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酒醒梦一场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微信扫码分享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精选16篇)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

  1.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本文通过叙述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本文写人叙事是为阐明道理的。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劝喻色彩,总结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桓侯有病却盲目自信,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使病情恶化而身亡。这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能盲目自信,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联系实际,中心意思可以概括成:这篇文章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扁鹊见蔡桓公》的思想意义,首先在于批判主观猜忌,拒绝忠告的危害;其次在于阐明防微杜渐、慎易避难的重要。

  5.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这则故事叙述了蔡桓侯讳疾忌医,致使病情由轻而重,由可治到不可治,最后一命呜呼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对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否则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6.抨击讳疾忌医。本文记叙的神医扁鹊的故事,揭示了防微杜渐的道理,并对讳疾忌医的行为给予了抨击。

  7.见微而知著,及早提防。《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以觉察的,但如果不注意防止,必将产生从量到质的变化,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从反面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

  8.谨慎对待,避免困难。本篇通过蔡桓公讳疾忌医、不治而死的故事,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当事情容易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及时地谨慎对待,就可以避免造成更大的困难和祸患;反之,则可能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2

  《扁鹊见蔡桓公》教学设计  

  重庆市丰都县平都中学校 胡川

  一、教学目标  

  1、文言词汇积累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人物形象  

  3.欣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4.明白故事的寓意,落实其德育目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①买椟还珠②守株待兔③自相矛盾④滥竽充数⑤郑人买履⑥狐假虎威  

  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②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出处〗《韩非子·五蠹》  

  ③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  

  ④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  

  ⑤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出处〗《战国策·楚策一》  

  这些生动、深刻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是谁创作的呢?他就是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的、并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大师的——韩非子。  

  二、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韩非子特别喜欢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秦国臣相李斯和韩非子是同学,李斯自以为不如非。据说秦始皇看到韩非子的《五蠹》、《孤愤》,慨叹“若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今天,让我们怀着对韩非的深深敬意,学习他的别一篇历史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看看这位智慧的大师又向我们讲述什么样的生动故事,阐明什么样的深刻道理。

  三、导学课文  

  1.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字词疏通。  

  见:  治:  肌肤:  悦:  我发现:可以用组词法来解释  

  走:  是以:      我发现:可以用迁移法来解释  

  还:汤:齐:      我发现:可还原本字来解释  

  君:复:使:      我发现;可以用同义词来解释  

  益:居:深:故:及:属:索:遂:我发现:结合语境来解释  

  3.重点语句翻译与复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课文内容理解  

  ①课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扁鹊、蔡桓公。一共写了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关键词:居十日 桓公的病发展变化的关键词: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在骨髓。因此,我们得出桓公的病是每况愈下,渐入膏肓。  

  ②治病和反治病的过程,塑造了桓公这样一个固执、骄横自信、残暴的君主形象;塑造出扁鹊这样一个医术高明热心、及时行医,机智避祸的形象。  

  5.文章的寓意  

  ①韩非子只是在说“病”吗?他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②桓公得的病是绝症吗?桓公必须死吗?      不是,小病变成大病: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是,性格上注定了桓公必死无疑: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批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  

  ③故事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安排决定了文章的主旨指向。  

  四、总结。  

  五、作业:完成课后相应练习。  

  第二课时  

  形式:微型讲座  

  《扁鹊见蔡桓公》艺术特色赏析  

  《扁鹊见蔡桓公》是中学语文学习古文的第一篇。人们读来总是兴味盎然,百读不厌,越嚼越有味,历久不衰。这篇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其魅力不仅在于故事精彩动听,寓意深刻;而且在于其艺术手法十分精彩。现就其故事、悬念与意蕴等三方面作些简析,以供鉴赏。  

  故事——尺幅兴波,娓娓动听  

  《扁鹊见蔡桓公》全文不满200字,但却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头有尾,有人物有情节,而且人物形象鲜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起伏跌宕,曲折含蓄,意蕴隽永。作者在描述人物时不仅写了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且还写了人物的神情、内心活动。比如,蔡桓公的“不悦”等等,使得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叙述故事则有始有终,情节完整有序:开端——扁鹊断病,桓公拒医;发展——再三忠告,桓公不悦;高潮——最后警告,病入膏肓;结局——扁鹊逃秦,桓公病亡。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层层铺垫,步步发展;先蓄势,后突转——扁鹊前三次见桓公为“铺垫”,这是“蓄势”;第四次见时,“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此乃“突转”。整个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桓公之死看似意料之外,而仔细分析又全在情理之中。文章虽短小,却能尺幅兴波,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言简意丰;故事性极强,兴味盎然,让人读来觉得十分有嚼头,确实妙不可言。  

  悬念——波澜迭生,引人入胜  

  故事开篇,写“扁鹊见蔡桓公”时,扁鹊便开门见山、一针见血地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却一口拒“医”于千里之外,说:“寡人无疾。”这是怎么回事?扁鹊的判断正确吗?桓公何以如此断然地说“不”呢?篇首仅一个长句就别开生面地给读者设置耐人寻味的“悬念”,紧紧地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欲罢不能,有种先睹为快的愿望产生。紧接着写桓公在扁鹊走后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由此可见他拒医是认为扁鹊是为表功说他有病的。那么,他到底有没有“病”呢?如此一来,扁鹊还会替他治病吗?假如会,桓公又会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环相扣,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篇古代寓言妙趣横生、摇曳多姿、韵味无穷,深受人们的青睐,历久不衰,不与开篇连连设置“悬念”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意蕴——发人深省,启人心智  

