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一派天真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微信扫码分享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通用16篇)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这位自幼好学,十三岁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唐代大文学家苦苦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却一再遭遇打击。但正是被贬谪到偏远永州的十年,给了他潜心创作的机会。他的《永州八记》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柳宗元上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优秀传统,又结合了自己的经历,寄情于山水,写出了精美的山水游记。每一篇,都无一例外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美的山水胜景,其高超的写景艺术,着实令人叹服。

  一、洁净有力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共五段,没有一处华丽的辞藻,只是娓娓道来,却满蓄着诗情画意。

  开头从容——从小丘西行,在一片竹林的阻隔之下,只闻水声,不见小潭,那么脆生生的音响,令人心醉。于是“伐竹取道”,这个一直不为人所知的小潭便出现在眼前了。竹林掩映,何等清幽!以石为底,何样干净!潭底是一整块石头,在潭中,它们呈现出各种姿态和形状,堪称奇哉!若单是石,未免单调了些,在小潭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藤蔓在微风里摇曳飘拂,只是几笔,如画一般美丽。

  下文更美。红艳艳的阳光直射入水,透过绿莹莹的水,落在白花花的石上。鱼呢?在水中嬉戏,来回穿梭。它好象通人性,与游人在逗着玩。倏忽来去。还会突然静止,任由那影子落在石上……这一切,都那样地清晰。

  沉醉之余,追根溯源,向远处望去,方知这潭水之源——有些地方溪光闪耀,有些地方被石岸所遮蔽,不见溪水……半藏半露,可以说很有韵味。

  二、精妙细腻的描写,美景重现。

  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自然而然,由近到远,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神奇超妙的世外仙境。

  扣“石”写潭,善抓特点。在第一段中,先用“如鸣佩环”的水声、“清冽”的水色来侧面烘托一个“石”字;再就树木的长势——“蒙络摇缀”的种种姿态,说明它们是长在石头上的 ;然后是第二段,极力描绘水之清,更加突出石潭的特点;第三段写潭水的来源,一个比喻“犬牙差互”依旧围绕“石”字来表现溪水的曲折悠远。

  扣“潭”写水,细腻传神。第一段里我们了解了潭水的清冽、声音的清脆,第二段则集中笔墨来描写水之清。正侧结合,正面写鱼,侧面写水,正因为鱼“若空游无所依”,才显出水的透明;动静结合,那鱼一会一动不动,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又飞快地游往远处,来来去去。一动一静,妙趣横生;虚实相生,以实写虚。见游鱼乃显水清,鱼一游,清澈的潭水已粼粼入眼中,又加上灿烂的阳光照澈潭底,动静全收眼中……

  所谓大家之笔,就是如此吧。

  上一篇:教学反思——教《小石潭记》小感

  下一篇:《小石潭记》译文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2

  [教例简述]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93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

  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⑧《小石潭记》中的“清”。

  联想之二:

  教师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

  比如前述教例,教师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个教例就可以称之为“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教例。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3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4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4、体会文章按照游踪移步换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征。

  5、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写作特点 。

  6、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目标2、目标4、目标6

  教学难点:

  目标2、目标5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走近柳宗元

  1、由唐诗导入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起了唐人李白让风儿带去对友人的安慰这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想起了曾被贬谪到(距我校仅四公里)龙标尉——现贵州锦屏隆里古城,世称王龙标的王昌龄 。(古代文人多磨难)

  2、转换并引入作者

  出示柳宗元像和《江雪》。(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想毕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吧?让我们先一起读读这首诗。大家说说,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字,谈谈理由?

  明确:是“孤”和“独”。在一个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个人在“钓寒江雪”,这个人就是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洵、轼、辙), 曾巩 王安石。〉

  “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其的文章,都是写于被贬时期,其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名篇。《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第二环节:走近小石潭:

  1、整体感知:历很多文人都热衷于模山范水了,以寄情于景。其中写山水散文游记艺术成就的应该就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风格的就是这篇《小石潭记》。(板书:小石潭记)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朗读)

  (要求:其他同学在文中圈出读错的字和难读的字。)

  (2)、听录音朗读。

  (3)、上下桌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A、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水、石、树、鱼、源、岸、环境)

  B、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小石潭真——!”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静、清、绿、美……)

  C、试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上题小石潭某一景物的特点。并引用原文说说你的理由,哪些词语体现了这一特点,你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填充: 这是一个 的小石潭。

