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挑衅炫耀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精选13篇)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学习目标】

  1.熟读、背诵课文,体会诗歌语言精炼的特征。

  2.学习诗歌对“雪”的描写,体会“雪”与主题的关系。

  3.正确理解作品抒发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学习提示】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有无激情可以说是诗歌有无感染力的关键。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重要句子的分析、体会,感受诗歌抒发的情感;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借助课文注释以及有关背景资料,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粗浅的认识。体会在景物描写之中流露的情思,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认识,还可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同时学会用情去读诗的阅读方法。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用精炼的语言准确、鲜明、形象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的精炼,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以少胜多。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诸如“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

  【正字正音】  

  衾qīn   瀚hàn   阑lán   羌qiāng   掣chè 

  【诗歌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送别诗。开始写西北早雪,来势突然。接着写边塞奇寒的感受。再写戈壁滩上冰雪封冻的壮阔景象。以下由近及远,层层描绘:从营帐内的筵席,写到辕门外的暮雪和冻住的红旗;从东门送别,写到武判官远去。全诗以雪景衬托送别,在送别中描绘雪景,表现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勾画西北的壮丽风光。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本诗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写出了西北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奇突。未及白雪而先望风声,“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漫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比喻极为新奇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换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烂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是一朵一朵,而是一团一团,花团锦蔟,压枝欲低。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方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篷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窗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狐裘不暖”,“锦衾”也只觉单薄。勇武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都护铁衣难着”。这四句,表现了边地奇寒,将士的苦寒生活。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它们通过人的感受,通过南方人视为反常之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寒得有趣。这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移到帐外,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瀚海阑干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苦的。“愁”字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这些边地的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

  送客送到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洒(如浩瀚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烂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思维训练】

  1.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d )

  a.忽如/一夜/春风来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c.中军/置酒/饮归客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风掣红旗冻不翻   (牵曳)

  b.稍逊风骚      (差 )

  c.都护铁衣冷难着   (忍受)

  d.分外妖娆      (特别)

  3. 对修辞判断有误的是( a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对比)

  b.原驰蜡象      (比喻)

  c.欲与天公试比高   (拟人)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①狐裘不暖锦衾薄。    ( 被子  )

  ②瀚海阑干百丈冰     ( 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意为遍地 )

  5,辨别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差异。

  ①一片白雪的赞叹。    ( 雪一样的 )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    ( 雪花   )

  ③雪上空留马行处。    ( 雪地   )

  6,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所描绘的情景。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略 )

  ②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略 )

  7. 用一、二句话概括诗的中心意思。

  《白雪歌》以雪天送别为题,描写塞外雪天特有的风光,表达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8. 本文以什么为线索?表现了哪四个场景?

  雪。  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送别后。

  9.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表现了边塞生活的哪些方面?

  写出了边塞风雪中军营生活的寒苦。

  10,找出送别过程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它们有什么作用?

  “中军”“辕门”“轮台东门”,表现了作者对友人欲别还留,依依不舍的深情。

  11,最能表现作者对友人惜别深情的是哪两句?请说明理由。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人目送友人远去,雪地上只留下马蹄的印迹。这说明诗人舍不得友人的离去,心里异常失落,非常牵挂友人。

  12.诗中比喻描写雪后景色,写得奇伟壮丽、春意盎然的千古名句是哪两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从学生听《我爱你,塞北的雪》谈起……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作者两次出塞,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象,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有《岑嘉州集》。

  三、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播放录音,聆听感受。

  2、男女齐读本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

  3、男女混合朗读本诗。——再次感知。

  整体把握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2、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咏雪部分

  1、齐读咏雪部分——思考:这些诗句共同显示了胡天的雪的什么特点? 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

  2、学生合作在咏雪部分中找到相应的诗句,教师适度评价。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对雪的描绘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最为精彩,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①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兀,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②新奇的比喻——抓住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千树万树,突出了雪的壮观景象。

  ③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④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3)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是从人的感受、从侧面来描述边地的寒冷。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3、作者写雪,写雪中的景象,写胡天的雪的特点,是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①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设宴饯别

  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你觉得此句中哪一个词用得?好在哪里?) 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 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④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联想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此时在想些什么?)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

  (齐读送别部分——思考——诗人在句子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那么这种情义是怎样传达出来的?)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 你知道具有相同意境的诗句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齐读送别部分——体味其中的韵味。

