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通用12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

  课前互动:上课之前,我给大家述说一遍来城关二中讲课的经过,请大家评价。本周一上午,我接到来城关二中上课的任务,翻看课本、查资料、看课例、写教案,好一通忙活。今天早上,我怀着紧张的心情随领导来到城关二中。(请问,以上文字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叙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二中高的古朴的大门,上书”城关镇二中“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整个校园是有两个天井式的小院组成。春天了,这里阳光明媚、杨柳依依,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不由得同行的人都陶醉着春天里,陶醉在这浓浓的书香里(请问本段文字我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总之,城关镇二中是一所环境、布局合理、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浓厚学风的学校。我爱我们王集一中,也喜欢上了城关镇二中,更爱咱们七年级(   )班的所有同学们。(请问这段文字我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我对镇二中的评价及情感,也就是这整段文字的点睛之笔也就在这里,因此同学们学习一篇文章,要学会抓住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这样你就掌握了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钥匙)学以致用

  一、    导入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闻一多先生是清华大学的骄傲。”著名诗人臧克家这样称赞他的老师:“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那么同学们,这些巨人眼中的巨人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共同感受吧。

  二预习检测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 动,直到牺牲生命。臧克家,诗人。以一篇《老马》成名。被誉为“农民诗人”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2、生字词处理

  a、指名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生字词,师生一起纠正错误的字音

  b、学生自读课下注释

  3、          整体感知课文

  课文题目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写闻先生的说和做的?(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分析)我们可以据此把课文分为两部分,怎样分?(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二、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感受闻先生人格魅力

  1、          学生依次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a、        正音

  b、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第一、二自然段。)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   品味语言,感受人格魅力。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精神:深入钻研)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精神:勤勤恳恳、废寝忘食)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救国救民)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态度:严谨、一丝不苟)

  三、用一句话概括闻先生作为学者给你留下的印象。作为正值青春年少求学是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可按照下面句式进行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的人。我应该—————————。(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我们应该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为国为民努力学习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四、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通过对文中议论性较强的语句和语言的品味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闻一多先生在学者和民主战士方面敢说敢做、言行一致品质;潜心研究、严谨刻苦的治学态、执着澎湃的爱国热情。

  用朱自清歌颂闻一多的一首诗结束这堂课: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3

  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 陈沛国 

  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 

  一、 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 解读文本。 

  1. 整体把握: 

  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可以用课文原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 

  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 《唐诗杂论》 毅力顽强、忧国忧民、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楚辞校补》 珍惜时间、吃苦耐劳! 

  《古典新义》 

  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大声疾呼 言行一致! 

  (说了就做。) 函寄传单 

  大骂特务 英勇无畏、义无返顾! 

  带队游行 身先士卒! 

  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 

  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 

  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 

  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 写法研讨。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1. 仅从“说和做”的角度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 注意过渡衔接; 

  3. 叙述中穿插形象的描写; 

  4. 数句议论,画龙点睛; 

  5. 写作者的见闻,真实、感人; 

  6.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写人。 

  四、 延伸训练:选择适宜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个我们想写的人。 

  拟题示例: 

  1. 的“口头禅 ” 

  2. 的记性 

  3. 的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4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案例设计

  路桥中学     王延东

  思路综述:

  1.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2.  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    入: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

  2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  (略)

  (2)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   

  3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

  (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5

  第12课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此环节谈话导入  ,意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人物访谈的节目,我也让学生谈谈一位人物,小品表 演艺术家---- 赵丽蓉,学生谈的多是她在表演方面的成就,我告诉他们,她生 前为人和蔼,正气,诚恳, 人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她“赵大妈”,在她去世后, 人们都称赞她的一生是“德艺双馨”。

  接下来,我请学生看两幅图片,我国文学上的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 家。

  屏幕出示 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 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 动,直到牺牲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 了哪些事情?

