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陌上烟雨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苏州园林

微信扫码分享

苏州园林(精选16篇)

苏州园林 篇1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2、学习正确运用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4、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严谨的说明结构。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

  领略苏州园林的画意美,培养学生爱美审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二、检查预习:

  1、正音和解词

  轩榭xuānxiè      败笔      丘壑hè      嶙峋línxún      镂空lòu    蔷薇qiáng      别具匠心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2、了解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

  三、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明确:①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课文是从四个主要方面、三个次要方面说明了以上特点:

  a、四个主要方面: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d、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b、三个次要方面:a、注意图画美  b、注意图案美  c、注意色彩美

  2、作者是怎样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3、分析课文的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①说明结构:总分式

  ②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主体部分:主次顺序)

  四、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1、作者把苏州园林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恰当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①作比较: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通过比较,更能突出苏州园林建筑的独特特点。)

  ②打比方: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此句子也兼属举例子)

  (可以使读者具体形象地感知到苏州园林树木修剪后的美丽特点。)

  ③引用: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这里引用古诗句,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又富有情趣。) 2、2、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

  3、品味课文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

  ①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提示:“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艺”术强调独创性,无法复制;“技术”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可以模仿和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深度。

  (“隔而未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提示:“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在这里是指虽然有墙壁、廊子隔开,但并没有完全隔离,只是缓冲了视线,景致被逐步展开,显得有层次感。

  ④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远景近景的层次。

  (“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词语能否调换,为什么?)

  提示:不能调换,这些词语与前面的词语搭配合理。

  明确:以上例句,都体现了本文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科学性)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提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学生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

  六、达标测试

  阅读第三、四段,回答。

  1.(1)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比较的双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段结构特点是总分,请用“‖”在文中画出,由对假山的说明到对池沼的说明,起过渡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假山的关键是________。假山的特点是________。 

  4.将“技术”和“艺术”填入②句中的括号内,说说为什么不能颠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池沼说明的中心是(    )

  a.池沼的安排也着眼于画意; 

  b.大多引用活水 

  c.有的池沼宽敞,就把它作为全园的中心 

  d.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围绕用词的准确性去品析。

  扣准池沼特点揣摩) 

  6.池沼的形式不同,但相同之处在于(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7.在说明池沼的内容中运用了除打比方、引用外的哪三种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段中有两句话与全文开头部分“总说”相照应,说明苏州园林总特征的。用    线画出。 

  9.概括第(2)段内容的是哪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一个“活”字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州园林 篇2

  教学重点:

  一、体会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

  二、学习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

  三、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四、熟悉说明方法,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进而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文章结构。二、在把握全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练习进一步加强对说明文的分析掌握。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说明文知识

  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

  3、字词

  4、朗读课文,找出说明对象

  5、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几个特点的。

  2、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

  3、以课文第4、5节为例,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重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苏州园林》,那么请大家先看两段影片,请你们猜一猜哪段影片是苏州园林?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你认为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的《苏州园林》,看看他是

  怎样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进行说明的。

  二、朗读第一段,找出其中最能说明苏州园林地位的词语,分析。

  明确:标本——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表明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可以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第二段,找出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才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提问: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

  明确:四个讲究。

  四、分析第三自然段

  提问:本段具体说明了苏州园林哪个特点?

  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什么?

  为了什么这一特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打比方)

  五、阅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学生思考、讨论)

  (1)  用“||”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其中又以        为主。

  (3)  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4)  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

  (5)  文章分几个方面介绍池沼?

  (6)  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7)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  文中“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中的“艺术”和“技术”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互换?

  六、配合图片,简要分析第五、六自然段,回答问题: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指出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

  (3)  这段文字除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还用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4)  本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七、提问:作者在写完苏州园林的四大特点后,为何又写了7、8、9段?

  这三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

  八、整理说明顺序:概括——具体  主要——次要

  九、归纳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1)  明确说明对象

  (2)  弄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

  (3)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

  (4)  了解文章使用的说明方法

  (5)  明确说明顺序

  (6)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

  (7)  在说明文中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运用及效果

  (8)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十、本课小结

  十一、布置作业:作文《我们的校园》

  要求:  1、认真观察,抓准特点

  2、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

  3、用3~4种说明方法

  4、字数:500字

  教学后记:学生初学说明文,一定要注意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说明顺序和方法。

苏州园林 篇3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集中一处的建筑实体,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就能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及这一篇写的蜚声中外的,几十个园林分散在城内各处,最著名的也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四大名园,如果他用空间顺序,一定会说得琐碎而沉闷。作者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结构方法,先由分到总:从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由心裁修建成的各个不同的园林中抓住一个共同点;然后由总而分,写出了这个共同点表现在物景中的各个侧面。这样,文章没有具体提到一个的名字。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二、说明顺序

  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三、表达特点

  本篇在表达上有两大“优势”。一是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先总括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二是说明准确,叙述生动。对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物景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各园的各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有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的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突出的总体形象。

  四、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般地说,说明文是为了让人了解物景的实形、实态,多是写实的。却是将虚写和实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将客观物体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写池沼两岸的石头、花草,写池沼中的睡莲和金鱼,处处实写,又处处入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实写,接下去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则是一笔虚写,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作者为什么采用实写虚写相结合的手法,且把虚写放在显眼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增添了景致的美,作者说明这种特点时也就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在物景的实写中渗入虚写的画意。独特的写作方法,是适应写作对象的特点应运而生的。

  五、教学步骤安排建议

  第一步,可用比较法,在与一般的运用空间顺序说明的说明文的比较中使学生明白物景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和总分顺序两种结构方式。第二步,用图表法进行结构分析。在划中心句和分段的基础上,掌握的总分顺序结构。第三步,用点睛法读析第二部分(主体段)的各节,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第四步,用仿写法作文,学习物景说明文的总分结构技巧。

