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乡愁》九下

《乡愁》九下

零度碳酸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乡愁》九下

微信扫码分享

《乡愁》九下(通用15篇)

《乡愁》九下 篇1

  乡  愁 教 学 设 计   

  宜昌市实验初中    韩宗秀  

  教学目的: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思想情感: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理解,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愁,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角度:朗读,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情感激发: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现代诗名字叫《乡愁》,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愁吗?(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走进课堂:(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余光中的乡愁)  

  1,  文苑漫步:介绍作者,请学生朗读作者简介。  

  2,  诗画意境:学生欣赏配乐配画诗歌朗诵。  

  3,  原文再现: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停顿和重音。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别展示。要求读出诗歌的韵味。  

  4,  作品欣赏:(分析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一),诗人借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  

  (二),这些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时间,什么样的感情?  

  (三),找出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可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归类分析,用“……美,美在……”这个句式把品析结果用优美的语言说出来。  

  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词美,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②“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了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它们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步步增强。    

  ⑤“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美,美在它们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    

  ⑥“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⑦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四)教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以及结构相似的小节富有节奏美,这些又都有整齐美。而量词“枚、张、方、湾”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三,知识迁移:(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同学们一定也是文思如泉涌,我们现在也来当一回诗人,仿写一首诗)  

  1,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学生写句举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 

  2,以“母爱”为题仿照《乡愁》写一首诗。(学生快速创作)  

  3,教师展示一首以母爱为题的诗歌。  

  4,学生根据提示,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  

  四,阅读拓展:  

  1,  欣赏三首古代和近代诗人创作的表现思乡之情的诗歌。  

  ——唐,高适,《除夜作》  

  ——宋,范仲淹,《苏幕遮》  

  ——彭邦桢,《月之故乡》  

  2,你还能想到其他描写“乡愁”的诗句吗?(学生自由发言,增加积累)  

  五,诗歌新唱: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乡愁》。  

  2,  任选一题完成。  

  a,以“乡愁”为题,写几句话。  

  b,在“乡愁”中任选一个小节,想象它表现的画面,把画面描写出来。  

《乡愁》九下 篇2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九下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人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意象,体会感情。

  【难点】

  理解意象,感悟情感,激发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回忆王致远的《秋思》由古代的乡愁引入现代诗人的乡愁。

  二、播放录音

  听读感悟,说出作者的情感基调。(忧郁深沉)

  三、自由朗读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浓浓乡愁。

  四、品位诗句

  1、作者在文中以多少幅画表达乡愁?(四幅具体生活画面)

  让学生理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2、学生口述四个画面:

  ⑴ 幼年求学,母子分离。

  ⑵ 成年后,告别妻子,背井离乡。

  ⑶ 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

  ⑷ 同胞难得相间见,国家不能同意。

  五、情感深化,领悟主旨

  六、拓展

  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

《乡愁》九下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模式及方法】

  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诵读法、启法式点拨、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借助画面及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思乡曲》让学生进入思乡情境,并谈谈思乡感受,再过渡到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相隔,更因为政治上人们所共知的原因,长期不能与亲人相见,他们的乡愁又是多么浓郁、多么哀痛!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国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听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教读

  诗歌欣赏三部曲:朗诵吟咏──品味语言──放飞想象。

  第一部:朗诵吟咏

  我们都知道,朗读是品味诗歌语言的钥匙,我们只有对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艺术殿堂。

  1、学生初读诗歌,交流朗读诗歌该注意哪些方面?

  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听朗读:

  (媒体播放 flash 示范朗读)

  进一步体味诗歌忧郁深沉的感情基调,学生试读,体味每一节的感情。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

  第二节:增加遗憾的语气。

  第三节:深深的失落和哀痛。

  第四节:表现而今的惆怅。

  课件展示朗读指导。

  3、学生自由朗读,体味作者感情:

  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第二部:再读诗歌,品味语言

  思考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

  家愁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

  后来(中年) ──丧母哀愁

  国愁

  现在(老年) ──思归浓愁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其实,除了这些形象事物之外,还有很多事物能触动我们心中的痛,触发我们的情感,引起我们的愁绪。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形象?你能以句式“乡愁是___________”再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教师小结学生练习并举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那根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课文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如此动人的乡愁曲请同学们带着深情再去读一读,并把它背下来。

