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通用15篇)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

  一、用“”划去不正确的读音。

  二、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

  1、我就是想锻练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映象。(  )(  )

  2、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记,但来日方长,又何毕在意这病中的分分秒秒呢?(  )(  )

  3、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诲,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狼心的母亲。(  )(  )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由于另外的原因使祸事加深。(      )

  2、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求好马。本文是说照样子做。(      )

  3、说话没完没了。(      )

  4、心神不定,心中不安。(      )

  5、一点不怀疑。(      )

  6、总算比没有强。(      )

  四、积累四字词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母爱”

  课前欣赏vcd《母亲》,感受母爱。

  导入新课:

  ◆欣赏过歌曲,大家的心情一定很不平静吧?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呢?

  ◆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却非常的“狠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20、《学会看病》(幻灯片1)

  二、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过了吧?咱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新词

  认读词语(出示幻灯片2)

  打蔫儿噢怔住喋喋不休摇摇晃晃雪上加霜按图索骥艰涩坠入忐忑不安毫无疑义拖沓倚靠磨炼冷漠埋怨来日方长聊胜于无(自己认读、自愿领读、开火车读)

  ◆老师知道,我们班有很多朗读能手。你愿意把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吗?

  三、阅读课文,理解“母爱”

  1、感受母亲的“狠心”

  ⑴文章当中母亲有这样一句话“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出示幻灯片3)她到底狠心在哪里呢?请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用﹋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空白处。

  ⑵交流反馈:谁来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母亲的狠心?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2、理解母亲的“狠心”

  ⑴大家真的认为这是位狠心的母亲吗?(不是)那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再读读课文,用_画出有关的句子,同样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⑵交流反馈: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她不是一位狠心的母亲呢?(指名说自己的理由,并说说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还有补充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教师做适当的阐述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却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她为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忍痛让儿子独自找医生看病。同学们,你一定为母亲这种用心良苦的爱子真情深受感动吧!回想我们自己的母亲,往事历历在目,此时你又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把对母亲的心里话写在纸上!(桃红心形纸片)《母亲》的音乐再次响起。

  师:(教师巡视指导,可指名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把自己写好的话,念给同学听听,再贴到黑板上。想一想应该怎样贴?生:妈妈,以前你每次打我的时候,我都很恨你,现在,我才知道,其实,你是深爱着我的呀,你打得越重,你就爱我越深,你的心也越痛呀!

  ◆教师小结:同学们,“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爱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我们的母亲吧!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3

  一、教者务必注重文本的双重价值

  双重价值指的是教材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我们作为教师,不要仅仅停留在原生价值的开发和挖掘上,更要善于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教材的原生价值就是每一个人以读者的身份,掌握文本所传播的信息,感受内容,体会情感。简言之就是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即可。而教材的教学价值,却是我们作为教者要积极面对的,要在文本细读时善于发现与把握,把目光投向文本语言,引领学生既要感受内容意义,也要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揣摩表达。也就是什么字要教,什么词语要理解,哪里要细细品读,哪里要积累,哪里要运用等等问题,就是摆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面前首要的思考与选择。这教学价值的发现,既是教者的教学理念的综合体现,也是教学价值取向的正确定位。

  纵观林老师这堂课要教的只有两大块内容:1、如何整体把握文意。在把握文意这一块,郑老师分三步推进:先引导学生利用题目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凭借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说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母亲做了什么事?(引导学生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第三步,借助关键词具体说说母亲是怎样做的。(既检查了生词,扫除了阅读障碍,进行了词语的积累,又引导孩子进行了具体细致的表述。)三步将长文读短,再读胖。实现了文本增值。2、作者如何表达爱。爱是作家永恒的表达主题,但表达爱的方式却有千千万万种,作家毕淑敏则是凭借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爱。逼儿子上医院的决心是爱,儿子走后的心疼是爱,等待时的后悔、担心、自责是爱。林老师抓住文本这一写作特点,将这一颗颗爱的珍珠串起来,化成一条线索。然后抓住关键词语重点研读母亲的心理变化,最后一招奇兵——“抓关联词”将母亲内心的矛盾与煎熬展露无疑。 

