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红尘戏语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微信扫码分享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精选12篇)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1

  周道宝

  示标:

  1、 了解《诗经》

  2、 赏析《氓》

  一、导入  :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 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 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 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 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 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 导入  :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 欣赏内容

  1、 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 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 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 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 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 静女的形象

  7、 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 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2

  周道宝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  :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3

  30.《诗经》三首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3.体会古诗的意境。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 古诗。

  (2)理解古诗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2.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的读音。

  雄鸠(ju1 jiu1)窈窕(yao3 tiao2)好逑(hao4 qiu2)

  荇(xing4)寤寐(wu4 mei4))芼(mao4)

  蒹葭(jian1 jia1)溯洄(su4 hui2)晞(xi1) 湄(mei2)

  跌叩)抵(Chi)滨(St)址(ZhT)

  埘(shi2)佸(huo2)桀(jie2)

  2.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这三首诗。

  二、导入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

  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

  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

  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

  贵族作品。《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

  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

  主义基础。

  2.关于三篇作品解题

  《关雎》描写男恋女之情。大意是: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引起一

  个男子的思慕。那“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友

  之”“钟鼓乐之”便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蒹葭〉也是一首情诗。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

  水还不曾于,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

  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君子于役)写丈夫久役,妻在家怀念之情。每当家禽和牛羊归来

  的黄昏时候便是她想念最切的时候。

  三、正课

  1.朗读〈关雎〉注意正音。

  2.赏析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

  纯洁美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顺手采。

  纯洁美丽好姑娘,醒着相思梦里爱。

  追求姑娘难实现,醒来梦里意常牵。

  一片深情悠悠长,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荇菜鲜,左手采来右手拣。

  纯洁美丽好姑娘,弹琴奏瑟表爱怜。

  长长短短鲜荇菜,左手右手拣拣开。

  纯洁美丽好姑娘,敲钟打鼓娶过来。

  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居“三百篇”之首,因此向来倍受重视。这是

  一首贵族青年的恋歌。所谓“君子”是对当时贵族男子的称呼。这位君

  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女子,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恋爱与结婚的愿

  望寄托在想象中。(诗经)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赋/、兴。所谓“赋”,

  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如本诗“关

  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

  可以喻男女求偶,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但兴

  有时与下文意义上无关,有时有情调上的联系,有时只是从韵脚上引出

  下文。本文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

  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朗读〈蒹葭〉注意正音。

  4.赏析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

  意中人几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迎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获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人水中洲。

  这是一首抒写思慕、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一个深秋的早晨,河

  边芦苇上的露水还没有干。诗人在这时候、这地方寻找那心中难向人

  说的“伊人”。伊水仿佛在流水环绕的洲岛上,他上下左右求索,终于是

  可望而不可得。细玩诗味,好像是情诗,而意境飘逸,神韵悠长。全诗

  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

  得的惆怅。

  5.朗读(君子于役*注意正音。

  6.赏析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年没月。C忧伤。

  不知何时回家乡?鸡儿纷纷奔回窝,

  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进栏忙。

  夫君服役去远方,叫我怎能不苦想。

  夫君服役去远方,没日没月别离长。

  何日团圆聚一堂?鸡儿纷纷上木桩。

  西天暮霭遮夕阳,牛羊下坡聚拢忙。

  夫君服役去远方,也许不至饿肚肠。

  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落日衔山,暮色苍茫,

  鸡栖敛翼,牛羊归舍。面对此时此景,久别夫君的闺中少妇,心头涌起

  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调怅。她想念丈夫,该不会受饥挨饿吧?暮色越来

  越浓,思绪越来越长。每天这一段黄昏时光,她感到实在太难挨了。清

  人评论这首诗说:“写乡村晚景,睹物怀人如画。”睹物是写景,怀人是写

  情,此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凄凉境界,能使人感到“如画”。

  四J结

  (诗经)从各个方面表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周人的建国经过,周

  初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情况,某些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都有直接或间接

