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仰面清风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精选12篇)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1

  第一部分:

  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3分)

  猬(  )集 惆怅(  ) 虬(  )干 初绽(  ) 万斛(  ) 愚氓(  )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懦者立怯者强:

  ⑵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

  ⑶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

  林林总总:

  3.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

  等闲视之  蜿蜒曲折  曲泾通幽  不辩四时  精神抖擞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闲情逸志  依稀可辨  人间仓桑

  4.仿照例句造句。(2分)

  (1)……不管……还是……

  [例句]不管实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造句:

  (2)……不但……也……

  [例句]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造句:

  5.“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句中“十字架”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作者个人性格造成的幽径的悲剧。

  b.指作者的痛悔之情。

  c.指作者为没有保护好幽径而自责。

  d.指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怜惜之心。

  6.读下列语句,回答问题:(3分)

  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第二部分:

  (一)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每天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这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我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当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内容。(3分)

  8.文中第二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4分)

  9.“我”“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藤的灭亡引起了“我”哪些“闲愁”?下文中写了两件事,道出了“我”的“闲愁”,请作简要概括。(4分)

  ⑴

  ⑵

  10.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4分)

  (二)

  读树

  那时住在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在每年的书市,来到大庙,挤到熙熙攘攘的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劳累,便找个树阴下的长椅歇腿。

  过去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独特的个性,如果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在公园,在小院的树木,或是马路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也是一个形态相异,性格不一,各呈丰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桧、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势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人。

  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每一圈年龄,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的包袱,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上了年纪的大度、宽容,便越发地显得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桠,萎缩的树干,不大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大多的时光痕迹,好像时间在古老的身躯里凝滞住了,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因此,整个太庙里面,那满园关不住的春色,那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可以听到那白杨树的硕大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就没有这一份热闹。

  展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的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的状态,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葱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

  买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就像园子里的这些新的、老的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11.作者说树是可以读的,其理由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单概括。(4分)

  ①

  ②

  1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古树和老人“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作者为什么会“生出一丝惆怅”?(4分)

  13.怎样理解第五段中“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出现,才形成这一片怡人的景色”这句话的含义?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4.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三)

  鸟的启示

  ①从一本书里读到有关鸟的飞行,有一种很小的鸟,能够飞行几万里,跨越太平洋,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②读着这段文字,我心里升起一种特别的清爽感觉。

  ③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一只飞越太平洋的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一个像是电影一样的画面,在那个画面里,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空海洋和那只像是一个黑点点的小鸟,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我看不到别的东西,只看见天空海洋和那只嘴里衔着一截树枝的小鸟。

  ④一截树枝,一个愿望,一份执著。

  ⑤我不禁     于鸟的智慧,     于鸟的简单,     于鸟的勇气。

  ⑥智慧,简单,勇气,于人,这也是生命中的三个支点吧。

  ⑦我想,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什么是那根树枝呢?

  ⑧人的生活比起鸟来大概是要复杂得多,因为我们面临飞越的太平洋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需要不同的树枝来让自己有个立足之地。但是最复杂的还是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或者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那截树枝就是我们在准备一次又一次飞行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的东西。

  ⑨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最难于做到的是简单,但是我们最需要的也是简单。

  ⑩在每一次飞行之前,最好让自己感悟一下小时候玩一个游戏前的兴奋心情和跃跃欲试的兴致,这是我们在一次又一次飞行以后,在一点儿一点儿越来越成熟以后失去了的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

  ⑾长大了的人,患得患失的心太重,有了这么重的心,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简单,不是表面上的没心没肺;简单,是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轻松到可以有玩游戏的心态。简单,是经过了大风大浪以后的坦荡风范,是大家手笔。

  ⑿大人的游戏也还是游戏,而且,没有了幼稚的小孩子脾气。有了心的简单,就有了勇气来执著。

  ⒀想去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是执著。

  ⒁许多人,渴望生活一帆风顺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麻烦一出现,立即停下步来,瞻前顾后,或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自信心顿时一落千丈。实际上,有麻烦是正常的,如果生活真的是无数次地飞越太平洋的话,那么你怎么能够去幻想你的航程应该是一路风和日丽呢!

  ⒂风浪是必然的,风和日丽是偶然的。

  ⒃看来勇气和执著是和自信联系得太密切的,一个失去了自信的人,一个把得失看得太重的人,活着也必然活得疲倦和谨慎,也就必然活得没有勇气和执著了。

  ⒄那一天看到了有关小鸟飞行的一小段文字,那一天我都在仰着头看鸟。

  15.本文的题目为“鸟的启示”,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4分)

  16.依次填人第⑤段画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惊讶  敬仰  羡慕  b.羡慕  敬仰  惊讶

  c.羡慕  惊讶  敬仰  d.敬仰  羡慕  惊讶

  17.第③段作者在描绘自己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时,用“像是一个黑点点”来修饰小鸟,意在突出            ;作者说“那一整天我的脑子里被这个画面充盈着”,意在强调              。(2分)

  18.作者认为如果把生活比作飞越太平洋的旅程的话,那么对于人类来讲,“那根树枝”是什么呢?(4分)

  19.作者认为长大了的人“要想简单是办不到了”的理由是什么?“简单”的内涵是什么?(4分)

  20.读完本文后,你从有关小鸟的飞行中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21、片断写作练习:(30分)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结合你学习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略 2.⑴软弱胆小的人也奋发刚强起来。⑵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⑶形容繁多。 3.错别字:泾、辩、志、仓;改正:径、辨、致、沧 4.略 5.d 6.对于自然、他人的关爱。 7.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的一棵幽径古藤被无端砍断,“我”悲哀至极。 8.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9.①怕见古藤枯干闭着眼疾趋而过②隐约听到古藤的哭诉 10.要求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能运用拟人等修辞,语言通顺。具体描摹群树或在风中不住地摇曳,或在阵阵松涛中传达出所产生鸣的情态;可从荷叶上的水珠想像荷花同情的泪、不再有盛开的笑脸等描写出荷花同情的情态。 11.①树和人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形态各异的树又构成了一个丰富的世界。②用看人的眼光去读树,为这些树增添了几分文化和历史的底蕴,读树如看人,这些树也成为了一幅记录历史的长卷。(意思对即可) 12.古树和老人一样,随着时光的流逝,缺少了一种生机和活力。(意思对即可) 13.眼前的怡人景色来自于老树和新树的互相映衬。老树是对过去光辉历史的记录,而新树是代表了成长中的可以憧憬的未来。只有更努力地去开拓新的未来,这个世界才是一个完整的、有底蕴又有活力的世界。(意思对即可) 14.读树就是阅读人生,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是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 15.智慧,简单,勇气,是人生命中的三个支点。 16.d 17.小鸟形体之小,天空海洋之宽广;这个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意思对即可) 18.“那根树枝”就是我们在准备一次又一次飞行的时候,应该提醒自己的东西,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忘记了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19.理由是长大了的人“患得患失的心太重”内涵是让自己的心轻松起来,轻松到可以有玩游戏的心态。简单,是经过了大风大浪以后的坦荡风范,是大家手笔。(意思对即可) 20.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即可,鼓励有创新的见解。 21.略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2

