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摆脱失落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孟子二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孟子二章》教案(精选5篇)

《孟子二章》教案 篇1

  《孟子二章》

  教学目的

  一、学习两篇短论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二、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正确理解并认识“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教学设想

  一、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着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张并熟悉课文。

  二、两篇短论的教学处理应略有差别,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引导学生自学,重点在于理清脉络,了解论证方法;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则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

  三、反复诵读,直至背诵、默写。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后,指名诵读有关注释,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初读课文。

  1.了解预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况。

  2.指名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数遍,再由教者范读课文。

  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谷子。与“栗”区别。

  3.对照书下注释,指名学生疏通文句。

  4.教者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5.指名串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6.齐读课文。

  三、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四、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五、反复诵读课文,直至背诵。指名、分组、集体背诵。

  六、练习。

  1.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2.补充练习: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说明“之”的不同用法。

  2.指名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孟子的政治主张,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三、指导预习。

  1.阅读有关“提示”。

  2.依据书下注释,大致了解本文所讲的意思。

  四、讲析课文。

  1.教者范读课文,正音。

  畎亩 (quǎn) 傅说 (yuè) 胶鬲 (gé)

  拂士 (bì):同“弼” 空乏 (kōng)

  2.指名依据书下注释,试译第1段。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起,被起用。举:被举用,选拔。

  明确:“发”与“举”意义不尽相同。“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傅说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

  3.师生共同校正、释疑。

  4.讨论第1段。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明确: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5.讨论第2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注意:对初中生不可出现“使动”这一概念)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与“增”通假。

  (2)指名试译第2段,师生订正。

  (3)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 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 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 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无好男”的道理)

  6.讨论第3段。

  本节难度较大,可由教师逐句串讲。

  (1)重点弄清下列词语及句子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匡正过失。

  (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明确: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7.讨论第4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2.讨论写作手法。

  明确: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五、练习。

  1.完成“理解•积累”三、四。

  2.补充作业。

  (1)解释句子中黑体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六、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孟子二章

  第二课时

  附:《孟子二章》难句解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单句里的判断句。“是”是判断词,不必说是指示代词。“是”跟“非”相对持,“非”作“不是”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偏正词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词,可以通,但是不对,因为不能解释“是”跟“非”相对持的现象:“‘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主语的基本结构是转折复句,“而”是转折连词,“然”复指它前面的一长段话,亦即复指一个假设复句。“然而”不是转折连词。清朝袁仁林《虚字说》:“‘然’为实然,语势缓,……而‘连’字直转也。”“然”指一种情况,无主句;“不胜”的主语因泛指省;“者”可以看成表停顿的助词,也可以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逗号。又,“夫”或说是发语词,没有意义,或说同“彼”,作“那”讲。

  2.“如”,一般作“似”讲,但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

  译文:“包围着进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时的条件了,是这个条件却又不能取胜,就是天时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义》说“环”即《周礼》“巫环”之“环”,用卜筮来主持冲锋陷阵的人。

  兵革非不坚利也。

  这是一种“合叙”句。一般的两个主语共两个谓语的句子如“衣冠整洁”,即可以说成“衣寇皆整洁”,又可以说成“衣整洁,衣冠洁”、“衣冠整,衣冠洁”、“衣整冠洁”、“衣洁冠整”等,这说明这种句型只有一套语法关系。“兵革非不坚利也”不能这样,它有两套语法关系,亦即有两个主谓结构,句子成分的有关词儿的说明与被说明之间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着严格制约的。“例如“兵”只跟“利”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革”只能跟“坚”构成主谓关系,不能跟“利”构成主谓关系。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谓关系、实质上的两套主谓关系。以本句而论,不说“兵革”非不利坚也”,而说“兵革非不坚利也”,“合叙”中又有错综变化,可算难中之难。又如:“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盐铁论•忧边》)其实是“衣寒食饥者……”。没有错综变化只是合叙的例如:“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爱中》)意思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

  ①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②故君子有不战,‖③战‖│④必胜矣。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因果复句。第一部分的主语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顺”“亲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谓词组,而是偏正词组,两个“之”字的作用在于联系定语和以“所”字结构作成的中心语。介词结构“以天下之所顺”是方式状语,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号,现在加上,为的是强调状语。正句又是转折复句,转折复句的正句又是假设复句或者假设复句的紧缩形式。

