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战情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精选4篇)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1

  话题:语文到底应有几张脸

  【按】 在一次全国的教学观摩会上,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因为有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教之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略读还是精读,教材作了明确的规定。对此,有人以为不能越雷池一步,这是唯教材马首是瞻;有人以为可以作出变通处理,这是倡导带着镣铐也不妨跳一两个精彩的舞姿;有人以为不必处处拘泥于教材甚至要大胆地突破教材,这是希望挣脱教材的束缚。

  这只是表面的争论。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模式是回归大统一还是要进一步多样化这一方向性问题,因为在语文界仍无共识,便再三地借着种种“气候”掀起波澜。有人大声呼吁,语文之前必须加上种种形容词,比如“主题”、“情感”、“诗意”、“文化”……没有这些形容词,语文就是灰色的;有人痛心疾首,认为正是因为有这个语文那个语文,所以把语文搞乱了,使语文老师找不到北,谈们衷心拥护语文课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模式统一,“一个模子又有什么不好呢”?

  语文,到底应该有几张脸?

  借着王老师的课,我们有必要再次严肃面对这个问题。欢迎您参与讨论。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一)

  执教: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王春燕

  【课前交流】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的相关片段)

  师:你们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

  生:我最喜欢孙悟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神通广大。

  师:哦,这是你喜欢的原因——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还有谁要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惩恶扬善,有勇有谋。

  师:你们班的成语学得真好啊!还有谁想说?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因为他非常厉害,心地善良,能降妖除魔,还会七十二变,一个跟头就翻十万八千里。

  师:你也非常厉害。

  生:我也喜欢孙悟空,喜欢他勇敢无畏,喜欢他的积极乐观,喜欢他的神通广大。

  师:又不喜欢的吗?你们不喜欢这部作品里的谁?

  (学生摇头)

  师:看来这部作品真把你们迷倒了。我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孙悟空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今天王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课堂实录】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qing。

  师:很有激qing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如果把这三个分句,连成文中的长句子,你还能读好它吗?自己先试试。

  (学生自由练习)

  师:谁向我推荐一位?自告奋勇也行。

  (指名读)

  师:最后一句读得最好。这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要读得跳跃,老师建议你读后吸一口气,再读下面的句子。

  (再指名读)(全场掌声)     

  师:非常非常好!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好不好?我来起头,你们接着读。

  师:(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

  生:(接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读到这儿,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拿出笔,在这个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猴性,乃猴王形象的又一个侧面。不可不点,不可多点。】

  (学生默读、批注。)

  师:我来了解一下,你写的是——

  生:友善。

  生:活泼。

  生:有亲和力。(众笑)

  生:活灵活现。

  生:活泼可爱。

  师:老师也写一个(师板书:顽皮可爱)。同学们,作者写作的是活泼、跳跃的石猴,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反过来说,正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个顽皮可爱、活泼跳跃的石猴。内容与语言高度融合,这就叫经典。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研读第二个问题,读(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结合具体语言现象,渗透“语文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强大的“内容”惯性,极易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撞离“形式”的轨道。故此,“语文意识”需要过来人不断提醒、不断召唤。】

  生:(齐读)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

  师:请你抓住一两个关键的句子进行研读,用心体会语言的秘密,做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进行交流。

  【再次提醒!再次召唤!注意,要研读的,不再是习以为常的“写什么”,而是正在“语文意识”烛照下明朗起来的“怎么写”。所谓语言的秘密,就是怎么遣词造句、怎么谋篇布局、怎么剪材、怎么修辞的秘密,这正是语文课程的独担之任。】

  (学生自主研读,同桌讨论)

  师:我看同学们都很有收获,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不要怕出丑,要勇敢。

  生:我找到了这一句:(朗读)“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首先,从这么多的语句中,我感到,吴承恩在写这里的时候用了拟人的手法。猴子是不会说人语的,但是他却把人语用在了猴子身上,他把这个猴子说得活灵活现。再加上“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里的“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和“跳”字把石猴的动作描写得十分生动。(众掌声)

  师:我要拜你为师!(众笑)你姓什么?