  读了这则寓言,人们往往掩卷沉思:桓公不听忠告,讳疾忌医说明了什么?桓公之死又给了人们什么启迪呢?桓公的病从小到大,自轻转重,由表及里,最后竟酿成病入骨髓、白白地断送了性命的大祸,这里面蕴涵着些什么道理?从故事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有益的经验教训呢?……故事意蕴丰厚,寓意隽永,洋溢着思辨与哲理的色彩。这正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所在,又是其魅力所在。  

  (讲座材料来源:网上转载)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3

  一 熟读课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什么?蔡桓公是怎样回答的?他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答:“寡人无疾。”桓侯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十天以后,扁鹊又是怎样说的?效果怎样?

  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

  3.扁鹊最后一次见桓公时,“望桓公而还走”。对此,扁鹊是如何解释的?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这个故事的结局怎样?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更加。

  2.居十日,扁鹊望桓公而还走

  还:同“旋”,回转,掉转身。

  3.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4.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达到。

  5.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寻找。

  6.桓侯遂死。

  遂:于是。

  三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组词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望见

  望:远看,这里指望诊,中医的一种诊病方法。见,文中作进见、谒见,指近看。

  疾病

  古汉语中,“疾”和“病”都可以指“病”,如本文“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但“疾”常用来指一般的病,而“病”常用来指重病或病得很重。

  四 以“讳疾忌医”为题,谈谈你学过本课后的感想。  

  此题为开放型题。只要学生大体能体会“讳疾忌医”的内涵,谈出自己的一点感想即可,不必拘泥。

  教学建议

  一、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二、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以正确理解文意、句意为重点,讲点词语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不宜讲古汉语知识,更不能把文言文阅读课变成古汉语课。

  一些专用词语,像“腠理”“针石”之类,学生能对照注释看懂意思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背、记这类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常用词语应当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掌握它们的含义。

  三、教学本文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指点背诵方法,如按叙事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四、本文练习题编排的顺序,可供安排教学程序时参考。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4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谛鹗鲆患碌氖焙颍绻挥姓飧鲎郑陀枚烈粝嗤蛳嗨频淖掷创妫庋筒送僮帧g氪蠹野迅詹诺耐僮只隼矗?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5

  扁鹊见蔡桓公

  天山二中:赵佟青

  [教学目标 ]:

  1. 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

  2. 了解本文叙事层次分明的特点,体会人物的鲜明个性。

  3. 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一系列数字的含义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寓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新课:

  成语“起死回生”——扁鹊(秦越人)——《扁鹊见蔡桓公》

  二. 复习巩固: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间  疾  益  故  索  还  火齐  汤熨

  三. 朗读课文: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四. 提出“突破口”,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35,5,4,3,2,1”这几个数字在文中分别表示什么?

  五. 解决“突破口”:

  35——蔡桓公由病到死经历35天(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5个场景

  4——蔡桓公病情加重的4个过程

  3——扁鹊提出的3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有2个主要人物

  1——意料之中的1种结局

  六. 延伸“突破口”:

  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征,发挥想象,为逃秦后的扁鹊续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七. 小结:

  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比,作者韩非的目的是什么?

  (注意:这只是一个虚构的寓言故事。)

  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这对于指导我们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

  八. 布置作业 :

  根据课文给你的启发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

  (天山二中:赵佟青)

  作者邮箱: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6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有间:一会儿。

  腠c u理:皮肤的纹理。

  居十日:待了十天。居,止,停。

  望桓侯而还走: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针石:金属针和石针。本文指用针刺治病。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司命:传说中掌管生死的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之,助词,无实义。

  请:询问。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在西汉时期,刘向校书时加进了几篇别人的作品,如《初见秦》、《有度》和《存韩》的后半篇,最后定《韩非子》共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成就超过了所有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人代表性法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成熟法治理论。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权力、威势和驾驭臣下的权谋之术,这样才能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巩固君主的集权地位。后来,李斯和秦始皇就是充分发挥了他的思想,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

  韩非还继承了老师荀子的人性恶学说,主张治理国家必须实行刑赏。在《韩非子》中,《解老》、《喻老》两篇,都是用法家的观点来对《老子》进行解释,体现了韩非的哲学思想。《五蠹》则将历史的发展分成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他认为时代在不停地发展,所以社会和政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儒家的恢复周礼的复古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关于《韩非子》:

  本书全面地阐述了思想家韩非的深邃的理念与明确的主张,也生动地展现了文学家韩非的独特的文采与峭刻的风格。本书的思想理论是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韩非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基于对人类社会由“上古”、“中古”、“近古”到“当今”的发展过程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特点的认识,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指出“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在政治思想上,韩非对先秦儒、道、墨等各家既有批判又有吸收,特别是有选择地接受并发展了前期法家思想,综合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理论,提出了一套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法、术、势三者合一的君主专制的统治术。

