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谈骨气

谈骨气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谈骨气

微信扫码分享

谈骨气(精选12篇)

谈骨气 篇1

  2  谈骨气

  吴晗

  预习提示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是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一定要做有骨气的人。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当前应该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我们怎样才能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和读准加点字的音。

  吆喝  拘囚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练习

  一  仔细阅读课文,看看课文的论点是什,证明论点的论据有哪些。

  二  口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要求说得准确、清楚、完整。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个事例各突出了其中的哪个方面,从而证明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 三个事例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三  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找早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决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谈骨气 篇2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学习本文用充分的事实作论据举例论证的写法。

  2.正确理解"骨气"的含义,认识文中赞扬"骨气"与"江湖义气"的本质区别。

  3.理解"骨气"的内涵,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第二课时

  1.把握严密的层次结构。

  2.理解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说理结构。

  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并展开阐述。(第1-4段)

  第一层: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1段)

  第二层:引用孟子的话,阐述"骨气"的含义。(第2段)

  第三层:从历史和继承的角度指出"有骨气"的传统和意义。(第3、4段)

  第二部分:用事实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5-9段)

  第一层:以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5、6段)

  第二层:以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7、8段)

  第三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来论证论点。(第9段)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第10段)

  本文议论中的记叙的特点

  其特点之一,即它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记叙文字是为议论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作者阐明的道理提供事实依据。比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三个故事,绝不是为了刻画三个人物,而是要从三个方面证明作者提出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的。

  特点之二,即议论文中的记叙,其作品不同于记叙文中的记叙,在记叙的时候要求简洁、概括,仅仅交代清楚事件或者人物的概貌即可,大家熟悉的内容更可以一笔带过,一般不在各种描写上下功夫,但是要注意突出对论证观点起主要作用的一方面。

  论证方法

  文章开头点题,提出中心论点,并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具体含义。文章在对骨气作了社会的阶级的简要分析之后,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逐层论证中心论点:举文天祥铁骨铮铮在外族入侵者面前"高官厚禄收买不"的事例,侧重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饥饿者在为富不仁的"慈善家"面前,甘愿忍受贫穷困苦的折磨,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侧重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进行论证;举闻一多在国民党反动派面前正气凛然、"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事例,侧重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进行论。三个例证各有侧重,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贴切而又有针对性的解释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点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从而深化了文章的题旨。全文逐层阐释,首尾呼应,层次井然,脉络分明。

  文天祥例子与论点的关系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着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的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他经过珠江口的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之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quot;富贵不能淫"。

  层次结构

  文章叙议结合,说理透彻。引用的三个例证都采用叙中有议、议中有叙、叙述和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但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事例是先叙后议,先叙文天祥抵抗、被俘、拒降和被杀害,再引出"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的议论饿者事例是夹叙夹议,叙故事,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的意义,继而联想,使故事得以发展,最后进一步评价"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闻一多事例首尾是议,中间是叙,先议闻一多被害的事迹,最后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高度评价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叙议的紧密结合,使材料和观点有机的统一起来,论据能说明论点,论点能统帅论据,叙议结合,说理就更为实在、充实而透彻。

  引导体会基本论证格式

  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逻辑段。教学时应对学生讲清楚这个基本的论证格式,认真学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1.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

  2.领会作者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精心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第五至十自然段。

  2.分析本文议论方法的特点。

  第 1 2 3 页  

谈骨气 篇3

  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论点及所运用的论据。

  2.了解本文侧重运用举典型事例论证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

  1.学会运用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区别议论和记叙两种表达方式,理解议论文中的摆事实与记叙中的叙事的区别。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做有骨气的人。

  (四)美育渗透点    .

  感受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思考本文的论点,所运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为加深认识,可深思考:我们当前应提倡什么样的骨气?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学习本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议论思路及摆事实论证的方法。

  2.难点: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的观点,领会作者在摘引文天祥事例时,精心剪裁的意图。

  3.疑点: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4.解决办法:“重点”可以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教师设计发挥性问题来解决;“难点”和“疑点”宜通过教师的适当讲解,分析来完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读课文,编列结构提纲,理清文章的说理脉络。

  2.精读课文片断,分析理解列举典型事例论证论点的写法。

  3.畅谈:“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

  了解作者及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初知本文说理的脉络,掌握紧扣论点选取典型事例作论据的写法。

  (=)整体感知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写作的一篇议论文。这篇热情洋溢的文章,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们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们斗志的作用,至今天,对我们如何做人,也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另外,作为议论文,本文在论证思路,论证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很值得学习的。

  (三)教学过程 

  1.听录音范读课文。教师简介议论文“提出论点一论证论点一总结归纳”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用耳用脑,在听读之后列提纲,理清说理的脉络,准确说出中心论点和结论,对论证论点部分,要求能说出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投影下列思考题

  (1)比较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区别。(题目高度概括,提示了论述范围,看不出作者的见解;中心论点是题目的扩充,表明了作者的见解,由此展开论述。)

  (2)在“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一句中,能否将“坚定不移”和“当时”这两个词语去掉?为什么?(不能去掉,因为“坚定不移”就是对孟子三句话的概括,突出了“有骨气”在意志方面的特征;“当时”则扣住第3段中的“每个时代”,点明了骨气的社会性。)

  (3)本文是如何紧扣中心论点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的?(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用孟子的兰句话对“有骨气”进行了解释,接着对应孟子的三句话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用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的事例论证“富贵不能淫”;用齐民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贫贱不能移”;用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威武不能屈”。从而充分论证了中心论点。)

  (4)如何理解“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由于历史发展进程不同,骨气总是带有时代的局限、阶级的烙印的。封建时代的骨气往往同封建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在一起,有骨气的爱国者往往具有忠君的思想,如文天祥的骨气,既表现了他不畏强暴、不甘屈辱、为民族利益而死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他对南宋小朝廷的忠心。

  (四)总结、扩展    ’

  本文写于我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作者精选古今典型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号召人民保持中华民族的气节,发扬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五)布置作业 

  背诵孟子的几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

  (六)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论证论点                          总结结论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     发扬无产阶级骨气

  贫贱不能移: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闻一多宁死不屈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

  1.结合片断阅读分析,理解三个具体事例在选材和组材方面的特点。。  2.联系课文分析,领会议论文中摆事实和叙文中的叙事有什么不同。

  3.设计讨论题,加深对本文中心论点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运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这一特点,我们在前一课时已有所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具体分析领会这一写作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文章所选三个事例是怎样紧扣中心论点的?

  2.思考:第6节“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这句话该怎样理解?作者用文天祥的事例,你认为侧重证明哪一句话?

