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天涯浪子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精选15篇)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谋:为解决别人的难题出谋划策。

  忠:诚心诚意。

  习:温习。

  处:据有,取。

  所恶:厌恶,讨厌。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思考怎样与贤人的德行一致。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成人之美:成全人家的美德。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一种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关于《论语》:

  《汉书·艺文志》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此书专门记述孔丘的言行,是研究他的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它是用语录体写成的,全书比较散乱,没有系统的组织,先后次第亦无严格准则。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的记录者,并没有在文学上追求一定效果的意识,但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如《述而》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写出孔丘安贫乐道的一面,较有感情色彩。在孔门弟子中,子路的为人最为鲁莽直率,常与孔丘发生冲突,这种对话,性格就更鲜明了。有一次,子路问孔丘,如果卫君要他执政,他将先做些什么。孔丘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嘲笑他:“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教训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不知,盖阙如也。”而后说了一通为政先正名的大道理。还有一次,孔丘去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丘只好发誓诅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写出当时的语气,显得孔丘对这位学生有些无可奈何。《先进》章中,有较长的一节,写孔丘与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一起,令他们各言其志,从比较、对照中显出各人性格的不同。子路冒冒失失,抢先作答,说了一通大话;冉有、公西华以谦虚的语言表述了自己的志向;而后是曾皙: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二三子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一段,不但语气生动,而且有简单的情节,又有场景的描写,曾皙的回答也特别具有美感,在《论语》中,是比较特出的了。

  《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但作为儒家经典之一,长期以来,是文化人必读的书籍。它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思想观念,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

  3.背景链接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见于《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先进》《颜渊》等篇,《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又少阐释。因而言简意深,皆是充满睿智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多“自省”,讲恕道。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第五、八则,可以看出“仁道”是孑l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

  第1则剖析:此则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的话,说他每天要从三个方面来反省检查自己,这三个方面是: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应该说,能够经常地反省检查自己是人的一大美德,可惜的是有些人往往做不到这一点。人应该反省的是多方面的,曾参的这三个方面是从他的个人经历和认识提出的,然而也的确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2则剖析:此则是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看见德行优秀的就要想着向他看齐是一种受激励求上进的心态,这样才会不断进步;反之,看到“不贤”就反省自己,才会免于犯错误,改正缺点。

  第3则剖析;此则是回答子贡发问的,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拿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孔子回答他,这就是恕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孑l子回答子贡的话;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推己及人,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施加于别人。

  第二部分(4~8):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

  第4则剖析:此则指出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人担负着重大责任,他要走的艰苦的路还很长,在今天,抱负远大、意志坚强不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吗?

  第5则剖析:孔子是赞成人们追求“富与贵”的,但是要“从其道得之”这个“道”就是“仁道”,就是“爱人”,也就是说,人们追求富贵,不能妨害人民的利益,如果妨害了,,你就不能据有。孔子也不反对人们厌恶“贫*”,但是行了“仁道”却得到的是贫*,君子也不能因此抛弃仁道。

  第6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而后言。这可能是孔子有感而发,是对那些言行不一或只言不行的人的反对,强调“先行”是没有错的,人应该把行为端正与勇于实践放在第一位。

  第7则剖析:孔子主张“成人之美”,帮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德行,不促使别人形成不好的德行,这样,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小人正和君子相反。由此可知,孔子不仅要求人要正己,还要帮别人成就美德,反对那些袒护、放纵行为不端者的人,说他们是成人之恶,是小人。

  第8则剖析;孔子认为通过修养仁德来得到官职,即使是低微的小官,也应当尽职尽责去做好;如果不能做官,就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周代做官才有丰厚的俸禄,所以“富”就是做官,做官要“求”,要以自己的修养来“求”,“不可求”是指客观条件不允许,即使有仁德也不能够做官。

  第三部分(9、10):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第9则剖析:此则表述了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韶》乐之美使孔子感觉移位,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同时可以看出孑l子对音乐有很高的鉴赏能力,也要求人应该有多方面爱好和才能。

  第10则剖析:此则通过孔子对点的赞许,来提倡人的自然常态,人要和大自然亲近,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三、写作方法

  1.每则相对独立,不能连贯成篇。

  《论语》记录的都是一些精要的话,语言精炼,立意深刻,不少成了格言警句,流传至今,有的闪现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启发作用。格式上体现了语录体的特点。

  2.深刻的主题,简洁精炼的语言。

  解及剖析:这十则都是孔子与其弟子讲学,从容答对的记录,所答只表见解、不述论据,又少阐释,因而言简意深,皆是充满睿智的经验和真知灼见,是儒家的修身之言,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四、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吗?”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随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难的道路还很长。”

  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得到它,就不应该占有。贫穷和低*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受穷而卑微,也不应离开它。”

  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行动,再说出来。”

  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孔子说:“做官如果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获得,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获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不料想音乐的创作竟然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叹了口气说:“我赞赏曾点说的啊!”