  2.“畔”,《课本》注“同‘叛’”。据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说未当。应该说“畔”在这里等于“叛”,后来写成“叛”。《孟子》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六次;《论语》也不见“叛”,“畔”共出现了四次,如:“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扰以费畔”(《阳贷》)等。从《论语》《孟子》来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说法。但还有另外的语言现象:《尚书》“畔”“叛”并见,各出现了一次。如:“时义和颠复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胤征》)“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大诰序》)历来传说是由于孔子编成今文尚书,今文尚书至少不迟于《论语》,当然比《孟子》早得多。这样看来,说“亲戚畔之”的“畔”同“叛”还是可以的。“亲戚”基本义是“亲人”“亲属”。“戚”就是“亲”,同义并列。《尚书•金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亲戚”有时候指父母;如:“亲戚妻子,质也。”(《韩非子•八经》)“其亲戚死,其肉而弃,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列子•汤问》)。有时候指“家里人”,如:“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韩非子•十过》)“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时候指“内族、外族的亲人”,《礼记•曲礼上》:“兄弟亲戚称其慈也。”孔颖达疏:“亲指族内,戚言族外。”《史记》有“外戚世家”。本句“亲戚畔之”,“亲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还可以指“内亲外戚”,现代汉语里“亲戚”只指“族外姻戚”,词义转移了。因此,杨伯峻《孟子译注》把“攻亲戚之所畔”译成“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似属未确。“君子”,这里指“贤明的君主”。“有”,存在动词;一说音义同“或”。《尚书•微子》:“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史记•宋世家》“或”作“有”。《孟子•公孙丑下》:“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赵歧注:“既,已也,或,有也。”从音理看,“有”“或”同在“匣”纽;“有”在“之”部,“或”在“职”部,“之”“职”对转。

  译文:“拿天下都顺从的力量去进攻连亲属都反对的人,因此,贤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时候(或者“或许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劳其筋骨,④饿其体肤,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所以动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

  1.这句的基本结构是时间修饰复句。第①分句是时间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时间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发生的时间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时间状语,只是结构上不是词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与人辩论,事理必尽,必伸其意。”(《刘叟墓谒》)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五人墓碑记》)正句又是连贯复句。“所以”是介词结构,相当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内容。清朝张文炳《虚字注释》:“‘所以’,顺上指原之辞,犹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复句,前一部分讲肉体受折磨,后一部分讲行为有拂乱,讲肉体受折磨的又是四个并列复句。连贯复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复句。

  2.“苦”,本义是有苦味的草,引申为“辛苦”的意思,“苦”跟“劳”同义,《鸿门宴》有“劳苦而功高如此”。“体”与“身”也是同义词。“乱”《说文》:“不治也。”从丝的不治引申为行动的不治。“为”,甲骨文像手牵大象,引申为“做”,“所以”想达到的。“苦”“劳”“饿”“空乏”“拂乱”和“动”“忍”都增加使动用法,其中有动词也有形容词。陈承泽《国文法草创》“活用之实例”一节提到:“致动(按:即“使动”)主由动字转来……象字(按:即形容词)之为致动……理论上固属后起。盖动字中他动字之为致动,往往易生歧误。”比方“忍性”,赵歧注为“坚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义同“心”,为了有错综变化才用上“性”。“忍”,不是“坚忍”。《说文》:“能也。”“能”本熊属,引申为“大胆”为“敢”,“忍性”就是壮大胆量;又如:“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敌也。”(《韩非子•初见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请参阅《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的说明。“曾”字也就是“增”。“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赵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译本句为“增加他的能力”。赵注、杨译都有可商之处,因为赵注至少是不明确;杨译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译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拢。或认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对象补语,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词“于”。

  译文:“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①人恒过,‖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虑,|||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发于声,|||⑧而后喻。

  1.并列复句。分号隔开三部分,三部分都是连贯复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语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两个连贯复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复句。“而后”是连词,表示先后相连,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这样以后”。或说“而”表音节停顿,“后”是“以后”。

  2.几个“于”都是介引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于……”这种介词结构一般是在动词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尔在动词前面的。现代汉语里表处所的介词结构既可以在动词前面,也可以在动词后面,大体说来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