  生:周。

  师:周老师,请坐。(众笑)

  师:同学们,你也研读这句话的请举手。好,我们把这句话读一读,再来感受感受。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刚才他说得非常好,我还想建议你们再读读猴子的语言,读读他说的话,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建议”一说,妙不可言!即便是对语言秘密的研读,也有一个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的问题。尽管学生的研读取向不离语言表达,且条分缕析、有理有据,但,这种研读,是散漫的、无界的,东一榔头西一锤。教师的建议,及时将学生的目光拉回到猴王的话语特点上。正所谓,伤其十指,莫如断其一指。】

  生:(齐读)“我进去!我进去!”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猴子非常自信,感到对这件事情很有实力。(众笑)

  生:他很有活力,我进去,我就一定能!(掌声)

  生:他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一定能出来。我就是猴王了!(众笑,掌声)

  师: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课件出示,改成:我进去吧!我进去吧!)

  【比较,只有比较,才是发现语言秘密的无上秘法!语言的张力在比较中激活,语言的魅力在比较中彰显,语言的生命活力在比较中熠熠生辉!大道至简!】

  生:我感到那好像是强人所迫的样子。

  师:勉强。                              

  生:我感到他犹豫不决。

  生:我感到他是被逼着进去的。(众笑)

  生:我感到他没刚才那样自信。

  师:所以呀,这话一听就不像是从石猴的嘴里蹦出来的。让我们再读课文里的语句。“连呼了三声……”读!

  (生齐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作品与二流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只差几个字。同学们,像这样描写石猴的语言——短促、重复,文中还有几处,你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高品位的“语文意识”,正是在对语言细节的细腻、细密品读中,得到砥砺和提升的。】

  (学生跳读课文,感受石猴的语言特点)

  师:谁读到了?

  生:(读)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师:同学们,什么是大造化?

  生:在这儿指福气和运气。

  师:大家都有福气了,不用再受老天之气了。怎么读呢?

  (生有感情地齐读此句。)

  师:还有吗?

  生:(读)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

  师:一听又是石猴的语言。

  生:(读)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都随我进来!进来!”师:请你关注这个“都”字,可以加上动作,试试。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做动作)

  师:像不像猴王啊?

  生:像!(笑)

  师:让我们一起来一遍,加上动作。“石猴却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叫道……”

  生:(边做动作边读)“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石猴?请你在相关的句子边上写下批注。

  【人性,猴王形象的第三个侧面。感悟形象,可谓“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生:我读到了一个有自信、有勇气、毛遂自荐的石猴。

  生:我读到了勇敢。

  生:我读到了大胆。

  师:我们每个人都读到了自己心中的石猴。我也写一个。(师板书:敢作敢为)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师:(边总结边板书)同学们,读了《猴王出世》,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他不仅仅是一个猴子,顽皮可爱;他更像一个人,敢作敢为;如果你走进《西游记》,你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是一位神,他神通广大,神异出众!喜欢这样的猴王,真的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神性、猴性、人性,集于一身,“猴王”形象,神采飞扬。】

  师:在这篇经典名著里,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在最后一点时间里,再挑选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言读一读,背一背。(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终要落实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上。否则,感悟到的东西往往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

  师:同学们,40分钟时间很快就到了,我想,上了这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去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课件出示) 

  生:(齐读)“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

  【一语道破,天朗气清!捅破了窗户纸,开启的却是一个本真、绚烂、充满着语文气息的课程世界。想起了徐志摩的诗,“为要寻一颗明星,我冲入这黑茫茫的荒野”,“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芒!”善哉!】

  师:希望同学们一生都与经典相伴。下课!(掌声)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2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师: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课题的后面有个小①,表示这篇文章下面配有注释。这篇课文有很多注释,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它。昨天你们预习了吗?

  生:(齐)预习了。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预习的?

  生:我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都画下来了,另外我还读了五六遍。

  师:等会儿你要好好展示你的朗读,好不好?