  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写雪、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 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在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任选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多媒体)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3

  教学设想

  1.了解每位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每首诗歌和散曲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五、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4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自主识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学习古诗过程中随文识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作者独特的情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收集描写雪的其他古诗。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识字过程应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10个生字在教学时音、形、义各有侧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在读时解决音的难点,在读诗时分散识字,把生字从文中提出来,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的识记,再放回诗中特有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真正做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 春晓》《夏日》《山行》 。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冬之景的古诗。揭示课题,板 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认读课题中的生字“送、官、归”,说说识记方法。 “武、判”识读(能认识即可,在练读词语中多见面几次,就会识记。)

  3、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他的诗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二、观察图画,范读课文。

  1、出示插图。

  2、范读课文,渲染情境。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回并指导)

  1、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通读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觉得容易读错的字。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全班再交流。(注意“折、即”的读音)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认读生字。(学生自主认读,多种方法识字。) “折”是会意字,甲骨文的“折”字右边是斧子(斤),左边是断开的“木”,表示树木被大斧砍断的情形。本义是折断,引申为弯曲、曲折,进一步引申为屈服。 也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古----月----胡;女----口-----如;木----对----树;利----木----梨

  3、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朗读。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渲染情境,解释古诗。) 北风卷动,地面的沙尘吹折了枯草,胡地到了八月就白雪纷飞了。雪花飞舞,就像一夜之间吹起了春风,千树万树的梨花盛开了一样。 教师用自己的感情朗读来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为学生提供可资借鉴和模仿的“声音形象”。

  情境一:“白雪皑皑,北风呼啸,如果你看到了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如果让你读出文章的前两句,你该怎么读呢?”

  情境一:“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此时你心情是沉重的还是忧中有喜?古诗的后两句就带有这样的感情,你该怎么表现呢?” 教师范读,个别读,男女生交替读,小组领读„„

  4.诵读积累,要求当堂熟读背诵。

  四、指导写字

  可采取五步指导法;

  第一步:看,一看字形,二看范字。

  第二步:描。

  第三步:写。

  第四步:评。

  第五步:改。

  “送”字中的“关”的最后一笔是点,“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梨”的下半部分“木”字的横要写得长一些,托住“利”。“树”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五、课后练习。

  六、扩展。

  (积累边塞诗)

  出赛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雪景  奇寒 奇美

  高歌  乐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抓住奇特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

  2小组合作中积累有关“咏雪”“友情送别”的诗句并学以致用。

  3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的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小组合作中体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

  合作赏析中积累咏雪送别的古诗句并学以致用。

  一 检查预习导入

  作者简介:岑参,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

  2.背景介绍:岑参曾两度出塞,在x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其诗气势宏大,风格奇峭,想像丰富,色彩绚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边塞诗。

  二疏通诗意  合作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小组合作朗读,个体展示,师生评价。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三小组合作  赏析诗句

  品读咏雪,送别部分,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谈谈好在何处。

  我从                              句或词语中,读出了                                                      的画面或心情。

  我喜欢                                             ,我认为

  。 

  四拓展延伸  资源共享

  1小组合作搜集整理写雪的诗句并熟记。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3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14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小组合作搜集整理写友情送别的诗句并熟记。

  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6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7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和音乐美之中,给人一种陶醉,一种享受。我们今天在一起欣赏《诗词五首》中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节课要求同学们理解,背诵这首诗,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  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  一生试读

  3、 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一句话概括全诗内容  。他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雪景     送别)  板书     漫天大雪图     雪中送别图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     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  学习两层   要求:1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叙述  2结合具体字词 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雪中送别图”

  全班读。

  五、对比阅读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 说说背背

  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1、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首,自选角度,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比较一下。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元》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元》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元》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元》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元》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元》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元》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元》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歌鉴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5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1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mp3音频课文朗读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flash课文朗读动画  

