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精选17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

  第十七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导学目标

  1.理解和体验故事情节,感悟和思考人生哲理。

  2.圈点和勾画重点词句,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

  3.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有关知识。

  自主预习

  一、字词积累

  1.易写错的字 

  训诫(jiè)    陡(d ǒu)峭    嶙(lín)峋

  2.易读错的字 

  着(zhuó)眼纳罕(hǎn)

  3.重点词语释义

  训诫:告诫,教导。

  嶙峋:形容人瘦削。

  纳罕:惊奇,诧异。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头晕目眩:头脑发晕,眼睛昏花。

  二、素材积累

  1.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  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2.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l)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

  (2)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                ——拿破仑

  (3)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                          ——雨果

  (4)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5)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

  (6)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        ——徐悲鸿

  三、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把握好记叙文的六要素,能帮助你理清课文的结构。

  时间:一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的一个小悬崖

  人物:“我”,五个男孩,父亲

  起因:消暑纳凉去爬悬崖

  事件: 经过: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课堂导学

  【导学探究】

  问题一  请复述作者儿时发生的这个故事。

  问题二  圈点勾画文中描写“我”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并认真品读,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词句突出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试加以分析。

  2.请概括一下“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探究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从全文来看,在写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当堂达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训诫(    )  dǒu(    )峭    yū(    )回      嶙峋(        )

  啜(    )泣   着(    )眼    sǒn g(    )立     纳罕(    )

  2.下列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训诫:告诫、教导。嶙峋:形容人瘦削。

  b.头晕目眩:(眼睛)昏花。小心翼翼:翅膀。

  c.迂回:迁腐。凝视:长久地望着。

  d.啜泣:伤心地哭泣。纳罕:惊奇,诧异。

  3.注意下列句子中对话的引用方式,在方格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1)“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2)“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

  (3)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好好努力,别辜负了我和你娘啊i"

  4.七年级(l)班的同学正在举办“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会,也邀请你参加。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主题语。

  (2)生活中我们该怎样面对困难呢?请提一条建议。

  (3)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做呢?许多仁人志士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你能说出两个这样的名人故事吗?

  (4)下面是有关“困难”“逆境”的名人名言。请你从中选择一则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说选择这则名言的原因。

  a.困难只能吓倒懦夫懒汉,而胜利永远属于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人。¬茅以升

  b.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山。——狄更斯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d.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我选择(    ),理由是:

  课后提高

  一、积累运用

  1.《过故人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2.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适当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冲它哭,它便冲着你哭;你冲它笑,它便冲着你笑。这恰如:悲观的人,把挫折视为烂泥潭,一点点陷人人生的困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3一6题。

  ①一个普通少年有一天说了一句非常不普通的话,他说:“我某某某是为北大而生的。”

  ②父亲听后在心里暗自发笑。因为父亲知道儿子的资质并不算是出类拔萃的。虽如此,父亲还是懂得不能伤害儿子的积极性,只好报以微笑首肯。

  ③少年继而又道:“我以前的时间都是浑浑噩噩,全部浪费了。”

  ④见儿子说出这样的一句话,父亲有些惊讶了。父亲很慎重地看了看儿子,又想了想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原来,儿子的一个好朋友转到一所省重点中学去就读了,回来后两个人刚刚在一起聚了一次。

  ⑤看见儿子坚定的神色,父亲觉得儿子仿佛一下子就长大了。

  ⑥其后的日子里,父亲发现儿子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要钱总是买零食,如今却买各类学习资料;以前要家长督促学习,现在却要家长督促休息。而且,长时间坚持着。

  ⑦又一天,少年在餐桌上对父亲说:“爸爸,我现在发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⑧父亲会心地笑了,很为儿子骄傲。因为父亲知道,当一个人锁定一个高目标,并愉快地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时,这个人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1.“骄傲”有褒义和贬义两种感情色彩,写两个句子,分别把两种感情色彩表达出来。

  4.请用原文填空。

  (l)第②段“如此”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⑧段“这个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短文中父亲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6.请写两句与文章主题有关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2

  教学目标:1.有创意地 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2.学会思考,感悟日常生活中所寓含 的深刻哲理                                   

  3.培养学生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的精神

  4.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爱心

  5.体悟文中“化整为零,克服困难”的方法,增强自己征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地思考同一现象,获得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一) 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1:课前自学:(1)诵读、勾画、点评批注

  (2)阅读并了解本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2:课内学习: (1)学生交流自学内容:

  字、词的读音、词义;作者及背景

  (2)学生独学: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a:   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b:“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c:“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d: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二) 教师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学生课堂上将要涉及的问题有充足的准备

  2:课堂导学:(1)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并予以方法的指导

  (3)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课文,谈谈自己读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

  (三)学生对学、小组群学并交流: 

  1:探究性品味文中“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1) 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2) 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3) “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朗读这三句话时重音放在哪  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4) 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5)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2:教师让学生交流学习答案,各小组展示学习效果。教师指导、补充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和不足。

  (四)  教师指导学生独学、对学及小组学:

  1: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教师指导: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作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有同学喜欢,也有同学不喜欢。教师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的              

  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针对性要强一些。

  2: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爬上石架,吧“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指导: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3)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教师巡回听取学生发言,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发言予以指导。然后各小组推选学生准备在班上交流。      

  (五)小结与作业:               

  (1)教师先让学生谈自己学完本文后的收获。无论内容、语言、结构各方面都行。

  (2)教师小结:本文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声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做人也好,做学问也罢,如果能像本文作者那样,不断思考,因事推理,你的思想将会闪现理性美的光芒,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3)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给本文的故事设计一个新的结局。

  提示:假如杰利没找到我的亲人

  杰利在途中劝说伙伴门一起回来帮助“我”

  杰利和父亲始终没有来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冒险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脱险

  启示:感悟化整为零给人以战胜艰险的信心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3

  (板书:我听见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考一考大家,黑板上的这个句子,缺少了什么?

