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甜到心口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精选13篇)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喷嚏tì 嚼jiáo饼干 嘈cáo杂 面颊jiá

  点拨:注意多音字“嚼”的读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潜意识: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

  (2)过滤:这里是选择的意思。

  (3)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你当然知道,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而每一种声响,每一种声音,都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愉快动听的声音,带给我们快乐,嘈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你一定会听见的》的作者是桂文亚。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放录音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欣赏法   3、默读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导入  新课时,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师放音乐磁带《动物狂欢节》。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2、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品味质疑(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七)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 ,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 (略)

  板书设计 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语言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3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丰富的理趣;

  2、引导学生用耳朵“观察”世界,用笔描绘声音,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领悟文章理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用笔描绘所听到的声音

  过程设计:听声→品文→悟理→绘声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声激趣

  声音游戏:(ppt)播放事先录制好的一些声音,请学生迅速说出听到了什么。在良好的竞赛氛围中引出课题。请学生用特别的方式(眼睛看着同桌,用坚定的、喜悦的、充满激励的语气)读课题(ppt)。

  二、品味语言

  师:是的,你一定会听见的!那么,在生活中,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目的:进一步激趣)那会是一些什么样的声音呢?请把书翻到116面读1—3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读后另请生评价。

  师指导读法:不要为读书而读书,这样读不出效果。读书要有情有味。这篇文章用第几人称写的,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全文采用第二人称方式叙述,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仿佛作者在与我们面对面地交谈,如话家常。)我们可以假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几个好朋友周末郊游,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一路上,她们笑靥如花,脚步如风,谈笑风生,开始了一场关于声音的谈话。师示范读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三人一组在假设的情境下再读1—3自然段。点一组学生(三个女生)到讲台上表演读(ppt展示相关图片)。再请学生谈感受。全班用此“情境法”(或曰“游戏法”)练读5—7自然段。

  请三个男生上讲台表演读课文的5—7自然段(ppt展示相关图片)。

  师:三个女孩为我们描绘的声音与三个男孩为我们描绘的声音分别有什么特征?

  明确:(ppt)三个女孩描绘的一组声音(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三个男孩描绘的一组声音(风声、动物的声音、水声)在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而不被留意。

  师:你最喜欢哪一段描写声音的文字?为什么?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展开思考。

  明确:(ppt)巧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妙设情境(蚂蚁准备做体操、雪花飘落在孤灯的面颊上)、充满想象力。这些手法的运用化表面的“无声”为实际的“有声”,让我们领会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绝佳境界;同时也将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声音写得别有情味。

  三、感悟理趣

  (ppt)问题探究:文章开头为何先从“无声”世界写起,然后才过渡到“有声”世界?

  明确:写“声音”从无声写起,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写法上),同时启发我们世界上一切声响无不在可听之列,用心听就一定听得见(要能于无声处听惊雷)(哲理上)。

  师:本文是一篇随感式小品文,作者在文中谈了她的很多感悟。老师给大家读9—12自然段(配乐)(ppt),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用笔标记文中富含哲理的句子。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朗读或默读均可)9—12自然段,在富含哲理的句子旁边写出自己的点滴感悟。学生交流感悟。

  也请要质疑问理的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相机引发学生思考,如:声音究竟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是否世界上的一切声音我们都该无选择地听呢?(要懂得“过滤”)究竟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什么叫“会听”什么叫“不会听”?什么叫“用心听”?(即从听中学会思考,在听中感悟人生)如果不用心听会怎样?会听的人应该拥有一颗什么样的心?(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心)

  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这句话的理解(ppt)。

  (1)从亲人的唠叨声中,我听到了……

  (2)从老师的批评声中,我听到了……(忠言逆耳利于行)

  (3)从绵绵的春雨声中,我听到了……

  (4)从树叶飘落的声音中,我听到了……

  (ppt)小结:正面:会听(用心听),在“听”的过程中成长,充实生活,获得很多乐趣;

  反面:不会听(不用心听),“没有感觉”、内心世界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四、描绘声音

  1、听,唐诗里的天籁之音

  (ppt)请欣赏下面一组唐诗,迅速找出诗句中的声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引思:你能不能也说出描绘声音的古诗句?

