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温柔眷恋 收藏 投稿 点赞 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微信扫码分享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精选17篇)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

  教学设想:《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

  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

  (1)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2)结尾写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种写法是不是重复和罗嗦,你能体会其中蕴涵的深意吗?

  又如:菲利普全家到哲尔赛岛旅行前后都有一段景物描写,比如“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和“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同一片海,描写为什么有如此的不同,你能结合“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来解释吗?

  6.质疑问难

  学生可以从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来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有思考深度的问题。

  7.自选作业

  (1)“假如于勒后来发大财了,在他回家拜望哥嫂的过程中偶然间听说了‘哲尔塞’岛旅游途中的事情,会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合人物描写的手法想象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2)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情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请学生续写。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2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的生动地勾勒出一副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也反映出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风尚. 而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教长,而表现的主题较为深刻.面对参加社会实践较少这样的现实情况,要在一堂课上触及到文章主题难度较大.所以客观上要把学习内容尽量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用他们的惯常思维来考虑问题,由浅入深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   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   抓住对"于勒"的不同评价,在比较中形成文章主题。

  3.   体会文章主题的双重性,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的不同评价,形成文章无题.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法  续写法 

  [教具准备]

  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有一位文化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无常的,人的一生之中交错着悲与喜,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描述的一段人生,或喜或悲,等待着我们去评说。

  二.出示课题,  

  三.整体感知  

  1.首先,我想请问同学们:“你读完本文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1:我们家穷困的生活状况.

  学生2:于勒的悲惨人生.

  学生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巨变.

  ………………… 

  [教师语]同学们讲得都很好,说明你们都很认真的看了这篇文章,我注意到有同学讲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巨变.那么,我想请问大家:"菲利蒲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最明显体现在那里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语]是菲利普夫妇口中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2. 请同学们归纳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板书]  

  于勒↗坏蛋、流氓、无赖、贼、讨饭的   ↖菲利蒲夫妇  

  ↘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   

  3. 质疑:菲利蒲夫妇对于于勒的称谓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他们评论于勒的依据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板书]  

  于勒↗坏蛋、流氓、无赖、贼、讨饭的    (贫)  ↖菲利蒲夫妇  

  ↘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富)   ↙   

  四.合作探究  

  1.       质疑:你如何评价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1: 菲利普夫妇的这种看人的标准是不对的,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

  学生2: 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摒弃了亲情而只看中金钱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

  ………………… 

  [教师语]同学们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可我却有个疑问:如果说于勒的遭遇是可怜的.那么, 菲利普夫妇的做法难道就没有可怜之处吗?

  2.       质疑:菲利普夫妇的做法可怜之处在那里呢?(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1: 于勒占用了他们家的一大笔财产,他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于勒身上.

  学生2:  他们不敢面对贫穷的于勒,因为这样对他们的女儿很不利.

  学生3: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可以说已经是仁至义尽了,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再帮助于勒了.

  ………………… 

  [多媒体显示体现菲利家贫穷的语段](课文的第1.2两段)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 一米 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教师语]同学们讲得很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于勒的命运是悲剧性的, 菲利蒲夫妇的命运也是悲剧性的. 于勒有他人生的坎坷遭遇, 菲利蒲夫妇有他们作为小人物的辛酸.他们悲剧命运的共同原因都是被钱所困.正如我上课前对大家所说得那样“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金钱面前,人与人之间那种可贵的亲情关系已经被扭曲了, 莫泊桑其它的很多文章都能反映这一点.如: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贫困痛苦以及优秀品质的,如1881年创作的《西蒙的爸爸》《一个女长工的故事》等。莫泊桑的文章总能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启示,正如几位作家评论他的文章所说得那样:

  [多媒体显示后人评价]

  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小的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悟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  

  ——————托尔斯泰

  [教师语]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悲剧每每让我想起心中就会有一种伤痛的酸楚感觉,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他们这样遭遇的肯定不在少数,作为生活在新时代中的我们能为像他们这样的弱势群体做些什么呢?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都是很有爱心的人,我们虽年幼不能给他们经济上的帮助,但可以带给他们一段爱的感言,让他们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五.拓展延伸  