  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标点!

  师:这里加何标点最为恰当?为什么?

  (生疑惑,但众说纷纭)

  生1: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

  师:似乎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叹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感叹句。

  (底下学生谁也不服,引起争辩)

  师:不要着急,我们到文章中找到这个句子。

  (生发现文中答案是叹号)(部分学生仍然不肯接受)

  师: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虑,探究一下用叹号的原因。

  (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希望从中找到答案,片刻开始举手发言)

  生3:老师,我发现这是小亨利在爬悬崖过程中,进退两难之际的心理活动。

  师:看出了句子出现时人物的处境,哪个同学能深入谈谈当时亨利的心理状态?

  生4:“我”当时已在啜泣,又恐惧又疲乏。

  生5:还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师:可能当时有人在,情况还会不大一样,同学们能不能结合当时的环境谈谈。

  生6:那时开始暮色四合,周围变得苍茫、昏暗,又非常寂静。

  师:说得多好呀,在这个时候“我听到杰利和父亲的声音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

  生7:得救了!肯定十分欣喜,激动。

  师(满怀激情):这种景象就像茫茫大海里的一个落水者,他在绝望之中看见了

  远处渐渐驶近的一条般,肯定会冲口而出:船!此时该不该用叹号?

  生(恍然大悟):该!

  师:通过对一个小小的感叹号的分析,我们捕捉到了那么多的信息,今天老师就

  是要教给大家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读书方法。接下来,我们还是从感叹号

  入手,看看这些感叹号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深意?

  生8:我找到一处感叹号“嗨,我们现在就去吧!”这里用叹号是因为,同伴们

  在号召杰利一起去爬悬崖,是一个祈使句。

  师:说得挺有道理,还能想得更深吗?

  生9:对小伙伴们来说,爬悬崖也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师:你的意见是这处标点不仅仅是一种呼唤,也反映了说话者当时的心理活动是

  吗?

  (生点头)

  其它同学能不能设想一下听话者当时的心态?

  生10:我想听到这句话的人肯定惊心动魄。

  师:为什么?

  生10:课文第四节写着,“我”小时候是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母亲也时时告诫“我”

  不要去冒险。听到小伙伴们的挑衅当然心惊肉跳。

  师(带头鼓掌):非常精彩,看来同学们的潜力是无限的,这样吧,我们小组合

  作起来,去找另外用感叹号的地方,按刚才的方法去刨根究底,到时交流。

  (生自觉分组,热烈讨论)

  师:我看大部分小组都已准备妥当,现在能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了吗?

  生11:老师,我代我们小组的同学说说那句“来呀!”的理解。这是好朋友杰利

  对我的鼓励,也是一种激将法。让“我”不要做胆小鬼。

  师:言下之意?

  生11:你不来就是胆小鬼。

  (其它同学会意一笑)

  生12:我说那句“我来了!”面对他们的挑衅,“我”下了决心,似乎宣称“我

  不是胆小鬼,虽然体弱多病,但还是很要强的。

  师:这个性格也促使我后来战胜因难,爬下了悬崖,对吗?还剩最后一处了,哪

  一小组的同学来?

  生13:我们都觉得这个“再见!”跟平时的招呼没什么区别,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师:是这样的吗?提示一下,你们看这里主要从谁的角度出发,用上叹号的?

  (生似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几个学生举手发言)

  生14:如果从听者的角度出发,好象被人抛弃了,所以同伴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听在心里却如雷贯耳。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可以怎么说?

  生15:你一个人呆着吧!

  生16:我们不管你了,你这胆小鬼!

  (生哄堂大笑)

  生17:我补充一下小亨特当时不仅被抛弃了,还受到了嘲笑,讽刺。

  师:当时我再也无法往上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小伙伴们却轻描淡写地

  说了一句“再见”就离我而去了,以致我又惊又怕地被困在崖上,直到父亲

  和杰利出现为止,这段时间我是完全陷入困境了。

  那我后来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板书:陷入困境、走出困境)

  生18:在父亲的指引下。

  师:能再说得具体点吗?

  生18:父亲对我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

  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

  师:刚才这位同学把父亲的一长段话念给大家听了,能不能概括一点说?

  生19:父亲指点我最科学、最可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精当,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父亲刚看到我时说的那句话:“下

  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这句话给你什么感觉?

  生20:似乎与当时的场景不符。一般人看到儿子身处险境肯定会大呼小叫的,

  不可能这么平静,但这位父亲那么平静而且还说些无关紧要的话,真是不可

  思议。

  (一语既出,众人哗然)

  师:说得很有道理嘛,难道你们还有其它意见?

  生21:我认为刚才那位同学的理解不正确,当时父亲如果大呼小叫的话,对我

  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增添“我”的恐惧。说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也

  是为了分散“我”的注意力,有助于消除恐惧。

  生22:而且从文章看,这位父亲非常懂得教育孩子,他耐心地安慰我,鼓励我,

  让我凭自已的力量战胜困难。

  师(顺着此生的话锋):结果我不但顺利地从悬崖上下来了,而且产生了巨大的

  成就感,同学们,什么时候你会说“我很有成就感?”

  生23:自已通过努力,战胜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之后。

  师:如果父亲当时不是让“我”自已一步一步走下来的话,“我”会有这么大的

  收获吗?