  六、语感训练教学建议

  语感训练不仅要感知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主体画面,而且要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情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为学生设置特定情景,并使他们进入其中角色,这样他们才会动心动情。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如在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理解的特点,而且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为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刘正海老师播放了有关的录相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游客,畅游在其中。这样录相中的优美画面和轻快的音乐,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的优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  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图片(或做成演示课件),看课文,让学生对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教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苏州园林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赞誉,称颂园林设计者和匠师的艺术创造旨意,领略我国江南宅第园林建筑的风貌。

  2.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以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既要懂得本文在介绍说明方面的特点,尤应注意理解文中蕴含的旨意,领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思想感情。注点讲解2、4两节。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 :同学们去过颐和园吗?知道它是一座什么园林吗?(它是北方的皇家园林)今天我们学习介绍江南宅第园林的名篇

  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原名叶绍钧,他对很熟悉,因此对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本文是为摄影集写的序,我们把它作为说明文来学习,它不是介绍苏州某处园林的特色,而是说的总体特征来说的。

  正音解词

  鉴赏(jiàn) 池沼(zhǎo) 轩榭(xuān)(xiè) 镂空(lòu)

  重峦叠障(luán)(zhàng) 丘壑(qiū)(hè) 嶙峋(lín)(xún)

  回廊(láng) 蔷薇(qiáng) 藤萝(téng) 蔓延(màn)(yán)

  庸俗(yōng) 斟酌(zhēn)(zhuó)

  阅读课文,划分段落

  (一)说明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二)介绍的特色

  (三)作者说明言犹未尽,之美妙处还有许多

  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按教参讲解)

  “标本”?(词典中“标本,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等)

  “标本”一词很确切地说了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而这种评价正是作者自己通过亲身感受所体会出的,确实是客观的结论

  第二部分

  2节、作者到过的十几处,那么设计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呢?(见书)作者通过这句话总说了的共同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的线索

  课文中四个“讲究”,这里也是概括了下文所要作的分项说明(3、4、5、6节则分别说了)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第二次提到图画,“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用肯定的语气介绍了的特征,强调了共同点。

  “如在图画中”这里引用游览者的话来证实作者的评分,第三次提到“图画”。

  3节、从这节开始分项说明的特点,那么这一节主要说明什么内容?(亭台轩榭的布局特点在于讲究自然之趣,符合“美术画”的要求)

  这节的内容照应了前面的哪句话?

  (2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这节开头,作者通过什么方法突出布局特点的?

  (以古代宫殿特点与比较,突出不讲究对称)

  “好像故意避免”“这是为什么”这里是模仿某些游览者在游览时可能出现疑问的口吻,留下的一个悬念,以便突出下文的“要求自然之趣”。这样写,则要比直接叙述事物的特点,富有趣味。

  “图案画”“美术画”,是从图画的角度来说明布局特点,第四次提到“图画”。

  4节、这节重点介绍了的什么特点?

  (假山的堆叠和配合,给人置身山间的实感,池沼高低屈曲有自然感,有“入画感)

  与前文中哪里相照应?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作者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

  (使人“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为什么会达到这种境界呢?

  (因为设计者“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这种艺术也正是艺术家本身胸襟,修养等的体现。

  文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四层)

  (1)“大多引用活水”说明水质佳,干净。

  (2)池面形状不同,布置也就因池而异。

  (3)池边,高低屈曲,摆石种花略以点缀就自然有“画”。

  (4)池里,又是入画的一景。)

  作者介绍池沼时,只一个“活”字,就突出了池沼的特点。池沼水面有几种?(两种,一种宽敝,一种成河道)这可以说是池沼的不同点,那么相同点是什么?

  (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这里突出池沼的自然之趣,是为了说明什么?

  (“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这里照应了上文〈第2节〉总说的内容,第五次提到图画。

  最后一句“……又是入画的一景”,六提图画。

  5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花草树木的配合)

  照应了上文的哪里?(“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也着眼在画意”文中第七次提到“图画”,说明了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

  课文上段以“入画的一景”结尾,本段又以“着眼在画意”开始,“画”字成了连接段与段和过渡的桥梁,不但省略了许多笔墨,还扣紧了中心,使段落连接更紧密。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说明了什么?(树木花草错落有致)而“错落有致”符合自然美的原则,一扣“着眼在画意”

  “……相间……相间”与哪句相照应?

  (“四季不感到寂莫”)二扣“着眼在画意”

  “没有…没有…”句式,从反面说明“着眼在画意”

  “一幅好画”,八提“图画”

  “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什么气氛?(园林的繁华气氛)

  全段紧扣“画意”逐层说明,并且用了议论,说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6节、这一节说明了什么内容?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按教参讲解

  第二课时

  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

  (角落,门和窗的雕镂,建筑的颜色)

  7节、这节的中心句是哪句?(第1句)

  “……注意图画美”,九提“图画”

  文章紧扣“角落”写了几处?(阶砌旁边、墙上、墙根)

  紧扣“注意图画美”用了“栽”……蔓延着”“给补上”几个词,特别是“补”说明了匠师们善于注意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这节最后一句照应哪一句?(中心句)

  8节、找出中心句(首句)

  “……是工艺美术的上品”,文章哪些内容紧扣“上品” 写的?

