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精选15篇)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

  独坐敬亭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2、感受清新明丽、宁静美好的的春日垂钓图,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3、初步感受“渔歌子”词的形式特点。

  4、培养阅读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体会这首词描绘的景象,培养阅读词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寄情山水、悠闲自得的心境。

  教学方法:情景感悟法、引导发现法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歌景交融( 7 分钟)

  (一)好语积累:

  师:出示词语(1) 学生齐读

  师:这组词都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生:回答

  师:出示其他几组

  生:齐读后回答

  师:好词都是靠我们平时积累的,现在老师就考考大家,就读了这一遍,不看屏幕,谁能记住其中的三个以上?

  生:汇报

  师:总结并鼓励。我们平时学习读书的时候,就是要向今天一样一边读一边往了脑海里记,这样随着时间的增加,我们的词语积累会越丰富,我们的读写能力才会提高的快。

  (二)激趣导入:

  师:播放歌曲:《渔歌子》

  师:你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汇报看到的内容

  师:谁能凭着记忆,把歌词给大家念出几句吗?

  生:试着背出

  师导入:刚才这支歌,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歌曲中唱的是千古流传的词,这首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正音 感知品味( 10分钟 )

  1、解题

  师:板书课题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生齐读课题

  师:这《渔歌子》不仅是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所以这里的“子”不

  能读成轻声,要读成三声。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忆江南写的是什么?那么大家猜猜,结合你的预习,说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渔歌子》是写什么的?

  生:回答

  师:打开课件 理解课题(打渔者或者垂钓爱好者唱的歌。)

  2、初读(正音、品味)

  一读正音,读得字正腔圆

  生:学生看书试读

  师:指名读词

  学生纷纷读词。(师在声音、字音上加以指导)

  师:(出示:多音字:塞 指导)

  二读品味,要读得韵味十足

  师:古时候啊,诗词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我们要

  读出古诗词的韵味来。(出示:二读品味:......)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斜线,把这首词的节奏画出来。

  学生边读边画

  画后学生汇报

  师:出示自己的节奏让学生对照

  师小结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节奏读给大家听。

  三、细读想象 理解词义 (15 分钟)

  1、三读解义,要读得心有画

  师:出示自学提示

  学习提示:

  (1)边读边划,作者在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2)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景物都是什么样的?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词义。

  学生小组内学习 教师参与学习

  小组汇报:

  师相机出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

  风、细雨

  师: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西塞山风光》

  学生接着小组汇报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些景物你们把它说得活灵活现的,就仿佛是一

  幅美丽的画卷。

  小组汇报词义。

  师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景色吗?

  生:回答。

  师板书:(美丽如画 景)

  师:面对这么美丽如画的景色,你能把它读得像画一样美吗?我们共同读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析作者 深化悟情 (6分钟)

  四读悟清,要读得情真意切

  师:读词想画面,是帮助我们读懂词的好方法,那如果我们想读懂词

  中的人,悟出词中的情,我们就要走进词的作者。通过预习,对于词作者张志和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课前预习。

  【师:出示作者张志和及简介】

  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这个张志和啊,他钓鱼和别人不同,他钓鱼的鱼钩是不放鱼饵的,同学们,你有疑问吗?那张志和整天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他钓的是什么呢?(生:一种自由自在的情趣)

  师{板书:人:悠然自在}

  师:同学们,作者怀揣一颗悠闲自在的心,面对这美丽如画的景,假如皇帝找到他了,让他回去继续做官,他还能回去吗?那么这里的不须归,{师板书:不须归}你还仅仅理解为不回家吗?还表达了什么?