  的反映,对于人民所遭受的痛苦、西周后期以迄春秋的政治混乱局面。

  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行为,尤有深刻的揭露。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

  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赋广、兴的艺术手法。语言朴素优美,句式

  回环往复,韵律和谐。写景抒情都富于艺术感染力,对后代文学有很深

  远的影响。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一、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一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

  篇,包括__、__、_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一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

  采用、的艺术手法。

  3.(君子于役)中对繁重劳役表示怨恨的句子是__

  __;触发思夫之情的景象是__;对丈夫祝愿

  的话语是__。

  二、断句。

  1.<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2。《蒹葭》“所谓”伊人,指 的是“君子。

  3.《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

  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4.(关限是(诗经)的第一抬,居“三百篇”之首。

  30.《诗经》三首

  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一1.最早305 风 雅 颂

  2.四 赋 比 兴3.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何其

  有话 鸡栖于埘(桀)日之夕(西)矣,羊牛下来(括)苟无饥渴

  二1./ 2.X 3./ 4./

  <-- #EndEditable -->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氓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5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 →“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6

  诗经三首

  [教学目标 ]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像“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解说:让同学们在情境中激发研读兴趣。)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解说:应在联系对原句理解的过程中检查,以教给学生运用语境体察语义的方法,并且通过字、词的理解,疏通诗的内容。)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解说:设计此题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从总体上提纲举要,让学生有一个“历史”的观点,对加深理解三首诗有着点拨作用,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激发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 →“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解说:此题设计主要让学生把握情节的典型性,由此方可有触类旁通的据点,伸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把握诗歌的意境。)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解说:此题设计除了把握重章复唱的艺术手法外,关键放在开拓诗的意境和充实诗的内容上,当然也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像,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像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解说:此题旨在激发学生推断想像能力,透彻把握诗的形象。)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解说:此题设计是为了解决对情节和重章复唱的理解问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像,而想像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您就“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像,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7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静女》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

  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             解题

  选自《诗经邶风》,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地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边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迟到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乐器。我们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女”通“汝”。“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子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接着下面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二、鉴赏要点: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动。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控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小伙子也知趣、凑趣,说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炼、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心脏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三、背诵和默写《静女》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8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 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9

  胡学文

  《卫风 氓》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无衣》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无衣》表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真实感人,慷慨雄壮,确是一首充满民族精神而又富有艺术魅烽的古代军歌。

  诵读这首诗,要注意全诗慷慨雄壮的基调。

  四、默写本诗

  《静女》

  教学目标 

  1、注意诗歌的写景和心理描写以及两者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领悟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抒情特点。

  重点难点

  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解题

  选自《诗经邶风》,静,文静,美丽。这是一首爱情诗,他们约定在城楼地方幽会 ,男的等了好许,女的才来。本篇作者或许是男的本人;或者是当时的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

  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今河南汤阴县境)的民歌。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首章“静女其姝,俟我地城隅”,两句是说,一位文的姑娘多么美,相约等我城角去相会。开头用“静女其姝”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了一种十分倾慕的感情。边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迟到于不无得意的心情。但紧接下面却突然一转,写男子依约而至,到了会面地点,却不见那女子,“爱而不见”。这句是写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了。原来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调皮的姑娘。这样一来,可真急坏了那个满怀欣喜而兴冲冲赶来相会的小伙子  ,他想是因为遇到什么意外的事情而不来的呢,还是阴睛不定少女心对自己变了心而故意失约不来的呢?于是非常着急不安,禁不往“搔首踟蹰”起来。这里是说,急得那个男子抓耳挠腮,转来转去,不知所措。“搔首踟蹰”,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地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同时,也借以写出了那个男子对所爱女子的深情和迷恋的程度。