  二、语文老师务必要有强烈的语文意识

  林老师提出人文的东西是蕴于语言当中。如果脱离了语言,那样的课堂将变成一堂思品课。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要用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去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本课中林老师的语文意识体现在:1、字词的理解上。林老师对“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意思的诠释精确到位并在语境中运用。2、凭借文本语言把握文意上。3、利用关联词有效朗读指导上。

  三、教师务必注重文本的细读

  文本细读这个概念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他认为文本细读,是指读者通过作品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当我们拿到文本之后,先不要急于备课,而是静下心来沉入到言语中逐字逐句解读,寻找文本中的点。关注关键字词、重复出现的句子、标点符号、各种表现手法、关注关联语、顺序、结构等等。就《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本来说:我们可以抓母亲“到底狠不狠心”这一点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也可抓“儿子如何看待母亲的这一行为”这一点进行课堂练笔,还可以抓文中精彩的语言进行朗读训练等等。在有限的课堂里,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都呈现,那么就要有所取舍,注重一课一得。像本课中,我们到底要把目光放在“体会母亲的爱”上,还是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表达方式”上呢?这时我们就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求:“爱”的思想情感,学生都知道,所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不是难事,我们应该关注的则是作者如何将这份爱化为无痕的、有形的、可见得心理?落脚点就在母亲心理上的变化上。作者通过具体的语言样式、独特的语言现象——多次、反复使用“关联词”,把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具体、形象,可谓是淋漓尽致。这样的点往往隐藏于文本,很难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认真细读文本,将文本里里外外研读透才行!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雪上加霜、按图索骥”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3、培养学生锻炼自我,自立自强,能感受爱,回报爱。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沐浴着父母的爱长大,父亲是你的阳光,母亲是你的月亮,你是父母的希望;我们滋润着人间真情成长,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回含着感动地泪花畅想未来。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严格的要求。请看大屏幕,一同欣赏一组画面。(播放课件)

  师:欣赏了这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请三名学生谈感受)

  师:是啊,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的爱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妈妈的爱是最无私的、伟大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面对生病的儿子,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着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妈妈?(生谈看法)我们就一起走进20课《学会看病》去了解这位母亲。(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请看自读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按自读提示自读自划,师巡视,了解自读情况)

  三、品悟母爱内心,感悟母爱真谛。

  师:找到描写母亲心理句子的同学请举手,你找到什么句子,母亲当时的心情怎样?

  四、拓展总结

  师: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呢?(生逐一回答。) 师:是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无论是“精彩极了”的鼓励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鞭策批评;无论是和风细雨的谆谆教导,还是言辞犀利的告诫警告,其实这都是对我们的爱,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感谢这位用心良苦的母亲,她不仅磨练了孩子,也让我们学会理解父母的爱。这位母亲就是文中的作者——毕淑敏。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最近学过的几篇课文里所包含着的浓浓的父母之爱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我想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会背的同学可以轻轻跟老师一起背:《妈妈的爱》.

  (背完后)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文章.(板书:学会看病,齐读课题)

  二,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四,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五,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六,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 (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 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 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练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质疑母爱

  千百年来,母亲的爱就像这贴身的衣服,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力量。你摔倒了,母亲会---(生接答)你饿了,母亲会----( )你生病了,母亲会---

  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是怎么想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板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按要求自由读文。

  自读要求:

  ①自由读课文,把不熟悉的词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利。

  ②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过程。

  2、检查词语朗读情况

  打蔫儿 拖沓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艰涩 忐忑不安 深深谴责 聊胜于无

  ① 指名读准词语

  头两个词文中是描写谁的?(病中的儿子),“打蔫儿”是怎样的?(显得没精神,头抬不起来,)“拖沓”形容什么?(步子沉重„„)这两个词正描写出儿子病时无力的模样。

  ② 师:儿子还没有成年,病中的他显得那么虚弱。此时此刻,他多么需要----(生接答)

  ③ 生活中如果你病了,你的妈妈会怎样做?(生自由回答)但文中的母亲却是怎样做的?