  第三部:想象练习

  想象或联想是诗歌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下面请同学们模仿《乡愁》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词语任选一个词语,做一些想象练习。

  思念 记忆 童年

  学生讨论交流后,配乐朗读自己的创作。

  教师小结并展示舒婷的诗歌──《思念》(见课件)

  请同学配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的品析,看得出诗人已经把乡愁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诗人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到:“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魂仍然萦绕着那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不啻于泣血的悲啼,含泪的呼唤!“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啊,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就让《故乡的云》捎去我们对台湾同胞、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媒体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乡愁》九下 篇5

  《乡愁》说案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国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九下 篇6

  江苏江阴市暨阳中学          

  教学目的:1、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2、让学生初步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结合音画营造氛围,让学生走进自己所不熟悉的乡愁世界。

  2、感性和理性相结合,初步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联想法,诵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比较法,发现法,评价法。

  媒体设计:1、《乡愁》朗诵带

  2、《归乡》、《思乡曲》音乐比较。

  3、席慕蓉《乡愁》的录象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教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上课伊始,放钢琴曲《思乡》(配以秋日落叶的画面)

  二、 导入  语。听了这段音乐,你心中有怎样的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给以肯定)

  解说:老师想到了深秋季节,想起了一段写深秋的千古名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后几句师生齐声朗诵)。是啊,深秋是个让人伤感的季节,总让人心中涌起一种离愁别绪。无怪乎有些人,在他们人生的秋天,依然远离故园的时候,会产生浓浓的乡愁。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人的乡愁世界。

  三、 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1、 自读全诗

  2、 好的诗歌配以合适的音乐朗诵,会更有感染力。下面请同学们听两首曲子,你来选择一下,余光中的〈乡愁〉配什么音乐比较好?(画面配乐,屏幕显示为背景音乐一、背景音乐二)

  3、 评价选择适合的音乐。(学生迅速选择出背景音乐二,并说出感受。教师加以肯定。介绍两首曲子,指出第一首是第二首是马思聪的小提琴曲〈思乡曲〉)

  4、 请一同学配乐朗读

  5、 放多媒体(画面及配乐朗诵)。请刚才朗诵的同学比较差异。

  6、 学生边听录音边跟读。

  7、 齐读。教师作出评价。

  8、 模仿着读出了感觉,对诗歌的理解是属于感性的,为什么要这样读还要由诗的内容决定。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诗中是怎样体现这种情绪的?

  明确: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现。将抽象的情绪物化        了,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有类似的写法,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说“载不动”,而本诗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明确:这是正语反说,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浓烈。

  9、 一般来说,诗比较跳跃,读者要用想象、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请同学就一、四两节诗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中所想。从而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学生发言,教师点拨,不断挖掘诗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想象)

  10、 请同学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每节诗的大意。(屏幕出示板书)

  11、 根据板书找出诗的顺序。(学生着重于时间顺序)

  12、 交流其他乡愁诗。(学生回忆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有个学生说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教师提醒这不是乡愁,而有一种回乡后的喜悦和感慨。)比较与本诗的不同。经过点拨,学生明白了本诗超越了个人情感,注入了爱国情感。

  13、 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四、 1、听席慕蓉的〈乡愁〉朗诵带。

  2、齐读(教师点拨朗读不到位的地方)

  3、看录象(中秋之夜,海峡两岸共度佳节的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即席朗诵席慕蓉的〈乡愁〉,提醒同学注意离别大陆多年的观众的表情)

  4、根据这两首诗的提示,结合你的课外历史知识、生活体验从老人的神情想象他的内心。

  五、 我们同学人生走到十五、六,总也体验了一些酸甜苦辣,请大家用一两句诗意的话写自己的乡愁或其他情绪。尽量用上意象。(出示下水诗句)