  3.“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衡”,音借为“横”,赵歧注:“衡,横也,横塞其虑于胸臆之中。”不说音借,把“衡”作“衡量”讲,也通。“作”,《说文》:“起也。”就是“起立”。又,《尔雅•释言》:“作,为也。”或者说“作”当“创造”讲。“喻”,明白;同样的用法如:“故作书以喻意。”(《淮南子•修务》)

  4.上古文言单音词为主,把这些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选用哪个词儿就得看语言环境,从语言的内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过”“改”“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语素,如“困(苦)”“虑(思虑)”“色(面色)”“徵(表现)”。翻译时,不断地作古今词语内容和形式的比较和分析,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从而能作准确的翻译。

  译文:“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孟子的话富于辩证思想。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单句。谓语是主谓词组。就主语跟谓语的逻辑关系来说,又具有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者”字结构中有个很长的附加部分,它的内部结构是并列复句,并列复句的两部分各又是假设复句。假设复句各个分句的主语意思上是中心语“者”,不妨认为“者”代替“君主”一类人物。但结构上不能简单地说“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语。

  2.“拂”古音读“弼”,“拂”在“滂”纽“物”部,“弼”在“并”纽“物”部,“滂”“并”旁纽。“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义是纠正或者辅佐,《说文》:“弼,辅也。”《尔雅•释诂》:“弼,俌也。”当是引申义而非本义。其实“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矫正弓形的工具。两个“则”是转折副词,作“却”讲。赵歧注本句大意:“‘入’谓国内也,无法度大臣之家辅弼之士;‘出’谓国外也,无敌国可难,无外患可忧,则凡庸之君骄慢荒怠,国常以此亡也。”

  译文:“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来亡的困境。”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然后”,这样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个条件,后面的是结果;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论语•子罕》)“然后”“而后”跟“则”相比,前者是必然条件;后者却可以是单纯的承接;如:“至家则君笑而立于门。”(《林觉民传》)包孕句。主语因泛指而省略。“知”的宾语的并列复句,它们的主语也因泛指而省略。

  2.“生”“死”都是不及物动词增加使动用法,后面可以补上代词“之”。“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译成现代汉,介词结构或者在动词前面,或者在动词后面。

  译文:“这样,就能够知道在忧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乐中可以使人死亡。”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孟子二章》教案 篇2

  在学习《孟子》二章时,可以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带来《孟子二章》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孟子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2)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

  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

  (3)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2.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讨论交流,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3.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课堂竞赛,每道题单数题一组回答,双数题二组回答。每小题赋5分。以积分多少分出胜负。

  多媒体显示:

  第一板块:文言知识

  (1)读准下面的字。

  ①畎亩 ②傅说 ③胶鬲 ④行拂

  (2)注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

  ④所以动心忍性

  (3)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板块: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第三板块:才华展示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请列出两句。

  (2)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学生课堂竞赛成果展示:

  关于思想内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才华展示:

  (1)相关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挎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2)相关的事例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五、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六.置作业

  1.两篇短文中,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2.写一篇渎后感。淡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该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反思

  今天讲了《孟子》二章之后,我静下心来冷静的思索我的教学。

  这节课本想向孩子们讲讲得到与失道,忧患与安乐,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可是,讲完之后才发现,自己失误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新课导学过程中的读文和翻译环节,给学生10分的时间让他们完成这个任务,本以为学生已经预习,可以很快的完成,意料之外的是,学生预习的并不是很好,因此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一半的组完成,其他组参与度不够;同时,在处理过程中,太仓促也太粗糙,虽然找学生起来翻译,但可能仍有同学不会翻译。还有几个重点词语没有做强调。

  其次,在分析课文过程中,有点“一手包办”的感觉,没让学生自己探讨,只是结合学案上的几个问题进行思索,显得不够深入。

  第三,拓展部分,没打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致使拓展没展开,感悟部分也被放到了课下。其实这应该是学生思想感情升华的一个契机,我有点浪费了。

  理念在实践中会不断创新,也会在不断的失败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我一定会在教学中积极改变理念和教法,使自己成为一个跟得上时代理念的老师。

《孟子二章》教案 篇3

  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将继续复习九年级下册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学们先自主背记本课的基础知识,在五分钟之内完成,后有课代表挑记。