  3.背景链接

  战国时代是群雄并立、战乱频繁的年代,也是人才辈出、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年代。诸子百家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聚众讲学。“时势造英雄”,这样的时代要求当时的作家的著作逻辑严谨,精心选材,说理透彻,令人信服。本文仅以199字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容、深刻的哲理。在运用比喻说理、叙述事件、塑造人物等方面都不失为先秦散文中的佳作。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篇文章讲扁鹊发现桓侯有病,多次提出要帮他治病,但屡遭拒绝,致使桓侯病情因此一步步加重,最后当桓侯真正发觉自己有病时,已是无药可救,于是死去。这就是讳病忌医这一成语的来源。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

  第二层(“桓侯故使人问之”至“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

  第三层(“居五日”至文末),写桓侯终于病死。

  三、写作方法

  1.本文用简洁的语言、传神的描写刻画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里”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有警告。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间接写出桓侯病情严重的程度。“已逃秦矣”既表现出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由此可看出扁鹊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也十分高尚,忠于职责。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扁鹊三见桓公都没有分析病情、介绍治疗的机会,可见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

  2、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学生要学会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始末的写作方法。本文不到二百字可时间线索清清楚楚,令人一目了然,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出现了许多波折。再有,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故《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学生习作的范文。

  四、参考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练习解答】

  一、l、一见桓公,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态度是“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二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是“不应”不悦”。三见桓公,扁鹊说:“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公的态度“又不应”又不悦”四见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公的态度是“故使人问之”,结果被告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临死急索扁鹊,但已无济于事。这样变化的原因是蔡桓公刚愎自用,一而再、再而三地讳疾忌医,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以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并最终不治而死。

  2.桓侯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二、1.以为:即以(之)为,把(它)作为2.望:远远地看还:回转,掉转。3.故,特意地。4.索:寻找

  三、略

  【类文品析】

  医扁鹊见秦武王

  《战国策》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渤海郡人,医疗经验丰富,擅长各科,反对巫术治病。入秦后,太医令自知不如,派人将他刺死。②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③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④此:如此。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除之未必已也(已:   )

  ②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耳不聪:   )

  ③扁鹊怒而投其石(投:  )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3.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

  4.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武王示之病”的正确语序是:武王以病示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给了扁鹊。

  b.扁鹊仅从武王治病的犹豫上就得出结论:“知秦国之政”、“君一举而亡国”,未免显得过于草率、武断。

  c“扁鹊怒而投其石”中的“怒”字用得好,它写出了扁鹊的神情态度:不愿与庸人为伍。

  d.左右大臣的话并非没有道理,.但扁鹊却能“怒而投其石”,这是因为他有高深的医疗水平。这一点能启发我们:艺高人胆大。

  6.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或给人的启发这一角度再自拟出一道题目,并给出答案。

  题目:

  解答:

  (答案参考:1.①治愈(病消失)②耳朵听不清③丢、扔 2.①君王同聪明的人商量,又同不聪明的人一道来败坏。②凭这一点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内政,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 4.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 5.b(提示:管窥而知全豹,扁鹊从武王对小事的处理态度、方法及过程中了解到武王的性格特点,从而推知秦国的内政,应该说很有道理。) 6.略)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扁鹊(  ) 桓公(  ) 腠理(  ) 还走(  ) 骨髓(  )

  2、《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是     时代重要的思想家。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益:       )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       )

  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      )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及:       )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索:       )

  桓侯遂死  (遂:     )

  4、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通      ,义为   

  ⑵火齐之所及也       通      ,义为   

  ⑶汤熨之所及也       通      ,义为   

  6、请用原文回答:

  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     。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       。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   ,今义:   。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   ,今义:   。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   ,今义:   。

  8、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9、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为什么?

  二、同步解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候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0、蔡桓公为什么多次拒绝扁鹊给他治病?

  11.文中几个分号对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12.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3.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愿相同的一项(  )

  a.深恶痛疾  b.积劳成疾  c.大声疾呼  d.手疾眼快

  14.把课文用“||”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15.学了这则故事,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

  16.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7.扁鹊先说“君之疾”,后说“君之病”,如果把这种用法看成是文言文中规律性的东西,那么古文中“疾”和“病”有什么区别?

  18.用下列成语各写一句话:

  病入膏肓:

  讳疾忌医:

  19.文中蔡桓公自称为“寡人”,扁鹊称蔡桓公为“君”,你还知道过去对皇上有哪些称呼?(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均可)

  三、美文赏读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20.解释上文加点字。

  ⑴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镇:  )

  ⑵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而:  )

  21.根据画波浪线句子写出一个成语。

  22.用现代汉语正确通顺地翻译画直线的句子。

  2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7

  扁鹊见蔡桓公

  选自《韩非子·喻老》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2002/04/23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8

  (2003-05-24 15:35:14)

  教学目标 :

  1.掌握7个字的音、形、义:鄚 桓 腠 应 悦 熨 焐;掌握三个通假字:还同旋 汤同烫 齐同剂;掌握9个词:寡人 腠理 汤烫 肌肤 针石 肠胃 火齐 骨髓 司命。

  2.了解作者韩非。

  3.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做课后习题,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4.要懂得人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

  教学步骤 :

  (一)定向

  同学们升中学以来学习第二篇文言文。请大家想一想,学《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应做哪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呢?

