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精选13篇)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

  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分析: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1. 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 。 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意。 

  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通过朗诵古诗和朗读课文,使学生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感情上的共鸣。 

  3. 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学习本文,采用朗读的方法应为:个别读、小组读、悟读、感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在朗读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带来一首《长亭送别》,让我们来一起静静地欣赏吧!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师:从这首歌中,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a唱者的心情很忧伤。b这两个朋友间的感情很深。c歌者舍不得他的朋友离去。d唱歌的人心情忧伤。e朋友分别时难过的场面。)

  师: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或歌或写。用不同的方式抒发离别的情怀。老师这里有一首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激情诵读,学生自由读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送别时诞生的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

  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提笔即是练字时,”不要错过练字的机会。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鹤”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写得紧凑些。)

  3.齐读课题。

  二、基础达标检测。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有没有信心。

  打开学案作业,完成基础达标1、2

  (请二人小组互相交换,检测,全对的请为对方赠送一颗小红星。)

  2.得到小红星的同学自豪地举起自己的小手。你们真了不起,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老师愿意和你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重新感受一下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动人场景。请打开课本138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1。

  2.同桌交流。汇报。

  3.默读课文,对照古诗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完成设问导读2.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1——3自然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自然段)

  四、细读品味。

  1.自由朗读课文1、2、3自然段,完成学案作业设问导读2.

  在文中找出和“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相对应的内容,仔细品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

  人孟浩然饯行。(就是烟花三月下扬州。)

  (预设a.描述了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情景b.在这么美好的景致下,诗人却正在设宴为朋友送行,更是反衬了离别的伤感。c.我知道了:“故人”指的是好朋友,在文中指李白和孟浩然。)

  2.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下搜集的资料,你对李白和孟浩然有哪些了解呢?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代表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指导朗读。

  a.指生读。 b.全体读。

  (评:听了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老师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副阳春三月,百花争艳的景色。)

  5.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描述了黄鹤楼的壮观。)

  6.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一会儿眺望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两个人感情深厚,不忍分离。)

  (1)理解“远眺”和“仰望”。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

  二人小组交流,汇报。

  (2)理解“依依惜别”。(留恋,不忍分离。)

  7.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过度:不忍别时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完成学案作业三、巩固练习:1.读下面片段,完成练习题。

  2.师:知己难求啊!难怪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的之情送回诗中去,把相对应的诗句读一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你们读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情谊,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就像一个真正的诗人。你把他们那种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读出来了。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声。)

  五、品析重点,走近内心。

  你能找出和后两行诗相对应的内容吗?请在文中画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杨柳依依指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仿佛也在留。恋孟浩然,不忍心让他离去。)

  2.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伫立”指长时间地站着。“凝视”指聚精会神地看。这句话写了李白长时间地站着,聚精会神地望着孟浩然远去的身影,反映了他和好朋友孟浩然之间不忍分离的深厚友情,朋友远行,他的心也随之而去。)

  3.凝视是什么意思呢?请完成学案作业基础达标3.根据意思写出含有“看”的词语,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4.几多不舍,几多祝福,都化作李白心头的诗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理解“孤舟”“唯见”。

  “孤舟”是什么意思?老师心中有个疑问:暮春三月,长江边上,应该是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热闹非凡,怎么可能是“孤舟”“唯见”呢?我认为是李白写错了。

  (一个“孤”字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李白舍不得孟浩然离去,眼里只有孟浩然乘坐的小舟,她目送孟浩然乘坐的小舟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站了很久,目标始终盯着白帆,“孤”字更表现了李白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怀。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而是借景抒情。)

  6.此时,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也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他会想什么呢?

  (朋友,真舍不得你走啊!

  祝你一路平安。

  这一走,咱们何时才能相见啊?

  你走了,再没有人和我饮酒作诗了。)

  7.小结: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情此景,此时此刻,李白终于按捺不住自己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吗?

