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看似乖巧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7篇)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在我们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编者为我们安排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在生命这一单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预读检索,初步感知

  1.交流预读单(相关题目)

  (1)那么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欣赏图片

  (2)这篇课文围绕“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

  (3)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2.出示图片:这就是文中那块琥珀,大家看看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3.这块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想象)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请同学们齐读琥珀的样子。

  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研读要求:(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2)用“根据____,推测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只有……才……”等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现代科普作家、文学翻译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请同学们再默读故事,找出文中描写生动形象的语句与大家分享,并说明原因。随机指导朗读。

  这样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学色彩。(文学性)

  设计意图: “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四)情感迁移

  1.《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请同学们阅读“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快乐的……,获得了永恒”。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比较一下,在时间的长河里,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都成了过眼烟云,而这两只小虫却留了下来,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所以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库尔茨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设计意图:结合“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和课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学习让学生体会《琥珀》一文为什么会被放在“生命”这一单元里,从而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设计:

  琥 珀

  科学小品文 科学性

  文学性

  推测

  形成 (那块琥珀)→(详细情形)

  ↓ (真实) (想象)

  发现

  ↓

  价值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习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开始——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熟悉课文

  (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

  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

  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6

  对课堂教学的三点认识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任务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变化来实现.教师无法也不应该取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进入情境与否,是隔岸观火还是身临其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

  2、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

  俗语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对人心有力量的东西是能引起我们欲望的,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东西。”对小孩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能满足好奇心、能玩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还必须采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主动深入地学。“教任何人都不可快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的呈现教材方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强化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实际上,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我们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接、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认识指导实践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是进行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设了让学生“当当文学家“和“考考科学家“的情境,让学生在求美求真的“力”的鼓舞下,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良好的课堂气氛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适时点拨;二是生——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不能让尖子学生受青睐,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苍蝇和蚊子虽不漂亮,但琥珀是美的;琥珀虽美,但这两个小东西的命运是悲惨的。大自然神奇,生命可贵,人道主义思想应从这里萌发!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板书课题.:琥珀(提示其写法).

  二.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要检查预习的效果。请看判断题,看谁反应快。

  1) 琥珀是松脂球。                     错

  2) 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         对

  3) 琥珀里都要有两个小虫子。           错

  4) 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对

  5) 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错

  师:大家都能很快的判断,现在我们改正以上三道错题。但是老师只给大家一个字 “不 ”,这次看谁先想好。

  评议: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小学生天性喜欢竞争和比赛,以上的练习既复习了课文关键点,又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 变序法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就是琥珀(出示琥珀图)漂亮吗?

  生齐答:漂亮。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生:这块琥珀是黄色的,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生: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生:苍蝇的脚上有很多细细的毛。

  生:苍蝇和蜘蛛脚的周围有一些圆圈。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评议:观察美,描述美,苍蝇和蜘蛛当然不美,但是这里的两个小东西却让人只觉得美,教师带着怜惜的语调说“两个小东西”就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引导。

  师:但这只苍蝇和蜘蛛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

  生:一万年前。

  齐读这一段

  师: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

  生:想象

  师:说得对。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 这个词呢?

  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一生答:推测这个词形象一些。

  师反问:形象?

  众生笑

  生2:如果用“想象“这个词就显得这个故事是假的一样。

  师:方向对头。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啰?继续说。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真的的话,就不会有这个琥珀。

  师:讲得好。想在大家想一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也是想象,和文中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生1: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

  生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头脑中想出来的,文中的故事是有证据的。

  师:你认为的证据是什么?

  生2:琥珀。

  师:对。这两种想象都值得我们学习,前面的想象是文学家的想象,它追求的是美;文中的想象,即“推测”是科学家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追求的是真。

  板书    文学的想象——求美

  科学的想象——求真

  师: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有很远大的理想,有些想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有些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今天杨老师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也要会欣赏美,要学一点文学;文学家也要学会怎样求真,有一点科学的思维。

  评议:有理由相信这一段话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语文课又岂止是语言文字课呢?它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

  四 学习故事的前半部分

  1、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什么感受。

  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说感受(文学的想象):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生1: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生2: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生3:这是一个紧张的故事。

  生4:这是一个恐怖的故事。 ……

  评议:通过想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进入情境,陶冶情操,是情境教学的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里注意启发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并都加以充分的肯定。一句:“文学家”暗示了对学生的期待和肯定,使学生获得鼓舞。

  2、慢慢品味,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感受。这么多同学这么多独特的感受,说明你们都有成为一个文学家的素质。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有没有成为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推测”。

  请看考题:

  只有滴下来松脂的足够大,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松脂滴下来的时机足够巧,才能________________.