  (这一环节在于,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回答,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做了再说

  学者 优秀

  做了不说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先说后做

  革命家 大勇

  敢说敢做

  质疑问难:

  此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并鼓励其他学生答疑,补充,最后不明白的问题 老师作答。

  如:

  1、解释字词

  写照 高标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精神食粮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2、理解句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的含义。

  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 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怎样理解“小声说”,“声 音越来越大”?

  3)为什么说“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

  4)“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大门”指什么?“跨出大门”和“跨进大门”各指 什么?

  5)理解这句话“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环节目的是解决目标2)

  上课时我们一起探讨过赵丽蓉老艺术家光辉灿烂的人生,在本文,作者也处 处流露着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总结出闻一多的伟大之 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学者:

  研究古籍,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研究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结: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 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B、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小结:投身于民主运动,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C、其他方面: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 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联系学生实际,让他说出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教师继续引导 他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

  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 我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 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 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 顾勇往直前。

  总结写法:(让学生自己总结)

  夹叙夹议

  前后照应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等

  总结:2004年2月我国文坛上又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就是本文作者,课下收集阅读臧克家的事迹和作品,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作业 :

  1、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2、阅读闻一多诗集。

  板书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

  学者

  说----------------------------做

  革命家

  言行一致的人格 爱国献身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7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七年级李方

  一. 说教材。

  1.  第三单元所选的题材均和历史人物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所以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单元提示指出,“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实际上这一课也确实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载体。

  3.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积累字词,诵读文句。

  (2)过程和方法: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

  品味本文典雅和文白夹杂的语句,探究其内涵。

  4.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 说教法。

  1.  使用多媒体演示,但仅限于出示需要大量口述的背景材料和难以转述的内容。

  2.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予以适度地点拨和引导。

  3.  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相对清晰,因此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应该作为这一课的一个要点比较适当;同时通过训练,让学生意识到能够对一篇文章理清思路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真正的目的是理清文章思路对于我们理解所有文章有极大的好处。

  4.  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是单一的,但文章的语言运用形式却是与文章的内在形式需求是和谐共生的:写作“古典学者的闻一多先生”部分的语言是典雅的,文白夹杂的;写作“大勇的革命烈士”部分的语言是豪放的,充满激情的。这些都体现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这个基本认知。

  三. 说学法。

  1.  重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们意识到发现问题其实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只要能针对文章的内容或形式设定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符合要求的,如果提出的问题能正中文章的“穴位”甚至是软肋,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那就更是难能可贵。

  2.  尽可能让学生在现有知识储备的前提下推断出合情合理的结论,以期有更多的思维发散拓展空间。

  3.  教师预设问题的外延和内涵要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能够吸引“待进步”学生和其他同学一同步入生成空间,而不仅是把问题只留给“优秀”学生。

  四. 说教程。

  环节1:导入  :在1999年12月20日,那个澳门回归的日子里,大家都在唱着那首《七子之歌  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作者是谁吗?对,是闻一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板书课题,并且出示闻一多的画像)

  环节2:针对学生们英语学习中的特殊疑问句形式,引出特殊疑问词:Who、What、Why、How,请学生用这些词语对题目提出合理的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弄清楚课题中“闻一多先生”的身份,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大体情况(What),把握文章写作的重点是“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方面,以此为提纲去理清文章思路,完成“教学目标 2.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环节3(顺延环节2):请学生找出臧克家对“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的评价性语言。此一环节目的在于:一是环节2中学生已经弄清楚了文章的分总结构,容易利用分总结构快速找出结论性的语言——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黑体板书);二是利用作者的评价进而让学生弄清楚这个评价的原因(Why、How):“卓越的学者”——学术研究古籍方面成绩卓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大勇的民主战士”——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板书)至此完成了课题中的“做”。

  环节4(顺延环节3):截至目前,课题上的“说”尚未弄清楚。我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原话:

  A.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B.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C.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E.        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F.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针对这六句话进行分类,就能够“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民主战士)”身份的“说”和“做”区分开来。

