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2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9、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歌曲播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引读: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能够说明喜欢的理由;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c人称的恰当运用。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明确: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2、品读赏析:

  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

  ①“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突出“泛滥”)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突出“埋葬”)

  ③为什么说“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为什么说“我是土地的族系”?

  3、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 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拓展延伸:

  ①课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②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③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情感,写一篇小短文。

  ④“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3、    情境导入  

  4、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5、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6、    整体感知

  7、    范读

  8、    学生自读

  9、    品读精彩语句

  10、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11、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2、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3、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4、       明确该词的本意;

  15、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2、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4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5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  )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思考题: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    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录音机等。

  教学方法:整体感悟与体验

  教学过程 :

  3、    情境导入  

  4、    导语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5、    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6、    整体感知

  7、    范读

  8、    学生自读

  9、    品读精彩语句

  10、       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11、       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12、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13、       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14、       明确该词的本意;

  15、       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1、“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6、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8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流程:

  一、导语 :首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学们听过歌曲有何感受?(学生可随意发言,之后教师总结导入  )是的听过歌曲后,歌声中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知识检测

  1、注音:炽痛( ) 泛滥( ) 嗥鸣( ) 怪诞( ) 亘古( )谰语( ) 蕻( )

  汉字:gǎo头(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词:炽痛 泛滥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

  2、作者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在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说说你听完本文后有何感受?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此点一下文章的结构。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 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这一标题比较独特,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

  四、研读、揣摩

  1、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读揣摩

  此处学生答案可能不一,说得有道理即可,重点揣摩“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

  小组间反复品读讨论分析本段的精彩之处,可结合练习一,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对答得好的同学要予以表扬。

  教师对此作以补充总结(参考答案)

  (1)本段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3)本段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4)文章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2、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让学生将划出的语句反复品读加以揣摩,以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参考例子如下: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渴望回到故乡去的迫切心情。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5)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奉献一切的决心。

  (6)在故乡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没有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谁埋藏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藏他们!让埋藏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这正是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还有很多,学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归纳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人称的变化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借鉴。

  2、谈谈学过本文后你有何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谈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真正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沿着前辈们奋斗过的足迹发奋图强,用生命来热爱我们的家乡,用生命来捍卫我们的祖国。

  六、知识小结与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家乡永远是一个人灵寄宿之地,那么请你用一句五言古诗概括家乡在一个人生命旅途中的无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月是故乡明。

  2、扩展阅读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原来山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里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小苇坑占了小村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进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他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中那个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住的朗润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去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思考题:

  (一)《土地的誓言》和《月是故乡明》两篇文章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土地的誓言》一文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而《月是故乡明》是用怎样的写法打动你的?

  (二)作者在倾诉思乡、恋乡之情时,将其化为一种富有哲理性的人生思考,即“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你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三)文中最使你爱感染的是哪一段?为什么?

  (四)“月”作为作者思乡之情的依托,贯穿全文。请写出两句借月抒怀的诗句。

  (五)作者描写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所见到的月亮,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渗透了浓浓的情感。请你写一段描写月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

  (二)思乡之情是苦的,但是故乡生活的甜美却让人无限回味,感受无穷的幸福。

  (三)能够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即可。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

  (五)意境优美,情感充沛即可。

  七、作业 :1、学唱歌曲《松花江上》。

  2、摘录文中精彩的段落和语句在积累本上。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作者邮箱: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0

  课    题:《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       

  课    型:新授课

  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  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  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2

  端木蕻良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 、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 :一、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同时介绍背景,最好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二、扫清字词障碍

  怪诞 (dàn )   亘古(gèn )    默契 ( qì )    污秽(huì   )

  .            .                .               .

  炽痛 (chì )   嗥鸣 (háo)   谰语(  lán  )

  .              .             .

