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一梦入混沌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精选4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塑造人物的习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设计理念:

  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作者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但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动作,将他爱财如命的卑微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秉着这样的观念,我想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落在学习作家写作的技巧上,让学生在读悟中掌握描写人物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人物身份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认识一位家喻户晓的,在世界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人物——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谁会读这个名字?师随机正音并简介“监生”。(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

  2、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特别是他临死前的那一幕,奠定了小说《儒林外史》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板书补充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的导语。

  二 根据提纲,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展示字词)

  这是篇半文言半白话文,许多字词比较生僻,只有将这些字词读对了,才能读好并读懂文章。

  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登时、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tiǎo,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已后、那里”不是错别字………

  指名读——正音——齐读

  2、(展示朗读)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3、(展示初读感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请同学们默读短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5、反馈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6、自由读——指名读——随机点评

  7、“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随机点拨:(1)你从哪些字词里知道严监生已气息奄奄?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指名读

  怎么样叫做一声不倒一声?你是怎么读懂得?是啊,像这样的半文言半白话的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难理解的字词。

  (2)你还从哪儿看出他已气息奄奄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病情,你想到了哪个词?(病入膏肓、行将就木、无药可救、奄奄一息、气若游丝))

  出示插图文字(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谁能通过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个奄奄一息的严监生?指名读——师生共评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揣摩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推荐名著,体悟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体会作家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评价这本书:“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可以谓之为绝响”。这部被称为“讽刺小说绝响”的著作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出示课件,配乐简介作者及著作。

  2、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认识吴敬梓笔下的一位人物,看老师板书:严监生(强调读音“监”为四声),什么是监生?你对严监生有什么了解?

  3、出示严监生资料:在你印象中,有钱人在临终前都会做些什么?那临死前的严监生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正音。

  2、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吝啬)

  三、创设情境,巧设悬念,体会三“急”

  1、如此吝啬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是怎样做的呢?课文从哪到哪是写临死前的严监生?

  (1)那前面的6句话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这几句话是写严监生病重,不能去掉。

  (3)学生自读:从哪看出他的病越来越重?(穿梭、管庄的家人等)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此时的严监生?(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4)指导朗读:指名读,学生评价,教师引导。师生合作读:师引,生齐读。

  2、过渡:病得三天都说不了一句话的严监生在临死前有什么表现的?画出描写严监生的句子。

  (1)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2)自读这五句话:你从这五句话中可以体会出临死前的严监生的心情如何?一个字!(板书:急)

  (3)是什么让他这么着急?课件出示(生汇报,师板书:动作、两个指头)

  (4)原来严监生给家人出了一道谜题,这两个指头代表了什么意思呢?家人猜了几次?(四次)除了最后一次猜对之外,其余几次都令严监生心急如焚?(板书:三)

  3、小组学习:两人一组对读,边读边体会:亲人们为什么这样猜?从哪看出严监生着急?

  4、分组汇报:

  (1)一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人之常情)从哪体会出他着急?(摇头)想象当时他的心理,他是怎样的摇头?(失望、生气)带着这种语气再读。师生合作读:一名学生读大侄子的话,其他学生读严监生的动作,老师读“严监生喉咙里痰……总不得断气”。

  (2)二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他平时就非常吝啬)从哪体会出他着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要是此时严监生能说话,他会说什么?请学生写一写,并朗读。再读体会(无奈、心急如焚)师生合作读。

  (3)三急:指名两人对读,亲友们为什么这样猜?(补充两位舅爷的材料)从哪体会出他着急?他为什么闭着眼,他在想什么?请两组学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5、请学生闭目想象:在三“急”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情景?学生汇报。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学会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

  6、全班分角色读,再体会“急”:指名读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全班读严监生(边读边做动作)

  三、揭开谜底,总结写法,推荐名著

  1、现在,连老师都替严监生着急了,你们呢?这两个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谁揭开了谜底?指名对读。

  2、原来让严监生牵肠挂肚的是这区区两茎灯芯啊!(贴挂图)观看油灯图片,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灯火?(微弱、星星之火)这小小的油灯在挤满了一屋子人的情况下根本微不足道,他却还惦记着要挑掉一茎(拿掉一茎),真是(引学生)……(吝啬)啊!