  教师边启发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边整理,边板书学习重点:

  1.7个字,9个词,3个通假字。

  2.作者

  3.朗读、复述、翻译、背诵课文、做课后习题。

  4.理解 道理

  (二)自学

  1.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先看7个生字:鄚、桓、腠、应、悦、熨、焐的字形和字义,看一分钟后,听写并注音。

  2.检查预习效果,解词:寡人,腠理,汤烫;肌肤,针石;肠胃,火齐;骨髓,司命。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解释一遍,然后男女同学各推选一位代表,口头解释这9个词。

  3.全班同学都用练习本听写并填空:《扁鹊见蔡桓公》选自《 》作者 是 末年 国的公子,是 时代重要的 家。

  4.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读课文。

  5.找一位朗读好的同学读课文。

  6.男同学齐读课文。

  7.女同学齐读课文。

  8.找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

  (三)讨论

  1.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通假字。

  2.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题: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整体把握句意、文意,即使有些词语不懂,也不影响内容的大致理解。

  1.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君有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望桓侯而还走。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这样说:您的病已经到了皮肤的纹理,如不治,将会加重。桓公说:医生总喜欢给没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还不治,将会更严重。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重上加重的。

  第二题:

  设计这道题是为了引导学生理清叙事层次,从而更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一层

  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

  居五日……至结尾。

  第三题:

  复述是检查学生是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好形式,本题要求复述“故事”,重点是把叙事脉络复述清楚。在复述基础上概括本文阐明的哲理。

  因前面自学时已复述过,倘学生复述较好,研究此题时可不再复述,倘复述脉络不清晰,则应再找同学复述。

  本文阐明的哲理: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讳疾忌医,害处极大,一定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第四题:

  这道题强调的首先是正确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重要词语含义,要防止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倾向。

  1.扁鹊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有间:有一会儿工夫。

  2.过了十天,扁鹊又一次见(蔡桓公)。居:经过,过了。复:又,再一次。

  3.“您的病(已经)在肌肉里,不治将会更加严重。”桓侯不理睬(他)。益:更加。应:理睬。

  4.(病)在肠胃,火剂的药力能达到。齐:剂。

  5.现在(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问了,是以:因此。

  6.桓侯全身疼痛,派人找扁鹊。索:寻找。

  (四)答疑

  找学生翻译全文,遇到疑难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也可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翻译,教师到学生座位上,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倘发现普遍性难点,则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译文如下: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阵子,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进见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倘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学习进度慢,这篇课文也可安排两课时,如果那样,学生翻译课文的任务就安排在第二课时来完成。

  (五)自测

  1.搞一次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用一分钟时间,全神贯注地背课文,看谁背得多。一分钟后,全班同学齐背。一般说来,一分钟全班能背到课文的中间部分。

  再来背一分钟,看能不能背下全文。一旦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赛气氛,会有将近半数的同学两分钟内背下全文。(因为已有了前面的朗读、复述、翻译做基础)

  2.写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解释“汤熨、针石、火齐、司命、还走”五个词。

  3.听写并填空: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代重要的 家。

  (六)自结

  语文科代表总结本节课学习步骤,学生或教师补充。找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谈本文阐明了什么哲理,对自己有什么启示。

  布置作业 

  1.课上没译完的同学课后在练习本上译完。

  2.课后练习题尚未掌握的再做一遍,巩固背诵。

  3.倘上述任务已在课上完成,则可预习《诗词五首》。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9

  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 

  1、掌握“间”、“将”、“疾”、“益”、“故”、“遂”等实词的词意。 

  2、理解这个故事的寓意。 

  3、训练复述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二、听读,正字音,朗读

  què    huán         jiàn   còu      yìng  xuán       tàng  wèi    j ì         su ĭ      su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不应  还 (=旋) 走  汤 (=烫) 熨  火齐(= 剂)   骨髓    焖?

  四、解决字词,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让学生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在第一课时解决) 

  五、理解文意 

  1、 扁鹊一共见了几次蔡桓公,每次见面有什么不同,扁鹊怎么说,而桓公的神态、语言怎样?本文是按什么线索记事的?

  2、 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 讨论: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怎样的启发?