  第5段中,“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誓“为民族利益而死”,印证“威武不屈”;“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而不投降,印证“贫贱不能移”;元朝多次派人劝降,许之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印证“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为了民族利益,失败被俘,有人劝降时,他丹心不变;拘囚地牢受尽折磨时,他忠贞不屈;元朝多次作以高官厚禄时,他坚决拒绝。他的事迹全面体现了孟子三句话的精神,但作者讲文天祥的事例侧重证明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这句话。

  3.讨论作者在文中只选取了三个事例,却极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三个事例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i

  因为三例非常巧妙、典例,具有代表性:①三个事例恰好扣住孟子的三句话,按照这三句话的先后顺序来排列,逻辑性非常强。②从时问上分,三个事例中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南宋,一个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时期。这样举例,紧扣了第3段的论述,证明了“我国

  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③三个事例中的人物,有丞相、平民百姓和知识分子,涉及面广,紧扣住中心论点的“我们中国人”这几个字。④三个事例都截取了三个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的突出表现,突出了他们的英雄气概。

  因为这三个事例分别同孟子的三句话相照应,作者是按孟子的三句话的顺序来安排三个事例的,所以没有按时代先后安排顺序。

  4.思考:议论文中摆事实论证,要叙述事件,你能结合本文谈谈,议论文的记叙与记叙文中记叙有什么区别吗?

  明确:议论文中叙事的摆事实,与记叙文中的目的、方式都不同。如本文列举了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宁死不屈,三个事例,叙事概括简明,是为证明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服务的,目的在“以理服人”。而一般叙事性文章,如《小橘灯》等,则是叙事具体生动,用以反映文章主题,目的在以事感人。再如,写文天祥事例时,作者对文天祥不作全面介绍,因为本文旨在阐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道理,所以作者只选用了文天祥“有骨气”方面的事迹作概括介绍,其他一概略去。

  5.辨析:做错了事,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是有骨气的表现吗?    ’

  (解析略)

  (四)总结、扩晨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作者分析说理层次清晰,举例典型,说服力强,使读者深受教益。

  为进一步达到教书育人目的,可以让学生畅谈:“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

  (五)布置作业 

  把“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整理成文。

  (六)板书设计 

  1.精心选择和安排事实论据。

  写作特色: 2.说理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谈骨气 篇4

  执教:钱梦龙

  教学目标 :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 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 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  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浅”的文章读出点“深”意来。

  生:我提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把饿人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例证?我认为与其以饿人为例,还不如用朱自清的事例好。理由是:1.文中的另两个例证(文天祥和闻一多),都是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饿人却无名无姓,也许只是寓言中虚构的人物,夹在中间似乎有些不大相称;2.朱自清的生活年代离我们很近,事迹真实可信,对读者更有教育意义。

  师:这个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请大家发表高见。

  (不少同学赞成把饿人的例子换成朱自清)

  生:我不同意大家的意见。我认为文章选用什么例子,应该由写作的目的来定。作者写这篇文章,目的是要证明“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文章选取的三个人物正好代表了三个不同的时代:那个饿人大概是奴隶社会的,文天祥是封建社会的,闻一多则是国民党统治下的现代,这就证明了“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作者的举例自有他的道理,如果把饿人换成朱自清,就跟作者的写作目的相背了。

  生:我同意,想再补充一点理由: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谈中国人的骨气,举的就是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如果吴晗也举同样的两个人为例,那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了吗?

  生:说吴晗抄袭,说得太严重了,但我认为这篇《谈骨气》至少是一篇没有什么创见的文章。如果把它和毛泽东《别了,……》中的那段文字比较一下,就会发现《谈骨气》从论题的确定、论点的提出到论证的整个思路,都是“借用”别人的。

  师:我真为同学们眼光的敏锐性高兴!中国过去的文人写文章,有个很坏的“传统”,叫做“代圣人立言”,自己没有思想,写文章只是为了阐发圣人的言论。这篇《谈骨气》也不能不带有这样的烙印。不过我相信,吴晗如泉下有知,一定会以学者的宽大胸怀,为同学们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敢于向名家挑战的勇气而暗暗喝彩的。

  这里顺便向同学介绍一点有关吴晗的情况。

  吴晗(1909~1969),著名历史学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和闻一多都是站在斗争最前沿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战士,闻被人称为“狮子”,吴被人称为“老虎”,可见两人斗争的勇猛。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当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积极“响应号召”,于6月间发表了《海瑞骂皇帝》一文。之后,又相继写出《论海瑞》、《海瑞罢官》等文章和剧本。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的剧本《海瑞罢官》,竟会被诬陷为“大毒草”,并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文革”期间,他先被揪斗批判,后被投入监狱,在残酷折磨之下,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一说吐血而殉,最后以付出生命的代价维护了人格的尊严。吴晗和闻一多一样,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这也许正是这篇文章写得较有感情的原因所在。

  三、就网上的批评文章进行讨论 

  师:下面是不是请同学们就那篇网上的批评文章谈谈看法。

  (学生发表看法。多数同学赞同批评文章的观点,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是有不严密的毛病,因为中国人有好有坏,不能一概而论;少数同学认为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显然并不指所有的中国人,这是不言而喻的,吴晗是位著名学者,不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各不相让。他们都希望老师“给个说法”。)

  师:看来,同学们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人”这个概念的理解上。我不想当裁判,只想提供一点资料,究竟谁是谁非,请同学们自己拿主意。

  鲁迅有两篇选进高中语文课本的文章,也都说到了“中国人”,对我们判断是非也许有帮助:

  1.一篇是《记念刘和珍君》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卫兵开枪,死伤数百人,刘和珍不幸罹难,接着有人放出流言,污蔑她们是受人利用的。鲁迅就此事发表议论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①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2.另一篇是(中国人②失掉自信力了吗)

  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③,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师:鲁迅的文章中用到了三个“中国人”,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三者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吗?然后再回到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上,看能不能取得一点共识。

  生:鲁迅的文章中,中国人①指的是杀害刘和珍和制造流言的那一类坏人,而中国人②是指有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而中国人③则指中国人中的“脊梁”。三个“中国人”都不是指中国人的全体。

  师:这对我们解决刚才的问题有什么帮助吗?

  生:我们在用“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时候,如果前面不加任何表示限制的词语,既可以指全体中国人,也可以指某一部分中国人。主要看它出现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可见网上那篇文章对吴晗的批评是没有道理的。

  生:中国人中当然有优秀的人,也有坏人,吴晗会不懂这个道理吗?还用得着这位网上的作者来教训吗?再说,我们写文章总得给人一点启发或鼓舞,吴晗写这篇《谈骨气》就是要鼓舞人们以“中国人的骨气”去克服国家面临的困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很有鼓舞人心的作用,如果改为“有一些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还有这种表达效果吗?

