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谈生命》九下

《谈生命》九下

京洛风流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谈生命》九下

微信扫码分享

《谈生命》九下(通用12篇)

《谈生命》九下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脉络,明白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3.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1.理清层次

  2.品味语言

  3.把握主旨

  预习提示:初读课文   积累字词  了解作者   感知内容

  发给学生预习题签。

  1.语知归类

  ①生字注音

  云翳yì     巉岩chán    羞怯qiè    心魂惊骇hài   休憩qì    骄奢shē 

  枭鸟xiāo     荫庇(yìn)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丛莽mǎng

  ②词语积累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惊骇:惊慌害怕。               休憩: 休息。

  荫遮:枝叶遮蔽。               骄奢:骄横奢侈。

  喧闹:喧哗热闹。                清吟: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枭鸟:猫头鹰之类的鸟。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芳馨:芳香。                    丛莽:大片茂盛的草。

  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云翳:阴暗的云。

  2.了解冰心及其作品。

  3.理清思路

  本文把生命都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4.我的阅读体验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两句古诗中含有我国一位现代女作家的名字你知道是谁吗?

  教师:你能知道她名字的深刻用意吗?

  教师:冰心的确是一位冰清玉洁的作家。谁还了解更多?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介绍。出示课件[资料下载]

  1.作者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19xx年10月5日生于一个北洋水师的军官家庭,福建长乐人。五四运动爆发时,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并以写“问题小说”而引人注目,作品多涉及教育、男女平等、报国、婚姻家庭等问题。在此同时,还写了许多清新隽美的小诗,其诗集《繁星》《春水》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作。其文笔隽逸,艺术精巧。冰心最喜欢的文学形式还是散文,其散文立意新颖,构思灵巧,独成一体,被当时读者誉为“冰心体”。冰心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合集《超人》《往事》,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

  2.时代背景

  本文原发表于《京沪周刊》1947年第1卷第27期,是一篇带有哲理寓意的“生命体验”散文。这位世纪老人在《霞》一文中提及:40年代初期,在重庆郊外歌乐山闲居时,看到英文《读者文摘》上一个使她惊心的句子“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几十年以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生命也一样。

  3.名家品评

  冰心,是一颗巨星,在中国文坛和读者心头已经亮了七十多年,这位最富有诗情的散文大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清新婉丽,以情感人,是冰心散文的独特风格。她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片断,编织在自己的情感之中,凭着敏锐的观察和细密的情思,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给人以崇高真挚的审美感受。

  冰心,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将近一个世纪,在这张人生的风雨表上,留下的生活脚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且有深有浅。她是正直的,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她那支多彩之笔,记下了她的成长,她的观察,她的感受,她的爱憎,她的忧患……

  冰心,我们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我们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代开拓者,在她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真诚地展现了自己的时代。她那光彩夺目的作品,是给祖国人民的最大奉献,是留给人类的宝贵精神遗产。

  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可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记得雪莱的《咏云雀》的诗里,仿佛曾说过云雀是初生的欢喜的化身,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星辰,是同月光一样来把歌声散溢于宇宙之中的使者,是虹霓的雨滴要自愧不如的妙音的乐师……这一首千古的杰作,我现在记也记不清了,总而言之,把一首诗全部拿来,以诗人赞美云雀的清词妙句,一字不易地用在冰心女士的散文批评之上,我想是最适当也没有的事情。

  ——著名作家沈从文

  4.研读课文件   检查预习

  教师提问本文把生命都比做什么?(板书 )    

  教师范读课文第一部分。

  启发鼓励学生读好第二部分。精彩部分反复品读。 

  5.讨论解惑

  ①“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些体验有无先后顺序?从中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一江春水”经历的生命过程的体验: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使他心魂惊骇,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

  这些情况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显示了人生的丰富多彩:人生总是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而随的。

  “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其实是生命的历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②通过“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规律就是从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最终归于消亡。生命始终向前发展,这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

  6.学生画画:画出课文内容(找一个学生到黑板画,其他同学画在本上)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教师训练学生说话与语言的概括能力。

  1.用一句话概括出生命象一江春水或象一棵小树。学生选择一个组织语言,教师与学生进行评判。

  2.启发学生谈话与想象,进一步领悟生命的真谛。

  生命还象什么?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讨论解惑

  ①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最后一层全是议论,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点明命意.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总绾全文的作用,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②怎样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

  这是一句形象生动的话,本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在本文中,意思是: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这里的“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可以指老年时,但也未必确指老年景况。

  这句话是诗句,很有意味,可以让学生背诵下来,对于学生理解本文.体验生活.认识人生都有好处。如果可能,还可让学生仿写类似的语句。

  ③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细说起来,随文章的展开,感情呈起伏变化状。文章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略有不同,一开始充分喜悦,充满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尽管全文的感情有起伏变化,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借此文宣示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两点:①准确理解文章主旨;②培养生命意识,以乐观的人生态度直面生活中的困难.挫折。

  教学反思

  《谈生命》一文是冰心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教学本文着力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生命体验。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无不在本文有充分的体验。本文的设计既立足于此,但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没有随文章展开,而是机械地分析出来,没有达到与作者的共鸣。

《谈生命》九下 篇2

  《谈生命》课堂教学设计

  梧州市旺甫初级中学 莫秀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3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是朗读,检查预习、分析结构;第二课时朗读探究、赏析。

  课前准备

  学生  预习课文,掌握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文字、图片;并准备一首有关生命的诗词或者歌曲。

  教师  小河、小树生长发展过程展示;介绍作家作品知识、背景知识、文体知识等,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边让学生看小河、小树生长发展过程幻灯片,老师边引入课题

  生命是什么,我们常常发出这样的慨叹。挚爱文学的冰心老人告诉我们,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获得新生的力量;生命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只有历经风雨才能庄严灿烂。江流入海,落叶归根,只有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点快乐与痛苦,我们的生命才能更加完美,才会拥有更灿烂的人生。

  板书课题:谈生命——冰心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家作品

  ①学生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忆,主要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②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知识。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记忆,而是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

