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 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描述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设计理念】

  本课时以“讲读”为主线,以想象、表演为桥梁,以语言、思维发展为目标。在教学中,能过优美的音乐,美丽的画面,语言的启发想象,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感受其中的语言美、人文美……通过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级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藏、终于、凝视、伫立,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课件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

  送别

  2、教师: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 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连起来说一说吗?

  3、学生交流。

  三、品读第1、2自然段

  1、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学生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2、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3、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一会儿……一会儿……”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4、指导朗读。

  四、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俗话说:“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课件出示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1)指名读,思考: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①“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②“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③“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如《春晓》、《宿建德江》)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3)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安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安慰的?

  2、课件出示孟浩然的话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指名读,说说: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是什么意思?

  (2)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3)指导朗读句子。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五、品读第4自然段

  过渡: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意,可是“送君千里终需一别”。

  1、引读:

  岸边(         ),似乎它们也对友人充满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课件出示句子,播放动画及背景音乐《琵琶行》。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   友人登船远去了,这时的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2)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3) 友人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此时此刻的他心情怎样?

  (4)  李白长时间地伫立在那里,心中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

  六、品读第5自然段

  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1、课件出示古诗,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小故事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同桌讨论交流--指名交流,集体评议。

  6、感情朗读古诗 。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7、教师小结:千金易得,知己难觅。希望同学们都能交到自己的真朋友,也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总结全文:这一节课,我们深入学习了《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进一步感受了诗人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体会到了他们之间的那深厚的友情。

  八、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古诗,课件出示:《别董大》、《赠汪伦》。

  4、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摘抄文中的四字词语和优美句子。

  3、用“暂时”、“凝视”造句。

  【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别

  送别

  李白  ——————————  孟浩然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跟大家聊聊唐代最著名的诗人—李白(师板书:李白)。

  师:我们从低年级起就接触了他的许多诗篇,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诗,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甲背诵《静夜思》。生乙背诵《赠汪伦》。

  师:你真不错!积累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送别诗。

  (师黑板呈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谁来把诗题读一下?(生读诗题。该生把“黄鹤楼”的“鹤”读成了“鹊”,请另生再读,原生纠正)

  师: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生齐读)

  师:我们以往学诗大部分是读、悟、背,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的方法与众不同,作者结合诗意别具匠心地为我们编了个故事。(师板书:黄鹤楼送别。结合以前的基础,揭示“文包诗”,学生读课题)

  二、检查、交流、探索、引导: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师:只能让一个人来读。(指名一男生,该生读得很流利)

  师:站着的同学能关于抓住机会,老师奖励你们一次朗读的机会,将刚才“仇胜”读的内容一齐读一遍。(站着的学生读最后一节)

  师: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读全文,整体感知一下课文,并结合黑板上的分段提纲给课文分段。

  一、黄鹤楼话别

  二、吟诗作别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

  师:结合提纲,你是怎么分段的?

  生1:第一段:1-4节,第二段:5节。

  生2:第一段:1-3节,第二段,4-5节。

  师:到底哪一种更加合理呢?第一段应抓住一个“话”字,他们的谈话从哪结束的?

  生:第3节。

  师:哪一种方法更合理些?

  生:1-3节和4-5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朗读课文,谁来读李白、孟浩然的话?(生指两生分角色读,其他同学站起来读剩余内容。学生读书,师边听边观察)

  师: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全体请坐。

  师:课文读到现在,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作业内容:课文叙述了年轻的       为自己的好友        饯行的事,描写了黄鹤楼         、       的阳春美景,抒发了李白送别友人时      之情。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一生填空,师书写。

  师: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表达准确即可,下面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师:通过这个故事,你能否读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呢?文中哪些词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深情厚谊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预习课文,我们下节课交流。

  三、当堂达标:

  《补充习题》第四题

  真实、灵动的第一课时

  ---听宋瑛老师执教《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有感

  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与老师们交谈,他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精彩。总之,第一课时有一种被忽视的感觉,而今天宋老师为我们作了引领,让第一课时活了起来,让目标在无痕中达成。

  一、开放的学路,让模式灵动起来。

  教者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导入后检查预习,让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与困惑,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练读,读正确,读通顺,水到渠成地读懂课文大意,再设计达标题,再让学生通读全文,检查是否读正确,从而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样避免了对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越位,错位,僵化的现象,而是,灵活运用模式,放手让学生阅读,在学生的大声朗读,反复诵读中,在展示收获与困惑中,在教师的通盘考虑,合理安排,有效指点中,达到读得文通字顺,字正腔圆,最终使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达到课虽分,理不断,思不断,情不断的效果。