  2、写,这美妙的清音

  (ppt)展示杜鹃怒放图、蜻蜓点水图、秋雨淅沥图、飞瀑直下图、花苞绽放图、春笋破土图、野花跳舞图。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图描绘其中的声音。

  师示范:

  你听过杜鹃怒放的声音吗?整整一个冬季,杜鹃都在等待。当春风不断加温,杜鹃的花骨朵开始突突突地翻滚起来,终于有一天,她达到了沸点,掀翻了花盖子,一个个粉红色的咕噜噜地泡泡全冒了出来。

  (ppt)写法提示:观察(用心感受)→想像(设置情境)→表达(运用修辞)

  3、(ppt)播放《森林狂想曲》,请学生根据音乐编故事。

  五、诗意作结(ppt)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  

  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

  生活中不是缺少爱,

  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

  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4

  语言运用 

  1.根据课文填词(每空填2字)。 

  (1)( )间,它们全逃散了! 

  (2)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 )了…… 

  (3)学着听爸爸打( )的声音。 

  (4)( )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2. 试在括号里填上拟声词。 

  (1)( )的磨砂声(2)( )的哭啼声 

  (3)( )的水滴声(4)( )的崩倒声 

  (5)( )的电铃声(6)( )的流水声 

  3. 摘抄文中写视觉、听觉的四字词。 

  4. 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1)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 

  灯的面颊上…… 

  (2)你开始微笑,轻轻地笑,大声地笑,这时候,你一定会听见的……5. 学用文段的语言形式写一段话(提示:从多方面写好一类事物)。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当山问的清泉如一道银箭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打向屋脊,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在盛水的脸盆里,当清道夫清扫水沟里的落叶,当妈妈开水龙头淘米煮饭,你总该听到些什么吧? 

  课内精读 

  (一)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当微风吹过柳梢,当清风拂过明月,当狂风扑过巨浪,当台风横越山岭,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当小狗忙着啃骨头,小金鱼用尾巴拨水,金丝雀在窗沿唱歌,当两只老猫在墙头吵架,三只芦花鸡在啄米吃,你总听到些什么吧? 

  6. 画横线句子的顺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7. 自选角度评述第一段话。 

  8. 试着在第二段文字中补写两三个关于动物声音的例子。 

  (二) 

  人有耳朵,听八方,加上眼睛,观四方。用心听,用心看,也用心想,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即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2)当一个人丧失了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 

  封闭和退缩…… 

  (3)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 

  10.结合语境辨析下列“声音”的具体内容。 

  (1)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潜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2)人,开始了声音的“过滤”。 

  (3)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11.阅读第三段选文,用横线画出“没有感觉”的人的具体表现。 

  12.举例说明文段使用的说明方法。 

  13.用波浪线在二、三段文字中标出能显现文章层次脉络的句子。课外选读 

  鸟类亦有外语(节选) 

  任何种类的动物,对于它耳朵听到的声音,只选择其中一部分予以注意。某一种声音对某动物是否有意义,是和该种动物的本能及其一定的经历有关。野生的乌鸦和海鸥与其同类通讯是用声音,近似于一种语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佛令斯博士及其夫人,发现许多乌鸦和海鸥,能听懂同类鸟儿的叫唤声。他们发现,在美国的乌鸦有特别的告警声调,其他美国乌鸦闻之则飞去。他们以高度原音的录音带,把宾夕法尼亚州乌鸦的告警叫声录下来,然后对着法国的乌鸦播放出来,它们听了不仅不飞走,反而聚拢来,或者毫无反应。把美国海鸥的警叫声录下,再对法国海鸥播放出来,法国海鸥亦无反应。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 

  (选自《生物新视野百科知识》) 

  14.“法国的鸟儿,似乎听不懂这种外语”中“外语”是指:__________。 

  15.选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 

  16.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选文说明的内容? 

  思考探究 

  17.一个演员说:笑声是温馨拨动声带而生。一个心理学家说:哭声是痛苦扯动喉咙而生。那么,你能说说读书声怎样产生的吗?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美点寻踪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用手示意不发任何声响)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课件展示)

  恩,很棒,为你们鼓掌!发现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更加的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大屏幕显示题目)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的。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大屏幕显示题目)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刚才同学们说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美在哪儿?