  生:汇报

  师:谁愿意带着作者的这种悠闲自在不须归的心情把这首词字正腔圆、孕味十足、心中有画的再次吟诵出来。

  【播放配乐,学生吟诵】

  指名吟诵,大家共同吟诵。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2 分钟)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张志和整体徜徉在山水之间垂钓不归,极坏了他的哥哥,于是他的哥哥也写了一首词,来规劝他的弟弟,那么这首词又是怎么写的呢?请课下同学们回去收集,看看他的哥哥是怎样劝他的?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美丽如画 景 不须归

  悠闲自在 人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4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

  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

  (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

  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秋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由人教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6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 );“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 ),“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 ),“临发”的意思是( ),“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 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 ),“故园”指( )。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 )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7

  第5课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 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

  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

  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⑴ 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⑵ 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⑶ 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⑷ 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⑴ 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⑵ 自由朗读体会。

  ⑶ 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

  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六、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 明月何时还

  秋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

  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王安石奉诏入京春意浓 追问明月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秋思张籍客居洛阳见秋风寄写家书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长相思纳兰性德征旅途中遇风雪辗转难眠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

  “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0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 ,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二、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三、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四、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六、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 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 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 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 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 同桌互读,练说。

  ⑸ 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 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 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 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 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 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 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 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 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 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 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 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 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 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 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 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 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 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 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 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 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 感情朗读。

  ⑾ 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 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 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2

  篇一:《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课题,揭题。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 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篇二:望洞庭

  一、导入新课

  (一)背诵古诗。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二)刚才大家背了很多古诗。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登临

  写下的见闻感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

  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的诗人刘禹锡。

  (三)简单介绍作者:

  刘禹锡,唐代的文学家,诗人。代表作《竹枝词》、《陋室铭》。

  二、初读感知

  (一)学生自读全诗。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提问:你掌握了那些字词的正确读音?你会怎样提醒别人注意这些读音?

  (二)学习一下生字词:正音:和hè hé huó huò 潭、君是前鼻音。磨是多音字,螺是边音。

  (三)再读一读,结合课文中的插图,理解一下诗句:看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帮助别人。还有

  哪些诗句是你不懂得,需要别人帮助的。

  (四)说一说,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的很美。你读了有怎样的感受和体验:

  1.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注意:

  ① 和的意思是指和谐。

  ② 后一句是一个比喻句,让学生了解到未磨之镜,很模糊。而磨过的镜子很光亮,从而体会到洞庭

  湖的湖面朦胧的意境美。

  2.白银盘里一青螺:让学生想象一下常见的大白盘子里放一个青螺。结合一下文中的“白银盘”是指

  的什么?“青螺”有指的什么?之后让大家想一想,青翠玲珑的君山,和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那是

  一种怎样的感觉?怎样的美丽?

  三、通过我们刚刚的学习,了解到诗中的意境很清新,很安静

  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看看怎样能把它读好。(注意重音、停顿)中间可以指导学生,正因为作者对

  于洞庭山水的热爱,所以笔下的洞庭是那么美丽。

  四、通过学习,相信同学对于洞庭山水一定好奇,出示洞庭山水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一下现实中

  的洞庭山水

  五、这样的美景,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诗文名篇。

  1.出示:

  杜甫《登岳阳楼》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让大家读一读,背一背。

  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横线的词,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句中诗人把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认真背诵诗歌,仔细观察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篇三:忆江南

  一、诗词对照,导入课题。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读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这些诗句都是写什么的?(江南春景)

  2、江南春景之美,是历代文人骚客所吟唱歌咏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写江南春景的词,题目是《忆江南》。(板书课题)出示文本,读一读,比较诗词有什么不同。

  3、简介词及词牌名。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子。我们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这首词,词牌名原是谢秋娘,自从白居易用忆江南为题填了三首词之后,词牌名就由谢秋娘变成忆江南了。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通过课前预习,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本文的知识?(学生参照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适当补充。)

  1、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的诗大多反映中唐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其中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

  2、朗读情况:注意谙读作ān;最后一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3、诗意理解。(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说。)

  4、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解决的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简要板书,留待课中解决。)

  三、朗读感悟,理解词意。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带着以上问题,分组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探究。

