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通用12篇)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1

  教师寄语: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要点点拨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 预习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轻盈(  )    匀称(  )(  )    崩(  )塌    一霎(  )间   

  2、 解释下列词语

  预兆:

  弥漫: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二、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3、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4、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三、赏析语言

  5、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对云进行了细致形象的描摹,由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6、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当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拓展延伸

  7、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五、学习小结

  8、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达标测试

  (一) 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鱼鳞( ) (2)峰峦( ) (3)一霎间( )

  (4)冰雹( ) (5)弥漫( ) (6)圆弧 (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层,叫卷云。

  (3)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

  3、“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又是如何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

  (二)课内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下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正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① 。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就有“② ”的谚语。

  1、把“东虹轰隆西虹雨”的意思填在①处:                           。

  根据语段的内容把相关的一句谚语填在②处:                           。

  2、联系全文从内容与结构上分析一下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你认为本语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加以分析。

  4、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2)还有一种云彩常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5、本语段比较突出的是引用了谚语来进行说明,请说明原因,并分析它的作用。

  (三) 拓展阅读。

  绿叶净化空气

  (1)假日里,你到田野、公园或山林去走走,看到绿树成阴,芳草遍地,作物繁茂,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顿时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精神舒畅。绿色世界是多么美啊!

  (2)你知道,这一切好处,都是绿色植物带来的。可是,绿色植物又是怎样默默工作的呢?

  (3)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动植物,都要进行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氧气的需要量越来越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也越来越多。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却变化不大,这是怎么回事呢?

  (4)原来,地球表面的陆地上覆盖着大约37亿公顷的森林和13亿多公顷的草地。绿叶的细胞里有大量的叶绿体,它含有一种绿色的色素——叶绿素。据科学家研究,绿叶是一个奇妙的“绿色工厂”,它的“车间”是叶绿体,“机器”是叶绿素,动力是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和水加工制造成淀粉,并且放出氧气。植物还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由于白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所以,总的收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空气中的氧。

  (5)据测定,每公顷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吨二氧化碳,生产出0.73吨氧气。1平方米草地每小时可以吸收1.52克二氧化碳,而一个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大约是38克。

  (6)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750克的氧气,排出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因此,10平方米面积的树木或者50平方米面积的草地,可满足一个人一天所需要的氧气,并吸收他呼出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这样的循环,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就不能活在世界上了。

  (7)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工厂散发出的许多烟尘和毒气污染着环境,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硫化氢、氯气、氮氧化物以及放射性废物等等。植物是大气的天然“净化器”。香椿树、夹竹桃、柳杉、丁香、银杏、洋槐等树木的叶子,有吸收二氧化硫的作用,1公顷的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女贞、刺槐、桧柏的叶片,有比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紫藤、木槿有较好的抗氯和吸氯本领;樟树和悬铃木的叶片,有良好的吸臭能力。不少常见的花卉,比如石竹花、鸡冠花、水仙花和一串红等等,有吸收二氧化硫或抵抗氯气的作用。

  (8)植物分泌的杀菌素有挥发油丁香酚、天竺葵油、肉桂油、柠檬油等等,都能杀菌。一亩松树,一天一夜就能分泌出两公斤杀菌素,它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和痢疾等病菌。柳杉、白皮松的分泌物,能在8分钟之内把细菌杀死。地榆根的分泌物,在1分钟之内就能把细菌歼灭。据法国环境保护工作者测定,每立方米空气内的含菌量,百货商店里是400万个,林阴道是58万个,公园内是1000个,林区草地只有55个。因此,法国提出绿地覆盖率应达50%。

  (9)植物是天然的“吸尘器”。风沙弥漫的气流吹过森林,由于枝叶的滞留、吸附,含尘量可以大大减少。大片草地厚密的叶子,会自动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1公顷的山毛榉树,1年内吸附的粉尘多达68吨。

  (10)自然的空气中含有负氧离子。在每立方厘米的空气中,①一般居室内约有25~450人,②公园有170~1000个,③城市街道有100~450个,④在海滨、瀑布、山林等旅游、疗养胜地多达一两万个负氧离子。如果你所在的场所缺少负氧离子,时间久了就会头痛、恶心和精神不安,还容易患病。森林和田野负氧离子比较多,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呼吸变得均匀,血压下降,精力旺盛,还可以提高免疫力。负氧离子由此而得到了一个美称:“空气维生素”。

  (11)人们曾经这样说,绿地草坪是“大地之肺”,还把森林誉为“绿色的卫士”。可是,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和城市绿地覆盖率还不大,需要大力展开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坪的活动。

  (12)人人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让荒山变成花果山,让城市成为“花城”。少年朋友们,你在祖国未来的绿化蓝图中将做些什么?