  导入:

  师: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怀着无比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从各地云集燕园。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看见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大吃一惊,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点击图片)这是今年的教师节wen家宝总理到医院看望他的一幅照片,这就是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的学者、作家季羡林。这就是现年已92岁高龄却仍矢志不地维护着真、善、美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季羡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幽径悲剧》

  (点击出现课题——以后湖为背景图)

  下面请同学们速读课一遍,谈一下在字词句方面的发现或收获。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阅读情况以及阅读习惯,为待会儿的交流作准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精练——象课文的第一句话“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就十分简洁、亲切。

  学生:我觉得本文的语言非常的优美——课文中用了很多并列性的句子,比如“一面傍山,一面*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使懦者立怯者强;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都整齐优美富有韵味。

  学生:我发现本文中好象使用了不少文言词汇——如“足征、漠然、潋滟、诛伐、疾趋、焉知、愚氓、奈何”等。

  师:你觉得这些词的使用对本文的语言有什么影响?

  生:使本文的语言更加精练优美。

  师:不是还有点——雅致?

  生:嗯

  师:我们能理解这些词的大体意思吗?谁来说一下?

  生: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生: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生: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生:疾趋——快走。

  焉知——哪里知道

  奈何——怎么办

  生:我在读课文的时候,有好几处让我想起了许多诗句——比如:在读到“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时我想起了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在读到“潋滟”时想起了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生:我读到“实有曲径通幽之趣”时想起了常建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生:欲与天公试比高使我相起了毛泽东的“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

  生:“不足为外人道也”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师:这在写作上叫作“化用”,你觉得这些句子用的好吗?

  生:很好。作者真不愧为学者,作家,大学教授。

  师:不过我们一读就知道了它们的出处,说明同学们的古诗文素养还是相当深厚的,什么时候你写文章也能不自觉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名句时,说明距离学者、作家、教授的水平也就不远了。

  生:我发现课文中使用了不少四个字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相映成趣、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既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又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师:你能理解这些词的大体意思吗?

  生: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鲁殿灵光:(见课本)

  毛骨悚然:

  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师:很好,谁还有什么发现?

  师:没有了吗?哪谁能为我们前面在本文语言方面的这些发现和收获作个总结?

  生:本文的语言精练,优美而又雅致。从用词上说它使用了很多文言词汇如“潋滟、焉知、奈何”等,还用了不少四个的成语和短语如“司空见惯、等闲视之、盘曲而上、鲁殿灵光、闲情逸致、月白风清”等;从句子方面说,它多用对称性句子,如“一面傍山,一面*湖;林中小鸟,枝头鸣蝉;绿叶接天,红荷映日”,显得句式整齐,诗句的化用又显得文章底蕴十足。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很好,老师这里有几问题看同学们完成的怎么样。(点击大屏幕出现)

  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 足征:

  2、 潋滟: 

  3、 诛伐: 

  4、 司空见惯

  5、 等闲视之

  6、 相映成趣

  请用下列词语造一个句子:

  1、 相映成趣:

  2、 闲情逸致:

  请就下面句子对称的特点仿写一句话:林中小鸟,枝头蝉鸣,仿佛互相应答。

  师:同学们学习的效果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就本文的感情表达上,谈谈自己的见解、体会或发现的问题。

  生:本文实际上写的是一株藤萝的悲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从藤罗被毁写起,前面还要写那么多的文字呢?

  师:噢,这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不知谁能回答他?

  生:所谓“悲剧就是美的毁灭”,前面写的藤萝越美,文章的悲剧性也就越强。

  师:你认为他的理解怎么样?

  生:那为什么还要写“幽径”呢?

  生:写幽径是为了衬托这棵藤萝的。幽径是美丽的,幽径是神奇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上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这样就烘云托月般地将这株古藤萝的地位突出了出来,为下文的急转直下作好了铺垫。

  师:同学们说他的理解怎么样?

  生:很好。

  师:(问前面提问题的同学)你认为呢?

  生:有道理。

  生:本文写的是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不叫古藤萝的悲剧?

  师:谁对此有见解?

  生:古藤萝是这条幽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再者,古藤萝的悲剧不仅是它本身的悲剧,也是这条幽径的悲剧,甚至是整个燕园的悲剧。

  生:那干脆叫燕园悲剧行了。

  生:文章具体写出了幽径四季的美,却没有写整个燕园,如果叫燕园悲剧就失去了依托,就有点大而空了。

  师:(问提出问题的学生)你认为他们的理解怎么样?

  生:有道理。

  生:作者为什么对一株古藤萝怀有这么深的感情呢?

  师:谁有见解?

  生:这株古藤萝有二三百年的历史,是历史的见证人。

  生:这株古藤萝是燕园中仅存的一棵浩劫后充满灵性的圣物。

  生:这株古藤萝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到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可以说它是美的化身

  师:是啊,在作者眼里这棵古藤萝已不仅仅是一株植物,它已是美的化身和历史的见证。老师曾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真没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竟然是废墟。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根根斑驳的石梁,一个个残破的雕像,一条条毁不成形的通道;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横亘在街边路旁,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的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是有远见卓识的一族。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废墟是历史的遗物和文明的见证,毁掉了废墟就毁掉了历史和文明。这无异于民族精神的自杀。”一堆废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株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文明的见证,一株劫后余生充满灵性的藤萝,一个从无害人之意只为人间增色添彩的美的化身。美之被

  毁,生命的凋零,对文明的戕害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惨不忍睹。谁能告诉老师,文中哪一段是写美之被毁那触目惊心的一幕的?