  生:好。

  师:你呢?

  生:我先画出了好词好句,又把自己不认识的字加上了拼音,还找到了一些读不通、读不懂的句子,去查找了它的意思和如何断句。

  师:厉害,不愧是师大附小的同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的前面有个“阅读提示”?“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两个问题:(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你思考过吗?下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在关键的语句下面画一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

  【妙哉!全课由“阅读提示”楔入,看似平淡,实乃奇崛!何故?“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就像插图、就像注释、就像各式各样的课后思考题、练习题。可惜,现如今,“教材”一说早已被我们窄化为“课文”二字了。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涵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主要内容;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这是写作顺序;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其实,小说的阅读还存在另两种取向,“人物形象”取向和“语言表达”取向。如:“石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所体现的就是“人物形象”取向,而“作者是怎样写石猴成王的”则反映了“语言表达”取向。此课教学,正是以“人物形象”取向为经,以“语言表达”取向为纬,构建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小说教学的新范式。此乃解读本课的不二法门。】

  师:石猴是从哪儿来的?谁能用文章中的话告诉大家?

  生:(读)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们跟她找的一样吗?简单说,这猴子是从——

  生:石头里迸出来的。

  师:了解了石猴的出生,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

  【四两拨千斤!拨到“人物形象”的感知上来,自是正事!】

  生:神奇。

  生:奇妙。

  生:非同一般。

  【神性,乃猴王形象的一个侧面。】

  师: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

  生:石猴是因为自己有本领,帮助众猴找到了水源,可以使它们有安身之处,众猴就得履行自己的诺言,拜他为王,可以说他是凭着自己的本事成为猴王的。

  师:这个本事,说具体一点儿,就是什么?

  生:在这里是指他能进到洞里又出来,并能带给大家一个安身之处。

  师:回答非常完整。石猴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又能安然无恙地出来,成就了他当王。读到这里,这石猴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句不离“形象”!趁热打铁,点到为止。】

  生:石猴给我留下了“勇敢”的印象。

  生:石猴勇敢无畏,一心为公。

  师:一心为大家。

  生:石猴给我的印象是他非常勇敢,而且有自信。

  师:同学们,一迸,迸出了一个石猴;一跳,跳出了一位猴王。这猴王的形象已经活灵活现地留在了我们的脑海里。那么,吴承恩先生是用怎样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读读第一自然段,感受感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至此,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模式落下帷幕,闪亮登场的,乃是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课堂实践,而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教学主线则一以贯之。正所谓,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师:同学们读书的姿势特别好,读书的声音也特别好听。哪一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生:(读)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有同感的请举手。

  (生都举手)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课件出示这句话)

  (生齐读)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石猴在干什么?

  生:石猴在山中活蹦乱跳。

  生:我好像看见他在山中采树上的果子。

  生:他在山中嬉戏玩耍。

  生:他在山中自由自在、活蹦乱跳,左走走,右走走,采一朵山花,饮一点涧泉。

  师:呵,这花果山就是石猴的什么呀?

  生:家!

  师:快乐老家!自由天堂!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快乐来,读出他的自由来!

  (指名读)

  师:谢谢你。同学们,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只此一句,“课眼”也!何等明朗!何等脱俗!“课眼”者,“语文意识”也!“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通览全课,以教师的“语文意识”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从而传递课程的“语文意识”,正是其教学脱俗于传统语文的心气所在!“语文意识”实乃本课教学的价值皈依!】

  生:我觉得这段文字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你能把这个排比句读给大家听吗?

  生:(读)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刚才这位同学发现了四百多年前的排比句,两个排比句,真了不起!吴承恩先生写石猴,谴词造句非常讲究,里面有很多秘密。你发现一个,我们就按你的发现先走进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第一分句: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同学自己读,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读)

  生:我发现每句话都是三个字,前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师:真是大发现呀!这几个词全都是写石猴的动作,如果把它读出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节奏呢?

