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精选15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

  [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质疑问难,自读感悟,朗读涵咏,讨论交流,撰写小论文等。

  教学理念:

  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古诗词的体裁和思乡诗词的题材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单元、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课前预习: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经过对比学习,体会出两首诗词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思乡的缘由、表达的方式、语言特点是不同的。

  课前互动:播放《思乡曲》,师生合作背诵思乡的诗词。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她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由古至今,从未间断。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

  (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相机指导朗读。

  重点预设“一水间” “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那思乡的张籍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诗文,深入体会。

  (2)自由朗读体会。

  (3)交流汇报,扣住“见秋风”“意万重”深化对诗文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五、对比梳理,整体朗读

  1.总结:两位不同朝代、不同身份的作者因为不同的原因离开了家乡,在不同的环境中又因为不同的缘由触动他们共同的情感──这就是思乡。

  2.朗诵两首诗词。

  营造情境,引读朗诵,体会情感,表达感情。

  作业设计(课件出示):

  1.背诵、默写两首思乡的诗词。

  2.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奉诏进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何时还

  秋  思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意万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二、对比学习《长相思》

  三、总结三首诗词,整理对比学习本课的思乡诗词。独立或合作学习收集到的诗词,完成下面表格中的空格。(整理表格如下)

  题目 作者 背景 思乡缘由 作者表现 表达特点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诏入京 春意浓 追问明月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

  秋 思 张 籍 客居洛阳 见秋风 寄写家书 叙事抒情

  含蓄感人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征旅途中 遇风雪 辗转难眠 写景叙事

  倾诉心声     

  四、根据上面的表格,小组合作写小论文

  提示:

  竖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比较和两首思乡诗(词)的异同”“古代人离开家乡的原因略谈”“触动古人的思乡愁绪的意象有哪些”等题目写小论文。横行分析表格可以提出“的赏析”论文题目。

  [音频回放]

  :81/xiaoyumeeting/古诗词三首.mp3

  [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

  课前活动:

  1.师生打招呼

  2.放声背诵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

  师生问好

  师: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两首,第一首《泊船瓜洲》作者是谁?

  生:王安石

  师: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师:那《秋思》呢?

  生:张籍

  师:昨天预习过课文了吗?谁来读?

  一女生读《泊船瓜舟》

  师:读得正确、流利。一水间的“间”为什么读成

  生:是一水间隔

  师:让我们一起读第一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

  师:第二首谁来?

  生读第二首

  师:我们都自学了这两首诗,谁结合重点词的意思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一学生说第一首的意思

  师:说得准确而且很流利

  另一学生说第二首诗的意思

  师:你不仅把诗大意说出来,还补充了自己的意思。把老师想问一下这个“欲作”是什么意思?

  生:想写

  师:“又担心”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复恐

  师:让我们拿起课本,轻轻地来读这两首古诗。

  生齐读

  师:预习得很好,两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这思乡之情?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品读这两首诗。

  一学生读《泊船瓜洲》

  师:你觉得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生:春风

  师:请你谈一谈

  生:因为作者看见春天到了,春风吹绿江南两岸,让他想起了故乡。

  师:这两个句子里有一个字特别特别有名,课后的资料袋里有对这个故事的介绍,谁来读一读?

  学生读资料袋里的文字资料

  师:诗人字斟句酌,最后确定了一个字,是──

  生:绿

  师:自己读一读这一句,从这个绿字能读出什么来?

  学生小声读

  师:从绿中你读出什么?

  生:我知道春天,燕子飞回来,河水融化了,流出哗哗的水声,柳树随着春风长出了细细的柳条,随着风舞动。小鸟也回到故乡,站在大树上欢乐的歌唱。

  师:这个绿字不知藏着多少幅美丽画面,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出示课件

  学生闭上眼睛想像。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从音乐听到小鸟的叫声,小溪水潺潺的流水声,柳枝上长出芽苞,小溪中未融化的冰块儿,在水中跳动。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色。

  生:有点悲伤,有点欢快。

  师:想得多好。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景象?还可以用自己的积累的词语、诗句来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师:心在山前……

  师:黄四娘家──

  师:小孩们放学了,儿童散学──

  (师生接诗句)

  师:一个绿字里不知藏了多少幅画面,能把这首诗美美地读出来吗?谁来试一试

  一男生读

  师:这个绿字,怎样才能让我们想到更美好的画面?