  六、 学生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七、 学生交流。

  八、 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给席慕蓉的〈乡愁〉写教案或赏析文章。

  2、 谈谈你对诗歌这种体裁的理解。

  3、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乡愁》九下 篇7

  一、诗歌解读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三、阅读目标

  体验作者写作特色,体会作者思乡情怀,祈祷两岸和平统一,学习简单的诗歌写作。

  四、指导过程

  (一)初读诗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三)分节感悟

  关键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第一节:乡愁——邮票——母子离别,书信寄情

  第二节:乡愁——船票——夫妻离别,天各一方

  第三节:乡愁——坟墓——母子诀别,阴阳两隔

  第四节:乡愁——海峡——同胞相望,期盼统一

  (四)文风赏析

  关键词:象征

  (五)朗读表情

  关键词:缓慢,深情,惆怅  

  (六)模仿创作  

  关键词:学习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一种情感。

《乡愁》九下 篇8

  出入现代诗的世界

  —————《乡愁》教学案例

  吴春芳

  经过七八年的正规语文学习,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形象大于思维,寥寥数语总是承载了诗人满腔的深情。华丽也罢、平淡也好、文字只是一个载体,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乡愁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余光中的乡愁变成学生自己的乡愁,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里选录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看起来是一首很简单的现代诗歌,但是其实它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短短的十几行字中蕴涵了中国的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要真正理解并非易事。要教学生欣赏现代诗,尤其是欣赏《乡愁》这一类抒情性很强的诗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从未曾尝过背井离乡之苦的学生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感情环境中去。仔细看余光中的《乡愁》,从头至尾无一华丽的诗句,但诗行之间却充溢着荡气回肠的浓浓的愁绪。而这种浓浓的愁绪,这是我们首先要学生领会的东西。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一切的创新才有实现的可能。所以,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

  第一步,我设计了一个有感染力的、能让学生进入乡愁情境的导入  。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中国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

  不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无法对诗歌有透彻的了解。为了不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懒惰和依赖的习惯,我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了解余光中,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他们课外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结果在课下,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到了十分详尽的余光中的资料,我在课堂上只作适当的补充,主要侧重于余诗的特点以及终其一生的乡愁情结。

  朗诵朗诵再朗诵,多种形式、反复地再现诗歌的声音形象,始终是学生理解诗歌的最佳方式之一。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的把握,并从朗读中得到初步印象。这是最基础的朗读。在分析讨论主题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要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这是对余诗情感把握后的朗读。等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乡愁的思维发散迁移之后,再进行自由的朗读,就可以在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这次朗读则对余诗进行了加工,读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的乡愁。

  在自主探究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个环节是要学生经过讨论找到意象之后,再让学生们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个章节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完成得十分顺利。做好了这一步,再开始拓展迁移,

  第二个环节给学生一个模式,让他们展开联想,在头脑中发掘曾经接触过的拥有类似的意象或情感的句子。这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又可以在“知新”的过程中不忘“温故”,拓展了诗歌情感的外延。在这个环节里, 学生举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诗歌与生活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甚至在动情时,有的孩子还掉下了眼泪。

  第三个环节则是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书本上也有一首席慕容的《乡愁》,同样的题材,诗人相似的经历,两首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但又因创作风格迥异,读起来感受又大相径庭。这是最好不过的比较阅读材料,我借此发展一下学生的求异思维,看看学生们各自喜欢哪一首。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只要言之成理,我都予以肯定,课堂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最后老师再进行了恰当的总结。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明白相同主题的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领会余光中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蕴涵的浓浓怀乡情。我们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思想火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各自不同的喜好、陈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的时候,也就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活跃了他们的思维。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   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一堂创新的诗歌教学课,少不了一个体现创新意识的课外作业 划一个圆满的句号,作业 设计我们还是从发展学生想象力着手。余光中的《乡愁》,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我让我们的学生充当一次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模糊的离别补充清楚,这也是对诗歌鉴赏的延续。

  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一步一步越走越快,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已成为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面临的首要任务。现代诗歌文字较为简单,所以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我们的确应当大胆放开搀扶的双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在简单诗句背后的深刻含义,方能令他们拥有自由出入现代诗世界的本领。

《乡愁》九下 篇9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九下 篇10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 诵读

  三、分析

  四、总结

  介绍作者创作《乡愁》时的情况: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1949年由南京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深情,极其钟爱,他们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或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创作了不少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作。

  引用古人和现当代抒发乡愁之思的诗作,让学生体会游子思乡感情和乡愁诗的特点,导入  新课。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抒发思乡之情的?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一长大后的夫妻分离一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一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学生朗读三遍。

  要求:

  正确的朗读。作到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达到朗读的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问题:

  ◆1.诗人用了哪些贴切的比喻来使乡愁形象化?

