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陋室铭》《爱莲说》

《陋室铭》《爱莲说》

拱手江河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陋室铭》《爱莲说》

微信扫码分享

《陋室铭》《爱莲说》(通用14篇)

《陋室铭》《爱莲说》 篇1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陋室铭》《爱莲说》 篇2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陋室铭》《爱莲说》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 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 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陋室铭》《爱莲说》 篇4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 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 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 、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 ,因为她 ”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陋室铭》《爱莲说》 篇5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陋室铭爱莲说》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爱莲说》文言文阅读原文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爱莲说(节选)

  周敦颐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陋室铭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斯是陋室 ( ) (2)可以调素琴( )

  (3)陶后鲜有闻( ) (4)宜乎众矣 ( )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3分)

  4.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4分)

《陋室铭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1.(4分)(1)这(2)调弄,这里指弹琴(只答“调弄”不给分) (3)少 (4)多(每小题1分)

  2.(4分)(1)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葱茏,映入帘里。(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每小题2分)

  3.安贫乐道(或“高洁傲岸”,意合即可)

  4.(4分)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分)

《陋室铭爱莲说》文言文阅读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富哦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陋室铭》《爱莲说》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陋室铭》《爱莲说》 篇7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重点:“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难点:如何理解作品写菊与牡丹的用意和作者为何对莲花的情有独钟。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 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 反复朗诵,整体感知

  1、 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 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

  3、 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 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 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3、检测练习

  1)、选出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谥  蕃  濯  蔓  亵  涟

  A、yi fan zhuo man xie lian

  B shi fan zhuo man xie lian

  C yi fan di wan zhe lian

  D shi fan di wan zhe lian

  2) 、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A、蕃(多)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B、染(沾染) 妖(美丽而不端重) 亭亭净植(植物)

  C、焉(助词) 鲜(新鲜) 宜(应该)

  D、噫(叹词) 亭亭(耸立的样子) 不蔓不枝(树枝)

  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花之隐逸者也

  B、水陆草木之花

  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

  D、马之千里者

  4)、翻译下列句子(略)

  四、 品味赏析,把握主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

  角度 特点 品质

  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洁身自好

  形态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品行端正

  味道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

  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

  ——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

  予 ——莲——君 子——同予者何人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

  ——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

  《饮酒》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打在屏幕上,配以陶渊明的画像)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②、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因为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这在古书里不乏记载: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 刘禹锡 《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

  (打在屏幕上,配以牡丹的图片)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自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的空前盛况,充分反映了世人追求富贵、骄奢淫逸的庸俗世风。作者用“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③、作者为什么不爱菊花、牡丹,而偏爱莲呢?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可让学生联系周敦颐的生平事迹来分析)

  4、作品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用菊花的傲然凌霜正面衬托莲的洁身自好,用牡丹的绚丽浓艳从反面来衬托莲的质朴、自然。通过这不同角度的衬托,从而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五、 归纳小结艺术特色

  a)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b) 巧用衬托,突出主题

  六、 再次齐读,加深理解。

  七、 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陋室铭》《爱莲说》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有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训练,整体感知——悟读欣赏,把握深意——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三大板块。

  2、课前制作PPT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3、学生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济南市市花、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莲花。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莲花呢?导人新课。

  屏幕展示优美的荷花照片。

  2、同学交流搜集的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例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介绍作者周敦颐,学生简介,教师补充。

  4、介绍“说”文体的概念。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爱莲说,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训练诵读。

  1、教师范读,配以古琴曲。

  2、两三个同学读,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语句的停顿。

  3、小组读,个人读,大家评。

  4、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大意。逐段进行,教师点拨,字字句句落到实处。大屏幕显示译文。

  5、学生试背诵。

  三、悟读欣赏,把握深意。

  先听多媒体配乐朗读,然后小组讨论问题。问题均由大屏幕显示。

  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段话中7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谈。

  明确:“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清高风度。正因为莲花具有不染、不妖、不蔓不枝等等高贵的气质,才会让人肃然起敬。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

  3、作者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4、作者借连花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心志?

  明确: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它对写莲有何作用呢?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问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这又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相似。

  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以菊来正面衬托莲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到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花之富贵名也”)。“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的。

  7、文章结尾几句,抒发了哪些感慨? 有什么含义?

  明确:以感叹词“噫”独立为句,引发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短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作者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意味深长。

  8、指导诵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宜读出舒缓的抒情意味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要读出肯定语气,且后一分句应重一些。“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分别读出惋惜、遗憾与轻蔑之情。

  9、其它质疑,解疑。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仿句练习:模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对偶句续写:我喜欢 花 , 。

  2、“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自然属性,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谈谈你们联想到哪些人或事,或名言警句?