  ④ 概况全文大意。谁能把这两个意思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潜心会文,读懂母爱。

  小结:这哪里是狠心的母亲,这分明是一个疼爱孩子、很有责任心的母亲呀!

  (四)悟悔中情

  你还从哪些语句能感受母亲并不狠心?体会“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你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犹豫、后悔)“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坚定信心)

  四、诗歌诵读,升华母爱

  1、导语:同学们,你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2、母亲逼着自己的孩子独自去看病,希望孩子能学会独立生活。表面是狠心、冷漠,内心却犹豫、忐忑不安,这些心理变化都源于对儿子深深的——生接“爱”(看板书画心形)这是一种怎样的爱?(生接)这是一种„„的爱。

  所以作者在文章结尾这样写到:

  我们把它稍微变换格式,它就成了一首短诗。让我们深情诵读,体会母亲超常的爱吧。

  3、联系生活谈母爱。现在的你,一定对母爱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活中,你的父母有没有像这位母亲一样对你狠心过?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7

  【案例背景】

  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上下册各8篇,到了四年级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略读课文在五年级课文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多空间,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但,很多教师误将略读课文当成精读教,教师角色仍“居高临下”“不放手”,剥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语文实践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缺失了训练的土壤。同时,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得“意”而忘“言”的现象,忽视语文工具性、实践性,使教学走入过度人文的误区。

  因参加平阳鳌江一小的语文节,故有幸聆听陈先松老师执教的《学会看病》。《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毕淑敏。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与自我反思、完善能力,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站可以帮你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详情请加站长qq,qq号码在网页顶图上。)

  【情景描述】莫忘语文实践——在“批注”中阅读

  教学片段描述:

  师:(出示学习提示:自由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批注。)请同学们打开书,注意红色的关键词,划出——“划”,读一读——“读”,写批注——“写”,明白了没有?自学。

  (学生认真自学,写批注,专心致志)

  师:写完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没写完的继续。

  (学生写批注的时间很长,跨度有十来分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批注的时间)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写上批注的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

  (指名4个学生交流,教师评价:你读懂母亲了,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母亲的自责;你很会读书,你读懂了矛盾……)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们有没有人给这段写批注的?(课件出示)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很明显没有人关注到这句话)

  师:没有没关系,你来读读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中哪些词让你有话要说,可以写写批注?(生读书)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了“忐忑不安”“沙漏”之后,问:还有哪个词,让你想写批注?

  生:坠

  师:读到“坠”,我们会想起关于“坠”的一个词——

  生1:坠落

  生2:坠入

  师:飞机坠落,陨石坠落,孩子们,飞机、陨石都是庞然大物,可是——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你会发现什么问题?(生齐读句子)

  生:沙怎么会“坠”呢?

  师:对呀,沙轻飘飘的,怎么能和飞机、陨石庞然大物相提并论呢,是不是错了,别急,自己带着问题再读句子,在“坠”旁边写下批注。

  (学生自己默读,执笔写批注,神色认真)

  生1:因为母亲担心孩子,觉得小小的沙也很沉重。

  生2:“坠”说明了母亲的心情很沉重。

  师:这种坠入心间的感觉就像庞然大物一样疼痛,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的情绪与文本表达情感十分一致,读出了沉重、疼痛、担心的感觉)

  师:刚才咱们表达了对这段话,这几个词,这个字的理解,现在拿起笔,自己整理批注,将刚才体会到的写下来,完善一下我们的批注,时间1分钟。

  (学生马上翻书,补充,前后对照,整理,全场无声,只有翻书声,事实上教师给了学生2分钟左右的时间)