  下面第二章,则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好的样子,“彤管”,红色管状的小草。旧注,解作红色的笔,或红色管乐器。我们下文“自牧归荑”句看,这个女子乃是普通的牧羊女,因此有人揣测,所谓彤管,不会是笔或乐器之类,可能与“荑”一样,是种小草之类。诗总是浓缩的,跳跃的。诗中写当那位调皮的姑娘,看到把践约而来的所爱,急成那个样子,终于露面了,并郑重地把一支小草作为礼物送到男子面前。“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这是男子接过小草后的心理活动,也是一句风趣的答辞。“说”通“悦”。“女”通“汝”。“说泽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的草,又指赠草的人。这里写子子把一支小草作为馈赠。小草并不是什么贵重的礼物,送草给对方这固然是了传情,而我们从这位调皮的姑娘看,大约也正如“爱而不见”一样,有试他逗他的意思,也就是看看会引起对方什么反应。而男子接过小草以后,就说,这支小草光彩美丽极了,喜爱得不得了。这里写这个男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通过凑趣来表示自己的深情。他表面上在夸小草,实际在夸送他礼物的人。

  接着下面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说女子是把从牧场带回来的一支荑草赠给一男子,所赠给他的这支荑草,实在美得出奇。其夸赞的语气比“彤管有炜”更进了一步。“匪女之所美,美人之贻”,这两句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所以,也就觉得它愈加美丽了。

  二、鉴赏要点:

  这首小诗,把民间男女相约的那种天真、活泼、互相逗趣的一番情景,描摹得如此逼真和生动。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这位调皮的姑娘故意逗他,躲起来不露面,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再又郑重地赠给对方小草,试控其对自己的情意。而这小伙子也知趣、凑趣,说是“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洵美且异。……美人之贻”,用双关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深情,显示了自己的一片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诗很短,仅有三章十二句,但它却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的有趣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还刻画出人物性格,即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男子的形象。总之,这首恋歌,不仅思想内容是健康的,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其语言的简炼、构思的灵巧,人物心理和形象刻画的生动,心脏生活气息的浓烈,都不能不使我们两千年以后的读者感到惊异。

  三、背诵和默写《静女》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10

  教学目的

  一、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二、学习两首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三、体会两首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设想

  一、学诗重在熟读背诵,一定要加强朗读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吟唱中和艺术美。

  二、两首诗表现手法同中有异,可作比较式讲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伐檀》,重点体味古代奴隶们在对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强烈的责问和讽刺中所流露的愤懑不平的情绪。学习“兴”的用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一个诗歌单元,从形式看,除了毛泽东同志的《诗二首》外,其余的都是新诗。新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格律的束缚,自由灵活,易学易懂。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初写给《诗刊》主编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学好旧诗,因为新诗是从旧诗发展来的。我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星汉灿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现在,我们就从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诗经》学起,先学第1首:《伐檀》(板书)

  二、疏通课文。

  1.《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板书)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即指当时15个王国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乐曲,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雅”和“颂”,都是统治阶级在特定场合所用的乐歌。

  (3)《诗经》形式多为四言一句,隔句用韵,常以重章叠句加强抒情效果。它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板书)“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他种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题。

  2.教师范读《伐檀》全诗。

  3.字词注音诠释。

  (1)坎坎kǎnkǎn两个上声连续,前一上声改读阳平,即读成kánkǎn。

  (2)置之河之兮,“干”通“岸”,这是形声字的声旁作通假字。“干”应读“àn”,不读“gàn”。

  (3)稼(jià)穑(sè)稼,播种;穑,收获。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4)狩(shòu)猎(liè)都是打猎。但“狩”是书面语言,猎是口语;同时,“狩”又特指冬天打猎。

  (5)涟(lián)、直、沦(lún) 这三个词都是描写水面状态。是指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即涟漪,较平静;沦,细小的波纹,微波。“涟”和“沦”意思接近,但“涟”是书面语,“沦”是口语。这三个词依次描写了河面由风吹成纹,到水波不兴,又到水起微波,微妙地反映出伐木者内心的不平心态。