  (1)江南好

  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江南春景的诗词想象:一个好字,包含了哪些江南的春景?(莺歌燕舞、绿柳红花)可以换成什么字?(美妙)好不好?为什么?从这个好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赞美、向往)

  这正是作者忆江南的原因。

  (2)风景旧曾谙

  谙:熟悉。这儿风景之好并不是传闻,而是作者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

  白居易曾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青年时期,他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即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包括本首词在内的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写江南好,重点写了什么?(江花、江水)运用了什么方法?(比较:红胜火;比喻:绿如蓝)

  这种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也可以见到,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能不忆江南?

  这是个什么句子?(反问句)再读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和怀念,把读者也带入了无限遐想之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江南真美呀,那儿的风景我曾经非常熟悉:太阳升起,江边的野花比火还红艳,春天来了,江水碧绿见底,如同蓝草一般。这能不让我回忆起江南吗?

  4、指导背诵。

  (1)再读体会。

  (2)根据诗意想象画面。

  四、阅读拓展,深入赏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为后人吟咏赞颂,那么这寥寥数语为何能成为千古佳句流芳百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首《忆江南》。

  投影出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3、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4

  一、教学设计:

  1、认识古诗生字,指导书写“蓑”,准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通过对诗歌的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二、教学重点:

  能通过读、想象,体验诗歌的境界。

  三、教学难点:

  是人的心理,并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诗人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两位诗人(板书:吕岩、杨万里)。吕岩,我们对他很陌生;杨万里呢?(引导背诵杨万里的小诗)。看来大家很熟悉它们了。但是老师要说,看似陌生的诗人,其实我们早已耳闻他的大名;看似熟悉的杨万里,但我们并未真正走进他的内心。相信吗?不信,等我们认真学完它们的古诗,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2、你们说,怎么学?(读准-〉读懂-〉读出感受)。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板书课题)

  3、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字:手和老师一起书空,默记5秒钟)

  4、故事读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歌——(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同学们可以单独思考,也可以前后左右相互提醒学习,还可以询问老师。

  5、学生说故事大意,老师纠正。

  6、从刚才同学对故事的理解,你能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共同点吗?

  (1)、都是些孩童的故事。

  (2)、都是表达一种愉快的心情。

  (3)、都表达了诗人向往孩童生活的闲适。

  (学生如果说不全: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他们的两首古诗,一定还会有更多地发现)

  (二)、从形象入手,教学《牧童》

  1、让我们先来认识第一位孩童,他是一位——(牧童),大家在电视动画片中看过牧童吗?你印象中的牧童是怎样的?

  2、让我们认真地读,没读懂,细细体会,你一定会从诗句中找到牧童的形象。

  3、大家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趟,有清风明月为伴)

  (2)这样的生活真是——? (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4)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指导朗读,范读)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自在)

  (2)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铺”:着一“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

  “六七里”:眼前是无限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

  (3)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4)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

  “弄”:逗弄的意思。快乐的牧童吹着悠扬的笛声。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张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有远的牧童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或许……

  4、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友,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园的生活。在这样的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板书:童乐)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5、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读出你的向往。

  6、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展开吕岩小传)你知道了些什么?

  7、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三)、从场景入手,学习《舟过安仁》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目光跟随杨万里。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路过安仁,看到了什么?

  (课件: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你看到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他——(恍然大悟),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怪生(理解“怪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知道朗读)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呢?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喜爱儿童,未泯的童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诗人结尾,两手整合。

  1、现在我们在读这两首诗(老师范读),你发现他们还有什么共同点?

  2、陌生的诗人:吕岩,其实我们早已认识,今天更让我们看到了吕岩对悠闲、安定生活的向往。熟悉的诗人:杨万里,之前我们并没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今天让我们看到了他那颗未泯的童心。千百年前的诗人,今天依然呈现他们那么美好的心,让我们怀着对诗人的崇敬,齐读一遍,老师引读。你们愿意了解更多的诗人吗?那就去读更多的诗,是个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走进诗人内心的路。

  第二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前预热

  1同学们,你在农村生活过吗?