  生:不会。

  师:通过对父亲看似十分平常的语言、动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位父亲确实十分

  难得。如果不去细细品味的话就很有可能突略这点。这里又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信息,除了先前分析过的标点之外,其实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值得我们好好

  赏析。你们还能试着举出几例吗?

  (生埋头看书,思考)

  生24:老师我发现这里的“啜泣”,用得很好,好像已经不单单是伤心了。

  师:那还可作何理解?

  生24:他走下悬崖之后的喜极而泣。

  生25:他被小伙伴们抛弃了,看到父亲好像要倾诉自已的委屈。

  师:历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脱险后的欣悦,当然还有对父亲的感激。开的

  头不错嘛。继续。

  生26:这里的心理活动很真实。刚开始“我下不来”是完全没有信心的,接着

  “似乎能办到”再到“顿时有了信心”,最后是信心大增。

  师:什么东西促使他的心理活动有层次的变化呢?

  生26:“我”的处境变化,我的心理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

  师:还有另外的地方吗?

  (生默不作声)

  师(提示):你们看这个“似乎”反映了人物当时怎样的心态?

  生27:不敢确定,跃跃欲试,小心翼翼。

  师:“我”经历了这件事后,得到的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从课

  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最后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28:我们碰到任何事情,都要着眼于最初,走一步,再走一步。遇到困难,

  不要畏难怯步,而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而后,会有战胜困难的

  快乐。

  师:一个小小的感叹号,一个“似乎”,一个“啜泣”已经够我们咀嚼、品味许

  久了,其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如果你细细去想的话,也能悟出深刻的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从生活小事中领悟道理的本领。这篇文章作者仔细地观察生

  活,感受生活,他从爬悬崖这样一件小事,告诉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踏踏

  实实克服困难的道理,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

  生29:以小见大。

  师:不错,这种以小见大,以事寓理,对作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于细微之

  处见精神“的写作手法。

  课文我们今天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谁

  还说过类似的话?

  生(齐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

  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师:作者在57年前学到的这个经验令他终身难忘,对我们同学来说肯定也是受

  益非浅。但同学们能否再进一步思考一下,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要

  有信心,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之外,还需要些什么?

  今天就把这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完成,写在课堂练笔本上。

  板书:

  于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细 陷入困境为者常成

  微 走一步,再走一步 行者常至

  处 走出困境

  见 (以小见大, 以事寓理)

  精

  神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4

  和学生共同学习完《走一步,再走一步》,感觉这课有得有失。得在学生结合实际对文章主旨的感悟,失在朗读教学环节处理不到位。

  由于时间关系,我的教学环节中的朗读训练不够到位。朗读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以读带讲,从读中悟,古人都总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宝贵经验。

  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在教学中也注意了朗读训练。在这篇课文中,“‘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大多数的同学能自己处理轻重缓急,注意到情感的变化。

  特别是几个朗读好的学生,读起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这是本文的朗读难点,要把那种哀求的味道,那种软弱地哀求的味道读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5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 )  训诫(jiè)    颤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晕倒 (yūn)   头晕目眩(xuàn)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课文记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这样一件小事仍然记得这样清楚呢?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最后一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结构层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4- 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23)走一步 , 再走一步

  ★两分法: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4.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问题探究

  1.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3.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4.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5.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7.写作借鉴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本文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四、课堂小结

  1.阅读这篇课文,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2.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拓展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6

  (说课)

  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

  二.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 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

  2."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

  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和最后一段中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步”含义相同吗?

  四. 小结和作业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50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句话的正面意义是提醒人们要宽容的地看待别人的评说,它的负面意思是说人们有背后说人的习惯。现在,我们从积极方面来谈论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欢谁或者对他持保留态度?并谈谈你的理由。

  父亲 慈爱。表现在教育方式上:①帮儿子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②巧妙的引导

  一次成功受益终生

  “我” 自卑—接受指导—自信

  杰利 关心朋友;贪玩

  内德等 贪玩,缺乏责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 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先小组内评议,评议的重点由两点:1)故事情节完整吗?2)有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然后全班交流。重点思考这些感悟恰当吗?如果没有感悟,问题出在哪里?感悟不恰当,如何修正。

  三、 齐读全文。自读并背诵最后一段。

  四、 小结(略)

  五、 作业:1、完成“自主测评”中的相关部分。

  2、修改并充实修改后的写作练习,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寄寓文中的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获得正确面对困难的有益启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或难读字的字音;学习运用下列常用词语。

  字音 闷热(mēn)        玩弹子游戏(dàn)     不能动弹(tán)      全身颤抖(chàn)

  着眼(zhuó)         卜卜乱跳(bo bo)     连攀带扒(bā)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lín xún)

  常用词语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3.让学生尝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获益的学习方式。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本案例设计试图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这篇文章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悟得更深刻些。

  三、教学过程 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学习活动分三个环节。

  (一)学生自读课文,交流阅读感想,提出疑难问题。

  自读目标呈现:①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②初步体验“我”小时候历险经过,感受对待困难的态度与方法。回答: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最大的启发或感想是什么?③发现问题,回答:你觉得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学习障碍预测:①朗读过程中对多音字字音准确性的忽略;②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主动性的丧失。

  教师帮助对策:①自读前呈现本课难读的多音字;②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安排课前预习,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③必要的鼓励。