  冰心(1900.10.5—1999.2.28),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 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检查生字词情况

  通过幻灯片展示题目和答案。①②题让学生笔答,③题让学生口答。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进行字词积累,同时使形式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①给横线的字注音。

  惊骇(    )   枭鸟 (    )   羞怯(    )   绯红(    )   怡(    )悦

  荫庇(    )   芳馨(    )    休憩(    )

  ②根据拼音写汉字。

  chán岩(   )  云yì(   )  休qì(   )  骄shē(   )  穿枝fú叶(   )

  ③解释句中加横线的含义。

  a、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b、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

  c、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

  三、整体感悟

  1、初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让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后,老师归纳,通过幻灯片展示。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的书面概括能力。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层(开头),提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和 “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最后的部分),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

  2、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你认为下面这些说法对不对?为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小组交流。

  a、作者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描绘出奔流入海的壮观画面,豪放中又不失浪漫。

  b、生命的历程应当有欢乐和痛苦,这样才能使人走向成熟。

  c、作品结尾暗示人们,生活中有很多不幸和痛苦,它为编织美丽的人生创设了机遇。

  d、我们个人的生命是渺小卑微的,因而也是痛苦和美丽的。

  e、生命的意义在于努力拼搏。

  如果以上说法没有说出你心中的感受,请你尽管提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适时适当参与学生的交流,并给予指导。

  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和甄别能力,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四、研读探究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己质疑,合作、互动解疑,基本程序是:甲学生提出问题(前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后面的学生不再重复)——乙丙等学生帮助解决——教师帮助解决难题或总结归纳。

  说明:这个环节我估计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几乎涉及到了文章的方方面面,内容也非常不确定,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用时也最长。这是教学本课的最主要的环节。过程略。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习惯和互动合作学习的意识。

  2、教师引导探究

  本环节基本程序与上一个环节相同。问题与答案皆通过幻灯片展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补充学生没有想到的问题,二是突出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①体会本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

  a、作者为什么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提示:“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b、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示:“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现象,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

  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的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哲理。

  a、对“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或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或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b、“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中包含这什么哲理?

  提示:这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说: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

  五、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一)、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二)、鉴赏语言美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三)欣赏形象美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四)欣赏情感美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六、拓展延伸

  本环节问题通过幻灯片展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一是把学生的目光从课堂引向社会人生,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1、把自己课前所准备好的生命诗词或者生命歌曲,朗读或者唱给同学听,让我们师生共享。

  2、作者说;“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生命的认识。

  3、对于生命,冰心老人用形象的比喻作了阐释:“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请你试着用生动的语言,仿写这个句子。

  七、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八、布置作业

  1、将本课所有的生字词进行分类整理。

  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教学反思

  1、在设计本教案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作家作品、人生格言警句等文字、图片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这个环节,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且人人都可以做得到,因而在达到自主、合作的目的之外,也让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生再次获得学习的自信。

  2、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个环节。这也是教学本课的最主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多,几乎涉及到了文章的方方面面,内容也非常不确定,但学生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然后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帮助解决,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分层次教学”中“如何分层”这个难题,因而效果也就特别好。

  3、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我让学生准备生命诗词歌曲,每个学生很积极很热情,培养语文兴趣。体现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广阔天地。

  4、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得以实现,教师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得以落实。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情感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谈生命》九下 篇3

  《谈生命》教案

  任课教师:严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的哲理性思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

  3、注重朗读和背诵。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此外,结合朗读和揣摩文意来学习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可以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在朗读和背诵的同时,对文中一些语句进行仿写、扩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2、2、 把握文章层次划分,正确理解文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地球养育着无数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中,你常常感觉不到他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二、解题:作者: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19xx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 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19xx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课文解析: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谈生命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第一层,提示话题。文章题目是“谈生命”,开篇即生波澜:作者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chan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又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物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历程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很有帮助。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阴,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又有一番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如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一层也是一致的。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叶”,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情感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全文高亢、激昂、达观,这种情调在结尾部分更加显著。作者在这里提炼出深刻的哲理,并表明自己的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就是说,在感性化描写之后,作了理性化的归纳总结。

  本文虽然有理性化的归纳总结,但通篇还是以感性化的描写为主。“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点,都是纯白话,但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上文提示的许多词语就是例证。文中还有反复的语句,如二、三层开头“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有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这种反复的语句,庄重而精警,生动又富含思想。其中“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是一种特殊的感受,也许在常人的感觉和想像中,死亡是痛苦和悲哀的,但作者却超越了这些,达到了常人难以达到的思想高度。

  附:板书设计:

  谈生命

  第一层,提示话题: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

  重要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

  第三层,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重要词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

  第四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揭示生命的本质。

  生命的本质:卑微、渺小,生长、进化

  表明:人生观、生活态度,对社会、宇宙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附:《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要如何利用这最后、最宝贵的一天呢?首先,我要把一天的时间珍藏好,不让一分一秒的时间滴漏。我不为昨日的不幸叹息,过去的已够不幸,不要再赔上今日的运道。

  时光会倒流吗?太阳会西升东落吗?我可以纠正昨日的错误吗?我能扶平昨日的创伤吗?我能比昨天年轻吗?一句出口的恶言,一记挥出的拳头,一切造成的伤痛,能收回吗?

