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通用6篇)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

  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①“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②“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凝望----认真地观察,换成看可以吗?只是在看在观察吗?---边看边想,在思考,认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要这样。)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④“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拍案叫绝”的意思。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⑤“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的意思。

  ⑥引导补充:课题“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第三小节就是诗句的意思,让该生读)

  【媒体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学生齐读。

  教师带读:“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灿烂的云霞在天边-------------”

  激励: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②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

  相机播放孙道临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

  《少年王勃》教后反思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教学的重点,但我以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学生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王勃的很有才华,似乎没有悬念,没有悬念的前提下为找寻答案而去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那所谓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也就是水中望月。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本课教学,我首先播放情景flash短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故事,再引导出课题,并从课题出发,引导出“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个开放式话题,虽然,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风平浪静有保障,但我以为:“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孩子们抓住后“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后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3月份,我在两个学校不同的班级先后进行了公开课教学,从课堂反馈来看,两个班级的学生首先发现的不约而同都是王勃会观察、会思考,而不是首先便提到“很有才华”,两个班级的学生也都读出了:勇敢、孝顺、谦虚……等,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

  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很多教师会忽略第1、2自然段,而在这里也许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这一段有也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感悟写作过程,把学生带入习作殿堂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四、相机拓展,促进课内外的有效延伸

  本篇课文,简短的叙述了王勃路过滕王阁赴宴而写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的经过,其实,背后的花絮很多,滕王阁的介绍、王勃的传奇与佳作、《滕王阁序》全文……资源极其丰富。

  本课教学中,我随着课文精读相机介绍王勃、滕王阁有关知识,在教学结束时,播放孙道临诵读的《滕王阁序》,还预设了: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内容,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滕王阁序》做好铺垫。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少年王勃》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

  在研读课文伊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朗读课文中,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的回答包含面很广:很有才气的、善于观察的、善于思考的等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抓住“很有才气”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们读读、画画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学生们在快速默读和圈圈画画中找到了各自的答案:

  1、“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连都督都邀请这个孩子来参加,说明他很有才气。)

  2、“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敢答应。”(谁都不敢在这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随便写文章,怕写得不好遭人耻笑。)顺势利导,我有提出了问题: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学生很快读出了第三自然段,由此,我引导学生明白王勃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出千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写作文也应该这样。同时,我告诉学生这是反衬法,我们在习作中也可以尝试运用。

  3、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从“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等词的理解体会王勃的才气。

  4、当那位都督听人讲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从奇才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才气。)我再让学生把这一诗句与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对照读,自己体会读懂了什么?由于对江水的美景感悟很深,所以对诗句的理解没作过多的分析,学生能自己读懂了,在读懂的同时,体会到了诗句的凝练。

  5、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从千古传诵也可看出王勃的才气。)

  6、最后,在学生理解王勃很有才气的基础上,我又补充了“才华横溢、才智过人、文思敏捷、出类拔萃、后生可畏、笔下生花”等词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

  本节课,我抓住“才气”引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得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总之,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便于孩子们扎扎实实发展了?话说简简单单,实在是不简单!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三年学生开始进行习作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好多老师感觉到学生习作还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实从三年级上的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而这篇课文同样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好文章。

  在习作教学思考上,我个人一直认为“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怪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我个人认为,与这种思考是极其相关的。现在好多学生在写作时,缺少着这种心想的过程,不能够在自己的想中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语言,所以害怕习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读《少年王勃》这一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学完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起点走,每次习作,给学生这个时间。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在习作指导中,我们老师说的太多了,自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好,其实课堂上还有好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老师传递的信号无法打通学生的大脑神经,所以最后还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写。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习作,离不开孩子大脑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我们在每一次习作中,其实也有许多学生是这样的,他们的大脑也是拒绝思考,虽然最后也完成,多是应付之文。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中,我们应该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当然这也课还有着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说,这一课的学习,其实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一种铺垫,为以后建立一个情境,为以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

  这一课值得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这些,比如少年王勃为什么这位年轻就有着这样的才气?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阎都督是怎么知道少年王勃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点,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也能研究。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藤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坚持把情景教学贯穿与始终。

