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通用6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1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12课第66—68页

  教学目标:

  1.抓语言文字,能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3. 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写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并能感受他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在听说读写中感悟人物精神。理解课文内容,在揣摩司马迁的心理活动中,更好地感受他为完成《史记》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设计中多次涉及到说、写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司马迁矢志不渝精神的影响,进而使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在水到渠成中得到升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生齐读课题。

  2.师:看课题,“发愤”是什么意思?

  生:振作精神、决心努力。

  3.师: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说。

  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

  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结果怎样?

  生自读课文思考。

  (点评: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复习导入、自读课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了解,不仅巩固了上节课的所学,学生还易有满足感与成就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围绕课题提问题,旨在拓宽学生思维,先质疑再探索,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感受《史记》的价值

  1.师:每件事情都是有结果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生: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2.师: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齐读。

  师:你怎么评价《史记》,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出示谈话交流:史记是               

  生:《史记》是一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生:《史记》是一部鸿篇巨制。

  生:《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出的辉煌巨著。

  3.师:《史记》有这么高的价值,那可是司马迁发愤写出来的。

  (点评:这一部分教学采用的是“倒装”,即先讲授事件的结果,再探求原因。这样的教法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1.师:同学们,回过头来想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请你自读1-2节,找出原因。

  生自由读书。

  2.师:谁来说说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交流。

  (1)英雄的影响

  生:司马迁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听着……心里十分激动。从中可以看出父老乡亲讲的故事对他影响很大。

  师:恩,他是受到了古代英雄的影响。那么,父老乡亲可能会讲哪些英雄故事?

  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禹治水、刘邦鸿门宴……

  师:这些故事都记载在《史记》中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看一看。

  师:面对着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也要像那些英雄一样,学习他们的品质……

  生:他们的事迹太伟大了,我要编写一部史书,把他们的事迹记录下来……

  (2)父亲的影响

  师:年少的司马迁还会因为什么写《史记》?

  生:他还受了父亲的影响,努力读书……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师:是的,他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特别是父亲临终之时的      

  生:遗言、嘱托。

  (3)父亲的嘱托

  ① 师出示父亲的嘱托:“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指名读。生以平缓的语气读。

  师:父亲临终时的遗言该读出什么语气?谁再来读?

  师指名一人读。全班齐读感受父亲的愿望。

  ② 师: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司马迁会想什么,会说些什么?

  师出示:此时,司马迁也早已          ,他           地说:“                                    。”

  生仿照形式说话。

  ③ 师:听了父亲的话,司马迁是怎么做的?指名说。

  生:司马迁牢记……走遍全国……资料。

  师适时板书:记嘱托

  ④ 师:司马迁的求知过程让人不自觉地联想起陆游的一句千古名句:       

  、               。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点评: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教学重点之一。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把侧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概括原因,并从中揣测人物的心理,从而感受人物写史书的原因中。首先是司马迁面对黄河水,听着英雄的故事,内心是怎么想的;其次是看着奄奄一息的老父,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又是怎么想的。从这两个方面揣测司马迁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他写史书的原因所在。另外,古诗的积累也无形的渗透在教学中。司马迁求知的过程引导学生领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层含义。)

  四、学习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

  1.师引读: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正当他……,一场……头上。是什么原因让他不能继续写下去了?自由读第3节,找出原因。

  生:司马迁因为李陵事件,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师板书:受酷刑

  2.师:想想看,司马迁可能会受哪些酷刑?

  生:被鞭子抽、折磨身体、被夹手指……

  师:其实,司马迁受的酷刑远比肉体的折磨还要残忍。

  出示酷刑的资料:腐刑,又称宫刑,是使人失去生殖能力的刑罚,是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它带给受刑者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巨大伤害,更使其心灵蒙受了永远的耻辱。它使正常人的身体残缺,心灵残缺,使一个原本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地活着!

  3.师:遭受酷刑的司马迁,真是痛不欲生,他           

  生:他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师:他“悲”的是什么?“愤”的又是什么?