  例:这是一个环境凄清的小石潭。我是从“坐潭上……悄怆幽邃”这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怪石嶙峋、 树木青葱 、群鱼戏水、水清见底 、源头曲折、 岸势崎岖…… )

  第三环节:走进文本

  1、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发现小潭:(小组朗读第一自然段)

  A、作者写发现小潭,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明确: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B、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景物:(小组朗读第二自然段)

  A、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B、潭水和游鱼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和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C、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4、小组探究、引导讨论——小潭源流:(小组朗读第三自然段) 问: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一静一动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5、小组探究、引导讨论——潭中气氛:(小组朗读第四自然段) 问: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出了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第四环节:总结延伸

  1、总结全文。从众多的古代诗文中,我们知道,人因景而生趣,景因人而生情。“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相同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情;面对不同的景物,同一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情。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

  2、拓展延伸: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骚客竞相咏”,在浩瀚的古代诗文海洋中,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写景名篇。请说出你所知道的古代描写山水的名篇名句,并选一两句加以赏析。

  3、作业设计:

  A.把我们上课赏析的古诗文写景名句写到摘抄本上,并积累下来。

  B.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请拿起你手中的笔把我们苗乡侗寨一处景致记下来吧!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5

  《小石潭记》(七年级上)复习指南(背诵篇目)

  一、字句解释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关键字:西:向西。行:走。篁竹:成林的竹子。乐:以……为乐。因为……而感到快乐(对……而感到快乐)。之:代词,指(听到)如鸣佩环的水声。

  句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流声,好像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为此而感到很快乐。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关键字:伐:砍伐。取:取得,这里指开辟。道:路。下:往下(走)。见:看见。尤:尤其,特别。清洌:清澈。

  句译:我们砍伐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往下走便看见一个小水潭,水特别清澈。

  3.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关键字:全石以为底:以全石为坻。全:整个。以:把,用。为:作为。卷石底以出:“以”,相当于“而”。出:露出。为:成为,形成。

  句译:小潭用整块石头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关键字:蒙:覆盖。络:缠绕。摇:摇动。缀:连结。

  句译:(岸上)青翠的树木、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披拂,随风飘荡。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关键字:可:大约。许:表示数目不确定,上下,左右,光景。若:好像。空:在空中。

  句译: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条左右,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6.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关键字:彻:透过,穿过。布:原为“分布”之意,这里可解释为映现。佁然:愣住的样子。

  句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现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关键字:俶尔:忽然。远:距离远(同“近”相对)。逝:离去。翕忽:迅速。乐:逗乐。

  句译:鱼忽然又远远地游开了,来来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关键字: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七星那样。折: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明亮。灭:暗,看不见,常与“明”连用。

  句译:我向水潭的西南望去,那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9.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关键字:其:它的。势:形状。犬牙:像狗牙一样。差互:相互交错。差:交错。知:知道。

  句译:溪流两岸的形状像狗牙一样互相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关键字:环:环绕。合:合拢,合抱。寂:寂静。廖:冷清,冷落。凄:使……凄楚。寒:使……寒透。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句译:坐在潭边,四面竹子树木环绕合拢,寂静冷落没有旁人,那种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这地方真是寂静幽深,使人感到忧伤。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关键字:以:因为。其:它的。境:环境。过:过于。清:冷清。居:停留。之:代词,指当时的情景。去:离开。

  句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我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1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关键字:隶:跟随。从:跟从。小生:年轻人。生:对读书人的尊称。

  句译:作随从跟着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二、内容理解

  1.  作者柳宗元,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此文写于其被贬谪到永州期间。当时柳宗元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为其中的第四篇。

  2.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充满了探奇的情趣,而水清、石奇、树美的自然景观则更写出了小石潭景致的美妙。作者发现美景的喜悦自然流露于其中。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

  写鱼,动静结合,“似与游者相乐”,又用拟人手法写出游鱼的活泼和怡然自得,表现作者暂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快乐。游鱼、日光、影子等侧面写出水清。

  第三段写小石潭曲折的溪流和岸势。比喻形象。

  第四段写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小石潭环境冷清,勾起作者内心忧伤凄苦之情,以至匆匆离去。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按作者游踪来写(移步换景)。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随景而变,从“心乐之”(发现小石潭的快乐心情),到“似与游者相乐”(观活泼游鱼,陶醉于美景的快乐),再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苦闷凄苦的心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抒发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中心归纳: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小石潭的经过,含蓄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想要寄情山水却)难以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上一篇: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6

