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二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二首》教案(精选15篇)

《古诗二首》教案 篇1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   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诗二首》教案 篇2

  北师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花》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主题课文是《古诗两首》,分别是唐代的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和宋代的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两首诗都是借写春天的花来表达作者 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在进行第一首诗的教学时,我着重在学法的指导,先让孩子读准字音,再利用工具书自学古诗,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接着学生根据句意质疑。我就顺势让学生说出,诗中写了哪些美好的景物?然后围绕“花、蝴蝶、黄莺”等景物,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想象,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整节课学生兴致极高。由此我想到:语文课的学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言,锤炼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的过程!

  在进行第二首诗《游园不值》的学习时,我先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再请孩子们照着这样的方法自学。接着,在汇报第一句诗句的意思时,相机追问,那么他的心情会怎样?学生有的说:“失落”。有的说:“遗憾”。还有的说:“扫兴”。我又问到:“从哪些诗句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心情?从而引出前两句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诗中的意境,学的津津有味。忽然我话题一转,问道:“在这首诗中只写了诗人这一种心情吗?后来,诗人又遇到了什么事?心情又是怎样呢?引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学习。从而了解诗人转忧为喜的心情。

  最后,将两首诗进行对比,让孩子体会出两首诗围绕“花”有什么不同。从而,感悟到春天的美,用积累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赞美春天!

  整个教学,最让我欣慰的是孩子们始终处在一个主动求知的状态中,教室里处处洋溢着热烈的气氛。这里有惊讶、有欣喜、有展示时的成功感,学习成为了一件非常主动、快乐的事情。他们在学习的欢乐中成长。

《古诗二首》教案 篇3

  《绝句》

  教学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认读五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泥融飞燕子”。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2.课前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1)师: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赞美春天。画家画出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音乐家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诗人写出了一首首赞美春天的诗歌。老师听说你们会背很多古诗,那有没有赞美春天的诗呀?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学生背《草》、《咏柳》、《春晓》、《江南好》、《村居》

  (2)随机布置作业:像这样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回去以后,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背一背。

  2.配乐诗朗诵《绝句》:

  二.初读感知:

  1.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这就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绝句(杜甫)

  2.介绍杜甫:你们了解杜甫吗?想知道更多吗?(生:杜甫是我国唐朝的伟大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保存到现在的有1400多首。《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自己再读读。

  师导:杜甫真了不起呀,被人们称为“诗圣”,是诗中的圣手,他写的诗又多又好。《绝句》便是其中的一首。想读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3.学习生字:

  (1)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认识几个生字朋友。

  (2)读生字卡片:快看,调皮的生字朋友跑这来了,快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3)记字形(绝、句):你怎么记住他们的样子呢?(结构记、用“色”记等,记“句”字,可用勺、包记,注意笔顺的变化书空)

  (4)指导书写:记住了这两个生字朋友的样子,你们想不想把它写漂亮啊?你们觉得哪个字不好写?

  老师范写一个,学生描一个写两个。句:口要写在撇的下边。

  4.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念?

  课件:迟日泥融沙暖鸳鸯(你们见过鸳鸯吗?课件出示图片。喜欢吗?觉得怎么样?那咱们再读读。看图后再读鸳鸯,注意指导读好轻声)

  5.这些字词朋友又回到诗里面去了,你们还能叫对它们的名字吗?看看谁能读正确读流利。

  6.指读: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像古人吟诗那样读哇?

  7.同桌互读:比比谁读得好。

  三.细读感悟诗意:

  1.默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2.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小伙伴说说,听听对方的意见;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小伙伴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3.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并指导朗读。

  师:你都读懂了什么?请你跟大家谈谈。

  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

  (2)质疑:“迟日”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究:谁知道?那我们一起来问问小博士吧。(指导口语交际:我们应该怎么向小博士请教,小博士才愿意告诉我们呀?学生问小博士答:《诗经》中有“春日迟迟”的诗句,所以后人以“迟日”指春天的太阳。)

  师:现在你们知道“迟日”指什么了吗?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3)观察插图:这两句诗都描写了哪些景象呀?(太阳、大山、河流、花草、春风:你从哪看出风来了?)

