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来命名的。这一部分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是想象。继续读。

  (评:于老师教学生理解字、句的意思,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循循善诱,相机点拨,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理解的能力。这个做法值得仿效。)

  师:流连其间——,读。

  (一生读,师鼓励并指导)

  师:你再读一遍,不要着急,第三遍读不好还有第四遍,再读一遍。

  师:我给你拿着,读——

  师:不是很好,看来人与人需要互相帮助。读了五遍终于读好了。掌声鼓励一下。(掌声)请坐,读不好是正常,一遍读好了是超常。三遍读不好是正常。

  (评:“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于老师不断给这们学生鼓励,并暗示互助对学习的帮助。可见,于老师对课改有着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2、3段?

  (学生自由读)

  生:我会以十分自豪、十分高兴的语气去读。

  师:请你以自豪的语气把第3自然段读一读,注意把自豪的语气读出来。开始读。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的表情非常好,真是非常自豪。请你站起来读,表现跟刚才一样。

  师:真好。可惜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书拿起来,再次读这一段,把我们的恨、怒读出来,读——

  师:我发现每位同学的表情都在告诉我,你们心中燃烧着恨。如果圆明园的文物还完好无损地放在那儿,我们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情读第4自然段?

  师: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师:很好。齐读,“所以”——,读——

  师:如果它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我们每个中国人现在看了该是多么自豪。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掠走了,搬走了,毁掉了。让我们记住这一天,1860年月10月6日,这是中华人民的国耻,拿好书读。1860年,读——

  (评:于老师巧妙地将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感情,再通过诵读表达出来。)

  师: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休息一会儿。

  第二课时

  师:我发现同学们有两大优点。第一,读书非常投入,越读越好,越读越懂,感情越真挚。第二优点,读书会做记号。有许多同学把第二、三、五段画了许多波浪线,而且有人在旁边写了一句话。喜欢第三自然段的能不能把原因告诉我。

  生:因为这一段主要讲了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生:圆明园很美丽,它是中国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好,这是他说的几句话。这就是会读书。这一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还知道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第五段做了记号,因为你读了两恨,一恨,英法联军;二恨,满清政府。这两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继续上课。

  师:课文2、3、4、5段都读了,唯独第一自然段没读,谁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纠正“估量”的“量”读第四声不读第二声。)

  师:一齐把这一节读一读。

  师: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个损失吗?(板书“?”)你对作者对这一部分的议论有意见吗?同学们,听我说,英法联军,还有后来的八国联军,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他们的舰队不远万里驶入中国领海,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成的枪弹、炮弹屠杀中国人,然后,逼迫满清政府在中国人发明的纸上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这仅仅是损失吗?我想每一个中国人读了这篇课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对自己,对别人,甚至对至今还在搞霸权主义的国家说。把此时此刻要说的话写下来,待会儿交流交流。愿意对自己说的对自己说,愿意对别人说的对别人说。(师巡回看)师:看了课文的插图,那样好的皇家园林变成残垣断壁,你难道不想说什么吗?

  (学生自由写作,师来回指导)

  (评:《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学生写作的门槛,要求学生乐于将自己想说的写出来,愿意与人交流。于老师摒弃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写作方法,学生不受限制,可以自由表达,这样的写作合乎学生心理。于老师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不谋而合。)

  师(边走边问):有写诗的吗,咱们班有诗人吗?

  (评:于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看似提问,实是引发,是对诗意的追寻。这种暗示是教学的机智。)

  师:把自己写的意思读出来,读出你的情。再读一遍,发现问题自己改。(请坐端正)我们交流一下各人的感受。

  生: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真是丧尽天良。我们祖国现在强大起来了,再也不怕你们到我们的国土上胡作非为!