  不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我不再去想它。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该怎么办?忘记昨天,也不要痴想明天。明天是一个未知数,为什么要把今天的精力浪费在未知的事上?想着明天的种种,今天的时光也白白流逝了。企盼今早的太阳再次升起,太阳已经落山。走在今天的路上,能做明天的事吗?我能把明天的金币放进今天的钱袋里吗?明日瓜熟,今日能蒂落吗?明天的死亡能将今天的欢乐蒙上阴影吗?我能杞人忧天吗?明天和明天一样被我埋葬。我不再想它。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这是我仅有的一天,是现实的永恒。我像被赦免死刑的囚犯,用喜悦的泪水拥抱新生的太阳。我举起双手,感谢这无与伦比的一天。当我想到昨天和我一起迎接日出的朋友,今天已不复存在时,我为自己的幸存,感激上苍。我是无比幸运的人,今天的时光是额外的奖赏。许多强者都先我而去,为什么我得到这额外的一天?是不是因为他们已大公告成,而我尚在途中跋涉?如果这样,这是不是成就我的一次机会,让我公德圆满?造物主的安排是否别巨匠心?今天是不是我超越他人的机会?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累积。我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逝,就等于毁灭人生最后一页。因此,我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他们将一去不复返。我无法把今天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捕捉。每一分一秒,我要用双手捧住,用爱心抚摸,因为他们如此宝贵。垂死的人用毕生的钱财都无法换得一口生气。我无法计算时间的价值,它们是无价之宝!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憎恨那些浪费时间的行为。我要摧毁拖延的习性。我要以真诚埋葬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我不听闲话,不游手好闲,不与不务正业的人来往。我终于醒悟到,若是懒惰,无异于从我所爱之人手中窃取食物和衣裳。我不是贼,我有爱心,今天是我最后的机会,我要证明我的爱心和伟大。

  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今日事今日毕。今天我要帮助落难的朋友,明天他不再求援,我也听不到他的哀求。我要乐于奉献,因为明天我无法给予,也没有人来领受了。

  如果这是我的末日,那么它就是不朽的纪念日。我把它当成最美好的日子。我要把每分每秒化为甘露,一口一口,细细品尝,满怀感激。我要每一分钟都有价值。我要加倍努力,直到精疲力竭。即使这样,我还要继续努力。今天的每一分钟都胜过昨天的每一小时,最后的也是最好的。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如果不是的话,我要跪倒在上苍面前,深深致谢。

《谈生命》九下 篇4

  谈生命(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品读法

  3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xié)    芳馨(xīn)     (yí)      云翳(yí)

  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 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 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 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 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有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 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副副生命的图画。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 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 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2) 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 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 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副副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 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推荐,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学生齐读课文

  鉴赏哲理美

  1 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回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

  (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着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淼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材,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2 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上一种幸福。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色怀念革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 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鉴赏语言

  1 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 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涵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 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 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副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洌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命

  赵丽宏

  一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漂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学生思考。明确:真正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新,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布置作业

  1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2 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谈生命》九下 篇5

  

  冰心

  教学目标: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学重点:1、理清层次

  2、品味语言

  3、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  齐背《春水》导入

  二、 感知生命,理清文章脉络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感知生命,理清文章的层次,注意行文层次的标志性语言。

  第一层(头两句话):提示话题。

  第二层(“生命像向东流……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最后部分):总结全文。

  三、 探究生命,感悟生命的本质与规律    (分组探究)  

  过渡:下面,我们精读文章,探究生命的本质与规律。

  作者把生命形象地比喻为“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就让我们先来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体验他们的情绪。(分组探究)

  (一)感受形象         

  1、  第二层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中,描绘了几个“有时候”的情况?

  这几种情况让你联想到人生历程中的哪些境遇?显示出生命历程的什么特点?(男、女生读)

  2、第三层描写了“一棵小树”的哪几个生命状态?

  补充:“春水”和“小树”的行程终结在哪里,面对生命的终结,它们的心理、情绪又是怎样的?             

  (二)体验情感

  面对生命历程的种种状态,“春水”和“小树”的情绪状态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再读,读出情感)

  过渡:第二、三层作者对生命进行了形象化的描写,在文章的最后还进行了哲理性的归纳。

  (三)感悟哲理

  齐读最后一层,结合全文,你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规律又是怎样的?

  补充:1、你怎样理解“不是每一道江流……便成了空壳”这句话?

  2、你认为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生命的态度?          

  四、感谢生命  

  你觉得应该怎样感谢生命,对待生命?

  五、积累语言

  词语、句子 

  六、总结,赠送小诗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文章形象、蕴藉的语言,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加强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小诗。

  《生命小诗》

  生命!

  像一朵正要下雨的云朵,

  会聚许多雨点,汇成一场倾盆大雨,向大地撒下。

  她穿过丘陵盆地,滋润树林田野,击打山岩石块。

  当太阳升起时,她发现自己已渐渐离去。

  生命!

  像一朵正在绽放的花朵,

  长出许多花瓣,合成一朵娇艳的鲜花,向太阳开放。

  她经过风吹雨打,吸收阳光雨露,呵护着短暂的生命。当严寒来临时,她发现自己已面临枯萎。

  生命,是多么脆弱,要我们好好把握!

  生命,是多么珍贵,要我们共同珍惜!

  生命,是多么渴望,要我们去谱写美丽的篇章!

《谈生命》九下 篇6

  

  学习目标与重难点:

  1.在生命本质规律的探讨学习中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在散文美点的鉴赏中进行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设谜导入——点击生命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著名的谜语,叫斯芬克斯之谜。谜面是:“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这是什么呢?  

  斯芬克斯之谜,其实就是人的生命之谜。今天,让我们走进生命的课堂,用心聆听一代文学大师冰心的教诲——《谈生命》。  

  提出学习目标:探讨生命本质规律,学习鉴赏散文美点。  

  二、浏览全文——走进《生命》  

  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题关键词之一:“谈”。  

  你发现作者谈生命的方式和思路了吗?(比喻的文学方式;先总说后分说、由表及里。)  

  三、细读课文——感知生命  

  1、指定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部分,其他同学听读后点评。  

  你是否听出了作者的语气和文章的情感基调:亲切平易、娓娓而谈、长者风范;积极乐观。激情中充满力量,平和中洋溢着坦然。  

  读者读得如何?再读。  

  2、分组学习思考“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部分。  

  春水、小树在自己的生命中经历了哪些?(现象)这些经历暗示了生命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规律)他们是怎样对待这样的生命历程的?(本质)积极乐观、坚强自信、庄严平静。  

  3、小结:如果把“一棵小树”比作是生命的长度,那么“一江春水”几可以看作生命的宽度。有了精气神这个高度,生命才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人。  

  四、含英咀华——欣赏《生命》  

  有人说,冰心的生命,像诗一样优美、清新,像玫瑰一样芬芳、艳丽。长长的一个世纪,从起始到终点,以笔和生命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冰心的生命魅力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何欣赏这样的优美散文呢?  

