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旧城已冷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通用5篇)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读记“蚂蚱、倭瓜”等词语。

  2、自主探究文本,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以及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朴实无华、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1、家里有菜园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在菜园里都做过了哪些事?(指名说)

  2、有个作家叫萧红,在她小时候的眼中,祖父的园子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19课,一起去分享萧红的童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认读词串,整体把握文本。

  1、出示3组词串:①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②倭瓜 黄瓜 韭菜  谷穗

  ③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找一找这3组词串有什么特点?指名说

  2、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    我和祖父的园子里的昆虫真多,有____;园子里还长着许多庄稼有_____;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______。(填词串)

  3、根据这3组词串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家、农活?那哪个自然段写园子里的昆虫?

  师小结:根据词串,我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①是写园子里有的昆虫及农作物;②是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的农活。

  三、文本探究,感悟特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__的园子。

  2、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五彩缤纷、应有尽有、快乐、自由的园子?让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并在句子旁边写上注解。

  3、找一找,圈一圈,“我”在园子里都做了一些什么?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

  4、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学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5、师小结:因为“我”在园子里(栽花 )、(拔草)、( )、(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我”觉得这是个(自由快乐)的园子。

  6、哪件事写得最具体?(铲地)

  7、当我把韭菜当野草割掉,把狗尾草当谷穗留着犯下大错时,祖父是怎样的态度?从中看出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祖交的爱与宽容创造了这个自由的园子。

  四、研读自由之景

  1、你还从课文的那些地方感受到园子的自由?齐读第13自然段

  认识排比句,拟人句   感受园子的自由

  ①花开了就像花___(生接),鸟飞了就像___、

  ②黄瓜愿意爬上架,就__,愿意爬上房就__、

  2、作者仅仅是在述说这些景物的自由吗?

  3、只有自由的心灵才有自由的想像,作者想借这些景物抒发自己自由,这样的写法叫“借物喻人”。

  五、阅读延伸

  童年自由的时光总让作者萧红难忘,于是,她用笔写成了一部童年生活回忆录,这是就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学生读课后作家卡片。要求学生课后有条件的话,读这本书。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苏教版五年级(下)的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萧红记叙了在祖父的庇护下在园中自由自在、快乐逍遥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以及对祖父的深深怀念。细细地读,静静地品,逐渐走进了这荡漾着童心的园子。

  在这样的园子里,满眼是儿童的世界。围绕“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园中的一切在孩子的心里都变成了精灵。

  和这些“精灵”生活在一起的是谁呢?是年幼的“我”和年迈的祖父。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老一小,其乐融融,尽情地享受“园子”中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我认为是学生比较容易学习的,因为课文内容很贴近我们的农村生活。对于在园子里浇菜,抓蚂蚱等这种趣事也是农村孩子常玩的,在学习中很快与作者产生共鸣。但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这种借物喻人的表达方式是不易了解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到作者眼中园子所有的一切都是活的,自由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心情。

  教学反思:

  亮点:教学思路明确,语言流利、清晰。导入紧扣课题,教学起点定得好,抓住这3组词串理清课文脉络。课堂结构层次性明鲜,朗读指导好。

  不足:没有顾及全体学生,师生交流多,但学生之间的交流少,没有小组讨论交流。教学体现了读,没体现练,应有一个小练笔。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篇2