  (“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

  “高度的图案美”园林布局是美术画,门窗是图案画,十提“图画”

  9节、通过什么方法说明的色彩特点?(比较)

  “极少使用彩绘”,“极少”准确的限制,这正是与北京园林不同之处。

  10节、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

  的写作特色

  一、说明内容紧扣特征。有很多特点,文中作者是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图画美”予以说明的。而说园林,必不可少的要有亭台轩榭,要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图画美的特点就要体现在这一亭一榭,一花一草,各个近景远景之中。所以作者又重点说明了园林中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四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因为这是构成园林的主体部分,所以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而园林角角落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彩绘的调配等,因为是次要部分,所以作者只概括、简略说明其特征。

  二、说明顺序恰当而多变。1.由总到分。层与层之间有总分关系,如第二部分(第2—9节)的第一层是总括说明的特点,第二层是对第一层的特点分别进行说明。一段中有总分关系,如在说明假山池沼配合方面的特征时,先用一句话总说“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别从假山的堆叠、池沼的安排及假山池沼的配合进行说明。2.由大到小。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是从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的特征,这是全文的重点,是大处。而第三层是从园林角角落落的布置,门窗的雕琢,油漆彩绘的调配等细部,即小处来说明。3.由主到次。文章第二部分的第二层,由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到近景远景的层次依次说来,这是从主到次的顺序。

  三、说明方法灵活多样。1.作比较。如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的特征时,作者就用了比较的方法:“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是因为“宝塔式”的修剪与“阅兵式”样的栽种,从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来看,是不足取的。

  2.举例子。如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的特征时,以古藤为例,形象地说明花、树的艺术风采:“盘曲嶙峋”的枝干,这在图画中是常见的;开花时节“满眼的珠光宝气”,这赋予古藤以生机,烘托出了园林的繁华气氛。此外,文中还使用了描摹、分类等说明方法。

  四、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文中除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之外,还有描写、议论等,如文章第五段中用“古老”、“盘曲嶙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来描写园林中的藤萝,说明了的树木不讲究整齐划一,而讲究自然、画意。而文中的议论成分,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评价:“我觉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的影响。”这议论的句子,精炼而生动,意思也表达得充分、严密。

  精段训练

  【精段】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①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②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a,讲究假山池沼的b ,讲究花草树木的c,讲究近景远景的d。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③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头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练习】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B )

  A.修建 一直 期望 B.修建 一致 唯愿

  C.修建 一致 为使 D.修建 一直 唯愿

  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 D )

  A.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 D )

  A.概括的概貌

  B.概括的修建情况

  C.概括的分布情况

  D.概括的总特点

  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C )

  A.下定义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作比较

  5.文中概括总特征的一句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D 4.C 5.B

  6.(1)映衬 (2)自出心裁 (3)败笔 (4)因地制宜

  7.“布局”指树木花草的相互掩映衬托。“层次”指近景远景所构成的景致和深度。

  8.介绍的特征,强调的共同点。

  语法·句子成分的搭配

  句子成分的搭配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搭配关系。句子成分的搭配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主语和谓语的搭配。

  当主语和谓语都由比较复杂的短语充当,特别是当主语和谓语中包含几项意义时,常常会因照应不周而产生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每当回忆起和他朝夕相处的那段日子,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

  这句话的主语包含着两项意思,其中“音容笑貌”可以和谓语搭配,而“教导”只能听见,不能看见,因此和谓语搭配不当。

  (二)动词和宾语的搭配。

  动词和宾语的搭配,毛病多出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一种是宾语为一个复杂的短语,宾语中心误离动词较远;另一种是当动词不止一个,或者宾语包含着两项以上的意思时,容易顾此失彼。例如: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长桥村自力更生解决饲料问题的经验。

  这个句子的宾语中心语“经验”前头有一个较长的定语,由于前后照应不周,使动词“参观”和宾语不能搭配,可以说“学习”什么“经验”,但不能说“参观”什么“经验”。

  (三)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包括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如果修饰得不合适,也会产生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可以造出来。

  “能干”可以修饰“手”,但“聪明”不能修饰“手”。

  【练习题】指出下边句子中搭配不当的错误。

  1.妇女们插的秧,又密又齐,又快又漂亮。( )

  2.这些文章到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

  3.各种读书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动人的歌声。( )

  4.今年这个县的水稻生产,由于合理密植,加强管理,一般长势良好。

  5.《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共产党卢嘉川、林红等人的英雄事迹。

  6.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老山英雄的报告。

  【参考答案】

  1.主谓搭配不当 2.动宾搭配不当 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4.主谓搭配不当 5.动宾搭配不当 6.动宾搭配不当

苏州园林 篇5

  .《苏州园林》教案 5份 

  .《苏州园林》教学要点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教案6 

  .《苏州园林》教案5 

  .《苏州园林》教案 4

  .《苏州园林》教案 3份

  .《苏州园林》教案1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实录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检测题 

  .《苏州园林》自学评估练习 

  .《苏州园林》同步训练 

  .《苏州园林》综合能力测试题

  .《苏州园林》练习测试(一) 

  同步练习一(苏州园林 第2课时)

  .《苏州园林》提高作业练习 

苏州园林 篇6

  叶圣陶

  预习提示

  苏州园林现存近二百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加以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于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阅读课文,要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想一想,文中提到了苏州园林的哪些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朴实的语言风格。

  掌握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

  轩榭 池沼 丘壑 嶙峋

  镂空 蔷薇 重峦叠嶂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广漆〕天然漆的一种。由熟漆或生漆和熟桐油调制而成。,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练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这个特征。

  二 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现在常用来指那些经过处理的动物、植物或矿物的实物样品。文中的“标本”也是这个意思吗?)