  AB(学者方面的“说”)

  CF(民主战士方面的“说”)

  DE(民主战士方面的“做”)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个难点,题目中的“说”和“做”并非简单地可以通过标点符号来直接判断,它需要通过学生判断语言自身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来断定。

  环节5(顺延环节4):进一步解决“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卓越“,作为“革命家(民主战士)”“大勇”的原因。

  前者实际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即志趣、研究目的、勤奋与刻苦(写作《唐诗杂论》的过程);后者实际上“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致。后者为了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大勇”,大量叙述当时的白色恐怖,拿“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言行与之进行对比。我的用意是想借此解决文章详略安排的真实目的。

  这个环节主要是解决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个环节也是为了解决教学目标 2。

  环节6: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闻一多先生”的“话”,读出语气,并加以背诵;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句,将其合理地嵌入一段话中。这个环节意在积累名人名言,是对当前河北省中招考试的一种题型的练习,同时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1。

  至此,学习目标基本完成。

  环节7:材料补充: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周恩来:“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

  朱自清《挽一多先生》:“你是一团火,照见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诗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一多画像》: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学生朗诵《最后一次讲演》。

  环节8:结束语。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在做人的过程中就要做到“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行必果”“讷于言而敏于行”等。

  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           

  卓越的学者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烈士            “说”了就“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8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预计教学详细流程设计:王

  县级公开课 时间:3月20日上午10:20---11:05  地点:xx中学七年级一班

  课前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情况,发好资料。两名学生自愿到黑板前板演 闻一多、臧克家的生平简介。师提示:亦师亦友。

  一、导入。  偶然间,老师翻开你们上学期的音乐课本,在第一单元第一课上有一首七子之歌—澳门,会唱吗?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最后一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师生同唱),“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多么强烈的字眼,多么真挚的感情,你知道歌词的作者吗?。。。对,歌词就选自他的《七子之歌》(板书)中的一首。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让我们走进现代作家臧克家的这篇文章《。。。》(师生齐读)去了解他。哪些同学愿意朗读?分好所读段落后,两个同学边听边写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其它同学也可以跟着小声地阅读。                                                                 5分

  二、学生6位朗读课文时间。接着处理词语。                                7分

  1、过渡语:来,我们谈一谈自己的的阅读感受?或者说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生可能答:他是个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个大无畏的革命家。。。。。。师顺势说出:在文章中作者有很明显的提示“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意思是写诗的兴致减少,并不是不写。闻一多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小黑板显示)在他心里,做中国人要比做文学家重要的多啊!那他主要把时间精力放在什么地方了?                                                                  

  (生答:在钻探古代典籍上。)其真正目的是:。。。生答: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师:想研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何等的艰难,相传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板书)韦:熟牛皮;韦编: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三:多次,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而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呢?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交流,使句子理解得更透彻些。(教师巡视)                                10分                                                      

  师生交流时间。教材上有参考答案。                                         8分                                    

  教师准备:①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②“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③“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④“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

  ⑦“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⑧“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2、过渡语:这样一做就是10多年啊,他锲而不舍,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部书:板书《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郭沫若评价他的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作为革命家呢?两部分之间是怎样衔接起来的呢?(生答:是通过中间段落第7、8自然段过渡的。)

  学生做《学习与探究》50页第3题的第一题。这时,他不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是说了就做:从书斋中走出来,他在给臧克家的信中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师生共读)同学们他讲些什么?哪方面的?学生回答: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比如不仅是“言”,也是“行”。如,起稿政治传单。(板书)在群众大会上演说;经常是拍案而起;比如《最后一次讲演》文章中有几处精彩的演说,学生试着读、表演。教师示范第四段捶击桌子的那几句。 参加游行示威(学生读: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标语如: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我们要民主!我们要和平!我们要团结。。。。。)

  过渡语: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小黑板显示)

  朱自清: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冰心:闻一多的死是一首伟大的诗,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11分

  毛泽东: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堪称民族英雄!