  生:从“今年春天”到“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是写美之被毁的惨状的。

  师:请你读一下这段好吗?

  (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的你认为怎么样?谁来给她点评一下?

  生:我认为她读得有点过快,还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的那种悲哀之情。

  生:我认为读这一段时还要表现出作者对古藤萝的无比同情。

  生:语调还要低沉一点。

  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我们一齐读一下这一段好不好?

  (齐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能为这段描写作一点评?

  生:这一段写出了古藤萝被砍后的惨状,尤其是“藤萝初绽的花朵”不知道自己已成了无根的孤儿,还“在绿叶丛中”向人“微笑”这一处描写,让人有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生:我觉得“吊死鬼”这个词用的既让人感到害怕,又让人感到无比的痛心。

  生:老师,我们在校园里如果损坏花木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的校园里怎么还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师:嗯,这确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谁有自己的见解?

  生:北大里也有愚氓!

  生:作者在描写完古藤萝被毁的惨状后有这么一段话“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认为这几句话除了表现了作者对没有爱心的所谓“伟人”的轻视,还让我隐约地感觉到,这些制造悲剧的“愚氓”的社会地位好象还不很低。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有道理,也许这也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所在。刚才有的同学说,古藤萝被毁可说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许在作者眼里这也是了个时代的悲剧。

  生:老师,我明白了一个问题。

  师:什么问题?

  生:也许正是这原因,作者在揭露“愚氓”制造了这个悲剧后却没有正面声讨这些“愚氓”,而是一再责怪自己“没有出息”,是“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他这是在说反话,责怪的是那些所谓的“伟人”和周围的人缺少爱心。

  师:说的很好。由此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心底善良的人

  生:爱护花草的人

  生:充满爱心的人

  师:课文的最后一句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表现作者将永做护美的使者。

  生:表现作者将永不放弃揭露美之被毁的悲剧

  生:我看到了一位倔强的老人。

  师:是啊,季羡林教授年已古稀尚且如此,我们是社会的未来,同学们说该怎样做才对?

  生:珍视一切生命,让我们身边的悲剧不再重演。

  生: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生: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的地球变成美好的家园。

  师:我们是未来的主人,我相信, 同学们善良而又纯洁的心灵必将托起明天更加鲜红的太阳。

  板书设计:

  幽径悲剧

  季羡林

  语言         精练  雅致

  情感            爱美   护美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3

  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说出它的作用。

  2、体会、感受作者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前学习:1、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了解词的大意。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或从学过的十三岁际遇导入  课文)。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你认为本文文题揭示的是怎样的悲剧,你能为文题加上一些定语来阐述吗?本文写了哪三部分内容,请为每部分内容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阅读、讨论

  3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 交流,学生互评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导入  ,文章写的是“悲”却用大量笔墨写了“美”,你怎样理解? 在行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任务

  2 组织活动,(让学生先划出感受描写美的语段和悲的语段,再小组讨论) 阅读、思考、讨论

  3 组织交流、评价 组内交流,讨论

  第三块:语文活动:我谈季羡林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1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明确任务

  2 组织学生展示所搜集的作者资料,以便资源共享 展示搜集成果

  3 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互评

  课后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篇周记,描写你喜爱的一种动植物体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2、在你的生活周围是否也有类似本文作者所揭示的现象或问题,请谈谈并与其以书面或口头方式与其交流你学习本文的感受,对其所为提出你的想法。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4

  《幽径悲剧》教案

  教学目标 :

  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

  二、           情感画廊:(形象)

  1、指导语 :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

  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

  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           星级沙龙:(主题)

  1、  指导语 :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

  一星级: (课题)

  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 (挑战权威)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

  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

  四、           课文朗读:

  1、指导语 :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

  2、大班点读评读

  3、配乐全班读

  五、           作业 :(真情告白)

  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5

  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2.选文第③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句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3分)                                                                                                                                                                    3.在作者的心目中,幽径的这棵古藤是真、善、美的代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3分)                                                                                                                                                                    4.“幽径悲剧”仅仅是指幽径中的一棵古藤萝被砍断吗?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                                                                                                                                                                    5.作为一种植物,古藤萝本是不会哭泣的,然而第⑤段中却说“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6.目睹曾经生机勃发的藤萝,面对现在在空中摇曳的藤萝枝,面对人类的现在,畅想人类的未来……你认为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面对生命呢?(3分)                                                                              7.文中第二段“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文意,说说作者所指的“盛开着的玫瑰花”的人生是什么?(4分)                                                                                        8.“我”“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古藤的灭亡引起了“我”哪些“闲愁”?下文中写了两件事,道出了“我”的“闲愁”,请作简要概括。(4分)

  ⑴                                                                     ⑵                                                                        

  9.文中写“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展开想象,具体描写“群树”、“荷花”深表同情的情态。(4分)

  语段二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段三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 (2)这几段文字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呢?每个方面写景有什么特色呢? (3)选段第二节写景有什么特色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4)“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请从文中找出有关写夏和冬的语句来说明这点。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燕园幽径中仅存的惟一能给我一点安慰的一棵古藤萝被毁于愚氓之手,我感到无比痛心,并表示强烈的愤慨。(3分。意思对即可)。2.“这样”指的是富于感情,“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具有博爱之心。作者他笔下的“伟人”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鄙视厌弃的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3.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3分。意对即可)。4.悲剧不仅仅是指古藤萝被砍断,更悲的是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没有人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任那些愚氓者任意地践踏生活中的真、善、美。(3分。意思对即可)。5.作者这样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非常逼真,含泪带哭的诉说更增添了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3分。意对即可)。6.不设统一答案。要点:热爱生命,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共同发展。(3分。)。7.在十年浩劫中幸免于难的一棵幽径古藤被无端砍断,“我”悲哀至极。 8.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盛开着玫瑰花”的人生是指古藤依旧生机勃勃,依然能嗅到它淡淡的花香,听到嗡嗡的蜂声,给人幸福、愉悦的感受。 9.①怕见古藤枯干闭着眼疾趋而过②隐约听到古藤的哭诉 。语段二、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4、5见教参6.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7.略语段三、(1)写幽径四季之美。(2)是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的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3)这一节是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合写冬天景象。作用是表明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更突出幽径的浓烈的勃发的生机。(4)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冬天:不管是在山上,还是在湖中,一到冬天,当然都有白雪覆盖。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6