  下一篇:《小石潭记》同步训练(2)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7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8

  一、给下面的汉字注音①篁(    )  ②坻(    )  ③嵁(    )  ④佁(    )        ⑤俶(    )  ⑥怆(    )  ⑦邃(    )  ⑧翕(    )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①水尤清洌________  ②青树翠蔓________      ③佁然不动________       ④俶尔远逝________  ⑤往来翕忽________    ⑥斗折行________            ①鱼可百头_______ ⑤心之_______           ⑥其境过________            三、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五阅读《小石潭记》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________。      2.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3.文中描写小石潭的________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________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________的情感。4.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诗讲义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悫(kè)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c.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d.风掣(chè)    狐裘(qiú)    岑参(cē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8.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诗词欣赏。阅读《饮酒》回答下列问题(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4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行路难(其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粗词。(1)金樽:________。 (2)珍羞:________。(3)直万钱:________。    (4)投箸:________。2.解释下列两个典故的内容。(1)垂钓碧溪:________________。(2)乘舟梦日边:_______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1.解释词语。(1)挂罥:________。(2)俄顷:________。(3)漠漠:________。(4)突兀:________。2.概括每段的段意。(1)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四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诗中想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诗句。(1)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归纳这首诗的主旨。答案三.(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五1.《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永州八记》2.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3.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清幽、明丽、深远,悲凉凄苦4.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6.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古诗讲义1.c 2.d 3.(1)(2)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二、(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二)1.(1)酒杯(2)同“馐”,菜肴(3)同“值”,价值(4)筷子2. (1)传说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垂钓,后被重用。(2)传说伊尹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3.总会有一天,我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4.通过正直的人到处碰壁的感慨,反映了封建统治者抑制人才的黑暗状况,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积极追求、乐观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1.(1)挂(2)一会儿(3)阴沉迷蒙的样子(4)高耸的样子。2.(1)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2)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3)写秋雨屋漏,长夜无眠的愁苦。(4)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塞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1)这漏雨的漫漫长夜,如何挨到天亮!(2)尽力遮掩天下贫寒之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5.这首诗描写了屋破雨漏、诗人彻夜不眠的苦况,抒发了诗人欲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强烈愿望。

  上一篇:《小石潭记》目标达成训练(a、b、c)

  下一篇:《黄果树瀑布》教案1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学习文言语法,背诵全文,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体味作者的情怀。

  2、比较作者等几位古代文人被贬之后的不同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

  3、学生自主学习,预习在前,教师点拨、分析在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最后取得共识。讲练结合,既抓整体感知,又要突出重点。

  【教学重点】

  1、 学点文言语法,在理解段意的基础上,翻译并背诵全文。

  2、 掌握本文通过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得志后的心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教学安排】

  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2、正音、朗读直至熟读。3、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4、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5、布置作业:书面翻译全文,背诵课文前两段。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和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他寄情于山水,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二、正音、朗读直至熟读。

  《小石潭记》朗读停顿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三、掌握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学习词性活用等语法知识。

  古今异义

  1.小生:古义:年轻人。(崔氏二小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前往,到某处。

  3.闻:古义:听到、听闻。(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布:古义:映,显现。(影布石上)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许:古义: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数目不确定,等同于现今口语中常说的:“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允许、准许。

  7.佁(yǐ)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佁然不动)今义:静止的样子。

  8.清:古义:凄清;冷清。(以其境过清今义)今义:清晰,清净等。

  9.以为:古义:作为(全石以为底)今义:认为等。

  一词多义

  1.可:(1)大约。表示估计数目。(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能够。(明灭可见;不可久居)

  2.从:(1)介词,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随。(隶而从者)

  3.清:(1)形容词,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词,凄清。(以其境过清)

  4.差:(1)形容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参差披拂)(2)动词,交错。(其岸势犬牙差互)

  5.见:(1)通“现”,出现。(才美不外见)(2)看见,动词。(明灭可见)

  6.乐:(1)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心乐之)(2)逗乐。(似与游者相乐)

  7.以:(1)介词,因为。(以其境过清)(2)连词,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词,用把全(quán石以为底)