  生:我同意他们的意见,想再作点补充。我们在谈到民族传统的时候,应该看主流的方面。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优秀分子,也有败类。但优秀分子总是处在主流的地位,否则,这个民族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他们也许人数不多,但却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人物,也就是鲁迅说的民族的“脊梁”。

  师:这几位同学说得真好!我同意你们的分析。“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指的正是堪称“中国的脊梁”的那一部分优秀的中国人,正是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再从语文知识的角度说,这里其实有一种修辞现象:整体和部分可以互代。吴晗的文章中是用表示整体概念的“中国人”代替一部分中国人。这在修辞学中叫做“借代”。

  前面说过,这篇文章让初三的学生读虽然嫌浅,但如果在读的时候不是把眼光局限于课文,而让视野稍稍拓宽一些,也是可以读出深意和趣味的。刚才同学们就是这样读的,我发现大家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这对我们今后读文章是有启发的。

  四、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两段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然后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字数不限,形式不拘。完成作业 前,可以从网上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咖媒体对第二xx届奥运会的报道、报纸社论等),使你的议论像这篇《谈骨气》一样,有具体的事实作支撑,尽可能做到有理有据。

  (1)第二xx届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下帷幕了,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健儿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所有的项目。而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这届奥运会上,许多年轻队员和老运动员一起发挥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让中国竞技体育又攀登上了一个新的巅峰。同时,他们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真正的中国。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到底选用什么标题最为合适,有几个词语一直在脑中转动不已,它们就是:中国、中国人、奥运和骄傲。中国运动员在此次奥运会上的表现可以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为自己的国籍感到骄傲。曾经听某人讲起在澳大利亚的一件事,有一位澳大利亚人间一位中国人是从哪来的,他猜过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之后,就是没有谈到中国。而且,在得知对方是从中国来的之后;还抱歉地说如果一上来就猜中国的话,是很没有礼貌的,因为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目中,中国人又邋遢又没文化。先不说在外国生活的华人感受怎么样,在经过了这次悉尼奥运会之后,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了,我们终于把我们拼搏向上、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带到了悉尼,带到了澳大利亚,展现给了每一个澳大利亚人,展现给了全世界,让所有的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的骨气、中国人的精神,让所有对中国人有偏见的外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2)穷人搞别的搞不过富人,能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就成了可以炫耀的事儿。得了金牌后举国欢腾,游行上街的一定是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单位专门放假让你回家看奥运会开幕式的也一定是第三世界国家。人家发达国家得块金牌是锦上添花,到咱们这儿就变成雪中送炭了。问题是咱们关心奥运会和别人不一样,人家是喜欢运动的人才看,不喜欢的人跟没事似的,在亚特兰大开奥运会那阵子还有人专门在那几天出去旅游,躲开奥运会。中国就非要闹得举国上下除此无大事,平时连奥运会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老太太,也要对着电视说几句得了金牌,可为咱争气了的话。八八年奥运会没搞好,被说成兵败汉城,全国上下如丧考妣,后来搞好了,又说体育健儿真是最可爱的人。中国足球老也冲不出去,恨得全国人民牙痒痒的,恨不得食其肉而寝其皮,真像中国足球弄好了就可以超英赶美了。

  说到底,把奥运会看成关乎国运的大事,是一种典型的弱国心态。

  2.与邻座的同学一起讨论课文后的练习题,不必做成书面作业 。

  教学资料: 

  1.谈中国人的骨气

  中华民族有着从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光荣传统。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在外国侵略者面前从来没有放弃过反抗和斗争。许多革命烈士,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表现了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可是,在去年的动乱和暴乱中,有些人却同国外敌对势力勾结起来,危害祖国和人民;还有的人认为什么都是外国的好,宣传那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崇洋哲学。在他们身上,一点民族气节的影子也找不到。一个正直的爱国者,在敌人和外来压力面前,绝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人要有正气和骨气,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是在参观《中国革命史陈列》结束时的讲话。(见《毛泽东邓小平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关于闻一多“拍案而起”

  1946年7月11日夜,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这时昆明的气氛异常紧张,盛传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当时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的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应该避一避。但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致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不听朋友的劝阻,毅然前往参加。当李公朴先生的夫人在报告李先生被害经过泣不成声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扰乱会场。此时,闻一多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原本没有准备发言的他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慷慨激愤地痛斥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主同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惨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谈骨气 篇5

  一、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

  a.孟子所说的话。

  b.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c.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d.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2.“……此之谓大丈夫”中“此”指代的是后文分别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来论证,这三者是________关系。

  3.文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何作用

  [    ]

  a.引用孟子的话,论证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b.引用孟子的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

  c.引用孟子的话,说明“富贵”“贫*”“威武”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d.引用孟子的话,说明中国人民是怎样对待“富贵”“贫*”“威武”的。

  4.第四节中“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原则”指代的是________

  5.节选文段共四节,层次分明,试用斜线标示出来①②③④

  6.“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pgn0010a.txt/pgn>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

  1.c  2.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天祥拒绝降元,穷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拍案而起 并列  3.b  4.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 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5.①/②/③④  6.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骨气有不同的理解,一切剥削阶级有本阶级的“骨气”,无产阶级也有无产阶级的骨气(意近即可)

谈骨气 篇6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我们伟大先人为榜样,从他们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中吸取力量,从而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

  2.指导学生弄清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3.积累词语有:

  折磨    屈辱   嗟    吆喝    痛斥    隐蔽    拘

  囚      吴晗    高官厚禄    拍案而起    富贵不能淫

  贫*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教学设想:

  1.     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用讲授法。

  2.     指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采用问答式。

  3.     讲解三个具体事例,可指导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复述。

  4.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和课文背景介绍。

  2.     理解议论文怎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3.     理解在议论文中怎样记叙。

  教学过程

  1.     介绍作者和课文写作背景。

  作者吴晗,生于1909年,浙江义乌人,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

  曾担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把他关进监狱,进行百般摧残和折磨,但他大义凛然,宁折不弯,表现了革命者刚直不阿的骨气。1969年10月11日含冤逝世。

  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我国正处在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吴晗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学习先人勤劳、智慧、勇敢的美德,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做有骨气的人,去克服中困难,奋勇前进,撰写了这篇杂文。

  2.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嗟:jiē   吆(喝):yāo      拘(囚):jū   (吴)晗:hán

  3.     引导学生解释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

  拘囚:拘,逮捕或拘留;囚,囚禁。   高官厚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拍案而起:桌子。    富贵不能淫:惑乱。

  贫*不能移:改变。    威武不能屈:屈服。

  4.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读音准确。

  5.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1)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

  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论述,完全符合议论结构规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2)开头第一句,单独成段,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这是破题第一句,把高度概括的题目扩充成中心论点。这个判断句,既是第一部分的概括,又是全文的总领。

  提问:(3)第2段引用了孟子的几句话,其含义是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不能惑乱他的心,贫穷困苦不能改变他的行,强暴武力不能屈服他的志,这就是大丈夫的气概。作者用孟子的话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并与下文列举的三个例子相照应。

  提问:(4)第3、4两段的内容是什么?与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对论点的肯定。第4段人继承的角度,指出学习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骨气总是为进步事业服务的,这是对论点的支持。并由此领起下文三个具体事例的记叙。

  这是提出论点部分。文章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随即解释了论点的含义,逐层展开阐述,侧重从历史传统方面突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论点   富贵不能淫

  贫*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中国人有骨气)

