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精选6篇)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1

  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课文。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后怀着胜利的喜悦和革命豪情所创作的一篇七律诗。全诗56个字,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突出和强调了红军蔑视困难,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课例阐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毛主席怀着胜利的喜悦写下了一首七律诗——(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六周年,长征是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有着讲述不完的故事,让我们走进长征,一起回望那漫漫长征路吧。你听过长征中的故事吗?谁来说说?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如《飞夺泸淀桥》《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

  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诗人就是三军的统帅、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简要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 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自评:十一、二岁的孩子对长征的了解很片面,而课一开始就出示长征示意图,能让学生们初步感受到长征的路途遥远,长征的艰难以及长征取得胜利的不容易,有了这一层的情感积淀,对后文的层层深入会起到推动作用。)

  二、初读诗歌,介绍七律: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扫清字词障碍;指名朗读诗歌,师生共同评析朗读节奏:①强调律诗联内部、联与联间停顿的区别。② 注意韵脚的韵律感,略点七律: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

  (自评:因为学生初次接触七律这种诗歌体裁,所以有必要介绍七言律诗的特点。)三、结合提示,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提示,尝试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说给同桌听。

  (3)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汇报学习体会。)

  (自评:根据本班同学的好动、基础差的特点,用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四、朗诵交流,体会诗意:

  朗读提示: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播放朗读录音。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文。

  五、理清思路,品味画面

  1、理清思路与结构,思考几个问题:

  这首诗的诗眼在哪里?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不怕”——革命英雄主义;“更喜”——革命乐观主义。)

  2、“红军不怕远征难”,远征究竟“难”在何处?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几幅“远征难的图”? 拿起书,把体现红军战士艰难的词句画下来。(生自学,师巡回指导)哪个词让你具体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

  a、(“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指乌蒙山;“磅礴”指气势很壮观。)

  我们体会到了“磅礴”,我们一起来看看“乌蒙山”。(课件出示乌蒙山的图片:气势磅礴、高大雄伟、险峻、陡峭、崎岖……)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乌蒙山的这种气势?(生齐读)仅仅是乌蒙的磅礴吗?

  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逶迤”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五岭的图片:山岭连绵不断、有的山岭高耸入云、峰峦雄伟、山势高大、险峻)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这种气势:生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同学们,五岭如此之险峻,乌蒙如此之磅礴,但是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成了什么(细浪、泥丸)你体会到什么?(长征虽然艰难,但在红军眼里跟本就算什么。)

  (自评:在体会“五岭之逶迤,乌蒙之磅礴”时,出示五岭、乌蒙的图片,让学生对五岭、乌蒙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在引导学生朗读这两句时,学生对五岭之逶迤体会得还不够深刻,比如可引导学生想象“红军行进在五岭、乌蒙山上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这样再来朗读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气势。)

  b、如果说“五岭”和“乌蒙”是红军翻越“千山”的写照,那么“金沙江”“和大渡河”就是红军涉过“万水”的证明。自读五、六句,看看哪几个字深深触动了你?

  重点指导:“暖”、“寒”(说说你的想法,有什么体会。)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出示图片)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就算是我们站在江边就会有一种什么“寒”?当我们大渡桥岸边,听着怒吼的江水声,你又感到了怎样的“寒”?当你看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播放影片片段,师深情介绍),同学们,当你目睹这激动地场面,你又有什么“寒”?(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自评:体会这个“暖”“寒”,可以说是这节课的高潮,通过引导学生看、听、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由浅到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暖”“寒”。教学中,找准了切入点,通过多次、多种方法的读文把学生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读得投入,读得“通透”。)

  3、“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4、首联与颔联、颈联在结构上是怎样的关系?首联与尾联在结构上又是怎样的关系?(总分关系,颔联承“千山”,颈联承“万水” )(总起与总收,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统一)

  六、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七、拓展阅读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写下了许多诗。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 娄山关》等,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幻灯出示《清平乐•六盘山》)

  如今,我们已不再要走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了,但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让我们踏着先人的足印,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自评:为了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我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作为古诗文的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朗读、背诵的指导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七、作业

  (一)、填空。

  1.全诗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

  2.诗中写到了红军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3.作者用____和 ___两词夸张山势的雄险,用___和 ___两词比喻五岭和乌蒙山的渺小。

  (二)、判断。

  1.“万水千山”在诗中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4、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自评: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阅读指导和作业是分开的,这堂课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给学生留出最后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做作业,当堂消化所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进行面批面改,及时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后反思: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五十六个字。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我做了许多准备。