  (二)整合师生问题,教师必要引导,学生深入体悟。

  学习效果期待:这篇课文的重点内容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文章充分描写“我”在悬崖上的恐惧心理和绝望处境,是为了说明“我”当时面临的困难的巨大程度;而这么巨大的困难最后在父亲的指点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终于被战胜,化险为夷。“我”经历了极度的恐惧后又体验了成功的极大快乐与激动,这种大悲大喜的心理变化过程才使这件事成为“我”终身难忘的记忆,才使“我”在以后的回顾中悟出了终身受用的“人生经验”。学生只有进入故事情境,充分感受“我”的心理和“我”走一步再走一步终于到达目的地的过程,才能深刻体会文中的生活哲理。假使“我”的遇险脱险的经历能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想起“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那是达到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最佳效果,对人生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

  学习障碍预测: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教师帮助对策: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重点问题和引导方式、引导内容先拟:

  1.对“我”为什么被困在悬崖的岩石架上及当时心理的关注与体会

  引导方式:让学生细读课文,就引导问题,筛选重点语句读读议议,调动学生的生活前经验去体会想像“我”的处境和心理;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二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三是关注“我”被困时的心理,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说说对“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这两句话的理解(极度紧张恐惧,以至连自己哭了都不知道;认为“绝对”不可能爬下悬崖,因为“会摔死”,近乎绝望)

  2.对父亲的态度、做法及意义的关注和探究

  引导方式:用假设情境激活思维,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或“假如你是那个父亲,将怎么办?”等,在学生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关注文中父亲的态度、做法,探究其意义。

  引导内容:一是关注父亲的态度(安慰与鼓励,如父亲找到“我”时的第一句话);二是关注父亲的指点“我”下悬崖的方法(将困难分解,“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三是关注“我”下悬崖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及脱险后的心理感受(探究父亲这样做的意义)

  (三)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自由言说,内化所得经验。

  1、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你认为你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现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你有没有需要大家帮你想办法解决的困难?

  2、假如你是杰利,将怎么办?

  四、教学活动片段

  师:  在自读提问时,有同学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父亲不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让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现在我们假设一下:假设你是那个父亲,你将怎么办?

  生1: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看到我儿子卧在悬崖上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我会害怕得不知所措,连忙打电话给警察,让警察来救我的儿子,然后对儿子说:“不要怕,警察叔叔一会儿就来,你再坚持一下!”(众人大笑)

  生2: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么伟大,教他走下来:万一他一害怕,摔下来怎么办?我只会自己慢慢靠近孩子,小心地把他抱下来。

  生3: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也很可能会自己爬上去把孩子接下来。但我知道那是不对的,这样对孩子是不会有好处的。所以我只能选择让孩子自己勇敢地从悬崖上慢慢走下来,不断的给他鼓励,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地下来。

  生4: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不会自己爬上去救他。我要鼓励他自己去战胜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去克服眼前的一个个难关,最后到达胜利的彼岸。当然我也会为他照那束光,让他明白,前方总有希望,在他遇到困难时,他的父亲总会支持他的。

  师: 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都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不过,我比较赞同后两位同学的意见。你们不但知道文中的父亲怎样做,而且能深刻地理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好!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父亲上去把他抱下来,那么“我”以后碰到困难时会怎样?如果没有父亲的鼓励和指点,“我”能不能获得让我一辈子受用的“人生经验”?

  …………

  生1:假如我是杰利,我不会抛下朋友不管,我会尽力帮助他从崖壁上爬下来;即使我没有那个能力,我也会马上跑去叫大人来帮忙。

  生2: 杰利没有“抛下朋友不管”,虽然他和大家一起走了,但他对“我”不放心,心里还一直牵挂着“我”,爸爸能找到“我”,肯定是杰利带来的。

  生3:假如我是杰利,如果我们去爬悬崖,因为知道他身体不太好,所以我会跟在他后头,帮助他爬上悬崖,让他对自己有信心。在往下爬的时候,我非但不准许别的同伴嘲笑他,还会让这些朋友一起鼓励他。

  生4:如果我是杰利,我会在大家决定把他丢弃在一边时,劝大家想办法营救他,一边营救,一边让一两个人去通知他的父亲。

  师: 同学们说得很好,从中能看到同学们身上有一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对同学、对朋友有一颗爱心。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困难,我们才失去信心,难以办到;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信心,有些事情才显得困难,难以办到。”当我们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多鼓励他,帮他树立信心,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设计反思

  1.关于本课的教学重点的确立。以认知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把情感目标当作一种附属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则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文字浅显,哲理性强)和它所在的位置(以人生为主题的第一单元),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2.关于本课的教学形式的选择。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本文的教学目标 决定了应该选择学生自主阅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3.关于本案例的具体编写问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设计,必定带来教师思考重点和备课方式的改变。过去的备课,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考虑的是怎么导入  ,设计哪些讨论问题,怎么结尾。这样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为核心的线性流程。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思维不会依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思维流程运转,只要断开其中任何一环,教学流程就不再顺畅。本案例在教学过程 的设计和具体写法上试图进行突破,但很不成熟,还有许多矛盾和遗憾。

  六、教学资源汇编

  (一)练习题设计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1-6自然段)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7-15自然段)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16-22自然段)

  2.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3.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二)相关资料

  1. 学生范文

  勇敢些,再勇敢些

  这篇作文是厦门一中初一年级学生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进入情境“亲临亲历”的优秀习作。作者将自己假设为亨特的好友杰利。

  我和内德他们走出了森林,可是,我人在向着回家的方向走,而心总想回到小悬崖上的亨特身边。我不停地回头,真希望看到亨特下了悬崖,向这里跑来。可是,我的身后只有我的影子。

  “嗨,杰利,还在想亨特吗?跟他呆久了,你也会成为胆小鬼的!哈哈!”内德说着,其他人也笑了起来。我会变成胆小鬼吗?还是回家吧,亨特他一定会回来的。

  正在吃晚饭时,莫顿叔叔急冲冲的进来:“杰利,你知道亨特在哪儿吗?”“亨……亨特,他还没回去?……我不知道……莫……莫顿叔叔。”我结结巴巴地答道。“哦,是吗?”莫顿叔叔用怀疑的眼光看着我,我顿时慌了。

  莫顿叔叔走后,我急匆匆地拿起手电筒,向森林里小悬崖的方向冲去。森林里的夜色很美,可在我心里,现在的美景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亨特的安危。

  “亨特你在哪儿呢?”