  (6)廛(chán)、亿、囷(qūn)廛,本指一亩半地;亿,指万亿的亿;囷,指圆形的仓或囤。这里,都用来形容数量之多。

  (7)餐(cān)、食(shí)、飧(sūn) 意思相近,这里都是指吃。餐,吃(饭);食,吃,专指吃饭;飧,繁写是飱,本义指晚饭,书面用语,引申为熟食、饭食,如杜甫《客至》诗:“盘飧市远无兼味。”诗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作“吃”讲。

  4.学生齐读一遍。

  5.教师将第1段诗意译一下。

  三、课文研习。

  1.“赋”的运用。

  《伐檀》全诗3段,每一段的开头两句都是“直言之”,直接地叙述,是采用赋的手法。

  “坎坎”,象声词,仿佛是现场录音,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伐木场面。我们仿佛听到了砍木声,呼号声,倒树声,折枝声,当然,我们也听到了叹息声:多么繁重的劳动啊!不仅要砍下树,而且要把树运到河的堤岸上,岸坡上,水边上,以便通过水路运出去。这些艰苦的工作,全凭人力完成,这确实是多么艰辛啊!然而,艰辛的劳动没有给奴隶们带来任何好处,血汗换来的劳动成果全被奴隶主老爷霸占,这是多么不公道啊!我们似乎从“坎坎”的伐木声中又听到了奴隶们愤恨不平的心跳声。

  从全诗来看,“赋”表现在各段对于某一事物进行铺陈,如伐木运木场面,“尔庭县貆”情形,以及责问与讽刺等,都是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层次进行铺陈。一是“直言”,一是“铺陈”,是赋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2.“兴”的运用。

  “河水清且涟猗”,这句表现上写清清的河水,凉风吹过,卷起一层涟漪,实际上是暗示了奴隶们内心的不平,这水面的涟漪正是他们心中的涟漪的写照,因而有下面一连串的责问与讽刺。写水是为了写心,写心先写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兴”的作用主要靠联想来实现。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本来不相及的事物,通过联想,由此及彼。这里的“河水”与“伐木者”本来是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但在“伐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伐木者”的忿恚心声。

  “兴”,在《诗经》中运用得较多。如《关雎》中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用成对成对的关睢在河中的陆地上戏嘻的情景,象征了青年男女钟爱之情。

  “兴”,往往和“比”合用,比中有兴,兴中有比,因此常常“比兴”连称。如《王贵与李香香》中有一节诗:

  草堆上落火星大火烧,

  红旗一展穷人都红了。

  这第1句诗,既是比,又是兴。“落火星大火烧”,既是比喻穷人闹革命,又是兴,为“都红了”创造气氛。

  3.句式研究。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不是设问句,因为没有自问自答的形式,也不是启发思考引起注意。也不是反问句,因为从意思看,不在于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思。那就是一般的疑问句吗?也不是。因为它不在于提出什么疑问,它是在表示一种强烈的情感,在责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是反语,具有很强的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

  1.背诵《伐檀》全诗。

  2.分析《伐檀》结构上的特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复习《伐檀》。

  二、讲析《硕鼠》“比”的手法和“呼告”修辞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旧课。

  (一)抽查学生背诵《伐檀》的情况。

  (二)默写《伐檀》的起兴句。(各段第3句)

  (三)口头回答问题:

  1.“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

  明确:特殊的疑问句——激问。

  2.“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反语。

  二、导入  新课。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伐檀》,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声,仍萦绕在我们耳边。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这首诗有力地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今天我们学习《硕鼠》,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它所表达的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叛逆之情,对奴隶主的讽刺鞭挞,更有力度和深度。现在我们齐读一遍。

  三、文句疏通。

  1.硕鼠硕鼠 这是呼告,也是比喻(借喻),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作大老鼠,生动形象,直呼其名,极含蔑视嫌弃之意。