  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师导:春风花草香,你能从画中感受到柔柔的春风吗?(花草弯腰)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看不见也摸不着,怎么才能让看画的人感受到呢?(蝴蝶、蜜蜂)

  (4)课件欣赏:多美的春天呀!想不想亲眼去看看?(放课件:师叙述,温暖的太阳照着大地,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勤劳的小蜜蜂忙着在花丛中采蜜,美丽的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指导朗读:面对这么美丽的景色,我禁不住要高声赞美春天了。自由读、评读。

  师导:你们还读懂什么了?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生汇报。师:有不懂的吗?

  (2)“融”什么意思?

  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玩、报告春天、啄春泥)

  师:也有的小燕子在衔融化的泥土筑巢呢。想看看吗?

  (3)欣赏课件: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对美丽的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着了。

  (4)指导朗读:该怎么读哇?自己练练,可以加上动作。评读。

  4.把整首诗练习读读,试着背背,练好了,老师还给你配上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画面呢。

  练好了,谁先来,要像古人吟诗那样抑扬顿挫?指读、背诵。

  5.改写: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也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自己说、指名说)

  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6.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诗吧。

  7.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甜甜地睡着了。让我们轻轻地把书合上,千万不要打扰它,就让它在甜甜的梦中去感受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绝句

  江山、花草、燕子、鸳鸯

  《村居》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背《村居》。

  3、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4、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随着作者去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吧。还想读读吗?

  二、配乐朗读,进一步感悟诗歌内容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2、你还看见春天是什么样的?感受怎样?

  3、带着你的感受,再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

  三、读、背古诗《村居》

  春天多美呀!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诗,让大家欣赏一下,出示古诗《村居》。

  1、图文结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学生写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

  2、预习《理想的翅膀》

  六、板书计划:

  村居

  草 莺 柳 水 纸鸢

  有声有色  有动有静

  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晓在线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古诗二首》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夏日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学生交流:夏天,我最喜欢(干什么)。

  2、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习一首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荷花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教师:《池上》这首诗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2、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3、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4、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情趣

  1、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过渡:小孩撑小艇干什么?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偷采和偷盗不一样)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4、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朗诵全诗

  1、读出节奏、抑扬顿挫。

  2、读出情感。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荷花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再掀情趣。

  1、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池上》的朗诵中转入另一首体现夏日情趣的古诗--《小池》:夏日,可爱的小娃撑着小艇偷采白莲。而杨万里这位大诗人却对夏日的荷花池情有独钟呢!不信,一起去瞧瞧!

  2、课件出示画面(与课文中插图相似的更美的荷池图),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听见了。

  3、引出古诗《小池》:诗人杨万里可别有一番独特的发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古诗,正确识字。

  1、学生朗读诗句,对于在自学过程中用铅笔标出的认识的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学生充分朗读:同桌互读互考。如果发现同桌读错了,一定要教同桌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全班齐读,齐读之后轮读。考查学生是否都会读了。

  4、学生读生字,教师检测。

  (1)学生自由读。

  (2)重点抽读,用生字卡片抽读,主要抽读“泉、流、爱、柔、荷、露、角”7个较难认的字。

  (3)抽读重点(抽学困生读)。

  (4)全班齐读。

  5、导学:我们已经认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读古诗,你能把它读好吗?请大家再次自由地大声朗读古诗,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句子读得更通顺。

  6、学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读诗节奏,纠正字音。

  7、导学:下面我们开展一次朗读比赛,比一比读古诗的时候,谁的声音最洪亮,句子读得最正确、最流畅。

  8、学生先在小组内两两赛读,最后选出一名优胜者,然后每组派一名优胜者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赛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选出你认为读得的选手。

  三、熟读成诵,感知大意。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朗读得很棒,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诵得最快。

  2、学生自由背诵。

  3、教师抽背,表扬背诵得好的同学,鼓励背诵稍慢的同学。

  4、教师引言:背得不错!话题交流:读了诗,我觉得这方小池。我们读一下前两句诗,都有什么景物?诗人什么情感?后两句呢?

  5、美丽的画,需要同学们动情的朗诵来衬托,让我们一起尽情朗诵吧!