  4、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 扮演课文剧

  五、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见课后练习二 )

  (二)解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3、臣是以无请也 

  六、朗读背诵 

  七、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按桓侯病情由轻到重的时间顺序)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也                

  居五日    逃秦                                                 体痛,遂死

  医术高明                                          盲目自信

  扁鹊  高度负责                                 桓侯     固执主观

  为人机警                                          刚愎自用

  病       { 讳疾忌医——日益恶化,最终身亡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越陷越深,铸成大错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

  启示:1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2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3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4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5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6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7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0

  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1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贵族,屡谏韩王变法图强,不被采纳。著书十余万言。秦王嬴政看见他的著述想用他,便攻打韩国。韩国派韩非出使。韩非到秦国后,遭李斯、姚贾谗毁,服毒死于狱中。

  韩非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理论和实践,建立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他的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文风峻刻峭拔。他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韩非的代表作品有《说难》《孤愤》《五蠹》《显学》《六反》《八说》《八奸》《亡征》等篇。本篇选自《韩非子》中的《喻老》篇。韩非用《扁鹊见蔡桓公》这个故事,形象地阐明了“图难于其易”的道理。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2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的《喻老》篇。《喻老》是韩非以比喻来阐释《老子》中某一章的思想意义的。如《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里的难与易,大与小的关系,具有朴素辩证的方法论,隐含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法则。《扁鹊见蔡桓公》这个寓言故事就是韩非用来阐发《老子》这一章的深刻哲理的。

  《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记叙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但他固执己见,不听医生的劝告,不及时治疗,终于病死的故事,形象而深刻地阐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哲理。其寓意是:对待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要预先察到其细微的征兆,所谓见微知著。有缺点、错误就要及早改正;有问题就要及早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否则就会酿成不可补救的严重后果。

  文章是按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第一层是写扁鹊四次拜见蔡桓公,再三指出他有病,病情日趋严重,提醒他及早治疗。但蔡桓公固执己见,听不进扁鹊的劝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时,“立有间”,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这里的“立有间”三字,写出扁鹊正在留心观察蔡桓公的病情,就是医家所谓的望诊、望色。经过观察分析,才得出“君有疾”这个结论,不是信口开河,并知道病在什么部位,提醒他“不治将恐深”。这也从侧面旁衬扁鹊医术的高超,察微知渐。可惜桓侯只相信自己的主观感觉:“寡人无疾”,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不仅不相信,还要倒打一耙,说医生“好治不病以为功”。但扁鹊是个医生,要尽医生的职责,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见桓公,急切指出他的病已从腠理侵入到肌肤、到肠胃,越来越严重,不治恐有生命危险,三次敦促他治疗,“不治将益深”,但桓侯由于主观片面,对医生有偏见,不肯相信医生的话,并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当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时,一反常态,一句话不说,望“而还走”。他这一举动引起桓侯的诧异。文章也自然地转入第二层次的描述。

  第二层(从“桓侯故使人问之”到“臣是以无请也”),写扁鹊对桓侯病情的分析。桓侯见扁鹊态度反常,“故使人问之”。扁鹊借来使的询问,对桓侯的病情进行具体的分析:病在腠理,在肌肤,甚至在肠胃,烫熨、针石及火齐还可以治疗,所以劝桓侯及时医治。而现在病已侵入骨髓,药物针石已无济于事,这是他望“而还走”“是以无请”的原因。

  第三层(从“居五日”到结尾),写桓侯终于病死。

  文章通过扁鹊、桓侯两人对话,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来的神情状态的描绘,突出了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看到了一位古代医师对患者所表现出的高度责任感。尽管桓侯多次让他难堪,甚至说他“好治不病以为功”,但他全不计较桓侯的言行态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他,希望他及早治疗。这集中体现在扁鹊身上的,不仅是医术精通,而且医德高尚,忠于医生职守。而蔡桓公则是一个麻木的,冥顽固执,主观偏见,只凭自己主观感觉,不肯相信医生的忠告,最后终于丢了性命的人。除此之外,两人的言行,还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从桓侯的角度看,他自我感觉良好,身体健康,何病之有,所以他说“寡人无疾”,这是一;既是无痛无病,还用药打针干什么。所以听到扁鹊说“不治将益深”时,“桓侯不应”,这又是一;见扁鹊的态度反常,他“使人问之”,但联系上下文看,他只是好奇而已,并非请扁鹊治病,这又是一;他并不讳疾忌医,“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他知道自己有病之后,便迫切求医诊治,可为时已晚,这又是一。如果桓侯不那么主观,早听医师的话,他就不会丢掉性命,这是二。从扁鹊的角度看,第四次见桓侯时,望“而还走”,见桓侯的病已入骨髓,无药可治,所以不说,一走了之。读者联想的各个方面,也可能是达到某一结论的各个过程,或某一逻辑的归依。总之,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富有生活哲理。

  本文叙述层次分明。扁鹊三次拜见蔡桓公,指出他的病情,从腠理发展到骨髓,层层深入逼进,引人入胜。在第二层次中,分析其病情发展的各阶段,不但层次分明,且入情入理,令人信服。病在“腠理”,烫熨的力量还可以到达;在“肌肤”,针刺还可以治好;在“肠胃”,火剂汤还可以达到;病入“骨髓”,是无药可治了。时隔五日,桓侯体痛,终于死去,证明扁鹊预见的正确。文中的语言亦极简练,善于传情达意。如“立有间”三字,传达出扁鹊“望诊”时的神情状态。又如不治“将恐深”的“恐”字,表示委婉的口气,传达出扁鹊的谦逊态度。而“不应”“又不应”“又不悦”等,寥寥数语,桓公的冰冷面孔、厌烦的神态活现纸上。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3

  师: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板书)。本文选自《韩非子》。故事中的扁鹊,(课件展示)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民间医生,因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时代名医扁鹊的名字称呼他。有一次,扁鹊行医到了虢国,虢国的太子病死了,正准备下葬。扁鹊问明了太子的病情后,断定太子并没有死,还能救治。扁鹊先用针刺疗法给太子治病,一会儿,太子就苏醒了;接着扁鹊又把药物敷在太子肋下,一会儿,太子就站了起来;最后他又配汤药给太子喝,仅服了三十多天,太子就完全康复了。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可是,也有人对这位神医的医术不那么相信,这个人就是——

  生:蔡桓公。

  师:对,蔡国的国君蔡桓公。“见”,是什么意思?