  师:我们今天强大起来了,他们再来胡作非为已是不可能了,历史不会重演!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仅是中国及世界文化史上的一种伤害,一种深刻的教训。帝国主义,罢手吧,这是世界每个渴望和平、渴望平等之人的呼唤。我最想对自己说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朋友们,站起来吧,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起来吧!(掌声)

  师: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小小年纪,说出了所有中国人想说的话。

  生:我恨,他们凭什么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我恨,当时的满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无能。团结起来吧,用我们的行动告诉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们:今天的中国很强大,明天的中国更强大,让帝国主义在我们面前发抖吧!(掌声)

  (每一个发言的孩子都充满激情)

  (评:这是本课的又一高潮。学生之所以情绪高,正是这一环节的设置。先是读,后是写,现在又读,环环相扣,环环都围绕一个中心——言语训练。)

  师:同学们说的话,表达了所有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但是,圆明园将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我建议每个人把第三自然段背诵下来,让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我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背的时候注意这些关联词。先记住有什么也有什么,下面依照什么,根据什么,概括不仅有什么还怎么样,最后写游览的感受。记住这些关联词,记住层次有助于你背诵。

  (教师巡回指导)

  (评:背诵切忌死记硬背。于老师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自然成诵,这样学生会记得更长久。)

  师:请你背这一段,你叫什么名字,

  生:施帅旗。

  师:率领的率?

  生:元帅的帅。

  师:什么旗?

  生:红旗的旗。

  师:看你能不能起表率作用。当好一面帅旗。(对旁边一学生耳语:如他背不出来提醒一下)

  (评:一种关爱在不经意间流淌。)

  师:相当了不起!(鼓掌)还有谁想背的?好,请你。

  (一女生再背,同样耳语)

  师:(掌声)时间关系不背了。

  师:英法联军可以把圆明园从中国的版图上抹掉,却不能从中国人民的心中抹掉。

  师:今天,我又发现大家很会背书,很会写文章。下面请大家认真读、看课文后面的生字,这就是字帖。什么叫读帖,就是认真观察,每一笔的笔顺,起笔、落笔。边观察边书空。不出声,看在眼里记在心中。读完了,请观察这四个字:苏、艺、奉、唐。现在推荐四个小书法家上来分别写这四个字。

  (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态度认真,近乎虔诚)

  师:字写得好得红圈。

  师:这个字哪里圈红的?要圈就圈这里吧。(在“艺”字的折处圈了一下)

  师:下面看于老师写一个苏,江苏人要把“苏”写好;艺,上面小一点,下面大一点;奉,一撇一捺要写得夸张一点。请大家坐好,我送大家一句话:“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师生交流

  师:下课,有同学有话说。

  生:我真的觉得于老师和同学很接近,这很好。

  师:我得了两个字——“很好”,谢谢施帅旗对我的评价。

  生:(深情地)你不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同学。

  师:握握手,老同学和小同学握握手。拍照。(古剑按动快门,众笑)

  生:你虽然是老年男性,听了你的课,觉得你是青年男性。

  师:再上两次课就成幼儿园的了。(众笑)

  生:(深情地,眼圈红润)你是我永远的朋友。

  师:朋友,还是永远的朋友,握握手,合个影。(古剑按动快门,掌声)

  (评: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教者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也突显了孩子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更彰显了师生间的对话式的交流。它昭示着教育的平等、民主,昭示着教育的人文关怀。特别是教者的读、写训练的巧妙安排,真可谓“匠心独运”!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3

  (初稿有待完善)

  《圆明园的毁灭》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用大篇幅的高度概括的语言,写出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部分,而略写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意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宽,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具备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较强的理解能力。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切实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理解和情感体验,教师在关键处作些点拨和引导,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认真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4、通过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曾被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园。

  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残墙断壁,那么圆明园以前是什么样儿?它又是怎样被毁灭的呢?想知道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内容,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语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明确读的要求,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抽卡片、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默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4)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5)对比感受,体会“置身幻想境界中”这句话。(现实生活中没有“蓬莱”、“武陵”,是人们根据想象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的感受。教师读这一段,请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