  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5)文天祥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富贵不能淫”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文天祥的例子完全是围绕论述中心展开叙述的。文天祥组织南宋武装力量抵抗元军,由于力量相差悬殊,兵败被俘,被送去见元军统帅张弘范,文天祥誓死不肯跪拜,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后来,元军押送送经过珠江口外零丁洋时,张弘范让他写信去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挥毫写了《过零丁洋》这首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谷地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章引用了最后两句,作者还作了通俗具体的解释。“汗青”指史册,为民族利益而死,就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史册上。但元朝统治者还不死心,还想利用他的声望,收买南宋人心,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却不为所动,敌人毫无办法,于是便把他移送到燕京(北京)兵马司衙门,拘禁在一间阴湿的地牢里。文天祥在狱中写出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高官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文天祥历受折磨坚拒高官诱降,而忠贞之心毫不惑乱。从容就义,从而论证了“富贵不能淫”。

  此例也就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6)不食嗟来食的例子是怎样论证“贫*不能移”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这个故事引自《礼记·檀弓下》;原文的意思是;齐国遇上了大饥荒;富人黔敖在路旁准备了食品,等待饥饿的人前来就他们吃。有个饥饿的人来了,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拿着水,对他说:“喂,来吃!”饥饿的人答道:“我就是不吃 ‘嗟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他拒绝了施舍,终于饿死了。文章对原文作了生动的解释和描绘,用“穷人”来表明“贫*”,用拒绝“嗟来”的施舍表明“不能移”,还用推理的方式指出,如果“移”(吃)了,那结果“就要替他办事”,这正是贫*者不愿做的事。这一层以有名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论证了“贫*不能移”,并从“贫*不能移”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提问:(7)闻一多的例子是怎样论证“威武不能屈”的?这个例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怎样?

  闻一多是诗人、学者,也是民主战士。1943年,作者和闻一多一起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从此,为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共同目标,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在昆明被国民党杀害。闻一多也遭到各种卑鄙下流的诬蔑和恐吓,处境十分危险。别人劝告他暂时隐蔽,他却表示:“事已至此,我不出,则诸事停顿,何以慰死者?”“万一怎样,我也顾不了。”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礼堂亲自主持会议,请李朴夫人报告李先生殉难经过,两三千听从潸然泪下和一小撮特务烟说笑形成强烈对照,闻一多压抑不住心头悲愤,“拍案而起”,即席发表演讲,在回家的路上,闻一多也被反动派暗杀。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了闻一多:“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文章用敌人的凶残表明“威武”,以“折案而起”、“不愿屈服”表明“不能屈”。

  这一层以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论证了“威武不能屈”,并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一部分围绕论述中心,选取了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和闻一多三个典例事例,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选例精当,论证严密。

  这一部分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做大官一坚决拒绝)

  贫*不能移一 食嗟来之食(行将饿死一拒绝嗟来之食)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敌人凶残一拍案而起)

  布置作业

  复习课文;体会写作特点,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     理解议论文怎样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2.     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1.     概述上一课时学习内容。

  文章第1到4段,提出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用孟

  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解释“骨气”的含义。第5到9段是举例论证部分;第5、6两段举了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7、8两段举了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9段举了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不愿屈服的事例,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的这个论点。

  2.     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提问:(8)最后一段是怎样总结全文,解决问题的?、“孟子的

  这些话”照应了前文,半句转入总结,强调到现在它还有积极意义。第2句即引对无产阶级骨气的阐述,那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最后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3.     总结归纳。

  (1)这篇议论文说理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四段提出论点,并

  以孟子的三句话来解释论点;中间五段论证论点,所选的三个事例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三个事例的顺序,与孟子的三句话顺序一致辞,先举古代的,再举现代的,既条理清楚,又表现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国人的优良传统;最后一段总结归纳,结束全文。

  从内容上看,课文对骨气的分析是逐层深入,并贯串始终的。第1段提出论点后,第2段用孟子的话来具体解释“骨气”的含义,第3段从历史的角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有骨气的人,第4段进一步从继承的角度指出不同时代骨气有着不同的含义。中间五段列举三个事例,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经过举例论证之后,最后一段才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本质特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号召,要求我们“有自己的英雄气,有自己的骨气”,说理透彻,理由充分,也使读者乐于接受了。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        事例论证             总结归纳

  中国人       富贵不能淫一文天祥         古(士大夫)

  有骨气      贫*不能移一不食嗟来之食     ↓    (平民)

  威武不能屈一闻一多           今   (知识分子)

  无产阶级骨气   发出号召

  (2)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的有什么不同?

  记叙是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记叙出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描写人物,把人物的经历表现出来。在记叙文中,运用记叙方法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所写的人和事获得清晰的印象和正确的理解。

  在议论文,记叙常作为论据,用它来论证观点,它与证论点为准。如本课中所选三个事例中的人物,代表了从古到今、从士大夫阶层到平民百姓、到现代知识分子中有骨气的范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很广,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议论文中的记叙只强调选择性,不强调完整性。有关文天祥,闻一多的事迹很多,这里只根据需要,选择有关部分记叙,而其他方面则概不涉及。另外,议论文中的记叙一般都是概括的,以说清楚事例为准,而不必像记叙文中的记叙,靠详细描述来打动读者。

  4.     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造句。

  ①   虽然…………但

  ②   宁可…………也

  ③   只要…………便…………但…………

  答:①虽然这里没有花草点缀,但也清爽宜人。

  ②他宁可自己吃点亏,也不叫亏了人。

  ④   这活只要细心,便能干好,但他总是马马虎虎,结果出了问题。

  5.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语练习一。

  (1)“主人”回来了。

  (2)他来(他)观察   桃花开   柳絮飞      布谷鸟叫

  (3)面容清瘦      精神矍铄     老人进来    (老人)出去

  (4)1973年5月27日是   燕子归来    布谷鸟报到

  (5)他恼   

  6.     引导学生完成课后语法·主谓短练习二。

  (1)爸爸出差    游子归来    军队进攻

  (2)学习优秀    意义深远    颜色漂亮

  (3)谁说话      我们唱歌    他们跑步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的作用。

谈骨气 篇7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目标

  1、掌握“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2、背诵孟子的名言。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初步学习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训练由阅读到写作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引导学生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

  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征,学习写议论文。

  教学设想

  1、本文在思想上对青年人有积极意义,而且它是一篇体制短小、行文规范的文章,便于初中生学习。这就为结合文体进行教学创造了条件。因此,基本的教学方法应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使学生掌握议论文的阅读方法。

  2、安排三节课。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

  扫清字词障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激情唤志

  同学们,诗人王怀让曾创作了一首长诗《中国人:不跪的人》。我现在选择其中的一段念给同学们听:

  这是我们的南国,

  一家外资企业的

  院内一一

  这一天,

  外国老板

  忽然暴跳如雷

  喝令所有的中国工人

  一律下跪一一

  沉默。沉默。沉默。

  不在沉默中站出!

  就在沉默中下跪!