  二、真实的展现,让目标无痕达成。

  1、展现学习生字词。教者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让其它学生指出正误。面对学生对:“脍炙人口、捺、谊”等读不正确时,,师一个不放过的指点、纠正,并让生教生,直到学生读正确为止,并对进步的学生给予适时鼓励性评价。

  师:昨晚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一课,我们一起来见证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小黑板呈现课文重要词语)

  远眺   烟雾迷蒙    誉满天下

  友谊   繁花似锦    按捺不住

  凝望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师: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学生陆续举手,师有意提了班级一位举手的后进生,该生读错了三个词语:“谊”读成了“yí”,“捺”读成了“nài”,“脍炙”读错。)

  师:你觉得他哪些词读得很正确。

  生:他把“谊”读成了“yí”,还错了几个音。

  师:注意听,老师是问他哪些词读得准确。(相机找了三个中等学生,都帮其纠正了读音)

  师:谁能把这些词准确地读出来?(一生,读得比较流利,然后把词语齐读一遍)

  2、展示预习中收获。读课文最棒的语句,教者打破原有文章顺序,让学生在展示自己预习收获,指导性读每段中重点句:

  师: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自认为读得最出色的内容读给我们听听,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小节。(生表现有些胆怯,短暂无学生举手)

  师:给你们准备一分钟。(时间还没到,一生举手:读了文中李白的话。)

  师:他读得怎样?

  生:很流利!(有的学生点头表示赞同,另一生指出了他的一处添字错误。)

  师:那你把这句话读一遍给他听听。

  师:谁还想展示一下,机会是自己把握的。(一女生读了第一节,将“锦”读成了“绵”。师相机板书“繁花似锦”,请生正音,相机补充与之形似的字:棉、绵,并引导理解“繁花似锦”意思,并说把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生:读出“繁花似锦”的美。

  一生读了第四节。

  师:读得如此流利,说明你昨晚预习得特别认真,连一个三类字“伫”都读得非常准确。(板书:伫立)

  师:什么叫“伫立”?

  生:长时间地站着。

  男女齐读这一节。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想读就自告奋勇,想展示的自己站起来。  (有些学生听不懂一下子站起了十几个同学,教师笑了。)

  ……

  3、展现学习中困惑。在预习中有许多困惑,在展现中师生共同解决,针对具体问题,重点学习,体现“三讲”、“三不讲”。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是不是在预习中遇到了阅读障碍?说出来我们一起帮你。

  一生举手,很不流利地读了第二节。(教师相机出示第二节)

  师:谁来帮帮他?

  第一个学生没读通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二个学生勉强读正确,但不流利。第三个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教师与同学掌声鼓励,并请她谈了一下预习经验。

  师范读一次,集体齐读一次,再请当初那位读得吃力的学生读。

  师:瞧!这就是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呀!看来在预习上我们还得下功夫。

  师:这段话中有两个表示看的词语,谁把它们找出来?

  生1:仰望,远眺。

  师:这两个词都表示看,那它们的位置能互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说得含糊不清。(师提示学生应结合句意去区别_

  生2:“仰望”是向上看,“远眺”是向远处看。

  师:对,它们看的方向不同,文中还有一个表示看的词,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谁先找到?

  生3:“凝视”。(读成了“疑视”,集体正音)

  师:这是怎样地看?

  生4:聚精会神地看。

  师:我们祖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可以是一个字的,也可以是两个字的,四个字的,甚至更多。

  学生:眺望、俯视、瞧、盯…引导说出四个字“东张西望”。

  师:课后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表示“看”的词语。

  师:下面请大家将文中带有“看”的词语的句子读一读,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四节。

  4、展示整体,检查是否达标。

  教者在展现学生困惑或收获后,让学生练读,并根据读段意让学生分段,分角色朗读。

  三、激情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

  教者教态自然,鼓励激趣不留痕迹,让学生兴趣盎然,并引领学生的目标迈进,如:

  响亮的声音,更是自信的声音,谢谢你们。

  词语读得这么准确、响亮,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一定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把“繁花似锦”这种美带到句中来读出来。

  95%的同学精神抖擞,读得特别投入,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将让你受益终身。

  当然本堂课也有许多商榷的地方:如在导入上有点繁锁。在训练字词时,有训而未练之感。在交流障碍时,没有放开,还可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困惑,但老师给的机会比较少,有的困惑提出不一定是一堂课能解决的,又正好是下堂课预习的重点。在当堂达标环节应有更多的时间和内容,让真正达标。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平江实验学校副校长惠兰老师在星海学校执教此课的第二课时。

  教学片段:

  师:哪些场面能感受依依惜别之情,把你的体会画出来,找出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写出你的感受,静静地默读。

  生边默读边勾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场面打动了你?