  (摘自《神奇的植物世界》)

  1、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第(2)(3)(12)自然段的三个问句各有什么作用?

  3、“植物又是大气的天然‘灭菌器’。”这句话可作为哪一段的中心句?放在何处合适?为什么?

  4、第(10)段中标有①——④的几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已打乱,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___,这样排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绿叶净化空气的?

  6、人们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理由是什么?

  7、请你设计一句“保护绿地”的公益广告语。

  。

  答案  17、看云识天气

  学习过程

  1、yíng  yúnchèn  bēng  shà

  2、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烟尘,雾气,水)充满;布满;

  指姿态多种多样;

  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

  4、 略

  5、 找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效果:形象生动;举例略

  6、 略

  7、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达标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1)lín(2)luán(3)shà(4)báo(5)mí(6)hú 2、(1)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2)本文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3)本文显然成群的高积云排列的很有规律,相互之间很和谐。3、是本段的总起句(中心句),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第一段作者主要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来展示云的“姿态万千”,主要用了对比的修辞和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云的“变化无常”。(写出具体的语句也可以)

  (二)课内阅读

  1、①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②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是过渡句,同时也是本段的中心句。3、结构上是总分:第一句总说可以从云的光彩来识别天气,下文就云上的光彩现象,即晕、华、虹、霞与天气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说明。4、(1)“可能”表示对后面的情况的推测,不是很肯定,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常常”是指出现这种情形的机会很多,但特殊情况除外,同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5、因为谚语是群众通过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用谚语来说明知识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三)拓展阅读。

  1、描写;激发读者兴趣,引出下文说明的对象。2、第(2)(3)段的问句起过渡作用;第(12)段的问句提出问题,总结全文,引人深思。3、第⑧段的开头。因为第⑧段中内容支撑该句内容,说明植物在灭菌方面的作用。4、①③②④;这个顺序排列能更加突出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5、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①绿叶能吸收工业废气;②绿叶能杀灭病菌;③绿叶能接收、吸附、过滤空气中的尘埃。6、因为“肺”的作用要进行呼吸,而绿色植物每天能吸进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二氧化碳,呼出人体必需的氧气,所以把绿地草坪比作“大地之肺”。7、示例:“绿色是生命之源”等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2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王伟红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 

  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 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 

  (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一 

  默读第6段课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一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目的: 

  一、 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看      云       识       天     气  

  (观察)                (推测)            (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              [现象]  

  条理清楚     高、轻、薄 层次分明     形态   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低、密、厚 (先总后分)  

  (分类)   光彩:晕、华、虹、霞     [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   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   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    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        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幻灯片内容:  

  (一)、云的形状与天气关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气关系     (略)

  执教者:程璐       

  执教时间: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    

  执教地点:郑店中学初二⑹班教室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略): 

  一、导入语: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 

  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 

  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 

  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l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 

  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l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 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 

  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七、问题探究: 

  查询有关资料(可上网、图书馆等)写一份调查报告。 

  《看云识天气》教案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蒋传武 

  一、导入语: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 

  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 

  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 

  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l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 

  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l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 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 

  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七、问题探究: 

  查询有关资料(可上网、图书馆等)写一份调查报告。 

  《看云识天气》教案 

  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蒋传武 

  一、导入语: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 

  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完成以下目标: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 情感目标: 

  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三、交流谚语:(把握文章内容及结构) 

  课前让各位同学搜集与天气有关的谚语,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和提供的谚语谈谈你的理解。(教师提供一些谚语) 

  学生根据课文有关语句谈理解。 

  师生订正课前预习的表格。 

  小结本文的结构层次的特点。 

  1、本文写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云是天气的标志。 

  2、作者从两个方面来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1)云的形状与天气的关系。 

  (2)云的光彩与天气的关系。 

  3、文章的结构很清楚是:总?分?总的结构。 

  四、根据课文识别云、天气: 