  ①     欣赏语言美:鲜活的生命离不开鲜活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修辞与句式。)  

  我最欣赏的一个(组)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②欣赏哲理美:深刻的生命离不开深刻的思想。(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名人事例谈)  

  五、举一反三——拓展生命  

  (一)读警句,写警句。  

  1.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不是每一朵花都开放, 不开放的便成了枯叶。  

  2.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二)正如有位诗人所说“生命诚可贵”,古往今来,人们从未停止对它的探求。  

  根据你所搜集到的有关生命的名言警句,从下面角度进行思考,写出你的感悟。  

  让我们给生命加一个定语:生命是           的,因此它是值得             的。  

  (美丽、顽强、来之不易、高贵、短暂、珍贵、脆弱、……热爱、敬畏、珍惜、感激、尊重、奉献)  

  六、教师赠言——激发生命  

  一堂课下来,我们也走完了一段生命历程,希望大家生命中又多一份精彩。正如冰心所说,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同学们,在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谈生命》九下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谈生命》是冰心老人写的一篇谈生命本质和生命意义的美文。全文仅有一长段,但语言简练,比喻生动,哲思深邃,“形象表达”尤其精彩。开篇用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引出话题,接下来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作比喻描写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处在人生重要关口的九年级学生,应该能与课文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并能从中受到启迪,获得体验。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但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学习本文,意在提高学生朗读、欣赏散文能力的前提下,让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获得对人生个性化的感悟和体验。因此,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并学习运用比喻修辞表达内心的感受。

  ⑵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语言中蕴含的哲理。

  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勇于战胜困难,热爱生命,积极投入生活。

  确立的原因是生命历程本是十分抽象的,且难以形象感知,而课文以“春水”和“小树”比喻人生,使生命历程变得形象可感了。要感受生命的内涵,最好的策略是反复诵读。要使学生体会生命的本质,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我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作为这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文中“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比喻具有很强的隐喻性,哲理深邃的语句也十分丰富。因此,我把品味精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难点。

  本文的结构层次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把握,所以没有把理清行文思路作为教学的重难点,而是通过找语言标志,利用一个小问题来解决结构层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品读感悟:

  著名的教育家于永正老师说过:“知识要靠自己在读中获得,情感要靠自己在读中体验,理念要靠自己在读中感悟,方法要靠自己在读中掌握。”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生一定喜欢。但文中有不少语句含义很深,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的距离,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用心朗读体味,其生命的内涵是感悟不出来的。

  通过朗读理清作者思路,感知课文内容;通过个性化的品评,感受优美的语言,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表达个性化的感悟,活跃学生的思维,彰扬学生的个性。

  2、示范教学法:

  教学中诵读课文、评价语言、表达感悟等环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先给予示范,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阅读者的感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按照学的规律教,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我采用自主探究、自主赏析、自主感悟的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着从文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自由赏析、评点,鼓励学生把对课文、对生命的独特感悟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轻松和谐、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彰扬自己的个性,表达对生命独特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篇幅不长,但哲理句较多,因此在让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板块:

  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积累名言,激导入

  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这四个板块旨在让学生在情境中走进文本,在朗读中理清思路,在品评中展现个性,在拓展中学会生活。

  各板块具体实施如下:

  1、板块一──积累名言,激导入:

  积累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方式。本课上承第八课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首先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文所学内容,寻找有关“生命”的名言,然后充满激的导入新课(导语见教案)。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与课文优美深邃的意境十分相符,为后面深情的朗读和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基础。

  2、板块二──读清思路,感知课文:

  在这一板块中,我主要采用朗读的策略。

  首先,我以读课文第一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切入,请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在朗读中寻找:文中说生命像什么?通过这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迅速理清作者的思路,板书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范读后与学生共同探讨课文各部分的朗读感情基调。“‘生命如一江春水’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生命如一棵小树’部分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在学生明确文章的朗读感情基调后,让男生一起激昂响亮地朗读“一江春水”部分,让女生一起舒缓深沉地朗读“一棵小树”部分,全班高昂有力地齐读揭示生命本质的部分。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哲理美以及生命的内涵。

  3、板块三──品读句子,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此,我先让学生评价:“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你更欣赏哪一个说法?让学生结合课文自主鉴赏评述,在鉴赏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哲理美,在评述中对生命的内涵有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然后学生仿照文中的比喻句,发挥联想和想像,以“生命像……”说两句话,表达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并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共享。这样设计,将读与说紧密结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关心社会,并指导他们表达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从理解性阅读到创造性阅读,拓展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提高了学生阅读质量,锻炼了学生说话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最后让学生迅速浏览课文,尝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欣赏,与大家交流在欣赏交流中,要求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读出正确的情感,说明喜欢的理由,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的交流,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思想的深华,让每一个学生进入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在阅读和评析中审视课文,同时又能对照自己,因文悟道。

  在学生自主评析自己喜欢的语句后,教师引领学生再次高昂、有力地诵读课文揭示生命本质的部分,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4、板块四──拓展内涵,感悟生活:

  为拓展课文中“生命”的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我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

  环节一:在冰心老人优美、深邃的语言中,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坚强而美丽,像张海迪虽高位截瘫却自强不息地学习科学知识。我感受到了生命因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把一生都奉献在科学发明上。你感受到了生命因何而美丽?请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思维,让学生把平时积累的材料加以运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环节二:教师深情领学生诵读汪国真的一首小诗《热爱生命》。

  这样设计,主要是针对近年时常在各种媒体中看到某些中学生因生活、学习的不如意而悲观甚至轻生和现象,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响亮、整齐的诵读中结束这堂课,使这首诗的内涵在学生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

  以上是我这堂课设计的主要过程。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说,注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和反思是我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多的体验,让更多的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是我这堂课的追求。因此,板书设计简单,主要是突出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确朗读的感情基调,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感悟课文,也没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