  8.而:不译,(1)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9.游:(1)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2)游览。(同游者)

  10.环:(1)玉环。(如鸣佩环)(2)环绕。(四面竹树环合)

  11.为:(1)动词,作为。(卷(quán)石以为底)(2)动词,成为。(为岩)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方位状语,向西。

  2、.下见小潭。下: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下。

  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澈 :形容词作动词,照到。

  5、俶尔远逝。远: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9.凄神寒骨。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寒冷。

  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12.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作为随从。从,跟从。

  13. 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逗乐14.近岸。近: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15.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形容词作量词,大约。

  特殊句式

  倒装句:

  1.如鸣佩环(正确语序:如佩环鸣) 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全石以为底(正确语序:以全石为底)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确语序:石底卷以出) 石头从水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

  修辞手法:

  1.闻水声,如鸣佩环。(比喻) 听到水声,好像人身上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2.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拟人) 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逗乐。

  3.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它的源头。

  省略句:

  1.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我”) 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语“小溪”)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前行那样弯曲。

  3.以其境过清。(省略主语“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

  4. 心乐之。(省略主语“我”)我心里感到很高兴。

  虚词用法

  而(1)不译,表承接关系。(乃记之而去)(2)不译,表并列关系。(隶而从者)(3)不译,表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四、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要点。

  (一)学生根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课堂师生互动交流。

  (二)写作思路与内容要点

  本文写景,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思路非常清晰: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和第二段;2、翻译全文,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 检查作业完成情况。2、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借描写衬托心情的写法。3、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4、拓展阅读训练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是否背诵,是否翻译。

  《小石潭记》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课堂活动: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描景的顺序、方法及作用。

  (一)课文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

  闻水声(悦耳)——见石潭(清澈)——观游鱼(逗乐)——探水源(忽明忽暗)——感氛围(凄清)。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在人们面前逐渐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移步换景】

  (二)如何描写景物的。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

  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三)写景的衬托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结: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苦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变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三、渗透德育:结合本文,联系实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将柳宗元与刘禹锡、苏东坡和陶渊明等古人进行比较,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拓展阅读训练:柳宗元《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啮其涯( )

  (2)以予之亟游也( )

  (3)芟山而更居( )

  (4)气之迥( )

  2.写出下列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1)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 )

  (2)其颠委势峻( )

  (3)予乐而如其言( )

  (4)行其泉于高者( )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A.屈折东流

  B.荡击益暴

  C.毕至石乃止

  D.有泉悬焉

  4.翻译。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 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参考答案】1.(1)侵蚀(2)多次,屡次(3)割草 这里指开荒(4)辽远,这里指气清

  2.(1)指钴鉧潭(2)指冉水(3)那个农民,指住在这里的人(4)指泉水

  3.A  “屈”同“曲”

  4.(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

  5.潭的本身,潭源;清幽,清秀;凄苦,困苦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旷野而忘掉故土?莫非是这钴鉧潭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0

  一.教学内容:

  《小石潭记》

  二、重点、难点:

  1、诵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按照游览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3、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新课讲授:

  1.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抑郁不得志,又不肯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当权派同流合污。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有的寄情山水,抒发个人的抑郁和苦闷;有的反映当时人民的疾苦和愿望,谴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等。《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等,都是他被贬永州时期的代表作品。

  《永州八记》指《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2.文言字词注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隶(lì)

  悄怆(qiǎo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嵁(kān)

  翕忽(xī)幽邃(suì)坻(chí)

  3.朗读课文:

  4.文言词语总结: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5.译文: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佩玉、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越响声,(我的)心情高兴起来。(于是)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岩石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和翠绿的茎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到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的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没有别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可以长时间停留,就题字离去。

  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6.整体感知: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水尤清洌”)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指明了小石潭的方位。“小丘”,即前一篇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中说的小丘,是小石潭方位的参照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水声悦耳,引动了作者的好奇,当然要去看个究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是寻到小石潭的经过。“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后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设下伏笔。“水尤清洌”,循声而来,直写潭水,极其自然。“尤”字,是拿它与前篇的钴鉧潭相比。

