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 六 《论语》九则

一 六 《论语》九则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一 六 《论语》九则

微信扫码分享

一 六 《论语》九则(精选17篇)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3.《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六、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  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2

  课文研讨 一、分章说明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二、问题研究 《论语》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书,尽管大部分内容都不易读懂或只能读到似懂非懂,但人们一直坚持这样做下来,而且要求极严,须能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的情形已经大不相同。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论语》全书各家版本的分章不一,一般都在485章左右,我们只选录10章,而且全是短章,这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这样来选篇才符合“古为今用”的原则。至于个别条件较好的教学班愿意多读一些,那自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不增加学生负担。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包括第1、2、3、4、5章;(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包括第1、4、5、6、7、8、9、10章;(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包括第8、10两章。作这样划分的目的是,提醒教师全面地看待课文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可以取消的,无妨将它并入思想品德修养的范围,第8、10两章同时列入第二、三两个方面,就是这个意思。 教读这十章,要认真研究格言的教学方法。十章中的前九章无疑都是格言,最后一章形式上是对话体,其实核心只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上,也可以算作格言。讲格言有“三要”:一要弄懂字面上的意思;二要牢牢记住原话,为“反刍”创造条件;三要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可以据此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这是编者的一点希望。 练习说明 一  看注释,查工具书,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各章字面上的意思。翻译格言跟译记叙文不同,一般都要用直译,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练、准确的风格,不随便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应注意的是,有些词语历来有多种解释,例如“三省”,一说“多次反省”,一说“以三件事检查自己”。又如“殆”,这里可解作“疑惑”,也可解作“危险”,“有害”,但课本取后一义。“弘毅”,有合解为“刚强”的,也有分解为“宽广”和“刚强”的。教师只宜任选一种,不宜作比较、分辨。 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内容。应注意的是,孔子用这句话给“恕”字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此题又是示例性的,其余各章也可仿此进行讨论。 三  背诵全文,并把文中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略) 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学这篇课文,能当堂成诵是关键,理解不必求深,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算达到了目的。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在40—50分钟之内成诵。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并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课文内容当然要经过讨论,但要控制讨论的规模,一般只宜用师生交谈的形式,个别的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不要求在讨论中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上是基本设想。再提几点建议: 一、要讲究导入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词语或故事说起,自然说到孔子这个人和《论语》一书:如曲阜朝圣之举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治天下”一事。时间不超过5分钟。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三、在教读过程中要尽可能结合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或讲点故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又能学有所得。 例如学“温故”一章,无妨先问学生:“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算不算好老师?”由此自然导出“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最后再落实到“知新”二字,并就此略作发挥。 又如,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这在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是卓越的人物,讲讲有关他们的事迹(如“曾参杀人”“子路盛服见孔子”“子贡游说五国之君”等),也可引发学生的兴趣,但要讲得十分简明,每事一分钟讲完即可。 四、向课外延伸:可指定《论语》中某几篇,让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也可用教师读学生听的办法。例如《述而篇》中,第2章有“诲人不倦”,第7章有“举一反三”,第19章有“发愤忘食”。 有关资料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孟武伯问孝”);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这种体式我们以后才能学到。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孔门弟子简介(引号中语皆出自《史记》) 1.子路:“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2.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子贡利口巧辞”。齐田常欲伐鲁,孔子思求他国援兵,诸弟子皆请行,孔子独许子贡。 3.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颜回死后,他成为孔子的继承人。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3

  课型:说读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           背诵。

  教学设想:

  1、           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           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           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           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        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        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        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        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 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4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5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注本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论语正义》,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6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说明:这里所讲的六则,指课文中所选的第一、二、三、五、六、七则)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7

  【教学目标 】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分析:第一则首先提出“富与贵”和“贫与贱”两个对立的命题加以讨论,前为人之所欲,后为人之所恶,这是按常情推出的常理,但是得出的两个结论却出人意料之外:“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个“道”就是儒家的思想核心——仁,下文就可作验证,“君子去仁,恶乎其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孔子强调宁可不要富贵,宁可安处贫困,但内心要守住“仁”作为一个君子,要想成名,怎么能离开“仁”呢,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即使在仓猝匆忙之间、困顿挫折之时,也要与仁德同在。

  举例

  反面:贪官污吏腐败份子,利用公款吃喝,贵州省原省委书记刘方仁贪污六百多万元;就如同《儒林外史》中所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正面:曾子家境很穷困,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清汤寡水,常吃不饱肚子,齐国曾聘他为相,因不合道义而拒聘。他身穿破衣在田间耕种,鲁君听说后便派人前往要赐给曾子一个城邑,说:“请用这块地方的收入修饰你的衣着吧,别太寒酸了。”曾子认为自己不能无功受禄,推脱不要。曾子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那一类人,无时无刻不离开“仁德”

  第二则

  子曰:“贤哉,回也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③。贤哉,回也!”

