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观 潮

观 潮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观 潮

微信扫码分享

观 潮(精选15篇)

观 潮 篇1

  自读导言

  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学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自读程序

  1.认读。

  (1)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

  略不沾湿 (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文身( )

  皆出酒食 (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手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2.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1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3.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

  4.背读。

  文章描写细腻而精美,自选一节记背。

  (解说:认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懂词义,读通句子;研读是阅读的重点,重在把握全文,整体感悟,它体现了语言的训练和技能的习得;赏读是阅读的难点,其操作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腻而不杂乱的原则,它体现了情感的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背读就是语言的积累。)

  自读点拨

  本文描写钱塘江观潮的景况。作者用散文的笔调,从白浪涛天的壮观,写到检阅水军的盛况和游泳健儿弄潮的精彩表演,以及十里江岸人们拥挤观潮的热闹景象。文章写得精练谨密,活泼生动。全文只有200多字,作者却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没有旁逸斜出之笔。作者把正面描写和多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如第4段,作者表面上写饮食、看棚,实际上写的是人潮。作者用物价的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还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写景之中有记事,记事之中有写景,二者融为一体。这一切无不显示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和文辞的老到。

  自读思考

  1.细读第1段后列举。

  (1)文段对“潮”的第一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文段对“潮”的第二个层次描绘是:______________

  2.细读第3段,找出统领全段的一个词:______________

  3.读懂下面这首词,找出课中与之关联的内容。

  酒泉予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课文中写“满郭人争江上望”的内容是:__________

  (2)课文中写“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里鼓声中”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写“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内容是:__________

  (解说: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参考答案

  1.(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2.善。3.(1)第4段。

  (2)既而渐近,则玉城……势极雄豪。 (3)第3段。

  (设计者:黄发莲 周崇典)

观 潮 篇2

  (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是:

  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材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材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安排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二、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课堂教学程序安排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是:“会文——入境——动心——吐情”即通过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再通过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和对课文言语的细读入境界,进角色,通过边看边想,动之以情,最后又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对“天下奇观”的赞叹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通过以上四步的教学,要让学生逐渐达到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目的。我的教学思路的依据是:1.符合儿童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事物规律;2.符合本课的教材特点;3.符合作者的思路。叶老常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二)课前准备:投影仪、胶片、放相机、电视机、录音机。目的是要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缩短教学时间。(三)教学过程 

  1.导课

  首先用解题切入的方法导入  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1课,课题是什么?板题(11、)“观”是什么意思?是干什么?回忆2节学习内容,本课是写作者在哪儿观什么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观?(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天下奇观)“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这个称号何时有的?从哪里知道?(理解“自古以来”一词)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向我们介绍这天下奇观的?(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

  我这样导课的依据是大纲对四年级阅读能力要求的第一条、即培养学生理解题目的能力,懂得题和文的关系,养成读文先读题的习惯,学会以题目为线索去阅读文章,并能找出表达中心的词语和句子。同时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阅读课文,回顾写作顺序,完成教学思路中的“会文”。接下来由整体插入部分逐段分析。

  2.逐段分析课文

  (1)过渡学习第二段

  过渡语: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遗憾的是这么壮观的景象,老师却没有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带什么去?)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眼睛”和“耳朵”。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明白,要用心听、仔细看),现在做好准备了吗?好,我们现在马上出发,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下一步能带学生入境界奠定基础,其次以幽默的语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浪潮来了没有?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书上哪儿告诉我们?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江面平静,人山人海、古塔、中山亭、台、……)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地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之后,谈谈“潮来之前”的景观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过渡学习第三段

  教师过渡: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放江潮来时的录音)请大家发挥耳朵的作用,用心听,一会儿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在文章哪儿详细告诉了我们?引导学习第三段(3、4小节),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入境”。

  a.抽 2名同学来朗读3、4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思,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描写的?(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的?还是先看到的?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的?自由朗读,用“____”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投影句子:“哪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齐读“哪声音”指什么?“山崩地裂”还可以用什么词来代替(震耳欲聋、地动山摇、山呼海啸……)?相比之下哪个词更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感觉?“颤动”可否换成“抖动”、“震动”?(不行,颤动是指短促而频繁的振动,幅度最小,用于此处较恰当),引导读这句,要读出排山倒海之势。请同学们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把描写江潮声音的句子朗读一下(自由读、分组读)。

  b.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大家想不想亲眼看看?好,不过老师呢要提两点要求,第一要用心听,仔细看;第二把你看后的体会告诉大家(师放录象)。