《谈生命》九下 篇8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2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能力目标1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 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德育目标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教学重点1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 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教学方法1 朗读法2 品读法3 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设计(二)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多媒体显示: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í)2 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3 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4 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1 理清行文思路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2 精读课文,把握文意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多媒体显示:(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有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的结论。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1 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副副生命的图画。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2 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美在形象”赏析:(1) 话说“一江春水”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巉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a 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b 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2) 话说“一棵小树”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a 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b 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美在情感”阐释:教师提示: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3 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副副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五、布置作业1 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2 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六 课堂小结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七 布置作业1,3,51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 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1,3,5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                     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谈生命》九下 篇9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3.领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

  4.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分出层次。

  2.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粗略感知全文主旨。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制作"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卡"并搜集女作家冰心的有关材料。了解冰心,并有所积累。

  2.制作课件。

  课件一:根据课文内容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1)一江春水、冰消雪融、奔腾而下的气势;(2)水流遇阻、愤激怒吼的勇猛;(3)过浅滩,静静细流、一泻千里;(4)雷雨交加、浊浪拍岸;(5)明月朗照、水流滞缓;(6)千条江河,流入大海。

  课件二:喜欢绘画的学生可根据课文的第二部分"生命又像一棵小树"的内容,用自己的笔描绘出你喜欢、熟悉的一年四季中的树。

  提示:(1)早春中伸展出嫩绿的小树;②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伸展的小树;③在大树挤压下挣脱而出的小树;④夏天满树繁花,蜂蝶飞舞,小鸟枝头欢唱;⑤长到中年的茂盛的树;⑥秋风瑟瑟中长满果实的树;⑦朔风怒吼、落叶盘旋的老树。

  从中感悟一种生命的诞生,生命力的强大,进而对顽强的生命力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导言一::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你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哲理。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以散文的形式揭示这一人生哲理的。

  导言二:我们在初一时学了《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两篇散文,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曾深深地震憾了我们的心灵。谁还能记得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或者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对学生回答做鼓励性肯定……)

  我们今天还要学习一篇有关生命的散文。看看世纪老人冰心是怎样揭示生命的真谛的。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

  1.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2.昕配乐朗读带感知课文,大屏幕出示问题,边昕读,边思考。

  研究问题:(1)本文都把生命比作了什么?从几方面来写的?语言上有无明显标志?

  这些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划出文中的关键性句子。

  问题1明确:文中作者说"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文章从三层来写的。第一层"开头……也不敢信来生";第二层"……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第三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

  作用: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尤其本文谈的又是很抽象的事物一一生命、人生。为了加深读者的理解,作者用了两个非常恰当而又形象的比喻: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但水与树又是互不相联的两种事物。怎样把它们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呢?作者以唯物主义态度用了这样两句重复的话总结这两个比喻段:我不敢说,也不会说,也不相信有来生。我说的是从生命的降生到结束,谈的是亲身的经历、感情,让青年人把握现在。

  语言标志:①然而我不敢说……也不敢信……过渡..

  ②然我不敢说……也不敢信……

  这两句话把散的东西编织在一起,把全篇内容有条理地穿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去掉,材料就散了。这几句话既是主旨,也是连接手段。

  问题2明确:"要记住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3.学生放声地、感情朗读课文。

  (大屏幕可同时播映教具准备②的课件,形象感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没有条件可在研读时让学生根据课文运用想像、联想来口头描绘。)

  4.给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然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四、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对一篇文章粗读是为了整体把握全文,更重要的是要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体昧和推敲重要词句对表达中心的意义和作用,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

  2.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体味。

  (1)作者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水",比做"树"?作者是怎样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写的?(分两大组,分别研究"水"和"树"。)

  (2)分别找出描写水和树时抓住了它们什么特点,试说说它们的象征意义。

  (3)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可从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语言表达方面)的地方,并陈述理由。

  (4)你领悟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后,是否又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名句?

  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悟?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上问题,并明确:

  (1)作者把抽象的事物,通过形象、贴切的比喻,使其具体化。

  生命一一水、树。

  (2)描写水和树时,都是根据这一事物的自身规律展开描写的象征意义描写特点

  水的特点:水一一生命长河一一流淌的过程一一一复杂、曲折、多变

  树的特点:树一一人生之树一一春秋四季一一发荣滋长、繁盛凋零

  作者笔下的水和树与人的生命的规律是一致的。

  人生没有绝对的幸福与不幸,欢乐与痛苦,顺境与挫折,成功与失败,而是相伴而行,相生相成。

  (3)答案比较宽泛,可欣赏准确优美的语言,可欣赏富有哲理的议论,可欣赏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有自己的看法、心得即可。

  (4)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对比、感悟,提高欣赏品位。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人生比作"月亮",把人生的悲欢离合、幸福、苦难比作"月有阴晴圆缺",正确对待"此事古难全"。

  水一一顺逆树一一盛衰月一一一阴晴圆缺

  3.理解课文的深刻意义。允许学生向老师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教师小结:

  作者回顾一生的沧桑历程,用象征的手法、用形象的比喻,揭示生命不会永远快乐,也不会永远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可用学生自身经历,调动他们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作品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体昧、推敲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了解其象征意义。

  2.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检查旧课

  1.指出不同层次的三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的一部分,朗读完毕,师生共同评价。

  (激励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深刻、有感情地朗读,掌握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

  2.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课文中写水、写树都是就着事物自身规律来展开描写的。请你找出其中相应的句子。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人生的真谛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人生的真谛是不可能永远快乐,也不可能永远痛苦。

  遇到困难时要不灰心,要勇敢乐观有韧性,坚信雷雨过后就是艳阳天。山穷水尽疑元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顺利时,也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清醒理智地认识到人生应随时准备迎接明天的挑战。

  (学生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二、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体会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说说课后练习三中两句话的象征意义。

  (欣赏精彩优美的语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由对第二句的揣摩、分析过渡到体验反思。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关键在自己。①《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之路;③张海迪战胜病魔,耗时·四年创作长篇小说《绝顶头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就病魔缠身,但没有荒度放弃生命而是坚持写作,呼唤生命;⑤可以引用"实话实说"节目,感受坚强的张默然的故事。

  要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珍惜时间,珍视生命,尤其是遭遇不顺的时候,更不能被厄运压倒。对生命保持坚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教师可视情况选。)

  三、体验反思

  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学习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的情绪、思想状态是怎样的?