  学校: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年级:五 班级:4 研讨人数:40 学科:语文 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教师:刘丽娟 研讨日期:11月9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对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感悟,体会到童年的“我”在园子里身心自由的生活。 2.通过多元的阅读感悟和课前资料的铺垫,构筑立体的园子形象,从实在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子,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研究目标   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地策略研究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第三章,萧红通过对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所以写这个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充满欢乐、甜蜜、温馨、自由,给萧红带来无限美好的回忆。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近乎口语,浅显而不单调,有趣不乏童真,有机的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细读文本,我们显然发现文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行文结构逐步递进。虽然过程中没有鲜明的叙事线索,作者信笔写来,任性成文,然而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由“园中景”的勃勃生机,到“园中事”承载的快乐,再到“园中景”的那份自由,将“景”“事”“人”的有机融通关联,凸显了“园中情”。 2.情感表达富有特色。本文的作者去除了典型的情境和细节,只用特殊的句式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整体的情感氛围。如文中反复用“祖父……我……”“……又…… 又……”“愿意……就……”等句式写出了“我”无拘无束的心理感受。此外,作者匠心独运,将心境的描摹融于景物描写,烘托氛围。以物喻人(或情)。而本文的景物描写更是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尤其在第13小节中“物我合一” 的描写将情感推向高潮。这些特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对情感的体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3.解读空间更大。本文是《呼兰河传》的节选。如果把这篇课文看成开放的文学性文本来读,就存在着几度阅读的可能,而且学生理解的“神”也会随之不断升华,情感体验会从“自由”到“爱”到“怀念”不断发展。这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建立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结构(要准确把握文学作品的“情”除了对文本本身的细读外还应联系原著,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来品读)提供了资源。 学生分析 五上的学生是第一次阅读这种形散神聚的文本,之前只是较多的接触“写景抒情类”和“叙事抒情类”的文本。他们已具备的阅读基础有:1.学生对行文线索比较鲜明的文本能独立地理清脉络。能按“移步换景”、场景切换、时间变化等思路来梳理文脉的方法。2.学生对文本细节描写的感悟具有了敏感,这种敏感来自于阅读一般记叙文时对景物的姿态、色彩、品性的解读和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的持续关注。3.对贴近自身生活经验的情感能引起共鸣。4、具备了初步的阅读体悟的方式和基本的表达习惯,能选用适切的方式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对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认知和感受。 而对于将“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典型的“散文”文本,显得有困难。其难点只要在于:1、文本语言的表达特质导致学生体悟表达的散点,聚焦感不强。2、学生虽然对描绘性的修饰词已经有了阅读的关注,但是对看似叙述性的话语却读不出味道,难以用心体会,从看似质朴的语言中读出深挚的情感。3、学生对本文的背景缺乏整体认识,不能从更深层次领悟文本的“情”。如何能聚焦通俗平淡的语言,打通“园中景”、“园中事”、“园中情”的有机关联,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体悟品味中得到思维、言语的发展也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难点所在。为此,本文的学习将基于这样几个阅读策略: 1、抓住文眼,形散神聚。教学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 “要做……,就做……,愿意……就……”等句式可谓文眼,扣住这些句子,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 2、联系背景,丰富文本。节选自小说的课文,联系原著,可以增加文本的厚度,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旨意,可以加深加宽学生的感悟水平,可以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又可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 3、孕育情境,对话交流。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理解离不开语言表达,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善于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视野阅读课文,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设计言说的主题,选择言说的方式,营造富于童趣的对话情境。改变师生“冷静的阅读者”的身份,使师生都融入文本,产生言说的激情,彼此交流分享。 4、展开想像,言意合一。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抓住文本中既能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又能引发言语表达的生长点,让文本“立”起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言说,走向言语与精神的共同成长。文中祖父的“笑”等细节颇耐人寻味,需要引导学生想像人物真实的心境,推敲、琢磨,紧紧围绕文本文字形成理解的波澜。情动而辞发,在语言练习中,走进人物的内心。 对应文本的独特之处,对照学生的发展现状,预设以下提升点: 1.能从“园中景”和“园中事”两方面感受平实言语的张力,感受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2.通过对文中具体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出作者寄寓在作品中人、事、景、物上的具体情感。 3.能联系作者的身世背景更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不断丰富和提升对本文的“情”的认识并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 2 课时)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有效互动策略的设计意图 课前积累   交流你和家人生活中的感动瞬间 创设基于文本基调的亲情表达,为后文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感受“园子”的美丽 1、谈话导入,揭示核心话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2.快速浏览课文。 3.组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独特的表达方式。 1、聚焦园内景物,自主品味,这是个怎样的园子,然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感受园子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将学生聚焦的问题转化为启动学生解读文本的“把手”,帮助学生感悟“园中景”。让学生充分呈现个体独特的感悟,在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提升对文本的认识。 体悟“园中”的快乐 1、在这样一个自由、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园子里,我成天干什么呢?