  听录音、看录像、说感受,可以让学生对“潮来时”先有感性认识,随后再学习文章,易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种惊心动魄的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是怎样描写的?轻声朗读文,用“……”划出有关词句。

  检查学习情况,相机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什么?从远处看怎样?抽读相关的这句话:“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理解“这条白线”是什么。为什么是“一条白线”呢?“逐渐”是什么意思?能否用它练习说句话?再近些呢?抽读“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联系实际(如教室的高度等)理解“两丈多高”有多高,它怎么会是“白色城墙”?这与“线状”相比如何?再近些呢?抽读“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c.比较句子,说一说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投影显示)

  (1)浪潮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4)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

  (5)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①意思已完整,②写出了颜色,③突出了数量,④刻画出钱塘江大潮的特点,它开阔,横贯江面,它势猛,有进无退,所以先呈线状,后呈墙状,至此则呈“万马并进”状。⑤写声势大,前面“千万匹”也写声势,但写的是客观的实景,这里则写主观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读这五句连续写形状变化的句子,读出由远到近气势越来越大的变化,(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及时点拔)

  通过以上对江潮声音、形状的分析,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动心”即首先通过分析语言文字,犹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动真心。其次为了突出声音与形状的前后对比,打破教材穿插介绍的格局,依照本地学生从未见过浪潮的特点来分别进行教学,即先理解声音的变化,后体会形状的变化。

  d.指导朗读第三段。我们能否把刚才描写声音与形状的句子合起来读一下呢?注意要读出江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声势来,抽读了3、4自然段,大家评议,指出优劣,体会读法,接着再自己试读、抽读。完成教学思路中的“吐情”,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e.复述重点段落。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能复述出来吗?再放录像,先看着画面,师生共同复述,再让大家各自试着复述。

  这3、4自然段是全文的精华,也是重点部分,所以我想通过本段词句的训练,作为契入教学重难点的一个突破口,先是理解,辨析句子中的词意,再深入体会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要求复述,力求使学生能够把这一段精彩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完成课后作业 中的背诵作铺垫。

  (3)过渡学习第四段,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用“△△”标出,各说明了什么?“依旧”、“恢复”各是什么意思?能否用“恢复”说句话(板书、恢复平静)?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也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那么壮丽,那么雄奇(板书,壮丽、雄奇),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按顺序、抓特点)让我们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这美、这壮、这奇!

  教师的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 的突破,同时,又引导学生由部分回归整体再读全文,给人一种“课已尽,趣无穷”的感觉。

  4.表述学习成果(归纳主要内容),质疑问难

  5.布置作业 :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课后收集图片,互相交流,这是我们今天作业 中的一个必做题;另一个选做题是:查找资料,探讨钱塘江东宽水深,西窄水浅的地形与浪潮的形式有什么关系?

  作业 的布置安排了两种题型,即:必做题与选做题,这是为了在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也是教学中分层优化的一个体现。

  课堂教学到此结束。

  (四)板书说明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按照观察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 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观 潮 篇3

  教学目的:

  ⒈ 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

  ⒉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⒊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⒋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⒈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⒉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⒊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

  ⒈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1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⒈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⒉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⒈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⒉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教学后记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⒈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⒉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⒊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⒋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⒌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⒍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⒈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⒉(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教学后记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2、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我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观 潮 篇4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一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一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观 潮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 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篇6

  教学设计说明:

  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学中我把该部分的语言感悟与语言训练作为我的整个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在课文文本这一载体中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与语言文字的魅力。并将课文范例进行引申,与信息技术整合,设计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同时信息技能也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范例引路,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教学概述:课文作为载体,其重难点对我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因此,我抓住文中那些把大潮来临之时的气势渲染得有声有色的重点词句展开了教学,力图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潮的雄伟气势,并积累下文中的好词佳句,初步体会这些好词佳句所产生的文字效应,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的兴趣。

  1、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然后作汇报。

  3、观看录像,感受情景。(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相机播放大潮来时的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潮的气势磅礴,受到震撼。)

  4、抓住重点,朗读积累。

  (1)自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如果还想体会得更加真切,可以启用电脑里的课件,自行播放,边看边感受,再结合感受读大潮的气势。

  (2)学生汇报读,谈体会。师相机组织通过个人范读,齐读,生生互评,小组赛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来让学生反复强化,体会到课文钱塘大潮描写的精彩之处。最后要求达到熟读成诵。

  (3)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背景,进行配乐朗读。选择时注意音乐的情绪要与潮的变化相映成趣。

  (4)总结:课文中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把潮写得活灵活现。这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第二阶段:【广泛浏览,确定主题】

  1、启发谈话,明确活动目的: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大家不但从钱塘大潮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同时,也从课文中那些好词佳句中充分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作者结合着潮来时的样子,大量的运用了摹声法,通过对声音娃娃的描述,把潮写得活灵活现,使人身临其境。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好多好多这样神奇而又有趣的声音娃娃,相信同学们一定想认识她们!