  本文介绍了如何看云识天气。现在我们就根据有关知识来识别云的种类并推测天气情况。(认识劳动人民的智慧) 

  (1)、图片展示:说说云的名称及天气情况。(见图片) 

  (2)、文字描述:(结合文章内容判定云的种类,识别天气的阴晴雨雪) 

  l 天空的云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   

  明确:卷云、卷积云,天气晴朗。 

  l 在蔚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的白云,像“万花筒”一样,花样无穷无尽:有时候像一群群白羊在空中奔驰,跑着跑着就没了影;有时像在清澈的湖水中开出的洁白无瑕的莲花,其花型各异,争奇斗艳,好不壮观。 

  明确:高积云,天气晴朗。 

  l “黑云压城城欲摧”的“云”是哪种云,是什么天气?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当时的天气情况。 

  明确:积雨云,雷雨或冰雹。学生交流、发言。 

  五、课文总结: 

  学本文后我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1)、知识和能力的收获: 

  (2)、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现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问题迁移: 

  1、 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描述图片,根据提示认识出是沙尘暴。 

  学生谈谈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提问; 

  仔细观察一种自然现象,说说这种现象以及它产生的原因、影响等有关知识。 

  学生发言:酸雨、泥石流、龙卷风、极光等等自然现象。 

  七、问题探究: 

  查询有关资料(可上网、图书馆等)写一份调查报告。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4

  执教者:程璐      

  执教时间: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   

  执教地点:郑店中学初二⑹班教室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  ,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附:板书设计 (略): 作者邮箱: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6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设计(二):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投影显示:(1)注音:峰(luán)一(shà)间点(zhuì)纱(líng)漫(mí)(yūn)头转向月(yùn)崩塌(bēng 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2)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3)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4)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三、具体研讨第36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2)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3)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学生回答,教师明确:(1)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多媒体显示:晴天云简表云 名云的形态变化高 度厚 度天气征兆卷 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 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 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2)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3)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学生回答,教师示例:(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多媒体显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光 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2)“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3)“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4)“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5)“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6)“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7)“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四、课堂练习投影显示: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2)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3)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4)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5)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①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②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③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⑤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⑥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⑦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正确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1)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2)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3)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4)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5)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参考答案:1.(1)常常 (2)往往 (3)有时 (4)一定(5)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②①⑥⑤③⑦④3.(1)下定义 (2)拟人 (3)分类别 (4)引用 (5)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五、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六、布置作业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投影显示: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1)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2)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3)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4)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参考答案:(1)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2)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3)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4)平实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1.