  课代表:下面挑本课重点注释, 

  天时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郭   环   池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至   畔   顺   发   畎亩   举    任   饿其体肤   空乏   行拂乱其所为 曾益   恒过   衡   作   征于色   发于声   喻   法家   拂士   出     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师: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可以证明大家都是经过熟练地背诵,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不断努力。

  师:下面进行合作解疑,老师给出六道选择题,几乎涵盖本课的全部内容,希望每个小组都能认真分析,找出答案,五分钟后进行抢答,并且希望每位回答问题的同学都能说出选择答案的理由。

  师:下面开始抢答。

  生1:第一题答案是a。因为b项“德”的意思是仁政,c项里“饿”的意思是使……饥饿,d项“过”的意思使犯过失。

  师:说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说出理由,这是原则。看第二题。

  生2:本题答案是c。本项中的“作”的意思是“奋发,指有所作为”。

  师:这道题相对简单,我想就不用老师多解释了。

  全体学生:不用。

  师:那么,大家看第三题。

  生3:本题答案是c。本题不是“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而是“从个人再说到国家”。

  师:其他学生有异议吗?没有的话让我们一起看第四题。

  生4:本题答案是c。因为本项翻译不够严谨。

  生5;;老师,我们组有不同看法。我们组选a,因为本项中的“发”指“被任用”。

  师:还有别的的答案吗,没有的话你们赞同那个答案?

  全体学生:选a,因为本项中的重点词语的解释出现错误,所以应选a。

  师:说的非常好,也说出了理由,希望同学们今后在做题的时候,多看重点,找出错误根源,最好能找出充分的依据。接着看第五题。

  生6:本题选a。因为《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弟子及门人编着的,而不是孟子自己编着的。

  师:说的好。这时我们应该能联系到孔子,《论语》也不是孔子编着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希望同学们在这个地方不要混淆。另外,同学们还要知道“四书”和“五经”。

  师:同学们,通过合理的合作,我们很好完成了本节课的第二个任务。相信此时大家对本课的知识已经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么就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始提升检测。

  要求同学们能独立思考,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完成。下课后交与课代表处,老师要进行批改和总结。

  师:在完成的过程中,注意书写的规范、端正、整洁。

  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在此过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学生做题过程中的疑难。

  下课时,课代表收所有学生的学案。

  师总结:同学们在45分钟时间内,能很好的进行自主预习、合作解疑、提升检测,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复习任务。相信今后同学们能用更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堂课。好了,下课。

  谢谢大家!

《孟子二章》教案 篇4

  《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寡( ) 夫( ) 域( ) 戚( ) 粟( )

  2、通假字

  亲戚畔之 畔:pàn 叛,背叛

  二、解词

  人和 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 域:限制。

  固国 固:使……巩固。

  失道 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

  1、读准字的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空乏( )

  2、通假字

  法家拂士 拂:bì 弼,辅弼。

  衡于虑 衡:héng 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

  所以动心忍性 忍:使……坚韧。

  而后作 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比较《孟子二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孟子》二章测试

  1.朗读时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

  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而”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而山不加增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

  3.句中红色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多助之至  到了极点

  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C.所以动心忍性  坚韧

  D.人则无法家拂士  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

  4.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行拂乱其所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

  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处。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B.文章接着用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C.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D.文章在论证“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

  解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D

  解析:A.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关系)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但是,转折关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关系)

  C.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然后,承接关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转折关系)

  D.环而攻之而不胜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关系)

  3、C

  解析:C.所以动心忍性  使……坚韧

  4、C

  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5、A

  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说城池之小,包围起来攻打但却不能取胜,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自测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_______;红色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与此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答案为:bì 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翻译为:(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或名言警句与文中第二段内容含义相符即可。

  24.(2001年,安徽)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______________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红色“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

  【考点】: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课文中重要实词含义的理解。答案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

  (2)答案为C项。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项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词,可以译为“的”;C项中的“之”是代词,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可以译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4)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要选取恰当的原句来回答问题。答案为:得道;天下顺之。

  作者简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原始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这些都反映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一定的作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二章》教案 篇5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学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2、小组合作解疑;3、教师精炼点拨。

  自主预习;

  1、 学生背记本课基础知识。(5分钟左右)

  合作解疑:

  1、 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课下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2、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着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探究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下课收。(20分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孟子二章》复习教案1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上一页  [1] [2]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孟子二章》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64671287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