  【发现什么?构词方式,语言节奏。而这,正是“语文意识”烛照下的“语文发现”!】

  生:(读得慢)“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因为猴子在山中快乐地行走着,非常活跃,所以要读得有激情。

  师:很有激情很活跃,那你为什么读得像打太极呢?请你再试试。

  (生再读)

  师:有进步。谁能让石猴的身影在我们眼前跳起来?

  (指名读)

  师:你的声音很好听,可我怎么也没有听出石猴在山上行走、跳跃,只听到一群小学生非常遵守纪律地坐在教室里!我也来读一读,好不好?

  生:好!

  (师范读,语速稍快,节奏跳跃。)

  师:你们也这样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这位男同学读的时候还带着动作,很有感觉。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读得轻快、跳跃)

  师:这石猴跳起来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三个字的短句,有跳跃感,让石猴在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往下读,你还会有发现。自己试试看。(课件出示第二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学生自读第二句)

  【其实,语文存在就像一只手,手心是内容,手背是形式;手心是思想情感,手背是语言表达;手心承载人文性,手背体现工具性。他们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可谓手心手背都是肉。在这里,语言的跳跃感正好切合了石猴顽劣、活泼的性格特点,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个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师:这四个字是随便排列的吗?

  生:我还发现,前两个字都是一些动物,后面一个字是人和人之间的一些关系。

  师:这些动物是石猴的——

  生:是石猴的亲戚朋友。(众笑)

  师:是哪些动物?

  生:狼虫、虎豹、猕猿、獐鹿。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虫”字?这个“虫”,可不是我们玩的毛毛虫,知道是什么吗?

  【细!古今词义有差别,点到为止。】

  生:昆虫。

  师:是长虫,知道是什么了吗?蛇!

  (生发出惊讶的声音)

  师:这石猴与狼虫——

  生:为伴。

  师:虎豹——

  生:为群。

  师:獐鹿——

  生:为友。

  师:猕猿——

  生:为亲。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呀?请你把他读出来。

  (指名2生读,读得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往下读,更有意思了!(课件出示第三分句)自己试试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欣喜地)它们就像诗一样,对得非常整齐。

  师:一对对子!你们经常诵读古诗文,一定有感觉。我们来对一对。夜对——

  生:朝。

  师:宿对——

  生:游。

  师:石崖之下对——

  生:峰洞之中。

  师:谁能读出这样的石猴?

  生:(带着古诗文的韵味读)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众笑声、掌声)

  师:你们真是太厉害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3

  薛瑞萍 网名“看云”,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班主任。

  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

  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一样重要。

  主要著述:《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班的阅读日志》《我们二年级啦》《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等。

  经典回放

  一、把握总体叙述结构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说——《猴王出世》!在家读熟了吗?你们不读出味道,我是没兴趣讲的!

  生:读熟了!

  师:问!本文四个自然段,讲了关于猴王的哪四件事?张旭升你说。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有一块石头,那块石头……

  师:拜托,我们说的是猴儿,不是蜗牛耶。拜托,你能不能用一句话给我说明白了?

  张旭升:第一件事是花果山上石猴出世。

  师:石猴出世!就行了!第二件?

  严丹妮:石猴跳进瀑布,找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

  师:石猴探洞!第三件——江嘉辉。

  江嘉辉:石猴告诉大家水帘洞里的情景,让大家都搬家进去住。

  师:那是一处美不胜收的猴间天堂啊!报告喜讯!你说第四件事。

  江嘉辉:石猴称王。

  师:总算有人给我一个利落的有猴气的答案了,再想一想,是石猴自称的王吗?

  江嘉辉:不是,是大家先说好谁能安全出入就拜谁为王。石猴安全出入了,大家就拜他做了王。

  师:对。不是自称,是拥立。拥立为王。你们认为石猴该不该做王?为什么?

  生1:该,因为他很勇敢。

  生2:他很聪明。

  师:勇敢、聪明,仅仅有这两条就足够了吗?或者说石猴仅仅有这两条优点吗?