  上一篇:《从军行(其四)》诗歌鉴赏

  下一篇:《边塞诗歌四首》《草原散章》《高原,我的中国色》《...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二)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四)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第三个句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五)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 、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五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板书设计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教师:由此可见,梨花于诗人的印象何等深刻,诗人写梨花常常是在远离故乡之时,他笔下的花常常总是和思春念归、士逢知遇等情感活动联系在一起。现在你对这两句诗有了怎样的新的理解?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教师:这首诗最后两句描绘的画面历来被人称道,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下面请大家一起将目光聚焦于这两句诗,试着展开你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化身为诗人,说说:当你站在冰天雪地里望着友人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教师:在奇冷的天气里送别友人,这本是伤心之事,然作者描绘的边塞雪景是如此的奇异、壮美,甚至是唯美,为什么诗人能够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呢?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教学反思】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交流中,我见缝插针地把自己的讲课习惯、要求告诉学生。当然,这次讲课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的任务——用不同方式“读”诗。我告诉他们:从人数上来说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合作读;从形式上来说,可以是以前熟悉的朗读,也可以是演读、唱读。当我解释演读、唱读的时候,学生们都在摇头。见此情形,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了,想让学生自主创造的念头随之开始动摇了……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11

  诗歌五首 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训练点

  1体味诗的意境,感悟诗的情怀,获得艺术享受。

  2积累诗词名句,体会其含义,汲取语言营养,学些词曲知识。

  3背诵这五首诗。

  能力训练点

  培养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象能力。

  美育训练点

  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学法引导

  1熟读成诵。

  2仔细品味,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结合背景及诗人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深入理解。

  3对名句进行鉴赏分析。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了解诗歌特点,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教师点播,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二课时学习《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和体味作者写景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交流欣赏体会。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想象,将诗文在头脑中转化成画面。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

  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饯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犹丰,现存小令115首,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宫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12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由的自由诗,还有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散文诗。

  (2)了解如何去欣赏诗歌的特点。

  ①通过分析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②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通过研究把握诗歌描绘的人、景、物。

  ④通过赏析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简介。

  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多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的,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

  3.教师范读本诗,学生反复诵读,对照注释,逐句释义,感知诗中景象,体悟诗人感情。

  4.分析。

  (1)第一句话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后回答)起笔写西北边地气候的奇特:风猛雪早。

  大雪飘洒,天地一色。

  (2)看着架满树枝的雪絮,诗人想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答:诗人张开了想像的翅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现四周骤生奇寒?(讨论后回答)

  答:“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

  这两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5)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寄离情,那么以下则以白雪为背景正面写送别之情。

  文中写军帐中钱别归客的场面的句子是什么?

  答:“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6)文中再次写天气奇寒的句子是哪些?作用怎样?

  答: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尽管风势猛烈,辕门上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得一动不动了。这一生动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7)“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话答:点明了送别的什么?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研讨后回答)

  答:点明了送别地点,再以“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清。

  (8)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5.对重点内容进行训练。(略)

  雁门太守行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李贺(790 -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的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6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2.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全诗。

  3.结合课下小注疏通文句,然后让学生译字面意思。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跳动着的铠甲像鱼鳞闪耀在阳光下。号角震天凉秋更肃杀,鲜血凝泥沙暮色中映出紫霞。半卷着红旗易水河边又起厮杀,浓霜凝住战鼓声闷也乏。君王招纳贤才的深思要报答,高举宝剑奋战疆场献年华。

  4.分析全诗内容。

  (1)同学们讨论思考:诗中哪句话构思新奇,写出战争的危急形势?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点明了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这样构思较新颖,用“黑云压城”极力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急形势,用“城欲摧”极言大军压境的紧张气氛。

  (2)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战场的惨烈?

  答:“角声满无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的诗句是什么?

  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同时也反映了刚届青年的作者已经立志报效国家。

  (4)诗中的名句是什么?

  答:“黑云压城城欲摧”,组织学生再次诵读本诗,要读出一定的语气,深入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两首诗同属于边塞诗歌,但所描写的意境不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也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充满奇情妙思,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雪,为送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诗中有细节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再现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感情。

  《雁门太守行》一诗渲染了一种悲壮惨烈的气氛:那就是兵临城下,号角声声,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战场很残酷,但危城守将誓死要报效朝廷,决心誓死不改。

  两首诗均构思奇特,想像丰富,富有诗的意境和情趣。

  扩展:课下再找一些边塞诗来读。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体会边塞诗歌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两首诗,学得了一些诗歌知识及诗的意境,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三首,那就是《无题》、《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渲关怀古》。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无题》,体会诗人抒写的男女双方无比深挚的相思别离之情。背诵全诗。