  2、提出学习要求:

  (1)登陆模拟的“寻找奇妙的声音娃娃”网站,自由阅读,看看你都发现了大自然里哪些奇妙又有趣的声音?

  (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类别的声音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图片),填写“资料卡”:

  (3)在论坛中与同学交流阅读所得,寻找与自己研究的主题一致的同学成为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小组;

  (4)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和具体的研究内容:即寻找自己喜欢的场景作为载体,在这个场景图片中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娃娃。并为声音娃娃设计好的“解说词”,选择动听的背景音乐。

  【深入阅读,协作作业 】

  1、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按照自定的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继续大量阅读浏览网站上资料,不断加深对声音的感受力,积累与声音有关的词汇句子,并想想可以怎样组织语言来表达自己听到的奇妙声音。

  2、学习活动的评价量规,明确评价标准,知道如何参与活动,并明确活动评价,为后边的展示与评价活动作好准备。

  (1)为参加“声音娃娃展示会”做准备,综合自己掌握的资料,以第一人称(如一种小动物等)认真填写“声音娃娃个人档案”要求:寻找到自己喜欢的具体的场景图片,尽可能详细的向别人介绍图片中你寻找到的声音娃娃语言生动,同时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2)小组成员根据特长分工合作,制作幻灯片演示文稿介绍小组研究成果。要求作品能针对所选择的相关的图片,运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为下一步的成果展示交流作准备。交流的形式力求多样,制作好头饰,可以说、演、唱。

  【展示成果,交流反思】

  具体的教学过程 如下:

  (一)媒体创设活动情境

  1、CAI课件呈现本次活动主题——《声音娃娃展示会》,配上热烈的音乐,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2、教师以活动主持人身份出场:亲爱的自然界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声音娃娃展示会”的现场。请向来宾打个招呼。(学生以小组形式向大家问好)

  (二)媒体促进诵读、积累

  1、可爱的朋友们都来自神奇的大自然,相信你们一定听到过大自然最为奇妙的声音!

  2、CAI课件呈现各种自然景色的图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想象自由地、有感情地摹仿画面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的奇妙声响。

  (三)媒体促进说话、写话

  1、丰富奇妙大自然里有着众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今天,我们进行的“声音娃娃展示会”,就是为了给声音娃娃们提供一个向别人介绍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CAI出示“声音娃娃展示会”要求:

  A、活动前准备“声音娃娃资料卡”,认真填写你收集到的声音娃娃的资料:

  介绍声音娃娃时,语言清楚,形式活泼,说清特点(即注意运用上打比方、做比较等表达方式,以及你所积累的各种能形象表达声音的词汇)

  B、因为最后要填写选票,并在选票上写清你喜欢的声音娃娃的特征,评选“我最喜欢的声音娃娃”。所以呆会要认真听别人的介绍,用心记才能填好此项内容。

  3、小组同学合作展示作品(一人操作计算机展示自行制作的演示文稿,其余的同学介绍、表演,教师及时从语言表达,展示形式上给予评价)

  4、媒体回放学生演示文稿中最精彩的一两个页面,强化学生的记忆。

  5、看完所有介绍,你最喜欢哪一位声音娃娃?请认真思考,然后根据他们刚才精彩的介绍,认真填写选票。提示,尽可能把娃娃的资料写详细、写生动,才能表达你对她的喜爱。否则视为无效票。

  6、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7、统计得票,评选出最受欢迎的声音娃娃及相应的小组。

  (四)反思活动过程 

  1、今天和这么多可爱的声音娃娃亲密接触,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2、回忆参加这次《声音娃娃展示会》活动过程 ,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得失?

  3、小组同学用评价量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观 潮 篇7

  这是一篇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为主题的课文,文章层次分明,其生动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描述得有声有色、气势非凡,读来使人身临其境,深受震撼。真是一篇学生喜欢的佳作美文。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平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习小组中按学习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习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习。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习:“钱塘江有着(            )的大潮。

  (                      )。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平静     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平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  人声鼎沸、沸腾   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观 潮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篇9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有关字的教学。“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强调字的书写规范。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同学们读课题。“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学生解题目。

  2.教师简介钱塘潮。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1自然段)

  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教师问: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

  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

  1.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教师出示预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读,初识生字,读准字音。

  3.请一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她)读的字音是否正确,并划出自然段。(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