  3、辩论:在当今处处充溢着铜臭的经济时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还有没有提倡的必要?

  引导:当今社会复杂,更像个污水坑,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君子莲的品质更有现实意义。

  五、课堂小结。

  1、结束语:结合学习目标,指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师生背诵全文,放背景音乐。

  六、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

  2、背诵并默写课文。

《陋室铭》《爱莲说》 篇9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能力目标:1、能够当堂成诵;

  2、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德育目标: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 1、朗读与背诵;

  2、文章的主旨;

  3、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调素琴”和“丝竹乱耳”之间不矛盾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录音、课件的使用和重点内容的手写板书相互配合,以多媒体调节课堂气氛、加大课堂容量,以板书提醒学生重点知识。多有感情地诵读,在客堂上力求可以背诵。把课前的预习带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效率。”一课时教学。

  【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2、《评价手册》第一题找出本课的韵脚;

  3、搜集作者的相关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自己的座右铭?(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大家写这些座右铭是有什么用的呢?(用来激励自己的。)那可以看出“铭”里面的内容应该是激励警戒自己。(ppt课件展示“座右铭”的含义,提醒学生注意“铭”)

  其实“铭”最早是我们古代的一种文体。除了有我们今天的“激励警戒”之意外还可以称述功德。一般是铭刻在器物之上。铭的一大特点是要用韵。(ppt课件展示“铭”的文体知识,“用韵”二字加色标注,引起学生注意。)

  二:指导朗读

  1、铭是用韵的,韵脚是哪几个字?(学生说。)韵脚读的时候要清晰响亮。

  2、放配图录音,学生跟读。

  3、请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加以评论,教师点评。

  4、集体朗读。

  三:疏通字词,文意串讲(配合板书与课件)

  1、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教师板书,画一屋子,引起学生好奇心。)

  教师自语:我把孔子放在屋顶。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就是真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最上面,屋子是陋或者还是不陋就用他的话给屋子定性。

  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ppt展示《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学生自由读)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主旨如此重要,我们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自由读)

  那你们认为我应该把这句话画在这个屋子里的什么部位呢?(顶梁柱的部位,屋子的中心关键部位。)(板书)

  3、在作者的眼中陋室缘何不陋呢,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学生自由读)

  你们认为此句话我应该放入房子的哪一部位?(台阶处,和室外相连。)(板书)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话是在屋中的来往之人,我们把他放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学生自由读)

  (3)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这也是在屋内的生活,我们也把它画在屋子里面。(板书)。此句也和上句一样“无”的部分要读得轻一些。(学生自由读)

  4、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集体读一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5、集体朗读课文。

  6、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前让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背景资料来谈,学生讨论明确: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向。教师板书)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7、此课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对偶)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运用到对偶的是什么地方,(对联)。课本翻倒183页练习三,学生自己读读画画,看看对偶有什么特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两个短语或句子)

  找找文章中哪些句子是对偶。

  四:拓展延伸

  1、即兴小对(学生练习对偶的修辞)

  教师:雨、下雨、下小雨、窗外下小雨、坐看窗外下小雨

  2、幻灯片展示网络搜集来讽刺某些学生的《教室铭》,要求学生也仿《陋室铭》写自己的卧室,注意“铭”的特点,立意要高。作为家庭作业。

  五:集体背诵

  学生对照黑板板书背诵全文。

  六:作业布置

  评价手册中22课《陋室名》的练习题。

《陋室铭》《爱莲说》 篇10

  一、    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          )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      )耳,无案牍(              )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

  二、作者简介

  1、刘禹锡,字______,是____代诗人、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_______家。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著有《刘宾客集》。《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本文选自《       》。本文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铭,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三、小结

  1、字音字形:德

  2、词类活用的有:名,劳,上,乱

  3、重点句子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四、理解性背默

  1、“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4、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5、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五、文章要点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3、“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4、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环境幽雅);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交往高雅);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兴趣高雅)

  5、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6、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答: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7、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节操和_________________的情趣。

  8、“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    “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    友:学问渊博的来客      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不陋”的原因:趣:恬然自适的生活      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文章内容解析概括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  比兴引陋室 —馨       对偶  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  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  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  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第二篇《陋室铭》