  2.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为什么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说全。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激励主流,互相感染。)

  教师小结:在人生旅途上,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哪怕只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坚持前行,也会成功的。

  四、布置作业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我怎样面对一一一(胜利、困难……)

  2.我怎样直面现实中的一一一(苦难、真实、丑恶……)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一江春水    -曲折的两岸一滴一一入海快乐与痛苦

  生命感谢大生命相生、相成

  一棵小树———常变的四季一叶归根

《谈生命》九下 篇10

  《谈生命》教学案例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  

  背景  

  《谈生命》一文兼具感性化和理性化特点。就前者而言,“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是比喻性的说法,描述它们的行进和生长过程,生动形象,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本文作为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以后者而论,文章揭示了生命的一般规律、生命历程中的艰难与幸福的辨证法,揭示了宇宙生命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这些都是文章哲理意味、理性精神的表现。就理性化而言,作者提炼出的深刻哲理主要集中在最后一部分,这些句子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考虑到教师与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不同,万不可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中的有关生命的本质与规律灌输给学生或只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这些警句。  

  《新课标》中也提到“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主旨句、主题句和精警语句自主评点,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悟,并进行写作的训练,感受并借鉴这种人生态度,加强生命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案例描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章有了整体性的认识,那么,文章的最后一段(层)在全文结构上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生思考讨论)  

  生1:从结构方面说,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对,由于文章具有哲理性、议论性的特点,所以最后一段具有作结论的性质。  

  生2:从表达主题方面来说,这一段全是议论,不同于前面的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提炼出了深刻的哲理,具有阐明文旨,深化主题的作用。  

  师:好,本段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是文学大师冰心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对自己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对宇宙自然、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学生自主感悟  

  方法:采用评点式读书方法。  

  要求: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句子旁边写出感悟。(教师巡视。)  

  三、学生交流所感所悟  

  生1:我评点的是“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一句话使我想起了孟子的话“生于忧患”,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因为生命中的痛苦挫折磨练了我们,使我们更好的生存发展。  

  师:很好,能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生2: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生命就像一杯热咖啡,有苦也有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不能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在我们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不能自拔。生命是多彩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我们不应对此怨恨,应该感谢它们,能从中得到生活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  

  师: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谁再来谈谈?  

  生3:我评点的是“在宇宙的大生命中……进化运行”。对于茫茫的宇宙来说,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可以汇成江河,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装点星空,我们不可自大,我们更不能小视自己。  

  师:是的,我们不能小视自己,应相信自己,只要不断的努力,就可以装点星空。  

  生4:我评点的是:“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中的“江流入海”“种子长成大树”,告诉我们人的生命都有尽头,人的生命不断壮大。  

  师:你准确的把握了“江流”和“种子”的比喻含义,很好,但是,不足的是忽视了“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两句话。你把这几句连在一起再想想看。  

  生4: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师:你的悟性极高,继续努力!  

  生5:我评点的也是这一句。江流的生命意义在于流动,奔流入海;种子的生命意义在于生长,成为大树。那么人的生命呢?人的生命更需要生长,更需要打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生存的价值;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暗淡无光!  

  师:很好,不仅能从句子的本身意义说起,更注意到了它的深层含义。  

  生6:我评点的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我们不应退缩,而应把这些困难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困难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而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把握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力量,来造就美丽的人生。  

  师:我们的人生因愈挫而愈勇,因坎坷而坚强。因坚强而美丽。  

  师:还有别处吗?  

  生7:我评点的是“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给人带来的是兴奋,但苦痛也是一笔财富。韩信忍受跨下之辱。勾践被俘虏之后为夫差尝粪便,驾马车。这都是有辱人自尊心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从苦痛中奋起,成为了大勇,原来苦痛之后也会呈现美丽景象。  

  (学生不由自主鼓掌)  

  师:最好的东西要留在心底,不断地回味,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铭记那些给我们启示最深的语句。(生背)  

  师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冰心老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逆境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只有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才能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四、课堂练笔,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为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学生展示:  

  生1: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  

  生2:生命是一本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3: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4: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5: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地滋润万物。  

  生6:生命是—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生7: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8: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把握了生命的规律与本质,也获得了对生命独特的情感体验。恩格斯说,生命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世界(地球)是因生命而精彩,而在生命创造的精彩中,人类的生命更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要珍爱所有生命,更要珍爱我们人类的生命。  

  最后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谢谢同学们,下课!  

  五、(作业)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道的困难,如:父母突然下岗,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已经尽全力了,可学习成绩仍无明显改善;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大家都不理解你;你遭受到突然的打击和挫折……面对这些,你是怎么认识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恰当地用上我们本节课所学的富有哲理的精警之句,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教学反思】  

  1、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哲理散文,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评点式学习方法的运用无疑是一润滑剂,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学生联系个人感受,进行独立思考和领悟。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3、注重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互相启发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了师生的精神世界,丰富了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讲练结合,在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感受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容量过小、教学的节奏感较慢、缺少朗诵等。   

《谈生命》九下 篇11

  一、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认读基本的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文中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的哲理性思考,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提炼概括的能力。

  4.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b.[过程与方法]

  本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充盈了情感,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此外,结合朗读和揣摩文意来学习语言。本文语言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哲理的陈述,句式变化多样,可以让学生熟读和背诵一些精彩句段。在朗读和背诵的同时,对文中一些语句进行仿写。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加强生命体验,丰富人文素养。课文描述了生命的现象和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并感受和借鉴这种人生态度,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二、课堂实录

  题目切入、激发联想

  师:(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谈生命”这一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景物以及我们熟悉的作品? 