  生:“悲”的是《史记》还没有完成,自己又受了酷刑;“愤”的是汉武帝是非不分……

  4.师:是什么让他打消了念头?

  生:要完成《史记》的信念。

  5.师:司马迁振作精神、下定决心写《史记》,还想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读,找句子,写感受。

  6.交流

  (1)想的句子

  师:他想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这部史书!”我感受到他选择死的重于泰山。

  师出示《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生齐读。

  生:我还读出了他要完成史书的坚定信念,从“一定”和“!”可以感受到。

  师:请你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读,全班齐读。

  (2)做的句子

  师:他又是怎么做的?说说你的感受。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工整的隶字。从中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师适时板书:写著作、忍辱负重

  师:他具体是怎么做的,想象一下。

  出示: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生仿照形式写话说话。

  (点评: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在怎么的环境下写《史记》,进而体会他的品质,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案例中,我采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去实现。读,读出司马迁写书的坚定;写,试着写司马迁在不同情景下的做法。在教学中,教师一直在追问,引导学生更深度的理解人物。总之,在读写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五、总结拓展

  1.师引读: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生命写成的。

  2.师:读到这里,你想对司马迁说什么?

  出示:司马迁,我           你,                    。

  生仿照句式说话。

  师适时板书:矢志不渝

  3.师:再读课题。

  师:发愤到底是什么?

  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

  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它是谈迁                                。

  发愤是海伦                              。

  发愤是阿炳                                           。

  发愤是                                                 。

  生:发愤是谈迁遭受厄运后写成的《国榷》。

  生:发愤是左丘明失明后写成的《左传》。

  生:发愤是海伦因病盲聋后写成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

  (点评:司马迁的刚强坚毅、忍辱负重、矢志不渝,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让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并自觉地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则是本课的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司马迁,我想对你说”的写话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拓展的“发愤是什么”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搜集脑中积累的资源,加深对课文对人物更深层次的了解。)

  六、作业布置: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

  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记嘱托

  忍辱负重

  受酷刑

  矢志不渝

  写著作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2

  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它与前两课《海伦 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为此,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说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 轻于鸿毛、辉煌巨著 史无前例 重于泰山。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然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课下同学们读读、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说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生        年少立志       血

  与                       和

  死        忍辱负重       泪

  的                       的

  抉        坚持不懈       结

  择                       晶

  (板书是对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借助板书,便于学生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3

  <!--插入广告js代码-->在盐城市农村小学语文课教学展评观摩活动中,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有特点的教学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技艺以及他们那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给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让我感受颇深的还是陈剑锋老师执教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那节有意识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阅读教学实践课.

  【教学回放】

  教者先给学生介绍了读书的三种境界:读薄,即指能对内容进行提纲挈领;读厚,即指要潜心走进课文,理解其丰富的内涵;读活,即指跳出课文,联系生活,展开合理的想象.接着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的意蕴.在教师不加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经过近十分钟的独立阅读和思考,陈老师让学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

  生:司马迁受到酷刑,还能忍辱负重地坚持写成《史记》,这种精神了不起.

  生:几乎是一夜之间,司马迁就从九重天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地位没了,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没了,但他还能坚持写书真不容易.

  生:这皇帝真不算东西,司马迁仅仅是为人辩护几句,就遭受了这样的奇耻大辱,地位没了,连做人最起码的尊严也失去了.如果是我,还不如死了的好.

  生:司马迁由一个过去受人羡慕的人变成现在被人嘲笑的人,那确实不是人过的日子.

  ……

  教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说说在阅读中还有哪些问题要搞清楚,提出来让大家一起来研究解决.

  生:我想知道是什么力量使司马迁放弃了轻于鸿毛地死去的想法,而选择了忍辱负重地活下去的.

  生:司马迁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能忍辱负重地发愤写《史记》呢 

  生:本文主要叙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事,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一些与写作《史记》无关的事 

  ……

  教师把这些问题归纳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再读课文,相互讨论,交流,修正等等方式进行探究,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生:我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知道他从小听了英雄的故事,并且很激动,说明他从小就立下了长大后要做一名英雄的伟大志向.