  一、刘禹锡愤写《陋室铭》 刘禹锡因为热心支持王叔文政治革新,得罪了当朝的权贵宠臣,被贬到今天的安徽和县当通判。和县唐时称和州,和州的知府姓策,策知州是个见利忘义、妒贤嫉能的小人。他看到刘禹锡得罪了不少权臣,又不得势,就有意给他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这三间小屋的喜爱,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想看看他如何再观白帆。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连肺都快要气炸了。他和书丞商量了好久,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意,实在难能可贵。

  二、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⑴(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⑵(              )。斯⑶(             )是陋室,惟⑷(         )吾德馨⑸(             )。苔痕上⑹(        ) 阶绿,草色入帘青⑺(                         )。谈笑有鸿儒⑻(             ),往来无白丁⑼(              )。可以调⑽(             )素琴⑾ (             ),阅金经。无丝竹⑿(             )之乱耳(             )⒀,无案牍⒁(             )之劳形⒂(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⒃?”

  三、释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名:著名,有名。(2)灵:灵异,神奇,有灵气的意思

  (3)。斯: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4)惟:只有。  (5)惟吾德馨:但由于我的美德,也能使它声名远扬。德馨:品德高尚。馨,香味,古代用来形容品德高尚的人。吾,我,这里指作者。

  (6)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7〕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帘内满目青葱。

  (8)鸿儒:大儒,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弄(弹奏)。(11)素琴,不加装饰的。

  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劳碌身心。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五 译文:

  山不在于高不高,有了仙人就能够远近闻名。水不在乎深不深,有了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品德高尚纯洁就不感到它简陋了。连片的青苔蔓延上台阶,阶上一片碧绿,帘内满目青葱。来到室内谈笑的都是些学识渊博的人,交往的人中没有浅薄的庸人。可以在陋室调拨弹奏未加装饰的古琴,阅读吟诵泥金抄写的佛经。没有众多琴瑟、箫管的乐音搅扰两耳,没有繁杂的官府文书使身体劳累。这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作者及主题: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七、分析课文:(1)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2)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增光添采。

  (3)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4)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5)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明确: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6)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7)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明确: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小结课文

  (1)文章结构

  第一层(1—3)句:点出文章主旨。

  第二层(4—7)句:具体描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往来人物的博学和主人生活的高雅,表达了作者清高脱俗、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最后两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2)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课文通过对陋室和陋室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 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陋室表达自已高尚的道德情操,全文以“德馨”两字为纲领,处处紧扣“德馨”,突出“德馨”。

  八、【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找出各组中注音有错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a.陋室(lòu)           b.德馨(xīng)        c.调素琴(tiáo)       (    )

  (2)a.鸿儒(hóng)          b.案牍(dú)          c.西蜀(shǖ)          (    )

  (3)a.诸葛亮(gé)          b.嗫嚅(rú)          c.磐石(pán)          (    )

  2.加粗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

  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

  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

  3.下列句中加粗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a.孔子云:何陋之有              b.无案牍之劳形

  c.春冬之时                      d.观之正浓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4.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

  四、阅读《陋室铭》,回答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列举你所知道的含文体标志的题目。(不少于两个)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7.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1)b  (2)c  (3)a   2.a  3.b

  二、略三、略

  四、1.捕蛇者说  西游记  五柳先生传  “友邦惊诧”论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4.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5.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6.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7.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8.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

  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

  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5.译句: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陋室铭》答案

  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陋室铭》《爱莲说》 篇11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技能: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情: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4、态度: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的评价古人。

  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渗透时代观念--

  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目标1

  一、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如果让你设计自己的家,你怎样设计呢?(学生自由发言)唐朝的刘禹锡他和部分同学一 样喜欢简陋的居室,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他的陋室究竟怎样?(板书:《陋室铭》刘禹锡)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1、陋室:简陋的居室,是刘禹锡的室名。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用韵。(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表、说、记、序。/押韵--刨根问底:立即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韵脚和所押之韵。) 

  3、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

  三、初读课文,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注意停顿,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纠正错误读音,注意句读)。

  3、范读(听课文录音)。

  4、齐读。

  四、二读课文,疏通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参照注释,读懂课文。(遇到疑难,同桌讨论)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鸿、白丁、馨等)

  3、指名翻译。

  五、三读课文,理解课文

  齐读课文,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1、陋室,陋室,陋在何处?(从文中找出体现“陋”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说明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极为简陋。

  2、文末提出“何陋之有”,你认为作者这样说对吗?理由?