  理解名言佳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到深处,情丝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就好比那作茧自缚的春蚕,不吐尽最后一根丝是不会死的。思念的泪水,也如那煎熬中的蜡烛的烛泪,点点滴滴不断流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分。这两句诗以比喻的方式展示了恋人间生死相伴的真情。现在多用来比喻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们。

  2.朗读、背诵元曲《天净沙·秋思》,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游子的悲凉情感的。

  3.朗读、背诵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理解作者吊古伤今,同情人民的苦难,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痛恨。

  名言佳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这首小令深刻而鲜明的主题,也是名句。兴亡对举互文,概括力极强。它告诉我们:封建朝代兴废不迭,但不管谁兴谁亡,百姓受苦的命运总没有改变,这是历史的规律,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寄寓着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八个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雅俗共赏,而寓意深沉;读来声情激越,悲壮慷慨,令人荡气回肠。

  三、阅读分析

  无题

  1.简介作者及题目。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也是唐代诗人中的“三李”之一(李白、李贺)。他擅长律诗,绝句。所作诗歌典雅华丽,形象鲜明,工于比兴,深于寄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最为人传诵,他对后代诗人及词人的影响很大。主要名篇有:《登乐游原》、《无题》、《夜雨寄北》等。

  《无题》是一首描写男女情爱的诗。因为涉及爱情,不便明写,所以作者集中有关这类的诗,大部分都标作“无题”。

  2.教师引导诵读全诗,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点拨:爱情应该说是人类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因此以爱情为题材的古今中外名篇数不胜数。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有关爱情的文学创作中,有三方面内容是写得最多的,那就是热恋、失恋和别离。李商隐这首《无题》写的就是恋人间的分离和相思。

  3.学生思考:

  (1)开头两句话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讨论后回答:

  答:开头两句诗奠定了全诗感伤忧郁的基调。“相见时难别亦难”:见难,言机会难得;别难,不忍分离。第一句用了两个“难”字表达了恋人间苦苦的思念等待和别离时的痛苦忧伤。“乐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是说分别时恰值春暮,更加使人伤感。“东风无力”从字面上看是自然景物。东风是百花盛开的主要原因。而一旦东风无力,花儿自然就到凋谢的时刻了,但实际上,“东风无力”也是表达恋人心情的,它展示了恋人之间无力扭转事情局面不得不分手的无奈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因为它将人内心那份刻骨铭心的真情表现到了极点。(详见整体感知)

  春蚕。蜡炬两个比喻,奇托着至死不变的深情。“春蚕”句重在缠绵真切;“蜡炬”句重在哀婉沉痛。

  (2)诗中第五、六两句选取了哪两个典型事例?

  答:这两句由己方推及对方,选取由晨妆、夜吟两个典型事例而产生的两种特殊感情,抒写了双方都沉浸在无限痛苦的相思之中,虽各在一方,而总是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3)最后两句,借神话表达怎样的情感?

  答: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和深切怀念,与诗的开头照应。

  (4)请同学就字面义翻译。

  相见太难离别更难,东风无力百花已凋残。春蚕吐丝至死丝方尽,明烛成灰蜡泪才滴干。晨妆明镜只愁白发添,夜半吟诗倍感月光寒。迢迢蓬莱路若比两清嫌太短,拜托殷勤写两地传书多探看。

  天净沙·秋思

  l.介绍作者。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著杂剧15种,今存《汉宫秋》等7种,与关汉卿、郑

  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散曲之作尤丰,现存小令115道,套曲18套,成就十分突出。他在元代前期散曲作家中,获得独占鳌头的“曲状元”的美誉,可谓名副其实。

  2.解释题目及中心思想。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为小令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是元代散曲中的绝唱。这首题为“秋思”的小令,描画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傍惶悲苦的情怀。

  3.字面译文:枯藤缠着老树,暮色中归巢的乌鸦在树梢盘旋;溪流上有座小桥,桥畔稀稀落落地排列着几户人家;在萧瑟的秋风里,古老的山间小路上一匹瘦马正在踽踽独行;惨淡的夕阳正缓缓西下,马背上风尘仆仆的游子忆起亲切的故乡,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分析重点词语、句子。