  1、现在请同学再一次大声的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问题):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⑴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划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不好说一定要喜欢这句话,或者那句话,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可以,但一定要有理由,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①课文的语言美在:

  A、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B、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C、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D、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②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③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寄予对读者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④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蚂蚁跑步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雪花飘落的声音;

  4~7风吹声;

  动物声 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水声。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到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⑤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5、朗读1~3段:

  ⑴请一个同学读1~3段,感受语言的美

  ⑵指导朗读(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节奏要舒缓一些)

  ⑶分段朗读,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五、拓展延伸

  1、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2、 听一段音乐,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的画面,并用语言描绘出来

  六、作业布置(机动安排)

  1、老师相信,细心的你一定也听到过许多别人不曾听到的声音,只要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和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就能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2、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八、归结全文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6

  四川省郫县第一中学 周继红

  教学目标 :

  ①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②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并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

  ③加强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①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②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以备使用。老师准备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②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③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教学步骤 :

  一、新课导入  :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师放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要求〕学生:a 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 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①学生放开喉咙自由朗读课文。 ②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③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②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感知。  ③各小组推进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的观点。  ④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由学生争取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要读得犹如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②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a 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划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b四人小组交流。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不好说一定要喜欢这句话,或者那句话,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可以,但一定要有理由,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例如:

  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

  有的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③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五、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探究: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①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②“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是不是有声音?  ③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合作探究〕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六、拓展延伸,声音游戏

  请多位学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七、布置作业 :把自己用心听过的声音感受写成一段文字。

  点评:首先,此教案注重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一上课就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自然会引起自己的生活体验。接下的“自由谈”,教师没有设计什么问题,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感想,不会阻碍学生自由思想。最后请多位学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这样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将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其次,此教案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以课文朗读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研读课文,整体感知”——“跳读课文,品味语言”——“精读课文,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声音游戏”,每一个环节都能使学生获得更深更新的感受,使教学过程 很有层次感。另外,此教案还特别注意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郫县教育局教研室 戴伟)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7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感悟声音的能力;

  2、培养学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感悟声音的能力。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酝酿——用古筝曲《春江花月夜》导入新课: 

  音乐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产生,不是人们单一的用耳听得到的,还需要加上自己对所听到的声音进行合理的想像。于是你就会沉浸在那种美好的意境中,请同学们听《春江花月夜》,相信你一定会听见的。

  媒体展示: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1、你从这许多声音中主要听到了什么?

  (教师力求能让学生领悟到水声、划水声,引导学生完成对月亮的描摹。)

  2、你知道这段乐曲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吗?

  (学生只要能说出月光之下,小船之中,静静的湖面就已经足够了,不必刻意地去反复引导,能说多少就让他们说多少。)

  二、内容探究

  1、教师提问:谁知道有关作者的一些情况,说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好吗?

  桂文亚 女。1949年生于台北,安徽省贵池县人。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中国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作者多次获奖。1996年,上海、北京先后召开“当代儿童散文暨桂文亚作品研讨会”。

  2、生活中有千变万化的声音,桂文亚给我们展示了很多有趣的声音,读了文章后,你认为文中的哪种声音是最有趣的,为什么?

  (学生只要能简要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就行。)

  3、面对生活中的各类声音,桂文亚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去听?

  彩屏展示:用心    选择   想象

  4、教师导读

  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有没有有声音?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人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文中的几个声音游戏,请大家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三、文字感悟

  1、请你朗读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段落,读时一定用心去感悟文字中的情感。

  (学生可自己选择读书的段落,可在座位上读,也可在行间里读,还可以上讲台读。)

  2、你认为文章的语句,哪些是让你感动的,哪些又是让你感叹的,哪些语句读来就有一种美的享受,请勾画出来,并自己分析产生这种美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1)、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2)、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3)、有的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四、课后拓展

  1、声音会使人幸福,但也会让人感到痛苦。请再听《春江花月夜》,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你的愉悦或是感动。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2、课外作业:请自己找一首乐曲,去领悟感受它给你带来的……把这些感受写成文字,形成感动自己的一篇文章。

  五、展示平台: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声音  ( 用心   选择   想象 )  听

  文章特色:

  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运用问句,引发读者思考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8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  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以备使用。老师准备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师放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初读课文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整体感知

  .研读课文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

  (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一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溉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品味质疑

  (跳读、精读)

  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

  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明确:

  a.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b.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c.有的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质疑答疑。

  例如:a.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b.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教师导学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有没有有声音?◆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人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轻松.但不能松散)   

  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点  评

  首先,此教案以学生为主体,导入  新课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接下的“自由谈”,教师没有设计什么问题,而且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感想,不阻碍学生自由思想。最后请多位学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这样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感受,又将学生的学习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其次,此教案教学环节清晰明了,以课文朗读为载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初读课文,熟悉内容”——“研读课文,整体感知”——“跳读精读,品味探究”——“拓展延伸,声音游戏”,每一个环节都能使学生获得更深更新的感受,使教学过程 很有层次感。另外,此教案还特别注意体现教学的民主性,教师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9

  一、读下面句子,给加粗字注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1.雪花飘落在路边一zhǎn(    )孤灯的面颊(    )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róng(    )化了……

  2.你学着听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冲(    )奶粉的声音,爸爸打pēn ti(    )的声音。

  3.“pū(    )!”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    )刻间,它们全逃散(    )了!