  2.莫我肯顾 是宾语前置句,它正常的顺序应是“莫肯顾我”。

  文言中宾语前置(详见高中语文第四册325页至336页)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二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这种句式,介词的宾语也前置,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如:“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莫我肯顾”是宾语前置的第一种情况。

  3.“逝将去女”,逝,往,过去。从“辶”旁的一般同走路有关,如“造、适、进、追、达、过、迁、逃、返、巡、遁、逐”等,这“逝”也同“路”有关。有人认为“逝”是通假字,通“誓”,“发誓”的意思,其实是似是而非,把“逝”译作“往”,更能体现奴隶们追求理想乐园的意思。“女“,通“汝”。全句可译为:“我们将要离开你们而到美好的地方去。”

  4.“莫我肯德”,“德”本是恩惠,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施恩的意思。

  5.“爰得我直”,爰,才、乃。直,公正的待遇。

  6.“谁之永号”,之,助词,不译,主要是凑足音节。永,长。号,哭。

  四、课堂练习一。

  《伐檀》和《硕鼠》都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每章字句大体相同,只在每节相同的位置上换了少数几个字。例如《伐檀》中每节第1句只是第四个字不同,分别是檀、辐、轮三个字,其他字都相同。现在请同学们把《伐檀》和《硕鼠》两首诗中替换的字找出来。

  明确:

  《伐檀》 檀 干 涟 廛 貆 餐

  辐 侧 直 亿 特 食

  轮 漘 沦 囷 鹑 飧

  《硕鼠》 黍 顾 土 所

  麦 德 囤 直

  苗 劳 郊 口

  《硕鼠》第三章最后1句与前二章情况不同,尽管如此,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仍是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重章复唱的作用是什么?我看,第一是为了换韵,如《伐檀》第一章是押an韵,第二章是押e韵,第三章是押en韵。第二是充实和扩展诗的内容,如《硕鼠》三章分别用黍、麦、苗三个字,把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暴露无疑。

  五、课堂练习二。

  仔细朗读《硕鼠》全诗,请指出哪些地方,反映了奴隶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反映了奴隶们的痛苦生活?

  明确:

  1.从“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这三句中,可看出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贪得无厌,鱼肉奴隶,作威作福。

  2.从“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这三句中,可看出奴隶主贵族根本不顾奴隶死活,无情无义无德,从中可看出锐的阶级矛盾。

  3.“谁之永号?”是个反问句,意思是谁还会长久地哭泣呢?隐含着这样一个判断——以前和现在是“永号”的。“号”是号啕大哭。古代出声地哭叫“号”,不出声地哭叫“泣”,“永号”,是多么痛苦啊!这正反映了奴隶们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因为忍无可忍,不堪忍受,所以就“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六、课堂练习三。

  奴隶们“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有人说这是对现实反叛,对理想的追求,是积极的。有人说,这是逃避现实,是消极的,你的意见如何呢?

  明确:

  “逝将去女”,包括一是反叛——“去女”,即离开奴隶主贵族,要求摆脱剥削;一是追求——逝,适彼乐土。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在奴隶社会里,奴隶无人生自由,只不过是“会说话的畜生”,能大胆地提出“去女”,这体现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追求理想是对现实的反叛的深化。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阶级斗争的最初阶段,不能用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斗争方式去苛求奴隶阶级。奴隶们追求理想,正是一种斗争的表现。

  七、课堂练习四。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硕鼠》是典型的四言诗,每句两个停顿,节奏整齐。《伐檀》句式参差,节奏有一些变化。试诵读《伐檀》第一章,划分各句的节奏。

  例:坎坎ㄧ伐檀兮

  置之ㄧ河之ㄧ干兮

  河水ㄧ清且ㄧ涟漪

  不稼ㄧ不穑ㄧ,胡ㄧ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八、课堂练习五。

  试分析比较《伐檀》与《硕鼠》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处。

  明确:

  1.相同点:

  (1)结构相似。两首诗都分三章,每章句数相同。每首诗各自的句式相同。

  (2)都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既开拓了诗的意境,充实了诗的内容,又加强了诗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2.不同点:

  (1)句式不同。《伐檀》是长短不齐的杂言句式,《硕鼠》是四言体,排列整齐,《伐檀》大量运用“兮”字,而《硕鼠》一个“兮”也没有。

  (2)手法不同。《伐檀》采用了“赋”和“兴”,每章第3句运用了“兴”的手法,触景生情,感情强烈。《硕鼠》通篇采用了“比”的手法,活画出统治阶级可憎可鄙的贪婪嘴脸,而且采用“呼告”手法,更显出一种与统治阶级决裂的斗争精神。

  九、总结课文。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对《诗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归纳起来,艺术上有如下几个特点:1.语言上,以四言为主,少数诗中用一“兮”字,而且句句用。2.结构上。往往采用重章叠句。3.表现手法上,采用赋、比、兴。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那么,《诗二首》是如何体现现实主义特色的?首先是从现实生活中撷取题材,如伐木是直接写自己所从事的劳动;“莫我肯顾”,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被剥削、被压迫);“逝将去女,适彼乐土”,是直抒胸臆追求自由。总之,真正做到了像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其次,语言上主要是“直言之”,质朴而文,很少夸饰。

  一○、布置作业 :

  1.下列各句中的代词类别一样的两项是:

  A.彼君子兮 B.逝将去女 C.适彼乐土 D.莫我肯顾 E.胡瞻尔庭有悬鹑兮

  (提示:应是A与B,都是人称代词;而C中“彼”是指示代词,D中“莫”是无指代词,E中“胡”是疑问代词)

  2.“坎坎”一词读时应怎么读?请写出拼音。

  (提示:应读“kánkǎn”)

  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是什么问句?从下列各顶中挑选一种答案。

  A.设问 B.反问 C.疑问 D.责问

  (提示:责问)

  4.写出用“辶”、“足”、“彳”作偏旁表示与“走路”有关的字各三个。

  (提示:辶旁:适 迁 逝 足旁:跑 跳 跃 彳旁:行 徕 徐)

  5.写出《伐檀》中因重章复唱需要而互相置换的18个字。

  (提示略)

  附:难句解析

  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课本》注:“那些大人先生们呵,可不白吃饭啊!这是讽刺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反话。”这是根据郑玄笺:“彼君子者,斥伐檀之人仕有功乃肯受禄。”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有问题。首先,从魏风一组诗的总的情况来看。较多的是反映奴隶对奴隶主压迫剥削的不满,有的却是反映奴隶想跑到另一个王国乐土去的,《硕鼠》就说“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因此,这里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是奴隶所想象的“乐土”的君子。当然,这种追求怎么会实现呢?其次,《诗经》里有关“君子”的诗篇,如《鄘风》的《君子偕老》,《王风》的《君子干役》、《君子扬扬》等,“君子”都是正面的形象,都是作为歌颂的对象,这里的“君子”也完全可能是正面形象。第三,从句式看,“不素餐兮”是一种纯朴的叙述句,直抒所怀,哪里是什么讽刺!“素”,白,引申为“白白地”。

  译文:那些君子啊,不白白吃饭啊!

  硕鼠

  谁之永号?