  四、指导书写。

  1、呈现“首、无、爱、角、采、树、尖”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4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五、积累诵读。

  1、教师导言:(充满激情地)这首诗写的夏日可真美呀,短短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这么美的景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夏日的诗吗?(引导学生扩展背诗,激发其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2、搜集更多古诗,参加下周班级开展的“古诗诵读会”。

《古诗二首》教案 篇6

  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可以。(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

  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

  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还看出什么了?

  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师红字出示)

  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

  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师:在困境中的人却能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可见,高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开朗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

  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师:对,是对朋友的不放心,你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吗?

  生:嗯,可以用担心。对担心他的朋友出了阳光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师:除了担扰之外,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叫他的朋友喝酒,还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

  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那么这两句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你要和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的心中布满了对朋友的……

  生:劝慰和激励,不舍与担忧。

  师:现在请全体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齐把这两首诗读一读,留意读出第一首的凄凉与豪迈,第二首的轻快与不舍。

  (全班齐读)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师:同学们,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他对朋友的不同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

  师:这首诗老师也知道,我们冰心奶奶的名字据说就是读了这首诗后取的,你能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还有呢?

  生:《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所以,在古诗的课堂上,一切教师的讲解都是多余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出诗人的感情,否则,所有的都是空。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大胆采用了“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的独特魅力。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计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想,假如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中布满书声,那么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古诗二首》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qing导入。

  1、激发想象:

  2 、揭题

  3、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古诗二首》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 杜甫                 唐朝 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古诗二首》教案 篇9

  之一

  作者:青岛市人民路第一小学 王 秋

  教学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教学目标 :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与学的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古诗二首》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西湖景致。

  课文分析

  《浪淘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浪淘沙: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列为“近代曲辞”。他在这首诗里描写了海上的变迁,告诉世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的,显示出了作者诗文的现实主义风格,可算是朴而近古,对后世影响极深。

  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境地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尽处是天,天的尽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7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壮美博大的画面。

  “平沙浩浩四无边”,平沙,泛指水中可以作为田地的地方,平川、平地的意思。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的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和首句呼应十分工整,意境营造得荡气回肠,令人心中陡觉豁达。

  接下来作者话锋一转,十分令人心生感慨:“朝来暮去淘不住”,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到暮色渐至不停地推拥着大地,冲涤着大地。这一句诗正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许多感触。

  “遂令东海变桑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道出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遂令,致使,就让。东海变桑田:神话中仙人麻姑,自称自己三次看见东海变为桑田。后指人世变化频繁。此句的意思是说,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美丽的桑田。借此句感叹世间万物的变化无常,告诫我们在这样大浪淘沙的时代里,就算是浩瀚的东海都会变成桑田,又何况其他的万事万物。寥寥数语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要点建议

  1.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包括对诗句本意的理解,更要有对所揭示的道理的透析。例如“遂令东海变桑田”蕴涵的深刻的道理,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应该让学生重点理解仔细体会。

  2.对诗句文字美感的体会,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可培养学生的语感。

  3.可以渗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一点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情况教师自己掌握。    教法建议

  1.根据本班的情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诗文的意思。白居易的诗力求通俗,所以学生应该不难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感到,原来古诗不难学,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

  2.诗中所阐述的道理,教师不必一味地强调自己的看法,可以多听学生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相机地加以引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

  3.可以提前让学生查找和水有关的其他诗文,和本课的进行对比,在体会诗的意境的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课文分析

  《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作品。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熙宁六年,苏轼在西湖和朋友泛舟宴饮的即兴之作。

  诗题也叫《饮湖上初晴后雨》,即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由晴转雨的意思。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的美。“潋滟”:水光荡漾,波光闪动。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诗人与朋友在游览美丽的西湖,起初阳光艳丽,后来细雨纷飞,但是这并没有影响诗人的心情,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的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晴方好”,“雨亦奇”就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了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西施,古代美女。“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总相宜”一作“也相宜”,是说都非常的合适。作者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都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重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需要借助外物,不需要人为的雕饰,随时都能展示美丽的风致,西施无论是薄施粉黛还是浓妆华服,总是风情万种。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潋滟波光,还是雨天的空蒙山色都让人留恋忘返,美妙无比,令人赞叹!这个精妙的比喻既传神又巧妙,令人读后不禁拍案叫绝!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的概括性很强,它不是写西湖的一时之景,一处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为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要点建议