  【注解】

  ①贤哉,回也:贤德啊,颜回!回,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器重的一个学生。颜回家境非常贫困,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视力连孔子也不如,32岁时就去世了 。

  ②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箪,盛饭的器具。陋巷,指简陋的小巷子。

  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堪,忍受。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篮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分析:列举了颜回安于贫困的事例,说明安贫乐道是贤士的标准。颜回的行为正应了安贫乐道这句话、时刻都处在与道合一的境界,时刻都很满足快乐。

  举例: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描绘了这么一个“五柳先生”(实际写的是自己),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第三则:子曰:饭①疏食②,饮水,曲肱而枕③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解】

  ①     饭:动词,吃

  ②     疏食:粗粮

  ③     枕:动词,当枕头用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睡觉的时候弯曲这胳膊当枕头用,在这里边也是有乐趣的,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裕和显贵,在我看来如浮云一般。”

  简单的生活、日常的饮食、穿衣睡觉时刻都处在快乐之中,这正是得道君子的写照。真正的君子不论生活的境遇有什么变化都能够做到快乐自在。富贵的时候不会骄奢淫逸、忘记人生的志向,贫困的时候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依然快乐自在。

  分析:前几句也在谈安贫乐道的事,重要的是后两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的“不义”就是不符合“仁”的标准,用不正确的方法得到的富与贵,在孔子看来,犹如浮云一般不屑一顾。

  举例:陶渊明在《咏贫士》中曾写道:“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战国时有个齐人叫黔娄。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想聘他任宰相,他坚辞不受。齐王又派人送去黄金百斤,聘他为卿,他也不接受。死时衣不蔽体。其妻亦有贤德。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课堂讨论:通过学习《〈激流〉总序》,我们知道要去征服生活,在生活的“激流”中搏击、奋发,而孔子所崇尚的是“安贫乐道”的思想,两者是否有矛盾的地方,该怎么理解呢?请谈一下“安贫乐道”思想是否适应我们现今的社会。

  总结:前三则语录所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的问题。你们读过之后是怎么想的呢?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8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9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nb

  [1] [2] 下一页

  《论语》十则教案sp;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上一页  [1] [2]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0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还有电影《红河谷》那一老一少一步一拜朝前走令人震撼的一幕。而在我国人们也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于20日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简介:

  1.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做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历人皇帝给他加过许多封号,其中以“大成至圣文宣王”最显赫,以“至圣先师”最为人们所熟悉。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出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了一整套仁学理论,创立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富有人文特色的哲学体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在中国哲学的总体面貌,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教师讲述孔子二三逸事,鼓励学生及时点评:

  (一)孔子带着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对弟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子们记住此事,要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达人数到30%。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

  (三)孔子东游路上,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近,中午离我们远。因为,太阳在早晨象车子的顶篷那样大,而中午则象盘子那样小。另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在早晨离我们远,中午离我们近。因为,早晨凉快,而中午热。孔子也不能判断谁说得对。两个小孩说:“谁说你知识渊博?”

  (四)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 。

  (五)鲁国以前有条政策,是说如果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发现有鲁国的奴隶的话,那就帮他赎身,然后回鲁国找国家报销.

  一天,子路帮个鲁国奴隶赎身后,就说不要国家报销.然后人们都称赞他品格高尚.但是孔子却把子路找来骂了一顿,说他应该找国家报销.子路不解,说那样就不是高尚品格的表现了.孔子说:你这样做的确能显示你的品德高尚.但是你有没想到,如果以后再有人帮奴隶赎身,就会有顾忌:若不找国家报销,就能显示品格高尚,但是自己的钱没了还是很心痛.如果找国家报销,那就显得自己品德不高尚了.那在进退两难时候会则么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奴隶就不帮他赎身,当作没看见,就不会有进退两难的困难了.但是奴隶就不会被拯救,更多的奴隶会继续处于苦难当中.所以你应该去报销.

  (六)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他于是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四、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五、 布置作业:

  1、 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 根据对孔子的了解,写一篇和孔子有关的人物传记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2

  [创新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3

  教学反思要抓住主要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礼”,那“仁”与“礼”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而《论语》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万世之表"。然20世纪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倒退、反动、复辟的总代表,是千古的罪人,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因而,当《论语》出现在高中课堂时,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论语》的意义,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唤,是极其必要的。

  在社会深刻转型,各类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他们能够取其精华,修身践礼。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4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5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    说    愠    罔     殆     诲人不倦    女    识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默而识之  I、学而不厌 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6

  (第一课时)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一 六 《论语》九则 篇17

  一 背诵全文。

  略。

  二 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恨,怨恨。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疑惑。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耻:以……为耻辱。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诲:教导,教诲。

  6.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指优点。

  三 说说下列各句的意思。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了旧知识,又领悟了新知识,(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光像河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5.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四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并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语句抄在笔记本上。

  此题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识记和归纳的能力。难度不大,但要认真思考。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 教学建议

  理解内容,当堂背诵。

  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着重弄清实词的含义,不必在虚词和翻译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学生粗知大意之后,即转入背诵。训练背诵的方式可以灵活。比如可以先是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过几遍之后即可试着全班同学齐背,然后继之以分行背诵和个别背诵。也可以先由个别同学背诵,而后分行背诵,最后齐背。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总之要造成背诵的气氛。力争当堂解决背诵问题。练习可以放在课后做。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 六 《论语》九则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9332128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