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精选12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1

  基础知识题 1.填空。 闻一多先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_________。2.解释下列词语。①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4.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参考答案:1.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  臧克家2.①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很不一样 ③充满正气,情绪非常激昂 ④(精神、精力)集中3.d

  4.c

  1.测一测你的注音速度 。

  衰(    )微(    )              赫(    )然             迭(    )起        高标(    )

  锲(    )而不舍  兀兀(    )穷年       沥(    )尽心血

  2.相信你肯定能给下列词语以合理的解释。

  弥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兀兀穷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下列给出的词语造句。

  潜心贯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会神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迥乎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反既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慷慨淋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冲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5.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7.学完本文对自己如何做人及如何做学问有什么启示?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shuāi wēi  hè  dié  biāo  qiè  wù  lì

  2.见课文注解  3.略

  4.(1)文言说法“作”起,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比喻的说法,找寻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3)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5)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5.“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用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前后呼应的两组词语。

  6.略  7.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卷

  一、给加粗字注音

  1.赫然(    )  2.迭起(    )  3.锲而不舍(    )

  4.潜心贯注(    )  5.校补(    )  6.浠水(    )

  7.群蚁排衙(    )  8.沥尽心血(    )

  二、解释下列加粗字

  1.仰之弥高(    )  2.锲而不舍(    )  3.兀兀穷年(    )

  4.迥乎不同(    )  5.无暇顾及(    )  6.目不窥园(    )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1.他正向古代典藉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    )

  2.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栽,争取民主!

  (    )

  3.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棵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    )

  四、简答题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分析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中的“说”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请用一句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些话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训练

  请以2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某同学的“言”和“行”,藉以反映其性格。

  参考答案

  一、hè  dié  qiè  qián  xiào  xī  yá  lì

  二、1.更加  2.刻  3.劳苦的样子  4.差得远  5.空闲  6.偷看

  三、1.籍  2.裁  3.颗

  四、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五、1.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2.选取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3.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的人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3

  思路综述:

  1.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2. 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 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教学难点 :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导 入:

  2001年4月29日,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 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 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 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

  (1) 第一、二自然段。

  (2)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

  (3) 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再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语句(略)

  (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 。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

  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明确:(略)

  2探究学习:

  (1) 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 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 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

  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1) (略)

  (2) 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 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

  。。。。。。

  3拓展延伸:

  (1)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 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

  (1) 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板书设计 ]: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作者邮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4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这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内容)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做什么 )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吹嘘,自诩xǔ )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精神食粮”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 “这”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准确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全身心的投入研究,执著寻求解救民族衰微的文化药方,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得的情景。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的,不是“不动”,而是在废寝忘食的“动”,用灯火“漂白了四壁”的动。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说明了“闻一多先生‘做’了,自己也没有‘说’”。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表明闻一多研究学术极专极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5

  张迎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二.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    锲    兀    沥    函    衙    赫     迥    窥     楷

  多音字:壳{  };斗{ }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五.问题研讨.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片段.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作者邮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此环节谈话导入  ,意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人物访谈的节目,我也让学生谈谈一位人物,小品表 演艺术家---- 赵丽蓉,学生谈的多是她在表演方面的成就,我告诉他们,她生 前为人和蔼,正气,诚恳, 人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她“赵大妈”,在她去世后, 人们都称赞她的一生是“德艺双馨”。

  接下来,我请学生看两幅图片,我国文学上的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 家。

  屏幕出示 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 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 动,直到牺牲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 了哪些事情?

  (这一环节在于,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回答,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做了再说

  学者 优秀

  做了不说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先说后做

  革命家 大勇

  敢说敢做

  质疑问难:

  此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并鼓励其他学生答疑,补充,最后不明白的问题 老师作答。

  如:

  1、解释字词

  写照 高标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精神食粮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2、理解句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的含义。

  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 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怎样理解“小声说”,“声 音越来越大”?

  3)为什么说“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

  4)“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大门”指什么?“跨出大门”和“跨进大门”各指 什么?

