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秋水》同步检测

《秋水》同步检测

甜生软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秋水》同步检测

微信扫码分享

《秋水》同步检测(精选13篇)

《秋水》同步检测 篇1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泾流(  ) 仲尼(  ) 则殆矣(  ) 渚崖(  )

  2.解释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百川灌河(灌:  )

  ⑵东面而视(面:  )

  ⑶不见水端(端:  )

  ⑷旋其面目(旋:  )

  ⑸闻道百(闻:  )

  ⑹望洋向若而叹(望洋:  )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⑵“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填空:(5分)

  ⑴《秋水》中写河伯骄傲自大的句子是      。

  ⑵河伯见到海神若后自我反省的句子是:野语有之曰:“   ,  ,”   。

  ⑶由本文引出的两个成语是   、  。

  5.就你的理解,说说河伯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6.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关于河神心理变化的填写。(4分)

  前←————河神见海神————→后

  ↓               ↓

  7.下面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2004年四川试题)(3分)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8.对下面一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4年遂宁试题)(3分)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有位客人前来拜访他的母亲。客人笑道:“有杜鲁门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正在地里挖土豆。”

  a、这段文字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b、母亲说她为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感到自豪,这是母亲对这个儿子没有出息的嘲讽。

  c、母亲为当选总统和在地里挖土豆的儿子自豪,是她认为他们都是她的儿子。

  d、母亲这样说是因为她认为职业不分贵*。

  第二部分: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9.庄子,      时期著名的哲学家,  家代表人物。(2分)

  10.用“||”将选文分层,并写清层意。(3分)

  11.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不同含义。(4分)

  ⑴至于:古义:   今义:

  ⑵大方:古义:   今义:

  12.从这篇短文中,你认识到了什么道理?(4分)

  (二)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迭也。”行者服而退。

  [注]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

  (1)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退  服:

  14.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3分)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甚矣,农之惰也!

  译文: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译文:

  1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40分)

  课文中只对河神的神态和语言进行了描写,而未对海神展开描写,请你想一下,当海神听了河神说的一番话后,又有什么表现呢?不妨写下来。

《秋水》同步检测 篇2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同步检测 篇3

  教学目标 :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秋水》同步检测 篇4

  《庄子》

  教学目标 :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 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同步检测 篇5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 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 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  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 “叹”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会“叹”?

  3) 怎样写“叹”?

  4) 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 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秋水》同步检测 篇6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水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秋水》同步检测 篇7

  一. 教学内容

  《秋水》

  二. 学习目标

  1. 了解庄子及《庄子》

  2. 学习本文用设喻的手法说明哲理的写法

  三. 学习方法

  1. 积累成语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2. 熟读课文  以致成诵

  四. 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宋之蒙人。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极为贫困。据记载他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从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他对现实极端不满。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他是一个悲观绝望的厌世主义者,觉得“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所以妻死则“箕踞鼓盆而歌。”因此,庄子的处世态度就是玩世不恭,随俗浮沉。他好象非常胆怯、害怕,常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一个没落阶级的思想观点。不过,庄子的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他还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它首先是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亦名《南华经》,今本《庄子》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只有《内篇》可确认为庄子所作,庄子用寓言或散文表现他深邃奥妙的哲学思想,文章十之八九是寓言。

  五.《秋水》全文,主要通过河伯和海若的七段对话,本意是要申述庄子齐物论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六. 全文解析

  秋水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    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   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  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长久,见:表被动  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七. 重、难点

  1.《秋水》的文学性与哲理性

  2. 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   且夫我常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

  3.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闻道百(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句的构成:

  (1)动词(动宾)

  ① 否定句宾语前置(否定词、代词)

  不患人之不已知 /忌不自信 /毋吾以也 /未之有也 /莫已若 /弗之怠也(不懈怠笔录)

  我无尔诈  尔无我虞 /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宾语)

  吾谁欺?沛公安在?毛将焉附?

  ③ 用“之”“是”作提宾标志

  ④ 方位名词作宾语时,在谓语之前

  项王西向坐  北面而事之  东面而视

  (2)介词(介宾)

  ① 疑问代词做介词宾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吾谁与归

  ② 一般词作宾语倒装  是以谓之文也  一言以蔽之

  4. 文章除设喻说理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

  (1)写景对比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5. 附先秦诸子表

  阶段

  作品

  作者

  基本思想

  艺术特点

  春秋之交

  《论语》

  孔子弟子及再传

  弟子

  仁为核心

  中庸、礼

  德治教化,凝炼

  简括警策诫人

  《墨子》

  墨子及其弟子

  兼爱、非攻

  维护手工业

  有说服力逻辑性强条理清晰

  《老子》

  李耳本人

  相素辩证法

  简括有韵宜于诵读

  战国中叶

  《孟子》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

  主张仁政以民为本

  长于议论,富有气势,感情强烈语带锋芒,鼓动性强

  《庄子》

  庄子及弟子

  虚无清静

  顺其自然

  放荡不羁

  善用寓言,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后期

  《荀子》

  荀况本人

  人定胜天

  质朴简约,善用比喻,结构谨严

  《韩非子》

  韩非本人

  兼道儒法

  选择前期法家思想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秋水》同步检测 篇8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 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 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 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 介绍庄子:

  1、 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 《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 研习新课;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 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语气助词 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于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一、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二、学习对比的方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四、背诵全文。  

  水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  

  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  

  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时数:一课时 ·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  

  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梳理语言知识: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或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  

  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词,以….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近手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  

  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  

  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  

  词语: ·  

  河与海的比较:  

  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  

  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  

  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秋水》同步检测 篇9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ɡuàn,注入)泾(jīnɡ,同“径”)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ɡyánɡ,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涘、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一、 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 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 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秋水》同步检测 篇10

  24 秋 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新课导入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拿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学生回答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组织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

  ②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透露出庄子的哲学思想。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⑤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⑥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布置作业 

  阅读《秋水》中紧接课文的一段,说说其中比喻的含义。

  北海若曰:  “牛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自大                      自叹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过渡    ↓于是焉

  →→→   ↓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    我之谓也——狂妄自大  自大

  望洋兴叹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浅陋

  ↓

  殆

  ↓

  见笑大方

  【背景材料】

  一、作者作品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二、课文删节部分

  望洋向若而叹曰:“……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这里指浅陋)。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中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萃”,聚集)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事),仁人之所忧,任士(担负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三、参考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秋水》同步检测 篇11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秋水》同步检测 篇12

  华兴中学  王海军

  教学目的:

  1、 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本文寓意。

  2、 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2、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及“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两个成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 :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作家:“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所说的这个人是谁呢?对,这个人就是先秦时期的哲学家、散文家庄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我们知道道家学派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老子和庄子被后世人合称为“老庄”。老子的思想是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庄子是在老子的基础之上,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顺应自然,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就是庄子最基本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他的弟子门人合著的《庄子》一书中,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一些著作,经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庄子》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板书)

  第一, 想象奇幻,

  第二, 构思巧妙,

  第三, 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秋水》选自外篇,好,下面我们就来研读文章,。

  三、教师范读(带感情)、正音:

  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殆 dài

  四.学生齐读,初步感知

  文章特别短小,只有5句话,文字比较浅显,所以下面就请大家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3-5分钟)

  五.文章讲解

  1.先看第一句:

  秋水,何意?时,什么用法,名→动(板书)

  百川,是一百条河流吗? 河,是指黄河,古今异义词(板书)

  2.再看第二句:

  泾,通假字(板书)辩,通假字(板书)

  3.前两句分析:

  前两句给我们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象?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一到了,“百川灌河”(板书)河水泛滥,气势如何?非常壮观,“泾流之大……不辩牛马”,是说畅通无阻的水流是这么大,以至于河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请是牛是马了,“不辩牛马”(板书),这是进一步说明黄河的壮阔。

  4.第三句。

  于是焉,如何译?在这个时候  以………为,就是以为之意  美,美景,形→名(板书)

  尽在己,全要自己这里

  问:这时候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明确:他是黄河之神,看到黄河这么壮阔,(板书“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这是它的功劳,当然就洋洋得意起来,这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骄傲自满。

  5.第四句:

  顺流而东行:东,向东走,名→状语(板书)  至于:到了的意思,古今异义(板书)

  东面而视:面,面对,面向,名→动(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后,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象呢?

  “不见水端”(板书)这说明了大海的什么特点?----广阔。

  6.第五句:

  旋:掉转

  面目:脸,古今异义(板书)

  成语“望洋兴叹”的由来

  闻道百:听说了很多道理。定语后置(板书) 莫己若:宾语前置(板书)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板书)

  少:小看,形→动,意动(板书)

  非………则……:如果不是………就……

  见………于……:被………所……      固定句式(板书)

  成语“贻笑大方”的由来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异义(板书)

  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

  ---始旋其面目,“望洋兴叹” (板书)

  问:为什么要叹息呢?

  ------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

  六.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①人贵自知之明;   

  ②谦受益,满招损;   

  ③自大由于无知;   

  ④知耻近手勇;   

  ⑤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⑥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七.写作特色:

  好,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不是也体现了庄子散子的总体艺术特色呢:

  ①想象奇幻√②构思巧妙③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④文笔汪洋恣肆⑤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明确:不全是。就本文来讲最突出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1.巧设比喻:本文要说明的是人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来比喻,非常生动,化抽象为形象;

  2.对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黄河的壮阔和大海的广阔进行对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难穷也”;还有把河伯前后态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八.小结:

  这篇文章以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一个的见识有限,只有经过比较,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会贻笑大方。讲地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全文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庄子散文的一些艺术特色,感受到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博大精深。

  备用材料:

  为了使同学们对庄子的散文特色有更多的了解,现在我们看看庄子的《秋水》的第二段,请大家打开课本配套用书《精品阅读》132 页。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黄河                               大海

  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                              ↓↓

  态度变化 :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自我批评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假字:泾、辩

  古今异义:河、至于、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美、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莫己若、我之谓、

  非………则……

  见………于……

  成语: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秋水》同步检测 篇13

  《秋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   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秋水》同步检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6438128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