  (学生踊跃作答,略)

  评议:“考考科学家”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呼应,有调动学生情绪“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我已经发现了不少小科学家。科学家的另一个特征是善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书中的材料造句,用上下列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只有……才……              如果……就……

  学生讨论3、4分钟左右,然后分组汇报。

  评议:学生要做出这组题目并不容易,需要对课文认真阅读分析,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这是“淡化分析,着重感悟”的体现。教师基本上没有讲解课文,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科学的推测。我们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我们班发现了很多未来的小科学家。(师又笑着说)这么好的素质,可不要放弃,希望大家以后能梦想成真。

  3、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不对?(不对)

  师: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

  为什么?

  生:一直挂下去的话,它就会变没有了。

  生:一直挂在这里的话,他就会风化的。

  4、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齐读第8自然段。

  表达练习:科学家之所以推测陆沉海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议:要把学到的知识变活,成为主体掌握的可资运用的东西,从而转化为能力,还应该具备一个外化的过程———不尽入于心,还要出于口。通过表达,通过尝试运用,使知识富于动态性和潜在的发展性。

  5、知识拓展,地球上这样的变化很多,比如现在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一亿年前是海洋,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很多的海洋生物化石;而现在的中国台湾,一万年以前是和祖国大陆联系在一起的。

  评议: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学生所获不菲。

  四、情感渗透

  这篇课文讲了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的故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故事,读读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苍蝇的故事,指名读

  那只苍蝇头是绿的,翅膀也是绿的,眼睛还泛着绿莹莹的光。它停在那碗饭上,显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我只好叫老板换了一碗饭。刚坐下,眼前飘过一道绿影,耳边传来一阵嗡嗡翁的声音。唉,它又来了!

  (读完,学生情绪很活跃,纷纷举手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我的感受不同,这只苍蝇然人讨厌。

  生:文中的苍蝇命运悲惨,引起人的同情;这只苍蝇破坏环境,让人厌恶。

  师:你能看出作者在写这两个故事时的不同态度吗?

  生:文中的故事,作者是怀着对苍蝇和蚊子同情的态度写的,我从“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和“这两个小东西”感受到;而后面作者是怀着厌恶的态度写的,要不不会在后面说“它又来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万年前的苍蝇和蚊子与现在的苍蝇和蚊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他们所处环境不同,与人们关系不同,作者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们的感:受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立志作文学家的小作者们,可得好好努力呀!

  五 总结(略)

  评议:又一只苍蝇,有奇峰突起的效果,完全不同的描写,完全不同的感受,“文似高山不喜平”,教亦如此呀!出学生意料之外,在老师掌握之中,达到学习的高潮。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了读写的兴趣。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和新词。

  2、 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懂得作者这样想象琥珀形成的依据。

  (重难点)

  3、 激发想象,合理叙写一个琥珀形成的故事。

  4、 激发探索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体会“稀奇”

  1、今天我们学习《琥珀》一课,板书课题,两个都是形声字,形旁表意,都是“王”,可见这种东西是珍宝。

  2、字典里怎么解释?黄褐色透明体,是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可做香料或装饰品。

  3、这种东西有什么稀奇的呢?

  交流预设:

  时间。松脂球形成后,过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由于陆地下沉,海水上涨,森林被水淹没了,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由琥珀形成时间的久远,我们可以看出琥珀是稀罕之物。

  数量。“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这里作者用“成千上万”形容多,“两只小虫”形容少,对比描写,突出了“这是很少见的”。由于这样的琥珀极少极少,从而突出了它是稀罕之物。

  形象。“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里描写了琥珀的形状,一切都保持着上万年以前那一时刻的情景。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可见是稀罕之物。

  价值。课文最后一段,科学家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人们由此还可以了解生物演化、地壳的运动及地层年代。这样看来,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极其珍贵,从而也突出了琥珀是稀罕之物。

  (二)读懂想象,叙述“形成”。

  1、课文中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块琥珀?课文里的句子。划出。

  2、从发现的这块琥珀里,作者想象了它形成的过程。

  作者的想象中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你能说说这样想象的依据吗?

  a) 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b)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地照着。

  c) 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d) 树林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e) 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小结;作者通过想象,记叙了一块里面包裹着一只蜘蛛和一只小苍蝇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但我们可以发现这想象是有根据的,是根据科学推测出来的,不同于一般的想象作文。

  3、读读课文,想想在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4、根据上面的这些推测,说说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的?