  生3:他给大家带来幸福生活!

  师:对!这一条十分十分重要。如果有了足够勇敢和聪明而没有一心为大家的好思想(师生一起笑),那他也能做王,不过,那很可能是一个欺压大家的暴君、恶王,一个丑陋的统治者,而不是世世代代为我们所喜爱的——

  生:美猴王!

  二、读议第一段

  师:熊伟你读第一段。

  熊 伟:“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多么流利。这即是喜欢诵读《水浒》的美丽成果。估计你们也知道,我是特意找他读的,我怕有同学读得啃啃巴巴坏了我的情绪,因为,关于这个猴子,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跟你们说!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有两处让老师我最为动心,一处是唐僧与女儿国国王游园的情景。我还记得那歌词呢:“鸳鸯双栖蝶双飞,满园春色惹人醉。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女儿,美不美?”在我看来,《西游记》的故事到了师徒聚齐,登程取经,就没有意思了。都是一个公式下来的,打不过就求助。

  杨默然:而且那些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

  师:白骨精就不是啊!大多数妖怪都是神仙下凡变的!神仙妖怪打来打去,真没意思。所以,在我看来,女儿国的故事,是取经路上最美丽也最令人遗憾的故事!

  还有一处,就是孙悟空被压五行山下那段。你们记得当时的歌声、当时的镜头吗?500年啊,天性最是好动的猴子,一时一刻都坐不住的猴子,生生被寸步难移地压了500年。我还记得那首歌是郁钧剑唱的:“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哪怕是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依然是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安排!”

  对孙悟空而言,500年是生不如死啊,我认为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了。你们还记得吗?孙悟空捶打地面,揪着乱草,无限伤心地看鸟飞在天上,看叶飘在空中,看牧童骑着牛,吹着竹笛,在夕阳映照下慢慢归去。

  师傅把孙悟空从五行山下救了出来,那是救吗?不!五行山只是从他的身上换了一个位置,而且是一个更可怕的位置,五行山变成了紧箍咒,套在了孙悟空的头上。十万八千里的漫漫长途啊,一次又一次念动咒语一次又一次痛到生不如死。就这样,猴性,也就是师傅和佛和玉皇大帝痛恨的野性,在头痛欲裂中一点一点地消失,终于,当取经大功告成的时候,孙悟空也修成了正果,紧箍咒从他头上自动消失——因为这时候他已经彻底脱胎换骨,他将不再顽劣,不再造反,不再做令所有大神害怕的事情,在他成了斗战胜佛的那一刻,他其实就死了!看过动画片《宝莲灯》吗?记得《宝莲灯》里沉香求助的情景吗?面壁而坐,一意念经诵佛的,那还是我们心目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踢翻炼丹炉的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吗?不是,那只是孙悟空的躯壳而已,孙悟空早已在取经途中一点一点被杀死了!

  于是我想到你们,想到自己。每一个孩子,背着书包来上学的那一天,也就是套上紧箍咒的开始啊,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次次的表扬与惩罚,一次次的考试与评价,十九年或者更多年之后,能保持当初天真烂漫的还有几个?大人也一样啊,兴致勃勃走上工作岗位,若干年后,经历无数,见闻无数之后,能保持当初激qing的还有几个?

  所以在老师看来,《西游记》其实是一部伟大的悲剧。我们每个人都是孙悟空,不过不同的是,还有极少数的顽强者,最终保持了自己的思想独立和精神的清洁。

  所以,第一段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也是最令我伤心的段落。“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多么舒展的文字,多么动人的情景。这就是天性啊,这就是猴性!这是石猴短暂的美好童年,这是最终消失的幸福时光。请你们读,眼睛看书了——开始!

  (学生读)

  师:请读“那猴在山中”到结束,让我听见石猴的自由自在,再读!