  ◆2.这些用来左比事物,同作者各个年龄段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讨论。

  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小结要点: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一长大后的船票一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乡愁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却成为具体的事物,变成了具体触摸到的东西: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了依托。这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技巧:托物寄情,这种方法可以增加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概括这首诗歌的主题。

  学生发言。

  小结要点:

  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母亲”、“大陆”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朗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

  朗读三遍。

  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整理同学们的发言,准备交流。

  学生发言。

  先自己准备,然后发表意见。

  朗读。

  投影展示板书

  2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7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乡愁》九下 篇11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爱情

  祖国情

  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九下 篇12

  《乡愁》说案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 是: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国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乡愁》九下 篇13

  《乡愁》教案

  设计及执教:重庆市110中学 方世芬

  一 、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学点:

  体会诗歌运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技巧及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 .学习用形象事物表现抽象感情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鉴赏诗歌的能力 。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资料、制作作品的能力及评价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朗读和品味中熏陶学生情感,体会诗人内心的思乡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及如何收集整理信息。

  四、 教法与学法

  课前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朗诵品味诗歌,体会感情;

  欣赏讨论诗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信息作出汇报和评价;迁移练习,培养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写乡愁的有关诗句。

  2.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一直以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吗?因为我们生在一个诗的国度,一生都可以在诗的海洋里畅游。而诗与歌的结合,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艺术,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样的艺术。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歌曲,体会一下歌中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多媒体播放罗大佑的歌曲《乡愁四韵》),生谈体会,引入“乡愁”话题。)

  师:“‘乡愁’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题,同学们能回忆起写乡愁的诗句来吗?”(指名回答)。指名回答。

  师:“其实,这种思乡念家之愁,又何止他们才有呢,那些远离祖国母亲怀抱的游子们,又何尝不是愁思绵绵无绝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中国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吧!”

  (多媒体出示《乡愁诗两首》)。

  (二)简介作者,品读诗歌

  1.(师:我们先来看看是什么样的经历勾起了他们无限的愁思呢?)简介作者(多媒体出示)

  2.学生先自由朗读两首诗,边读边划分节奏及重音。再指名朗读,学生互相评价。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调、语速、感情处理上进行评价。(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深挚。)

  3.听多媒体范读,学生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三)感悟质疑

  1、学生再读诗作,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已品读了这两首诗,现在就请你们谈谈你总的感受并说说有些什么疑问,其他同学拿出纸和笔记一下,看是否能帮他解决。老师非常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前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才敢于创新。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掀动盖子时有了疑问,而后发明了蒸汽机。你们想做第二个牛顿和瓦特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最多,提的疑问最多。”(多媒体随机出示:感悟与质疑:读了本诗,你有什么体会及疑问?)学生讨论解决疑问,但肯定无法解决彻底。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这么多的疑问没得到完美的解决,你们有什么解决的途径吗?对,网络,如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第一个获取了信息,谁就第一个赢得了机会,你们想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吗?当然不想!

  2.梳理学生的感受及疑问,从诗歌的形象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比喻的运用、两诗的比较等方面让学生分组,从所提供的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做成作品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多媒体出示:相关链接: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学生在线)(中国基础教育网)(中学语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参考信息:

  a. 形象美:余诗中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则表达了对家乡、祖国的眷恋,这是深沉的爱国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了更明确的寄托。席诗用了月夜的笛声、雾里的挥手别离和没有年轮的树这三种形象来表现乡愁。这些形象的运用,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可感,有很高的艺术魅力。

  b. 比喻的运用:余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诗人用来作为被比喻的对象;席诗把故乡的面貌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把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永不老去的树。两诗的比喻,都把非常抽象的乡愁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c. 结构美和音乐美:余光中的《乡愁》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自由诗的 特点。

  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 ,一 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d.两诗的比较: 两首《乡愁》各有千秋