  余冠英《诗经选》训“之”为“其”,《课本》训“之”为助词。王引之《经传释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都是训“之”为“其”,看来,余冠英是宗王、马之说。王引之又训《诗经》“旄邱之葛兮”的“之”为“句中助也”(《经传释词》)。马瑞辰说:“‘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号’,笺训‘之’为‘往’,失之。”(《毛诗传笺通释》卷十)我以为课本注释“之”为助词是正确的。古人说话时发音器官不太灵便时暂且拖的一个齿音。清陈《扪烛脞存》卷三:“古人声缓,多用语助。”现在略举几例:“庚公之斯”(《孟子·离娄下》),朱熹《孟子集注》:“之,语助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大学》),清张文炳《虚字注解》:“‘之’作语助词。”“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之,语助。”还有一句之末用个“之”字的,如《诗经·苤苢》:“薄言有之。”清陈奂《毛诗传疏》:“凡诂义不尽,则用‘之’字以足之。”助什么语气?又为什么要助?为什么句末无义又用上“之”?《诗经》里还有不少“思”字“只”字等,也是古人拖的一个齿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音器官逐渐发达起来,齿音的这种用法逐渐减少乃至消失了。“永号”,长歌,熟语有“长歌当哭”。

  译文:“谁人哭泣呢?”“之”并不等于“其”,更不等于“还”。“其”也是拖的音,或者说它的作用近似“啊”。至若“还”,那是译成现代文时根据语言环境加上去的一个表频率的副词,不能把“之”解释为“还”。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陈风·月出》)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兮,不可泳思。江之永兮,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一切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形成的。明朗热烈的风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产物;含蓄委曲的表达,总是感情压抑的结果。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一个妻子对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牵挂。《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诗中表达了对于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社会中家庭生活的留恋,却并不直接表示反对战争,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诗中的情绪也是哀怨为主,几乎没有愤怒。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既是克制的,又是真实的。

  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它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的开头。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

  《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4.《诗经》的语言特点。

  学生朗读归纳,体会作用。

  (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可由此推想,当时演唱的《诗经》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的、简单的。

  (2)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在现代歌曲中,还常看到这种情况,这说不上影响,却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通过小组朗读体会。

  作为歌谣,为了获得声音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扼抵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苗绘精彩美丽的自然。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通过全体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篇12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 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理解三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 ,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三颂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国风。《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四言诗:每句4字或以4字句为主的诗歌样式。盛行于西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录305篇 , 其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二拍,这显然是在原始歌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发展的状况。到了西汉时期,五言诗在民间悄然兴起,但文人诗仍以四言为主。东汉以后,五言诗占领了诗坛的主要地位,四言诗渐趋衰落。能继承《诗经》遗风,称得上四言诗的只有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少数诗作。

  【探海导航】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 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听取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氓》是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时所作,人物形象鲜明,学习中要能分析诗中男女主人的形象性格,要能理解中诗中六章内容的有机联系和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无衣》是一首反映军旅生涯的爱国诗歌,学习该诗要理解诗中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和重章复唱的结构手法;《静女》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爱情诗,学习该诗要注意理解男女之间的深情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

  【思路结构】

  《氓》全诗六章,每章十句。第一、二章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深情而渺远恻然;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写了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的生活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宛如长歌当哭般的呼号;第五章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最后一章十句是一片如泣如咽之音多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全诗层次分明,在叙事与抒情的结合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诗经》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结构图: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

  《无衣》可理解一首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的出兵动员誓词。全诗三章,采用 了增叠复沓的结构形式,每一章字数、句数相等,但又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体现出一种高昂的战斗激情。结构图:  

  “与子同仇”

  (感情基础) “与子偕作”

  (行动开始) “与子偕行”

  (共赴战场)

  《静女》描写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运用赋的手法,把诗中的“我”和静女约会于城隅,以及静女“爱而不见”的逗趣, “我”得到赠物时的喜悦等一一叙述出来。结构图:       

  俟于城隅不见人 贻我彤管思情人 爱物及乌重归荑

  【疑难指津】

  ·如何理解《卫风·氓》第二、三章的比兴手法?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如何理解《邶风·静女》中男子所接受的两件礼物?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语言揣摩】