  首先,在学生理请一.二自然段的文脉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邀请的场面,并进行评议,不仅使课堂教学显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创编语言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语言文字有活生生的感受。此时再指导朗读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通过朗读.表演.评议,初步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体会到了当场写作的难度,为激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作了铺垫。

  接下来我出示插图中显示的画面,王勃站在藤王阁上,仔细观察着什么美景呢?创设情景,使学生在赏景中体会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然后让学生把眼前之景用语言表达出来,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赏景与说话,学生便如身临其境,心有感悟。这时再让学生用心的读,读得美如其景。同时,生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了合作的和谐愉快,用自己的朗读尽情地抒发着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同时在教学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我把古文与今文对应结合,突破了理解古诗的难点,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第三段结尾的省略号这个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课本走向课外,丰富想象能力。同时在轻读〈〈藤王阁序〉〉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对王勃的敬佩之情。读后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又培养了学生理解.感受.表达的能力。随后的相互评价更激起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特别是对“胸有成竹”.“笔走如飞”这三个成语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使他们深深感到课文用词的准确.精妙,并从中再次感受到少年王勃的才华横溢.文思敏捷.才智过人。接下来再请学生们思考从王勃身上你学到了什么?通过这一环节,引领学生感悟人物思想内涵,既渗透了思想教育,又暗示了写作方法,将情感态度目标与知识能力目标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文道统一的思想。

  最后总结课文,迁徙运用,根据“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诗句,用自己的话,描绘自己想象到的景色,写一段百字以上的景物描写片段。通过这一总结延伸,把学生领到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广阔天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树立大教育的观点,走出课堂,以课内促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4

  在简单导入后,让学生说说“王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孩子们很快用“很有才气”来概括。在让学生板书后,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文本的研读。

  进入研读阶段,孩子的表现渐入佳境。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他们的发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从‘听说’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到两个意思:1、王勃确实很有才华,要不他的名气是不会传到阎都督的耳里的;2、从这个词也能看出,阎都督可能觉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吧,他没有亲自领略王勃的才华,所以想借此机会来领略一下吧!”

  “我看阎都督有点半信半疑,毕竟仅仅是听说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点,还是‘疑’多一点?”我追问到。

  “应该是‘信’多一点,否则他就不会‘邀请他也来参加’了!”一个孩子接着话茬说。

  “我觉得他或许还有想让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脸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听说”两个字,居然被孩子们咀嚼出这么多的内容来,是我课前根本没想到的。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写诸位客人的表现,课前我是很担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笔的妙处的。但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依旧让我“吃惊”。

  “这样写的目的其实还是是在写王勃。”

  “哦,能具体说说吗?”

  “写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无策的样子,这样可以从反面衬托出王勃的‘才气过人’啊!”

  “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为确实担心自己不能写好,时间短,写不好就丢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们也知道阎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让自己的女婿来写。他们没必要让阎都督为难。”

  看得出,孩子们的课前是做了充分的预习的,我不禁一次次地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

  课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是课前最担心的,在新城的试上感觉处理得有点草率。虽然,课前做了无数次的思考,但总感觉没什么新的想法,总觉得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把孩子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于是,今天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处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

  “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

  “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

  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5

  三年学生开始进行习作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好多老师感觉到学生习作还是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其实从三年级上的课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指导学生习作的方法,而这篇课文同样是一篇指导学生习作的好文章。

  在习作教学思考上,我个人一直认为“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怪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我个人认为,与这种思考是极其相关的。现在好多学生在写作时,缺少着这种心想的过程,不能够在自己的想中寻找到让自己快乐的语言,所以害怕习作的心理也就有了。

  读《少年王勃》这一课,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学完这篇文章,学生可以沿着这个起点走,每次习作,给学生这个时间。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而事实上,在习作指导中,我们老师说的太多了,自认为自己讲的非常好,其实课堂上还有好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老师传递的信号无法打通学生的大脑神经,所以最后还是好多学生不喜欢写。所以文中那中站在窗前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