  三.教师表情朗读,让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理解抒情散文所表现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和爱国情感

  四.理解全文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详细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五、问题研讨

  1、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称呼,而后来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哪?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激动,就不满足于使用“她”,而改用“你”直接与土地对话交流,这在修辞上称作“呼告”/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中有类似用法。

  3、  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六、反复朗读,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句子,背诵出来,比赛看谁背的句子多。

  七、作业 

  1、  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

  2、  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3、  作文《我爱家乡的——》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3

  《土地的誓言》设计

  杨柳中心校陈楼初中     陈成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2、了解作者采用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的景象;3、培养学生眷恋故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及背景介绍

  1.直接导入

  2.背景介绍:

  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作的此文呢?——播放音频

  二、知识检测

  下面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两生上黑板注音,纠正后齐读。)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看课题,提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两遍课题,读后讨论根据课题,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这是        的土地?为什么要发出誓言?谁发出誓言,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板书)

  2、整体感知、品味情感

  快速默读课文,品味文章字里行间包含作者怎样一种情感?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归纳。

  爱”(板书)

  3、品读赏析

  解决问题

  现代文写作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很多,其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就是一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语段中描写作者家乡景色的语句。

  稍停,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2)从第一段描写中,你看到了作者家乡的哪些特有物产?用怎样的词语概括呢?

  学生用笔勾画,提名朗读、回答。

  (3)指一生读第二段中描写作者家乡的语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断。

  (4)第一段从东北的特有的物产进行描写,第二段呢?说出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

  (5)通过对这两段的学习,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美丽、丰饶”(板书)

  如此的土地,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感情呢?

  小组讨论回答。

  生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解决问题2

  4、展示 “九·一八”前后图片

  (1)请用简短的语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完成后,学生朗读。

  教师评议,给以表扬鼓励。

  (2)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誓言了吗?

  学生讨论回答。

  (3)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九·一八”之后的情景吗?

  学生讨论、交流。“凄凉、悲惨” (板书)

  解决问题3

  5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快速找出誓言的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

  (2)作者怀着一颗怎样的决心发出了誓言?“誓死保卫家乡” (板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讨论、回答。

  (3)用什么语气才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呢?

  小组讨论。

  学生齐读。

  6、小结:(教师结合板书)

  四、以歌曲总结

  下边咱们听一首歌曲《松花江上》,来进一步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4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张振芳  张春梅

  一、深情导入,营造气氛

  (课前播放《松花江上》,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音乐结束后,师导入。)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会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这就是《土地的誓言》。

  二、听读课文,述说感受

  师:听老师朗读课文,听读时请请勾画出生字词,注意老师朗读师的语气、语速和重音,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认真听读,不时圈点勾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文章很有震撼力,听后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②文章语言很有气势,不可阻挡。

  ③感觉作者的心在不停地跳动,好像是一口气写完的,或者说一气呵成的。

  三、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师: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建议用“这是一方____________的土地,表现在______________”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生齐读描写故乡的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这是一方美丽的土地,表现在“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描绘出作者多姿多彩的故乡,令人喜爱。

  ②这是一方富饶的土地,表现在“黑色的土地”“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金块”“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可见作者的故乡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③这是一方广袤的土地,表现在“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可见作者故乡广阔无垠,一望千里。

  ④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表现在“孤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故乡充满了神秘色彩。

  ⑤这是一方和谐的土地,表现在山雕、鹿群、马儿在奔跑,而“秋天,银线丝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和谐社会。

  (二)师:故乡真是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呀!读着这两段文字,我们眼前会浮现美丽、丰饶、神秘而和谐的故乡!体会一下,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应该用自豪的语气,读出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

  ②应该用喜悦激昂的语气,读出作者作为一个东北人的骄傲。

  ③应该读出层次感,有的地方要一泻千里,有的地方需要深沉舒缓。

  (此环节需要用实例来训练朗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细读课文,体味情感

  师:细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对家乡是无比的思念。正如文中所说,感情如同江河湖水决堤一样不可遏止,四处“泛滥”。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思念家乡。

  ②热爱、赞美家乡。

  ③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④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此环节的重点在④,投影在哀婉的音乐中展示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图片。)

  五、再读誓言,深化主旨

  师:作者的家乡如此美丽、丰饶,令人难忘,不能割舍。可是现在,土地上却充满着蹂躏,充满着掠夺,多少人背井离乡,多少人妻离子散!美丽和丰饶成为过去,神奇和活力也只能留在头脑中。面对这厚重的土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家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誓言?誓言中表达了哪些决心?

  (生找出并齐读誓言部分。)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作者想急切回归故乡。誓言说:“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②作者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誓言中说:“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③作者要为故乡解放,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宝贵的生命。誓言中说:“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六、走出课文,延伸情感

  师:列宁曾经说过“爱过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些一句与爱国主义有关的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简要说说理由。

  学生评说,教师整理:

  ①我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丹心”指赤红炽热的心,文天祥的这颗心与端木蕻良对故乡的炽痛之情感将永远激励我!