  第二层(“全石以为底”到本段结尾)写小石潭的概貌。“全石以为底”,着意突出了一个“石”字,又暗含了一个“小”字。“近岸,卷石底以出”形成坻、屿、嵁、岩,真是造化奇特,令人感到神妙无比,再抬头环顾潭的四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在轻风中“参差披拂”的景象,不仅使人感到小石潭的神奇,而且深感它的秀美。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的水源。也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潭中游鱼的情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对潭中游鱼数目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洌”,又暗示了石潭之小。“空游无所依”也贴切地描绘了鱼儿的动态。“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人迹罕至,幽深寂静的环境,竟透出如此盎然生意,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短短的几十个字,把物态、物情、感受全写出来了。

  第二层(第3段)写潭的水源。“潭西南而望”写水源方向。抬头远望,这一层是由近及远地写。“斗折蛇行”,北斗横陈,静态,蛇行蜿蜒,动态。“明灭可见”,写远望那溪流时隐时现的景观。“其岸势犬牙差互”,用几个字扩展一笔,写出了溪流的“岸势”。而溪水来路迷离扑朔“不可知其源”,更使人感到又有一层神秘。文句虽短,但韵味隽永。

  以上两幅图画,一幅是潭的近景,一幅是潭的远景,写得都极为真切。

  第三部分(第4段)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照应了开头的“隔篁竹”,又进一步描绘了环境的清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当时很压抑的心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写了他离开小石潭的原由。这一句是“曲笔”;并非是作者的游兴已尽,实在是触景生情,忧伤之至,不能不赶快离开这儿了。从这层意思上,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7.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

  ①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来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8.小结: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为坻(dǐ)参差披拂(cēn)隔篁竹(huáng)

  b、佁然不动(yǐ)俶尔远逝(cù)卷石底以出(juǎn)

  c、往来翕忽(xī)悄怆幽邃(chuàng)青树翠蔓(màn)

  d、犬牙差互(cī)寂寥无人(liào)斗折蛇行(dǒu)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下见小潭,水犹清冽。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c、闻水声,如名佩环。

  d、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如鸣佩环,心乐之

  (3)蒙络摇缀

  (4)佁然不动

  (5)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6)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9)凄神寒骨

  (10)悄怆幽邃

  4.对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岸,卷石底以出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b、四面竹树环合意动用法,以……为环。

  c、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名词作状语,向下。

  d、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动词,在空中游。

  5.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自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b、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久居可以

  c、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d、以其境过清因为

  卷石底以出来

  6.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

  (1)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地,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7.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学常识填空:

  《小石潭记》选自,作者,朝著名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请再任意写出他的两篇作品:、。

  9.背诵默写:

  (1)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近岸,全石以为底,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c、坐潭上,竹树四面环合,寂寥无人

  d、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c、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d、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3)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4)“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5)第3段中写溪流曲折、时隐时现的句子是,。

  (6)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和压抑的心境的句子是,。

  二、综合性学习:

  1.姓名诗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广为使用,它一经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天成妙手,立即染上了一层神秘而又深刻的戏剧色彩。且看第二回,刚刚补授了应天府的贾雨村,新官上任,不免不谙为官之道,碰上薛蟠打死冯渊案,就要发令缉凶。门子虽为小吏却知晓其中厉害,赶紧拿出一张“护官符”来,“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语口碑”,曰: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张“护官符”上隐含了《红楼梦》中有权有势的四大家族的姓氏,你知道指的是哪四大家族吗?

  2.《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仙境时,作者曹雪芹借宝玉之手,给我们翻开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红颜淑女们象征她们生命历程的姓名诗和姓名画。下面的两首判词,你知道写的是哪三个女子的命运吗?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3.下面这副对联的谐音包含了四位古人的名字,你看出他们是谁了吗?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4.悲哉!秋之为气。

  惨哉!谨其可怀。

  你知道这副对联的创作意图吗?

  三、阅读:

  文段一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文中第1句话显示了石潭的什么特点?

  3、本段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游鱼的动态?有什么作用?