  4.小狗忙着kěn(    )骨(    )头,小金鱼用尾巴拨(    )水。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后面的括号内

  1.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辩、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

  (    )

  2.把玻璃纸柔成一团,然后泠听它缓缓梳展的声音。

  (    )

  3.愉快动听的声音,代给我们快乐,槽杂无聊的声音,则会使人痛苦。

  (    )

  三、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当________吹过柳梢,当________拂过明月,当________扑过巨浪,当________横越山岭,你总听到写什么吧!(寒风  台风  清风  大风  微风  狂风  轻风)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可是,说也奇怪,当一个人长期习惯了一种声音或者qián(    )意识里抗拒某种声音的时候,它们竟然也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例如马路上急驰而过的汽车声,隔壁工厂轰隆隆的马达声,老奶奶唠唠叨叨的抱怨声,久而久之,左耳进右耳出,人,开始了声音的“过lǜ(    )”。聪明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这是因为他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好听”,也是“有益的”——这些声音,充实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乐趣。

  可是对一个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来说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地跟着鼓掌,大家批评的时候,他也跟着摇头。鸟啼虫鸣,只是一种“声音”,jí(    )使美妙的音乐,也只不过是几种乐器的组合。想想看,如果一个“充耳不闻”的人,对外界的一切已经无动于衷,必然也是一个“视而不见”的人了。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不也正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吗?

  1.为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qián(    )lǜ(    )jí(    )

  2.解释词语。

  (1)充耳不闻:

  (2)无动于衷:

  3.为什么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

  4.木头人有什么表现?

  5.上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作用?

  6.把文章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比较这两者句式有什么不同。

  (二)“声音杀人”之谜

  声音能杀人吗?能,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上就有过声音杀人的记载。东吴孙坚之子、小霸王孙策在和敌将交手时,大喊一声,敌将吓得坠马而亡。声音不是成了杀人的元凶吗?不过这种声音使人致死的事件是极少的。而真正能使人死于非命的是自然界中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次声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的魔王。

  1890年,一艘名叫“马尔波罗”号的帆船在由新西兰驶往英国的途中突然神秘地失踪了。不料20多年后,一艘商船竟然在火地岛岸边发现了这只失踪的帆船。船上的一切都原封不动,完好如初。船长的航海日记字迹依稀可辨,就连已死的船员也都各在其位。其中一海员的骷髅仍守在舵轮前,在舱口的甲板上有3具骷髅,10个值班人员都在工作岗位保持着工作姿态,6个在舱下休息,在遗骸上还有褴褛的衣服。他们神秘的死亡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不少人对船员的遇难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是死于天火或雷击吗?不是,船上没有任何燃烧的痕迹;是死于海盗之手?不,死难者遗体上看不到死前打斗的迹象;死于饥饿或干渴?也不是,船上储存着足够的淡水和食物。那么,究竟谁是凶手?很长时间一直是个难解的谜。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终于揭开了遇难者死亡之迷。原来,他们死于风暴产生的次声。

  次声,又称亚声或低声,是一种耳听不见的声波。通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每秒钟振动频率从20赫兹到20000赫兹。高于20000赫兹的称为超声,低于20赫兹的称为次声。

  为什么次声能杀人呢?原来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似(0.01~20赫兹)。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同或接近时,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烦躁、耳鸣、头痛、失眠、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肝肾功能失调。严重时还会使人四肢麻木,胸部有压迫感。特别是当人的腹腔、胸腔和颅腺的固有频率与外来次声频率一致时,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内脏振坏而丧命。目前,科学家正在利用次声的性质研制一种神经麻痹武器——次声炸弹。尽管眼下正处于研制阶段,但科学家已经预言,只要次声炸弹一爆炸,转瞬之间,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上,所有的人将统统死亡,无一幸免。次声武器可以穿透15米厚的混凝土和坦克钢板,即使躲进防空洞里、坦克中也难逃厄运。次声炸弹和中子弹一样,只杀伤生物,而不摧毁建筑,但它强大的杀伤力会大大超过中子弹。

  1.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具体加以说明。

  3.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直接从第二段写起不是更简洁吗?