  生再读

  师:有进步,吹面不寒杨柳风,能让你的春风再暖和一点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

  师:这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的美吗?想想作者身在何处,他的家乡又在哪里呢?师板画。

  师:谁知道?

  生:作者的故乡在钟山,在京口

  师:同意吗?你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在哪儿?

  生:在瓜洲

  师:你就是作者站在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这两句诗。

  学生读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都是诗人王安石,想着风景如画的瓜洲,读一读前两句。

  生读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山道崎岖,交通落后,到长江山高水长,路途遥远,在作者的笔下却是“京口瓜洲──,(学生接诗句)钟山只隔──

  (学生接诗句)从这些词语体会到什么呢?

  学生思考,师小声读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体会到交通不发达,但思乡浓厚,用了“只一”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作者思念家乡的殷切。

  师:是思念,让天涯变成咫尺

  生:我从“一”“树”读出了对故乡的的思念,他的心中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向往故乡,远处的家乡仿佛就在眼前了。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体会到了诗人的心。他的家乡很遥远,却近在眼前,他思念家乡,

  让作者仿佛走不出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的前两句。

  生齐读

  师:作者如此依恋自己风景如画的家乡,为什么又要离开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王安石的有关资料。

  1070年王安石升任宰相,提出正革,主持变法……

  1074第一次变法挫败王安厂被朝廷……

  ……

  师:五十七岁的作者站在长江边,你们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吗?

  生:有点高兴,有点悲伤

  师:你带着依恋读一读后两句诗。

  学生读

  师:谁还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生:又高兴又无奈的心情

  师:有点无奈

  生:他很想回家。

  师:他对家乡充满了深深的依恋。

  生:他很无奈,他依恋家乡,可他要去当官,皇命难违,很少回家,他已经很久没有回家。

  师:这一次他刚刚离开家乡,却对家乡产生深深的依恋。千种滋味,万般愁绪化作江水,滚滚流淌,化作两句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后两句诗。

  生读

  师:九百年前,诗人站在花间渡口,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

  师:老师可以读一下吗?

  师:(师范读)同学们,咱们再读,好不好?

  生:好

  师生齐读

  师:唉!在途中是和煦的春风勾起了王安石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勾起了他无限乡愁,那么,又是什么勾引起了诗人张籍对家乡的思念呢?自己读一读第二首。

  师:是什么?

  生:秋风

  师:板书秋风

  师: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是看不见的,作者在洛阳城里都看见了什么?轻声读第一句

  生小声读第一句诗

  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再读第一句。

  生读

  生:他看到满天飞舞的树叶,还有空中排成一字的大雁

  师:大雁朝哪飞?

  生:朝南飞

  生:作者感受到秋风来了,秋风吹过,让人打了个冷颤。

  师:这都是你谈到的秋风。

  生:闻到桂花的香味

  生:他看到一些小松鼠在收集食物,落叶飘下来,桂花的香味,不禁想起中秋节快到了。

  生:看到秋风吹来,带来许多凉意

  师: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来,读第一句诗

  学生读

  师:诗人在这寂聊的秋风中,又做了什么呢?读下面的诗句

  生读

  生:作者想给家人写一封信。

  师:写信,写完又干什么?

  生:写信交给送信人,有些意思没写完,又拆开。

  师:怎样写的,又是怎样拆的呢?(出示课件图片和音乐)你看到他送信时的动作了吗?看到他的神情了吗?体会到他的心了吗?选择写家书和拆家书的片断

  课件出示练笔提示:(指名读提示)

  生:抓住“见秋风”“欲作”“意万重”变成“写家书”片段,或者抓住……

  师:开始写,选择其中的一个片段来写。

  师:谁来读读你写的内容?