  【练习解答】

  一、课文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人生道理:一是讲做人的道德修养,要多“自省”,讲恕道。二是讲人要有追求、有抱负,对财富要取之有道,要重实践,能成人之美,三是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

  二、1.忠:诚心诚意。信:诚实。2.省:反省检查。3.恶:厌恶,讨厌4、图:料想。5、与:赞赏。

  三、成语有: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造句略。

  四、略

  【类文品析】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给下列字注音:

  箪(  ) 堪(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诲女知之乎(诲:  )

  ⑵是知也(是:  )

  ⑶人不堪其忧(堪:   )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回也不改其乐。

  ⑶匹夫不可夺志也。

  4、孔子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对待学习,他说:     。

  5、从《论语》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参考答案:1、略 2、⑴教导⑵这样⑶忍受 3、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⑵颜回也不改变他的乐趣。⑶平民百姓的志向是不可以夺去的。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散文著作,主要记录   ,它是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共称“四书”。

  2、曾子认为,每天应该从哪些方面反省自己?

  3、孔子认为对先进和落后的两种态度是       。

  4、孔子赞叹音乐创作的高妙的句子是     。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⑵已的不欲,勿施于人(施:  )

  ⑶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⑷君子成人之美(美:  )

  ⑸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斯:  )

  6、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⑶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找出文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一个。

  二、同步解读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乏。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平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8.曾子认为每天应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自省?

  9.孔子认为作为终身遵守的准则是什么?

  10.孔子对富与贵的态度是什么?

  11.孔子认为应该如何得到官?你赞成孔子的观点吗?

  12、孔子为什么赞同曾子的观点?

  13、你的理想是什么?学了《论语》十则后,对你世界观的形成有什么帮助吗?

  三、美文赏读

  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⑵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⑷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⑸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⑹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4、给下列字注音:

  省(  ) 更(  ) 徙(  ) 传(  )

  15、为下列句子中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见贤思齐焉(  )a、贤明  b、贤明的人  c、旧时敬词,用于平辈或晚辈

  ⑵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反省  b、节省  c、国家行政区域

  ⑶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a、拜访  b、犯过错  c、过错

  ⑷更也,人皆仰之(  )a、更改  仰望  b、改错  仰望  c、改错  敬仰

  ⑸子在川上曰(  )a、河边  b、船上  c、四川境内

  ⑺德之不修(  )a、助词,的  b、主谓之间,无实义  c、它,代词

  ⑻是吾忧也(  )a、表判断  b、这  c、真实

  ⑼知者不惑(  )a、知识  b、知识分子  c、聪明

  ⑽吾日三省吾身(  )a、太阳  b、日子  c、每天

  16、文中的第1则谈的是什么意思?在课文的六则当中有一段和它类似,请你默写出来。

  17、本文中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明相似观点的句子是    。

  18、文中有一句流传至今的成语,它是   。

  19、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

  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a、看见贤明的地方便想着与之对齐,看见不贤明的地方就检查自己。

  b、看见贤明的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c、看见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返回内地或自己所在的省。

  d、发现贤明的人思念齐国,看见不贤明的人就要检查自己。

  ⑵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a、经过它的时候,人们都看见了它;夜晚的时候,人们都仰慕它。

  b、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它,改正过错时,人人都仰望着他。

  c、拜访的时候,人人都看见了它;换一种说法,人人都仰望着它。

  d、有了过错时,人人都能看到;更不可能理解的是,人人都仰望着它。

  ⑶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a、有知识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b、知识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c、聪明的人没有疑惑,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d、聪明意味着没有疑惑,仁义意味着没有忧虑,勇敢意味着没有畏惧。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2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五、课后作业 。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立德——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邻。”

  ——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3

  .《论语》十则教案 9-10

  .《论语》十则教案 5-8 

  .《论语》十则教案 1-4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综合能力测试题 

  .《论语》十则·评估测试练习 

  语文版九年级上《论语》十则·同步检测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同步练习 

  《论语》十则ppt课件  

  《论语》十则ppt课件(1)  