  臧克家浓缩精华的一句评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师生共背)赞扬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三、他的高尚人格对你有所启示吗?学生畅谈                                 4 分                                                                             

  四、作业:讨论题。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诗人也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而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潜心研究学问,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最后他却不走出投入到革命中,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种,为什么?整理在日记本上。(小黑板)                1分

  课前学生的阅读资料

  1、静 夜   闻一多

  这灯光,这灯光漂白了的四壁;         

  这贤良的桌椅,朋友似的亲密;

  这古书的纸香一阵阵的袭来;

  要好的茶杯贞女一般的洁白;

  受哺的小儿接呷在母亲怀里,

  鼾声报道我大儿康健的消息……

  这神秘的静夜,这浑圆的和平,

  我喉咙里颤动着感谢的歌声。

  但是歌声马上又变成了诅咒,

  静夜!我不能,不能受你的贿赂。

  谁希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

  这四墙既隔不断战争的喧嚣,

  你有什么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最好是让这口里塞满了沙泥,

  如其他只会唱着个人的休戚,

  最好是让这头颅给田鼠掘洞,

  让这一团血肉也去喂着尸虫,

  如果只是为了一杯酒,一本诗,

  静夜里钟摆摇来的一片闲适,

  就听不见了你们四邻的呻吟,

  看不见寡妇孤儿抖颤的身影,

  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

  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

  幸福!我如今不能受你的私贿,

  我的世界不在这尺方的墙内。

  听!又是一阵炮声,死神在咆哮。

  静夜!你如何能禁止我的心跳?

  赏析:《静夜》是闻一多的诗集《死水》中的一首优秀的咏怀之作。作品艺术地揭露了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抒发了诗人决不沉沦于个人小家庭的安乐,关心国家命运,同情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激情。《静夜》写于1925年,那时间一多已颇有名望。他年不到三十,已居于上层知识分子之列,成了蜚声国内的名诗人、名教授,过着安宁、舒适的生活,然而,他没有忘记祖国的飘遥,人民的血泪,他对个人生活小圈子外的社会不能不关切,他看到疮疮满目的祖国的“各种惨剧”:外强侵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哀鸿遍野。。。。。。诗人不可能在血腥、呻吟和挣扎中的祖国人民面前闭目塞听,面对这痛苦,黑暗的现实、诗人不能不激起心底的受国激情,一颗关心祖国危难和人民疾苦的赤子之心在激烈地跳动,一团喷发于黑暗的烈火在熊熊燃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写出了这首炽热的爱国诗篇。

  2、红烛   闻一多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析: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3、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

  名称     (简称) 成立时间     组织成员

  中国民主革命党(民革) 1948    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1941    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     经济界人士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 1945     文教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1930    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致公党            1925    归侨和侨眷为主

  九三学社              1945    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

  中国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1947 台湾省人士

  4、【《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李公朴)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声音激动)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①(指护国战争)。19xx年10月,北洋军阀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同年12月25日,云南首先宣布独立,以蔡锷等人为领导,组织护国军讨袁。,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西南联合大学的简称)。抗日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4月,西南联大宣布解散。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地鼓掌)

  提示:闻一多在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演讲稿的一开头,闻一多先生便直截了当地连连发问:李先生遭此毒手究竟犯了什么罪,那些刽子手为什么不敢光明正大而只敢偷偷摸摸地搞暗杀。其中接连的发问,问句中又夹带着感叹句,如山崩水泻,势不可挡,一开始就把演讲推向了高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9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夹叙夹议的写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情感熏陶,行文技巧,指导写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生讲述交流搜集的资料,引出闻一多,臧克家。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课件)

  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课件)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

  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

  2区分下列形近字

  霄,宵    炯,迥    赫,赧  

  锲,契,挈    暇,瑕,遐

  四、理清课文   整体感知

  1 放声朗读课文,思考:(均有课件)

  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4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5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6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 此生别无……讲个痛快﹗”

  “另函寄上……请传观.”