  莫忘语文实践——在练笔中提升

  教学片段描述:

  师:(课件出示)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是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爱你的妈妈

  师:这是妈妈内心的独白,(齐读)请你以孩子的语气也来歇一歇,补充省略号的地方。

  (课件出示)

  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其实,我知道……妈妈,我想对您说……”

  -——懂你、爱你的儿子

  (学生认真写作)

  反馈:

  生1: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感到了你的雪上加霜,其实,我知道您一点也不残忍,妈妈,我想对您说,您对我来说一点也不冷漠。”

  -——懂你、爱你的儿子

  生2: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依赖您给我看病,其实,我知道您的残忍、狠心、冷漠都是出于爱,妈妈,我想对您说,您是我的指南针,我的能力都是您授予我的,我的母亲,我永远爱你。”

  -——懂你、爱你的儿子

  生3:妈妈:“读着你的话,我不禁想起当时我对您的依赖,其实,我知道您的残忍、狠心、冷漠都是为了我。妈妈,我想对您说您的雪上加霜,我都理解,您是深深爱着我的。”

  -——懂你、爱你的儿子

  【简析反思】

  实践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标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设置略读课文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略读课文教学实践中,老师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

  一、在“批注”中阅读,在“批注”中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正是批注式阅读的一大特点。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体验、与众不同的想法,批注给了这些独特体验一个自由存在、发现的空间。它极具活力,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与文本进行生命的碰撞、交流和沟通,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大胆突破“师教生学”的传统模式,以学习提示为引领,鼓励学生自学、自悟,并通过“批注”第一时间记录自己最真实的阅读初感。这样的教学允许学生在文中的任一处留痕,却没有人在一边横加干涉、指手画脚,真正体现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默读、欣赏、揣摩,与文本亲密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给予了学生相当充分的自主阅读、批注时间,跨度十分钟左右。教师将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实打实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相信,这种“先学后教”模式如能常此以往,读将因写而深化,写将因读而丰富,既加大了阅读的深度,又扩大了写作的广度。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将有效改善语文教学中学生习惯“等”、“靠”、“被动应付”的现状,对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优良学习品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但要指出的是,捍卫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并不等于教师就放弃了在略读教学中的组织与引导地位,否则,略读教学就将演化成学生“休闲式”的独立阅读,内容杂乱,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浅薄与贫乏,是一种将学生主体绝对化的倾向。而陈老师在这堂课中比较恰当地担当了“引导者”角色,首先,当教师发现学生忽视了文中描写母亲心理的重要语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时,及时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这一语段,并且教学设计层层深入,着重抓住“坠”字展开:从利用组词体会“坠”字普遍运用意义到引导学生在“轻”与“重”,“小”与“庞大”中形成认知冲突,有效激活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动力,此时,学生对“坠”的二度批注真真正正的是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这样的批注整理,不仅仅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与丰富,更是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并非是平面的,单次的,它是螺旋上升、不断深化的过程;学习中不仅要关注自己的阅读初感,更需对初次感悟不断修正、完善。这样的批注整理,使学习成为动态,使认识有了层次。

  二、在“练笔”中提升,在“练笔”中实践

  “写”的素养是整个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无论精读课还是略读课,阅读文本都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凭借,学习课文必须意文兼得!进行课堂练话则是学生学习表达,实现从意化到物化的有效语文实践活动。