生活得怎样? 2、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读3—12小节,圈画批注。 2.全班交流:抓住典型事例谈感受。 3.学生利用文中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细品“园中事”,将学生的目光从具体的事引向事背后的情感、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对特殊句式的敏感度。将“园中事”与“园中景”相融合,感受自由的内涵。 品味“园子”的自由 1、引读第13自然段。 2、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升华对“自由”内涵的解读。 1、聚焦13小节,抓住关键句式来圈画批注。 2、感悟园子内景、事、人给作者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通过表达,能有机地将园子中景物、人物、事件进行串联,感受这份发至内心的自由的意蕴。 感悟“祖孙情” 1.补充萧红的身世背景。 2.再读课文第3-12小节,将你读到的新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3.组织交流,提升认识。 1.带着对萧红童年生活背景的了解再读第2-13小节,提升感受。 2.全班交流。 3、品读小诗。 在了解作者身世背景的情况下再度解读文本,领悟到蕴含于文中的更深层次的情感。 板书 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         )的园子  研究 反思 常州市新基础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对我的教学作出了中肯的评价,我从心底里佩服他们的敏锐的目光与精辟的阐述。经历这样上课、评课的过程,我觉得自己收获颇多。成长之一,便是进行了一次心态的磨炼,在评课研讨过程中自己能坦然地面对与接受来自专家和老师的许多不同的意见与不同的声音。面对质疑与追问,不急不躁,因为心中有一个理念在支撑着我,研究就应该大度地面对,尊重别人的质疑与独特的想法,只有吸纳大家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教学,这堂课才显得更有意义。成长之二,提醒自己应关注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评价与引导应该有逐步提升,教会学生各种读的形式。成长之三,也是我对高部长、金主任和邵校长的评课总的提炼与概括,这将成为我以后努力的方向:大胆地开放,让课堂充满艺术的气息。 在整个参与评课的过程中,给我最敏感的字眼还是“开放”。开放意味着心态的开放,课堂教学时空的开放,学习氛围的开放、学生学习情感的开放。然而细细品味“开放”,多次的实践让我逐渐体悟到真正的“开放”源自身的研读教材的能力,源自对学生的研读,源自自身的文化底蕴,源自驾驭课堂的睿智。这些都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课堂实践中不断地磨练、提升自己。从而能够带领孩子们在开放的、和谐的课堂中遨游、穿梭,在乐趣浓浓的氛围中探索研究,获取成长的快乐。 一、开放——研读教材是基础   研读教材应从“三个立足”着手。立足于作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作品;立足于编者、教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教材;而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它代表的是“学材”――学习的蓝本。拿到一篇课文,教师能不能先不把它当作教材,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去反复阅读和欣赏呢?我想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应该提倡。这种阅读方式有多种好处。首先,教师可以摒弃杂念,轻松地阅读,获得比较感性的阅读体验。其次,教师可以从中体验到与学生相类似的阅读感受,容易产生共鸣。再次,教师能从中体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种东西,用以指导教学,这是尤为重要的。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畴要远大于教材。因此,把教材当作作品来阅读,这是一种求本索源的阅读;这是一种大阅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教师以更高层次的目光来欣赏,需要教师借鉴大量阅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不管是哪篇文章,如果你没有读出其中的味,没有找到其中值得研究的点,那么就无从谈开放。文本价值永远是值得研究,值得开发的资源,里面蕴藏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们要把书由薄到读厚再读薄。如果读通了,读透了,你会有柳暗花明的喜悦,你会有浑身轻松的那份释然。把握文本中的育人价值,从文本的内容、情感、态度、语言来探求其中的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基石,是教学之源、之本。 二、开放——研读学生是重点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某种程度讲,教师对教材钻研得越深,与学生的距离就可能越远。确实,片面追求高、深、新的教学设计,只能是越来越脱离学生实际。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需要教师跳出如何教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状态,多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案当作“学案”,对学生将如何开展学习作一比较客观的预测和评估。1. 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合理?教学目标定位过高、过杂或模糊不清,需要教师用理智的态度来审视和调整。另外,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一课一得,不必求多、求全。 2. 学生是否具有足够大的学习空间?不被教师牵着走?我想,教师一方面还是要避免琐碎的教学设计,注意教学问题的整合、教学环节的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给予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的时间,注意关注学情,灵活施教。 3.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清晰?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总之,应该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主、教师的帮助指导为辅,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三、开放——提高自身的底蕴是关键 所谓文化底蕴,就是分享人类精神成就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只有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无疑,语文的魅力来自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魅力,语文教师应该是闪烁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文化传承者。“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要饱读诗书,用自己高雅的气度,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每次听课,对那些胸怀若谷的教师们总是非常的佩服。钦佩他们能够在课堂在驾驭自如,纵横千里却始终神韵自若。我想,他们的这份自若来自他们广博的学识,丰厚的文化底蕴。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这样说:“读书也是为了更好的活着——写的存在可以使我们的灵魂生长着,心壑洞明着,能够烛照我们的生活现象。一旦放弃了广泛主动的阅读,你的精神世界将变得黯然神伤。”窦桂梅老师的身体力行告诉我读书是生命的一部分。她不但照亮了自己的人生路,也照亮了许多学生的人生路。如果说读书学习是吸纳,那么思考就是消化吸收。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带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丰盈,在思考中成长,不做“重复”自己的教书匠。 心中有梦想,就多读书吧;心中有梦想,就勤于思考,敏于行动吧,积极开拓属于自己的教育新天地。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篇3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自由和快乐。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整齐而优美。