  生:现在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此时我想起了年幼的孩子……我抬头看明月,仿佛看见我的孩子和妻儿对我笑呢,低下头……

  生:写完了家书,我又担心又害怕,担心写的不完整……

  师:同学们,虽然有些同学还没有写完,但在你写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对家乡的牵挂,能带着这种牵挂来读第二首诗吗?

  学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细细地品读前两首诗,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一个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一个是收获的季节来临。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泊船瓜洲》又是新的一年,想起年老的父母,却无法回家。秋是凄凉的季节。

  生:《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的。《秋思》是叙事抒情的。

  师:他们写诗勾起乡愁的事物不同,表达的方式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板书

  师: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乡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你们会觉得故乡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让我们合上书再读一读这两首动人的诗篇。

  学生齐读两首诗。

  下节课,让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说课]

  附课文:

  古诗词三首

  泊船瓜洲

  京 口 瓜 洲 一 水 间,

  钟 山 只 隔 数 重 山。

  春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明 月 何 时 照 我 还。

  秋 思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长 相 思

  山 一 程,水 一 程,身 向 榆 关 那 畔 行,夜 深 千 帐 灯。  风 一 更,雪 一 更,聒 碎 乡 心 梦不 成,故 园 无 此 声。

  (本文为“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参赛课例,由人教小语论坛现场报道)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2

  【教材简析】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好教材。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锤炼历来被人所称道,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游子的心。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诵读,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设计理念】

  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提升感悟内涵,达到入情,悟情,融情,升情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

  ⑴ 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 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 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 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 正音:

  间、数、重、还。

  ⑶ 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 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1、反复品读: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 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 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 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读,竟如此的生机盎然。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交流: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作者用词之妙,揣摩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乡之情。 

  2、质疑:

  春风真的只绿“江南岸”吗?那作者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说“春风又绿江两岸”呢?哪个词写出他想回家?(还)

  你有过思念家乡的感受吗?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朗读体会。

  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的情感。

  3、是哪些景物让诗人想回家?他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点拨:

  ⑴ 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⑵ 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 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 简介: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②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⑷ 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家近应该还)

  4、离家近了,应该回家;离家久了,更应该回家。可是什么原因?

  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

  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

  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

  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读、说、议、背诵,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改编诗作,为诗配画,则更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五、运用所学,适时拓展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补充阅读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拓宽阅读的时空纬度:一是古诗,一是现代诗;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从而实现情感升华,深化学生情感内涵。

  六、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的诗。

  〖板书设计〗

  ◎钟山         

  ◎京口

  ~~~~~~~~~~~~~~~~

  ~~~~~~~~~~~~~~~~

  ◎瓜洲

  《泊船瓜洲》一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采用板画能很明确地表达了这个主题:京口、瓜洲一水相隔,岸上,诗人独自一人向着家乡的方向远眺,虽然家乡离此地相距深远,但诗人看来,只是翻过几座山就到了,很近很近,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2、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3、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4、对比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5、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6、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 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 简介:

  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 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 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 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 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 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 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 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 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 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 “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 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 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设计〗

  秋思              长相思

  见秋风,意万重╲       边塞苦旅╲

  思念家乡        思念故园热爱祖国

  说不尽,又开封╱       思念故园╱

  〖练习设计〗

  1、当堂测评:

  背诵三首诗词,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2、请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京口瓜洲一水间(jiàn jiān)

  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chónɡ zhònɡ)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huán hái)。

  3、读一读,写一写:

  洛阳 榆关 河畔 帐篷

  4、按要求填空:

  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出自(  )朝诗人王安石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      )之情。其中“绿”的意思是(         ),还”的意思是(       )。全句诗意是(                    )。