  1.教学中可以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从中理解感悟。例如用西施和西湖的类比,如此的传神和精妙,可以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这么比喻,从而感受西湖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秀美风光。

  2.可以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3.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上,这首诗对仗工整,用词优美,体现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洒脱不羁的性格。例如:晴方好”、“雨亦奇”、“湖光潋滟”、“山色空蒙”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豁达胸襟。

  教法建议

  1.初读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边读边将不理解的字、词、句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同学交流,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课桌巡视,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以及朗读的情况。这一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2.自学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环境中,撞击知识的火花,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苏轼的这首诗意境奇美,可用创设情景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有谁去过西湖?能给大家讲讲西湖的美丽景色吗?也可以播放一段西湖的风光片,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4.可以挖掘学生的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科学划分小组角色,营造小组竞赛的氛围,教师则可以深入学习小组中,及时和学生沟通。

  5.在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使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入情入境。

  6.拓展学习,开发资源。通过描写其他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背诵更多的诗词,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文化,促进知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和大家共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

  认写生字4个

  本课生字不难,可以采用自学的方式。提示:形声字“轼”与“拭(擦拭)、试(测试)”相比较;“桑”上面三个“又”最后一笔都是点;“宜”下面是“且”。

  思考交流

  1.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对于两种不同风格描写水的古诗,学生喜欢的理由会多种多样,也许是因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与气势;也许是因为古诗所揭示的道理;也许是因为古诗的对仗与用词……总之,只要能说出理由都可以。

  2.你还知道哪些与“水”有关的古诗?介绍给大家。

  这是进行拓展学习。介绍给大家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在班内搞一个诗歌朗诵会,还可以制作古诗小报进行展览等。

《古诗二首》教案 篇11

  在教学《古诗二首》前,我仔细阅读了教学参考,学习了一些有关低年级古诗教学的文章。教学参考上提出了五方面的教学目标: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3、会用“处处”写句子。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古诗的意思,并且会说呢?

  片段二:

  师:《春晓》一首诗才20个字,可里面知识可丰富了,想知道吗?

  生:想。

  师:如果小朋友能自己去主动发现,那有多了不起。大家组成小小组,一起动脑筋,交流你知道的地方,好吗?(生开始交流)

  师:大家一起来说一说。

  生:我知道“眠”的意思,是指睡觉。

  生:对,“眠”是睡觉,“春眠”就是春天在睡觉。

  师:春天,晚上睡觉会怎样呢?

  生:我认为是春天晚上睡得什么也不知道了。

  生:不是什么也不知道,肯定是睡得很香。

  生:我觉得睡在被窝里可暖和了,早上都不想起来。

  师:是呀,睡得舒服,一觉醒来却发现天亮了。

  生:我知道第一句的意思了,是说春天到了,晚上睡觉睡得好甜,不知不觉是早上了。

  师:说得真好,那“晓”是什么意思?

  生:“晓”是指早上。

  生:是指太阳升起来了,“晓”字偏旁是日字旁,日就是太阳。

  生:“晓”就是天亮了。

  我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让学生说得少了点。

《古诗二首》教案 篇12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一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全诗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片段。第三句中的一个“晚”字告诉我们:诗人赶路已经一天了,着实需要找一个“人家”歇歇脚了。抬起头顺着陡峭、蜿蜒、倾斜的石径朝着寒秋之中的山顶望去,就在那“白云生处”恰恰有了人家。这真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本应该是径直过去的,可就在这时,诗人却突然“停车”、驻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发现了一片比“二月花”更加火红、耀眼的“枫林”。因为太“爱”这夕阳中的“枫林”了,旅途的饥渴、劳顿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驻足欣赏是在自然也不过的事了。

  黄叔灿《唐诗笺注》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真名句。”为什么呢?