  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三 下面节录的是《红楼梦》中描写大观园里假山堆叠的几段文字,试与课文关于假山堆叠的段落作比较,看看它们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相似之处。

  开门进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面前。众清客都道:“好山,好山!”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丘壑,焉能想到这里。”

  说毕,往前一望,见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兽,纵横拱立;上面苔藓斑驳,或藤萝掩映;其中微露羊肠小径。贾政道:“我们就从此小径游去,回来由那一边出去,方可遍览。”说毕,命贾珍前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走进山口。

  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的,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才情,故此只将些俗套敷衍。宝玉也知此意。

  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听见古人说:‘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这里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不过是探景的一进步耳。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众人听了,赞道:“是极,好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笑道:“不当过奖他。他年小的人,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烂熳,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苏州园林 篇7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画意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准确性。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研讨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今天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去观赏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吧。

  二、作者及相关资料介绍

  1、叶圣陶:

  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苏州园林: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教师检查预习,强调重点积累的词语。

  ○1 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 池沼(zhǎo) 镂空(lòu) 邱壑(hè)

  重峦叠嶂(zhàng) 庸俗(yōng) 模样(mú) 相间(jiàn)

  蔷薇(qiáng wēi) 嶙峋(lín xún)    

  ○2、辨明词义,并造句: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重峦叠嶂: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

  3、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请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文章是从  角度,抓住  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的。

  四、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⑴ 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⑵ 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⑶ 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⑷ 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⑴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⑵ 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⑶ 以第4段为例,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① 学生齐读第4段。

  ② 选一位同学介绍本段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段先写假山堆叠的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其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五、难点探究

  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

  学生讨论,明确:

  1、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2、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3、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4、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5、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6、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1、2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3、4、5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6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六、课堂练习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选三位同学回答。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七、布置作业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复习《中国石拱桥》《桥之美》,找出两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课时

  一、把握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1、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⑴ 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⑵ 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⑶ 全班交流,教师明确:

  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 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 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 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二、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

  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

  三、课堂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

  四、作业

苏州园林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阅读课文,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两课时讲授完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注意体会作者简明扼要朴实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拔法

  教学过程 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 导语 导入  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来学习。

  二、 释题、简介文体

  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编辑家,作品收集在《叶圣陶集》。

  三、 录音机朗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熟悉的词语画出来,给它查字典,予以解

  决题

  1、录音机朗读课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释词语,扫除阅读障碍。

  四、 看图,齐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的主要点。

  1、 投影请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具体讲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教进

  行引导点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的总特征。

  五、 分析课文结构特点,深入研究课文内容。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些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阅读2—7自然段,确立说明对象,及之间的关系。

  3、朗读第二、9段,思考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结尾,还要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再写些什么呢?那为什么作者又不继续写下去呢?

  5、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全文紧紧抓住总体特征的哪能一点来进行分析和说明的?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2、了解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我国园林的建筑美,

  教学重点:说明的顺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

  教具:录音机、磁带、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方法:复习法、讲解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及教学内容设计

  一、 温故知新,复习旧知

  1、 听写上节课所学的生新词。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 读课文,思考: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如何?

  讨论并归纳:

  从全文来说,从整体到局部;从各部分来说是从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 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由学生举例说明。

  1、 作比较

  2、 打比方

  3、 举例子

  4、 描摹

  四、 理解课文语言,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1、“可是在不同之中的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务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2、比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与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这两个句子,说说效果为何不同,并请从课文中再找出三个同样的句子。

  3、“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意肯定,一点不含糊,这同样是用词准确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准确。

苏州园林 篇9

  教学设计江西新干县城北学校卢菊明

  第一教时教学目的: 1、体会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 2、了解课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教学难点: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教学过程:一、从第五单元主题词导入: 第五单元的主题词是“人与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那么,人与环境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和谐;统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等等,一句话: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人类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与杰作——苏州园林,或许从中我们能学到创造和谐环境的方法。 二、作者介绍: 叶圣陶      (1894~1989),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本文就是叶老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我们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学习。三、简介苏州园林:(看图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比较著名的有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等等。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苏州园林的资料介绍。小结:从资料上我们可以看出,苏州的诸多园林它们各有特色,各有风格,都是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四、预习检查:导入: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五、整体感知

  过渡:下面我们来看课文。 幻灯:听课文朗读,说说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可结合课文有关语句概括)学生回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过渡: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苏州园林的图片集(幻灯)小结: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是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即总体特征。 六、深入学习:过渡:那么苏州园林的设计者是如何设计达到这样的目的呢?下面我们深入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合作学习,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 、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 、结合课文3—6段内容,具体说说园林设计师们是如何设计,让游客有“如在画图中”的感受? 3 、课文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次序?为什么? 4 、苏州园林追求完美的图画,除了上面讨论的四个“讲究”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学生合作讨论,回答问题解疑: 1、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2、  第3段:追求自然之趣,绝不讲究对称。(对称不是也很美吗?)第4段: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或河道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第5段:俯仰生姿,……相间……相间。第6段:镂空,隔而未隔,界而未界。 3、第2段的四个“讲究”领起第3—6段的内容,四个“讲究”分别与3—6段一一对应。 4、讲究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讲究门、窗的图案美;讲究色彩的搭配。七、课堂总结: 1、课文围绕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苏州园林设计的独具匠心,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赏和眷念之情。(为什么又写第10段呢?它写了什么内容,多余吗?)(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 留有余地,令人回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2、本文是一篇介绍苏州园林及其特征的说明文,说明文讲究说明的思路。请同学们思考:(1)联系课文开头和结尾,说说全文是采用了怎样的结构说明苏州园林的?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2)分说部分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的?明确: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八、探究拓展:过渡:苏州园林可写的内容很多,写的角度也很多。本文作者撇开苏州各个园林的个性,只写它的共性。假如要你来介绍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思路吗?提示:可按时间顺序介绍苏州园林的发展史;也可分类介绍苏州园林等等。九、说一说:试用“苏州园林的美,美 就美在……” 的句式说出苏州园林美的一个方面。(要求说出自己的感受)十、课外练笔:

  展开想象,重新设计自家的庭院,给自己创设一个优美、恬静、和谐的环境。可采用先概述,后分说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总结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检查  (二)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例句并体会其作用。为了能说明事物特征,给读者具体形象的感受,作者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1).作比较。  如第3段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       第5段在介绍花草树木的时候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点明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        又如第9段,与北京园林的色彩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2).举例子。    如以几个园里的古藤萝为例,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花树的艺术风格。  再如第2段以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为例,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点。(3).打比方。   如文中十多次提到“图画”,用打比方来说明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征,它具有高度的鉴价值。(4)描摹。如第5段中对树木的栽种和修剪着眼在画意的描摹等。 小结: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使语言既准确、鲜明又生动形象,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三)深入探究 本文语言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以第5段为例说明。   第1句是说明,说明花草树木映衬方面的图画美。第2句是描写,描写了俯下的高树枝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态,给人以层次感。第4句“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是议论,阐明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  2.句子的多样性:描述性和概括性的句子。      (如第7段中的描写,第1段中的议论,既增强文章生动性、趣味性,又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 如第2段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第5、6、7、8段的第一句都起到了概括苏州园林特点的作用。)   3.用词的精练、准确和周密     (a、准确 辨析:玩赏、鉴赏、欣赏、观赏——玩赏:有品味、赏玩之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观赏:指观看欣赏。此处的“鉴赏”一词最恰当。 b、周密 请说出以下各句加点词的作用。(投影显示) ①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②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c、精练 请读第7段,说说段中“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为什么好? 恰当形象地写出设计者和匠师们的精心布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  4.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 (排比:第2段;设问:第3段;比喻:第3段等。)  教师:有人说本文具有散文特色。是因为作者通过说明描绘,自然、真切地再现了苏州园林的风貌,使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正如题目所写,使人有种“眷恋”之情。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吗?  (如第4、5、7、8、9段的结尾及全文的结尾,都是有景有情的。)  小结:本文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优美,表现力很强,从而看出说明文的语言并不是枯燥的,是可以充满情趣的。  (四)总结全文: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显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五)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口头介绍一个学校,或一条街道,或一个村庄。 

苏州园林 篇10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培养学生在占有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或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事物的共同特点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共 同特点,再现了它的画意美,显 示了设计者和工匠们的智慧和我 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2.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 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 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 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分析: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归纳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分析: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写作意图?

  分析:“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二)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1.正音正字:镂lòu,从钅,娄声,不读lǔ,嶂zhàng不读zhāng。

  2.补充解词:(1)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2)标本:本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说明苏州园林的价值(3)败笔: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画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4)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待点。(5)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6)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态。(7)珠光宝气:珍珠与美玉发出的光辉。(8)闲适:闲静舒适。(9)明艳照眼:鲜明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三)范读课文、引导分段。

  文章可分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总印象和共同点。第二段(3~9自然段)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点:处处入画。第三段(10自然段)交代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不止以上写的”,结束全文。

  (四)讲析第一段(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印象是什么?这种印象是怎样得来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学生答问,明确:总印象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印象由一二句中两个“到过”而来。作者的总印象指明了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地位,告诫我们鉴赏我国园林不应错过苏州园林。

  2·词义辨析。

  (1)“其他地方”指哪些地方(指苏州以外)

  (2)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3)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3.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提问: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哪些方面最能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遣词上有什么匠心?学生答问,明确:苏州园林的总特征是“处处入画”(学生划出书中相应文字),具体表现为四个“讲究”和一个“一切”。这是下文说明的总纲和顺序。

  四个“讲究”构成排比,暗示了下文(3~6自然段)具体说明内容。“一切”既总结上文四个“讲究”,又为下文(7~9自然段)的小处埋下伏笔。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4.讨论第一段两自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及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结构关系。明确:第一段的两节为因果关系。正因为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才使它具有“标本”的价值。这里的因果说明,既赞美了苏州园林,又颂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

  第一段是总的说明,明确说明中心;第二段是分别说明。先总后分便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1)明确说明文的朗读要求,略加点拨。

  (2)指名朗读第一段。

  (五)讲析第二段。

  1.提问:第二段可分几层?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学生答问,明确:第二段可分两层。第一层(3~6自然段)从四大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第二层(7~9自然段)从不可忽视的三小处,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第一段与第二段是总分关系。

  2.讲析第一层(3~6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层。

  (2)指导分析第3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即“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

  ②提问: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3)指导分析第4自然段。

  ①指明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②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4)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①指名概括段意。明确:说明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富有画意。

  ②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③提问: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明确:这段文字以说明为主,也适当穿插了描写和议论。如二、三句即是描写,后面的“古老”“盘曲磷峋”“满眼的珠光宝气”等也是描写性的。这些描写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自然之趣,富有画意。“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这是议论,充分说明了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符合中国的绘画艺术美。说明文的描写,着眼于说明特征,并且比重不大,只是稍加点染起辅助说明的作用;说明文中的议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齐读第5自然段

  (5)学习第6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并概括段意:说明苏州园林层次多、景致深的特点。

  ②分析:第6自然段主要用解说方法,突出了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能给游人以画意实感。文中的两个“更”字与“多了”、“深了”紧密呼应。

  3.指导分析第二层(7~9自然段)。

  ①齐读第二层。

  ②提问:这一层说明了哪些具体内容?与文章的说明中心是否吻合?学生答问。明确:上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层主要说明苏州园林的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第7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第8自然段说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第9自然段说明苏州园林的彩绘“自出心裁”。这一层出是紧紧围绕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③讨论第7自然段首句的作用。明确:这一句既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又是本层次的总说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④小结第二段:这一段紧紧围绕第一段提出的说明中心,进行了具体说明,是全文的主体和重点。