  7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总结提问: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略

  五 作业 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作业 本》1-4题

  第二课时

  一  赏析臧克家诗作《有的人》,缅怀闻一多先生导入  

  二  复习上节课延伸提问:(课件)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及共同点: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三  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 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

  2 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 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

  见课本练习二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课件)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四.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 课外拓展。

  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

  六 作业 布置

  1《作业 本》阅读理解

  2 课外读《红烛颂—纪念闻一多烈士》(闻立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作者邮箱: .cn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经说:'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下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体会闻一多的民族英雄气概。  

  关于标题:本文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标题呢?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一、 学习本文,要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典籍  (  ) 赫然  (  ) 独裁  (  ) 迭起(  )

  迥乎不同(  ) 锲而不舍(  ) 兀兀穷年(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锲而不舍:比喻坚持不懈。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3、词语积累。

  仰之弥高  沥尽心血  炯炯目光

  4、形似字辨析。

  载  炯  籍

  裁  迥  藉

  栽

  二、课文内容分析。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本文主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3、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6、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

  三、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5、'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四、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五、探讨问题。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读了本文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中考解析

  (山西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一个七美元的梦

  [美]玛丽·卢·克杜勒

  (1)'求购:小提琴,无力出高价。有意出售者请打电话给……'

  (2)为什么我偏偏注意到这则广告呢?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平时很少看这类广告的。

  (3)我把报纸摊在膝上,闭上双眼,往事便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时全家人备尝艰辛,靠种地勉强度日。我也曾想要一把小提琴,可家里买不起……

  (4)我的两个孪生姐姐爱上了音乐。哈丽特·安妮学弹祖母留下的那台竖式钢琴,而苏姗娜学拉父亲的那把小提琴。由于她们不断地练习,没多久,简单的曲调就变成了悦耳、动听的旋律。陶醉在音乐中的小弟禁不住随着节奏跳起舞来,父亲轻轻地哼着,母亲也吹起口哨来,而我只是注意听着。

  (5)我的手臂渐渐长大了,也试着学拉苏姗娜的那把小提琴。我喜欢那绷紧的琴弓拉过琴弦发出的柔美圆润的声音。'我多么希望能有一把琴啊!'但我清楚这是不可能的。

  (6)一天晚上,我的两个孪生姐姐在学校乐队演出时,我紧紧闭上双眼,好把当时的情景深深印在脑海中。'总有一天,我也要坐在那儿。'我默默地发誓。

  (7)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不像我们所盼望的那么好。尽管岁月如此艰难,可我还是急不可待地问道:'爸爸,我可以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吗?''你用苏姗娜的那把不行吗?'父亲问。'我也想加入乐队,可我们俩不能同时用一把琴呀。'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那天晚上,以及随后的许多夜晚,我都听到他在全家人晚间祈祷时向上帝祷告:'……上帝啊,玛丽·卢想要一把自己的小提琴。'

  (8)一天晚上,全家都围坐在桌旁,我和姐姐们复习功课,母亲做针线活,父亲在给他大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的朋友乔治·芬科尔写信。父亲曾说,芬科尔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家。父亲边写边把信的部分内容念给母亲听。几个星期之后我才发现信中的这一行字他没念:'请留心帮我三女儿寻觅一把小提琴好吗?我付不起高价,可她喜欢音乐,我们希望她能有自己的乐器。'

  (9)过了几个星期,父亲收到哥伦布城的回信。于是我们全家驱车前往哥伦布城的爱丽斯姑姑家。到姑姑家后,父亲打了个电话,我在旁边听着。他挂上电话后问我:'玛丽·卢,你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芬科尔先生吗?''当然想。'我回答道。