  但怎样的练笔更有效?陈老师的设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课文的最后一段倾诉了母亲满满的爱子情怀,这番冷漠背后的博大母爱在本段得到了清晰的揭示。但,如何让这份母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开花,且开得更有“语文味”,确实难煞不少老师。陈老师在简单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路线图”是什么以后,将最后一段以母亲“独白”的形式呈现,妙的是:教师要体现“母爱”却并非在“母亲”身上下重锤,而是大胆转化角色,抓“儿子的独白”为切入点,引导练笔。它让学生在角色的转变中更深一层融入文本,打破固定模式,活化课文内容,将个性化的解读感悟流淌笔尖,在生长言语的同时积蓄精神生命的源流。这是学生自主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涵咏的过程,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练笔时,学生必须得回顾课文,再次与文本对话,再次感悟那份冷漠甚至有些残忍的行为后母爱,这份感悟是对批注的再次整理,对认识的进步提升,对情感的厚积薄发。在文本创设的情感场中受到感染的孩子们,带着文本的温度,喷薄情感,在“写”中抒情,在“写”中深层感悟文本最后一段的母爱深情!

  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应该呈现这种披文入境的态势,把“写”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练在情感的共鸣处,练在主题的升华处,以“读”带“写”,以“写”推“读”,教师不问一句,不着一语,学生却能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飞翔在想像的王国里,自读自悟自写,将“人文”融入“语文”之中,把“工具”练在“人文”之中。学生在生命思索中,语文实践里,“读”向深入,“读”向高潮!

  “语文”该在“实践”中成长!不管“实践”的形式有千种万种,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即是学生绝好的语文能力成长机会!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8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新课伊始,我和让学生共同朗诵《妈妈的爱》这首小诗,诵完后,让学生谈感想。有的学生说:“妈妈的爱是无微不至的”,有的学生说:“妈妈的爱是无私的”……,待学生自由发言后,我接道:“是啊,妈妈的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你们想用什么词汇来赞美母亲呢?有的说:善良的母亲,温柔的母亲,有的说;伟大的母亲,慈祥的母亲,我出示了一组词:残忍、狠心、冷漠,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然后问:喜欢这组词吗,学生说:不喜欢。喜欢这样的人吗,喜欢这样的母亲吗?可是,就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妈妈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是怎样想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学会看病》。”于是,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去寻找文中母亲的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这个导入紧密联系教学的目标、本节课的主题、情感的色调、教材的基点等因素,并力求使其自然、新颖、形象。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一节课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可谓: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这篇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学习中,我引导学生从心理描写入手,让学生找出儿子发烧到从医院看病回来这一过程中母亲的心理变化的句子进行体会。通过分析,理解了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从下决心到担心、自责到最后的释然。整个过程都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也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父母之爱,懂得父母之爱,这对现在的独生子更具现实意义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我抓住这篇课文中大量描写母亲心里活动这个特点,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心里活动的句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朗读这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会出母亲在让孩子一个人去看病的那段时间中的后悔和担心,从而体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母亲深深的爱子深情。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细节不够细,体会的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完善的地方。

  学会看病的教学反思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李秋烨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昭山,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更没想到的是谢东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9

  1、下列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大蔫(niān)怔(zhēn)住喋喋(dié)不休 b、艰涩(shè)忐忑(tè)拖沓(tà) c、倚(yǐ)*沙漏(lòu)瞬(shùn)间 d、坠(zuì)落谴(qiǎn)责磨炼(niàn)

  2、加偏旁组字词语写下来:

  正:__(   )__(   )__(   )

  奇:__(   )__(   )__(   )

  土:__(   )__(   )__(   )

  少:__(   )__(   )__(   )

  3、写出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图索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忐忑不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胜于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孩子,不要埋怨我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⑴ 你觉得“我”作为母亲这样做是冷漠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路线图”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文中有多处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选三句抄一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0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本文从母亲尽责的独特视角,反映了母爱的广袤深远。文章通过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出母亲内心的矛盾,让人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母爱。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描写母亲的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感悟母亲对儿子的爱。场景训练,进行写法迁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体会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通过写话练习再次体现此文抓住人物心理表达情感的特点。最后再安排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儿子学会看病时母亲的心理,这样安排,不仅整个学习过程有一定的“温度”,也体现了思想“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学生理解文中母亲对儿子这种特别的爱也就水到渠成,主题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母亲特殊的爱,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炼意志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句子进行汇报并相机指导朗读: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4、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5、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说一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写一写自己在读这篇课文过程中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想一想自己报答母爱的方式,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一做。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冷漠”处理                 独自看病