  5)理解这句话“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环节目的是解决目标2)

  上课时我们一起探讨过赵丽蓉老艺术家光辉灿烂的人生,在本文,作者也处 处流露着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总结出闻一多的伟大之 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学者:

  研究古籍,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研究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结: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 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B、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小结:投身于民主运动,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C、其他方面: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 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联系学生实际,让他说出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教师继续引导 他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

  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 我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 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 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 顾勇往直前。

  总结写法:(让学生自己总结)

  夹叙夹议

  前后照应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等

  总结:2004年2月我国文坛上又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就是本文作者,课下收集阅读臧克家的事迹和作品,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作业 :

  1、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2、阅读闻一多诗集。

  板书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

  学者

  说----------------------------做

  革命家

  言行一致的人格 爱国献身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第一教时

  一、新课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 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 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 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9

  教学目标 :

  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人格,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此环节谈话导入  ,意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人物访谈的节目,我也让学生谈谈一位人物,小品表 演艺术家---- 赵丽蓉,学生谈的多是她在表演方面的成就,我告诉他们,她生 前为人和蔼,正气,诚恳, 人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她“赵大妈”,在她去世后, 人们都称赞她的一生是“德艺双馨”。

  接下来,我请学生看两幅图片,我国文学上的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 家。

  屏幕出示 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 诗人,中年 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 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 运 动,直到牺牲生命。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 了哪些事情?

  (这一环节在于,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回答,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做了再说

  学者 优秀

  做了不说

  闻一多 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先说后做

  革命家 大勇

  敢说敢做

  质疑问难:

  此环节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并鼓励其他学生答疑,补充,最后不明白的问题 老师作答。

  如:

  1、解释字词

  写照 高标 诗兴不作 目不窥园 精神食粮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2、理解句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的含义。

  2)“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 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怎样理解“小声说”,“声 音越来越大”?

  3)为什么说“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

  4)“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 门。”“大门”指什么?“跨出大门”和“跨进大门”各指 什么?

  5)理解这句话“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合作探究性学习:

  (此环节目的是解决目标2)

  上课时我们一起探讨过赵丽蓉老艺术家光辉灿烂的人生,在本文,作者也处 处流露着闻一多先生的人格魅力,现在请大家讨论一下,总结出闻一多的伟大之 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分组讨论,教师集中讨论结果: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学者:

  研究古籍,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研究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结: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 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B、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小结:投身于民主运动,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C、其他方面: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 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联系学生实际,让他说出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教师继续引导 他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

  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 我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 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 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 顾勇往直前。

  总结写法:(让学生自己总结)

  夹叙夹议

  前后照应

  精心剪裁,详略得当等

  总结:2004年2月我国文坛上又陨落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就是本文作者,课下收集阅读臧克家的事迹和作品,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作业 :

  1、继续探讨臧克家的艺术人生。

  2、阅读闻一多诗集。

  板书设计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闻一多

  学者

  说----------------------------做

  革命家

  言行一致的人格 爱国献身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10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方法与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学习难点】

  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学法指导】

  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当的抒情议论,使这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些特点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应仔细加以揣摩。学习本文,还要注意体会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染力和音乐美的语言。

  【资料链接】

  1、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县人,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曾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学习,1925年回国任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以反帝爱国为主题,1928年出版《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因不满蒋介石反动独裁统治,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课时目标】

  了解闻一多和臧克家,朗读课文,识记词语,初步感知内容。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  注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典籍   弥高   卓越   校补   函寄    漂白

  2、释词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他的“说”和“做”各有什么特点?这两方面矛盾吗?

  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明确:

  1、          

  学者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               1、          

  革命家方面   2、                特点                

  3、          

  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

  帮我解决:                                                   

  。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思考: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三、质疑交流: (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堂课,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阅读课文“课文开头”至“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用不超过20字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的意思是                                            。

  (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是一处        描写,表现出                                       。

  (4)、怎样理解“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话的意思?

  (5)、选文的最后一段在表达上属于        。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6)用一个成语概括闻一多勤奋刻苦的治学精神。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1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介绍臧克家及闻一多:

  作者臧克家(1905——2004)。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1899-1946),五四时即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留学回国后,曾先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战开始后,随清华大学南迁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7月15日,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闻一多,他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革命家: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2、标题:从标题看,文章主要写了闻一多的哪两个方面?