  [基础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和睦(  ) 清xī(  ) 闲情yì(  )致 摇yè(  )

  懦(  )弱   胆怯(  )   毛骨sǒng(  )然  凄清(  )

  2、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鲁殿灵光 口珠笔伐 和睦相处 林林总总 好益恶劳

  十年浩劫 依稀可辩 等闲视之 月白风清 蜿蜒屈折

  误

  正

  3、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无误的一句是(  ) 

  a.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b.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c.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学生们称之为“后湖”,他们很少到这里来的。

  d.记得在50年代,我在故宫的一个城楼上,参观过一个有关“红楼梦”的展览。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2)非咨询不穷其致 ( )

  (3)势有曲直(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

  (5)不可执一(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 )

  (7)冒雨冲风( )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5、请你写出被广告篡改了的成语

  ①蓝天碧水,乐在池中( )②回香酒楼,食全食美( )

  ③兽王皮衣,穿流不息( )④天尝地酒,贵州茅台( )

  ⑤通灵钻戒,一戴风流( )⑥林海摩托,骑乐无穷( )

  6、说说下面这幅漫画的含义

  7、运用下面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字数在80字以内。

  潇洒  别出心裁  魅力

  [语段阅读]

  (一)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别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是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_______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就治水问题作者讲了两个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两个方面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表明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第一段讲道理,第二段侧重摆事实,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并运用了对偶的句式。

  (三)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雨雪三日( )(2)雨雪三日而不霁( )

  (3)晏子入见,立有间( )(4)逸而知人之劳( )

  (5)公披狐白之裘( )(6)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

  2.下列句子与“雨雪三日而不霁”中的“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b.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景公觉得“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中晏子劝谏君王的方式是( )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d.相机启发,并以仁君来期勉君王。

  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景公是一个怎样的君王?

  (四)

  蟋蟀之歌

  [西班牙]希梅内斯

  晚间散步的时候,柏拉特罗和我都非常熟识蟋蟀的歌声。

  蟋蟀在黄昏时的第一支歌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他转调了,他向自己学习,跟着,一点一点地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仿佛在寻找切合那个时空的和谐——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清新的紫色的凉风来了又走了,夜的花朵在尽情开放,在天地交会的蓝色田野上,一种圣洁的精华正飘过平原。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像影子的声音。他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就像把自己流淌出来一样,每一个音符都是另一个的双生兄弟,有一种黑水晶似的血缘关系。

  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远处天空的景象到达了他的梦境。在爬山虎丛中,*着墙边也许有狂恋着的情人,眼神与眼神正互相交融。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青青的麦子,摆动在月光中,迎风而叹息,在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蟋蟀的歌声一度唱得那样悠长,现在却消逝了。

  又唱起来了!啊,那清晨的蟋蟀之歌!我和柏拉特罗冷得发抖,正沿着那条露水凝霜的小径回家睡觉。月正落,红而瞌睡。现在,那歌声正为月色而步履浮荡,为星辉而沉醉欲睡,浪漫、神秘而丰盛。然后是那一大片令人沮丧的云,镶着悲哀的紫蓝色的边,缓缓地把白天从海面上拉下来。

  1. 这篇散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全文的基调是什么?

  2.蟋蟀的歌声是否在变化?是怎样变化的?请将前后变化一一列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哪段文字描述故乡的静谧夜晚的情景?(请用原文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采取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你能列举例子来说明吗?并指出这种写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忽然间,当透明的天空中星星都出来的时候,他的歌声便获得了一种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块地上盛开的豆花,向城镇吹送着轻柔的芬芳的消息,这种消息,仿佛来自一个无拘无束、心灵开放而感情微妙的青春期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此文后,请你和《幽径悲剧》等本单元的文章联系起来,说说你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个问题有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百草园]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

  陋室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老学庵 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

  七录斋 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

  聊斋 相传,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常设烟、茶在路边,过路人只须到此讲讲故事、传闻,或聊聊天,便可免费享用。一旦听到有用的“材料”,蒲松龄就回去整理成文,因此他取书屋名为“聊斋”。

  瓶水斋 清代诗人舒位的诗作很有成就,可他非常谦逊,把自己的知识和创作成就比作大海中的一瓶水,所以命名自己的书斋为“瓶水斋”。

  北望斋 著名作家张恨水,在抗日战争中欣闻平型关大捷,看到了中国反侵略的希望,命屋名为“北望斋”,寄托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希望和对故乡的怀念。

  梦草斋 上海作家谢冰心在学生时代,读了许多中国古典名著,对爱打抱不平、落草为王的“绿林好汉”十分敬慕,于是她把自己的书屋起名为“梦草斋”。

  四步斋 上海作家赵丽宏1988年喜得新居,书房只有四步之长,却也自得其乐,因而命名为“四步斋”。

  积微居 语言学家杨树达曾说:“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因此,他给书屋取名为“积微居”。

  马虎居 社会学家邓伟志的居室取名为“马虎居”,其一是他的生肖是马,妻属虎;其二是他提倡生活上简单、马虎一点。

  泥土巢 擅长农村题材的著名作家浩然,给自己在河北三河县居住的农家小院取名为“泥土巢”,表明了他长期扎根农村的决心和对农村的热爱。

  静虚村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居室名。他说:“我刚从山里搬到西安时,住城北新村,地方虽小,却很安静,我就取名‘静虚村’。静是心静,虚是心宽,包容大。” 

  参考答案:

  [基础积累]

  1、略 2、依稀可辨 口诛笔伐 蜿蜒曲折 好逸恶劳 3、c 4、(1)拘泥 (2)追究到底   (3)河流的形势 (4)因此(5)固执,坚持某种主张 (6)代词,这样(7)迎着,顶着 (8)成功,办成 5、①乐在其中 ②十全十美 ③川流不息④天长地久 ⑤一代风流 ⑥其乐无穷  6、人类肆意捕食青蛙,使它们躲在井底不敢出来。呼吁人们要保护青蛙,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7、此题答案不惟一。如①燕子是一种穿黑衣裳的潇洒的鸟,它用那精确的剪刀,为我们别出心裁地剪出了一个春天,让春天在我们面前展示了无尽的魅力。哦,燕子!②摈弃心中无价值的秘密,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潇洒。抛开它,别出心裁地创造生活,展现自己的魅力吧!