  站出来了!

  站出来了!

  一个二十四岁的我们的

  中国的小伙子

  站出来一一他的头颅昂得很高

  高过了

  地球的头顶!他的脚跟站得很稳

  稳当当

  踩着地球的经纬!他说,“我是中国人,

  我

  不会

  给你下跪!”于是他被开除了。

  同学们,这位不跪的人叫孙天帅,他在高薪和自尊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我们说孙天帅真是一位有骨气的小伙子,那么骨气的含义是什么呢?吴晗同志的《谈骨气》会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二、介绍学习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一)、一般来说,读一篇文章,大致可以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这几个方面入手,就议论文来说,了解其内容也就是把握它的中心论点,了解其结构就是把握它的写作思路,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其写法,就是看作者怎样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了解其语言就是看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今天,我们着重学习前三方面的方法。

  一读

  扫清文字障碍,查字典给自己不认识的字注音,理解重点词义。

  二读

  学习阅读方法

  问题:

  作者在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这个观点?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 

  根据这些个问题,列出简单清晰的阅读提纲。

  (二)、讨论交流阅读体会

  板书:                                   

  结构——写作思路:提出论点——————————论证论点——————————————解决问题

  论据1:文天祥拒绝投降                   做新时代有

  内容——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论据 2:穷人拒食嗟来之食       举例子    骨气的人

  论据3:闻一多勇对特务枪口

  写法——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深入学习

  1、深入理解历史人物与孟子的话的对应关系,明确顺序不能颠倒的原因;

  2、逐层深入的论证层次;

  3、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教学步骤 

  一、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1、知识链接:我们在第三册学过了著名作家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了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在第四册中,我们学过了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文中举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征。在《谈骨气》这篇课文中,作者同样举了三个例子,读一读课文中关于这三个例子的内容,由三个同学分别口述这三个例子。 

  2、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口述课文中三个事例的效果。 

  3、就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①三个事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代?各侧重于哪类矛盾斗争?上文与之相照应的话是哪几句?其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②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这三个事例。 

  ③研读这三个事例前后的文字,看一看“骨气”这个词出现了多少次? 

  ④与《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中国石拱桥》比较,这三个事例在本文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4、反馈讨论结果。明确:三个事例发生的时代分别是南宋、“古代”和现代的;顾及了各类矛盾斗争,第一个事例侧重于民族矛盾,第二个事例侧重于社会矛盾,第三个事例侧重于阶级矛盾。与之相照应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因为如此,其顺序不能调换。“骨气”这个词在三个事例前后出现了多次,说明这三个事例与“骨气”有紧密关系。三个事例可分别概括为:文天祥拒绝投降;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由于文体不同,文中例子的作用也不同:《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事例是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的伟大品质和精神;《中国石拱桥》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本文是议论文,文中的三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论点的论据。 

  5、讨论深化:文中的三个事例都是论据,它们分别要证明的是什么?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怎样的见解和主张? 

  6、师生共同评价讨论效果。明确:第一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第二个论据要证明的是“贫贱不能移”;第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威武不能屈”。三个事例所处的时代不同,印证了课文中的“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因此,总起来看,这三个论据要证明的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见解和主张,这句话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7、阅读经验小结: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点。《议论文的阅读》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找论点的方法,即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头;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还有一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这样找论点的方法必须是建立在对文章反复阅读、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的。找论点也可以通过对论据的分析来反推,因为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如本文就可通过分析三个论据,逐一弄明白各个论据要证明什么,进而理出头绪,从外围向核心逼近,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种通过论据反推论点的阅读方法可以作为阅读议论文的一种思路。 

  二、研究性学习 

  有人认为课文中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分别是文中三个论据的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都是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的;有人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孟子的这几句话是作者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还有人认为,孟子的话在文中既充当论据,又分别是三个事实论据的论点。你的看法如何?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对接生活,体验情感 

  (1)课文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从平时阅读的课内外文章中,再举出几个“有骨气的人”的例子,尽量兼顾不同的时代。 

  (2)在市场经济时代,“骨气”有怎样的内涵?古今“骨气”的含义是否有变化有发展?联系生活,谈谈认识和体会。 

  (3)古往今来,有许多有骨气的人,但也有一些丧失了骨气的人。请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从他们身上我们应当汲取一些怎样的教训。 

  四、教学效果巩固 

  背诵并默写文中引用的孟子的话。 

  五、拓展阅读

  不跪才是中国人

  还记得孙天帅:

  去年春天的珠海瑞进电子公司,韩国女老板以几个工人没按她的方式休息为由,喝令全厂工人下跪,一个个跪了下去,惟有一个叫孙天帅的工人坚决不跪,并质问老板:“为什么要跪?”老板恶狠狠地说:“不跪就开除!”孙天帅把胸卡往地下一扔:“开除也不跪,我是中国人!”然后愤然离去。

  有一种论调:孙天帅一气之下,丢了饭碗,太不明智!

  我却为孙天帅叫好。想谈两点:

  1、此气可忍吗?即使“忍”也要看人家给的什么气也要看人家给的什么气。若为鸡毛蒜皮的生活小节怄气,的确不值。可现在若为“嗟来之食”而跪倒,失去的将是做人的自重和国家的尊严。这比饭碗重要多了。一气之下不吃这口饭,至少保留了自己这个全人,我看值得!何况在自己的人格和国家的国格受到侮辱时,孙天帅表现出的更是一种何等凛然的浩荡正气。这种无畏的气概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的光荣传统。当年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盛赞闻一多先生的拍案而起,称他“宁可站着死,决不跪着生”。还有朱自清、林则徐、邓世昌……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为了不屈膝,多少人舍生忘死,令高山仰止、江水动情。孙天帅不妨此气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2、孙天帅不明智吗?自作聪明的人总要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看到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便以为此人有些傻了。在有些人眼里,雷锋、孔繁森、李素丽等不都是傻子吗?

  如今又出了个孙天帅,他的凛然之举,对于当今某些患了“恐外”或“媚外”症的软骨虫来说,委实上了生动的一课。

  早已“站起来”的中国人,进入了一个“不跪”的时代。然而,近些年来,在拜金主义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在酒色、金钱前面腿软了,跪倒在地。不仅仅是低下了高贵的头,还出卖了人格,出卖了尊严。在某些人眼中这是一个“有了万八千,走遍天下全不怕”的时代,神通广大的“钱斧”,击坍了那些人的精神脊梁。可人一旦跪下就很难再站起来,主人与奴才,英雄与孱头,差就差在膝盖里的那点钙。

  孙天帅做了自己的主人,更是国人中的英雄。因为他懂得:不跪,才是中国人!

  思考:

  1、面对丢掉饭碗的威胁,孙天帅绝不向韩国女老板下跪!而另外120名工人却一个个跪了下去。这说明了什么?

  答:                                                                           

  2、“不跪才是中国人”这个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以此做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                                                                            

  3、文章就事论理,叙事简洁,说理透彻。这一点,对你有何启发?