  “杰利!快救我!”

  亨特的声音带着恐惧,带着哭腔,在颤抖着。他哭过了。他饿极了。他累坏了。瘦弱的身影蜷缩在石架上。这都怪我。

  “亨特,呆着别动,我上去!”

  “……”

  这悬崖就像随意堆叠的一堵堵石墙,我爬起来并不吃力。不多时,我就来到了亨特的身边。

  “杰利!”亨特十分激动,声音古怪地结巴着,就像我们已有几十年未见一样。他的手死死地抓住我,身子死命地往里靠。

  “亨特别着急,抓住我的手,眼睛不要往崖底看,勇敢点,我走一步,你走一步,明白吗?”

  “嗯。”

  “现在你把左脚踩在我踩的这块岩石上,再将右脚移到左脚边”,“很好,很好,再跟我将左脚踩在左下方的大岩石上,勇敢点,再勇敢点!”

  一切很顺利,没多久,我们就在悬崖下了。亨特抱着我,将身子全挂在我身上。

  这时,边上的树旁边出现了一道人影,是莫顿叔叔!他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得格外灿烂,笑眼里闪着泪光。

  2.同题诗歌

  走一步,再走一步

  吴强

  (一)

  溪流再走一步是江河,

  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

  走一步,再走一步,

  天地就将不一样;

  (二)

  深秋走一步是寒冬,

  寒冬再走一步就是春天。

  挫折走一步或许还是失败,

  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

  (三)

  咫尺天涯路,

  第一步往往很难迈出。

  于是就没了下一步,

  于是就没了路……

  (四)

  路尽天绝处,

  不妨尝试再走一步。

  万水千山,

  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8

  (说课)

  人教版教科书“七上”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作品.这篇文章编在“人生”主题单元,编者的意图显然是希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进而热爱生活、体味人生。

  初一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 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观照生活、感悟人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其中,区别“走一步,再走一步”与“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两句话的异同是难点。

  新课标还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自己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综合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走一步,再走一步(简案)

  目标:

  1. 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和口语表达)

  2. 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 言之成理地品评人物(感受/理解/欣赏/评价)

  4. 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

  重点语句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以一个“小事不小”的故事引入)

  二. 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到黑板上板书生字词.

  2. 获取重要信息: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原因是什么?文章写于什么时间?

  •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

  •文中的悬崖是什么样的?(位置\地势\高度)

  •“我”是怎样爬上悬崖的?又是怎样从上面下来的?

  •“我”脱险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感觉?

  3.复述故事情节,要求详略得当。(重点是脱险部分)

  4.齐读最后一段.

  三.探究感悟

  1."我"脱离险境的过程中,心理有什么变化?

  2."父亲"是怎样帮助"我"脱险的?你还能记住“父亲”说过的话吗?

  3.文中的“一小步”应该怎样理解?“所要到达的地方”是什么地方?文章的题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它和最后一段中的“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步”含义相同吗?

  四. 小结和作业 

  任何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不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成功的希望.即使我们这样小小年纪,也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碰碰的经历.你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困难吗?到底是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呢?请你把它写出来,500字左右。品味一下,这段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交流、分享.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俗话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句话的正面意义是提醒人们要宽容的地看待别人的评说,它的负面意思是说人们有背后说人的习惯。现在,我们从积极方面来谈论一下课文中出现的人物。

  问题:你喜欢文章中的什么人?你不喜欢谁或者对他持保留态度?并谈谈你的理由。

  父亲 慈爱。表现在教育方式上:①帮儿子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②巧妙的引导

  一次成功受益终生

  “我” 自卑—接受指导—自信

  杰利 关心朋友;贪玩

  内德等 贪玩,缺乏责任感;幼小,崇尚勇敢

  二、 交流上节课的作业 。

  先小组内评议,评议的重点由两点:1)故事情节完整吗?2)有没有对生活的感悟?

  然后全班交流。重点思考这些感悟恰当吗?如果没有感悟,问题出在哪里?感悟不恰当,如何修正。

  三、 齐读全文。自读并背诵最后一段。

  四、 小结(略)