  首先,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认真读了毛泽东诗词,了解写作背景,充分与文本对话,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孩子来说,与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进行了交流,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做了相应的补充,这样,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从重点词语看出红军不怕难。短短的一首诗,要读出诗中包含的情感,还得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作必要的朗读指导,并让学生观察,抓住重点词语促进学生的理解。

  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多年的教学思想束缚,教师指导得还是过细,致使后面本该给学生留出的做作业的时间短而又短,在下课铃响时,少数学生还没能完成任务。没有合理安排时间。

  其次,没有面对全体学生启发学生还不能理解的词、句,就习惯性地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忽略了部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2

  导航目标:

  1、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案

  教案

  预习闯关(预习评价        

  一、直接导入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方法指导: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资料。)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 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

  二、交流预习情况

  1、通过“闯关”游戏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这一关采用抢答的形式,全对的奖励小组“过关牌”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提示:借助注音先读准,再多读几遍。)

  读了    遍后,我就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提示: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2、这一关,指定几个小组朗读,全对的给予奖励。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我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4、我还能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声音响亮的同学当小考官出题,并且由他评判是否过关。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交流,小组里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推荐同学汇报。

  课堂探究(探究评价        

  三、引导学生互动探究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1、让学生在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

  2、汇报展示,引导学生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并适时指导朗读。)

  课堂总结

  四、总结提升

  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2、引导学生进行自评或他评。

  练习拓展(练习评价        

  五、练习拓展

  1、我能用钢笔或毛笔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课堂内没有时间,就放在课外完成)

  引导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3

  案例:

  一、交流资料,谈话导入

  1、提问:对于“长征”,你们了解多少?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及相关图片,补充长征的资料。

  3、介绍本文的背景。

  4、简介“七律”。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文意,看看这首诗是否符合刚才所介绍的七律的特点。

  2、指名朗读诗歌,正音。

  3、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

  2、出示并朗读语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问:从这句诗能看出“难”与“不怕难”吗?引导如下:

  (1)、出示长征路线图,帮助理解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度,进而理解“远征”和“万水千山”。

  (2)、引导明确“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轻重。

  (3)、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算不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4)、指名有感情朗读。

  3、出示并朗读语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提问:在这句诗中,哪儿又表现出了“难”与“不怕难”呢?引导如下: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以帮助理解“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

  (2)、讨论: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德望乌蒙山是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4、出示并朗读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提问:这首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什么事情?如何理解“暖”和“寒”?引导如下:

  前一句记叙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事,因渡江十分容易,没费一枪一弹,因而用了“暖”字;后一句描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事,因过程惊险悲壮,所以用了“寒”字。

  5、出示并朗读语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提问:这句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什么事情?

  (1)、介绍关于“岷山”和“三军”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从“更喜”两个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应该怎样读?

  6、组织讨论: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四、分析写法,激发情感。

  1、启发谈话:本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由本诗的颔联体会作者所采用的夸张手法。

  2、组织讨论:红军长征中历经了千难万险,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3、激发朗读情怀:这首诗引起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军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案例中,教师努力培养学生从交流中获取新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七律”的特点,为了解诗歌的特点奠定了基础。

  初读整体感知部分,学生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研读阶段,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从诗句中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加深感悟。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学生的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感受写法。

  诗歌的教学要充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指导朗读时,要注意采用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在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意思时,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可在学生通过初读大致了解诗意后,提问“从诗中哪里读出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梳理脉络,在两者的对比中,引导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4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设计意图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预设

  一、激情导入:

  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长征》  (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长征)

  二、话说长征

  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2、《丰碑》插图(问题: 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

  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湖南等11个省(出示课件: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25000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课件适时出示)。毛主席挥毫写下了《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范读(课件出示:唐国强的朗读)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阅读收获。(交流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句子)

  4、细读全诗,理解句子。

  抽生读,领读,老师引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老师结合同学们的朗读再次进行点评指导。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要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的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在指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诗句时,结合课后第三题进行引导,如:诗句中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比作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指长征途中哪两个感人的故事?“暖”“寒”二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课件出示相关画面。

  师:真不错!好,我们轻松一下(播放长征歌曲)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朵仿佛听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描述出来。

  生:我仿佛……

  师:是啊!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毛主席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读吧!

  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能背吗?有谁敢来背背?