  (六)讲析第三段(10自然段)。

  1.提问:这段文字是否多余?学生答问。明确:这一段交代说明,是不可忽视的结语。它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2.齐读课文第三段并体味文意。

  (七)总结课文。

  八、作业。

苏州园林 篇11

  叶圣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二、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三、教具的使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四、教学步骤和实施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讲析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苏州古典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置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网站:                    

  四、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苏州园林 篇12

  一、素质教育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4.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

  (2)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解决办法:

  1.复习说明文有关的文体知识。

  2.分组讨论、填表、比较等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

  3.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进而认识祖国河山壮丽,激发爱国之情。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课前进行5分钟说话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介绍一处建筑物。

  2.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布局,感知文章的结构内容。

  3.分组竞赛。学习过程中把全班分为男女两组,每组成员答对一个问题给本组加1分,课后评出“优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学生”以激发课堂气氛和参与意识。

  4.拟题训练。学习本文后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进行拟题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知道的名胜古迹或身边一个建筑物。”(自由发言,进行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诗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吗?苏州园林现存近200处,它们有悠久的历史。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把根据自己的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将大自然的景物概括、提炼,创造了一个个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

  (一)明确目标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明确说明文的阅读要点。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以总分的结构形式进行有条理说明的方法。

  3.体会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全文,然后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朗读课文时学生自愿朗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导游的口吻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如下:苏州园林有100多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因此我国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成为其他地方园林的标本。如果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应错过。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是苏州园林亭台轩榭布局的特点。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或者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具有一种艺术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在上面安排上桥梁,并且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岩,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真是“鱼戏莲叶间”的入画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也相间。没有松柏,也没有阅兵似的道旁树。有的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无限繁华和欢悦。

  苏州园林里也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增加了景致的层次和深度,几乎可以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甚至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尽量做到工细而决不庸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梁子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墙壁白色,墙壁下面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给人以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花开时节,各种花明艳照眼。

  2.为了加深对苏州园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放映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或结合课文看苏州园林的照片。这样可以更形象地感受苏州园林的建筑特色,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出示幻灯片并男女竞赛)

  (1)什么叫说明文?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哪两类?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哪两类?

  (3)如何理解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4)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6)说明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7)说明文、记叙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有何区别?

  (8)你认为阅读这种文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9)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说明文?并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点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1)说明文是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

  (2)说明文从对象上可分为具体事物说明文和抽象事理说明文。从语言上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3)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是指本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这个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所没有的特征。说明事物是首先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中就抓住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征——巍峨、雄伟、庄严。

  (4)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文字条理化,常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文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空间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等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主要用于说明事理的文章,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5)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求方法。说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等。

  (6)说明文的语言,要求简练、准确,讲究分寸。有时也运用生动性的语言进行说明,使说明事物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7)记叙文、议论文与说明文的区别在于:记叙文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以形象感人,以情动人;议论文重在阐明主张,批驳谬论,以理服人;而说明文要实事求是地比较客观地说明事物,使人增长知识和技能。

  (8)阅读说明文应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理清说明的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9)(略)

  2.背景、作者简介。

  背景 这是一篇为摄影集写的“序文”。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圣陶写一篇序文。可是那出版社还没有把摄影集编好,说是收集到的照片不太满意。好在作者从小生长在苏州,几处园林他都熟悉。还有,他借助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中的195幅精美的照片作参考,亲手写了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不知何故,这本新的《苏州园林》迟迟不出版,《百科知识》杂志的编辑部知道了,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作者就以赠陈从周教授的词《洞仙歌》中的一句——《拙政诸园寄深眷》为题目,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最后几句话,“拙政诸园寄深眷”这句话在第一段里,第一段也删去了,题目只好改了,改成了《苏州园林》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3.生字词。(采取形式是男、女各派一名代表,另找一名学生叫写,看谁写得对,写得规范)

  如:轩榭 丘壑 嶙峋 镂空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

  4.文章内容的具体分析。

  分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2)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是什么?文中围绕这一总特点如何展开做具体说明的?

  (3)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的建筑布局方面有何特点?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方面有何特征?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如何理解?

  (6)这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本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

  引导学生明确回答如下:

  (1)作者评价苏州园林“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确切地说出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

  (2)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首先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征,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角落的修饰,门窗的图案、色调的处理等七个方面,有条不紊的加以说明。

  (3)苏州园林建筑的特点是追求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

  (4)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特点是艺术美。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身在山间。而苏州园林的池沼的特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5)文中第6自然段中“隔而不隔,界而不界”中“隔”是指有墙壁隔着,“不隔”是指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界”是指有廊子界着,“不界”是指廊子两边无所依傍。这样就使园林层次多了,景致深了。

  (6)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因此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来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

  (四)总结、扩展

  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抓住了苏州园林不同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做到了以一统百。这种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值得我们学习。请同学们再次欣赏教学记录片《苏州园林》,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艺术美,进

  而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评出本节课获胜组并选出“最佳表现同学”给予表扬。)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练习第一、二题。

  (六)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 篇13

  语文版七下《苏州园林》《桥梁远景图》

  .《苏州园林》教案 5份 

  .《苏州园林》教学要点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7 

  .《苏州园林》说课稿 

  .《苏州园林》教案6 

  .《苏州园林》教案5 

  .《苏州园林》教案 4

  .《苏州园林》教案 3份

  .《苏州园林》教案1 

  .《苏州园林》教案 

  .《苏州园林》课堂教学实录

  叶圣陶与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检测题 

  .《苏州园林》自学评估练习 

  .《苏州园林》同步训练 

  .《苏州园林》综合能力测试题

  .《苏州园林》练习测试(一) 