  首先是这一诗句脱俗。在古诗中吟诵红叶的诗句并不少见,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等。惟有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鲜艳,而且说它胜于春花。当风劲霜严之际,除、了枫叶独绚秋光,红黄绀紫,诸色咸备,笼山络野之外,春花无此大观的。所以,杜牧专赏枫叶颜色的诗句与情怀,道骨仙风,超凡脱俗;

  其次是情景交融写法非同一般。笼山络野的枫林红叶的确是美艳绝伦,但它却常常被一般文人的“悲秋意识”笼罩。而诗人在这里却以一个大大的“爱”字领起,满心欢喜地去赞美枫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写,不仅写出了如画的秋景,而且一扫常见的衰飒暗淡,更加突出了身世坎坷的杜牧那高朗、俊逸的气质与胸怀。再从写作的技巧来看,全诗四句,以第四句为重点,前三句都从不同角度为突出第四句起着唤起、烘托、铺垫的作用。第一句中的“寒”字是唤起第四句“霜叶”的铺垫;第二句的“白云”是从色彩对比的角度来反衬第四句的“霜叶”的红艳;更为有力的铺垫是第三句的“停车”和由此突显的“爱”字,及随后出现的“枫林晚”中的那个“晚”字。停车何故?是出于对“枫林晚”的“爱”;“枫林晚”何以这样可爱?是因为,在夕阳之中,满山遍野的枫林红叶红得快要燃烧起来了,这色彩的艳丽,这场面的壮观绝非春花能比。说到此处,全诗的重点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能千古传诵也就不奇怪了。

  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之二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趣事。他说,这首诗是诗人张继在应试落榜以后写的。他虽然科场失意,却因这首诗而名传千古、蜚声海内外,而科场得意,甚至是中了探花、榜眼、状元的人却没有多大出息,他们所写的诗文很少有人能够记取,很少能够流传。由此可见,诗文必须有感而发,而应试之作大都平庸。

  手捧此诗,题目——《枫桥夜泊》就值得用心琢磨。所谓题目,即是文章的额头,它通常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所以,认真地推敲诗题 常可收到明意旨的效果。就拿《枫桥夜泊》来说吧,从整个题目看,我们可以推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景。从其中的“泊”字我们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因此,人们常说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说,“诗中有画”,而这首诗就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立体的“枫桥夜泊”图。首先是全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勾勒了远景和近景:残月、山寺、霜天,这是远景。江枫、渔火、客船,这是近景;其次是运用了“设色”之法:霜天的透明,渔火的鲜艳,二者交相辉映,从而营造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氛围;再者是诗句调动了听觉效果,使本来就已经成画的意境更富生机:特别是远处传来的钟声。不但把近景、远景联系到了一起,交织成章,而且这穿夜空,传到客船上的钟声,也使整个的意境更加清幽、凄楚。那一声一声传到客船,敲击在旅客心头的钟声。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无限的愁思进入梦境呢?

  说来有趣,不知是谁,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诠释:诗中的“江枫”是苏州二桥的名字,“江”就是江村桥,“枫”就是枫桥。而“乌啼”呢,就是乌啼山。对这样的解释,我不敢苟同。其实,现在很多地方的名称,是因为先有了名诗,尔后才因诗而得名的。大约在一年前,有一位学生家长来信谈到此事,我们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除了自己做了深入地考证之外,还专门派家住苏州的钱锡铭老师查找了苏州府志,进行了实际的调查,并写出了文章予以回复。

《古诗二首》教案 篇13

  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

《古诗二首》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大意。

  二、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价值。

  四、了解历史背景,感受民族豪情,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热。

  1、板书“英雄”,哪些人称得上“英雄”?(1)才能勇武过人的人;(2)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3)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2、古今中外,你知道哪些英雄?

  3、下面,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师朗诵)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4、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5、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6、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垓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离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漓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10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年。

  读了这段话,联系“不肯过江东”,你对项羽又有何感慨?

  (项羽宁死不屈、百屈不挠、悲壮豪迈、光明磊落、浩然正气、敢作敢为)

  师:“不肯”一词,写出了项羽以死相报,无愧于八尺男儿之身,无愧于江东父老之托,无愧于“人杰鬼雄”之名。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四、追思英雄。

  1、同学们,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至今思项羽”,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的英雄呢?(交流)

  (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豪言壮语。)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1、板书课题: 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简介陆游。

  二、学习这首古诗。

  1、学习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4、 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习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示儿”:告诉儿子。(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 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 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不少的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这两首古诗也较为浅显易懂,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学,然后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点词句。

《古诗二首》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 诗歌的朗读

  2 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二首》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84571280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