  生:我觉得,他发愤写《史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因为司马迁有这样一位立志写史书的父亲,肯定会让他从小就产生了对历史方面浓厚的兴趣.

  生:我补充他的看法,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不仅仅是父亲的影响,还有他自己的志向.要不然,他就不会有那么大的积极性去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大量的历史资料了.

  生:在那个做儿子的都特别讲究一个孝字的年代,父亲临终前留下了遗愿,作为孝子的司马迁是没有理由不去完成的.

  教师在学生经过探究,交流的前提下,才用大屏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

  师:……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深入体会司马迁说的人本来就是要死的,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这段话对我们有些什么样的启发.

  生:在司马迁看来,为了个人的耻辱,痛苦而死,就是轻于鸿毛.

  生:司马迁认为:心里装着责任,想着别人,就是重于泰山.

  生: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坚强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就是像司马迁一样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生:由司马迁的故事,我想到了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因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仍然学会了说话写字,成了一个著名的作家.我们在遇到困难时,就应该像他们那样不屈不挠,才能取得成功.

  生:我从司马迁身上看到了作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格.我们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

  尽管这些学生的回答不一定都符合教者所预想的要求,但是,这里没有像有些教师那样采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问题等等传统的模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解放:走进文本,获得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跳出文本,又能够没有拘束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并在班级得到了交流.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反思陈教师的课,我可以从中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走进文本,读出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新课程理论强调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陈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了实现这预定的教学目标,他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并加强了对文本的读法指导,围绕读薄,读厚,读活的读书方法让学生科学而又理智地走进课文,潜心读书,把课文读懂,读透,读深,体现了文本化,个性化的原则.为了检测学生自主阅读,个性化体验的效果,陈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自信心,给学生打造一个利于他们进行交流和研讨的平台.课堂发言中的答案有些尽管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让学生能够有这么一个不受教师干预的环境,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是难能可贵的.

  二,深入文本,突出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

  把课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例子,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学习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体验阅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重视阅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已经成为教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客观上也成了评价阅读教学的一条原则和标准.陈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的独立阅读,理解,更在鼓励质疑和探究上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这对于我们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了让学生质疑和探究上,引导学生成功地把握文本的细节和血脉进行阅读理解.陈老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挖掘内涵,进入内心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司马迁的内心痛苦,矛盾,感悟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自强写历史巨著《史记》的顽强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成功地创设了质疑与探究的情境,营造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巧妙设置疑点→激发好奇心理→质疑,解疑→讨论,争辩→点拨,提升等教学过程,实现了自己预定的教学目标.

  三,跳出文本,突出学生情感,智慧与品德的升华.

  建设开放的语文课程,是第八次课改赋予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反思过去的语文教学,之所以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非议,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语文课教死了.所谓死,是指老师们在教学时就教材教教材,曾有人形象化地比喻:教材就像如来佛的手掌,教师和学生就像在那手掌中翻筋斗的孙悟空.所谓活,则是要从文本出发,而又不拘泥于文本的桎梏,做到入乎其内而又能够灵活地出乎其外.仔细地回味陈老师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了他的个性特点.

  跳不出文本的教学过程,只能是一个教学生读死书的过程.本节课是教者敢于创新,大胆跳出文本,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放飞思想的一次实践.尽管教者引导学生跳出文本的教学过程是短暂的,但给学生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学生的情感,品质播种在知识的土壤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在现实地体验与感悟,思索与想象中碰撞出知识,智慧,品德,志向的火花.

  虽然陈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有一些值得商榷和研究的地方,诸如像教学流程设计的紧凑性,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性等等方面,但是,从教学效果,教学创新,体现课改理念等方面来看,已经可以说是一节比较好的课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4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苏教版)第十册,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

  1、“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全课设计力求环坏紧扣,层层递进。。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1、 自学本课生字,体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 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归纳主要段落的意思。如:影响、遗愿、价值、巨著等。

  3、 布置搜集有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为充分理解课文作好准备。

  第二教时

  一、佳语导入——引出“发愤”

  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你会想到哪些经典话语?