  讨论并归纳:人品高尚(斯是陋室,唯吴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作者写陋室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讨论并归纳: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强调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

  六、课外拓展

  1、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2、之前已请同学设计过自己的家了,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习刘禹锡,为你的家取个名,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七、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1、称颂:人品高尚。

  2、批评:逃避世俗,缺少为国为名的奉献精神。

  八、小结:学习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要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

  九、布置作业  

《陋室铭》《爱莲说》 篇12

  一、教材分析(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二)     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二、             教学对象分析(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三、             教学方法的采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游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籍此落实教学目的。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向学生推荐好文好诗好句)环节中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把你想到的事情写下来,按你写下的事情去做,把你做的事情再记下来——这实际是一句关于要确立目标、如何按目标坚持、做好后如何做反思的座右铭。教师与学生交流关于座右铭与铭的关系与相关的知识,并用投影板出,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二)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三)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四)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以短文的内容。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五)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六)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1、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大屏幕展出刘禹锡的生平简介帮助理解,了解了《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情感后再引导。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经过足够的时间的讨论与教师的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幻灯展示学生的板书,再用投影板出教师的板书: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托物言志景  人  事              不陋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                                                 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诸葛庐       自比     “何陋之有?”子云亭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三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七)练习设计《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对于作者的陋室以及他的生活方式你有什么看法?3、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陋室铭》《爱莲说》 篇13

  教室地点:湖北黄石八中初一(8)班

  教师姓名:miao

  屏幕显示:《考试铭》内容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师:我请一位同学能否用滑稽的语调把这首《考试铭》读一遍,谁愿意?

  生:读(带有方言的语言;其他同学笑)

  师:读的很幽默,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它其实是根据一篇文章仿写的呢?

  生(齐):《陋室铭》

  师:对,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文章《陋室铭》。在这里我要提一点,语言的形式总是受制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的。“考试铭”只是一种模仿,虽然可以搏人一笑,但没有什么价值。只有刘禹锡,有真情实感,才写出流传于世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那篇传诵千年而不衰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题目“陋室铭”,“陋室”从字面上应该比较好理解吧,是什么意思?

  生(齐):简陋的房子。

  师:很好,那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

  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看来这位同学注意到书上的注释了,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记号。

  (学生们在书上做记号)

  师:现在我来范读课文,请同学们在文章上标注生字字音以及句子的停顿。

  (学生们边认真听边做记号)

  师:好,我请同学读,检查大家刚才是否注意到字音和停顿的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听。

  谁愿意试一试?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的字音都很准,但是停顿的位置有一处出错,同学们听出来了吗?

  生:“斯是/陋室”读成了“斯/是/陋室”

  师:对,就是这个地方。我们再来请一位同学读,好吗?

  生:读(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停顿注意的很好,但是在你的普通话当中要注意“z、c、s”与“zh、ch、sh”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下来,准备提问。

  生:“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我觉得没有什么扰乱的,他后面不是自己也在弹琴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这里面的“奏乐”实际是朝廷的统治阶级每日纵身于歌舞升平的靡靡之音中,所以说这种声音对于那种文人来说是很嘈杂的。其他同学还有疑问吗?

  生:既然这篇文章是写陋室,为什么在结尾要说“何陋之有”呢?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好,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可以帮他解答?

  生:其实这篇文章是要体现主人的品德高尚,虽在陋室,但是居住在陋室中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了。

  师: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弄懂了吗?(生点头)还有疑问吗?(学生摇头)

  师:好,那我们一起看看屏幕,注意这些词的用法。(屏幕显示)

  展示: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苔痕上阶绿           上: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长上。

  无案犊之劳形         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其中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现在我们全班再来齐读一遍,在齐读之前,同学们想象一下古人是怎样读书的?

  生:摇头晃脑的,声音拖的很长。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

  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同学们一起通过屏幕看

  画面,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中标注的停顿。(屏幕显示:文章内容及相关画面和文字)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是越来越好了,那么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发现这篇文章在文字

  上有什么规律吗?

  生:有些字很押韵。

  师:能具体找出是哪些字吗?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稍微细心一点的学生应该还注意到,这些字都在第几句的后面?

  生:二、四、六句等

  师:也就是说都在偶句的韵脚上押韵,这也是前面我们所讲到的“铭”这种文体的特征,一般都是要用韵的。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文章,看看第一个问题,《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屏幕显示题目)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能不看书上的注解,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师:这八个字当中哪两个字最关键?

  生:德馨。

  师:那么文中是如何围绕“德馨”来写?(屏幕显示题目)

  生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生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景色之雅: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雅:可见纵情畅怀、谈笑风生的情状。

  生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之雅:可见抚琴调弦、展卷读经的怡然情态。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生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生6:“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来一起看看屏幕!