  4.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将课文分段。(全文可分四段。)

  学生说分段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介绍潮来之前的景象。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之后的景象。

  5.学生按分好的四段再读课文。

  三、重点讲第三段,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教师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潮来之时,景象雄伟壮观,使人为之惊叹、赞叹不已,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这一大潮的壮观景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请同学读第三段。”

  1.一个学生读第3段,其他同学想: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

  2.教师读这段,学生用“ ”划出描写潮来之时的情景的句子。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这句写的是什么?(听到的声音)声音好像闷雷滚动,说明了什么?(未见其影,先闻其声,并且声音特别大。)

  教师指导读这句。重点读出“隆隆的”、“闷雷滚动”两个词。

  (2)此时江面有何变化?(江面还是风平浪静)未见潮水,先闻其声,因为什么?(因为声音的速度比水的速度传播得快。)

  (3)这时声音越来越大,(板书:越来越大)江面上怎么了?(学生读,回答: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是什么意思?(潮水和天空相接的地方,即地平线。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在地球表面向水平方向所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能看到?(观察)

  (4)这是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的,看到的呢?(教师板书:远处)

  (5)教师问:在潮来之时,作者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看板书回答)

  (6)教师问:这时人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当人们听到93“隆隆声”时,人声鼎沸,当人们看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时,人们又沸腾起来。)“人声鼎沸”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如何理解?“沸腾”什么意思?(形容人们情绪十分高涨。)

  (7)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课后练习3的第(3)小题)请学生读读,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教师问:“去掉”“水天相接”一词好不好?为什么?把“沸腾”一词换成“高兴”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有语气地读这句话。

  (8)那条白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同学读第4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潮壮观的词句。

  (9)教师出示小黑板。(上面事先写好课后练习第3题的第(4)小题)理解“横贯”一词。(横贯是横着过来,在这里指大潮占满江面,迅速奔涌而过)从这词中说明了什么?(潮水气势雄伟)可见这大潮之奇啊!

  教师指导学生读这句,重点读出“横贯”一词。

  (10)再近些,我们又看见什么了?(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句子,让学生比较理解。)

  通过比较,知道第2句比第1句写得具体形象。“城墙”一词表现出潮涌之壮观。

  教师再出示第3句话,和第2句再比较。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学生比较后认为第3句写得更好,写出了潮涌的来势凶猛,潮头很高,“两丈多高”同时点出了雄伟壮观的景象。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说这钱塘江大潮‘奇’不‘奇’呀?”(教师指板书:奇观)

  (11)学生读后一句,用上述比较句子的方法比较下列句子。

  教师问:“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气势雄伟壮大,在这里指水势浩大。)

  学生读这句,想象当时的景象。

  (12)这时,声音就更大了,看看这句中的哪些词写出声音很大?(学生答教师板书:山崩地裂)

  (13)学生再读这句,读出水势浩大,声音极大。

  3.学生看录相,边看边用书上的语言描绘情景。

  4.学生有声有色地读第3段。

  四、总结作者有顺序,有特点的观察方法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这是留心观察的结果。

  五、布置作业 

  预习第2段和第4段,想想潮来之前和潮后的情景是怎样的。试背第3大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一)讲读第2段。

  教师问:“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目睹这一切的?”

  学生读第2段。(学生读后回答: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

  教师问:“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答)“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这句中“横卧”一词是什么意思?它写出了什么?(江面非常宽阔)教师告诉学生同时也点明了“我”所在的地理位置。

  “越往东越宽”这写出了钱塘江的什么?(地形)教师告诉学生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教师:岸上的景象如何?“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人们这时的心情怎样?(急迫、兴奋)

  学生读第2段,读出江面的宽阔和人们的兴奋、急迫的心情。

  (二)潮后又是怎样的景色呢?

  1.“霎时”说明什么?

  2.“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说明什么?(说明潮来时的气势之大。)

  3.什么时候,江面平静了下来?(过了好久)又从中知道什么了?(余波持续的时间很长。)

  4.学生齐读最后一句,想:这句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从水量很大讲江潮的壮观。)

  5.学生有语气地读第4段。

  二、最后总结全文,有感情朗读

  1.学生从头至尾看《钱塘江大潮》的录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齐读第一段,重点读“天下奇观”。

  3.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全文,想: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我们应向作者学什么?

  三、布置作业 

  1.认真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找出易错较难记的字。

  第三课时

  

  一、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读“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其中“涨”读(zhǎng),不读(zhàng),要特别注意。“昂”读(áng),千万不要读成(yáng)。

  学生反复读生字。巩固生字的读音。

  二、抓重点,分析字形

  1.“屹”:这个字是什么结构的字,右半部与“气”有何不同?