  (三)听觉的作用

  我们认识这个物质世界,有时候不是用眼睛来看而是用耳朵来听的。

  眼睛是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可是我们同时也得承认,眼睛是最会骗人的。举一个极普通的例子来说,我们觉得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得多,如果坐上飞机,在高空中用照相机给太阳在早晨和中午各照一个相,就会发现摄的太阳是一样大小的。谁会想到,在这个每天接触到的日常现象中,从古到今,无论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一直受着眼睛的欺骗。这个现象对迷信眼睛的人来说,是一个讽刺。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眼睛的作用,只是说明眼睛虽然有非常广阔的活动范围,可是它是有缺点的。我们不要迷信眼睛,小看了耳朵的作用。

  耳朵的活动范围虽然小,可是它的作用也不只是听听讲话,听听音乐。它还有其他的特殊作用。在某种场合,它比眼睛做得更好。恐怕很少有人想到,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也是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器官往往是相辅的。我们的手能够做工作,是*眼睛来监督管理的,失去视觉的人,手就只能在暗中摸索了。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是*耳朵去监督管理。一个从小失去听觉的人,他的嘴巴就只能说几声:“噢噢!啊啊!”成为哑巴。

  声音有三要素。第一是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变化:振幅大,声音就响;振幅小,声音就轻。第二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频率的变化:频率大,声音就高;频率小,声音就低。第三是音品,指声音本身的特征,决定于声波整个的形状。嘴巴在发声的时候,是*喉头送气的轻重来调节响度,*声带的张弛来调节音调,*口的张合和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来调节音品的。如果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声音,那就无法知道自己的发音有没有错误,更谈不上控制发声器官来校正这种错误了。因此大多数的哑巴之所以成为哑巴,倒不是因为发声器官出了毛病,而是因为听觉器官出了毛病,以致无法学习语言。可见耳朵不仅是听话的器官,还是讲话的器官呢。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个正在发言的人通过一个麦克风和一个听筒来听自己的发言,并且使发出的声音延迟一段时间才回入听筒。这时候由于回来的声音来不及起校验修正的作用,就会使发言人的语言和语调失常。如果延迟的时间相当长,搅乱了发言的监督管理系统,那时候发言人就根本讲不下去了。

  耳朵对于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贡献,也有比眼睛优越的地方。眼睛只能看见物质表面的形状,耳朵却能从声音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几个人唱同样的歌,许多乐器演奏同样的曲子,即使是响度相同,音调相同,但是这些歌声、乐声还是各有特点,可以凭耳朵一一辨认出来。声音的这一特点就是音品。任何一个发音体,发一个声音都有一个基本频率,但是除了这个“基音”之外,还会同时发出频率两倍、三倍、四倍于基音的几个“倍音”。这些倍音的数目和强弱是随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而不同的。因此每一发声体都有它特有的音品。由于音品跟发声体的形状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自然就会反映出发声体的结构情况和形状特征,使我们有可能以耳代目。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门外有熟人走过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看见这个人,也可以凭脚步声辨别出这个人是谁。这种以耳代目的作用是十分可贵的,我们不但在日常生活上应用它,就是在生产技术上也要应用它。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的。且就日常生活说。

  过去使用银币,辨别银币的真伪,不是看颜色而是听声音,搀铜多的声音特别响亮,而且余音袅袅;搀铅的几乎不能发音。检查陶瓷器的好坏,也是听声音,好的敲起来声音很清脆;开裂的在“秃”的一声响过后就没有余音。西瓜的瓤生在皮里边,眼睛看不见,挑选西瓜就用手指弹一下,声音清脆的表示瓤还生,发声重浊的表示已经熟透。人的肺生在胸腔里,眼睛看不见,医生检查肺部一般都用听诊器来听,有时还用手指轻轻敲击胸部,从声音来推测肺的情况。

  在工矿业生产上,耳朵是安全的保障者,因为它比眼睛更会发现问题。一个车间里几十台机器同时开动,眼睛所能照顾到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要是机器真的出了毛病,首先警觉到的还是耳朵。因为一台机器在安全运转的时候,声音十分平稳,而且有一定的节奏。如果听见哪里的机器节奏不寻常,就可以断定这机器出了毛病。在矿山,巷道里最容易发生的危险是顶板的塌陷。检查顶板是否会发生危险,就是用小锤子对顶板轻轻敲击,像医生检查肺部一样从声音来试探顶板上面看不见的岩层情况。如果发出的声音很清楚,那就表示顶板很好;如果发出的声音很重浊,或是一种嗡嗡声,那就表示顶板岩层已经裂开,有塌陷的危险了。