  《论语》十则flash课文朗读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文言文必须读通的道理。

  2.了解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3.初步熟悉几个文言虚词。

  教学重点:1.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2.弄清实词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导语 :我们从今天开始学习文言文,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简炼、可读性强,用这种文言写成的文章叫文言文。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思想财富,学习文言文,我们就能直接从他们的文章中得到启示。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背诵,所以大家要多读,读熟才能背。

  正音:

  愠(yùn),罔(wǎng),殆(dài),谓(wèi),哉(zāi),

  诲(huì),焉(yān),亦(yì),识(zhì)

  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发音。

  大家读过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为什么叫“子”呢?(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再传弟子所记,用“子”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论语》和孔子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BC511—BC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曾担任过委吏、司寇等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终不在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著者七十二人,但他看不起劳动人民,政治上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

  学生再读课文,老师领读全文。

  诵读前四章,教学步骤 如下:

  ①齐读1~2遍②颂读并划分停顿③疏通文义④自由练习诵读(抽查个别学生),以下不再一一注明。

  1.“学而时习之”

  “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③]

  〈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2.“温故而知新”

  “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章

  “罔”指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贡”章

  这章形式与其它各章不同,是学生提问,老师作答。

  “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谥号”:在封建时代,帝王和大臣死后要根据他生平的功业给他一个名字叫“……”,孔圉的谥号是“文”。

  “谓”叫做,称为。 “敏”聪敏。 “耻”以……为耻(意动)。

  “是以”因此。

  〈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作业 ]背诵全文六章,前四章会默会译。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前四章的内容。

  5.“默而识之”章

  “识”记。“之”学习所得。“厌”满足、厌倦。

  “诲”教导。 (“厌”同“餍”满足)“何有于我哉”

  〈译〉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学生而又知厌倦,哪一样我能有呢?

  6.“三人行”章

  “择”选择。“善”好的地方。“改”改正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背诵课文

  [练习]一~四

  (要求):把课文间行抄在本上(空3行),一行写字义,两行翻译。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内涵。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6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 (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 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7

  第一则讲的学习,不限于书本。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诗、书是学习书本知识,礼、乐、射、御都不限于书本知识,要求实习。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像礼、乐、射、御,不是学一下就会,要多次实习,所以需要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学习是自求长进,所以人家不了解我,也不必怨恨。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不亦君子乎?”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第二则讲温习,温习旧的知识,却有新的体会,新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老师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得到启发,老师要自己“温故而知新”,自己温习旧的知识,有新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得到启发,所以要“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有的在新的社会里还有借鉴作用。那需要对新的社会有所了解,知道新社会里需要什么,才能分别哪些旧知识还有借鉴作用。

  第三则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学习而不思考,如学习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有正确的,有不正确的,不加思考,把不正确的知识也接受了,这就受到欺骗,所以称罔。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

  第四则孔子讲对于“文”的要求,要聪明灵活,爱好学问,不耻下问。下问有两方面,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学问的人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谓有学问,可能指很有文化知识,但对于某一行专业知识,他还不如从事专业的人知道得多,所以有关专业知识,还得向从事专业的人请教。

  第五则讲学和教,学习的知识要记住,对学习要不厌倦,教人也要不厌倦。学了不记住,学过忘了,等于不学。学习了有心得,引起对学习的爱好,就不会厌倦。教人发生厌倦,就不会好好教人了。孔子说“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自信的话。《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可见孟子称引孔子的话,说他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的。孔子对于学习不会厌倦,所以乐于学习。孔子对于教导不会厌倦,所以乐于教导。孔子在学习中有心得,在教导中和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所以乐于学习和教导。

  第六则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随处都可以向人学习,对于人家的长处可以学习,对于人家的短处可以引以为戒,这也是一种学习。

  孔子讲学习,有书本学习和技能实习的结合,像学习《诗经》《书经》是书本学习。《诗经》中的诗篇是当时外交上用的。在外交上,都要念《诗经》的句子,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熟读《诗经》,不会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听不懂别人念《诗经》的话是什么意思,不能做外交工作。《书经》讲历史,不读《书经》,不懂得历史知识。所以要学习这两部书。还要实习礼、乐、射、御,要学会这几种技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成为有知识又有技能的人才。

  孔子讲学习,又有温故和知新结合。学习古的知识是为了今用,知古不知今,学了古的知识不会今用,不行。知今而不知古,对于前人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不知道,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温故”与“知新”结合,做到古为今用,才符合要求。