  (学生读)

  师:前面的文字,是石猴的来历。他是大自然的孩子,他是天地精华的结晶,请读出赞美的感觉。

  (学生读)

  师:连起来,读全段。

  (学生读)

  二、读议第二段

  师:方思佩,你读石猴探洞。

  方思佩:“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流畅舒展,有情有韵,无一字之误。)

  师:众猴兴致勃勃找水源,允诺谁能平安出入就拜谁为王,这说明什么?(学生面面相觑)我换一个说法,这说明猴子们顽皮好动之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生1:好奇心强。

  生2:热爱真理。

  师:哈,说的好。真理是具体的,对于猴子而言,确确实实明白了水的源头,就是找到了他们的真理。他们对于水源的兴趣,就是他们对真理、智慧热爱的表现。然而,寻求真理和智慧是要付出代价的!摆在他们面前的是要智慧还是要生命的选择,在严峻的考验面前,谁跳出来了?

  生:石猴!

  师:告诉我,石猴探洞是否是为了当王?

  生:不是,因为他很可能死掉,死掉了怎么当王?我觉得他是猴子中最勇敢的也是对智慧最有热情的。

  师:同意!所以,我要说:众猴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同学们啊,追随勇敢和智慧也是没有错的!因为他将给你带来精彩美丽的人生!注意了,眼睛看着第二段,齐读——开始!

  (学生读)

  师:这段文字,我可以分为众猴探源和石猴探洞两部分,知道分在哪里吗?

  生(看一下):知道。

  师:好!现在读众猴探源,读出热闹和急切的情景,让我听见到该结束的地方,你们齐刷刷,戛然而止!

  生:“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太好了。请读石猴探洞,读出对石猴、对水帘洞的赞叹。

  生:“连呼了三声……‘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三、读议第三段

  师:本段前是对话。我读引言,你们读冒号里的话。注意区分众猴和石猴的语气。(读)

  师:注意到了吗?众猴的话都是问号,石猴的话多是感叹号!崇拜和惊奇,自豪和喜悦,都在这小小的标点符号里了!再来!(读)

  师:“真个是我们的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我们”“千百口老小”“我们”读重音)你们听出来了吗,石猴为什么这么高兴?仅仅因为自己安全出来,将做王吗?    生:他为大家找到了一个家。

  师:这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找到的好去处啊,他首先想到的是——

  生:大家!

  师:为人民服务!多好的领导啊,他不做王谁做王!读段落后面石猴的话,注意“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不厌其烦的点数里流露出的喜悦。

  (学生读)

  四、读议第四段

  师:一直是你们读,你们辛苦了,这段我来读。“众猴听得,个个欢喜……遂称美猴王。”(学生边听边笑)老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想不想试一试?

  生:想!

  师:好,捧书,坐正——开始!

  (学生读)

  师:多聪明的石猴,他等大家忙累了才说话,而且这也说明他对大家很了解——他自己就是一只顽劣的猴子嘛!我们怎么看这里的众猴?

  生:可爱,守信用,说话算数。

  师:石猴的王位既是靠自己的智慧、勇气、爱心换得的,也是大家信守诺言的结果。石猴也好,众猴也好,聪明勇敢的程度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一样的光明磊落,对比人间争权夺利,他们是纯洁的,也是美丽的,当然最美丽的还得数聪明的、勇敢的、自由的、一心为大家谋福利的——

  生:美猴王。

  教育观点

  一、实录的“实”

  当课堂出现不期而遇的精彩,我会一下课就将刚刚经历的高峰体验整理成文字——当天发到教育论坛——让我的学生网友及其家长网友看见。而这些学生及家长呢,也习惯了每天上网遛一趟,看看老师又写了什么新文章。于是我们的教学场景,还有我们的班级故事,都会在第一时间经由网络,再通过家长与家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耳相传,成为包括家长在内大的“广义班级”的班级新闻。

  长此以往,对于“广义班级”而言,教师文字就有了特殊的凝聚和净化作用。在我看来,写作应当成为教师的基本生存和工作方式。只要你写,哪怕是流水账呢,也必定要在头脑中把教学和教育事件重演一遍。在这一过程中,你不可能不想“怎样做更好”。这就是反思。而反思,是教育智慧和教学机智的重要源泉。