  (不经一番彻骨寒,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这么多词语凝成一个词,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发愤”。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二、通览课文——感受“发愤”

  1、发愤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司马迁。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发愤”对司马迁来说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初步说出课文大致内容。(发愤是司马迁牢记使命,忍辱负重,究其一生,写成的辉煌巨著——《史记》)

  三、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

  师生交流:

  英雄之梦——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英雄情结)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家学渊源)出示资料:

  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

  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板书:承诺

  于是他——引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生默读课文

  (2)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生读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4)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

  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出示: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围绕提供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一句承诺——

  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的结晶,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板书:奇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前无古人?

  想想:《史记》是什么?《史记》是

  师: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出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读

  师:《离骚》是屈原的作品,是非常了不起的作品。鲁迅将《史记》与《离骚》相提并论,是对司马迁极高的评价。史家的绝顶之作,不压韵的《离骚》。《史记》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思想价值。

  让我们再一起读读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四、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课文一开始 的提出的问题:(师指板书中“?”)“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提供格式)发愤是 司马迁

  师: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左丘明眼睛瞎后写成的《国语》;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出示: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贝多芬

  发愤是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自由大声读

  出示:

  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塞涅卡

  以勇敢的胸膛面对逆境。 ——贺拉斯

  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拓展“发愤”

  师: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激qing澎湃,一定也有许多许多的话要说,因此,今天的作业就是

  (出示作业)

  1、把你的感受不拘形式地写下来.写成一首诗,也可以是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战胜逆境的文章。

  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

  追梦 承诺 价值

  |

  奇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5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言。

  3、能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激趣导入:

  它是一部史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梁启超称赞它是“千古之绝作”,鲁迅则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问这部赫赫有名的史书是          ,他的编写者是          ,关于这个人,你还了解多少?(收集资料)

  2、质疑课题:看到题目,你脑海中会出现什么问题?

  二、“扫除拦路虎”:

  1、写出文中的生字并注音组词

  2、找出文中的生词并解释

  3、给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音

  飞来横祸      重于泰山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4、文中“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的原文是:               

  三、朗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史记》是(      )代文学家、史学家(      )用了(    )      年完成的一部 (       )字的辉煌巨著,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记载了从(        )到(           )一共(         )年的历史。

  2、“发愤”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摘抄相关语句)“发愤”可以换成“发奋”吗?为什么?

  3、静下心来,让我们轻轻走进司马迁耗尽毕生心血的写作现场:

  4、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依据课文第1、2自然段总结概括。

  四、精彩片段回放——课文第三自然段

  1、写出“专心致志”的近义词(至少3个)

  2、“飞来横祸”的意思是                 ,文中是指          。面对它,司马迁开始是                    ,打消此念头的原因是                         ,于是,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个                          的人。这里主要运用了                            人物描写手法。                               

  五、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能用下面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汉代史官   飞来横祸    入狱受刑    父亲嘱托  

  克制自己   忍辱负重    发愤写作    辉煌巨著

  2、历史上像司马迁一样不顾个人荣辱献身于事业的伟大人物的故事你还知道多少?(收集资料)

  3、你还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收集资料)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篇6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小学部    宋飞

  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备课难点:第三节,既是文章的重难点,也我备课时无法处理好的一个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

  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内涵: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 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

  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

  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

  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       他在想什么?(成龙的理想)

  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 读出内容: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②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

  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18年—— 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

  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

  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⑷ 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父亲……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㈠“飞来横祸”:——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又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

  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细,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

  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㈡“酷刑”: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㈢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①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⑶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 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②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⑷ 读出深层理解:

  ① “士可杀,不可辱”,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㈣“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

  ②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亲……

  ③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

  ④他还在想……

  ⑤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但是,他又想到……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②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㈠引读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说得不好时,可以引导——

  ⑴18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㈡引读全文,练习说话:

  回过头来看吧——

  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

  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

  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

  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

  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         写下了          。

  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谈谈理解。

  2、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

  《史记》: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

  《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qing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4、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

  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0775128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