  五、 作业 :1、完成“自主测评”中的相关部分。

  2、修改并充实修改后的写作练习,工整地抄在作文本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9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讨论《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学生很多都是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自己的孩子克服困难,不但让孩子体会了成功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没有这样的父亲,我要是这个儿子该子该多么幸运。我看讨论得差不多了,正准备进入下一个讨论“你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时,一个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是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一般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是大家批评的对象。因为他们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这种没有同情心的人,是我们所不齿的。不过,我还是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什么?你喜欢他们什么呢?”“我喜欢他们勇敢,他们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他们为了自己达到目的,敢于舍弃。”“哦?他们敢于舍弃什么?”“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认为他们四个没有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但是,老师,你们有没有想过,第一,那四个小伙伴并没有要求‘我’和他们一起去爬悬崖,第二,他们也有自己的任务,就是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第三,如果他们都去帮助‘我’了,有可能,他们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不能下来。还有,现在的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谁没有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部分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还是十分坚持。“那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不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强者,所以,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呢?”“并不是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没有要求讨论,一场辩论赛就已经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种氛围。这才是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如果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过来吗?如果你去应聘一个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因为同情别人而把这个位置让给别人?如果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什么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虽然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没有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都是事实,有一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至少是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引导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坚持己见,但已经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是很佩服王寅的!一是他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而是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如果平时不动脑筋是说不出来的。!”王寅的脸上明显的放松了许多,甚至有了一些得意的神色。虽然他极力掩藏。“今天,其他同学表现也不错。在这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做出‘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一个是大雁的故事。说是每一个大雁的雁队中,如果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是受伤,这个雁队一定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有的突发事件和困难,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第二个故事是一个测验:一个外国女士到了中国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一个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一个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自己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出来,如果没有拉出来就会被海水淹死。听完要求以后,其中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首先奋力一拉,他的小球出来了,5秒,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完成。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中国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国家都做过这个实验,但其他孩子都是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全部被淹死了。只有你们真正完成了这个实验!你们真是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发生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充分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作为老师,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什么我们总是想着要他们“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但是,学校既然是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认为,潜移默化比较好,如果是生硬的说教是不会有什么好效果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 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 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心理描写、言语描写等,体会它们的好处

  2.多角度地理解课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 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1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1.读准字音,积累词语如训诫、嶙峋、迂回、小心翼翼等

  2.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朗读、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课文,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重点难点】

  1.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设想】

  1.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2.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经历的是怎样一件事吗?

  2.读一读,写一写

  蕴含(yùn )  训诫(jiè)    颤抖(chàn )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晕倒 (yūn)   头晕目眩(xuàn)

  二、整体把握

  1.检查学生自读效果,默读速度,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约1500字,4分半钟看完。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爬山的原因?

  ★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我胆子小内向,其他四个活泼、勇敢。

  ★“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我”是怎样爬下悬崖的?当时“我”的心理状态又是怎样变化?

  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因为“我”从小比较胆小,父亲为了锻炼“我”的胆量,教育“我”如何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2.概述课文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课文记述的是五十七年前的事,为什么过去了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这样一件小事仍然记得这样清楚呢?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最后一节)。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结构层次

  ★四分法: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经过(4- 15)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结果(16-22)父亲指点,摆脱困境  

  启示(23-23)走一步 , 再走一步

  ★两分法: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4.朗读训练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三、问题探究

  1.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看见了。”我说。

  父亲说:“下来吧,晚饭做好了!”

  2.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前面提到的两个“啜泣”与奥运会刘翔、王义夫等运动员获得冠军后的“啜泣”是否相同?

  3.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4.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5.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6.“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7.写作借鉴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本文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

  四、课堂小结

  1.阅读这篇课文,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2.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3.拓展延伸

  《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课后小结】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掌握灌、峭、嘲、纳、翼、遥、攀等7个字。

  2.能力训练: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情事论理及其评略安排,注意学习和运用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终于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论理及其详略安排。

  2.教学难点 :记叙文中如何以实寓虚,即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我”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坚毅精神。

  三  教学时间:共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点提示1、2、3。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弱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对我们同学一定有所启迪。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五、作业 

  (l)朗读第三部分。要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2)搜集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警句,准备交流。

  (3)思考课后练习二、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2.领会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结、交流(说话训练)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七、谈话、议论:

  (l)“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2)交流搜集来的名言警句。

  (3)图片:司马光砸缸

  小马过河

  要求口头简述他们当时心理和从中得到启示。

  八.课外完成下列作业 :

  ①课文后练习六

  ②作业 本五、七、八、九。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3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采用读议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  

  多角度解读课文和品味语言;  

  情感与价值: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材分析: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讲的是作者小时侯一次在  

  小悬崖上的遇险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同时,这篇文章在结构线索、起伏照应、心理刻画等方面都非常有特点,语言简练流畅、含蓄委婉。因此,教学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正体把握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讲述的人生哲理。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学到一些写作技巧。  

  一、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学习上的,家庭中的与人相处时的……,面对这些,你怎么办呢?其实,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需注意的:训诫(jiè) 迂回(yū) 啜泣(chuò) 纳罕(hăn)

  头晕目眩(yūn) 颤抖(chān)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字词积累> 

  三、默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1、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 

  2、 故事发生的时间? 

  3、 爬崖的孩子有几个?有名字的是谁? 

  4、 那座悬崖有多高?石架有多高? 

  5、 孩子们为什么去爬悬崖? 

  6、 “我”为什么不下来? 

  7、 “我”最后是怎样下来的? 

  <本环节的设计所针对的是我所授课的初一学生,听课、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效率差的问题。同时也为复述课文作准备。> 

  四、复述故事情节: 

  复述时将全文分为两部分:①冒险。②脱险。 

  要求:①尽量完整。②详细得当。③生动具体。 

  在复述过程中由多个学生重复复述,要求逐渐提高。让学生在复述过程中,体会记叙文的记叙顺序详略安排,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故事情节的前后铺垫、呼应。 

  <本环节的设计的目的是多方面的:1、进行口语训练。2、引导学生体会记叙文写作的特点。3、熟悉文章内容,为研讨主旨作准备。本环节参与复述的学生有限,其他学生可通过听复述和找毛病,作补充的方式来参与> 

  五、主旨研讨: 

  ①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②“我”在走下仅几米高的悬崖后,为什么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③结合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④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在主旨研讨上,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独特的意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主,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一、 再读课文,赏析文中的精彩语言。 

  文中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到精彩?为什么? 