  同步练习一(苏州园林 第2课时)

  .《苏州园林》提高作业练习

苏州园林 篇14

  张国生

  教学目的:

  1.学习总说和分说;

  2.学习语言的多样性;

  3.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

  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打开自制教学软件,在古筝曲《高山流水》中欣赏苏州园林网狮园中“殿春”的图片(包括外景、内景和庭院),然后告诉学生:“殿春”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现在的大都会博物馆内就建有“殿春”的复制品,和苏州网狮园中的完〖〗

  殿春外景全一样,连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去,并由中国古建筑人员承建。

  我曾几次游览了苏州的一些主要园林,发现像“殿春”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多得很,有些甚至比“殿春”更美,(再欣赏一些苏州园林图片)可见苏州园林艺术成就之高。

  问题:我以上的话,主题是什么?──苏州园林成就非常高。

  如果能去苏州游览它的园林,会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但限于条件,现在去不了,只好退而求其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领略苏州园林的风采。正好我有几张苏州园林的光盘,其中有苏州园林的大量图片和录像,我们可以一边在文中游,一边在画中游。

  阅读第一自然段

  朗读这一段。

  什么叫“标本”?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植物标本的标本是否相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的典范”,与平常不同。

  “标本”呼应下面哪一句话?──各地园林多少受苏州园林的影响。

  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过苏州园林,并且能说明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这段文字是《故宫博物院》写御花园:“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教师评: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

  归纳段意──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阅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朗读。

  学习字词: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xuān xiè):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电脑投影“轩”和“榭”的图片,以便直观理解。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或: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务必”可否删去?为什么?──不可。“务必”加强肯定语气,表示苏州园林追求标准之高。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否删除以使句子简洁?为什么?──不可。“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后就削弱了苏州园林美的程度。

  本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起什么作用?──四次,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教师说明:其实应是四次半──还有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它是──败笔。“败笔”的意思是: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不合图画美的设计。

  这些“图画”是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打比方。

  “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双重否定句式。可否改为肯定句式?──不可,因为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

  闲步网狮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教师谈体会以感染学生,培养兴趣:其实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

  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大声朗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板书)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排比。

  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哪一段?──分别领起3、4、5、6段。

  阅读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本段开头不写苏州园林而写“我国的建筑……”是不是离题?为什么?──不是离题,是通过对比说明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这叫什么说明方法?──作比较。

  还有一处“作比较”,是哪一句?──“美术画”和“图案画”的比较。

  阅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技术:有关生产劳动的经验和知识。

  教师评:搞艺术,需要有艺术的天赋和悟性;需要艰苦的学习和训练;需要名师的辅导和指点;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物质的投入;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需要如课本所说的“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你们的语文老师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苦苦追求了30多年,至今还没有达到。

  那么,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没有“技术”,也达不到“艺术”。

  假山堆叠的艺术,需达到什么目标?──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用元代维则的《狮子林即景》印证这一观点:(投影)

  鸟啼花落水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

  人道我在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欣赏苏州园林假山的图片(电脑投影留园冠云峰等)。

  苏州园林的池沼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选两个字回答──入画。教师点评:扣住前文“图画”。

  本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三层:分别是:引入;假山;池沼。没有中心句。

  欣赏苏州园林池沼图片。

  阅读第五自然段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哪句?──第一句。

  哪个词语点明苏州园林栽种与修剪树木的特点?──着眼在画意。

  嶙峋的意思是──突兀的样子。

  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

  请指出本段中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的句子。──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阅读课文其余部分,回答以下问题:

  苏州园林的角落有什么特点?

  苏州园林中的花墙和廊子有什么作用?

  苏州园林的门窗讲究什么?色彩有什么讲究?

  答案略。

  欣赏相关图片。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说话练习

  假设你面对一个没游览过苏州园林、也没读过本文的人,请你指着课本上苏州园林的彩图,给他说说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若有其他图文资料可用,则更好。

  为保证效果,可采取下列措施:

  1.先打好腹稿,在四人小组说,然后择优者面对全班同学说,师生给以评价。

  2.布置为口头作业,回家对父母说,请他们指导和评价。第二天交来家长的简评,就算完成了作业。

  

  生字

  倘(tǎng)若鉴(jiàn)赏

  轩榭(xuān xiè)重峦叠嶂(zhàng)

  丘壑(hè)嶙峋(lín xún)

  斟酌(zhēn zhuó)阑干(lán)

  词语解释

  标本:文中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仪表的实物样本,即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典范

  鉴赏: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因,依照。

  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创造和裁断。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多指关于诗文、美术、建筑等)。

  轩榭: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室;榭,建筑在台上的敞屋。

  池沼:比较大的水坑,多为天然的水池子。沼,池子。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重峦叠嶂,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阅历:文中指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丘壑,课文中指山水风景的形象。壑,山坳中的沟池。

  雷同:指随声附和,文中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精巧细致。

  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种种美的姿态。

  盘曲嶙峋:盘曲,曲折环绕,也作蟠曲;嶙峋,突兀的样子。

  珠光宝气:形容服饰、陈设等非常华丽;又指珍珠与宝物发出的光辉。

  诸如此类:与此相似的种种事物。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巧妙的心思。

  斟酌:考虑事情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苏州园林 篇15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集中一处的建筑实体,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就能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及这一篇写的蜚声中外的,几十个园林分散在城内各处,最著名的也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四大名园,如果他用空间顺序,一定会说得琐碎而沉闷。作者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结构方法,先由分到总:从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由心裁修建成的各个不同的园林中抓住一个共同点;然后由总而分,写出了这个共同点表现在物景中的各个侧面。这样,文章没有具体提到一个的名字。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二、说明顺序