  [语段阅读]

  (一)1.“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 2.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3.抒发了作者对无端毁坏自然毁灭生命的行径的痛恨,也是对自己这种感情缺少共鸣的“友声”的一种无奈的哀叹。4.此句篇末点题,表明作者要永远坚持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5.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稳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6.略

  (二)1.海瑞 明朝 吴晗《海瑞罢官》2.(1)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2)所以一定要亲自登山涉水,不畏辛劳,深入实际。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意见。4.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5.c

  (三)1.(1)下 (2)放晴 (3)一会儿(4)安闲 (5)兽皮大衣 (6)给予2.a  3.“披狐白之裘”,非天不寒,而是保暖好。景公只从自身的感觉出发看问题。4.d 5.只顾自己享受生活,不体恤天下百姓,有些糊涂;启而能发,及时省悟,知错能改,不算昏庸。

  (四)1.是按着时间的推移顺序写的,如“晚间”——“黄昏”——“早晨两点、三点、四点的时刻”——“清晨”——“月正落”等。全文的基调是平和、宁静、甜美。

  2.变化。歌声从“犹疑、低沉而粗糙的”(黄昏)→ “升到正确的音高上去”(夜渐深了)→“旋律式的甜蜜”,“像随意摇荡的钟声”→“蟋蟀的歌愈唱愈开心,响彻整个村野……再也不犹疑,再也不沉默了”(夜更深了)→停止歌唱(夜正深)→ “又唱起来了”(清晨)

  3.“时光安详地度过”,“世界上没有战争,工人酣睡着”,“在爬山虎丛中,*着墙边……青春期少年”,“青春的麦子……迎风而叹息”等。

  4.如写黄昏时,蟋蟀的歌声是“犹疑、低沉而粗糙的”,因为,黄昏时的田野还不安静,蟋蟀是犹疑的,歌声也显得不那么开心;夜深了,蟋蟀便“愈唱愈开心”,歌声“响彻整个村野”,显出故乡的静谧,这就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之处,表现了故乡夜晚的宁静、平和。

  5.(1)拟人和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歌声的优美、动听。(2)拟人写出了故乡的庄稼在静夜中诗意地生长着。 6.略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7

  幽径悲剧·课后习题详解 一、本题强调“你”,强调主观感受,答案不必统一。这位老教授的心中,自然物同人一样,有灵性,有感情。他对自然物的感情,像对人一样,非常细腻,非常丰富。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特别深切,他爱自然美,他爱生命,自然物对他有强烈的感染力。他认为自然物的命运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他为自然物的破坏而痛心疾首,悲愤惆怅。二、1.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因为作者认为自然物的命运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幽径的古藤得以幸存下来,表明人性还没有完全泯灭,所以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感情过分纤弱,成不了伟人;一方面,也略含贬义,讥讽他们的失误,做了蠢事,破坏了美好事物却毫不心疼。3.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作者批评世人一味追求实利,缺了点人文精神,缺了一点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三、这棵躲过了一场大浩劫的古藤,却毁于愚氓之手。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会影响大树的生长;也许这个人认为这棵藤攀附在大树上,不美,该砍。总之,他不了解这是一棵有着文化内涵的古藤,这是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古藤。他竟然如此不懂得珍爱自然生命。作者十分痛心地写了它被砍后的惨状;成了吊死鬼,像“失掉了母亲的孤儿”,“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说它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还未来得及知道自己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这越发令人感到痛心悲哀。四、略。(一)①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qiú________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yè________。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成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②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hú________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1.根据注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字。2.“我吓了一大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我看到被砍断的古藤时,古藤被砍的时间不久,这有________语句可表明。4.选段①表达出了十足的悲味,请写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读语段,捕捉重点词语。)5.选段②中的第1句是作者的________之说,该段中这样的语句还有,如________。6.加粗的“如此”指代________。7.联系全文看,对古藤的被砍,表现了作者极大的________和________,抒写了作者热爱美丽的________的情怀。(联系文章主旨解答。)  (二)女神雕像那里有小河,有草坪,有树,有鸟,有清爽的空气。那是个城市人最爱去的地方,那是个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的地方。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我又去那地方的时候,河边的草坪上竖起了一尊女神的雕像。白色大理石雕像,身材修长,披着长长的飘带,面带微笑,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我端详着女神,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喜悦,欣赏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又多了一缕爱意,又添了一份柔情,此后我就常到这里,像拜访可敬的女士,像会见纯洁的朋友,我们默默地谈心。我从和她的一次次交谈中,获得感悟,受到陶冶。我再去那地方的时候,感到女神有些异样,忙走近她,突然发现她右手的中指断了一节,我愣了一下,心痛地抚摸她的伤处,坚硬的大理石竟有微微的温热。断指仿佛还滴着鲜红的血,女神脸上也挂着晶莹的泪珠。这天散步,没有减轻丝毫的烦闷,反增添了一份沉重。一连几夜,我都在做着奇奇怪怪的梦:先是梦见一个醉汉摇摇晃晃地走来,头发蓬乱,两眼发红,不断撕抓胸口,衣服被撕得破破烂烂。他走到女神身旁,就吼叫着,捡起石块砸断了女神的手指……又梦见一位青年,眼神忧郁,在河边走着咕哝着。他咕哝几句又嘿嘿地笑,笑过,又咕哝。他走到女神身旁,斜视了一会儿,突然恶狠狠地骂了句脏话,猛扑上去,张开大口,露出钢钳似的板牙,就把女神的手指咬断了。我断定,他是在多次失意之后,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敌意……再一次,又梦见一个面目模糊的人由远而近地走来,一路走,一路随心所欲地掐掉刚开的花朵,折断嫩绿的树枝,踢倒大熊猫形状的垃圾筒,打碎电线杆上的路灯。走到女神身旁,也就随心所欲地砸断了女神的手指。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愣愣地想,他是因为生活的坎坷太多,要借此发泄胸中的积怒,还是因从小缺乏教养,积成了摧残美好事物的恶习……女神的断指,使我有好多日子难以安宁。我到那地方去得更勤了,不是只为了散步,更多地是为了探望受伤的女神,看她的伤处是不是还在滴血,看她的断指是不是生出了鲜嫩的肉芽儿,是不是长出了完整的新手指,女神很年轻,年轻的女神的生命力是极强大的。女神仍然挺立着,仍然微笑着,仍然温柔地注视着迎面走来的男男女女,无怨无恨,稳静静。稳静是自信。她撒播着爱,她耐心地等待着收获的季节。(扣住社会公德和公共设施品析。从关爱方面去品味。)1.对第一自然段中“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是(    )a.那里有小河,有草坪,环境优美b.那里有树,有鸟,空气清爽c.那里有一尊美丽的女神雕像d.那里最易消除疲劳和忘掉烦恼2.对画线句“反增添了一份沉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女神的断指还在流血而焦急b.因不能再与女神交谈而深感遗憾c.为雕像断指后自然景色不再美而感伤d.因某些人不讲社会公德,摧残美好事物而痛心3.文中借梦境详细描述雕像断指的具体情景,用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女神雕像在文中象征了________(不超过8个字)。5.文章第六自然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末尾“收获的季节”比喻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虬 曳 斛 2.发现那棵古藤被人砍断 3.花朵还在微笑 4.吊死鬼 砍断 痛哭 5.自谦 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甘为……流泪叹气 6.我是一个渺小的人 7.悲哀 愤怒 大自然二、1.文中第一小节讲过“那里有……,那是个……,那是个……,我只去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那地方了”。故选“c”。2.运用排除法,因为a、b、c都是从表层理解,且不是对主旨的揭示,文中的第3节更多的只是作者的内心感受。“d”揭示了主旨,选“d”。3.批评不讲社会公德,破坏公益设施的种种表现 4.爱、柔情、纯洁美好 5.关爱公益设施,看是否修复了 6.人们思想道德提高之时。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8