  孔子讲学,又是学和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学了知识不会分别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从中得到启发,不会活用,不行。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孔子讲学,又是学与问的结合。学的中间有不明白的,有不能深入下去的,有疑问的,都需要向人请教,都要问。所以学跟问是不能分开的。只问而不学,不是从学习中所产生的疑问来问,问的问题,一般恐不深入,问得浅。所以也不行。

  孔子论学又提出学和教结合,教师对所学的东西要深入,有体会,才能教得好,这对学有帮助。教时要启发学生,学生受到启发,或提出疑问,或提出心得,对老师也有启发,对老师的教有促进作用。因此教学相长,教和学都有好处。

  孔子论学不限于书本学习,随处可学,这就有善与不善的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善与不善的结合。

  (说明:这里所讲的六则,指课文中所选的第一、二、三、五、六、七则)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8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

  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9

  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0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

  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

  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教学目标及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三)重点学习与训练

  1.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明确: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字词:

  ⑴通假字: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本字“悦”,愉快。

  ②由,诲女知之乎:通假字“女”,本字“汝”,你。

  ③是知也:通假字“知”,本字“智”,聪明,智慧。

  ⑵多义词:

  ①而: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并且”等,如:“学而时习之” 、 “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表转接关系,相当于“却、但是”等,如“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

  ②以:凭借,如“何以谓之‘文’也”;用来,如“以思,无益”;因为,如“是以谓之‘文’也”

  ⑶多音多义字:

  论:论语         乐:不亦乐乎      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舍:不舍昼夜

  ⑷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2.读完课文后,你感到最精彩的语句有哪些?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学生理解不当的地方并适当点评)

  明确:

  ⑴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要不懂装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⑵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⑶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3.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让学生自由谈)

  4.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5.“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四)梳理、总结、扩展

  《〈论语〉十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论述,其中第四、六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则、第三则讲学习方法,第一则、第五则 既讲学习态度又讲学习方法。

  [布置作业]

  联系自己的实际,结合学习《〈论语〉十则》,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1

  〖教学目标 〗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3

  10《论语》十则

  四川郫县周化琴

  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00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背诵课文。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

  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

  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

  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

  《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

  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on)学而不思则罔(w6ng)

  思而不学则殆(dai)不亦说(yu杏)乎

  三省(xvng)吾身传(chu6n)不习乎

  诲女(r已)知之乎不知为(w6i)不知是知(zhi)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

  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探究学习后五则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

  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背诵课文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4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    说    愠    罔     殆     诲人不倦    女    识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默而识之  I、学而不厌 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篇15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2.学习古人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  

  教学设想  

  1.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孔子,教学第一、二、三则。  

  第二课时,讲评练习,教学第四、五、六则,总结思想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教学过程   

  1.简介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迷信鬼神的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2.教师范读课文。  

  3.正字正音。  

  愠yùn  罔wǎng  说yuè——不亦说(悦)乎  

  4.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几层意思?各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第一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层次分明,言简意赅。  

  5.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6.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布置作业  

  1.抄写、今译、背诵前三节。  

  2.说说“不亦说乎”中的“说”、“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与在现代汉语中用法、意义的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而”字的几种用法。  

  教学过程  

  1.检查作业。  

  结合学生回答明确:古汉语中的“说”,有时通“悦”,是形容词;“可以”,多用作两个词,“可”,是“可以”的意思,“以”当“用”、“把”讲,介词。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同。  

  2.进行新课。  

  (1)教学第四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以何。为什么,凭什么;谓之,称他。子贡问道:“孔文子(谥号),为什么称他为‘文’呢?”“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好(hào),喜爱;耻,把……当作耻辱;下问,问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孔子答道:(“孔文子)聪敏而又喜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作耻辱,因此(他的谥号)称他为‘文’”。  

  ③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中,孔子对弟子进行了什么教育?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  

  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提出的问题,教育弟子既要勤学,更要好问,要敢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明了在学习上要有勤学好问、不耻下问的态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意思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这些人的学识和个人修养都不如孔子。这正是孔子对子贡答话的很好的注解。  

  (2)教学第五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默默地;识(zhì),记住;之,它,代所学的东西;厌,满足;诲,教导;何有,有何,有哪一样;于,在;哉,叹词。默默地记住学过的东西,对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诲人从不感到疲倦,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十则·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693481284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