  屏幕显示:

  山、水---陋室

  点明题旨                           陋室不陋

  仙、龙---德馨

  陋                 清幽的环境

  室     具体描述    博学的友人             身在陋室,乐在其中

  铭                 高雅的生活

  诸葛庐            何

  总结全文              陋室--- 陋   自比言志

  子云亭            之

  有

  师:学到这里,哪位同学可以根据屏幕的内容背诵《陋室铭》?

  生:背(完后学生鼓掌)

  师:很不错。不过记住在背的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到句子的停顿。

  师:之前我请同学们自主查阅刘禹锡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的资料,那么我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屏幕显示题目)

  生:我觉得刘禹锡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有着立志为国的远大抱负。虽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改革,长期遭受贬谪的生活,但是这种际遇没有消磨刘禹锡与当时朝廷的腐败官员对抗的意志,正如这篇课文就是他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所写,当地的官员是个小人,见刘禹锡遭到贬谪,就故意百般刁难他,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的这首《陋室铭》。

  师:很好,这位同学将自己的见解与时代背景结合的很好,其他同学还有看法吗?

  生:我觉得刘禹锡虽然有才华,但是既然朝廷不重视他,还不如像陶渊明一样隐居在山上过着田园生活,不过他还是抵挡不了官衔的诱惑,最后朝廷封了个朗州司马给他做,他也没说辞官归隐。难道他写首《陋室铭》就能表明自己清正廉洁了,要知道说是说,做是做,关键还是要看他怎么做。

  生:我不这么认为,如果每一个正直无私的官员因为受了挫折就不去做官,那么朝廷不都成了腐败子弟的天下了。刘禹锡虽然遭受了这样长期的贬谪生活,但是到最后他仍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他拿起笔杆子愤然写下这首《陋室铭》就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无声对抗。

  (全班鼓掌)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回答的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最终对刘禹锡的评价是肯定的,他的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还是值得大家去学习的。不过阅读古人的作品,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此,阅读古人的作品,要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对古人的道德品质要批判的学习和接受,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是我们学习古人作品的最高境界。

  师:好,最后我们来一起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屏幕显示:托物言志的定义)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作者的不慕荣利的品德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那么这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生:“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师:很正确,那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物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师:这篇文章就学到这里,请同学们关上书,让我们现在再一起背诵这首《陋室铭》重新回味它的意境隽永与韵味深长吧!

  生:齐背。 

《陋室铭》《爱莲说》 篇14

  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      是    著名文学家。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           )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4.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5.下列各句不属于骈句的一项是(  )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孔子云:何陋之有?6.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铭”是                                              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                     。8.课文的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9.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                   ,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                  。11.文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哪一句? 12.与下面一段话衔接准确得体的一句话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山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粒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c、山,却欣喜万分--它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征不服自己。第二部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3.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1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5.译句: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17.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18.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二)                                   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日:“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l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           )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           )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           )⑷外举不避仇(举:                  )20.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其谁可而为之  b、非问臣之仇也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  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21.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a.“遂用之”,是说解狐被祁黄羊任用做县令。(    )b.“居有间”是说祁黄羊与晋平公居住了一段时间。(    )c.“祁黄羊之论”指的是祁黄羊向晋平公推荐他的儿子作“尉”所说的一番话。(    )d.孔子称赞“祁黄羊可谓公矣”的原因是“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22.与“其谁可而为之?”语气相同的一句是(  )a.解狐非子之仇邪?b.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3.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⑵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4.对《去私》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b.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知人善用的优秀品质。c.通过对祁黄羊唯贤是举的事迹的描写,赞扬祁黄羊以国家利益为重,不顾个人恩怨的优秀品质。d.通过对晋平公任用贤才的事迹的描写,赞扬了晋平公善于听取采纳他人正确意见的优秀品质。                              《陋室铭》答案1.刘禹锡;唐朝 2.略 3.⑴著名,出名⑵灵异,有了灵气⑶品德高尚⑷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⑸使……劳累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d 6.“上”这里是“长上”的意思,动词;“入”在这里是动词,“映入”的意思,两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意近即可) 7.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用韵 8.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9.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藓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10.诸葛亮;杨雄 1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b 13.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⑵惟吾德馨。 14.d 15.略 16.a 17.山、水;仙、龙;德馨;陋室;作者 18.a 19.⑴当⑵仇人⑶好⑷推荐 20.b 21.依次是:√ 22.c 23.⑴您问的是谁可以,而不是问我的儿子。⑵真好啊,祁黄羊的建议! 24.c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陋室铭》《爱莲说》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36761286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