  一、主题解说

  《幽径悲剧》是一篇描写细腻、抒情动人的优美散文。写的是幽径中一棵古滕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棵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表达了对无端毁灭自然和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引发读者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让读者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二、层次分析

  全文共16个自然段。1-6自然段写幽径的美景;7-10自然段,着力写出幽径藤萝之美。其中第7自然段写藤萝的历史文化底蕴,第8自然段从多个方面写藤萝的特点:无棚无架,生命力旺盛,不引人注目。9-10自然段写“这一棵”藤萝幸免于难,作者心中感到欣慰。11-16自然段,写藤萝的悲剧。作者先写悲剧发生后的惨状,继而写自己心中悲哀至极的感受,最后表明自己要永远关注和热爱自然、生命。

  三、特色梳理

  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从局部看,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未能幸免于难,而“这一棵”却躲过劫难,是为下文写“这一棵”古藤被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从整体看,前面的描述是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的。这样突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热爱这一中心。

  2、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写幽径,写藤萝运用了描写,或绘形,或绘色,或绘声,充分写出了古藤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作者放纵自己感情的潮水,用心理描写、正面和反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以极其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惆怅,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毁灭美的“愚氓”,表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3、语言特色: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

  ①用词上,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了文言语汇,如:“诛伐”“焉知”“愚氓”等。还用了不少成语和一些四字短语。如:等闲视之、曲径通幽、月白风清等。

  ②句式上,以散句为主,在散句中又间以骈句或对偶句。如“一面傍湖,一面*山”“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

  《幽径悲剧》精读精练

  [基础训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懦者 ②摇曳 ③虬干 

  ④愚méng ⑤liàn yàn   ⑥万hú 

  2、 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口诛笔伐  精神抖擞  漠不关心  相应成趣

  屈径通幽  鲁殿灵光  林林总总  司空见惯

  错别字 

  订 正 

  3、“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其中”“足”的意思是   ,“不足不外人道也”出自 朝 (人名)的    (作品)。

  4、在文中,“曲径”和“幽径”都是指同一条小路,请说请它所在表达意思方面的侧重点在哪里。

  ①曲径: ②幽径: 

  [精段阅读]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心里数着数:一,二,三,四,一直数到十,我估摸已经走到了小桥的桥头上,吊死鬼不会看到了,才睁开眼走向前去。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5、为什么“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真有点怕去了”?

  6、从文中可以看出幽径的藤有怎样美好的品质?(用原句回答)

  7、作为植物,古藤萝是不会哭泣的,然而作者却说“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作者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反复写古藤“死”后自己的感受,目的是什么?

  9、作者说“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含义是什么?

  10、如果你就是这棵古藤萝,你会向人类申诉些什么呢?请具体描述。(100字左右)

  [延伸拓展]

  11、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这一话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                   

  12、请同学从这一网址,找到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并完成文后的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①nuò ②yè ③qiú ④氓 ⑤潋滟 ⑥斛

  2、莫——漠 应——映 屈——曲 贯——惯

  3、 值得 晋 陶渊明 《桃花源记》

  4、 ①侧重说这条小径蜿蜒曲折。②侧重说这条小路很僻静。

  5、 因为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人毛骨悚然。而过去的古藤萝又是那么美好。

  6、 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7、 作者这样写是借助古藤的哭泣来描摹自己痛苦、悲愤的内心感受。

  8、 表达作者对藤萝的“同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愚氓灭美的愤慨与不满。

  9、 作者批评世人只争夺个人的名利,对自然、对他人缺少关爱与同情,有的只是自私、冷漠、无情。

  10、略(点拨:应用第一人称描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9

  一、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面傍湖,一面*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wān yán)

  b.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mù)

  c.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yiè)

  d.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jīn jí)

  二、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加以订正

  鲁殿灵光 口诛笔伐 和睦相处林林总总 闲情逸志

  相应成趣 精神抖擞 等闲视之屈径通幽 莫不关心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

  2.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3.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    )

  4.伐无道,诛暴秦。(    )

  5.大千世界,林林总总,季羡林对一棵古藤却有着一种独特的感受。(    )