  <本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感悟力> 

  二、 多角度阅读,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 

  1、讨论: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对于复杂人物,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2、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章,学会

  多的从一篇文章中获得知识和感悟。> 

  三、讨论:你在生活中曾遇到什么困难?当时你怎样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这个环节主要是强调文章主旨以及学以至用> 

  四、补充阅读:读课后汪国真的小诗,谈谈你的理解、感悟。

  <本环节是扩展阅读> 

  五、作业:小作文: 

  由生活中的一个小事得到一个经验,感悟一条哲理,你有这样

  经历吗?写一写你的故事。 

  反思:

  本课完成较好的任务: 

  1、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2、对记叙文六要素及记叙顺序的强调。 

  3、精彩赏析环节学生参与性强,思维灵活活动。 

  4、本课中对学生口语训练基本到位。 

  5、拓展题确实使学生得到开拓。 

  出现的缺点和问题: 

  1、复述环节参与学生有限,而且复述中总有遗漏。 

  2、在课时安排把握上比较困难,由于学生积极性太高,在两课时

  内完不成任务。 

  3、由于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把握不够深刻、准确。 

  4、拓展作业很受学生语言和写作水平的限制,不够理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4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

  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略)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2、培养学生“换位”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树立学生面队困难的勇气,学会对待困难,化整为零,着眼于目前的困难,踏踏实实的生活。

  教学重点:

  整体、准确地把握我爬山、下山的心理变化历程。

  教学难点:

  树立学生勇于挑战困难,脚踏实地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解决文章的生字的读音、解释。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与探究法、质疑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学习过程设计:

  学习环节 教学设计意图和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故事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

  三:课文的深化、迁移、扩充。

  四;说说

  五:作业

  讲解大象等高大动物一生都只能站着,他们生病的时候是靠别的大象夹住的。

  还靠自己的忍耐和斗志。

  1、纠正读音。

  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

  事?

  归纳: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完成)

  57年前,费城的一个七月,因为天气闷热,玩腻了,我与伙伴爬悬崖,我被困在悬崖中,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顺利走下悬崖的故事。

  3、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在我是一种困难,在别人的眼里是不是困难?为什么?

  老师帮助挖掘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忧郁、恐惧、恐慌、绝望

  板书:(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原因造就)

  板书:

  走一步:信心顿增

  再走一步:信心大增

  走下悬崖:产生巨大的成就感。

  4、作者克服困难的秘诀是什么?

  5、再理解课文的标题。

  化整为零的方法,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6、运用第10页的词语,写一则自己遇到困难的故事。 思考:大象战胜这一身体局限除了靠集体,还靠什么?

  1、朗读课文

  2、回答或描述,可以用书上的原话进行描述。

  学生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概括文意。

  3、朗读课文导语部分。

  4、读课文的1—7段。

  回答:不是困难,因

  为我身体有病,不敢冒

  险。

  5、请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

  忧郁、心惊肉跳、哀求、

  哭泣、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死的。

  6、我是怎样克服这个

  困难的?读18—22段

  7、讨论:克服困难的

  秘诀。

  自信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8、你从这文中学到了什么?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精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6

  湖北省通城县城北中学  黎智慧

  【教学构想】

  现在的学生,都拥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该如何面对呢?是积极进取,还是踟躇不前?为此,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成功的信念,学会找寻解决困难的方法;引导他们在感知和体验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并从中受益,以便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本文的相关内容与学生固有的信息储备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刺激和丰富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 首先布置预习。

  从两个大的方面引导学生预习:①请同学们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问题。②用笔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2.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准备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①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③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重点段落,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感情。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体验反思: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可吸纳和构建的平台。

  3.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人生经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 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难点: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过紧张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张害怕的往事。(用提问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八岁时经历的一件事,看看他是怎样战胜紧张与害怕的。

  二.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1.  小悬崖壁上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 从这件事上学到了什么经验?

  (先读最后一段,进一步设疑激趣,让学生抓住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来领略全文)

  三.   速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请学生简要复述故事。

  2. 将叙事部分分成两个层次。

  (这一环节要培养学生静心研读文本的习惯,训练学生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   请一生读课文第一层次,其他学生听读思考:

  1. 为什么小朋友的提议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2.什么促使我又跟着他们跑呢?

  3.  爬悬崖时其他孩子的动作是怎样的?我又是怎样的?找出动词,进行对比。

  4. 找出我爬悬崖时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互动,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五.   表演朗读父亲和亨特的对话。思考:

  1.“我”最初是怎样的心理,随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想一想:下来之后,我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会对杰利说什么?

  4.我究竟在“战胜困难,战胜自我”时学到了哪些经验?

  (这一环节通过品读父亲和“我”的对话,让学生融入故事,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无形之中解决难点)

  六.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理解这一段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一句中“岩石”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2.“那最初的一小步”一句中“一小步”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3.“自己所走的路多么遥远”一句中“路”的象征含义是什么?