  生:进见。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也可以查字典。(生自由诵读)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声音宏亮,节奏把握也很好。可是还有几个小地方读得不是那么准确。109页第一行“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有的同学把“好(hao)”读成了“好(h90)”,在这里“好(hao)”是什么意思?

  生:喜欢。

  师:这是一个动词,如果读成“好(hao)”就成了形容词,这儿应读做“好(hao)”。还有109页倒数第三行“在肠胃火齐(ji)之所及也”,有的同学读成了——

  生:齐(qi)。

  师:有的同学可能纳闷:老师,这个字明明是“齐(qi)”,怎么能读成“齐(ji)”呢?

  生:是一个通假字吧!

  师:对,它确实是通假字,这是文言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课件展示)通假字的产生,是由于古代文字比较少,文字常常不够用,当作者在叙述一件事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字,就用读音相同或相似的字来代替,这样就产生了通假字。请大家把刚才的通假字划出来,109页注解⑩,“齐”通“剂”。大家还能找出课文中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1:109页注解⑨,“汤熨之所及也”中的“汤”通“烫”,用热水焐(wb)。

  生2:“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还”同“旋”足“回转、调转”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完整。课文中一共有三个通假字,一起说:(课件展示)“齐”通“剂”,“汤”通“烫”,“还”通“旋”。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了文章的大体内容。下面老师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四名同学为一组。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准备好了吗?开始。

  师:有不会解释的词语吗?

  生1:“立有间”的“间”怎么讲?

  生2:“间”是“一会儿”的意思。

  生3:“桓侯遂死”的“遂”怎样解释?

  生4:“于是,就”,桓侯于是就病死了。

  生5:“臣是以无请也”我不会翻译。

  生6:“无请”,就是不再问,不再说话,意思是“我因此就不说话

  了”。

  生7:“疾在腠理”的“疾”怎么解释?

  生8:“疾”就是“小疾”的意思。

  师:古汉语中“疾”是“小病”的意思,而“病”就是“大病”、“比较

  厉害的病”,词义是有差别的。

  生1:还有“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望”怎么讲?

  生2:“望”就是“看”。

  师:怎样看?对,是“远远的看”。“转身就走”中的“走”怎么

  讲?

  生:跑。

  师: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汉语“走”中就是“跑”的意思。

  这篇文章写于战国末年,距今2200多年了,古今词义差别比较大。

  下面,请一位同学复述课文。

  (生复述故事)

  师:复述得真不错!不过,还有几个小地方不够准确,谁能补

  充?

  生1:应该是“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他说的是“爱好”。

  生2:“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应该是“那是司命所管的,医药

  已经没有办法了”。

  生3:还有一个小地方。109页第三行“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

  益深”,那位同学说“不治将会更加深下去”,应译成“更加严重”、

  “更加厉害”。

  师:这样更准确。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

  的内容。下面老师有个问题要问大家:故事的结局是桓侯死了,那

  么是谁断送了桓侯的性命呢?也就是说:(课件展示)桓侯之死谁

  之过?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

  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同学发言。(学

  生小组讨论彳艮热烈)

  生:我认为是桓侯自己,因为他不听别人的意见,耽误了病情。

  师:扁鹊给他提了几次建议?

  生:三次。

  师:当扁鹊第一次指出他有病的时候,桓侯怎么说?

  生:桓侯说:“寡人无疾。”

  师:如果你是桓侯,请想像一下,你说这话时会有怎样的语气、

  动作、神情?

  生1:他会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寡—人一无一疾。”(作摆手

  状)

  生2:我想桓侯应该是非常生气,满脸怒色,使劲地拍一下桌

  子,说:“寡人无疾!”(作拍案状,师生大笑)

  生3:他当时可能正在看奏折,会把奏折使劲一摔,说:“寡人无

  疾!”

  师:当时的奏折是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用麻绳或皮条串起

  来,叫“策(册)”。这一摔,声音很大,群臣俱惊。

  生4:他还会说:“我没有病。不信咱们就比试比试。”(双手作

  格斗状,众生大笑)

  师:(笑)这样做未免有失一国之君的风度吧!

  生5:还会把正在批奏折的笔一扔,说“寡人无疾!”(作掷笔状)

  生6:他当时正坐在桌子边,一生气,把桌子掀了。

  师:噢,很有可能,他还可能把长袍的大袖子一拂,说:“寡人无

  疾!”还可能扭过脸不看扁鹊,一点也不客气。(板书:一见  无疾)

  第二次进见时,桓侯有什么反映?