  四、根据下列诗句的意境,围绕“环保”问题写一句广告词

  ①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广告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为下列拟物诗选择恰当的名称(先不看备选答案,猜一猜)

  1.只不过是水的化身,惹得天鹅痴心追求。(    )

  2.把大自然的恩赐,一次次铭刻在心。(    )

  3.狂风企图摧残你的生命,你却借此繁衍后代。(    )

  4.弯着腰,绝不是对人尊敬。(    )

  5.满嘴胡须,并不能证明你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    )

  6.横行霸道,并不是一种骄傲。(    )

  a.年轮  b.虾  c.螃蟹  d.蒲公英  e.云  f.羊

  六、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呆:                   (2)一旦:

  (3)恐怕:                 (4)十字架:

  2.第一段中与“隐隐约约”照应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写古藤的哭泣,其实写出的是什么?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写法?写“群树”、“荷花”、“人们”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后面的内容可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三个“决不会”,四个“偏偏”,抒情委婉而淋漓尽致。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说说“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上几段文字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对于一棵古藤的命运,作者却如此感慨,你认为有无必要,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说:“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想坏的。

  1.文中说天天造的“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请想一想,这个句子到底活泼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联系自然中的某个情景也用“活泼”造一个“非常活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个句子表明了作者对写文章的认识,请把它摘抄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a

  二、志—致 应—映 屈—曲莫—漠

  三、1.四季2.很3.突然4.讨伐5.形容繁多

  四、可以从意境与现实的反差中寻求答案。下面答案供参考:(1)美好的意境不应该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2)如此风光,何日再现。(3)把文学意境还原成大自然吧!(4)古人笔下的美好意境,岂能毁于我辈之手。(5)诗歌中的意境是古人创造出来的,现实中的美景是我们保护出来的!

  五、 1.e 2.a 3.d 4.b 5.f 6.c

  六、(一)1.(1)同“待”,停留(2)有一天(3)大概(4)原指基督教徒信仰的标记,文中指自找苦吃2.“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3.其实写的是作者内心对古藤被砍的独特感受,运用了衬托对比的写法,用“群树”、“荷花”对古藤的深表同情衬托“我”的感受,用人们漠视古藤反衬“我”的感受。4.参见重点语句分析8 5.参见重点语句分析8 6.参见重点语句分析9 7.拟人:“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反复:“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排比:“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比喻:“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对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8.略

  (二)1.“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天天却把它用在水的身上,水似乎也有了灵性,把水被游鱼翻动的情形表现得很生动。2.小路活泼地伸向大路。春风一吹,草坪上的小草可活泼了。3.写文章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4.略。无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5.揭示了现代教育制度扼杀儿童语言个性的现象。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10

  一、 说教材

  

  【本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三课,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语言精练、通俗而又雅致。本课所处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懂得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幽径悲剧》通过渲染浓烈的悲剧色彩,引发人们对时代和人性的反思,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颇有曲径之感,文本内容显得别具一格,相对单元中的其他四篇选文,既是一种视觉的冲击,更是一种认识的补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单元主题——人与自然的认识会更深刻而全面。

  

  【本课与《课标》的关系】

  从“课标”提出的三个纬度要求来审视,本课无疑是一个合适的文本范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纬度上体现的十分突出,文本所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矢志不移的情感契合了《课标》提出的“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通过本课基本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达到“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的训练要求。另外,课文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也为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供了范本。

  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重点理解文本中的文言词汇。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4、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5、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6、引导学生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树立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说明]教学目标1、2、3属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纬度”范畴;4属于“过程与方法纬度”范畴;5、6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纬度”范畴。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以上几个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相辅相生、环环紧扣的。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点击此处观看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

  二、说教法和学法

  

  【说教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创设情景法、问题导引法、诵读品味法进行教学。我以新课标:“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为指导,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品读、美读文本,边读边思,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质疑、交流,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

  【说学法】

  本篇文章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这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备课时我力求扣住文本本身,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在指导过程中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文本体会到藤萝的美,并力求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的藤萝和对被砍之后的藤萝的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的剧烈反差让学生体会到真、善、美的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

  三、说教学流程

  

  (一)导语设计

  老师想跟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2003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的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沮丧,马上终止比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犹豫的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他因自己的失误而深深的一跪已经成为经典的一幕让世人永远难忘。而在我国,北大教授季羡林悲天悯人,因为一株藤萝被他人无情的砍伐,引发内心深深的痛惜,其博大的胸怀可见一斑,他奋笔疾书,将痛楚化为文字,呈现于世人的面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字——《幽径悲剧》。

  ●本环节通过相关联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顺承导入新课。

  

  (二)检查预习

  ●本环节运用“书写大比拼”这个活动对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为更准确的解读文本扫除障碍,同时这也是一个积累项目,有利于扩大学生词汇量。

  

  (三)走近作者

  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的“东方学大师”。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英语、德语、梵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还能阅读法语、俄语书籍。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心灵独白:“只要活着,脑筋就要天天不停。”“我94周岁了,并不打算‘走’。我要活到108岁。”

  ●本环节中一些资料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堂上我补充了一个“心灵独白”的小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进而更准确的理解文本。另外,推荐观看中央10套“子午书简”:《本色季羡林》。

   

  (四)交流初读感受

  ●本环节比较开放,学生自由发表初读感受,了解学生不受干预独立阅读文本所达到的思维层次,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

  

  (五)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让学生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本环节是在已经预习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文本篇幅偏长,课堂上通篇阅读略显耗时,所以此环节要求学生扫读,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主。

  

  (六)细节探究。

  1、 文中的古藤萝是一棵什么样的藤萝?在文中画出作者对她的描述。 

  2、 探讨藤萝被砍之前和被砍之后,作者的情感变化。

  3、文章内容写的是古藤萝的悲剧,为什么题目却是“幽径悲剧”。

  ●本环节以学生讨论、碰撞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品读穿插其间。设计第一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内心对悲剧主人公的真、善、美认同,为以后的毁灭所带来的悲剧震撼奠定心理基础;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情感落差,在反差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宣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契合的载体和诱发悲剧感受的共鸣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个问题主要想使学生明白:1、写幽径美是为了衬托藤萝美,写藤萝美是为了渲染藤萝悲剧色彩,这样一种层层铺笔的写法。2、藤萝的悲剧是幽径悲剧,更是燕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