  一、 充分阅读,感悟文本

  本文的语言描写十分有特点,贴近学生生活。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薛法根老师曾说道语文教学的三个转变:1、把讲课文变为学语言。2、把读课文变为学阅读。3、把悟课文变为学表达。我在教授本课时,运用多种形式来进行阅读,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中的情感,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学语言,教语言。特别是对于重点词语及难以读准的地方及时指导。通过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爱阅读,爱语文,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动力。

  二、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语文教学活动的根本在于时刻关注学生,跟随学生,以生为本。在课堂中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一条主线,但不应该是一张大网。我觉得,教师的思路应该像一条猴皮筋,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被扯来扯去,但始终能够回归原位,但我在上本课时思路就像一条棍子,虽然没有被扯远,但更关键的却没有吧学生思维充分打开,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一点是应该注意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教学机智。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课堂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或者是承上启下,或者是查缺补漏,或者是画龙点睛,但不论那一种,最根本的就是要为学生服务,而不能成为教师哗众取宠的工作。教学机智的培养其实更多是经验和反思的积累,思考的多了,教学机智也就自然而然浮出水面了。

  另外,教师的评价语言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前的单纯的鼓励性语言已经不太能适应现在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应该是能够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考深度,以评价语来推动课堂往更深的层次里进行。

  三、 习惯养成,基础训练

  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读书姿势、写字姿势、握笔姿势等,都要随时性地进行纠正和指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习惯。另外对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方法的渗透还需要更加艺术化,学生感悟更深,效果更明显。邹局长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扎实、细腻、简约、空灵,这就要求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根本出发,艺术性地进行指导,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从原来的大环境中走出来对自己、对学生能够有一个特殊的评判。

  语文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抓住学段目标,言意兼得,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得到了本校多位教师的热情指导,评议,尤其感谢工大附中的盛大文老师,对我的这堂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下面是对我这堂课做一简单小结。

  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学生分析:

  这篇文章重点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情景,洋溢着童真童趣,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感受到“我”童年生活的有趣、快乐。但文章字里行间祖父的爱,景物描写清新隽永的意境,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欢乐的文字背后淡淡的哀愁,是学生较难理解与感悟的。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想像体验,平等对话,从而触摸文字的温度,体会文字的意蕴,感悟文字的新鲜、自然之美