  母亲                       儿子

  尽责的爱                   “路线图”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1

  《学会看病》是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是女作家毕淑敏写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为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独立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

  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2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教学

  设计

  ——庄艳敏

  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激发独自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情感。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作家毕淑敏的资料,阅读有关独立面对生活、磨炼自己意志的文章。

  ↘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各自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1)说说你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的看法等等。)

  ↘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1.各自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2.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3.全班讨论。(1)你从母亲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2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就读有关句子。)

  ↘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朗读课文。

  3.说说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2.拓展:(1)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母爱或父爱吗?(2)你看见过独自面对生活、自觉磨炼自己意志的孩子吗?或你读过哪些这样的故事?

  3.延伸课外:课后,请同学自己参加一次磨炼自己意志活动,说一说或写一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特殊母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

  2.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从生活自理的角度,为人生奠基。

  【教学准备】  媒体资源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是怎么办的,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还是由父母陪同你一起去呢?(学生讨论回答)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时却忍心让他独自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谁先找到其中的原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查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进一步学习课文。

  3.引导学生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重点感悟

  1.在朗读过程中思考: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2.小组内交流,无法解决的问题留待进一步阅读时解决。

  教师点拨:

  (1)“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2)“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3)“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胜于无。”

  这段话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路线图”泛指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种种应对的办法,指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这是做父母的责任。

  小结:题目中的“学会看病”指的是让谁学会看病?母亲为什么要求儿子自己去看病?你觉得母亲的行为合适吗?为什么?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4

  【教材内容】

  《学会看病》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第20课(需1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去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依赖性较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学习本课,不但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母爱,而且要激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注意磨练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生命体验,通过以“说”与“读”、“读”与“悟”的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自主阅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母亲感情变化,感受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队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说“母爱”

  1、欣赏《懂你》:

  同学们,你们知道满文军的这首歌要献给谁的吗?

  (献给母亲的歌。)

  2、叙说“母爱”: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请大家把你知道的或你亲身体验到的有关“母爱”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一听。

  (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电影、课外阅读、自身经历等方面去说。)

  3、导入新课:

  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可是有这样一位母亲,当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二、阅读课文,懂“母爱”

  1、一读课文:

  ⑴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自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朗读、速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⑵ 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两种方式解决:同学间互相解决,留待深入阅读时理解。)

  2、二读课文:

  ⑴ 按要求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

  ⑵ 把画出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⑶ 深入理解感悟: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母亲内心矛盾,爱子之心昭然若揭。)

  “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深深自责,足见爱子之切。)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度日如年”的感觉只因母子情深。)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磨练的是“意志”,体现的是“至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负责任的爱是真爱。)

  3、三读课文:

  母爱是广袤深远的,母爱的表达也是异彩纷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好好体会母亲的感情。

  (读好描写母亲语言、心理等句子是重点,读出感情的变化是关键。)

  三、联系实际,赞“母爱”

  1、教师引导:

  “母爱”的主题是永恒的,是共同的。但每个人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爱”是各不一样的,能不能把你自己感受到的母爱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可以写首诗,可以唱支歌,可以说几句话,也可以制作一份小礼物……

  2、独自准备。

  3、交流共享。

  四、拓展延伸,谢“母爱”

  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课文,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

  五、作业超市

  1、摘抄课文中的成语,其中有叠词的成语,再照样子写出三个成语。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与其……不如…… 既然……就…… 即使……也…… 虽然……但是……

  ⑴ (  )我是母亲,(  )应该及早地教会他看病。

  ⑵ (  )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  )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⑶ (  )我们已经有效地控制了“流感”,(  )不能掉以轻心。