  (七)品味语言

  1、自由品味

  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2、限定品味

   补充学生未涉及的重点语句。

  ●本环节中我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    段(句)好,好在     ”来作答,内容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实现教学目标3。

  

  (八)拓展写作

  请你以古藤萝的口吻写一段话,劝告世人,一定要保护好环境。

  ●本环节是日常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练习。

  

  

  [说明]本课安排二个课时,第一课时完成(一)——(五)个步骤,第二课时完成(六)——(八)个步骤。常规流程:布置作业一般在课下进行,这里不再赘述。

  

  

  四、说板书设计                        

   

   [说明]板书设计一是为第一课时设计的,设计简单、明了,内容是文本的结构层次。设计二是第二课时的板书,本设计的创意是以汉字“悲”的字形为基点进行演绎,运用字体的色彩区别和对比,着重突出作者在藤萝被砍前后的情感变化和落差,也进一步渲染了文本所显现的悲剧色彩。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11

  《幽径悲剧》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写一篇散文。其文章内涵丰富而深邃;其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其情渗透字里行间,沉痛不失其含蓄。文中古藤萝的悲剧,是整个幽径的悲剧,是燕园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所以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极佳的阅读教学的文本。本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可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自学,讨论,朗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受文中表达的情感,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课前学习:查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北大燕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对燕园的了解。 交流

  2、师: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设计说明: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点明悲剧本质,深化学生思维 ]二、情感画廊:(形象)(一)感受这株藤萝的魅力师1: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在这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 明确:是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师2:在没被毁灭之前,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明确:可以从写幽径的角度来说,幽径四季之美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历史悠久、文化气息;可以从其古藤萝形、色、味、声入手,感受其美丽;还可以从其品质来体验,从无害人之心。师3: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读出藤萝的魅力。1、有感情练读。(播放背景音乐  钢琴曲《秋日的私语》)2、全班点读、评读。3、配乐朗读。(二)感受古藤萝被毁灭的可悲师1:悲剧发生后,这又是一株怎样的藤萝,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出示:我觉得这是一株        藤萝,从文中                                                   等句子中可以看出,我的理解是                                      。师2:(播放背景音乐《飞蛾扑火》)让生配乐朗读。    师生点评交流师3:此刻此景,我们的作者心情怎样?划出相关的语句。明确:简直悲哀至极,我就紧闭双眼,极趋而过……师4:如果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设计说明:采用音乐创情,运用想象设境,让学生们在读,品,悟中体验感情。在对比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藤萝的不幸遭遇,在朗读中让生表达情感,在实践中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三、探究沙龙:(主题)师1:有人认为,作者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护植物,保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生交流讨论)(注 本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又涉及到动植物的毁灭,学生们中有人会机械的认为此文主旨也是关于环保,这不能不说是对此文的误读,笔者认为此文的着力点应该是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人性中恶的批判)师2:作者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但我们似乎看到作者悲的太过分了,请大家根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作者悲愤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个悲剧的原因:1、古藤萝有外在美与内在美  2、根干被砍后,不知真相的花朵还在绿叶中微笑 3、它毁于愚氓之手 4、古藤萝隐约哭泣又投诉无门师3: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常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人? 师4:与生分享阅读体验:我觉得作者的悲其一是美好的藤萝被毁灭,悲其二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悲其三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根源是人性之中的恶。[设计说明:第一问题从反面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第二问题正面探究悲剧原因明确主旨;第三问题知文论人,明确正是因为爱之切,所以愤其愚,丰富的情感充满人性的光辉。师的阅读体验在平等交流中进一步强化了本文的主旨]四、拓展延伸(选做一题)1、说说你看到过身边有哪些破坏美,毁灭美的事,并且谈谈自己看法。2、讲一个你所读过的悲剧故事,说说你的感受。[设计说明:紧扣悲剧来拓展,既锻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五、课后作业(选做一题)1、写一写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通讯地址:100871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2、读一读季羡林回忆文革时期的散文集《牛棚杂忆》3、做一做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设计说明: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少做题多思考;少做题,多实践。这也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学后记: 学生能否进入文本是阅读课堂教学有无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深层  次理解的前提条件。只有读进去,才能有理解,有体验,有感悟,有思考。本篇教案设计紧扣藤萝的不同境遇下的形象,调动多种手段让学生去感知,从而学生很快进入文本,品悟内涵。在阅读与对话中理解主旨,感悟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注重阅读的文化建构,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收获成长。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了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2、难点:强烈的悲剧效果。

  [教学时数] 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

  本文写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怎样写幽径的美景?

  这一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写幽径自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第二层(3—6),写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层写幽径四季之美。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的环境,然后分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园”。春天小花的生命灿烂,“过一阵换一个颜色”;夏天绿阴之浓烈,“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秋天别具一格的生机,“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映日”的“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在分写山上与湖中春、夏、秋三季景象的基础上,文章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突出“白雪覆盖”,松柏“绿色更加浓烈”,着意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索”之感。总起来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这一部分怎样写藤萝之美?采用什么方法来写的?

  写幽径,其实是为了托出幽径藤萝,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检查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二、继续学习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成了吊死鬼”,而尚未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种景象令人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从此以后,“我真有点怕走”这条幽径。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又具体摹状了“我隐约听到”的“古藤的哭泣声”,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催人泪下的笔力。

  这一部分的最后,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论述“我”为古藤伤心的原因。维护真善美的责任,一个倔强的老人,表现了矢志不移的决心。

  三、品味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唯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为什么作者对一棵古藤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

  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是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理解的?

  3、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

  作者批评世人缺了点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对古藤的感觉,是与特定的环境分不开的。“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这一棵藤萝成了仅存的一棵,因而也就成了唯一的精神寄托和安慰。

  2、作者对他所说的伟人有着鄙视的感情。“这样”是指的是富于感情,具有博爱之心。伟人们决不泛爱生灵,处事铁面无情,甚至滥杀无辜。作者将“伟人们”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无疑怀着鄙视厌弃的感情。

  3、作者批评世人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四、探究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1992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到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

  五、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

  作者邮箱: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幽径悲剧》同步练习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46821287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