你还懂得其他的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吗?和同学一起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更多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2.你对什么天气现象比较感兴趣?能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一下吗?参考题目:《流星雨》《月亮圆缺与潮汐的关系》《日蚀》《极光》等3.文章在说明“云的形态之多”的时候,用了八个比喻,模仿其语言形式,写一段话。4.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去实地验证一下,并写一二篇观察日记。5.开放探究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海底大体是平坦的,平均深度是四千米。也有峡谷和深渊,最深的地方达一万一千米。山脉也不少,在大西洋有大西洋山脉,在印度洋有中央印度洋山脉,在北极有罗蒙诺索夫山脉。不仅有一般的山脉,在太平洋还有海底火山。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种。它们的游动非常有趣。海参爬行*肌肉的收缩,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一样,在攻击其他动物时,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把水从身体的漏斗管中迅速地喷出来,还能用水的反动力游泳。还有一些贝类更妙了,它们附着在船底,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海底的“森林”和“草地”十分绚烂多彩,有褐色的,有淡紫色的,还有红色的。这些海底植物,最小的凭肉眼不能看见。有些大海藻却长达两三百米,是地球最长的生物。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和石油,还有地球上很少的稀有金属。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每一立方公里的海水里含有三千万吨食盐。海洋真是地球上矿藏最丰富的大仓库。1.文段说明了___________知识,包含___________个方面内容,具体为___________。2.文中画线句子中的“森林”和“草地”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例说明。参考答案:1.海底 四 海底地形、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矿藏2.海底的植物群落 表特殊含义3.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如“一万一千米”等;打比方如“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作比较如“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举例子如“产量最大的当然要数盐了”。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遗本文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根据云的形态、光彩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其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等,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生活中,这样的谚语还有不少呢!“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降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它适用于密布全天、低而移动较快的云。“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处在由冷变暖的变性高压气团控制下,云层如果没有继续增厚,短期内仍是晴天。“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系统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谚语,深化课文所学知识。二、课文赏析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尤其是异彩纷呈的修辞手法,在这篇说明文中构成了一道生动亮丽的风景线。(1)精美的比喻句惟妙惟肖秦牧先生曾说:“美妙的譬喻真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这篇文章一开笔就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变化之丰。如“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样巧譬妙喻,使云形美神跃,让读者在丰富的联想中既认识到云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又领略到云朵美妙的景观。这样巧作描摹进行说明,寓知识性于生动精美的形象之中,可谓有一石二鸟之妙。(2)精彩的拟人句活灵活现在准确说明事物的基础上,如果合理地用上一点拟人手法,会使文章寓亲切于平实。如“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形象写出了卷云“轻柔”“高远”的特点。又如“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即使人觉得亲切易懂,情味盎然,又暗示了云层变低变厚的趋势。再如“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一个“躲藏”逼真地烘托出云层之低,云块之厚,既准确又生动。(3)精当的引用恰到好处文中分别用三条谚语生动地说明天上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①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②东虹轰隆西虹雨。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第①句突出“晕”的位置性,第②句突出了“虹”的方向性,第③句突出了“霞”的时间性。这些句子使文章显得活泼、生动、简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总之,在这篇说明文中,无论是精美的比喻句、精彩的拟人句,还是精当的引用句,这些句子如一朵朵俏立枝头的迎春花,散发出亲切喜人的芳香,使得我们在这些生动说明的吸引下,愉快地阅读下去,沉浸在这丰富的知识性和鲜活的趣味性之中了。(《语文周报》2003.2有删节,作者:袁丹锐)三、阅读知识推介关于圈点勾画法作用:一是可以经常提醒你读书要细心,要用脑思考,从而加深印象,帮助记忆。二是可以将阅读中一闪而过的感触,见解或难点、疑问随时标记下来。三是可以使真正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并由此有所发现、创造。一般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初读标记”。初读重点应在于把握整体精神,理解整体脉络。以读为主,同时用自己特定的符号,划出要点、难点、疑点。第二步是“重读整理”。通过重读,整理初读时划的符号,并依据符号复习要点,研读难点,思考疑点。圈点符号主要有以下几种: 要点; 难点; 疑点;‖重点层次;( )重点段落;?重要语病;△待摘的重要资料。当然这只是一种划法,圈点批划,不必强求一律。至于批注,包括评语、体会、质疑、阐述等,可以写在“天头”“地脚”“中缝”“页边”、篇始、篇末或段尾空白处,随读随写,灵活方便。但在有限的空白处的文字要力求简练、明白。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7