  在渔业上,渔民大都会从鱼群游动时发出的声音来确定鱼群所在。例如马来半岛渔民,在捕鱼之前,总是派一个听音员潜入水中去侦察鱼群的动向。我国福建的渔民根据多年的经验,更能从鱼的不同叫声来确定鱼的多少和行踪。据说,黄鱼的叫声有“哗啦”“咯咯”“哥罗”三种,前两种叫声表示鱼群既密且厚。如果叫声时高时低,表示它们在向北游去,应该向北去追捕;如果坐渔船里听到前两种声音大,后一种声音小,那就表示鱼在海的底层;如果听见三种声音都大,那就表示鱼群已经浮游在海水的中上层,并结集在一丈见方的范围内,要赶快撒网捕捉了。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眼睛和耳朵都只是我们人类跟物质世界相接触而取得感性知识的工具,它们所反映的总是现象、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我们要提高认识,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加以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在认识的过程中,眼睛和耳朵的职能只限于提供感觉的材料,至于整理和改造这些感觉材料成为概念和理论,使之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那是属于大脑的事情。这样看来,同样作为感觉材料的供给者的眼睛和耳朵,在认识的深化这个任务上,就不可以说谁不如谁了。

  1.第2段举观察太阳的例子,用来说明什么?

  2.第4段中“我们的嘴巴能够说话,能够唱歌,就*耳朵去监督管理”这一句,说明耳朵不仅是声音的接收器官,而且是________。

  3.第5、6段说明了什么?

  4.人们识别银币一般不看颜色而听声音,这是为什么?

  5.第5段中画线部分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什么作用?

  6.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耳朵有哪些作用?

  7.从文章结尾看,无论眼睛还是耳朵,都应怎样判断感知材料?

  8.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用耳朵来认识、区别事物的经历,试举一二例。

  【参考答案】

  一、1.盏;jiá;融  2.chōng;喷嚏  3.噗;qǐng;sàn

  4.啃;gǔ;bō

  二、1.辩(辨)  2.柔(揉);泠(聆);梳(舒)  3.代(带);槽(嘈)

  三、微风;清风;狂风;台风

  四、(一)1.潜;滤;即  2.(1)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指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2)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不为感情所动。  3.因为聪明人在“听”的成长过程里,学会了选择和思考,他听进心里的声音,不仅是好听的,而且是有益的。  4.对声音没有兴趣,没感觉,对外界一切都无动于衷。  5.对比的方法;突出了声音对人们的意义,只有用心听,用心感受,才可以充实生活,从中得到乐趣。  6.当一个人丧失了接受“世界声音”的能力,就意味着这个人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反问句表达语气更强烈,在上文中更具有讽刺效果;陈述句语气平白,缺少应有的感情色彩。  (二)1.事理说明文。  2.逻辑顺序。文中在说明“次声能够杀人”这个事理时,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  3.作比较。因为人们对中子弹还有些了解,但次声炸弹尚处于研制阶段,人们并不了解它的真正效果,与中子弹比较就能够知道它的威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4.用孙策的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使文章生动有趣。直接写起也可以,但效果不如现在的这样引人入胜。(三)1.眼睛有时也会骗人。  2.声音发送器官的一部分  3.耳朵不仅是听觉器官,还是讲话器官。  4.颜色上基本一致,但人们可以根据其发声的不同来分辨其中是否含有其他成分。  5.分类别和下定义;使读者对耳朵的功能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确。  6.可以听声音,可以监督嘴巴的发声,还可以从声音中反映物质的结构情况和形体特征。  7.判断感知材料,还必须通过大脑,把许多现象的、片面的和外部联系的东西整理和改造,抓住这里面本质的、全面的和内部联系的东西,成为理性知识,这样才能够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世界。  8.提示:从歌声中判断自己熟知的歌星;敲击一个物体推知其中是实还是空。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美点寻踪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用手示意不发任何声响)假如世界上没有了声音,你有何感想?(恐惧、害怕、失落。。。)是的,有的人平时粗心大意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起,让我们回到有声的世界。现在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请同学们拿出笔,依次记录下你听的声音,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课件展示)