  (6)指点:古代劳动人民多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当你了解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可自由发言,进行德育渗透,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爱)

  (7)课文二、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8)交流体会圆明园上怎样被毁灭的。(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恨)

  (9)练习感情朗读

  (10)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理解“不可估量”,联系时代背景,进行思想教育。)

  三、拓展与巩固

  (1)关于要不要重修圆明园,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你的意见呢?和同学们讨论讨论,说说你的理由和主张。

  (2)总结谈话。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你们还想了解什么?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讨论,好吗?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4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把圆明园的辉煌放在毁灭中写,题眼是毁灭,文章重点却写辉煌。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和它所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精华,建筑艺术的瑰宝”;二是强盗们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学生潜移默化地体验到了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胆敢如此为非作歹,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注意力持久,同时,从心理学角度上看,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因此信息技术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建构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凭借书本的文字,学生比较难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当时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但现在的学生,很多同学家里有电脑,学校有校园网,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是比较好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情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下,利用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积极性会较高,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下面就《圆明园的毁灭》课例来谈谈我是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语文教学的,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学生整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词藻在他们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学生对那些名园景观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像。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情感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依据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课内外相结合,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鉴于文章语言精练,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展想象,以读促学来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英法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媒体设计思路】

  圆明园已经不存在了,学生难以从文字中想象昔日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为了弥补学生认知上的不足,我在学生学习课文之前,做了大量《21圆明园的毁灭》相关的演示文稿,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浏览,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包括课文赏析(近义词、反义词、词语积累、生字详解、词语解释、朗读指导等文章)、图片文字资料库(有圆明园简介、圆明园风光、圆明园奇珍异宝、圆明圆历代名人书画、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独特的布局这六个内容的演示文稿)、课文原文、名人谈圆明园、拓展延伸)。我还制作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学习课件,其中包含“名园风光”(名园四十景的部分画面)、“课文赏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显示图片,比如: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山乡村野、平湖秋月等),火烧圆明园的录像,拓展延伸等几个版块,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扩展性学习提供了资源,搭建了平台。在图、文、声、像等多元信息的共同作用下让学生充分感知,再由这些感性认识深入到对文章中心的感悟。同样,我还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外在家里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的资料,在第三课时,我还指导学生分组把自己和老师提供的资料制作成演示文稿,并评比交流,这样课内外相结合,师生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比单纯的学文明理好多了。

  【教学方式】

  1.注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卡在信息技术下学习语文的好方法,让学生在多向交流多形式交往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

  2.突出读的训练。整节课,让学生在多形式、多次数的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领悟,提高学生的品味感悟朗读的能力。

  3.尝试课内外相结合,学生除了浏览老师提供的资源外,还可以交流自己活同学搜集的资料,更大限度地体现课内外相结合,丰富资源,提高学生的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主动地学习。

  【教学准备】

  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

  ①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②分组——建议每八人一组,推选出小组长,填写组员分工记录表,搜集资料。这六个小组分别是:圆明园的简介、圆明园的风光、圆明园的奇珍异宝、圆明园的历代书画、圆明园的毁灭、今天强盛的祖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

  1.以又进圆明园为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

  探究的问题(总):

  (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

  (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问题的探究更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找出2—4自然段,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再次提出2个探究的问题。

  探究的问题(分):

  ①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2.学法引路,自主学习。

  (1)出示文段学习卡,介绍学习的内容及对学习的帮助。

  (2)结合第二自然段,教师介绍利用学习卡学习的过程,并随机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圆明园的“众星拱月”的布局。并归纳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①自读文段      ②提出问题

  ③解决问题      ④感情朗读    ⑤谈谈体会

  (3)学生利用学习卡,自主选择第3或第4自然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习卡。

  (设计意图: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学习方式中,更需要学法的指导,而学习卡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3.协同学习,加深理解