  (1)反复朗读后,让同学自己找出重点词语。前三句只有18个字,却叠用9个名词,排列了9种富于特征的自然景物,第四句又加上“夕阳西下”。在10个自然意象中,灌注进一种苍凉萧瑟的感情。于是,这些表面上似乎孤立的景象便产生了有机的联系,组成一幅弥漫着苍凉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照图。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更在画面上添加了一个浪迹天涯的断肠人,整幅画面便获得了通体和谐的生命,从而把游子那种孤独惆怅的情怀尽皆显示出来。

  (2)请同学们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看看有怎样的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仔细分析三组自然景物意象,第一组“枯藤老树昏鸦”。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都是色彩灰暗、气氛苍凉的,它们对游子的悲苦心清起到烘托作用。而第二组“小桥流水人家”,印画出宁静幽美、安逸舒适的村落人家风光,它们从反面衬出游子思乡的愁绪。这组意象虽与前后情调气氛不一,却相互映照,遂使全曲的情景曲折跌宕,避免了单调呆板。烘托、反衬结合,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你认为曲中哪些修饰性的字眼用得准确精妙?

  答:抒情和写景纯用白描手法,逼真自然,显示了马致远的语言功底。曲中几个修饰性的字眼“枯”。“老”、“昏”、“小”、“流”、“西”、“瘦”、“夕”、“断肠”等都用得十分准确、精妙。

  (4)请同学们为《天净沙·秋思》绘一幅画,突出自然景物特征。

  (5)补充说明元曲: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曲分剧曲(杂剧)和散曲两类,而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套数由多支曲子组成,小令一般由单支曲子构成。这支曲子即是小令。《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均为小令。

  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篇13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2、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开阔的胸襟和与朋友惜别的真情。

  教学难点 :

  了解本诗作者精心遣词造句创造奇丽意境的匠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作者、出处及写作背景:

  选自《岑参集》。

  岑参(714-770),江陵(现在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

  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二、 字词:

  裘qiú  衾qīn   瀚hàn    羌qiāng   掣chè   白草折shé

  胡天——指塞北一带的天空。胡,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子。与“珠帘”都是指军中上层人物住的地方。

  角弓——两端用角质装饰的弓。

  瀚海——沙漠。

  阑干——纵横的意思。

  三、 诗句分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一层:写大雪纷飞的奇丽景象。

  西北早雪,来势突然,一时风雪漫天。“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八月飞雪,已觉惊奇,而笔锋一转这“忽如一夜春风来”,更让人惊奇,而接着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景,更是叫人惊喜而拍案叫绝。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第二层:用反衬法写雪天的奇寒。

  风雪肆虐,“散入珠帘湿罗幕”,在帐内的主帅穿皮衣盖锦被尚且不能御寒,而在帐外守卫的官兵之寒就更不待言了。“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更进一步突出奇寒叫人难以忍受。这一方面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之艰苦,另一方面反映了戍边战士抗严寒斗风雪的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第三层:用夸张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的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市面上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在如此寒天送别,自有一番难言之情——我愁云才愁,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以上为第一部分:描写漫天大雪中边塞酷寒的奇丽景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一层:写军中设宴饯别。

  各种乐器助兴,气氛热烈,友情洋溢。这些乐器充满异域情调,更添征人的悲壮情怀。帐内宴饮的热闹场面,热烈气氛,更衬出帐外之苦寒,如此大风都吹不动红旗,世界好像被封冻了。帐外之寒又反过来衬出帐内送别情景之热。

  作者把宴饮一幕放在偌大的冰天雪地来写,体现出他当时浓重的离情。一方面友人在如此寒冷的恶劣天气归京而担忧;另一方面为归客去后自己留边的孤寂而伤怀。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进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第二层:写轮台东门送别。

  最后四句从下面写送别之情,头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天气;后两句写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

  作者紧扣当时当地的节气风物去描写送别场景,且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令人回味。

  以上是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的情景。

  四、 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这首诗奇丽、豪放的风格,正是岑参浪漫、豪迈、乐观的诗风的本色,这首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附板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岑参集》

  第一部分:写边塞大雪奇寒的壮丽景象。(照应 “白雪歌”)

  第一层(1~4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的奇景。

  第二层(5~8句)用反衬手法写雪天的奇寒。  写景

  第三层(9~10句)用夸张的笔法总写边塞冰天雪地、愁云惨淡的景象。

  第二部分:写军中置酒、雪中送别情景。(照应 “送武判官归京”)  抒情

  第一层:(11~14句)写军中设宴饯别。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

  课后小结: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参考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5837128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