  (10)父亲把车开进一个居民区,停靠在一座古老而漂亮的楼房前的车道边上。我们按响了门铃。开门的是一位比我父亲年纪大些的高个儿先生。'请进!'他和父亲亲切地握手,两人马上攀谈起来。'玛丽·卢,我早就听说过你的一些情况。你父亲为你准备了一件礼物,定会叫你大吃一惊。'说完,芬科尔先生把我们领进客厅,拿出一个箱子,打开后拿出一把小提琴,便开始拉了起来。乐曲忽而高亢嘹亮,忽而又似瀑布飞泻。'哦,要是能像他那样拉该多好啊!'我心想。

  (11)奏完一曲,他转过身来对父亲说:'卡尔,这是在一家当铺里找到的,才花了七美元,是把好琴。这下玛丽·卢可以用它演奏优美的乐曲了吧。'说完他把琴交给了我。

  (12)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我有了自己的琴了!我轻轻抚摸着琴。这把琴是用一种金光灿灿的棕色木料制成的,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那么温暖。'多漂亮啊!'我激动得气都透不过来了。

  (13)我们回到爱丽斯姑姑家,一进门,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我,看到父亲朝母亲挤眼,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只有我还蒙在鼓里,我明白我和父亲的愿望已经得到了实现。

  (14)我带着小提琴到学校上第一堂课的那天,当时那种万分激动的心情谁也无法想象。随后几个月里,我天天坚持练琴,感觉抵在颏下的那温暖的琴木就像我身体的一部分。

  (15)加入学校乐队的时候,我激动得浑身发抖。身着白色队服,我俨然像个女王,坐在小提琴组的第三排。

  (16)首次公演是学校演出的小歌剧,当时我的心狂跳不已。礼堂里座无虚席。我们乐队成员轻轻给乐器调试单调的时候,观众席里还嘁嘁喳喳说个不停。当舞台聚光灯射向我们时,台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父亲和母亲也都看着他们的小女儿,唇边挂着自豪的微笑。他们的小女儿怀抱着她那把珍爱的琴,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赞赏它。

  (17)岁月似乎过得更快了,两个姐姐双双毕业后,我便坐上了首席小提琴手的座位。

  (18)两年后,我也完成了学业,把珍爱的小提琴放回到琴箱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先是接受护士培训,然后是结婚。在医院工作的几年里先后生育了四个女儿。

  (19)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每次搬家,我都带着这把琴。每次打开行李布置居室时,我都要小心地把琴存放好,忙里偷闲时,想着我仍然多么珍爱它,且对自己许愿,不久以后还要用这把琴演奏几支曲子。

  (20)我的几个孩子没有一个喜欢小提琴的。后来,她们相继结了婚,离开了家。

  (21)现在我面前摆着这张登着求购广告的报纸。我极力不再去回首往事,而把这则引起我对童年回忆的广告又看了一遍,放下报纸,心想:'一定得把我的琴找出来。'

  (22)我在壁橱深处找出了琴箱,打开盖,把安卧在那玫瑰色丝绒衬里中的小提琴拿出来,我手指轻轻抚摸着金色的琴木,令人惊喜的是琴弦仍然完好无损。我调试了一下琴弦,紧了紧弓,又往干巴巴的马尾弓上涂抹了点松香。

  (23)接着,小提琴又重新奏出那些铭记在我心中的最心爱的曲子。也不知拉了多久。我想起了父亲,在我孩提时他竭力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和要求,而我都不知是否感谢过他。

  (24)最后,我把小提琴重新放回箱子,拿起报纸,走到电话旁,拨通了那个号码。

  (25)当天晚些时候,一辆旧车停靠在我家的车道旁。敲门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先生。'我一直祈祷着会有人答复我登在报纸上的那则广告。我的女儿太希望有一把小提琴了。'他边说,边查看我的那把琴,'要多少钱?'