  生1:我想到的是死亡,正因为有了生命,才会有死亡,正像有了开始,才会有结束一样。 

  生2:我想到的是春天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们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生3:我想到的是一个关于藏北的藏羚羊的故事,就在猎人的枪口对准它时,那只肥胖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企求的眼神望着猎人,然后冲着猎人前行两步,两条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它的眼里流了出来……这只藏羚羊是为了保护它腹中的胎儿,让人感慨生命的伟大。 

  生4: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着。她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

  生5:我想到的是置身荒岛,与孤独和灾害顽强抗争的鲁滨逊。

  生6:我还想到了病魔缠身而却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保尔。

  师:是的,生命是一个司空见惯但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历代文人墨客都已谈到生命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世纪老人冰心的《谈生命》,看看她对这个概念作了怎样的诠释。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大声地读起来。如果遇到不懂的生字、词,请你画下来,稍后我们一同解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文后,先来解决生字、词)

  理清思路、读出层次。

  师: 《谈生命》全文只有一段,但行文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划分层次结构,将全文的一个段落变换成几个自然段来读,并想想这样划分的理由。

  (学生进入自由朗读状态,或举笔勾勒,或托腮沉思,或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师:谁来谈谈划分方法?

  (生1回答,多数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好,下面让我们按着划分出的层次朗读课文,把冰心先生对生命的感悟也读出层次性来,

  老师来读第一层,男生读第二层,女生读第三层,咱们再齐读第四层,好吗?

  (师生同读,渐入佳境)

  美文美赏、读出情感

  师:在作者笔下,生命既像“一江春水”又像"一棵小树”,这两大比喻就像是两段短小隽永的散文诗,你能把两个比喻的主干挑出来读一读吗?你认为这两个比喻有道理吗?你更赞同那一个说法,说说自己的认识。

  (学生自主读书,挑出主要句式,圈点勾画)

  生1:我找到的句式是:

  ①“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②“生命又像一棵小树……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师:找的不错,谁能说说自己更赞同哪一种说法?

  生1:我觉得“一江春水”好,四个“有时候”,体现了流程的丰富多彩。春水奔向海洋的过程曲曲折折正好像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

  生2:我觉得“一棵小树”更好一些,小树成长壮大的过程历经风风雨雨,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正像生命的过程就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3:我认为两个都好,难分高下,“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谁能把这种感悟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试着把这两个比喻句有感情的读出来。

  (部分学生举手,教师指名一名男生朗读,)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1:我觉得他读的挺平淡,“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都非常连贯顺畅,应该读得有气势,有力度,另外,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乐”“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也应该重读。

  师:那你愿意依据你的理解读一下吗?

  (生读,其他同学鼓掌)

  师:谁还能选取你最喜欢的句子,熟读成诵

  生1:我最喜欢“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揭示出生命的真谛,生命的活力只有在奋斗中才能体现。

  生2:我也最喜欢这句话,我理解的含义是: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进取,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或只有不断流动,生命之水才有活力;只有不断生长,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师:你说的真好,相信你一定会努力使你的人生富有活力

  生1:我最喜欢“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意思是说:希望你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你才真正体验到人生的美好;或者说人生应该经历幸福和痛苦,快乐和悲哀,只有某种单一的经历是不够的。

  师:这篇文章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文章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回答。)

  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品析。

  生1:我认为: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生2:我认为: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生3:“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正是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那么我们应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呢?

  生1:我们学过要注意把握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师: 说得不错,谁还有补充?

  生2:还要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师:下面同学们就依据这些方面自由朗读课文,着重体会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

  (此时学习气氛活跃,朗读形式多样,学生在此情景氛围中,体会了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了美好的享受)

  师:接下来让我们全班分工合作,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男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所遭遇的一切”,女生接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在烈日下挺立抬头”;

  然后男生每读一句“有时候”,女生顺次跟读一句“四季句”;

  然后老师单声朗读“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然后男、女生依次分读“也许有一天……”的句子;

  最后老师满怀深情的读“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师生共读)

  品味感悟、读出主旨

  师:下面, 我们先把表达作者对生命感悟的主旨句读出来,文章最后一段文字语句精警,妙言迭出,具有诗歌的意韵。请同学们将文句转换成现代诗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两句可只选用带引号的警句)

  (教师示范改写并朗读)

  (配乐)不是每条一条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

  也不是永远痛苦,

  快乐和痛苦相生相成。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

  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在班级进行演读。)

  师:作者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请同学们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快乐而痛苦的人生过程。

  师:(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1: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生2: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生3: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4: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拓展延伸、自拟睿语

  师:同学们,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小的自然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你能用“生命像……”或“生命像……愿你的生命……”的句式说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吗?

  生1: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2: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 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3:生命像大海,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4:生命像道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 

  (其他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提出期望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步入课文为我们呈现的画面,体味冰心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请看多媒体播放的视频(伴舒缓乐曲)

  [视频内容说明:

  高山之巅,冰雪渐渐消融,汇集成涓涓细流,于山间低凹处聚成小溪,途经山谷、森林、田野,进入江河湖泊,最终流入浩瀚的大海;一棵小树从土地里生长出来,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随即它承受了暴风雨的洗礼,狂风撕扯着它,暴雨浇着它,雷电击打着它,霜雪欺凌着它……但它终于以挺拔伟岸的身躯矗立于蓝天之下,与白云为伴,接受小鸟的礼赞。]

  (教师结束语)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应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希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珍惜生活,感谢生命,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自信。

  板书设计

《谈生命》九下 篇12

  情境导入: 

  许多名家都在探讨生命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在冰心老人的笔下,生命是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是顽强生长的一棵小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谈生命》,去感受生命的流动与生长。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优美词句,认识生命的本质。 

  师:文章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得到。大家要注意读到感情激越处要情调激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要语调深沉。读文章最后部分要情调高昂,字字蕴含力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命的本质和规律。 

  同学们回家预习课文了,谁来给大家读读下列词语 

  大屏幕出示:骄奢  挟卷  挣脱  枭鸟  荫庇  芳馨  云翳 

  指一生读 

  师:他读得如何?生答:全对(很好)!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下面由老师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课文,请大家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解说生命的?她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老师深情读完后,学生情不自禁鼓掌) 

  回归问题,学生简单交流后回答 

  生1:作者用比喻的手法生动的解释了生命; 

  生2: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生命比做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生生不息 

  师:你们说得不错,谁能再来深入谈谈作者是怎样认识生命的本质的? 