  六、总结拓展。

  1.《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既有文又有诗,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

  2.小练笔。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李白的古诗《赠汪伦》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3.读一读其他送别诗。

  附: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19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 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 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前部分讲述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让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仰望、远眺、凝视”的意思。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四)学习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二、说教法学法: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先自己学习,再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25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课文并简单地理解了文中的一些词语,

  2、读词语并填空补充完整课文主要内容。

  3、小结:以后我们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尤其是写事的文章时应该像这样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几要素就能交代清楚。

  【设计思路:复习上节课内容,利用课后题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并教给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古诗

  1、示古诗,指名读

  2、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自学古诗。

  3、指名交流与古诗对应的句子。齐读

  【设计思路:根据文包诗的特点,采用诗文对照的方法教学,把理解古诗整体意思的难度降低了,让学生放松了学诗文的畏难心理,为后面更好地学诗文打下基础。】

  (三)、品读诗情

  1、这么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作者李白想从中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能表达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心情的四字词语。

  2、指名答并板书依依惜别

  3、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依依惜别

  4、学生根据自学导读要求找出文中表现他们依依惜别的语言、动作的句子并写一写体会。

  5、结合学生所找句子,例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以及李白与孟浩然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看材料、写话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设计思路:整篇文章以依依惜别为主线,在感受诗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自学再交流,循序渐进地带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入情入景,深刻体会诗人的感情,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

  (四)、背诵积累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

  (五)、质疑:补漏补缺

  (六)、拓展

  学生交流生活中还读过哪些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七)、布置家庭作业:选择一首送别诗,用文包诗的形式写成一篇短文。

  四、说板书:             

  25  黄鹤楼送别 (文包诗)

  听

  藏            说

  依依惜别             说                    读

  吟             写

  五、说反思:

  1、在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利用查字典、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2、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培养语文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能力。

  3、从文本三处感受“依依惜别”之情,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

  ①第一次抓住关键词,通过补充材料,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浩然人品诗篇的深入了解,以此明白李白为什么如此敬重他,就要与这样的良师益友告别了,怎能不“依依惜别”呢。

  ②第二次以学生在谈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读中的突破。

  ③第三次引导学生体会标点符号使用的精妙,抓住一个省略号,让学生动笔填补文本的空白,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又训练学生写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4

  执教:广西钦州市第七小学  洪美慧

  地点:河西会场

  记录:寻找方向

  学生: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学生

  师:送别是……(老师说了一段非常煽情的文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课文,读课题——(用了三个不同的导语让学生读课题)

  生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李白送别好友。

  师:把书读薄是一种本领是一种概括的能力。自己读一读——(学生找一个关键词)

  生:依依惜别。

  师:(板书依依惜别。)什么意思?

  生:不忍心分别。

  师:话说——(教师概述,引入课文)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送别之情,请你动笔画下来。

  【评点:到现在为止,老师常说一段又一段的话,让人感到一种教师的强势,而学生呢?似乎被架空了。课堂上,我们是否经常说这样一些刻板的话?】

  生: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认真读第三自然段,写感受。

  【评点:又一个以这样的方式切入课文的,我个人真不知道,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感悟?感悟!感悟?!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如果学生每天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那么,语文学习会有多么的枯燥!】

  生:我从李白与孟浩然……(学生说得不错。)

  师: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

  生:诗篇。

  师:你们会背孟浩然的什么诗歌呢?

  生:春晓。

  师:还敬仰什么?

  生:人品。

  【评点:这是老师教学这篇课文通常的切入方法。】

  师:通过课前的阅读,你知道孟浩然有什么人品?

  生:抛弃荣华富贵……

  【评点:老师将功夫花费在了课外。其实,我觉得课上倒是可以通过《赠孟夫子》这首诗入手,学生不理解的话,可以存疑,但是这样一种敬意,在诗歌中应该能体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猜测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品。】

  师:对孟浩然的敬仰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课文中找出了一直等词语。

  师:简述故事。突出兄长和老师。

  【评点:兄长和老师的意蕴没有凸显得出来。阅读教学,对于关键词语的意蕴应该让学生充分重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这满满的一杯酒装的仅仅是酒吗?

  【评点:这个问题抓得还是比较巧妙的。将物质向精神层面进行转化。这就是读出语言背后的景致。】

  生同桌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

  【评点:第三自然段是情感的生发点。老师教学先抓这一段,方向很准确。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词,解读得还不够丰满。诗人之间的情意,李白的择友倾向都是本课应该考虑下。】

  师:(板书:深情厚谊)这一切情意应该在一个“藏”字之中啊!自己读。

  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师:藏的是什么呢?

  【评点:这个藏抓得很巧妙。其实,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这篇课文可以通过一些关键字的教学来进行,比如刚才的“装”,这里的“藏”,后面的“立”,最后让学生进行诗与文对照。】

  师:你知道还有哪些有关“看”的意思的词语?