  ⑷ (  )在这边死等着,(  )想办法自己趟过去。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篇15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吉林省珲春市第四小学 徐 婧

  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母亲的情感,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穿插在了交流情感体验中。即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吃透课文,更激发了学生的个体思维,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可在教学中学生并没有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深刻体会,今后要加强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邓水红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时,我采取学生先自学,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很到位。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新疆自治区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李 晶

  《学会看病》通过阅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她告诉我们母亲如何给予儿女“爱”;同时我们也走近了母亲的世界,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被爱是同样的沉重。“学会看病”不仅是我们自己独立生活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母爱”的最好报答。母亲对儿女的爱的表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对“母爱” 的报答也不要千篇一律。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它!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又深情地朗读了这些句子。我的喉咙哽咽了,学生也被感动了。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赵飞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母亲的角度描写了一个母亲为磨练儿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鼓励儿子一个人去看病。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母亲感情变化的心理历程,体现了母亲浓浓的爱子情深。

  走进文字。就这点来说,今天的教学,我努力做到真正使学生走进文字,深入理解和感悟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让学生找到母亲在这一过程中相应的语言和心理描写,如“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但也从学生的回答中反映了学生的理解毕竟是粗浅的,只局限于文字的表面,如“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就有学生不能读出母亲的矛盾和深深的自责是因为爱子之切。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的技巧了,恰恰也反映出了我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还欠缺。“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在讲解这句话的意思时我太过于牵引。

  《学会看病》教学反思

  重庆市沙坪坝区滨江小学 洪 敏

  《学会看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理解这位母亲独特的爱子方式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说”与“读”、“读”与“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所以教学的重心放在研读探究,体会母爱的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然后叫他们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接着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从孩子们的相互交流中,能体会到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位母亲的作法。但是母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母爱之情学生体会肤浅。如何让孩子们理解更深入一些,我紧紧地抓住文中多处描写这位母亲内心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形式多样。在边读边悟中,引导孩子们不仅逐步认识到母亲感情变化的过程(即: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而且从这些细致的心理活动句子的描写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有的孩子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或句子,并结合自身的实际谈感受,有一部分孩子只能蜻蜓点水或浮光掠影的谈一点,而有极个别学生的表述缺乏条理性、逻辑性。

  可喜的是孩子们在谈学文后的感受时,有几个孩子谈得比较好。如:刘智俐谈到她很羡慕、敬佩乌塔(四年级学的一篇课文中的人物)的勇气和胆量。小小年纪,只身一人就周游了世界,这是我们中国许多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连我一个人到沙坪坝,妈妈也不放心,喋喋不休地提醒我注意这、注意那……谢敬懿同学还举了一个事例,有一次中外孩子共同参加野营拉练活动。中国孩子在活动中,不仅怕苦、怕累,而且自理生活能力远不如外国孩子。黄诗颖补充道,西方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性,他们以自己挣钱为荣耀,父母施舍为可耻,所以他们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同时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他们真了不起。喻晨玺与他们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外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我们的家长是在禁锢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加以限制,这不准、那不准,这哪里是爱我们,分明是害我们。更没想到的是庹万同学说,过分的爱不是真爱,而是溺爱。我们正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要寻找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向文中哪个小男孩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一番发自肺腑的感受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特别是听了喻晨玺的那句话“不是中国的孩子不如西方的孩子,而是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如西方家长的教育方式”。令我为之一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不能不让我们刮目相看。同时也引起我对自己教学深层次的反思,孩子们固然说的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对,可联想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不也有这种现象出现吗?如对某一个问题总想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向老师早已既定的教学模式中,认为这是最好的。而对学生另外生成出有价值的东西,要么让它悄然无声的熄灭,要么没有很好地利用。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还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谁好谁坏他们心里最明白。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间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们就要成为时代的弃儿。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学会看病》补充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58875128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