  ②我选的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想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我想选用鲁迅先生“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座右铭。尽管祖国处在黑暗中,仍然执着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这是对祖国何等坚贞、热烈的爱呀!

  师:同学们。黑暗已经过去,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中华民族正在走上伟大复兴,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需要在座每一位同学的努力和拼搏。最后老师把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部分语句送给同学们,愿你们铭记于心。

  (生齐读投影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过智,少年富则过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  新课

  有一部电影叫《未来水世界》,主要情节是陆地被海水淹没后人们为寻找陆地而展开的斗争。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人对陆地的向往。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 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让学生 感受歌中的情感,说说自己的感受,创设情境。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然后教师正音并进行肯定评价。

  自主研读与赏析

  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借此进一步把握作者对故土的激情所产生的基础,同时为自主学习创设一个”畅所欲言”的环境与气氛。

  2,教师抛出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 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二:

  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在研读赏析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探究与反思

  1,教师抛出一个问题;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2学生小组充分探讨交流后,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引导:

  结果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第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教师引导: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学生讨论明确: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它也表达可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3:学生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质疑研讨。

  4:学生反思本课的学习过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

  作业 布置: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你的家乡留给你这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作者邮箱: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6

  东山外国语学校 杨正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

  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2、整体感知

  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

  (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

  (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

  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可以投影)

  三、拓展延伸

  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篇17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初一现行教材第二单元第十课。本文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 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的品读是关键。

  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我有这样的教学设想:

  明确学习目标:1、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

  以东北富有个性的景物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用日本侵华给我们的民族带来的刻骨铭心的伤痛来警示和激发学生, “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借作者独具个性的语言感染学生,“位卑未敢忘忧国”。

  播放《松花江上》同时,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个性的景物,既而出现日寇铁蹄下山河破碎的场景:日寇占领我们的城市,打着太阳旗的队伍在大街上行进,残垣断壁,土地荒芜,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侵略者以杀戮我同胞取乐兽性大发的可憎面孔,我同胞惨遭杀害时那种木然的表情;日寇驱役我们中国人大肆掠夺我们的资源。

  我们的学生对那段历史没有太多的印象,用真实的画面叩击他们的灵魂,直面旧中国屈辱的历史,打动我们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引导学生联系歌曲《松花江上》理解呼告的手法,品味它表达的直接而急切的情感。歌曲更能高效快捷地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歌中“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这既是骨肉的离散的悲歌,又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警示。歌曲的播放,不但起到情感储备的作用,作为学习资源,我们要充分挖掘它潜在的价值。善于捕捉这些关键的语句,借助歌曲在表达情感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上,我有这样的设计:

  作者对关东原野的热爱,是炽痛的热爱。课文注释中,“炽痛”解释为:热烈而深切。我认为有些不妥。“炽”解释为“热烈”,可以。“痛”的义项也有“深切”但在这里应该解释为“悲伤”。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对关东原野是“炽痛”的爱?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这对下一步采撷精彩的语句进行评析,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我认为引导学生向书本置疑,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审视教材,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有自己的思想,体验到思想者的快乐,才能达到享受语文学习的境界。

  文章中的语言彰显作者浓郁的抒情风格和独特的抒情方式:是激情的倾诉,是浓烈情感的宣泄,读来荡气回肠。

  抓住关键词,提纲挈领,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的关键语句。有些语句容易理解,我们不需要下功夫研究。有的比较含蓄,更有力度,更有分量,字字敲心坎。这样的语句的理解和回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例如:

  通过学生自品---交流-----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品评文章的能力。

  如果说研读语句是采撷珍珠,那么通篇朗读应该是整体欣赏一件艺术品。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怎样处理轻重缓急,怎样宣泄作者的情感。可以采用把文章分一分,有领颂,有齐读。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朗读。作为拓展阅读,我们向学生推荐艾青的诗《假如我是一只鸟》。这首诗表达主题和《土地的誓言》一样。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比较一下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学生不喜欢抄写诗句。我事先用质地较好的纸张,收集了一些爱国诗句,做了几张书签。作为奖品,赠给在课堂上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制作书签,赠给自己的同桌。这样,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少了一点枯燥,多了一点思考;淡化了作业的概念,还有了人情味。互赠书签,交换了思想,感受的是关怀,带来的是互助双赢。

  教学设计

  略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8466128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