  生:瞻仰……

  师: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有哪里读到这样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呢?

  【评点:这是老师的一个大问题。教学采用了演绎式。这是一篇文包诗,诗文互照,究竟该怎么体现呢?】

  生:

  师:知己的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播放动画)。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知道这首诗妙在哪个字吗?

  生:尽、唯……

  师:为何李白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答案大家可以想见。)

  师(到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生读最后一句。

  【评点:小朋友朗读的技巧掌握得不错。】

  师:让我们深情吟诵。

  生集体吟诵。

  【评点:教师此时为什么不配乐?反而在下面对老是说些什么的时候配乐呢?】

  师:分三次吟诵。(前面说了三段话。)

  师:快下课了,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生说。

  师:你还知道哪些送别的诗歌吗?

  【总评:语言、人物、情感究竟该如何一层一层剥笋,最后达到一个新的层面呢?】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    点击数:143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一个二会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

  3. 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文诗对照,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 读通课文,会读古诗,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新词。

  一. 激发兴趣,揭题:

  1. 投影出示古诗:(1)自读。(2)指读正音。(3)齐读。

  2. 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指名试说)

  说不好没关系,学了课文之后,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_____评议_____再读

  3. 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 四人一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懂的?

  (2) 派代表集体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 练读自己最生疏的段落。

  2.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同桌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的,并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介李白,孟浩然)

  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 二 课 时

  一、检复:

  1. 齐读题,引说课文主要内容。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渡:孟浩然和李白如此之深厚的友情都隐含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精读课文:

  1. 自由轻声读文,你觉得哪些词句能体现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的,用笔做上记号。2. 检查:

  (1) 生读第二段,说说划出这段的理由。(读好“一会儿……一会儿……”)

  过渡: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于是, 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

  3.引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李白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2)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读出这种难分难舍之情。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的?

  (1)指名读,问:听后有什么感觉(感人,感动)

  (2)你想用什么方式再再现一下这感人场面?

  (3)还有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4.师引读课文,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师:课文学到这里,这首诗你能理解了吗?到课文中找出诗句相对应的地方,自己先对照着读读。

  (1)师生对应读——男女生对应读。

  (2)指名说诗意。

  板书设计:

  烟雾迷蒙 送 孟浩然 永世不绝

  25.黄鹤楼

  繁华似锦 别 李白 景仰之情

  难舍之意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7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四、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藏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您     !

  永世不绝

  伫立  凝视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8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1、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9

  师:同学们平时喜欢做游戏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做的游戏名称是“猜,猜,猜”,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条件猜出他是古代哪一位诗人。(出示课件)

  (学生非常踊跃地参加游戏,最后得出答案是:李白、孟浩然)

  师:你能背出这两位诗人所写的诗吗?

  生:李白的《静夜思》。(生背诗)

  师:非常好。还有其它的诗吗?

  生:《早发白帝城》。(生背诗)

  师:有没有记得孟浩然写了什么诗?

  生:(一下子记不起来)

  师:如《春晓》。(生马上接着齐背诗句)

  师:孟浩然所写的诗还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等,在我们课前交流收集的资料时,大家要学会要比较全面地收集资料。

  (师简介李白、孟浩然)

  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

  师:老师这里有黄鹤楼的相关图片,谁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一下黄鹤楼?(指一学生介绍)

  师:通过预习,你发现这篇课文与其它课文相比,有什么突出特点吗?

  生:这是一篇文包诗。

  师:回忆一下,你学过这样的文包诗式的课文吗?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2:《李广射虎》。

  生3:《少年王勃》。

  生4:《但愿人长久》。

  师:仔细算来,我们学过的文包诗还真不少。同学们,“文包诗”这种类型的课文大家以前学过,怎样学习这种类型的课文呢?

  生:在课文里有诗句的意思。

  师:对,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看看课题,你猜这篇课文中的诗,一定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生:送别诗。

  师:这是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范读)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也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读准字音。(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来读一下?(生非常积极,指名一学生)

  师:要注意“故人”中的“故”是读第四声,不读“古”。

  (再指一学生读)

  师:读得真好!大家也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通过预习,这首诗中哪些词语或句子你已经弄懂了?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知道“下”指的是去。

  生2:“故人”是指朋友。

  师:是指怎样的朋友?