  学生背诵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长征的艰苦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长征精神过时了吗?我们要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我们要像红军战士那样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红军精神 永垂不朽)

  学生齐读板书。

  师:是啊!自从盘古开天地,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课件出示:在毛主席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革命的气势是不可阻挡的!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把革命的火种撒遍了沿途的十一个省,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师:你们看,面对那样的千难万险,红军战士都只把它们当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而已,在诗中,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这就是毛主席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一代伟人毛主席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我们再来读读这几首诗,领略一下毛主席的豪壮气魄!

  (课件)1、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2、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只知道毛主席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人。其实,毛主席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书法家。毛主席一生所作诗词甚多,读毛主席的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能领略到领袖作为普通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该设计曾参阅了绵阳市先锋路小学刘登老师等的《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5

  班级____   姓名_____ 学习小组_____ 预习评价________

  目标导航:1、我能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闯关 学习金点子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1、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2、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终于在___________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__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     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 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 我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借助注音先读准,再多读几遍。   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我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查字、词典,看注释来理解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学习金点子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课后检测   1、我能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讲长征中的小故事。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用钢笔或毛笔将这首诗默写下来 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学后反思 《七律.长征》导学案 (教师用)       备课组:五年级语文主备:徐冬香审核:林小英 导航目标:1、认识“磅礴”“逶迤”“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重点品味二、三两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预习闯关 导学方法 第一关:“长征知识”大比拼 1、 长征从______年开始到_______年结束。 2、 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的带领下四渡_______巧渡_________强渡__________。 3、 年______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_______根据地。1936年10月________   _______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合,长征结束。______ 4、 七言律诗有什么特点?     通过“闯关”游戏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交流。这一关采用抢答的形式,全对的奖励小组“过关牌” 第二关:朗读擂台赛 1、 我能读准“逶迤”、“磅礴”、“泥丸”、“岷山”、“云崖”这些词语。 2、 我能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   这一关,指定几个小组朗读,全对的给予奖励。   提醒学生,朗读时要做到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节奏鲜明。   第三关:诗意对对碰   1、我知道五岭是指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逶迤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磅礴”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等闲”的意思是__________“云崖”的意思是___________ 3、我能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声音响亮的同学当小考官出题,并且由他评判是否过关。   第四关:学习大考问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交流,小组里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推荐同学汇报。    课堂探究      导学方法 1、小组讨论:①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分别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暖”与“寒”分别指什么?分别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感受? 2、展示探究 把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引导学生借助简笔画或想象画面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并适时指导朗读。             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回顾。 课后检测   1、我能默写《长征》这首诗。 2、我会讲长征中的小故事。 3、我要读懂下面这首诗。 清乎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让用钢笔或毛笔将这首诗默写下来。 搜集长征中的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引导按照《长征》的学习方法,先把诗句读通、读顺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教后反思: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情感。

  2、引导朗读,背诵全诗。

  3、了解诗中的对仗、对偶。

  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有关《长征》的精彩片段;毛泽东的有关资料;长征的有关资料(文章、地图、宣传语等);课文磁带(回忆第一首词,激起学生学习新词的兴趣)

  一、导入部分

  1、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课文(师板书:20 七律  长征),在学习之前,同学们能不能先说说看你对长征了解多少?

  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3、播放《长征》主题曲(歌词即为我们的课文,内容是由多个长征过程中的小片段组成,非常贴切)

  4、谈话交流,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长征》主题歌欣赏,你对长征又有什么新的了解?师生再次交流。

  二.初读全诗,自学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全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借助注释理解,也可以小组解决

  (学生读文,边读边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小组讨论交流)

  2展示学习情况

  指名读文,学生互评,理解个别词语(读音注意“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在读文中巩固了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过刚才大家的学习,知道了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那么请大家再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知道了难和不怕难?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词语。)

  2学生自学,边读边思考

  3汇报自学

  a从远征和万水千山看出长征路途的遥远,从不怕和只等闲看出红军战士蔑视困难。

  ⑴理解二万五千里的长度,出示长征路线图

  ⑵这么遥远的路途,红军战士却说不难,很平常,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⑶用你的朗读来表现(指名有感情朗读)

  b从“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感受到了长征路途之险之难

  (1)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2)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感受到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无数次战斗,牺牲了无数战士,长征不仅苦,而且难。

  (1)播放相关影片,并读出第五、六句诗

  d从最后两句中感受到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情感]

  4同学们,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歌曲配有一些长征画面)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让学生通过特有的氛围牵动记忆表象,点燃思维的火花,诱发联想]

  5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先自由练读,指名读全诗,配乐朗读)

  四 背诵诗句

  组织全体同学练习背诵,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五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生字

  2继续背诵

  3读读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七律.长征》课堂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7104128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