  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三、表达特点

  本篇在表达上有两大“优势”。一是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先总括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二是说明准确,叙述生动。对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物景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各园的各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有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的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突出的总体形象。

  四、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般地说,说明文是为了让人了解物景的实形、实态,多是写实的。却是将虚写和实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将客观物体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写池沼两岸的石头、花草,写池沼中的睡莲和金鱼,处处实写,又处处入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实写,接下去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则是一笔虚写,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作者为什么采用实写虚写相结合的手法,且把虚写放在显眼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增添了景致的美,作者说明这种特点时也就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在物景的实写中渗入虚写的画意。独特的写作方法,是适应写作对象的特点应运而生的。

  五、教学步骤安排建议

  第一步,可用比较法,在与一般的运用空间顺序说明的说明文的比较中使学生明白物景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和总分顺序两种结构方式。第二步,用图表法进行结构分析。在划中心句和分段的基础上,掌握的总分顺序结构。第三步,用点睛法读析第二部分(主体段)的各节,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第四步,用仿写法作文,学习物景说明文的总分结构技巧。

  六、语感训练教学建议

  语感训练不仅要感知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主体画面,而且要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情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为学生设置特定情景,并使他们进入其中角色,这样他们才会动心动情。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如在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理解的特点,而且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为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刘正海老师播放了有关的录相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游客,畅游在其中。这样录相中的优美画面和轻快的音乐,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的优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  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图片(或做成演示课件),看课文,让学生对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教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苏州园林 篇16

  教学建议

  一、思路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开头两段总说的艺术价值和它们的共同特征。第三至九段分说的具体特征,其中第三至六段分说始终紧扣图画美的特征,并分别对应第二段总说中的四个"讲究",第七至九段分说,从细部紧扣的特征。这样写,脉络分明,结构严谨,充分说明了的特征。

  一般的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集中一处的建筑实体,采用空间顺序来说明,就能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及这一篇写的蜚声中外的,几十个园林分散在城内各处,最著名的也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四大名园,如果他用空间顺序,一定会说得琐碎而沉闷。作者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结构方法,先由分到总:从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由心裁修建成的各个不同的园林中抓住一个共同点;然后由总而分,写出了这个共同点表现在物景中的各个侧面。这样,文章没有具体提到一个的名字。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二、说明顺序

  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

  三、表达特点

  本篇在表达上有两大“优势”。一是构思缜密,脉络清楚。先总括的特点,然后对景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二是说明准确,叙述生动。对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说明物景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各园的各个角落,既不说明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有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的透视画法一样。这样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突出的总体形象。

  四、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般地说,说明文是为了让人了解物景的实形、实态,多是写实的。却是将虚写和实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将客观物体和主观感受融为一体。写池沼两岸的石头、花草,写池沼中的睡莲和金鱼,处处实写,又处处入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是实写,接下去的“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则是一笔虚写,使读者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

  作者为什么采用实写虚写相结合的手法,且把虚写放在显眼的位置呢?这是因为,本身就是虚实结合的。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增加了景色的层次,增添了景致的美,作者说明这种特点时也就采取了相应的方法,在物景的实写中渗入虚写的画意。独特的写作方法,是适应写作对象的特点应运而生的。

  五、教学步骤 安排建议

  第一步,可用比较法,在与一般的运用空间顺序说明的说明文的比较中使学生明白物景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和总分顺序两种结构方式。第二步,用图表法进行结构分析。在划中心句和分段的基础上,掌握的总分顺序结构。第三步,用点睛法读析第二部分(主体段)的各节,学习文章的语言艺术。第四步,用仿写法作文,学习物景说明文的总分结构技巧。

  六、语感训练教学建议

  语感训练不仅要感知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主体画面,而且要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境情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必须为学生设置特定情景,并使他们进入其中角色,这样他们才会动心动情。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实现这一要求。如在教一课时,不仅让学生理解的特点,而且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为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刘正海老师播放了有关的录相和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边听,同时要求他们把自己假想成一名游客,畅游在其中。这样录相中的优美画面和轻快的音乐,加上抑扬顿挫的朗读,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了的优美,从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子:用比较的方法导入  课文,解题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读:朗读课文,认字解词,熟悉课文内容。疏导: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懂得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时间要延续到下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子

  〔预习:看图片(或做成演示课件),看课文,让学生对有所了解。〕

  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图片介绍了哪些园林?

  学生先口述后,教师明确。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说说对总的印象。

  二、认读。

  1.结合“思虑和练习”四,教师给予朗读指导,要求“读音清晰,速度适当,语调舒缓,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说明语句,更要注意读清楚,”以同桌为互助组,进行朗读练习。然后由几位学生示范朗读或听录音。

  2.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把需要认读的字和理解的词提出来。教师随即板书归类或出示小黑板。

  三、疏导。

  问:作者对总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我觉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的影响。“〔指导学生将重要的句子划出,重要的词加黑,养成自学的习惯。〕

  开头写总的印象,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

  明确了写作意图,接着就该弄清文章的布局。

  第一步:用一个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第二步:综合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贯串全文的脉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弄清文章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思考和练习,做几项练习,扣住基础知识,提高理解词义的能力和掌握几种语言表达的方法。最后一个环节是写作。不要简单地让学生做一个现成的题目,而应进行意在锻炼思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三步:弄清总写与分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目的是那样明确,但作者为什么在句子中加上一个状语似乎呢?岂不矛盾?

  老师明确后,学生讨论。

  问:第七到第九自然段是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它与前半部分,与第二段的关键句在结构上的联系怎样?

  学生口述后,老师明确。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州园林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20231286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