  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

  蜘蛛靠近小苍蝇

  松脂滴落包住两只小虫

  形成松脂球

  海水淹没森林

  松脂球被埋泥沙下

  形成化石

  5、除了科学的说明,作者还进行了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使一篇科学文充满了情趣。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

  6、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假想这块琥珀可能的其他的形成过程:

  约摸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晌午,一片古老的森林里的一棵老松树上,已经渗出了厚厚的一大坨金黄的黏稠的松脂,一只绿翅膀的小苍蝇飞来了,四处乱窜的它一不留神撞在了松脂上而被粘住了,它只能无助地扇动翅膀试图逃离,这情景恰被一只饥饿的蜘蛛看见了,心中窃喜:送到嘴边的美食不吃白不吃。它不知道那是一个温柔的陷阱,老松树黄色的泪滴会要了它的小命。它吐出一根丝并顺着降落到苍蝇身边从而也被松脂粘住,一步踏入了鬼门关。松脂继续滴落,积成了一个松脂球,从而将两个小家伙重重包裹在了里面。

  松脂球又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陆沉水淹、泥沙掩埋的变迁,从而成为了一块松脂化石,也就是琥珀。

  (三)欣赏琥珀,推测情景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每一块琥珀都在诉说一个久远的故事。

  (四)阅读链接,布置作业

  1、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作“虎魄”、“兽魄”、“育沛”、“顿牟”、“江珠”、“遗玉”等等。早期的文献多将琥珀写成“虎魄”,谓“虎死精魄入地化为石”。或认为琥珀是老虎流下的眼泪,或是老虎临死前的目光凝聚成的宝石,唐人段成式《酉阳杂言》中则说:“龙血入地为虎魄。”这些奇异的传说,蕴含着中国古人对琥珀这种神秘物质的揣测和追寻,暗示人们琥珀有趋吉避凶、镇宅安神的功能。

  唐代诗人韦应物曾写到:“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在其中,千年犹可觌。”(“觌”读dí,是见或相见的意思。)李白也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名句,说明当时人们对它已十分熟知。琥珀用途广泛,能做芬芳的香料,也是贵重的药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琥珀可以“安五脏,定魂魄,杀精魅邪鬼,消淤血,痛五淋”。

  2、波兰琥珀博物馆 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宝石文化一样,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就被视为吉祥物,她温暖的特性,矜持的外观,或许是大自然赐予人们最珍贵的礼物,而琥珀又被称做 “北方的黄金”。格但斯克是世界的琥珀集散地,建有“琥珀博物馆”。琥珀博物馆集中了波兰的琥珀艺术珍品,这些“波罗的海黄金”在灯光的照射下异常美丽。其中有完全用琥珀做的首饰盒,盒身用淡黄色的琥珀拼接而成,盒盖上镶嵌着深褐色鸡蛋大小的琥珀,中间还嵌有一只栩栩如生的昆虫;一个高约40厘米的孔雀少女雕像乃是用一整块琥珀雕琢打磨而成,连琥珀内固化的杂质和昆虫也被巧妙地变成了女子身上的饰物和孔雀的翎毛;的藏品则是用琥珀做的一张圆桌。

  3、作业布置

  将这节课的所学告诉你的父母。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9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生:文章的第2——13自然段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生找出相关语句。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师:泪珠指什么?天气炎热,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树林(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汗珠里。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9、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请在文章前一部分中找一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1、师: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生汇报交流。

  2、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板书

  [评析] 