  (26)我知道,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可此时,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回答说'七美元。''真的吗?'他这一问,倒使我更多地想起了父亲'七美元。'我又说一遍,接着道:'希望你的小女儿也会像我过去那样喜欢它。'

  (27)他走后我随即关上门,从窗帘缝里看到他妻子和孩子们正等待在车子里。突然车门打开,一个小姑娘迎着他双手托着的琴箱跑过来。

  (28)她紧紧抱住琴箱,接着双膝跪在地上,'咔嗒'一声打开箱子。她轻轻抚摸着红彤彤的夕阳辉映下的那把琴,转过身,一下子搂住了面带微笑的父亲。

  1.这篇文章采用______的记叙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人的故事。

  2.'我'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显得很难过?

  答:

  3.第(12)自然段中,作者写道:'看到父亲眼里的泪水,我终于明白了一切'。你认为'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4.文中写'我'在得到小提琴后多次用到'激动'、'珍爱',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我'这种情感的?

  答:

  5.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这两则广告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6.'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我'为什么只卖'七美元?'

  答:

  7.一把七美元的小提琴圆了两个小女孩的梦,文章题目是'一个七美元的梦',对这个'梦'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考点】:阅读记叙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通过填空的形式综合考查记叙的顺序、线索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以一把小提琴(或:'我对小提琴的珍爱之情')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以七美元买琴圆了'我'的梦,'我'又以七美元卖琴圆了另一个小女孩的梦的感人的故事。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能力。'我'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但又生活拮据的家庭。当'我'急不可待地向父亲表达想要一把小提琴的心愿时,父亲表情很难过,是因为经济拮据的现实不能让他满足女儿的心愿,但他又希望能够满足,这表现出他的矛盾心情。

  3.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第(12)自然段中'父亲眼里的泪水'表达了父亲当时对朋友无私帮助的感激之情,为满足女儿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作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语言描写来表现'我'在得到小提琴后的'激动''珍爱'。

  5.本题以特有的语言标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选文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文中两次提到求购小提琴的广告,第一次出现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的回忆,第二次出现的作用是呼应开头。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之所以把'不管哪家乐器商店都会出笔好价钱'的一把小提琴只卖'七美元',是因为当年'我'以七美元价格买到这把琴,得到别人的无私帮助,今天'我'也愿意以同样的方式帮助别人。

  7.本题通过分析文题,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深层次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的题目'一个七美元的梦',这个梦既是指'我'及另一个小女孩渴望得到一把小提琴的心愿,也是'我们'周围的人帮助'我们'实现梦想的一种心愿,同时也是'我'希望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爱心永远传递下去的心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新中学 刘晓兰

  当下课铃声响起,一节课结束了,但对课的研究却没有,相反,引起我的深思。  

  在备课时,对《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可以说时代离学生较远,背景资料对学生来说较生疏。对此,在设计时,把背景资料的查找及对闻一多的了解放在学生预习,主要想锻炼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诗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语言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文章的内容不是十分难,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语言来叙述的,这需要学生认真品读后才能捕捉,这篇文章的精彩是语言,诗意化的语言含蓄、凝炼是最为值得学生品味的。而闻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学生需要学习的。

  而对这样文章对初二的学生,本着一课一得的思想,把课设为两课时。由于本次教学的特殊情况,只讲了第一课时。  

  面对自己不熟悉的学生,而且本文应是初二下学期的课文,在第一课时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学生读,知道作者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知道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因为在第一课时如果学生真正读懂文章,真正深入到文章中来,对闻一多先生有了了解,那么在第二为课时就可以在品读语言过程中来深入挖掘闻先生这种说和做,虽前后期不同但其根本就是:为追求民主,为救国救民。这样,会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到渠成。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好,能读懂文章,而且学生领悟能力较强,其实在这过程中,我可以再深入引导学生对闻先生品格的精髓深入理解。而我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在当今社会如何把闻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深入的分析推到第二课时。这也是教学中受教案和教学形式的拘泥。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更灵活的处理授课内容。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有最大的收获。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67571283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