  生: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人物的动作,感受到他们的惜

  别之情。

  师在投影上出示此段文字。

  师: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他们是借赏景不去面对离别,害怕伤心一触即发。

  师:体会很好。他们是借欣赏之情来藏伤心,怎么藏?

  生齐:“有意”藏。

  师: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他们一别以后要十年后才得以相见,因此,他们的心情应该怎么读出来?指文字:读。

  生(突出重点字词,声情并茂地)读句子。

  师(深情地):真是:此时无声――

  生齐(投入地接到):“胜有声”,

  师:此时无泪――

  生齐(激动地):胜有泪。

  ……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师:还有哪里让你感动?

  生: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相机出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

  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哪些词体会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孟夫子: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

  生:“您”字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

  师:“您”一共有几处?

  生齐读六个“您”:足见他对孟浩然的尊敬。

  生:还有第二句“兄长、老师”从这点上看出尊敬。

  师:李白把孟浩然当成兄长,甚至——

  生齐:老师。

  师:李白鄙视权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请交流。

  生:孟浩然,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师:李白也是一个诗人。遇到孟浩然真是千金易得——

  生齐:知己难求。

  生:孟浩然曾经做过官,后来辞官。

  师:因此说人品令人——

  生齐:敬仰。

  师: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他的诗我们学过哪

  首?

  生:《春晓》

  师生齐背古诗。

  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

  生:伤心!

  生:难过!

  生:不舍!

  师指板书,师生齐:痛彻人心,依依惜别!

  师:终于,一二齐读。

  生饱含深情读。

  师:“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虽然有意不去触动,可是毕竟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

  生:他们必须要惜别了,情不自禁。

  生一起动情地再读“终于……”

  师:满饮此杯!杯中是酒,更是——

  生:祝福

  生:友谊。

  生:千言万语。

  师:真是心有灵犀――

  生齐:一点通。

  师: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他收下了――。

  生:祝福。

  生:友谊。

  师:自己读孟浩然的话,读懂了吗?

  生:他在“劝李白”,劝伤感的友人。

  师:劝他——

  生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他用激昂的语言劝李白,真不愧是——

  生齐:兄长,是老师。

  师:一起读。

  生用激昂的语调再次齐读孟浩然的话。

  (第一范文网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黄鹤楼送别)本文转载

  评析:

  这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课堂焕发出了语文的应有“味道”,学生和教师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上恣意挥洒,语言得以训练,语感变得敏

  锐,情感得到陶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久久沉浸在浓郁的语文味道中,反复品味,余味无穷。

  一、妙语如珠,教学无痕,积淀文学底蕴。

  语文姓语,语文课堂就应当语味十足。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就要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要有一种独特的

  “语文味道”,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试想,一个口头表达词汇贫乏、句式单调、只言片语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惠兰老师善于激情、创设情境,用优美的词句构建课堂的结构,妙语如珠,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决定了语文味课堂构建的成

  功。惠老师匠心独运,孕教学于无痕,适时提供给学生可以积累的优美词语,如月下吟诗、花间畅谈、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等,但更多的时候

  ,她是轻轻一点,起个头,让学生在情景中情不自禁脱口而出: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泪胜――“有泪”,千金难得——“知己难

  求”。心有灵犀――“一点通”等。

  学生和惠老师只是初次“合作”,但却在短短的时间里有了默契,师生之间如此和谐,这有赖于教师情境的创设和情绪的渲染,更有赖于教学

  细节的精心设计。在名师的引领下,学生以前似曾相识的或者已经积累的好词佳句被激活,居然会自如地用了,可以想象孩子们内心的惊喜;

  可以推断,孩子们今后学习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必将高涨。

  二、紧扣文本,纯净高效,构建诗意课堂。

  “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道,中间必不可少的就是必需的恰当地咬文嚼字。”

  语文课的学习不能脱离文本,看多了花哨的语文课,惠兰老师的课堂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学习,显得纯净而高效。

  惠兰老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组织、引领学生品读、感悟、熏陶、运用语言文字,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

  的积累,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断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

  熏陶感染作用。”惠兰老师精心设计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后,学生也用如诗的语言来诠释他们的理解,

  如满饮此杯,杯中是——友谊、杯中是——祝福、杯中是——千言万语。孟浩然一饮而尽,收下了——友情,收下了——祝福等。相信学生,

  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能还你一个精彩!