  教学设想:

  1、反复朗读,品味感受

  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是一篇值得反复读的美文,因此在教学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变换多种形式如:自读、默读、引读、合作读等来让学生反复读文,理解文本,丰富感受。通过读文,学生对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祖父对我的疼宠呵护,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2、寻找文眼,形散神聚

  首先,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的特点,要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学生阅读的前理解出发,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线索,以此来推进教学流程。文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可谓文眼,扣住此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我”的自由自在,是祖父的爱给予“我”自由,以及心中有自由,看什么都是自由的,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自由”的理解逐步深刻与丰满,使教学如同一篇散文,形散神聚。其次,在教学中始终抓住文题,通过(     )的我,(    )的祖父,(    )的园子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园子不仅是“我”的乐园,更是一个充满爱的园子,是我心目中美好的家园。

  3、激发想象,体会温暖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想象情境的方法,来让学生体会祖父对我的爱,以激发朗读的兴趣,在学习课文5至10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祖父在我犯错时,总会笑,他会说什么呢?这一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眼前仿佛一次又一次地浮现了祖父的笑,笑中的温暖洋溢在课堂中。

  4、本文教学中,文章中所带的淡淡哀愁是学生很难理解与体会的,因此在收尾处我采用了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这时,教师不需多言,只需让生静静感受。简单渗透了淡淡的哀伤情绪,从课后教师的反馈中,这也成为我本文教学的亮点之一。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想面面俱到,但反而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2)、本文是一篇美文,在教学中让生多读,读中悟情,教师如何抓住有利时机让生入情入境,这是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研讨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篇4

  以下是《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反思一: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家园是人类诗意的栖居地”。“祖父的园子”就是作家萧红精神的栖息地。《我和祖父的园子》讲述的是作者童年的故事, 那份在祖父的园子里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的自由令人向往。文中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中,我试图在通过 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 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对教材的多次研读后,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 第13自然段概括了主题。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快乐。教学时,我紧扣情感线索,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在朗朗的书声中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 由和快乐。整节课以自由、快乐为线索,“四读”13自然段,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认知得以升华:一读13自然段,初步感受园子里的一切是自由、快乐 的;二读13自然段,学生感知园子里的一切的快乐是因为我是快乐的,引导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徜徉,感受“我”的快乐;三读13自然段,学生懂得了“我”的 快乐是因为有祖父的疼爱,重点品读对话,感悟浓浓的祖孙情;四读13自然段,体悟写作技巧,掌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生平,升华对作者 的情感认识,感悟作者追寻精神家园的那份执著。

  教学这堂课,我感觉思路是清晰的,教材的把握是准确的,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上师生的思维激情碰撞,学生灵动、智慧的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充分展示了我们东台实小孩子厚实的语文素养。课堂节奏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开课的欢快,课尾的 伤感,感染着孩子。如果把这样一篇课文仅仅解读为自由、快乐,那肯定是片面的,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出作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资料的呈现显 得尤为重要。经过再三推敲,最终选择了课中的简短介绍,却字字给学生以引导和启示,因此学生的感悟是深刻的,也是水到渠成的。这堂课留给我很多的思考:一 切设计应由学情出发,并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要做作者的知音,真正走进作者的心,才能正确把握文本。面对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者如何取舍、选择,从而让课程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做到最优。教学中,一节课要让学生学到什么,怎么去指导孩子们乐学乐思,并学有所获。

  反思二: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文章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回忆了“我”小时候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走近作者,才能走进心灵。我首先领导孩子们交流了有关萧红的资料,对她有了深刻的认识。

  教学这一课,我最大的感受是文章看似平淡,实则蕴藏着作者深深的情感,那么,教者就要引领学生将这种感情通过对字里行间的咀嚼,慢慢得以品味,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开放自由的感悟方式去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在体会感悟语言文字精妙的同时,感悟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作者在文中多处运用了反复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在教学时,我感到引导学生体会“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自由的几件事的体会由于时间偏紧,感悟还少够深入,所以,在课结束时,“当你轻轻走出祖父的园子时,它给你留下了什么?”这一问题的交流还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厚度。