  (生各自说自己的答案,有说“好朋友”,有说“老朋友”)

  师:对,好朋友、老朋友就是“故人”。

  生3:“辞”是辞别。

  生4:“唯见”是只看见的意思。

  生5:“孤帆”指只有一只小船。

  师: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好。那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现在请同学们按老师给出的要求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字音不但要读准,我们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读的时候你可以读出自己的理解。加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让我们看到画面,听到故事,明白吗?

  (出示词语:暮(mù)春三月暂(zàn)时孟(mèng)浩然)

  同学们,你知道这个“暂”字的第四笔是什么吗?

  生1:是横。

  生2:不对,应该是提。

  师:你们说正确的应该是什么呀?(生七嘴八舌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老师是怎样写的?(师范写)

  你们自己也写一写吧。(生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都写得不错。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送别、饯行)

  谁能正确地读一读。(生读)

  师:你们理解“饯行“的意思吗?

  生:就是送别。

  师:那跟“送别”有什么不同?

  (生一时没想出来)

  师:请看一下“饯行”的“饯”部首是什么?

  生:食字旁。

  师:那是跟什么有关?

  生:(恍然大悟)是吃饭。送别的时候吃饭、喝酒。

  (师点头肯定)

  师:(出示仰望、远眺、凝视)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生:都是看的意思。“仰望”是抬头看,“远眺”是向远处看,“凝视”是集中精神看一个地方。

  师:也就是聚精会神地看,对吧?说得真好!你还能说出其它表示“看”的词语吗?

  生1:观察。

  生2:盯。

  生3:俯视。

  生4:东张西望。

  师:说得真好!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在课后进行交流交流。

  (出示“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师:谁来读?(指一学生读)

  师:读着这几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春天。

  师:你想象力真好。

  生2:我仿佛看到了杨柳长出嫩绿的叶子,风一吹,柳条就随风摇摆,好像在跟我们招手。

  师:你真能感受春天。

  生3:我仿佛听到沙鸥在叫。

  师:对,我好像也听到了。

  生4:我仿佛看到眼前有很多雾,连东西都看不到了。

  师:嗯,雾的确够浓的,但还能让我们隐隐约约看到美好的春光。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有把握的词语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

  师:感觉真好!大家一齐读一读吧,注意边读边想象。(齐读。)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书上的画面,这就是繁花似锦的三月,这就是______________,除了这些词语,你还可以用那些词句描绘眼前的情景?

  生1:春光明媚。

  生2:生机勃勃。

  生3:万物复苏。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写几个,积累一下,这样才是学语文、做学问。

  (生写词语,师巡视指导)

  师:接着看这几个词语“依依惜别、永世不绝”。理解这两个词吗?谁来说说?

  生:“依依惜别”就是依依不舍的意思。“永世不绝”就是永远也不断绝。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真会理解!同学们,谁跟谁依依惜别呀?

  生:李白和孟浩然。(师适时板书)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白按捺不住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出示“按捺不住、脍炙人口”)谁来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两个词语谁理解?

  生1:“按捺不住”就是忍不住。

  师:也就是情不自禁?

  生:对。

  师:那“脍炙人口”呢?

  生2:很多人都熟悉,并且说出来。

  师:能大概说出自己的理解,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词语。(生读词语)

  师:听了大家读词语的感情真是有滋有味,那老师相信你们课文读得也很棒,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把你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其他同学评议一下。

  (小组交流读,指名读,指导读准字音,读好长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生自学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词读得好,句子也能读好吗?我们来试一试,刚才老师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句子,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生读句子,师出示相应句子)

  师: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后面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师:从哪些词语理解“烟花三月”?

  生: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师:说得好。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只是不想让对方知道自己的难过。

  师:文中用了哪个字或词?

  生:藏。

  师:怎么藏?

  生:有意藏。

  师: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朗读1—2自然段,体会他们深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生配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他们会在一起说什么?做什么?

  生1:他们会一起游山玩水。

  生2:李白可以继续请教孟浩然。

  生3:他们会一起饮酒作诗。

  师:对呀,如果孟浩然不去扬州的话该多好哇!但是,那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他们这一次分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见面,“相见时难别亦难”。现在虽然两人都没有说话,但他们明白彼此的心意。好友即将分别,再美的景色也无心欣赏,景越美,衬托出情越深。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哪些语句触动了你的心呢?用“----”把它画下来。把你的感受它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齐读)

  师:你们这些“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呀?

  生:依依惜别之情。(适时板书“离别之意”)

  师:还有吗?