  习作,离不开孩子大脑的快速思考。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我们在每一次习作中,其实也有许多学生是这样的,他们的大脑也是拒绝思考,虽然最后也完成,多是应付之文。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习作中,我们应该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

  当然这也课还有着另一层作用,那就是引领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是初中的教材),也就是说,这一课的学习,其实为孩子的未来做好一种铺垫,为以后建立一个情境,为以后建立一个知识结构。

  这一课值得学生思考的地方不只是这些,比如少年王勃为什么这位年轻就有着这样的才气?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主题。阎都督是怎么知道少年王勃的?……这些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的点,不要以为孩子小,其实他们也能研究。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6

  一、寻找中心话题,让教学设计绽放美丽的花

  教学的设计一直是我们教师努力追寻出新而又时刻离不开的话题,教学设计不应为教而设计,应该为学而设计。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但作为教师怎样的设计才能达到促进学生简简单单学习、扎扎实实发展的目的?我以为:每一篇文章都有特定的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设计教学,寻找中心话题,有时一个关键的问题可以牵动全文,让整个教学顺利地展开,老师要做的只是适时地“煽风点火”。

  本课教学,“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教学的重点,但我以为,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显然不够,学生很简单就能体会到王勃的很有才华,似乎没有悬念,没有悬念的前提下为找寻答案而去答案,似乎没有什么深度探究的价值,那所谓的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中去探究、发现、思考也就是水中望月。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本课教学,我首先播放情景flash短片,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故事,再引导出课题,并从课题出发,引导出“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个开放式话题,虽然,这个问题,也许没有“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少年王勃是个很有才华的人?”风平浪静有保障,但我以为:“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研读文章,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运用自己的力量从文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神,且能够让不同起点的学生能有自己的收获,拥有一片自己发展的空间,并且孩子们抓住后“少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这一话题后一定会学得简单,学得深刻。

  3月份,我在两个学校不同的班级先后进行了公开课教学,从课堂反馈来看,两个班级的学生首先发现的不约而同都是王勃会观察、会思考,而不是首先便提到“很有才华”,两个班级的学生也都读出了:勇敢、孝顺、谦虚……等,学生在自己的理解与获得中更学会了读书。

  二、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读”与“讲”的关系

  我们主张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再“开讲”,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好课文,一定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书,要指导全班学生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自己读懂课文的过程中,去理解内容,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语言,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精当,通过老师的“讲”,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帮助学生领会课文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不求面面俱到。

  如:本课第3、4自然段,描写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这些文字应该是本课的重点段落,很多教师会忽略第1、2自然段,而在这里也许花上很多的时间,我以为,本节理解也许不必要放在第一位,因此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理解,而是通诗句与叙述文字的结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领会诗句、领会美丽的秋景。这一段有也很多词语含义深刻,因此,需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体会,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我采用手势、比较等,让学生体会到“缓缓地”、“轻轻地”体现了野鸭的悠闲自在和云彩飘荡的轻柔。另外,像“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胸有成竹”等词语,我又采用动作表演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的意思,避免了枯燥的词义讲解,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感悟写作过程,把学生带入习作殿堂

  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在研读教材和备课时,我发现课文中有这么两句:“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这两句也许并不是课文的重点句,容易被忽略,我想,课文通篇反映王勃是奇才,但他为什么能够很快地写古传诵的文章,是因为,王勃善于观察,肯于思考,而且是凝神观察,静静的思考,方能胸有成竹,这其实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学生写作文也应该这样。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把这两句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模仿王勃写作的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观察与写前思考。当然这也告诉我们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要只顾自己讲,应该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给学生静静思考的环境,因为这非常重要的。

  四、相机拓展,促进课内外的有效延伸

  本篇课文,简短的叙述了王勃路过滕王阁赴宴而写下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的经过,其实,背后的花絮很多,滕王阁的介绍、王勃的传奇与佳作、《滕王阁序》全文……资源极其丰富。

  本课教学中,我随着课文精读相机介绍王勃、滕王阁有关知识,在教学结束时,播放孙道临诵读的《滕王阁序》,还预设了: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内容,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为学生在今后学习《滕王阁序》做好铺垫。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6209128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