  恩,很棒,为你们鼓掌!发现大家都有敏锐的听力。而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声音的存在,才会变得更加地丰富多彩,更加的生机勃勃。今天,我们将走进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到的》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那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讲了声音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要善于用耳朵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关注声音世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大屏幕显示题目)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值得我们去用心聆听的。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选择和思考,这样声音不仅“好听”而且“有益”,可以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得到很多乐趣。

  3、但是也并非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的。作者还在文章当中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大屏幕显示题目)

  请1~2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或引导:

  明确:作者所说的“木头人”是指一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人,当大家说“好”的时候,他盲目鼓掌,大家批评时,他跟着摇头。他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接收“世界声音”的能力,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

  三、美点追踪

  刚才同学们说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美在哪儿?

  1、现在请同学再一次大声的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并说说理由。

  2、合作探究:(出示探究问题):课文美,美在哪里?

  3、讨论、交流,明确:

  ⑴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划出来,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⑵四人小组交流。

  ⑶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不好说一定要喜欢这句话,或者那句话,只要学生自己喜欢就可以,但一定要有理由,能言之成理就是好答案。)

  ①课文的语言美在:

  A、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B、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你总听过风吹的声音吧?……

  你总听过动物的声音吧?……

  你也总听过水声吧?……

  C、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

  D、第二人称的运用,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

  ②别致: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有,但由于粗心大意,感觉迟钝我们忽略了许多美妙的声音。作者用充满诗请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让我们伴随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的声音陪伴下,让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③设置悬念,诱人猜想,寄予对读者无限的期翼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④1~3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蚂蚁跑步的声音富有诗意却细微得难以察觉;

  雪花飘落的声音;

  4~7风吹声;

  动物声 习以为常,不被留意;

  水声。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到平常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之列了。强调用“心”听,于无声之处听惊雷。

  ⑤结尾没有作一般的总结或引申,而是建议做几个声音游戏,在游戏中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归纳总结: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方面:语言、意蕴、结构。

  5、朗读1~3段:

  ⑴请一个同学读1~3段,感受语言的美

  ⑵指导朗读(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节奏要舒缓一些)

  ⑶分段朗读,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四、质疑问难

  对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例如: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五、拓展延伸

  1、生活感悟: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2、 听一段音乐,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的画面,并用语言描绘出来

  六、作业布置(机动安排)

  1、老师相信,细心的你一定也听到过许多别人不曾听到的声音,只要拥有一颗宝贵的童心和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就能听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2、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八、归结全文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放录音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欣赏法   3、默读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导入新课时,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师放音乐磁带《动物狂欢节》。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2、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品味质疑(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七)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语言特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放录音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欣赏法   3、默读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导入新课时,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师放音乐磁带《动物狂欢节》。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2、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品味质疑(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七)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语言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东阳市实验中学  沈立平一、说教材说学生 (一)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随感式小品。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结合初二学生“独立意识萌芽但又很不成熟、渴望梦想却又容易忽略现实”的心理特征及“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的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感悟生活,去体验生活,学会寻找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三)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二、结合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无声的感受)《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只设计了简短的开场白:“同学们,眼睛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世界,耳朵则给了我们悠扬婉转的乐声,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耳朵也是,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性实验——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现场模拟无声的情境3分钟(在这段时间内教师通过课件和手势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无声的世界。这时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假如世界没有了声音”,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哪些具体的声音没有了,感受如何。还让他们和自己的同桌打招呼,无声之后,这些平常很简单的事情也将变得困难,学生一定感到很压抑,这时,先让学生们都随意发出声音,回到有声世界,再谈谈感受。通过模拟实验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二)、整体感知(看声音画面,读声音文字的感受)从大自然中常有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的声音引出课题,根据课题中的“你”理解课文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并让学生走进课文,同作者一同去发现、感受生活。a、先是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运用朗读法学习,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或认为写得很精彩的语句或段落,并谈谈读后的感受。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的特点,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尽情发挥个人的感受,无论从语言风格还是所运用的修辞方法、语段讲述的内容及描绘的意境均可,教师只要适时运用点拨引导法在精彩段落的写作和朗读方法上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b、为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梳理课文内容,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小问题:“为什么作者称蒲公英梳头的声音、蚂蚁小跑步的声音、雪花飘落的声音都是想象的声音?”“这么细小的声音作者为什么能够感受得到并描写得这么优美呢?”“像这样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到的声音你还知道有哪些?”“有些人不仅不会用心灵去感受,而且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感觉的人,作者称他们为什么?”“木头人的具体表现如何?”“用我们知道的一个成语就是……”(人云亦云)“那么聪明的人又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听觉功能呢?”从而得出:我们不仅学会用心感受,还要有选择地听,听好听的、“有益”的、充满爱意的、能充实我们生活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找找看课文中描写了哪些生活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哪些大自然中充满爱意的声音?并说说你还知道我们生活周围还有哪些充满了爱意的声音呢?c、接着回顾课文,再现课文部分精美的画面和声音,并朗读课文前三段,揣摩细微声音的美妙。这样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进一步加深,同时感悟到生活中美妙的声音无处不在。从而点拨得出: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此,如果你能用心灵去感悟,就一定能感受得到。(三)情境体验(抒写聆听美妙声音的感受)然后放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留心去听,听听有什么内容,通过描述画面的形式用文字表现出来。并在交流后伴着音乐观看风景画册,看与自己想象的是否一致。这是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聆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交流后让学生观看画面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四)成果交流(学生再现有特别感受的声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活动,让学生将生活中或大自然中引起自己关注和喜爱的声音录制下来,拿到课堂中进行交流。这时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课文感知、情境体验,对作者以及老师所设定的声音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再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们再现自己寻找到的有特别感受的声音,并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就能进一步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并缺乏美妙的声音,也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精神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成果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五)课堂小结(感悟生活)最后通过一连串的质问引起学生对自身实际的反思:我们是否对周围美妙的声音已经麻木了呢?我们是否已经充耳不闻身边充满爱意的声音了呢?我们是否有自己对声音的独特感受呢?从而得出: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对大自然对生活充满爱,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灵去聆听和感悟,你就一定能听见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声音。(六)课后作业(深化体验)好好体会课文中的几个小游戏,尝试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300字以上)布置此项作业,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已经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2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唤醒自己麻木的心灵,叫醒自己沉睡的耳朵,去聆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去感受人世间的爱的和弦。