  生1:作者认为生命是奔腾的,是顽强的; 

  生2:她还认为生命是不断发展的、向上生长的。 

  师小结:正如同学所说的那样,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形象的解说。接下来,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对生命解说最生动的一部分,思考这样两个问题: 

  1.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他曾有过怎样的境遇? 

  2.生命像一棵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哪些阶段? 

  (分组准备交流) 

  首先交流第一个问题(略谈、详谈) 

  生1:在作者笔下,生命象奔腾不息的一江春水,经历了四个有时候。 

  师:谁能再来详细谈谈你的认识? 

  生2:作者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春水奔流入海,先经过了四个“有时候”,然后奔入了大海,这就好象是人生经历了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获得成功。最后,它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又告诉我们实现理想后,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更加辉煌的成功。 

  师:谁再来联系生命中的各种境况谈谈? 

  生:第一个和第二个“有时候”代表着生命中的所有艰难险阻、痛苦、困难,并都勇敢、坚强地克服困难;第二个和第四个“有时候”象征着克服困难后的喜悦欢乐。 

  师:四个有时候正好是生命中的不同境遇,体现出了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揭示了在各种状态下,生命都需向前、向前。 

  师:那朗读时哪个有时候应读得激昂些,哪个读得舒缓些? 

  生:我认为第一个和第三个应读得激昂一些,第二个和第四个应读得舒缓一些。 

  (明确后,指一女生读舒缓部分,一男生读激昂部分)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如何? 

  生1:我认为璐璐读得舒缓有感情,张泉读得也比较有力、激越。 

  生2:我认为张泉的激越程度可再加强些。 

  师:谢谢你们中肯的评价,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个有时候,注意读出感情。 

  生齐读,进一步感受激昂。 

  师:谁来谈谈你对第二个问题的认识 

  生:生命如小树经历了四季 

  师:生命也有四季,你觉得生命的四季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生命的春天充满朝气,夏天日趋成熟,秋天收获累累硕果,冬天渐渐走向衰亡。 

  师:谁还能联系自己的生命来谈谈你的认识? 

  生:我们的少年时代充满活力,播种下了成功的种子;青年时代,要为事业去拼搏;中年时代如日中天,是家庭的支柱;而到了老年也是安享晚年的时候。 

  师:很确切,谁再来谈谈? 

  生:小树的生长历程如同一个人的生长历程,从而揭示了人生应该蓬勃向上的真谛,小树在春季生长好比人生的少年,小树在夏季茁壮生长,好比是人生的青年,小树在秋季的丰硕,好比是人生的中年,最终落叶归根,好比是人生的老年。因而把生命分成了几个阶段,并鼓励人们应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努力拼搏、奋斗! 

  师过渡:作者对生命的解说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对生命的感悟更是深刻,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 

  师:这段文字有很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请同学们找出感受最深刻的语句,反复品读、揣摩,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采用评点式读书方法,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在旁边写出感悟,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所感所悟 

  生1:我评点的是“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渺小,而这一滴一叶的活动又合成宇宙的进化,虽然渺小也不能忽略,所以,我们应从小事做起,为生命这一大篇章而奋斗。 

  师:你的想法很伟大。 

  生2:我评点的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坎坷,我们不应退缩,而应把这些困难视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从困难中吸取更多的经验教训,而当我们再次遇到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更大的把握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也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力量,来造就美丽的人生。 

  师:我们的人生因愈挫而愈勇,因坎坷而坚强。 

  生3:我评点的是“在宇宙的大生命中……进化运行”。我们虽然渺小,但滴水可以汇成江河,我们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装点星空,我们不可自大,我们更不能小视自己。 

  师:是的,作为我们应有集体主义观念,为了我们的团体,奉献一份力量。 

  生4:我评点的是“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生命就像一杯热咖啡,有苦也有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不能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在我们伤心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不能自拔。生命是多彩的,有时阳光明媚,有时风雨交加,我们不应对此怨恨,应该感谢它们,能从中得到生活的经验,不断地完善自己。 

  师:你能这样想,我很高兴。谁再来谈谈? 

  生5:我也是评点这一句。人的生命如同一颗柠檬,一口咬下去很酸,但如果你把它榨成汁,再加点糖,就会变得很甜。生命给予我们快乐,但同时也带给我们痛苦。快乐好比今天的阳光,给我们温暖,而痛苦好比明天的希望,给我们信心和勇气。 

  师:看来大家是受冰心先生的感染,能形象地谈出了自己的感悟。 

  生6:我评点的是:“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江流的生命意义在于流动,奔流入海;种子的生命意义在于生长,成为大树。那么人的生命呢?人的生命更需要生长,更需要打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生命的活力;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人生存的价值;因为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会暗淡无光! 

  师:确实,生命需要动力与活力。谁还想谈谈这一句? 

  生7: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河流因为不断的流动,最终涌入大海的怀抱,种子因为不断生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生命更是需要不断奋斗,才会灿烂辉煌。 

  师:还有别处吗? 

  生8:我评点的是“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快乐给人带来的是兴奋,苦痛对于弱者来说,是人生的一大暗礁,对于强者来说却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勾践被俘虏之后为夫差尝粪便,驾马车;少年韩信由市井流氓的跨下爬过。这都是有辱人自尊心的,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沉沦下去,而是从苦痛中奋起,成为了大勇,原来苦痛之后也会呈现美丽景象。 

  (学生不由自主鼓掌) 

  师:最好的东西要留在心底,不断地回味,它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更大的指导意义,让我们铭记那些给我们启示最深的语句。(生背) 

  师小结:今天我们跟随冰心老人一起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历程,让我们懂得了,生命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顺境也有逆境。在顺境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逆境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只有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才能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大屏幕打出: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上一篇:《谈生命》作业反馈

  下一篇:《谈生命》教学设计2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谈生命》九下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86531288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