  执教者:程璐      

  执教时间:2003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    

  执教地点:郑店中学初二⑹班教室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  ,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 ,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8

  探究式教学模式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   王伟红

  设计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的信息库,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个意义上讲,应该是理解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过程。基于此认识,在教授《看云识天气》时,我设计了“我是某某”,让学生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的演读。学生要进行自我介绍,势必认真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课文中的信息,在探究的基础上,明确各种各样的云和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自我介绍,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因此,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时,请大家用“美在……,因为……”句式,就文章的语言美作评论,力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基础上达成教学目标 。因此,以较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以下步骤组成为:创设情境—初读感知—演读深究—品读感悟—寻读拓展。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收集谚语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多媒体屏幕上出现千姿百态的云。(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

  师: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学生小声议论各种云)

  屏幕上出现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时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师:云就象是天气的“招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感知:

  默读: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很快找到了)

  2、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一一明确)

  三、演读深究: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或光彩,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教师巡视,气氛热烈)

  3、小组合作交流,后课堂交流,同一组同学点评。(形成一个高潮)

  学生: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这就是我——积雨云在作怪。我是由积云变化而来,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成了我。我有时恶作剧,还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大家认识我了吗?

  学生:“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说的就是我——霞。我很美丽,常在清晨或傍晚出现,你知道吗?当太阳照到天空,云层变成了红色,我就又穿上美丽的红衣裳……

  师: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品读感悟:

  1、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布局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对词、句、段落进行了品味)

  五、寻读,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课外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2.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理解本文“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教学设想

  1.安排一教时。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

  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3.预习要求:

  1)认真看“阅读提示”,把握本文学习的两个重点。

  (2)掌握课文注释中的字、词语(会读、会解释)。

  (3)朗读课文,注明段的序号。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问:从课题看,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二)朗读课文(检查读音和语句停顿)

  (三)正音、正率和解词

  峦山(与“恋”区别)霎(与“刹”区别)盈 缕(注意汉语拼音规则)晕

  (还有一个音, 朦胧 连绵不断(注意加点字写法》

  解释词语:

  姿态万千 点缀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四)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提示:联系前面课文,《苏州园林》是“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我国的气候》是“先分说后总说”的结构。思考这一课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问:课文第一段是怎样的结构形式?

  学生发言,归纳。

  “总——分——总”的结构。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问:从第一段,看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你可以举哪些例?

  学生先自读,再发言,归纳。

  (l)为了具体写“姿态万千”,用了八个比喻。结合课后练习二,说明这些描写准确而生动,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为了具体写“变化无常”。作者用“有时……美丽”,“有时……阴森”,“刚才……阳光灿烂,一霎间……大雨倾盆?进行对比。

  (2)用词非常准确、生动。

  例:各种云运动时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飘”在空中,有的整齐地“排列”着,有的“来来去去”,有的满满地“盖”住了天空;写天气变化用“点缀”、“笼罩”;“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准确。

  (五)重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问:第2段上下文有何关系?起什么作用?

  学生发言,归纳。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承上说明“云的各种形态”,启下引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默读课文第3.4、5、6段。

  思考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同学讨论,明确。

  分为两层:第一层(第3—5段)说明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第H层(第6段),说明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

  按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边看课文,边境表。可以补充每一类云的“位置”一栏。

  ┌───────────┬─────┬────────────────┐

  │云种类│ 云的形状 │位置 │天气的情况 │

  ├───┬───────┼─────┼────────────────┤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 │最高 │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天气晴朗│

  ├───┼───────┼─────┼────────────────┤

  │卷积云│像粼波 │很高 │它不会带来雨雪 │

  ├───┼───────┼─────┼────────────────┤

  │积云 │像棉花团 │2000米左右│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 │

  ├───┼───────┼─────┼────────────────┤

  │高积云│像羊群 │2000米左右│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空天晴 │

  ├───┼───────┼─────┼────────────────┤

  │卷层云│仿佛白色调幕 │高 │它向前推进,天气将转阴 │

  ├───┼───────┼─────┼────────────────┤

  │高层云│像毛玻璃 │低 │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 │

  ├───┼───────┼─────┼────────────────┤

  │雨层云│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降 │

  ├───┼───────┼─────┼────────────────┤

  │积雨云│形成高大的云山│更低 │马上就会下暴雨 │

  └───┴───────┴─────┴────────────────┘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气的关系与第2段是相照应的。“象征”“预兆”用词准确。

  问:如何说明这部分说明语言的生动、形象?

  同学从课文中找出例句,归纳。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一

  默读第6段课文。_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过渡句、也是中心句。边读课文,边填表。一

  ┌──┬───────────────┬────┬────────────┐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 │光彩 │天气征兆 │

  ├──┼───────────────┼────┼────────────┤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

  ├──┼───────────────┼────┼────────────┤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

  │ │ │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一 │

  ├──┼───────────────┼────┼────────────┤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 │

  ├──┼───────────────┼────┼────────────┤

  │露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朝霞西阴雨袭晚霞东几天晴│

  └──┴───────────────┴────┴────────────┘

  问:这段没有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没有细致的描绘,怎样使语言鲜明生动的?

  学生讨论,明确。

  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最后读第7段课文,说说每句话写了什么,怎样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学生回答,归纳。

  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局限性;还要依靠天气预报。——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提示:最后两句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它与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时’等词是相照应的,表明使用词语的准确性。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10

  基础训练一

  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它造句

  1.轻盈:________

  造句:

  2.弥漫:________

  造句:

  3.姿态万千:________

  造句:

  二、填空

  1.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________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影子依然很________。

  2.不一会儿,整座云山________了,乌云________着天空。

  二、简答题

  1.说说暴雨来临前的情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举实例详加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轻巧优美  造句(略)

  2.遍布  造句(略)

  3.姿态多种多样  造句(略)

  二、

  1.透过  清晰

  2.崩塌  弥漫

  三、

  1.先出现积云,积云凸起变成积雨云,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变黑,云峰模糊,山崩塌,云弥散,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暴雨马上就来了。