  首先从诗的形象来看,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四个典型的形象来载情——“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不同的形象与关情对象一一呼应,思儿的母亲、思夫的新娘、已故的母亲、祖国的大陆,诗人正借此传达出渐次凝重的感情,并逐步揭示出呼唤华夏统一的深远意境。而席慕蓉《乡愁》的意象是“一支清远的笛”、“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借哀怨悠长的笛声抒发了对故乡绵绵不断的情思,借“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喻自己永不老去的思乡情结,离别时间愈长,思乡的感情之树愈茂。两首诗都用了多个形象来寄托自己思乡的感情,把分离后的怅然迷惘和无尽的思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首诗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余光中的诗(以下称余诗)在形式上很整齐,具有建筑的美。全诗四节,各节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而且形式也都一样,这样从整体上看就显得句子齐整,结构紧凑和谐。开头一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形式上定下了模式。以下三节的句式都与此相同,这样就形成了回环复沓的形式,在音节、节奏方面也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席慕蓉的《乡愁》(以下称席诗)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余诗那般整齐匀称,但也另有一番情趣。开头一节仅两句,字数相同,形式整齐,内容连贯。第二节的第一句较长,第三节中间一句较长,整首诗显得参差不齐、错落有致,避免了呆板划一的句式。

  再次语言风格也各具特色。余诗语言朴素,生活气息浓,完全口语化,诗中多用叠字,读起来感到自然亲切,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愉悦感。全诗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叙说着思乡的故事,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席诗在语言上较为讲究,“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用词典雅而富有诗意。就是常见的用语,也被诗人诗化了,那“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夜晚”都是从日常用语中提炼出的妙语,令人耳目一新,给人一种“似曾相识却不是”的感觉。

  (四)学生总结,迁移训练

  1、指名总结自己的收获。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小啊,我们真该庆幸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但我们还不能一味的‘拿来’,还要学会应用。”

  2、用诗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词语写一两句话:

  思念(记忆、童年)是                                   。

  2、找出课外写乡愁的一两首诗,任选角度进行比较。

  (五)再播放《乡愁四韵》,学生谈自己的心愿,结束。

  (师:“其实,我们课前播放的歌曲,就是根据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作的曲,它跟《乡愁》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再来听听,说说你听后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学生谈心愿。师:“是啊,我们多么希望中国台湾能够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以减少这令人肝肠寸断的乡愁!”)

《乡愁》九下 篇14

  教学目标 :

  1、 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2、诵读诗歌,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难点);

  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4、学会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尝试诗歌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设想:在诵读中感悟,在合作中赏析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新课,激情入境:

  李白的《静夜思》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集中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寄情明月,(看屏幕)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寄托着古今多少诗人的乡愁。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简介作者

  (看屏幕)师抓要点介绍,感染学生。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中国台湾,是中国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伴乐反复诵读

  2、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的节奏与语速,并引导学生谈感悟到的诗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调;最后,播放四节诗的画面,学生看画面在心里默默吟诵,深切感受诗中的意象与情感。

  四、合作讨论,品味赏析:

  1、这首诗分别寄托了作者在什么时间对谁的情感?

  2、诗人把这些感情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事物上呢?

  3、四节诗在时间上有什么联系?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四节诗在句式与语言运用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诗中四个意象前的修饰词语有什么变化?

  五、板书小结

  时间步步推移

  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形      邮          船          坟        海          愁  构

  式      票          票          墓        峡               思

  美    母  亲      新  娘      母  亲    大  陆             巧

  感情层层推进

  六、拓展延伸,欣赏诗歌:

  乡   愁    

  李广田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

  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

  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         1、这首诗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

  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思乡之情?

  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

  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             2、和余光中的《乡愁》相比,你更

  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             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

  七、学以致用,尝试诗歌创作

  1、以“爱”为内容,说一句富有诗意的话(以填空仿写式步步引导)

  ①爱是口渴时的一杯清茶        (爱是具体的)

  爱是饥饿时的一片面包

  爱是                

  ②爱是阳光,爱是雨露          (爱是抽象的)

  爱是                

  ③爱是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爱是宽泛的)

  爱是                

  ④爱是让祖国更富强            (爱更是崇高的)

  爱是               。

  2、作业 :以“爱”为题,写一首小诗。

  3、总结:人人需要爱,社会需要爱,让我们用心感受爱,以爱回报爱,让这世界处处充满爱!

  无论何时,在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我永远的故乡,祖国是我永远的最爱!

《乡愁》九下 篇15

  赏《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中国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乡愁》九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48211287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