  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  )的《      》,在诗人眼中,乡愁犹如(        ),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            )。

  5、向大家推荐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

  〖教学建议〗

  一、加强自读自悟

  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然后引入新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加强对比阅读

  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可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也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古诗与现代诗对比阅读,诗与词对比阅读,如学了《泊船瓜洲》后,适时补充阅读现代诗《乡愁》,引导学生朗读发现异同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时,则让学生对比阅读诗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将“读”贯穿始终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因此,在理解诗意前,应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诗句,读出节奏感,再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读、看画面读、换位思考读等形式读出诗词蕴含的独特情感,达到与诗人情感共鸣的目的。

  四、做好积累与运用

  可以引导学生课外搜集诵读积累有关乡思的诗词或诗词名句,并启发学生在说话和习作时加以引用,提高语言表达的品位。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歌曲,唱一唱。要切实提高古诗词背诵积累的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认真保质地默写下来。

  〖资料链接〗

  1、课后《资料袋》。

  2、余光中: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时,两为宰相,创新法。后罢相居金陵,号半山老人。其政事文学皆著名,词传不多,却一洗五代绮靡旧习。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歌曲》。

  4、张籍:

  唐诗人,字文昌,苏州人,贞元进士。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甚受白居易推崇,和王建齐名。

  5、纳兰性德:

  (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二十四年1685),本名成德,为避太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始祖为蒙古土默特氏。康熙十五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他是清大学士明珠的公子,乡试出徐乾学门下。他生平淡泊名利,喜交接文学名士,酷爱书史。论诗反对模仿。文学成就以词为最。共存词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见长,凄惋幽深,颇得南唐二主遗韵。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时人誉为“清代第一词人”。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课文中有三首古诗,分别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刘禹锡的《望洞庭》、白居易的《忆江南》。

  三首诗在内容上都是写南方自然风光的。学习这三首诗,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南方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丰厚文化积淀。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4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1、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

  2、“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1、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2、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第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1、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 ti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2、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⑴ 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⑵ 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

  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⑴ “独”坐是“谁”独坐?

  ⑵ 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⑶ 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⑷ “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⑴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⑵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⑴ 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⑵ “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⑶ 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⑷ “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⑸ “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⑹ 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 céng,是“曾经”的意思。谙 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⑴ 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⑵ “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⑶ “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

  老师板书:

  同:

  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1、古诗词三首:

  同:

  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

  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5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1、把握好两点:

  ⑴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2、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

  ⑴ 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

  ⑵ 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

  ⑶ 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

  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3、大致分二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

  1、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⑵ 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2、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齐读。

  3、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4、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

  (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⑵ 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设计】

  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6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相象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体会作者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背诵古诗,深化体验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与关键:

  1、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2、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插图

  3、学生课前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知道诗的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及板书设计

  设计目标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出示地图)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看图听介绍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钟山”的大略位置)

  明白三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三个地方的一些历史了解。

  2、    板书诗题,读题

  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读题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请看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师板书诗句

  读古诗

  板书:(诗句)

  多读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讲讲多音字:间、重、还。

  指名读

  正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反复读诗,结合注释想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受。

  结合注释想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受。

  4、指名交流

  生回答:诗句意思和感受

  说诗句意思,谈感受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自由交流

  引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世: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回答)

  生回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说诗意

  4、指名说,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

  生回答

  检查交流情况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相象。

  6、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感情朗读,感受诗意

  7、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诗人描写了几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观察插图,说出描写了几种“绿”

  板书:(绿)

  训练观察力和口头表达力

  8、指名答

  生回答

  9、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课件出示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生口头回答

  课件出示: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词的积累与运用

  10、小结: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指名回答

  生回答

  抓重点词理解

  12、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赛读)

  男、女赛读

  朗读

  13、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看课后“资料袋”

  阅读资料袋

  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4、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生自由交流,回答

  说感受

  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读诗句

  朗读训练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生回答

  激趣引入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生回答

  板书:(京口、瓜洲、钟山下划线)