  反思三: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自中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回忆性叙事小说《呼兰河传》。而萧红被鲁迅先生称为“三十年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所以这篇课文可谓是名家名篇。课文作者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回忆了童年时期在祖父种菜的园子里的那段自由快乐的时光。

  我校教研组以“崇简、务本、求实”为教学理念,以文本为教学抓手,引导学生在作者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从而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一、用心去研读文本、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刚 接到上课课题时,自己思绪比较乱,于是就到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发现好多名师都上过这一课,觉得每位名师都上得非常精彩。可自己如果就这样依葫芦画瓢,随意 “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肯定不利于我的教学。陈校长一再要求我自己去用心读课文,先读出自己的感受,而且要每一篇都要读出自己新的感受。于是,我静下心 来,捧起课本细细地读,反复地品、用心地悟,再从网上查找萧红和《呼兰河传》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萧红的身世,再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我被萧红的文字深 深感动。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因为有了祖父的爱,所以作者童年生活快乐 和自由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

  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更是个充满爱的园子。而从整篇课文来看,这种快乐自由和爱,不仅洋溢于作者各个生 活场景片段里,更多的渗透在作者那平淡、质朴的特色语言里,更多的是流淌于作者那一次次反复句式里,有了这样的顿悟,教学重点也就明确了:引导学生在作者 质朴、欢愉、反复的语言特色中细细咀嚼,体验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课堂流程也就清晰起来:课堂主要分为两大板块: 先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我童年生活的“乐趣”,再感悟祖父对我的“爱”。

  二、以问题来引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 中,全课围绕两个问题来组织教学流程。在第一环节中,我以课后习题的第二题“你觉得作者在哪一自然段写得最有趣?”为引领,组织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去 发现课文中有趣的自然段,然后通过交流,指导朗读品“趣”,从而完成第一大环节的教学;在第二大环节中,我设计了“在园子里,我除了拥有了快乐和自由,还 拥有什么?”这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通过自主阅读、合作交流讨论,学生从而认识到我还更多的拥有祖父的“爱”,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引 导学生再细心阅读文中语句,品味祖父爱的细节,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看插图想象说话、品味祖父的“笑”,更深刻地悟到所有的自由和快乐,都是源自祖父的 “爱”。

  三、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教学中,不是教学生学,而是教学生怎么学,所以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 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其它任何读书的时候,都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有教学的第一环节,指导学生品“趣”的过程中,我相机指导学生采用抓关键词句读 书、边读边想象、边读边联想、边读边体会作者感情等各种读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口味“我”在园子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而在第二环节里,我侧重于教给学生 学会品读作者语言、关注作者表达的方式去读书,第十三自然段中把物当着人来写的写法、全文中反复手法的运用,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这种写法的语句形式,然后 抓住重点语句,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出这种写法的作用,就是在一次次地反复中表达出我快乐、自由和祖父对我的爱。相信如果能长期对学生读书习惯、读书方法上 加以指导,学生肯定会在读书的质量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收获的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对学生 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意识,但是由于顾虑过多,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 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没有能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篇5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文章通过描写我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情景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教学这篇散文时,让学生感受快乐的气氛不难,但让学生透过快乐感受眷恋怀念之情就稍显困难了。

  在教学中,我遵循着散文“文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初读的基础上,直接抓住学生的初读感受——小女孩在园子里是快乐的、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感受文中自由的快乐。

  其一:学生抓住课文中快乐的事,体会小女孩的自由。无论栽花、拔草,也无论种菜、铲地,学生在朗读那些看似重复,又充满情趣的句子时,脸上是带着笑的,心里也一定是快乐的。特别是文章中描写“狗尾草”“浇菜”的段落更勾起孩子们的回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我也用这样的感叹来回应着孩子们的朗读和交流:“是呀,踢出的是泥土和种子,可飞出的却是快乐!”“我扬起的不仅是水滴,更是我的无忧无虑”“是呀,玩得累了,玩得睡着了,玩得多尽兴呀!”……