  同桌互相交流完成的学习卡,互相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交流学习心得。

  4.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教师随机进行点拨,同时结合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进行讲解。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40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景点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进行小结和板书,介绍一些历史文物(如马首、猪首铜像),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是当时最大的历史博物馆和艺术馆。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学习卡,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充分的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同样,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汇报交流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三、激情引入圆明园的毁灭部分,体会圆明园毁灭的过程。

  1.多媒体放映“火烧圆明园”片段,感知英法联军的罪行。

  2.回归课文,找出最能体现英法联军罪恶的句子和重点词语(凡是、统统、随意、毁坏),让学生想象英法联军抢、掠、烧的情境,并指导感情朗读,读出痛惜、仇恨之情。

  3.回归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两个“不可估量”,再次体会圆明园历史地位,体会圆明园毁灭的痛恨之情。

  (设计意图:影视为先导,让学生直观感知英法联军的罪恶,而文本的回归,更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对敌人的憎恨。)

  四、激情明理,感情升华。

  1.多媒体出示圆明园残迹图,进行情境说话:假如,你现在就在废墟旁,你会说什么?

  2.激情明理,提出殷切期望,引导学生多次深情朗读“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因此学生的共鸣。

  3.结合祖国当今的辉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设计意图: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而利用情境说话、朗读意义深刻的句子,使爱国教育水道渠成。)

  五、总结全文,领悟作者写作的独具匠心。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思考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圆明园公园遗址:让学生课后,并参加圆明园论坛,发表自己对是否重建圆明园的意见和建议。

  2.课后浏览老师提供的“课外拓展”文件夹,了解更多圆明园的资料,丰富学生的视野。

  (设计意图:课内外相结合学习,让学生上网交流,浏览补充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因为今节课的结束而结束,更好地激发学生寻求更丰富的资源,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巩固全文,让每组同学汇总学习过程中自己搜集的资料,如图片、文稿、课堂笔记、读后感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收获,感悟等制作成ppt文稿,全面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略)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篇15

  教学内容: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八册教材第六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德育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皇家园林、组成、一般、象征、苏州、诗情画意、宏伟、唐代、凡是、统统、销毁、侵略、奉命”等词语。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道德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阅读、想象、感悟相结合,在学生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圣境。

  2.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3.利用图片与课件,今昔圆明园的对比,让学生领悟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设计特点:

  激情飞扬──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课堂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丰富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力使课堂上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圆明园毁灭的遗憾怀念,自始至终抒发着对帝国主义、清朝政府的痛恨,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读中感悟──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设计中把此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读:范读,引读,齐读,默读,指名读等,更注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流动板书──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先后在黑板上板书圆明园的景点:有…… 也有……,有…… 也有……等,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老师又相应地把这些“有”全部擦掉,配合当时的教学情境,在学生心中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无比的悲愤,痛恨。

  五、教学预设:

  一、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断。

  2.同学们知道片中被火烧掉的是什么地方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

  3.对于圆明园,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课前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资料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情况。

  师小结:圆明园占地月347公顷,有640个足球场那么大。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过150多年的修缮扩建,花费了不可计数的人力物力,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可就是这样一座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课前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查阅资料,收集资料,了解从先秦时代到唐宋元明清所经历的时间及圆明园大大小小景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既遵循了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又勾通了课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通过查阅、收集、交流,学生才能切实了解圆明园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悲愤,痛惜等情感,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了解毁灭经过。

  (1)英法联军到底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段。

  (2)指名读,提醒学生把心中的感情读出来。

  (3)读了这段,你能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一下侵略者吗?(残暴、野蛮、无耻等。)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闯、搬、掠、毁”等词语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

  (4)英法联军简直不是人,你们恨他们吗?把你们的感情通过读表达出来吧!齐读第5段。

  (了解了圆明园的价值,再从课文中,在朗读中体会到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才会使学生心中的情感来得真实而不空洞,强烈而不肤浅。)