  3、这油灯里烧掉的仅仅是煤油吗?(金钱、亲情、生命)这都源于他的(吝啬)!

  4、吴敬梓用短短五句话就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描写得入木三分,因为他紧紧地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写?(动作、神态)其实严监生的吝啬不仅表现在他临死之前,他平日是怎样生活的?他又是如何生的病?大家想知道吗?出示大屏幕资料。

  5、还有更多有趣的情节就请大家一起到《儒林外史》中去寻找答案吧!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四大吝啬鬼,有兴趣的同学课下也可以去了解他们,同时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你的习作当中去。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动作

  吝啬    三“急”

  两个指头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师:我们一齐来把课题读一下(生齐读)

  师:(指“监”)这个字读jiàn,大家齐读(在监字上注音)

  生:(齐读)监

  师: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吴敬梓)

  师:(出示作者图片)是啊,他就是吴敬梓,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出示《儒林外史》)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就是其中的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严监生。

  师:严监生临死前是究竟是怎样的情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1、 自由读课文

  (课件出示)要求:①自学生字,词语②把课文读准,读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注释或查查工具书③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生字词语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

  jiànzhí láng

  监 侄  郎

  侄子  穿梭郎中 

  3、交流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谁能说一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手指头总不得断气,直到最后,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才安详的离去)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觉得严监生这个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吝啬)

  *如有同学说“节约”的话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师: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呢?我们得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三)、细读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感受病情的严重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划出描写严监生病情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体会

  重点体会:

  ①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

  (从“医家都不下药了”体会到无药可医,病入膏肓)

  ②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从“一连三天”体会到病情的严重)

  ③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

  (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体会病情的严重)

  师:看来严监生的病真是十分严重了,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的病情?(奄奄一息,病入膏肓,生命垂危,危在旦夕,无药可救……)师:我们连起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读一读,体会严监生的病情之严重(生齐读“自此……桌上点着一盏灯”)

  2、 体会严监生的吝啬

  师:还能从哪个句子看出他病情的严重?

  ⑴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从“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体会他病情的严重)

  师:还从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总”字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以及可能有未了的心事)

  师:病情恶化到了这种程度,却总不得断气,他可能在想什么?

  比如:思念远方的亲人、遗产没有交待清楚……

  ⑵师:不仅同学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也都想知道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两个指头代表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严监生和亲人的三个对话。

  师:他们的猜测分别是什么呢?

  ①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把头摇了两三摇。

  师:大侄子的猜测是什么?(两个亲人)

  师:你还能从这个对话中读懂些什么?

  (从“摇了两三摇”体会严监生当时的病重以及这一动作包含的意思)

  指导朗读

  ②  二侄子……

  师:二侄子的猜测又是什么呢?(两笔银子)

  师:你还能从对话中读懂什么?

  (从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描写中体会严监生心情的着急以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

  指导朗读

  ③  奶妈抱着哥子……

  师:奶妈的猜测又是什么呢?(两位舅爷)

  师:你还能从对话中读懂些什么?

  (从严监生动作神态中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以及他心情的着急和生气。)

  指导朗读

  师:在临死前,他居然为了灯盏里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我们再来读一读(分角色朗读)

  师:那么这两茎灯草代表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再来读一读剩下的内容

  师:是啊,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他才(生补……)

  师:你从严监生这时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从中体会到严监生终于了了心愿)

  师:如果你是严监生的话,你又会对赵氏说些什么呢?