  其二:学生们抓住自由的景物,体会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尤其是课文第二、和倒数第二自然段。文章中那些抓住色彩来描写的语言、那些“要怎么就怎么”的无拘束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学生在朗读挑战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园子里那些黄瓜、倭瓜、蝴蝶、蜂子都是自由的,生活在园子里的我和祖父更是快乐的了!”“这样无拘无束的天地,一定充满情趣,我敢说是我们大家都向往的!”我也附和着他们的感受说:“是呀,快乐是不嫌重复的,自由是不嫌罗嗦的!只有拥有了爱的快乐和自由,才是最快乐的,最自由的,最让人难以忘怀的。”

  其三:引导学生抓住快乐的主线,感受亲情无限。当孩子们带着满心的欢喜,满怀的自由,陶醉其中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这样的快乐是怎样获得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终于,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就是“笑”,祖父的笑。这时,我们才完全明白了,是祖父的爱让“我”拥有了快乐和自由。“是这份温暖的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祖父那甜甜的笑时,萧红的心中的园子,就立即成了一个爱的园子,一个充满快乐和自由的园子。”至此,孩子们才从更深的情感中感受着课文的内涵。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早在大学时期,我对作家萧红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人教版第十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正选自萧红的成名作《呼兰和传》,为了上好课,我全身心投入到文本中,去感悟语言,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线索,琢磨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跟我一起感悟语言的魅力。

  拿着教材,脑子里思路比较乱。正所谓是名家名篇。在网上收集资料时,发现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刚上过这一课,上得非常精彩。可是当我读完课文后,被萧红的文字深深感动,所以就硬着头皮上这一课了。我深知应该向大师学习,但是上课的教师、学生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同,不能够随意“克隆”大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自己深入钻研教材,设计符合自己特点,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案。

  在教材研读中,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接着读,逐字逐句细细地读,读着读着,渐渐地主题清晰起来:作者写了童年生活的美好,这份美好就在于:在祖父的园子里,生活是自由自在的。文章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作者首先描写了祖父的园子是个五彩缤纷的昆虫的世界;接着写自己在祖父身边做的很多有趣的事:种白菜,除草,洒水,到处疯玩;结尾处借景抒情,升华自己的感受:祖父的园子是个自由的园子。于是,教学的重点和大体思路也随之顺利出来了:以“自由”为突破口,以文本为抓手,通过“在祖父的园子里在祖父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愿意就,愿意就,愿意就……”这个句式进行多层面的练习,达到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的目的,使课堂洋溢出浓浓的

  但是,光有粗线条的思路是不行的,怎样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本的语言,提升学生理解的层次,也是设计教学预案时的重点。那就接着再读课文,读着读着,好多地方会突然之间顿悟,灵感顿生。教自己的顿悟过程,恰恰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像园子的自由一部分内容,在多遍的朗读中,找到了中心句,体会园子中万物的自由。

  复多遍的阅读、朗读文字的过程中,我还不断调整教学预案,课堂上的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如果我们仅仅考虑自己的角度,考虑自己一厢情愿想要达到的理解高度,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的话,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学生会不卖你的账,课会上得很累的。因此设计中还要多问几次:这里学生能跟得上吗?我希望学生的回答达到怎样的程度?如果不行,我该怎么引导?

  课堂上基本完成了教学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比较流畅。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化文本上,学生在与语言文字的亲密接触中,能基本感受文字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的品味朗读,通过对文字留白处的想象描绘,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的意识,但是因为教学经验不够,所以还有过多的顾虑,还欠缺娴熟的引导技巧。学生个别朗读比较有感情,齐读部分效果还不够理想;课上设计的几次说话训练,学生有内容说,但面不够广,说得还不够生动。当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平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给学生练习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有沉闷的感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摈弃这些功利的想法,实实在在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上作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文字是美丽的,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及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0348128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