  生:桓侯不应,桓侯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第三次呢?

  生:桓候又不应,桓候又不悦。(板书:不应  不悦)

  师:至此扁鹊已给他提了三次建议,当他第四次进见时,桓侯

  又有什么反映呢?

  生:当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桓侯见到他就像见了冤家似的掉头

  就跑。(生笑)

  师:(笑)是桓侯掉头就跑吗?跑的是谁呀?

  生:扁鹊。

  师:对,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板书:四见

  使人问之)

  师:那么是他幡然悔悟,想请扁鹊回来为他治病吗?

  生:不是,他是好奇。

  师:仅仅是好奇,那么他派去的这名使者会怎样问扁鹊呢?

  生:你为什么见了我的君主转身就跑呢?

  师:根据当时的情形,使者确实可能会这样问。下面听清老师

  的要求,我的问题难度要加大了:你能用文言文把这层意思表达出

  来吗?

  生:你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可以,不过还要改一改,最好不要说“你”,改成——

  生:“君”,“君为何望桓侯而还走?”

  师:很好,还可以怎样表达?

  生:他还可能会说:“你为什么三番五次来打扰我的君主?”

  师:用文言文怎么说?

  生:君为何多次扰我主?

  师:很好。他还可能会说:“君见我主而还走,何故?”还会说:

  ‘前者君三度见桓侯必言有疾,今望桓侯而还走,何也?”都有可能。

  可是,扁鹊已经无回天之力了,桓侯最后还是死了。(板书:死)

  以上观点认为桓侯之死是桓侯之过,是他咎由自取。还有其

  他观点吗?

  生:我认为是扁鹊的过错,他当时可以找多个人来劝说桓侯

  这样桓侯作为一国之君就能不死,国家就会安定。

  生:扁鹊没有强谏桓侯,没有尽到一个医生的责任。

  师:咱们这儿南边就是桓台中心医院,我们知道救死扶伤是一

  个医生的职责。扁鹊的医术非常高明,而当桓侯的病情进一步恶

  化时,他却逃到了秦国,这样做太不负责任了。大家同意这一观点

  吗?

  生:不同意。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被杀头。

  师:对,他如果不逃秦,很有可能被杀掉。他逃到秦国的举动,

  反映出扁鹊——

  生:《艮机灵。因为他要不逃走就会被杀掉,天下还有许多疾病

  需要他去医治。

  师:“机灵”一词一般都是说孩子,这儿形容扁鹊,用“机警”或

  “机智”比较好。当然,扁鹊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他后来

  在秦国行医,秦国有个太医非常嫉妒扁鹊的医术高明,就派人把扁

  鹊刺死了,这是后话。扁鹊的逃秦一方面反映他的机智,也从另一

  个侧面反映了桓侯为人的——

  生:残暴、蛮横。

  师:桓侯的傲慢、固执、不听劝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么,我们从桓侯之死可以得出哪些教训呢?

  生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听

  从别人的劝告,这样其实是自己害自己。

  生2:只有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及时克服。防患于未然,

  才能不断进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深刻!(鼓掌)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

  评和忠告,特别是那些不太好听,有些刺耳的忠告。中国有句老话

  怎么说?

  生: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生笑)

  生:忠言逆耳利于行。

  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史记》里的一句

  话,说得非常好。桓侯明明有病,可是他却偏偏不肯承认,更不愿

  意接受治疗,大家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意思吗?

  生:(齐答)讳疾忌医。

  师:有了病,又不愿治疗,结果怎样了?

  生:死了。

  师: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生:(齐答)不可救药。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要在疏通文

  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一句话的翻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记住

  两个成语;讳疾忌医、不可救药;记住三个通假字:“齐”通“剂”,

  “汤”通“烫”,“还”通“旋”。

  这是一篇寓言(板书),“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有所

  寄托的话。《扁鹊见蔡桓公》这则寓言正是通过一则小故事阐述了

  一个人生的哲理。请大家看下面这则小寓言《北人啖菱》,它寄托

  了什么意思呢?

  生:(自己阅读、翻译,教师个别指点)

  师:(手执菱角)大家见过菱角吗?吃过吗?怎么吃?

  生:剥了皮吃。

  师:剥了皮,吃里面的果肉。最后一个小问题:菱角是长在山

  上,还是长在水里呢?

  生:水里。

  师:可是,有个北方人却不这样认为。请一位同学把故事讲一

  讲。

  生:有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在南方做官。一次宴席

  上吃菱角,这个北方人连壳一起吃到嘴里了。有人说:“吃菱角要

  去壳。”这个北方人却掩饰说:“我并不是不知道,把壳一起吃进去,

  为的是想清火解热呀厂问话的人又说:“你们北方也有这种东西

  吗广这个北方人说:“前山后山,哪个地方没有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得非常好!(鼓掌)这则寓言有什么含义呢?

  生: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

  就是说,对一件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否则就会闹

  出笑话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是太好了!(鼓掌)这是孔子在两个多年

  前说过的至理名言。

  生:做人要诚实。

  生:对于自己不懂的东西,不能装懂,要敢于承认,要接受别人

  的帮助。

  师:他说得多好啊!那么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

  生:有吧!有时上课老师问我们这个问题懂不懂,有些同学明

  明不会,也说会。

  师:你这样做过吗?