  2.可举使用修辞手法、群众谚语等的句子。

  基础训练二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预zh4o________         ②轻y0ng________

  ③l0ng________纱          ④l0n________波

  ⑤崩t1________           ⑥点zhu@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山峦(    )            ②弥(    )漫

  ③冰雹(    )            ④月晕(    )

  ⑤一霎(    )间          ⑥棉絮(    )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删去后意思仍不改变的一项是

  [    ]

  a.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睛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b.卷云和卷积云的位置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c.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睛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d.当那连绵的雨雪要来临的时候,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4.在下面文中的空缺处填上合适的动词。

  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________,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________奇,________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积雨云越________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儿,整座云山________了,乌云________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5.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一”和“就”这对关联词,说明“雨层云”是雨雪很快来临的标志、预兆。

  b.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这句话使用比喻说明的方法,突出卷云轻盈和洁白的特点。

  c.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这两个句子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揭示了“晕”的特点。

  d.日晕和月晕常常出现在卷层云上,当卷层云后面有一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时,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作者引用谚语说明云的形状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与提示

  1.①兆②盈③绫④粼⑤塌⑥缀

  2.①lu2n②m0③b2o④yu8⑤sh4⑥x)

  3.d

  4.凸起  争  耸入  长  崩塌  弥漫

  5.d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11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l.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

  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注重观察事物的条理性(条分缕析)

  2、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

  3、强调留心观察的重要性(时时处处)

  二、教学重点

  在快速阅读中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云的名称

  四、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普文。学生经常看得多,但仔细观察研究少。设想应用多媒体手段,

  通过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教师的释疑解惑,来实现教学目标 。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㈠、            导入  新课

  1、请一同学判断当天的天气,根据什么?

  2、从天气引伸到云彩,那么,如何根据云彩来判断天气呢?

  3、出示有关云彩的课件,看云识天气                                                                                                                                                

  ㈡、            课题探究

  ——云和天气、云的变化和天气变化、看云和识天气

  ㈢、            感知课文

  1、天上的云是怎样的呢?

  姿态万千(形态)变化无穷(特征)

  2、描绘云彩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天上挂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标志”

  3、讨论:此段的结构形式怎样?中心句是哪一句?

  总——分——总最后一句

  4、本段说明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表现在哪些地方?

  不仅形象具体,而且有动态特点

  用词非常准确

  5、学生仿说

  天上的月亮像……像……像……

  6、“招牌”昭示的是什么?或者“标志”了什么?

  薄云——晴朗

  低而厚密的云层——阴雨风雪

  7、具体讨论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高

  薄

  卷云

  像羽毛 绫纱

  最高

  阳光透过 晴朗

  卷积云

  粼波

  很高

  不会带来雨雪

  积云

  棉花团

  2000米

  映着温和的阳光

  高积云

  羊群

  2000米

  云块间露出天空晴

  特征

  云的种类

  云 的 形 状

  位置

  天 气 情 况

  低

  而

  厚

  密

  卷层云

  白色绸幕

  高

  将转阴

  高层云

  毛玻璃

  低

  将要下雨或雪

  雨层云

  布满天空

  更低

  雨雪就开始下

  积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更低

  马上就下暴雨

  讨论:

  8、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八种云的?

  一是云的形状,二是云的位置

  9、看这八种云,识别的天气是怎样的呢?从中得出一个什么规律?

  位置越高的云预示天气越晴朗,位置越低的云预示天气越将下雨

  10、这部分的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A贴切的比喻

  B 、拟人的手法

  C 、描写的语句

  11、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情况

  光名

  产 生 和 分 布 情 况

  光彩

  天 气 征 兆

  晕

  华

  虹

  霞

  讨论:

  12、这一部分的语言生动形象又表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13、朗读最后一段,概括主要意思

  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14、全文的结构是如何的?

  总——分——总

  15、小结

  课文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运用描写等方式

  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

  16、作业 

  收集民间有关天气的谚语

  板书设计 

  看云可以识天气         云就是天气的“招牌”                总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轻 高 薄(晴)

  看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云  怎样看云识天气            雨层云 积雨云——低 厚 密(雨 雪)分

  识

  天                  光彩:   晕   华    虹   霞

  气

  目的方法局限性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18课《看云识天气》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0308128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