  七.写作训练

  将自己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一事写成小文章。注意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七.   作业布置。

  八.   【板书设计】

  【教学小故事】

  教学本课时,按预设的引入流程,应该是学生说自己紧张害怕的经历,可当我一走进教室时,发现教室竟然坐满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我改变了主意,把主人公变成了自己,假意说:“今天没料到教室里多了几十双眼睛盯着,老师紧张,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怎么办?”学生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纷纷给老师支招,气氛相当热烈。最关键的是解决了本课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紧张害怕时,应该用怎样的心理去面对?有了这样好的引入,学生们设身处地,结合文本情境回答问题非常到位,思考极为深入,精彩的个性化理解频频闪现,课后教学反馈证明这堂课确实较成功。

  上一篇:鄂教版八年级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有讲有练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6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篇17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是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各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情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和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所以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并小结出怎样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14~22自然段,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并且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以及两个“啜泣”的细节进行品析。3、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了解中美教育的区别并从中悟出生活的哲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朗读品析有关重点段落

  五、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代史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吗?当时的红军战士面临国*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硬是用一双脚板边打仗边走路,一步一步从江西瑞金走到了陕西延安。同学们,二万五千里啊,放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红军战士们,却用坚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将学习新学期的第二篇课文,课文中的“我”也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又是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见课件1)

  (二)指导复述:

  1 学生默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见课件2);

  2 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板书课题)。大家想想,这个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师:对。那是父亲对谁说的?

  生:(齐)对儿子说的。

  师: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生:父亲在儿子困在半山腰的时候说的。

  师:请一个同学将刚才的内容来个小结?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既不能上也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师:他说的很好。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说出来,好像有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下面,我们来给这个事件配上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让它更加具体。

  (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完整的复述了故事的情节)

  师(小结):他说得很好。同学们,刚才老师教你们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具体运用。

  如果,老师一开始说,要大家复述课文,很多学生可能不会这样熟练的说出来。现在,这么长的一篇文章 ,老师利用文中父亲教儿子的方法,一步步分解,最后完成,多么容易啊。在复述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要这样,先抓主要的人物与事件,再配上时间地点等具体的东西。大家完成的很好,我们应该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化整为零”的好方法。你们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学生就会体会到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朗读品析:(14~22)

  1 朗读课文,独立思考(要求学生根据思考题在课文中进行打记、批注。)(见课件3);

  (1)亨特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呢?因为我认为父亲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对孩子进行诱导教育,帮助孩子创造了一个“奇迹”。

  (2)课文中对“我”的描写最突出的部分是什么?(心理描写)

  我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我觉得课文中的“我”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们刚刚跨入初中大门,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很陌生,而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肯定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困惑。认真反复地朗读品析心理描写这个环节为今后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借鉴。

  2 分组讨论:(第1题分给1~3组,第2题分给4~6组)

  在讨论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对各自的观点进行分析、整合,并且小组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讨论后,要进行全班展示。

  3 结论展示:(见课件4)

  (1)亨特爸爸是一个爱孩子(寻找孩子,很有耐心)、善于诱导教育孩子的人。他将一次孩子生命面临的危机变成了一次促进孩子成长的良机,让他病弱幼小的孩子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对那时候的亨特而言,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当时他认为自己“下不去”“会摔死”。由此可以看出中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假如中国父亲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呢?由此展开小小的讨论。

  (2)心理描写:恐惧(头晕目眩)——绝望(绝对、啜泣)——麻木——迟疑(尝试 小心翼翼)——自信(信心大增;成功:巨大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4 小结:

  这个环节是基于朗读的品析,所以对课文中的几处细节(特别是两处“啜泣”)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我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范读,以提升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

  (四)表达感受:

  1、学习完课文后,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对课文的感受,这句话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

  2、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提供一个范例(见课件5)。如:我多年来坚持阅读教育理论书籍,并且做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发表了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有同事问我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姚明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头,学会鼓励自己。

  3、我展示以上的例子后,让学生默读例子,然后再仿照这段话说话,让他们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生活哲理。

  (五)课堂小结:(见课件)

  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想到“走一步,再走一步”,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文中的父亲就是用这种实际的教育方法教育了“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别人,特别是经验比你更丰富的人,前面的风景更好,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才可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但也不要完全依赖别人,更不要总是被别人抱着走、牵着走,只有自己走出来的路,才是最美丽的风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定不要漠然“置之”,哪怕你只有一点点能力,也应多加关心、帮助别人,一人献出一点力,一人献出一点爱,那就是团结的力量,那就是大爱。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激励自己前行,相信你自己,你是最棒的。

  六、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运用情景导入、层层诱导、讨论交流、提供句型等教学方法,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附教学反思,附课件:

  教学反思:

  上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处理的比较成功的。

  1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我认为一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教材编者是有明确意图的。意图在哪里呢?就在单元提示,课前提示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就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寻找到教学要求,并结合我班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的。如果不能从教材本身寻找确定目标,则课堂要么是面面俱到,要么是无的放矢,不能做到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2 充分的将课文内容融汇到教学过程中。整堂课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但是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段了不起的经历,在五十七年后的亨特看来还是一段“永远忘不了的经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走一步,再走一步”实在是太重要了。每个人都是在尝试、坚持中成长、成熟、成功的。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对“走一步,再走一步,就是成功”的生活哲理有更深的体验,我在复述课文、朗读品味的环节中也是按“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思路对学生进行诱导的。在“表达感受”环节中,我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学生提供范例,让学生具体、充分感受“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巨大魅力。

  3 这篇课文让我看到中美两国教育方法存大的差异: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的中国,家长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与莫顿、亨特父亲的方法不同,也许是搬梯子,也许是打110、119,问题很快就能解决。但是这种解决方式不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痕迹。美国十分注重鼓励孩子自主、尝试、创造,这也是美国科学技术至今领跑全球的根本原因。反观我国解放后的教育,连一个诺贝尔奖都拿不到,连钱学森先生逝世前也感到十分遗憾。因此,我在教学中也开始诱导学生尝试、创新,尽管效果不一定很好,但长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我同时也想让孩子们理解父母亲,他们有时候让你自立,比如洗衣服、做饭、独自出门都是爱你的一种体现。

  以上说课多有不周敬请评委及各位嘉宾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走一步,再走一步》导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8301128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