  一个问题:是否你的课堂教学真的就如你自己所记录的这样干净顺畅?当然不是。实际情况要乱得多——活泼得多。不仅一问激起众多抢答,而且教师也是想到哪问到哪,若干问题往往问了又问。家常课嘛,哪有那么严谨缜密?虽然总体过程也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但教学实况无论如何也不是文字呈现的条分缕析;师生原话无论如何也不是实录这样的滴水不漏、文从字顺。在现场,好的讨论往往热闹有如鸭塘。

  所以,这篇实录,其实是记忆自动加工润饰过的课堂教学纪要。所以要用“实名制”,一是为了激励孩子,二是为了让学生监督教师——保证实录的真实性。这里的真实,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意义上的真实。几乎是强迫性和无意识的——富有文采的心灵,能够命令大脑围绕句意,对原本杂芜零乱的语言做自动加工润饰。我以为,如果不具备这种自动整理润饰的机能——大脑就完全不能做语义记忆。对于教师而言,这种无意说谎的“不真实”的实录,也许更益于个人的专业成长。

  二、教师的议论

  再说教师从“女儿国”到“伟大悲剧”的那番侃侃而谈——很多人必定以为这是典型的自说自话。其实,每一个种着“自家园子”的教师都知道,如果没有对面那些热气腾腾的渴想的、倾听的、懂得的耳朵,这样的滔滔宏论是难以涌现的。真实的情况乃是:恰是学生的渴想、倾听和懂得,激发了教师的言说和灵感。

  一切富有生机的教育,都是双向的。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受到学生的激活和启发,那么教师期待的对于学生的激活和启发,必是一厢情愿。当教师拿自己的见解与孩子做真诚的交流——甚至倾诉,即便有些孩子不太懂得,他们也能从这种倾诉中体会到教师把自己当成大人,当成知音的那份尊重——那种需要。这种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是难能可贵的。学生——孩子,一旦拥有了这种感觉,必定将以童年特有的生机与活力反过来浸润教师、滋养教师。而今,由于种种顾虑和限制,很少有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了。有一个封在“教师”盔甲里的教师,就有一个班的封在“学生”盔甲里的孩子。包括教师在内的班级,应当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共同体,僵固与隔阂,从来都是学习与成长的对立面。

  当然,教师的议论不能脱离学生的认知和感悟水平。需要说明的是,张旭升,这个语文成绩并不太好的男生,当时正读泰戈尔的《新月集》。语文教师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成为终身读者,成为优秀读物的终身消费者。在我看来,作为语文教师,当班上大多数的学生因了他的引导一生一世与好书结缘的时候——课堂教学,人褒人贬——何必挂怀。

  三、分段落重层次

  某日某地,某教研专家的讲座课一结束,下面就议论开了:“语文课不该讲分段?这叫什么话?”“感悟就是一切吗?逻辑思维能力难道就一点都不重要?”“分析概括能力难道不需要培养?”

  我回过头去,笑着参加议论:“专家意见,姑枉听之。来到这里,我们有耳可听,更有脑可以思考。总之呢,你的课堂你斟酌。对于不站课堂的专家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意见,我们尤其当抱审慎的态度。当然,如果他是一位作家或者诗人,那又另当别论。为什么?个人以为,关于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主要来自两种人:班级实践者和文学写作者。因为他们一头连着具体的儿童的成长,一头连着鲜活的母语的建构。至于研究者的意见,能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姑枉听之啦。”

  感性是血肉,理性是骨架。不能想象滋润健壮的肌肉,可以长在枯瘦病弱的骨骼。诗意和思维,感悟和分析,从来都不是分割对立的。在教学中,它们应当水乳交融、阴阳合抱——共同成为滋养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丰润圆满的一。

  我们说母语具有母性,根据就在于此。

  然而,如今的考试不考分段,却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考试对于教师来说,是不能违抗的指挥棒。当名利乃至生存所系的大棒指向分析和知识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要变成骷髅地和标本间了。