  答: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迁移写作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总分总)、论证特点(举三个例子从不 同角度论证论点)模仿写作;2、鼓励在模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写作。 

  作文题目:

  中学生要珍惜青春 作者邮箱: 

谈骨气 篇8

  教学目标: 1、学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2、养成利用工具书、积累名言等良好习惯。 

  3、学习前人的优良品质,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教学程: 

  一、导课:(写“人”字)同学们,这是一个“人”字,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这样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五册第《谈骨气》(板书) 

  二、简介作者,介绍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提出预习思考题。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吴晗,他就是一位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反对邪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骨气的人写的这篇“谈骨气”。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通常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单元提示已告诉我们,论点是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那么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举例证明部分,按提出论点、证明论点和结论给文章划分层次,并且利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疑难字词。 

  三、检测预习情况。 

  ⑴检测字词。(出示卡片)丞:ch ng强调职位高。禄:l 强调古代有高官就有厚禄。 

  ⑵结构。(板书) 

  四、学习主体内容: 

  ㈠学习提出论点部分。 

  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一部分。(回答,板书) 

  ⒉作者在提出这一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如果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同桌小声商量) 

  ------很明显,原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一感情始终贯穿全篇文章。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论点齐读一遍。 

  ⒊提出论点后,作者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的意思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呢? 

  ----齐答,从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请同学们把孟子的话背下来。(师板书) 

  第二段用孟子的话解释了骨气的含义,第三、四段指出了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同时代,不同阶级骨气的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既是对论点的补充,同时又领起了下文。 

  ㈡学习证明论点部分。 

  ⒈文中选取了哪些事例来支撑论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乎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板书) 

  ⒉学习“文天祥拒不降元”的事例。 

  ⑴为了使同学们更具体介绍文天祥的事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幻灯片。引出《过零丁洋》时,请学生背诵(已学习过),释典故“汗青”。 

  课文中记叙得较简略,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只需简明概括即可,而在记叙文中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以情动人。这也是议论中的记叙和记叙中的记叙的不同外。 

  ⑵思考,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坚决拒绝。 

  ⑶文天祥的事例从哪个角度证明了论点?-----富贵不能淫,他后来写下的《正气歌》就是他有骨气的再次体现。 

  ㈢学习“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⑴默读课文,提出要求,复述事例。要求:准确、清楚、完整。⑵请学生动笔画出“摆”“吆喝”“显然”三个词,思考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原因:人格受到了污辱。⑶请学生带表情冒号后描摹穷人面对污辱性施舍时心里要说的话。⑷事例的作用:从“贫*不能移”的角度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㈣学习“闻一多宁死不屈”的事例。⑴找出叙议分界处。女生读记叙,男生读议论。出示幻灯片,介绍闻一祥一事迹。 

  课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段的议论与前两个事例的议论相比,有什么特点?强调支撑论点可以是事例,也可以是名人名言。这样更具说服力。 

  ⑵事例作用: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㈤小结:第三部分用了三个事例,各突出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了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时代跨度大,纵横古今,从身份上,务阶层都有,有代表性。且顺序不能调换。时按从古至今的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的,且与论证孟子的话相一致。 

  ㈥学习最后一部分。⑴齐读最后一段。总结无产阶级的骨气。 

  ⑵联系时代背景,讲本文的意义。 

  ①让学生列举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岁月中有骨气的人画。②联系当代有骨气的人:河南邓州十林镇王河村的孙天帅。出示幻灯片材料。结合书后题,请学生谈看法,然后,介绍孙天帅的近况。⑸让学生列举身边有骨气的人,并且思考,当代中学生怎样做才算有骨气呢?设计情景,讲座发言。①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②遇到生活的困难时③遇到外宾时④遇到别人污辱时等等。 

  小结:我们要弘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一个有骨气的人。 

  ㈦布置作业 

  ⑴结合本文,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⑵积累本课中认为好的词语。 

  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做一个有骨气的人,把感受写在日记上。

  板书设计: 

  谈骨气 

  提出论点                                             证明论点                                结论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拒不降元  

  我们中国人              贫*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              发扬民族传统   

  是有骨气的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做有骨气的人

谈骨气 篇9

  谈骨气

  一、教学思路设计

  就文体而言,本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议论文。因此,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受课文,明确论点、论据。第二课时,讨论理解课文用事实论据选材的精当典型。

  二、教学方法

  自读+讨论+点拨+训练。在自读中感受语意语言,在讨论中领悟,在点拨中获得理解,在训练中掌握运用。

  三、课文预习内容 :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淫、移、嗟、囚、渝、汗、拍案而起

  2·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并思考:为什么说此句是中心句?

  3·有条件的学生找资料,简单了解作者吴晗的生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l·通读全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2·理解课文论点和论据在议论中的作用及条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我们已学过好多课文,知道每篇课文都有个中心:是记叙文的,我们一定能读出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说明文,一定能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今天要学的《谈骨气》也不例外,也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呢?它同记叙文和说明文的中心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体会。

  2·熟悉课文。

  一个学生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同时注意读者的字音、句调是否正确,做上记号。

  3·讨论。

  (l)有否可纠正的字音?(重点是预习题1要求的字和词)

  (2)中心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中心? 

  明确:中心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全文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设想,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凭感觉即能得出答案。教师暂且不必作太多理性分析。

  (3)这篇课文的申心同我们读过的记叙文、说明文的申心有什么区别?

  明确:记叙文重在表达抒发思想感情,即中心思想;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特点,即说明对象的特征;而议论文的目的在于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个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即论点。设想: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三类文体各有中心,但说法不一,表达方式不同。

  (4)我们已经知道了这篇议论文的论点,大家赞同不赞同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明确:赞同。读了课文能感觉出作者观点有理;从现实看,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有骨气的民族。也就是说观点楚正确的。(板书:正确)设想:此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论点必须正确、点到即可,不必过多牵扯。

  (5)我们已清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是全文的论点,不过这一句删去“我们”、“是"两个词句意也明确。请大家比较二下,谈谈自己的感觉,删去好不好? 

  明确:不好"我们"词体现出作者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的感情,也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是”加强了肯定语气,观点更鲜明。(板书:鲜明)

  (6)标题《谈骨气》也有“骨气”一词,大家为什么不选它作论点呢?说说理由。

  明确:谈骨气只表明了范围,却没有表明态度,而“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态度鲜明,句意完整而肯定。是个肯定的判断句式。 (板书:句式是肯定的判断)设想,此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白,论点在句式上的特点及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4·请学生有感情齐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大家都已知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什么叫“骨气”? 