  生:做过。

  师:为了你的诚实,老师把这枚菱角送给你,让我们共勉。(稍停)

  课文中的桓侯掩饰的是自己的病,故事中的北方人掩饰的是

  自己的无知,而我们很多同学掩饰的是自己的缺点、错误,古今一

  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成长中的中学生有这样

  或那样的缺点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我们怎样对待这些缺点、错误。

  我们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这样我们就会在学习中不断成

  熟,在老师、家长、朋友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大家说是吗?

  今天的作业 :(课件展示)你还读过其他的寓言故事吗?明天

  上课讲给同学们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大家!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22.扁鹊见蔡桓公(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5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5

  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理解古今词义的差别。

  3.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句意、文意。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3

  2.难点:目标2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做到基本成诵。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三、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 ,是战国时代重要的思想家。他所著的书,集先秦法家学说的大成。

  四、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大意。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或听课文录音模仿朗读)

  a.抽查几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论

  b.教师就关键处纠正,并示范朗读。

  五、串译课文。

  1.教师讲解几个难句。

  2.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解答。

  3.抽几对学生一人读一人译,其他同学评价。

  4.教师做小结。

  投影提示:几个词的古今义差别:

  (1)同义有别

  疾:小病 病:大病

  (2)古今异义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复 古义:再一次 今义:重复

  益 古义:更加 今义:有好处 索 古义:寻找 今义:绳索

  5.学生自由作评:蔡桓公为什么会病死?

  引导理解讳忌疾的害处。

  六 、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二三

  b:默写本文。

  扁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人生哲理。

  2.学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事情的写法。

  3.练笔。

  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 2。

  2.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课前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一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另一优生表演,以激起兴趣。

  三、学习新课。

  1.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学习方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抽查二位学生

  归纳:按时间顺序。

  3.提问: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独立思考,抽查回答:

  (l)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恐深。

  (2)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3)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4)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提问: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讨论并归纳:

  (l)“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3)不应“又不悦”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提问: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桓侯遂死。

  提问: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6.请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三、小结

  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

  四、练笔

  根据课文的中心,自己写一篇体会,谈谈如何对待缺点和错误

  抽几分班上交流。

  五、板书

  见蔡桓公疾在腠理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肌肤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病在肠胃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今在骨髓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使人索扁鹊

  六、作业

  a类 1.课后练习第一、四题。 2.预习《狼》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观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篇16

  一、设计说明

  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扁鹊见蔡桓公》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把它处理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叙述扁鹊为蔡桓公四次诊病、蔡桓公四次讳疾忌医的故事,揭示了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这篇内容浅显的故事有一定的讽喻和劝诫色彩,今天读来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教学中宜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课文的寓意,进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向课外拓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一:(板书“扁鹊见蔡桓公”)刚才老师写“扁鹊见蔡桓公” 这个题目时,一定有同学在想: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人?他们是什么关系?扁鹊见蔡桓公后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

  导入二:老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生病了,父母会怎样做?……大家说得不错,有病求医是基本的生活常识,可是就有人明知自己有病,也有条件医治,却因拒绝接受治疗最后死去。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学习第六单元22课。(板书“扁鹊见蔡桓公”)

  (二)检查预习

  1.请学生介绍韩非、《韩非子》和扁鹊,其他同学简要评价。

  2.学生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疏通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3)理解主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以理解课文的主旨)。

  (4)积累背诵(在字正腔圆地诵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的基础上背诵全文,但本课不要求背诵)。

  (三)学法实施

  1.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自由朗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字词。

  (2)自读检测(利用大屏幕检测自读效果)。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桓公(huán) 腠理(còu)

  汤熨(wèi)骨髓(suǐ)

  遂死(suì) 还走(xuán)焐热(wù)

  ②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间 好 应 熨 还

  ③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释义:

  汤:音tànɡ,现在写为“烫”。

  齐:音jì,现在写为“剂”。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语速恰当。

  2.疏通课文

  (1)再读课文,疏通文意。在比较流利地朗读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小组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放到全班讨论解决。

  (2)全班交流,补充、完善小组学习的不足。

  3.理解主旨

  (1)请学生提出学习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提示:①提出问题的角度:“略读课文”和“寓言故事” ;②提出问题的依据:“单元说明”和“思考与练习”。)

  (2)师生一起归纳本课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扁鹊和蔡桓公是什么样的人?蔡桓公为什么会死掉?这篇课文有什么寓意?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上面三个问题。要求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做好组内分工,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回答问题。

  扁鹊:神医

  蔡桓公:刚愎自用(固执己见)

  蔡桓公的死因:讳疾忌医

  寓意:防微杜渐

  (四)分角色朗读

  可以采用师生、小组、男女生等不同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积累拓展

  大屏幕显示《北人啖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自由朗读《北人啖菱》。

  2.复述《北人啖菱》的故事。

  3.《北人啖菱》有什么寓意?(可作为作业课后完成)

  (六)布置作业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扁鹊见蔡桓公》有关资料:关于课文主题思想的几种说法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3160128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