  1.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评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这个男子一脸憨笑、耍着小小的花招,假装卖丝,向女主人求婚。一方面男子有点嬉皮笑脸不太严肃,另一方面这一男子求婚心切,不惜乔装冒险。这一句描写既表现了男子的狡黠、急切,又为下文两人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并构成对比。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评析:这一句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可是却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评析: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      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诗集传》)。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男人沉溺于爱情犹可解脱,女子一旦堕入爱河,则无法挣离。这是多么沉痛的语言!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说女子嫁过去好几年,夫妻关系渐渐不和,终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着车子,渡过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虑,自己并无一点差错,而是那个男子“二三其德”。在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气回顾了婚后的      生活,找寻被遗弃的原因,结果得到了一条教训: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

  4.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评析: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      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鲜艳的色泽,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采,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  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名题讲析】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选自任志鸿编《语文复习优化设计》)

  A.《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是历史散文的三个里程碑,其中《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

  B.律诗、绝句、词、曲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都有格律规定,都不能称为古体诗。

  C.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D.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讲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题中即考到了本课所学的有关古体诗和《诗经》的知识。这类知识应在平常的课文学习中逐步积累,然后形成系统知识。本题题干要求找出错误的一项,这就是说,有三项是正确的。《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A项中说“《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体例是一样的”,属明显错误。 答案为A。

  2.对《诗经·相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选自刘建琼《古诗鉴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①!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②?

  注:①俟(si),等待。 ②遄(chuan),速或快。

  A.这首诗三章,每章四句,将那些不知廉耻的贪官污吏、达官贵人揭露得体无完肤,骂了个痛快淋漓,表现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恨和鄙视。

  B.从思想内容上看,这首诗和《硕鼠》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压迫剥削的不满,但这首诗显得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

  C.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和《伐檀》都运用了铺陈和比喻的手法,但,《伐檀》还用了起兴手法。

  D.《伐檀》《硕鼠》《相鼠》三首诗都有民歌的风俗,同属《诗经》的“国风”,都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

  讲析:《相鼠》是一首具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的古民歌,如同原高中老教材的《伐檀》《硕鼠》一样都出自《诗经》的国风。全诗三章,重章叠句。题中四项主要是围绕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设题,解答此类题要善于从已学的相关课文所积累的知识能力中寻求思路并注意作比较阅读。“相鼠”是“有皮、有齿、有体”,而作威作福的统治者是“无仪、无止(即不知耻)、无礼”,诗歌抨击得淋漓尽致,极尽憎恶与鄙视。但是与中学课本篇目《硕鼠》相较,后者的末尾还有“乐土、乐国、乐郊”的理想追求,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乐园。故此《硕鼠)更有思想深度、更有境界。答案应该是B。

  【风景剪辑】

  剪辑1:        

  汉初,因为秦火,古文《诗经》几乎失传了,但由于诗歌便于记忆,仍能在人们头脑中保存下来。孝文帝刘恒时,燕人韩婴因传诗而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韩诗》。孝景帝刘启时,齐人辕固生因传诗也被任命为博士,他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公弟子兰陵人王臧,以传鲁诗而为太子少傅。以上就是古人所称齐鲁韩“三家诗”,都是靠口传,然后用今文,即汉代隶书,记录下来的。此外还有毛公讲《诗》。毛公有两个:一是大毛公,名亨,鲁人,一是其弟子小毛公,名苌,赵人。孝景帝儿子河间献王刘德很好学,搜集不少古文先秦典籍。他任毛苌为博士,所讲的古文诗叫做《毛诗》。到了东汉,经学家郑玄,给《毛诗》作笺注,并大力提倡,《毛诗》遂渐盛行,“三家诗”因而消亡了。今天通行的《诗经》就是《毛诗》,所以有的人把《诗经》称做《毛诗》。现存的“三家诗”,较完整的只有《韩诗外传》一书了。

  剪辑2: 

  《毛诗·关雎序》(节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惰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1]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诗经》三首简明课堂实录:《氓》《无衣》《静女》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90511288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