  引出三个地方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学生上台指明

  熟悉地理位置

  4、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了解背景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指名回答

  生回答

  6、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生读

  联系有感情朗诵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背诵

  背诵古诗

  六、总结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径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板书:宋

  复习回顾

  七、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抄写生字词。(自组的)

  3、  背诵《泊船瓜洲》

  ppt出示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9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0

  独坐敬亭山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既写眼前之景,又抒发了孤独之感: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厌弃诗人远离而去。“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在飘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这两句诗中“动”中有“静”。无论是“静”与“动”,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静观之久,表现出他“独坐”时孤寂的情景,也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望洞庭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总写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洁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洁的月光互为映衬,显得那么和谐、宁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无风的洞庭湖平静得像一面没有打磨过的镜子,朦胧中带着一种宁静、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实面积很大,方圆数百里。说“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说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广阔的胸怀。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忆江南

  1、江南好。

  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风景旧曾谙。”“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这种风光在洛阳是看不到的,所以词的结尾用反问句说,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2

  【教材简说】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

  1、课文简说: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词句解析: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此诗对字的锤炼被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

  《秋思》: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

  1、课文简说: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2、词句解析: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这首词在表达上与李清照的“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有异曲同工之妙。

  选编这三首诗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诗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宝,今天又到了欣赏古诗的时间了,首先,让我们来进行背诗大赛。

  今天来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习古诗的方法。学生各抒己见。今天你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这首古诗

  二学生自学

  先让学生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小组选择喜欢的方法,共同学习古诗教师桌间巡视。

  三汇报自学

  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自学情况

  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重点词语绿

  2时句的意思

  3几个问题

  (1)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体会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用法

  (3)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四总结延伸

  1熟读成诵

  2练习背诵

  3改写短文

  4你离开过家吗?你能体会思念家乡的滋味吗?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总结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指名背诵泊船瓜洲,总结上节课的学法

  二导入

  1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

  三学生自学

  分组自学后两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排忧解难。

  四汇报自学

  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集体纠正。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重点指导

  1有感情的朗读,杜仲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时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指导背诵

  五感情升华

  读一读第五课学习的三首古诗,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使人在表达方法上却各有特色,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你还知道那些古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被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4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___________________   闲: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_____________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     )

  【参考答案】

  一、先解释字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从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没有了。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胜:比……还……。  如:像。

  诗句意思:日出时,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了。

  二、我会用

  1、从《独坐敬亭山》中“两看相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我能体会到诗人孤独的心情。

  2、从《望洞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骡。”一句我可以想象到洞庭山水的秀美。

  3、从《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我仿佛看见了江南色彩明丽的风光。

  三、请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与它相关的名胜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庐山瀑布)

  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名声到客船。      (姑苏城寒山寺)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篇15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  )  蓝(  )  亭(  )  庭(  )

  暗(  )  篮(  )  享(  )  廷(  )

  二、小小变色龙

  和:(  )(  )

  (  )(  )  曾:(  )(  )

  (  )(  )  相:(  )(  )

  (  )(  )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

  3、能不忆江南?                      (  )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   《望洞庭》   《独坐敬亭山》   

  【参考答案】

  一、火眼金睛,我会辩字组词

  谙(谙达)  蓝(蓝天)  亭(书亭)  庭(家庭)

  暗(黑暗)  篮(摇篮)  享(享受)  廷(朝廷)

  二、小小变色龙

  和:(hé)(和平)

  (hè)(和诗)  曾:(zēng)(曾孙)

  (céng)(曾经)  相:(xiāng)(相信)

  (xiàng)(照相)

  三、修辞方法我知道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拟人)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3、能不忆江南?                      (反问)

  四、我会填

  诗词名作者朝代表达的思想《忆江南》白居易唐朝  赞美了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望洞庭》刘禹锡唐朝  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  通过对敬亭山孤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情感。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词三首》教学简案与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1410128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