  二、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理解“不可估量”

  (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全体静默,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无声录像半分钟。)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4)所以课文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指名读第1段。

  课文用了几个“不可估量”?师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的毁灭是?(生读: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阶梯式”的提问方法,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三天三夜”时间之长,让学生想象:烈火熊熊的半分钟会烧掉什么?可以说,这全场静默的半分钟是情感流淌与撞击的半分钟,是想象的翅膀舒展与翱翔的半分钟,是内心愤怒与惋惜的半分钟……虽然全场静默却“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个教学环节所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心中的情感也一浪高过一浪。)

  2.感受昔日辉煌

  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还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呢?如果圆明园没有毁灭,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走进圆明园,去看一看吧。

  (1)默读2—4段,看一看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2)谁能说一说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

  抓住“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建筑宏伟,有无数珍贵文物)要求学生用“因为_____,所以圆明园举世闻名。”句式回答。

  建筑宏伟:

  ①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布局。圆明园除了三个大园,周围还有许多小园,这就叫 ?――“众星拱月”。

  ②圆明园内有些什么样的景观?读一读第3自然段。

  课文一共用了几个有?师引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然后学生再齐读。

  假如要写尽圆明园所有的景观还要多少个有?引导学生从“……、民族建筑、西洋景观、饱览中外名胜等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

  ③ 在圆明园内漫步,会是什么感觉?指名读,读出自己陶醉、自豪的感受---④出示课件,展现圆明园部分景观图片,配以柔美的音乐,再指名读,齐读

  这就是我们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就是让人流连忘返的圆明园,可惜它被英法联军毁灭了,被他们化为灰烬了。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

  (任何视觉上的触摸产生的效果都远胜于文字的表述,因为它能更直接地将读者或观众带入情境之中,更容易令读者或观众产生共鸣。课件中图景的直观再现更利于学生感受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这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化语言。而一次次的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

  珍贵文物:

  ①让我们再来看看圆明园内有哪些奇珍异宝吧。指名读第4段。

  ②同学们知道圆明园内有多少文物吗?课件展示圆明园文物图片。展示青铜猴首和牛首时,出示文字图片资料:

  2000年 5月,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从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593余万港币,买回了被英法联军掠夺的圆明园文物──青铜猴头像和青铜牛头像。据美国历史学家统计,仅从 1861年到1866年,伦敦就进行了大约15次圆明园物品的拍卖。据我们估计,散落在世界上47个国家200多个博物馆中的中国古代文物,至少有100 万件,大量的圆明园文物分散在欧洲的各大博物馆里,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还有很多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收藏者手中。(附图)

  我们能想象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有多大吗?无法想象,不可估量!可是这些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抢走了,还有无数的价值连城的文物被英法联军烧毁了。了解了这一切,你是什么心情?

  (出示文字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

  三、练笔抒情──升华情感

  1.课件展示,展现圆明园的辉煌及今天的残垣断壁,最后定格在残垣断壁画面,同时师配合课件激情叙述雨果的《文明与野蛮》片断: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将它化为灰烬。

  金碧辉煌的殿堂?没有了(生答),随着学生的回答,师相应擦掉黑板上“碧辉煌的殿堂”几个字。同样擦掉黑板上其他板书,留下空白板书。

  (明园被烧得什么都没有了,而黑板上也什么都没有了。这样流动的板书设计,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更激起学生心中的愤恨,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磨灭的印痕。回顾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一读再读,一悟再悟,对比效果于是产生──而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在朗读感悟中激荡,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

  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用笔写下来吧。

  2.在悲壮的音乐中,学生奋笔疾书。

  3.指名读出自己写的话。

  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对于圆明园的毁灭,我们不仅仅是愤恨,更要明白圆明园的毁灭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师相机板书: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写话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写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感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文章不是无情物——《圆明园的毁灭》导读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50781279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