  5·指名学生读3、4节,问,这两节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设想,此问目的在于理解我们学习祖先有骨气的意义和结构上的过渡作用。

  6·我们中国人有着怎样的骨气呢?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第5~7小节。

  7·学生齐读第二部分。并用简洁的语句分别概括三个事例。

  要求:选择最能体现“骨气含义的词语,字数各不超过50。设想: 熟悉第二部分,概括讨论放到第二课时。

  8、作业:

  ⑴、抄写生字、新词;

  ⑵、熟读课文,思考以上练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论据选材的精当。

  2、感受领悟课文语言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上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的论点。也熟悉了5~7小节内容,联系论点,考虑一下,第5~7节主要起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是证明论点。

  2·教师简讲:

  证明论点的过程,我们就叫论证。论证是议论文非常关键的部分。论点要站住脚,全靠论证来实现。论证所用材料叫论据。论据可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证。也就是说摆事实和讲道理。大家看看论证部分主要用了什么论据?  明确,事实论据或摆事实。

  设想: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的体裁,简单讲些文体知识,便于以后的学习。

  3·讨论。

  (1)第1课要求大家用简单的语句分别概括三个事例,现在我们听听哪些同学概括得最好。不过,评议时不要忘了我们上堂课提出的要求,要选择最能体现“骨气”含义的词。(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①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失败,拒绝高官厚禄的劝诱,受尽折磨,慷慨牺牲。

  ②古代有位穷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

  ③闻一多面对敌人手枪,拍案而起,宁可倒下也毫不退却。

  设想:①熟悉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②领悟、理解事例论据的记叙性语言色彩鲜明、针对性强的特点。具体选用哪些词,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有理均应鼓励。

  (2)文中所举三个事例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明确:相同之处都是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人。

  不同之处,身分不同,年代不同,角度也不同。

  设想:主要目的让学生明白本文选材极具代表性;其次,按顺序印证前面孟子的三句话,即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

  (3)中国有骨气的人还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吗?作者为什么只举三例?

  明确:鲁迅、吴晗等。(这里也可顺便简单介绍吴晗生平。) 作者只举三例是精心选择的,从古到今,从民到官,还有知识分子,各方代表都有,是很有说眼力的,再举例子已无必要。

  设想,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僖和论点的正确。理解论据不在多而在于典型。

  4·通过课文学习,我们更加清楚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也包括我们在座的同学在内,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表现骨气呢?  如何对待一些江湖义气呢? 

  明确:我们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包括学习上的;我们今天讲的骨气和江湖义气截然不同,前者为进步事业服务,后者则为邪恶势力利用。

  设想,引导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节。进行思想教育。

  5·课堂小结。

  (1)观点必须正确鲜明;

  (2)论据充实精当i

  (3)论点与论据必须有机统一。

  6·学生齐读全文;

  7、课堂练习(完成练习四)。

谈骨气 篇10

  练习测试

  一、 阅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并说明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二解释文中引述孟子的话,并对下面句中加黑的词作出明确的解释:

  “富贵不能,贫残不能,威武不能,此之谓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哪些具体事例?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四、本文主要以事实作论据,引述的事例,都用了叙述、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但又有所不同,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请你说出这三个事例中叙议是怎样结合的?

  五、用现代汉语说明下面一段文言文的意思。

  六、先解释下边加黑的字,再解释词语。

  1.大声疾呼

  2.拍案而起

  3.来之食

  4.留取丹心照汉青

  七、下面是对孟子的三句话的译文,请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句后的括号里打“√”

  1.富贵不能淫

  a.富贵了不能骄纵。( )b.富贵了不能因之而知施淫威。( )

  c.富贵了不能迷惑。( )

  2.贫*不能移

  a.贫*不能四处流浪。( )b.贫*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c.贫*不能使他迁移它乡。( )

  3.威武不能屈

  a.威武的人是不会屈服的。( )b.不因为自己威武而使别人觉得懦弱。( )

  c.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八、仔细阅读《谈骨气》一文第二、三自然段,判断这两段的段意各是什么, 在正确的语法后面打“√”。

  1.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

  a.评价孟子说过的那几句话。( )

  b.阐明什么叫骨气。( )

  c.说明大丈夫要表现出什么样的英雄气概。( )

  2.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

  a.指出有骨气的人是非常多的。( )

  b.强调我们 祖先是有骨气的。( )

  c.强调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

  九、《谈骨气》一文第4—8自然段举了三个事例,能不能改为 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战国时一个穷人、南宋末年的文天祥、现代的闻一多)?为什么?

  十、《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十一、《谈骨气》中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有什么作用?请抄出全诗并做简要解说。

  练习测试之一答案

  一、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

  二、淫:迷惑。移:改变志向。屈:屈服。孟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不为金钱、地位所迷惑,不因贫穷低*而改变志向,在权势、压力面前不屈服,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

  三、文中举了三个具体事例。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例集中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中国古代一个不食嗟来之食的穷人的事例表现了中国人“贫*不能移”的骨气。

  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的事例是“威武不能屈”的典范,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英雄气概。

  四、第一个事例用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第二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议为主的写法。第三个事例用的是先叙后议,以叙为主的写法。

  五、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上了吃的东西,等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饿得很厉害的人用袖子挡着脸,拖拉着鞋,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黔敖用左手拿了吃的,用右手端着喝的,吆喝一声:“喂!来吃!”那个穷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以至于饿成这个样子。”随即拒绝了黔敖的施舍,终于因为不食嗟来之食而死。

  六、

  1.大声呼唤,引起人们的注意。疾:急。

  2.拍着桌子站起来。案:桌子。

  3.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嗟jiē:感汉词。

  4.留取这颗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上放光芒。丹:红色;丹心,指忠心。汗青:指历史书册。

  七、

  1.c、2.b、3.c

  八、1.b、2.c

  九、不能。第二自然段引用孟子的话,总提了三点:下文就应紧扣孟子的话分别举事例来论述,以体现文章的逻辑顺序。

  十、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就引用孟子的话阐释了什么叫“有骨气”,为后文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孟子的这三句话可以看作是他篇的纲,它贯穿于全文的始终。

  十一、文章引用文天祥的两句诗,指出有骨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写诗明志,慷慨就义,这就是“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引用事实论证了中心论点。全诗及解说见[相关知识库]。

谈骨气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根据和意义。

  2.在回忆议论文一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观点相反的材料的分析,培养思辨的兴趣和能力。

  3.积累一定的词语、句子。

  教学方法: 

  采用导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学生自读、质疑,然后组织全班讨论,加深学生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断的理解。作业采用探究法,要求学生搜集、筛选有关资料,再就“中国人的骨气”问题发表议论。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导读法”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自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文的教学拟从引入不同观点的文章入手,激发学生深入钻研课文的兴趣。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的前15分钟为学生自读,其余时间组织学生质疑、讨论,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探究性作业另外安排时间(结合作文课)进行。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入与课文观点相反的文章;学生自读课文;正字音、释词义;讨论、把握本文的论点、论据。

  一、导入新课 

  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对吴晗的《谈骨气》提出不同的看法,不妨先来看看那篇文章说了些什么:

  近日查检以前的书时,不经意地翻到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的吴晗的《谈骨气》。……又读了一遍这篇文章,我没有再次感受到什么“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吴老先生一开始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学生似的写道:“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请问:“难道那么多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吗!”答案不说也知道。为了支持论点,吴老先生搬出了那个“不食嗟来主食”的乞丐,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横眉怒视国民党反动派的闻一多,我真为这三个不屈的灵魂感到不值。人家不屈,说明人家的人格高尚,凭什么拿人家高尚的精神往那些麻木的人,那些坐享其成的伪君子的脸上贴金?还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吃饺子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有人信,可硬把“有骨气”当成所谓“传统”塞到本国本民族的腰包里,稍明智一些的人都会嗤之以鼻的。这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宣扬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妄自尊大有何区别呢? 