  然而教师也需明白,如果你当真为考而教,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时候——考试也难考得很好。

  好文章其实在动笔之前已经预先睡在作者的潜意识里了,就像一尊佛安详地端坐在整块的璞玉之中。作者要做的,就是唤醒文章、呈现文章。就像玉工从璞玉中认出佛、请出佛。作者写作未必是列提纲、分层次的,可是好文章必定是脉络清晰,不惧分析的。正如一气呵成的美文,恰恰最不怕推敲。

  尊重自然段落,划分意义段——遇到值得背诵的美文,我还会带领学生给自然段落分层次。没有适当的结构分析,背诵就会成为零乱散漫的硬记;提升审美水平的努力,也成了对于高处的没有阶梯的徒劳的腾跃。

  但是,有“标准答案”的段落分析试题却是万万不能出现的。“死答案”害死人啊!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篇4

  一、介绍孙悟空

  师:那个有七十二般变化的是,那个大闹天宫的,是,那个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还是,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石猴出世)

  师:石猴,课题却是猴王出世!那能换吗?别急,读了课文后,思考为什么不能换?

  二、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白话文,挺难读的,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课文,并思考,课题能不能换成“石猴出世”?

  2、生自读课文

  3、思考:猴王出世能不能改成石猴出世?

  生:第一段写的是石猴出世。

  生:第二、三、四都写成猴王出世!

  师:原来你从课文段落的安排中发现不能换题目。

  师:石猴是怎样被拜为猴王的?

  生: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师:说得简单一点。

  生:进入水帘洞

  师:课文非常简单,就讲了这几部分。石猴出世,探水帘洞,拜为猴王

  三、石猴出世

  1、读“盖自开辟以来……朝游峰洞之间”,看看你有什么感受?

  生:非常神奇!

  师:从哪里能读出神奇?

  生:猴子一出世,就会行走跳跃!

  生: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这些动物都是非常凶猛的,猴子一般是不会和他们为友的。

  师:从石猴的朋友中感受到!

  生:从石缝中蹦出,夜宿石崖之下。

  师:我从这个句子中感受到了!读读这个句子。(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师:能从这句话中,从哪里读出神奇?

  生:灵通!师:“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仙石有了灵气。

  师:现在的“灵通”是什么意思?

  生“小灵通”,消息灵通

  师:这就是古今异义,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

  生:开辟以来就受日月精华!(读)

  师:古文朗读一定要注意停顿!(师范读)

  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那份神奇,挑选一处,也用刚才的朗读方法,选择一句读!

  生读

  合作读(师:那猴在山中,生:却会行走跳跃;师:……生:……)

  师: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嘛?

  生:石猴非常厉害!

  师:你从朗读中发现了什么?

  生:排列工整,读来琅琅上口,这也是白话文的一个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读!

  四、探水帘洞

  师:那只石猴生活愉快,一朝天气炎热,与群猴避暑,都在松阴之下顽耍。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儿,却去那山涧中洗澡。只见……(师读旁白,生读猴子的话)

  师:采访一下,为什么读那么大声?

  生:想当猴王,非常自信。

  生:想让其他猴子看到它是那么勇敢。(继续读)

  师:它在瀑布中看到了几次,看到了什么?读下面部分,用波浪线画出表示看到词语!

  生:忽睁眼!

  合作读!师读看的词语,生读看到的内容。

  练习:

  石猴看罢多时,————————。

  师:聪明的同学默读下面部分,把这句话补完整。

  (生: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

  师:你有发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生:善于发现

  生:善于观察,非常好奇

  师:这是一只胆大心细的石猴!石猴看完这些,又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里没水,可以把大家都叫进来!

  师:于是,石猴把大家叫进来后,众猴听说,……(读最后一句话!)

  五、拓展延伸

  师:这篇课文出自于《西游记》的第一回,原文以及后面几个章节更加生动有趣,建议大家在课余时间去看看,领略古典名著的真正魅力!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猴王出世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2578128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