  2.“若”:这个字读(ruò),是上下结构的字,下边是“右”而不是“古”。切不可把“丿”写成“丨”。

  共四笔写成。

  4.“复”:这个字与“夏”作比较,区别记忆。

  三、个别字,注意书写

  下面的字,教师指导学生按田字格规范书写。

  四、认读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五、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屹立、笼罩、山崩地裂、浩浩荡荡、沸腾

  六、用上面的词语造句。每词造一句

  1.屹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

  2.笼罩——高高的白塔笼罩在蒙蒙的雾气里,显得是那么朦胧。

  3.山崩地裂——浪潮汹涌奔腾而来,声音好似山崩地裂。

  4.浩浩荡荡——海、陆、空三军仪仗队浩浩荡荡走过主席台,顿时主席台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5.沸腾——当听到裁判宣布中国队获这次比赛第一名时,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欢呼声响成一片。

  七、背诵课文第三段

  板书设计 

观 潮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讲—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阆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 lìn)

  罗绮(qǐ)    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媒体显示: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海宁市已于XX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把下面这一首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教师指导: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大多只侧重于改变原作的形式,可以改换体裁,如这次训练要求把词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换人称,如把词中的第三人称改写为第一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改写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

  本题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联想,参照课文中的有关描写进行改写。词的上阕写观潮,写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词的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改写时,可以选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抓住观潮人、潮水、弄潮儿、自己的感受四点来写,重点应放在潮水和弄潮儿上面。

  学生构思,写作。如时间不允许,可放在课下完成。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完成下列补充练习

  多媒体显示:

  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3.完成课上的改写练习。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说话训练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二、写作训练

  请你展开想像,把文中的四幅画面改写成四个场景描写的片断,用第一人称改写。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右溪记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以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荒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增添,补助)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1.为加粗的字注音。

  徘      徊      铭     彰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②悉皆怪石

  ③植松与桂               

  ④遂命之曰“右溪”

  3.开发右溪的价值何在?请选原文的句子回答。

  4.全文可分两层,如何划分?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段):                     。

  第二层(  段):                     。

  参考答案:

  1.pái huái mínɡ zhānɡ

  2.①江合 ②全都 ③种植 ④就

  3.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4.第一层为第1自然段,写右溪的位置、特点和两岸的景色。

  第二层为第2自然段,叙述整治“右溪”的价值和开发的经过,点明“右溪”名称的由来。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         与侧面烘

  弄潮图-----身怀绝技                        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后记: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观 潮 篇1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 潮 篇1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 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 潮 篇1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是稳重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三、研读。

  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四、赏读。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亮点探究。

  1.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人极多和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的人特别多。

  六、背读。

  七、练习(略)

  探究活动

  课下由老师组织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纪录片,查阅相关的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1.写一篇说明大潮形成原因、关于大潮的传说、习俗的历史沿革的说明文。

  2.写一篇记叙文,描绘场面、抒发内心感受。

  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观 潮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的时间、地点及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教案点评:

  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示例二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探究活动

  如果你是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钱塘潮?根据课文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写一篇短文,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

观 潮 篇15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裂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的时间、地点及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整体学习课文。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明确: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

  明确:“大家昂着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

  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

  明确:越往西越窄。

  湖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

  明确:潮水越往西越急。

  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人们的心情怎样?

  明确: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

  3.讲读第二层

  (1)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

  (2)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明确: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

  明确:由远至近

  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明确:“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首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5)如果你就在这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

  明确: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明确: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2)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3)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作者按照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一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2.设问: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

  明确:奇。

  奇在什么地方?

  明确: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

  什么是“天下奇观”?

  明确: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给下面画线字选择正确的注音

  观潮(cháo cáo)  坦克(tǎn tǎng)

  笼罩(zào zhào)  颤动(zhàn chàn)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若( )若现 漫天( )地 风平浪( )

  人声( )沸 水( )相接

  3.根据课文填空

  一文是按_______、_______、写出了的经过,课文重点写了_______,是按________的顺序写出泪来之时的_______和_______。

  (五)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

  教案点评:

  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的记叙顺序非常清晰。结合这一特点,教学设计示例二把教学侧重点就放在了帮助学生理清记叙顺序,学习作者按照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按潮前、潮中、潮后给课文分清段落,进而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注意通过具体的字、词、句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同时,受到激励,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探究活动

  如果你是导游,如何向游客介绍钱塘潮?根据课文及自己查找的资料,写一篇短文,向大家介绍钱塘江大潮。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观 潮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13961285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