  本课主要通过读中感悟,自主交流后再回到读中表现,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如引导学生体会了“有意不去触动”后,学生朗读时就读出了重

  音和语气。再如“终于……”和“孟浩然的话”学生感悟后的几次朗读水平均出现螺旋式上升。

  书声琅琅的课堂,也飘溢着诗意的芬芳。

  三.巧于安排,精于裁剪,凸现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整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惠老师,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千年以前的离愁别绪里的,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她真正成为了平等中首席!而教

  师有效的调控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从一开始,惠老师就发挥孩子的学习的自主性,让孩子自我感悟,同时,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注重方法的培养,关注细节,培养读书的习

  惯,引导学生找句子、词语、甚至标点,划划写写。在学生交流时,也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自由讲述,适时点拨。在感悟关键字

  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终于”两字,教师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及时指出,引导孩子体味。

  一个好的教师,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裁剪师。

  让孩子收集资料是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看惯了一上课就先交流收集材料的冗长开头,再看这节课的环节安排得恰到好处。惠老师将人物生平

  介绍的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挂起钩来,让学生适时选择有价值的内容交流,着重介绍孟浩然的人品。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补充学生不

  易查找到的故事背景,孟浩然和李白交往时的年纪、故事等娓娓道来,帮助孩子理解李白对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感情的由来,有效弥补了学

  生收集资料中的空白点。

  此外背诵孟浩然的古诗,也是合乎时宜、有效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温故知新。

  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细节,从而使孩子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

  如果说惠兰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是一篇美文的话,那么她的课堂就是浸润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里的课堂,是飘溢着浓浓的纯

  正的语文味道的课堂,是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得到美的享受和新的提升的诗意课堂!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这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是让学生学会7个生字,认识两个不写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达到背诵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这样的: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四、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您     !

  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板书:烟花三月]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媒体5: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6:想象说话]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 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板书)今天,我们通过对《黄鹤楼送别》一课的学习,知道了李白和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对话叙情—吟诗抒情”这样一个“送别”的过程,从中层层深入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感情,这就是“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从中了解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由来。 2、布置作业:古往今来,很多大诗人创作了著名的送别诗。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几首,然后挑选其中的一首,也去查找一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由来,下节习作课,我们尝试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的整体把握;课后作业既引导学生指向课后的阅读积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充分利用了本课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做到了“以读促写、读写迁移”。   [板书]                                                 [副板书]                     赏景藏情                              25、黄鹤楼送别      对话叙情       依依惜别            烟花三月                     吟诗抒情                             孤帆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作者:孔令权    发表时间:2004-5-21    阅读次数:1679 

  ( 第二课时)镇江市丹徒区高桥中心小学 孔令权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你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连起来说一说吗?

  2、打开书,齐读第一自然段, 我们看书上怎么写的。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   自读古诗。 

  ⑵   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㈠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2、课件出示图片。

  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3、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 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 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㈡ 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

  1、出示句子2。 学生自由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 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⑵  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 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⑷ 马上我们要请同学上台来表演这一段内容,现在我们要招聘演员了,谁想演李白?大家先练一练台词。

  a、 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  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  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⑸ 齐读这一部分。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2、出示句子3:  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 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⑵ 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⑶ 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

  那请你读一下孟浩然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

  (学生读)

  3、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㈠ 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接下去齐读    ……    (生接读)。

  2、重点理解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 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  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 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3、齐读第四节。 

  ㈡ 第五自然段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⑴ 什么叫“脍炙人口”?

  ⑵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为什么能脍炙人口。

  出示并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⑶ 现在,你能大概地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同桌交流一下,再全班交流。)(结合“西辞”,板书图)

  板书:

  ⑷ 你知道为什么这首诗能脍炙人口、流传千年了吗?你觉得这首诗好在哪里?

  (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这首诗没有一个字提到离情别恨,却饱含了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这首诗中景色美:烟花三月,碧空,长江天际流……)

  (反衬写法:景色美,却无心欣赏,因为与好朋友分离)

  (用词好:孤帆远影,写出了李白在江边目送了好久好久……)

  (两次写到黄鹤楼,黄鹤楼有神仙飞天的传说,祝愿孟浩然到扬州能像神仙一样过得逍遥自在)

  ⑸ 这真是一首好诗,让我们怀着和李白一样的心情,再次朗诵这首诗。

  四、扩展阅读

  1、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古诗,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留别王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学生汇报

  3、推荐古诗,出示:《送朱大入秦》《别董大》

  学生自由诵读。

  4、引导开展课外诵读:

  的确,一首好诗,就像一位好朋友,好兄长,他能告诉你什么是高山流水般的伟大友谊,他能告诉你什么是见览思齐的人生哲理。古诗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天地,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空间。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下周六开个古诗文背诵比赛,看谁在3分钟时间内背诵出来的古诗多,好不好?下课。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宿建德江》《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宿建德江》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饯行

  25、黄鹤楼送别话别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学习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要素就能交代清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古诗

  1、示古诗,指名读

  2、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情

  1、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依依惜别

  4、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质疑:补漏补缺

  (六)、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文包诗)

  听

  藏            说

  依依惜别             说                    读

  吟             写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依依惜别”呢。

  ②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2918128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