  文段二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段文字中,哪些语句与前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照应?简要说明理由。

  2、解释文中画线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哪些语句交代了离开小石潭的原因,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文段三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写“鹊”“惊”和“蝉”“鸣”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2、词中以写乌云密布,这样写的好处是增加画面的美感。

  3、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令人喜悦的,唤起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试题答案】

  一、

  1.c

  2.b

  3.(1)向西(2)喜欢它(3)覆盖缠绕摇动连结(4)愣住的样子(5)忽然轻快敏捷(6)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或隐或现(7)互相交错源头(8)包围寂静(9)使……凄凉使……寒冷(10)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

  4.a

  5.d

  6.(1)c(2)b

  7.(1)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看到下面有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澈。

  (2)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3)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而又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4)因为环境过于清冷,不能长时间地呆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5)静悄悄的,再没有别的人,(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8.《柳河东集》柳宗元唐文学《永州八记》《江雪》《捕蛇者说》

  9.(1)a(2)c(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4)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二、

  1.“贾”指宁荣二公之后;“史”,保龄侯尚书史公之后;“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雪”即薛,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四句诗隐含《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代称。

  2.第一首中,“玉带林”三字倒读即“林带玉”,指林黛玉;“金簪”即宝钗,雪,谐音薛,指薛宝钗。第二首说的是晴雯,“霁月”,喻雨过天晴,寓“晴”字;“彩云”即雯。

  3.鲁素、樊哙、狄青、萧何

  4.悼念秋瑾烈士

  三、

  文段一

  1、写潭中游鱼的情趣。

  2、写出了潭小和清洌的特点。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的描写中写出了鱼儿的欢乐情景。

  文段二

  1、“四面竹树环合”与前文“篁竹”照应,“寂寥无人”写出了清净,才能做到“隔篁竹”而“闻水声,如鸣佩环”。

  2、(这气氛)使人心神凄凉,透骨的寒冷,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这八个字既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又深深浸透了作者凄苦、悲凉的感情,反映了他当时受压抑的心境。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忧伤之至,只好赶快离开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终无法解脱的深沉的痛苦。

  文段三

  1、c

  2、七八个星天外

  3、丰收景象

  【励志故事】

  马克•吐温年轻时就在一家报社工作。六个月以后,总编辑叫他明天不必再来了。马克吐温就问为什么,总编辑说:「因为你太懒。」马克•吐温听了笑着回答:「你要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我懒,可是我却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1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2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作品。《游青溪记》是明代诗人袁中道的作品。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原文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①,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②;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③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其为正也间也: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

  ②岚:林中雾气。③箨(tuò):竹笋皮,笋壳。④纨:白色的丝绢。

  ⑤拊(fǔ):抚摩。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题目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潭中直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 (2)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

  (3)独于碧不甚了然________________ (4)乃悟世间真有碧色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

  12.在语段(一)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3分)

  13.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4分)

  语段【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游青溪记》阅读答案

  10. 共4分,每小题1分, (1)大约(2)像北斗星那样曲折(3)对(4)明白

  11.共4分,每句2分(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题字(记下这里的景致或记住这个地方)后就离开了。(2)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抓住关键词:以 乃 跳珠溅雪 诸 )

  12 共3分,由乐到忧(1分)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乐;(1分)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忧。(1分)

  13. 共4分,一个语段2分,其中方方法l分,具体内容l分。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侧面进行衬托。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用“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玉纨”和水进行比较)(意思对即可。)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3

  【佳作欣赏】

  游记佳作 景美情美

  ————赏析《小石潭记》

  重庆市双桥中学  彭宗禄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写的山水游记,一直为广大读者广为传诵。《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遗篇优美的山水游记。

  一、这篇游记的“景美”,突出的表现在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上:

  水美:写水,先闻其声,有“如鸣佩环”的感受。接着直接的称赞水的清冽。并且还有(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子,走近潭岸观察到许多的小石块从潭底反卷出来,就象是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似的,秀美极了。

  树翠:岸上的树木葱茏青脆,藤萝缠绕着树枝,微风吹拂,不停的摇动着,连接着,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更具特色:抓住游鱼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的刻画。“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方法描绘出鱼儿“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所描写的游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斗折射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的排列着,又像一条蛇那样弯弯曲曲的爬行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这篇游记所表现出来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

  例如,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声,这声音犹如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观赏到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跃心情。这种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暂时忘记了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受保守势力的排挤的忧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情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怅幽凉。作者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产生了抑郁忧伤的感情,这一点是作者低沉情调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这篇山水游记,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4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 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 ,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5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篇16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

  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

  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

  (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

  (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

  (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

  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

  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

  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

  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

  (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

  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

  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

  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⑨ 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

  4.总结拓展

  ①总结全文

  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

  ②拓展延伸:

  关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 思

  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气氛

  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散文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洁净有力  精妙细腻 ——聚焦《小石潭记》的写景艺术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57561283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