  《琥珀》是一篇阅读课文。阅读课的任务和讲读课的任务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说,讲读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知本课语文基本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而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显然,这两类课文的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其教学结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徐国宣老师的这篇《琥珀》教案,紧扣了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阅读课教学的特征,把阅读课文真正上成阅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阅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国宣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 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 ,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阅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集体自学优于个人自学,集体讨论优于个人独立思考。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必须辅之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采用讨论方法来组织阅读课文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4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多音字组词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大风把小树刮得东倒西歪。( )

  2、小树被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3、大风刮得小树东倒西歪。( )

  4、小树把大风刮得东倒西歪。( )

  5、我们阅读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猴子 松鼠 卷心菜 黄莺 芹菜 菠萝 兔子 鸭梨

  杨梅 菠菜 喜鹊 丝瓜 哈密瓜 野猪 西瓜 狐狸

  麻雀 黄花菜 百灵鸟 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却不向天上飞去,也不向左边或右边抛开呢?”

  (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大科学家。

  (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

  (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1、那个渔民的儿子把埋在沙里的琥珀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把这片森林淹没了。

  缩句:

  3、一只小苍蝇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4、许多老松树在热辣辣的太阳光里,渗出厚厚的松脂。

  七、阅读答题

  复活节岛

  太平洋的南部,有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小岛,那就是有名的复活节岛。这个岛过去经常有火山爆发,至今岛上还有许多死火山。//

  ⑴ 这个岛出名不在于有火山,而是因为岛上那些巨型石雕人。岛上一共有670个石雕人,其中267个集中在拉诺拉拉库火山下,其余的分布在岛上的其他地方。这些石雕人特别高大,一般在7至10米之间。体重一般在50吨到60吨左右,最重的估计有90吨上下。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巨人,谁到了它们面前都会发出惊叹。

  这些石雕人的模样非常奇特,一个个大头、窄额头、高鼻子,眼眶全都深深的。他们的头微微地往下垂。嘴巴撅得能拴住一头驴。

  它们的双手按在鼓起的肚子上,都带着红色岩石雕成的圆柱形的帽子。造型手法非常夸张,好像今天“现代派”的作品。石雕人的表情各不相同,有的高傲,有的平和,有的愤怒,有的快乐,有的忧郁,还有的表现出对什么都无所谓的神态。//

  ⑵ 这些巨大的石雕人到底是谁的杰作?这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想解决而又没有解决的问题。有人说这些石雕人是印第安人的杰作,因为几千年前这一带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他们创造过灿烂的文化。可是为什么别的东西都消失了,只有这些石雕人存在呢?这种说法比较渺茫,又缺乏有力的根据,因此许多人都不信服。

  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石雕人是宇宙人的杰作,因为要完成这些石雕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雕刻到运输在今天也是相当费力的,远古的人根本无法做到。这里曾是宇宙人的基地,他们在宇宙里纵横奔驰,到很远的地方去开辟新天地,忘记了这里还有这么一块乐土。当然,这种说法更加离奇了,简直像神话一样,所以它的可靠性就更小了一些。//

  ⑶ 说来说去,复活节岛上的石雕人至今还是一个谜,谁也没有揭开。越是这样,这些石雕人的魅力就越大,到那儿去找答案的人也就越多。我们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揭开这个谜。

  1、文章已经用“//”分成四段,写出段落大意。

  2、⑴⑵⑶处画“____”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3、根据你的想象推测,这些巨型石雕人可能是谁的杰作呢?

  【参考答案】

  一、读拼音写汉字

  琥珀、掸掸翅膀、美餐、前俯后仰、推测、澎湃、拂拭。

  二、多音字组词

  心脏  模型  上将  跌倒

  肮脏  模样  将来  倒映

  三、判断下面句子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2、√  3、√  4、×  5、×

  四、把下面的词分成四类写下来

  1、猴子、松鼠、野猪、狐狸、兔子;

  2、卷心菜、芹菜、菠菜、丝瓜、黄花菜;

  3、菠萝、鸭梨、哈密瓜、西瓜、杨梅;

  4、黄莺、喜鹊、麻雀、百灵鸟、燕子

  五、整理错乱的一段话,并标出序号

  3 4 1 5 2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埋在沙里的琥珀被那个渔民的儿子挖了出来。