  教学重点:1、通过作者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事例,找寻你已经失去的或将要失去的纯真心灵。

  2、通过寻找声音,寻找对生命的珍爱的方式。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听见一词的理解。

  2、对习惯思维的突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美国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的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在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是我们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生活缺乏生机活力,珍惜自己的听觉吧,同学们,只有你会听,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

  思考:

  1、文章写了哪些声音,请列出来。

  2、选取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声音,写出你的感受,(也可以写文中没有却又是你听见的声音)。

  3、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4、文章一开头写了很多声音的目的是为什么?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哪些有关声音的知识;“用心聆听声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否则,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坏处/

  三、整体把握课文:

  A、关于课文内容与结构:

  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各种声音。

  9—  段:声音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

  正面:会听,有选择的听,可以在听中成长;

  反面:丧失了听的能力,内心世界的封闭和退缩,就象一个木头人。

  结尾:做“声音”游戏,体会奇妙的世界。

  B、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到之列了。

  C、你以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用心聆听声音,声音就会构成一个丰富美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

  D、关于本文使用的人称:

  全文采用第二人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阅读时,我们仿佛感到作者在和我们谈心,亲切随和,娓娓道来。

  E、关于本文的语言技巧:

  本文的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②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③文中运用了排比、反问、设问等多种问句,不断的激活读者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四、 拓展以及延伸

  (1)、你能想象出哪些“无声”的声音?请描写出你所想象的画面。

  (2)、假设除夕夜你听到了远方打工的姐妹寄来的音像制品,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请做表述。

  (3)仿写:以《你一定也会看见的》为题进行作文。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篇1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本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本文主要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2、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2)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自主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引导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3、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法

  1、朗读法  2、点拨引导法  3、放录音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欣赏法   3、默读法   4、讨论法   5、质疑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导入新课时,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感情体验, 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师放音乐磁带《动物狂欢节》。

  要求学生:a.闭上眼睛,发挥想像,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让学生听音乐以激发阅读兴趣,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然会被文章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通过朗读熟悉课文。

  2、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找出相关的语句

  3、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读课文

  1、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2、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可划分为几部分?(各小组推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注重朗读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注意变换方式。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五)品味质疑(跳读、精读)

  1、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朗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2、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或语段,说说精彩的原因。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继续让学生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拓展延伸

  播放自己搜集的最感动的声音,并简述听后的感受。(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做声音游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

  (七)布置作业

  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

  布置此项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写短文,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八)板书设计(略)

  板书设计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路、语言特点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你一定会听见的》重要知识点整理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3920128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