  生:把他当作兄长和老师。

  师:用文中的词语说明对兄长和老师有怎样的感情?

  生:敬仰之情。(板书:敬仰之情)

  师:让老师也来当一回李白表达一番离别之意、敬仰之情吧。(师范读)

  请你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李白的情真意切吧。(生齐读)

  师:面对李白深情的敬仰与不舍的情,孟浩然又是如何表达这份情意的?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这时是在表达怎样的感情呀?

  生:他在安慰李白。

  师:难道他不难过吗?

  生:他把难过藏起来了。

  师:面对好友李白的满腔惆怅,作为兄长的他,把不舍悄悄地埋藏,还去安慰李白,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啊!请男孩子们读一读孟浩然的“一腔豪情”吧!

  (男生齐读)

  师:从话别中,我们读出了一份浓浓的友情,一份深深的离情。说不尽离别的话,道不完离别的情,让我们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记在我们的心中。和你的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段的对话,再体会体会吧。

  (指名上台配乐朗读,评议。)

  师:不忍别,终须别。离愁再深,孟浩然还是要走,他登上了船,再看这句诗,(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找到与它对应的句子了吗?

  生:找到了。(齐读)

  (出示相应句子,配乐,师范读)

  师:现在请你自主朗读这一段话,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一下李白的感情。

  (生自读,指名读,评议)

  师: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鸥,往日的情意依然荡漾在心头,李白试图翻捡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试图捕捉淋漓尽致的词句来表达,可是这枝枝叶叶都是离情,丝丝缕缕都是别绪。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出示古诗,配乐齐读。)

  师:现在,你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用文中的语句,也可用自己的话说说。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在这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诗:(播放《烟花三月》)

  希望同学们的友谊也能和李白与孟浩然一样天长地久,如那滔滔的江水永世不绝。下课!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0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

  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学生自己练习)

  一组学生上台

  生1:孟兄,你看这天多蓝啊!

  生2:是啊,贤弟!这长江边烟雾迷蒙,景色真美!

  生1:要是我们能长居此地,该有多好啊,可是你今天就要顺江东下了,我真是舍不得啊!

  生2:我也舍不得你啊,不过我相信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生1:孟兄,说句实在话,自从我结识了你,就一直把你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为了感谢你,就请您满饮此杯

  吧!

  生2:贤弟,来,干!

  (两人举杯共饮)

  生2: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生1:孟兄,小弟我再敬你一杯,愿你一路顺风!

  生2:贤弟,再见!

  另一组学生上台

  生3:孟兄,你看这儿的景色多美啊!繁华似锦,云雾缭绕。

  生4:是啊,要是我们能长久在此饮酒作诗,那该多好啊!可是我今天就要远行了,内心真有点舍不得。

  生3:孟兄,自从结识您以来,您给了我很多帮助,您就是我的兄长、我的恩师,为了给你送行,我特地准备了一坛尚好的“女儿红”,来

  ,孟兄,我们干一杯!

  生4:贤弟啊,你太谦虚了。方圆几百里,你——李白,谁人不知啊,能认识你也是我三生有幸啊!来,为我们的友谊干一杯!

  生3:来,干!孟兄,送君千里,终需一别。但我深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到那时,小弟我一定准备最好的酒菜为您接风

  。

  生4:贤弟啊,愚兄我就此告别,保重啊!

  生3:孟兄,保重!后会有期!

  生4:后会有期!

  评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想象是

  创新之母,但想象又必须依托于形象,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创设了离别情境后,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李白和

  孟浩然进行说话练习。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找好友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学生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

  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

  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象不仅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从而产生了1+1>2的效果。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1

  之二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 徐月明、陈志平、徐革、朱保华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㈠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㈡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㈢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㈣、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2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篇13

  一、近义词。

  迷蒙( ) 有意( ) 敬仰( )

  结识( ) 友谊( ) 依然( )

  二、比一比,再组词。

  洒( ) 绵( ) 炙( ) 孤( )

  酒( ) 锦( ) 灸( ) 狐( )

  三、默写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 。

  , 。

  四、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1.课文二、三自然段写“话别”。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两人间的深厚友情,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这是一篇“文包诗”,前三段写李白在黄鹤楼饯行的情景,后两个自然段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抒发了朋友们依依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帐悯。

  五、拓展练习。

  1.古诗文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古诗文中还有许多送别诗,请写出四句。

  , 。

  , 。

  , 。

  , 。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鹤楼送别》导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29901282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