  2、海水渐渐漫上来,这片森林被淹没了。

  3、苍蝇飞舞。  4、松树渗出松脂。

  七、阅读答题

  1、⑴ 太平洋南部有个复活节岛。

  ⑵ 石雕人巨大沉重,模样奇特。

  ⑶ 猜测石雕人的来历。

  ⑷ 石雕人仍是一个谜。

  2、承上启下。

  3、略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5

  《琥珀》是一篇科普短文,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全文构思巧妙,既有生动传神,刻画入微的记叙和描写,同时在遣词造句上又非常严谨、准确,逻辑上也很严密。因此,综合考虑单元要求、课文特点,以及学生前面对这类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主要采用讨论、交流、适时朗读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得:

  1、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首先,我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琥珀的知识,然后 自然引入到文中这块琥珀的特点,研究价值,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学生不必深读细挖。接下来自然转入到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这是全文的重点,而这些内容中,松脂球的形成又是重中之重。因此,课上我们着重讨论了松脂的形成,其中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我注意运用了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松脂,而夏天的晌午是太阳最热的时候”,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假想琥珀形成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义,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的必备的另一个条件。最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学生兴趣盎然,发言热烈。

  2、讨论充分,注重朗读

  针对教材的特点,这篇文章我多次设计了讨论,如学生读完课文后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一些学生不能一下子就看出来,它需要阅读总结,这样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再如前面提到松脂球的形成条件也需讨论、品读才能总结出来,后面化石的形成我也设计了讨论内容,使学生明确了文章开头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是有作用的,它为形成化石及琥珀出现在海滩埋下了伏笔。我认为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它优于个人独立思考。

  这篇课文虽是一篇科普短文,但故事性强,语言描述生动传神,细致入微,好多地方适合指导朗读,如描写小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再如,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这些都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我适时地进行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失:

  1、组织课堂时,对课堂的节奏把握虽然表面上尚算自如,其实好多细节之处不够老练从容,不能游刃有余,这也是今后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努力方向。

  2、意识地培养自己组织课堂语言的能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认同感。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4  学习文中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

  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

  二  理解课文内容

  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最后一个自然段)

  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

  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2到12自然段)

  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 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 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2  我们这一单元学习了有关化石的两篇说明文,想一想它们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倒叙、顺叙)

  3  优美句段的品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并简要的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

  四 拓展:1  欣赏由琥珀做成的各种装饰品,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2  建议学生在课外多读这类型的书籍,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的另一面。

  五 板书设计      

  琥珀

  松脂球

  形     成:

  化石

  发      现:卷---踩---挖---识别

  特点与价值:透明  光滑  内有物 ;装饰品  药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假想琥珀其它可能形成的过程。但在实际引导中没有原设计的流畅,当我的问题抛出以后学生们的思维不很活跃,连平时爱发言的陈洁、汪芯羽等都久久不见举手。大约十分钟之后,邓淞说:蜘蛛与苍蝇的巧遇有可能是苍蝇遇难在先,蜘蛛误会在后。紧接着张鑫说:也有可能是蜘蛛去营救啊。黄昊说:也许是在打架……这下可热闹了,有许多同学都假想了它们的巧遇。此时此刻我赶紧抓住学生们的思维,引导认真分析能成立的是哪些环节。然后通过再次对琥珀样子的朗读,学生们恍然大悟,假想不是空想。原来自己的假想没有建立在最原始的基础之上。文中作者的假想才是科学的,合乎情理之中的。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篇17

  一、看拼音写汉字

  yuemo  bentengnvhou  sasa  cangying  rounen  chibang  feiwu  songzhi  danchibang  pengpai

  (   )  (          )  (   ) (      )  (     ) (      ) (    ) (     )  (        )  (     )

  zhizhu  meican  luokong  yanmo  qianfuhouyang  zhengzha  ludi  chongshua  duanjue  shengji

  (    )  (    )  (     )  (   )  (           )  (      )  (  )  (       )  (     )  (     )

  fulan  menglie  pengpai  botao  haitan  hupo  touming  nianchou  yuanhuan  tuice  baoguo

  (   )  (     )  (     )  (   )  (    ) (   )  (     )  (      )  (      )  (   )  (    )

  xiangxiqingxing  yuangushidai

  (             )  (          )

  二、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三、多音字组词

  没  挣  扎  重

  四、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仰(  )刷(  )决(  )绸(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抑(  )涮(  )绝(  )稠(  )

  五、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六、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    )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第十册《琥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11451281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