  2和城里相比,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一、导入

  1、时光如水,岁月如流,今天让我们一起慢慢回头,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去品味那个时代的乡村生活------一起读:《清平乐·村居》。

  2自己读一读这首词,看看和我们平时所学的诗有什么不一样?(读)

  交流: (词牌名 上下片 押韵 长短句)

  二、初读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争取读得有感情。

  2、谁来读一读。(1-2人)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词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我们来交流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

  A翁媪:根据字形就能猜测它的意思。

  在这首词里,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一对年老的夫妻)

  相媚好:你认为呢?

  吴音:吴的地方话!

  醉:知道意思吗? 可能是谁喝醉了?你们认为呢?

  无赖: 调皮的样子。

  卧剥:谁知道?(躺、趴)

  词语的意思你们都读懂了,这首词你们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三、品读。

  过渡: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相媚好”,老师还有更深的思考:词中说到“茅檐低小”,足以看出生活的清贫,可为什么他们还这么“相媚好”呢?

  (一)自由读: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

  (二)交流:(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这个问题读懂了吗?谁来说一说。

  1、学生发言:我觉得儿子勤劳孝顺,他们才相媚好。

  2、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3、你是怎么理解的?

  大儿子正在锄草,他觉得父母年纪大了,想尽孝心,体谅父母。(谁来补充的?你认为呢?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二儿子正在织鸡笼虽然没有哥哥力气大,能干,但也很尽力。

  4、小结:夫妻俩看着勤劳能干的大儿、中儿,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那么年幼的小儿也让他们喜欢吗?

  (三)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1、你是从哪儿读懂的?点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2、为什么喜欢?(小儿子调皮可爱)

  3、自己读一读这句话,哪些地方写出了小儿的调皮可爱?

  无赖:a 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蛮不讲理 游手好闲)

  b 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C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老夫妇对小儿特别喜欢,是对小儿的爱称)

  卧 (点击图)

  a“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b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C 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好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4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1) 听老师读一读?

  (2) 你觉得老师哪些词读得好呢?(好在哪儿)

  (3) 谁能读出小儿的顽皮?

  小结过渡:大儿、中儿勤劳孝顺,小儿调皮可爱,难怪他们“醉里吴音相媚好”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让他们相媚好呢?(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四)感悟景美

  1、生回答: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这儿的景色很美。

  2、你从哪儿读懂的?

  3、谁来读读这句话:[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4、从青青草你读懂了什么?(草青 草茂盛 生机勃勃)

  5、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A自由练说

  B指名说

  6、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7、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

  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五)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你仿佛听到老两口在说什么?

  2、自己说一说,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4、小结:乡村的景色如此优美,农家的生活如此幸福,真令人陶醉呀!

  5、指导朗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四、感情朗读全文。

  1、喜欢这首词吗?自己练习读一读,注意把感情读出来。

  2、老师读上阕,谁来读下阕。

  3、还有谁愿意读的?你读上阕,老师读下阕。

  4、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生平:

  出示: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任地方官期间,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可是却受到朝廷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但很快就被罢免。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1)这样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经历了风风雨雨,饱受了打击,而如今还要面对晚年的凄凉和寂寞。当他看到眼前这一农家的生活时,他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2)羡慕有多深,忧愁就有多深,面对如此美景,诗人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让我们在静静地聆听中走进他的忧愁,读懂他的向往。

  5、配乐吟唱。

  五、拓展积累

  1、像这样清新的诗,辛弃疾还写过不少。辛弃疾一生写过600多首词。你读过他的哪些词?

  2、学生推荐

  宋词历来和唐诗并称双绝。每首宋词都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课后,找来宋词读读,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篇1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

  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 “弄”、 “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词三首》难句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1373128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