  师:终于了了心愿了,顿时没了气,同学们,严监生临死前倔强的伸着两个指头,不是为了没有见面的亲人,也不是为了遗产没有交待清楚,而是为了两茎灯草,那当时屋内的灯光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前面有一句话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请同学们找找看。

  ④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从“一屋”,“一盏”体会当时屋内灯光的微弱)

  师:就是为了这么微弱的灯光,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

  如果你现在就站在严监生的病床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吝啬,爱财如命,守财奴,)

  (四)、总结写法

  师:多么高明的作家啊,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的?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师: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把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我们过目不忘,在我们平时的习作中也应该注意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片断中的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子”、“监生”、“郎中”等词语,理解其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揣摸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以达到对人物性格的了解。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检查课前预习。

  1、你读过的书,学过的课文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老师板题:临死前的严临生。(老师故意把“监”写成“临”,让学生区别易混淆的字“临”和“监”) 监生是人名吗?(出示注释)同学们读读题,再轻轻读一遍。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还是叙事文?说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说,教师板)

  2、请同学们翻开书p133页,昨天的课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是对字词的理解,多音字、作者资料等)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吴敬梓和《儒林外史》资料)

  3、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读的情况(选几个学生分层读)。(根据学情适当板书生词、多音字)

  二、初读,了解片段主要内容。

  1、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这个片断有点难读,请大家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想这个片段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交流片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范读,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听同学们读得如此投入,你能找出文段中最能表现严监生这个人物性格的句子吗?(学生说完,画好)下面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句子,生想象画面)

  2、请把眼睛睁开,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是怎样的?(让学生轮流说)

  3、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

  四、精读,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幻灯片(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伸着两个手指头。)齐读。

  2、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严监生有事要说,又讲不出话来)从哪几个字中体会出来的?(总、伸)请个别学生读。

  3、同学们读书很用心的。那么,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一情形的?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板:伸两个指头)

  4、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有哪些变化。教师引读,男生读大侄子、二侄子的话,女生读奶妈的话。出示句子。(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话:大侄子走上前……指着不动。)从这一段描写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呢?(着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边说,老师边点红字)让我们来再读课文中描写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句子。他伸出的两个指头是两个亲人?两笔银子?两位舅爷?

  5、此时的严监生会怎么想?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6、最后赵氏明白了他的意思,挑掉了一茎灯草,然后他就怎样?(断气了)。这时的严监生又会怎样想?赵氏明白他的什么意思?(两根手指就是两茎灯草)(演示灯草,板书两茎灯草)

  7、根据板书我们来回顾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不得断气,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后,他……(老师引,学生答)

  8、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读完以后你认为严监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学生上黑板写)

  9、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10、有人说严监生是个吝啬鬼,也有人说他很节约,你认为如何?

  (学生理解后老师小结)

  11、大家明白了吗?但是,严监生的行为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我们不能空口无凭,得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学生找,教师适当点拨、肯定。如果学生说到病情严重,让学生说具体句子,再用一个词来形容,特别从“总”字体会。

  1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那个急呀!那个气呀!那个担心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边读边把那个急啊,那个气啊,那个担心啦用表情表现出来。(小组分角色读,选表演好的上台)

  13、严监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吝啬鬼。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他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但在他气若游丝,濒临死的边缘了还舍不得多烧一根灯草。

  五、发散,学习作家人物描写之法。

  1、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老师想问大家,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而只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呢?

  2、小结:同学们真会学习!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文学名著中像这样的精彩描写比比皆是。若沉醉其间,你一定会为之陶醉,为之神往,你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共同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吧!

  六、拓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1、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严监生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在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还有著名的三大吝啬鬼,想知道他们是谁吗?请看大屏幕(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公,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那些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阅读比较,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2、作业。(幻灯片)

  (1)、读老师推荐的名著,感受人物形象。

  (2)、预习下一组人物描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附板书:         临死前的严监生

  (教师)      两个指头——两茎灯草

  (学生)         爱财如命     吝啬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05531281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