  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说和做”,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必修课,闻一多堪称这方面的表率。下面,让我们再次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整体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纠正字音;并思考: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什么不同一般人之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

  2、问题研讨: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3、教师再读课文,学生谈谈听后感受: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

  (为了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              的人,我从               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谦逊,默默奉献、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爱憎分明、视死如归无私无畏的民主战士。)

  3、分组讨论结构特点:

  A、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学者:

  研究古籍,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研究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小结: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究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B、说了就做,敢说敢做,言行一致。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小结:投身于民主运动,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

  C、其他方面: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4、怎么理解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的说和做?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对反动派的揭露与斥责,对于革命、对于人民的呼喊,是他的说,也是他的做。他是以他的说表示他的做,而在有些时候,他不仅说,而且以生命为代价来这样做,从课文17、18小节所传达的内容可以看出。

  5、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四、品味语言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①“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

  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③“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⑤“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⑦“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2、学生提问有不懂之处,全班交流解决。

  五、拓展延伸

  1、总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 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联系学生实际,让他说出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教师继续引导 他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

  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 我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 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 顾勇往直前。

  ②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③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并解释。

  2、熟读课文,并完成作业 。

  3、预习《孙权劝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篇12

  新课程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海宁许巷中学   肖鹏

  ●设计理念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案

  教学目标 :

  1、抓住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掌握从生活中走进课堂,从课堂上步入生活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悟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愿瘢蛔龅娇翁媚谕馊诨峁嵬ā?SPAN lang=EN-US>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照片导入  

  1、联系生活: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2、照片导入  :

  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让学生发挥想像,从外表上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知人知面不知心,单从外貌我们很难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真正领略一下闻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二、人物简介,信息交流

  1.根据你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

  2.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你读过他的诗吗?说给大家听听。

  3.教师补充:闻先生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我们海宁的诗人徐志摩曾深受其影响。            

  三、自由跳读,整体感悟

  1、跳读积累:

  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方法点拨:可从文章主题、结构、内容及语言等方面入手)。

  2、整体感悟: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可让学生到讲台表演闻先生在群众大会上作的最后一次讲演片断)

  ③闻先生在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

  ④写作指导: 写人记事不分家,选材典型上好佳。(要求学生笔记)

  四、人物性格,合作探究

  1.我们得知文章共写了六件事来反映闻先生的说和做。从这六件事中你能看出他是位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交流后归纳明确: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谦逊,默默奉献、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爱憎分明、视死如归的民主战士。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机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五、整理总结,拓展延伸

  1、整理总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有人崇拜叱咤风云的球星;有人仰慕演技高超的影星;也有人追随亮丽纷呈的歌星。像闻先生这样的民族之星是否值得我们去追随?谈谈你的看法。

  ②作为学者的闻先生是“做了不说,做了再说”,而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是“说了就做”。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的说和做。

  ③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班上交流)

  六、结束曲——《七子之歌》

  教师:同学们,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到“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闻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英魂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应该时刻铭记着——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闻一多。下面让我们为这位勇士齐唱一首英雄的赞歌——《七子之歌》。(投放幻灯片闻一多像,学生行注目礼)

  ●教学后记

  1.本堂课开端从生活中来,结束又到生活中去。始终把握“生活是语文,语文是生活”的大语文观。课文只是一盏灯,在它的照耀下,学生看到的却是一片色彩斑斓的广阔天地。这其中有生活的花朵,有历史的人文,也有心灵的火花。纵横交错,精彩纷呈。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2.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这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设计都颇新颖。尤其是结尾,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为文中人物精神的升华。接着,又让大家齐唱《七子之歌》,以扣人心弦的歌声来表达澎湃的感情。学生对着闻一多像行注目礼更加树立了闻一多先生高大的英雄形象。气氛严肃而又庄重,令人震撼。

  4.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考虑它的有效性。这堂课除了有凤头(导入  有些繁杂,可任选其一)和豹尾,中间却显得有些杂碎。教师分析得太多,显得罗嗦冗长,缺乏整体美。甚至无形中搅乱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而到最后由于时间不够充分,“拓展延伸”中的第一个问题却未能让学生很好地展开。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外包装很美丽,里面的东西实用性却不强。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85751284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