  这位作者对《谈骨气》的批评究竟有没有道理?老师没有“标准答案”。现在请同学们暂时把这些批评的意见放在心里,慢些下结论,先按常规读懂、读好课文,然后再对两篇文章的是非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这个问题会引起同学们思考的兴趣的。

  二. 提示自读要求

  1.通读课文两遍。第一遍默读,要求圈出生字、新词,查字(词)典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按自然段次序标明序号。第二遍朗读,要求读得比较流利,有一定的感情。

  2.按“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怎样?”(作者怎样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论证?)三个问题的顺序大体梳理课文内容。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

  1.了解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略)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这篇文章是议论文,主要是讲道理的,但作者写得很有感情,有些句子读起来很有劲。读的时候尽可能把文章的感情表达出来,并把那些你认为读起来特别带劲的句子找出来,体味体味。

  学生朗读课文后,找出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剧臣’等句子。然后结合给“宁(níng)音,要求学生用“宁”字组成表现骨气的成语,学生说出了“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

  四、梳理文章内容 

  1.揣摩思路。教师提示:为了梳理和讨论的方便,我们先来揣摩一下作者的思路,并根据思路把文章划分为几个部分,然后再按“什么”怎样”为什么”的顺序进行讨论,力求完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学生在讨论作者思路时,意见有分歧,绝大多数学生认为1—4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提出论点并说明骨气的含义以及今天我们对待骨气的原则。5—-9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分别用文天祥、饿人、闻—多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第10段为第四部分,总结全文,并指出无产阶级应该有怎样的骨气。个别同学则认为第1段应为文章的第—部分,独句成段,揭示中心沦点,显得肯定而有力。2-9段为第二部分,先用孟子的话阐明什么是骨气,然后用文天祥等三个具体的事例分别印证孟子三句话,这样划分才能显出第二部分思路严密、结构紧凑的特点。对第三部分没有意见分歧。教师指出:文章怎样分段,本来没有绝对的标准。—般教学参考书上都采用第一种分法,但第二种分法确实也言之成理,反映了同学们对作者思路的正确把握。老师欣赏这种独立思考的态度。

  2.按“什么”“怎样”“为什么”整体解读课文。学生发表意见,

  生:“谈骨气”这个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生:我不同意,“谈骨气’只是表明论述的范围,第一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才是揭示中心论点的。(大家表示同意)

  师:体会一下,这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这是一个语气肯定的判断句,用“是……的”这样的句式,给人斩钉截铁不容怀疑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很准确。下面大家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

  生:作者在提出论点后,第2段就用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不能移”具体说明什么是骨气。第3、4既从历史、传统的角度进—步肯定了中国人的骨气以及我们今天对待骨气的原则:对历史上有骨气的人,主要看他是不是“坚定不移地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

  生:从第5段开始,作者用了三个具体的例子证明了“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这就支持了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生:课文最后一段在肯定孟子三句话积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内容,既总结全文,又发出号召。

  生:我有一个问题,作者所列举的三个人物,如果按年代先后排列,应该是:饿人、文天祥、闻一多。但作者却没有这样排列,为什么?

  师;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回答?

  生: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三个人物完全是与孟子的三句话一—照应的;文天祥多次拒绝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这是“富贵不能淫”;饿人直至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这是“贫*不能移’;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不屈,这是“威武不能屈”。如果三个人物按年代前后排列,就跟三句话的次序不一致,思路就有些乱了。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路,从优点说,比较严谨;但同时也显得有些呆板,读起来不大有味道。(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师:同学们很会读文章,我也同意这位同学对本文优缺点的看法。这是一篇写得“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比较适合于初次接触议论文的入学习,放在初中三年级学习,确实嫌“浅”了,显得不耐咀嚼。但是我们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思考的对象,仍然是可以学出趣味来的。下一课我们就来做这件事。

  五、布置作业 

  作者列举的三个事实论据,涉及到三个人物,请同学们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找以下资料:1.文天祥《过零丁洋》;2.“嗟来之食”的故事出处;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有关闻一多的文字;4你感到有兴趣的其他资料。(找到资料后,有条件的同学可用电脑制作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讨论、理解本文的论证过程,要求在关键处都能问个“为什么”;在充分了解本文的沦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的基础上,联系网上的批评文章,独立思考,可以提出问题,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意见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足。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布置探究性作业。

  一、学生交流作业 

  1.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背诵)

  2.《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由学生作口头解释)

  3.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学生就“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论证)的问题展开讨论 

  师:经过上面的讨论,同学们已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全文内容,还找到了课文涉及的一些资料。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工作,大家完成得很好。

  下面大家再细读文章,请在关键处都问个“为什么”,这样也许会把本来较

谈骨气 篇12

  一、 课题:谈骨气

  二、 课型:新授课

  三、 执行人:       学校         编号

  四、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2、 学习本文严密的层次结构

  3、 学会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事例的方法

  4、 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五、 教学目标 

  1、 课目内容分解

  课目名称 知识点 学习水平

  识记 理解 应用

  谈骨气 1、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

  2、严密的层次结构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例 √

  4、认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2、 具体描绘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知识点 学习水平 描述语句 行为动词

  1 理解 三个事例如何证明论点的 理解

  2 理解 课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理解

  3 概括 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运用

  4 认识 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体会

  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事实作论据的写法

  难点:怎样用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七、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 设计思想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有必要借助计算机,以声音和文字、音乐及故事展示课文写作的背景、论据及文章结构。

  2、 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 媒体类型 媒体内容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使用方法

  1 多媒体 展示目标 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看、记

  2 多媒体 作者背景 为理解课文打基础 听、看

  3 多媒体 论据 理解议论文中的论据 思、看

  4 多媒体 课文结构 论据如何证明论点 思、看

  八、 教学过程 

  1、 教学过程 简述

  首先用历史上有骨气的例子引入课题,接着学生自学课文,找中心论点和论据,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论据,然后探讨课文是怎样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重点理解课文的结构,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议论文,可作为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典范文章,因此,深入理解课文的结构对学生掌握议论文和以后学写议论文都有好处。

  2、 教学结构流程图(附后)

  九、 板书设计 

  谈骨气

  讲道理                    摆事实

  富贵不能淫       文天祥慷慨就义

  贫贱不能移                       穷人不食嗟来食

  威武不能屈                       闻一多宁死不屈

  教学流程图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骨气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6877128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