  [心灵寄语]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笔记本写下一段自己最想对菲利夫妇或于勒说的话。

  (学生写完后可随意抽选)

  六.在韦唯《爱的奉献》歌曲中结束本课。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自主讨论法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用幻灯片出示)

  (1)请仔细观察幻灯片出示的课题设计,想像一下其中的意境。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这一意境。(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3)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4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个性化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扣紧人物的言行神态去理解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神态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2、探究法:学生讨论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把握了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作者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小说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我们来探讨一下他们有什么性格特征。

  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

  (一)分析小说怎样通过个性化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些描写在课文中最精彩?

  1、分析:小说高潮部分的描写最精彩,找出这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

  生甲: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菲利普的语句。

  永不变更的话——语言描写

  上千种计划,甚至要置买别墅——行动描写

  不安起来……瞪着眼看了看……——神态、行动描写

  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态、语言描写

  他……是那么神色张皇——神态描写

  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神态、语言描写

  神色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神态、语言描写

  生乙: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菲利普太太的语句。

  夸于勒:“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他真是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骂于勒:“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讨饭的”“流氓”——语言描写

  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神态、语言描写

  我看出她在哆嗦……“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神态、语言描写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神态描写

  让儿子去付款,夫妇俩回避——语言描写

  师:加以点拨,明确以上语句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2、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除了人物个性化描写,小说还运用什么手法塑造人物?

  生:对比手法。从夸到骂,从盼到躲,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3、讨论:对比是刻画人物常用的手法,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例:闰土的形象塑造。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对比,突出闰土所受的经济上的压迫和精神上的毒害。学生还可举以下例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的对比;杜小康经受暴风雨考验前后心理的对比。

  4、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学生讨论,从小说中菲利普夫妇的各种表现,说说分别体现出他们什么性格特征。

  菲利普夫妇是                的人,因为                             。

  明确:他们是自私、虚荣、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菲利普太太相对于丈夫,更为精细、刻薄、泼辣。

  (二)探究:作者如何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小说主题。

  1、为什么菲利普夫妇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他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2、当真遇见时,为什么反而不认,要躲开日夜盼望的于勒?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根本原因是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总结:小说最重要的要素是人物。作者运用一系列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生动地突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从而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

  3、小说的人物形象与小说的主题思想有什么关系?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作家刻画典型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反应社会现状。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炼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课内延伸。

  开放性问题探究:如果你们是菲利普夫妇,会怎样对待于勒?理由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组推选同学来发言。无论接纳于勒还是躲避于勒,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四、课后作业

  1、展开想象翅膀,续写一个片段,力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如果故事情节发展成:

  a.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会怎样?

  b.我们全家在船上没能避开于勒,大家都明明白白认出了对方……

  c.于勒没有穷困潦倒,而是衣锦还乡,我们在栈桥边等到了他……

  2、课外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5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体会蕴涵于文字中深刻主旨;辨析小说主要人物,并分析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锻炼起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概括能力和相应的分析能力。培养他们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生通过对小说的学习,深深领悟到亲情重于一切,金钱不能成为生活主宰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初读课文,辨析主要人物

  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研读课文,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课文,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评读课文,与人物对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6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先看题目,如果把题目的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文当中去,你怎么读这个题目?

  (生举手读,有的读得很平淡,有的读得很动感情。)

  师:看来处理很不一样,我们要先弄清楚,“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是谁?

  生:作者。(众笑。)

  生:菲利普。(众笑。)

  生:菲利普的儿子若瑟夫。

  师:小心啊!小说中的“我”都是虚构人物哟!“我”是一个小孩子,是菲利普夫妇的小儿子。

  (投影展示)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指导学生动情朗读。)

  师:若瑟夫这样深情地称呼于勒,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样对待于勒的。请你再次速读全文,找一找,文中对于勒还有哪些称呼?

  (生找,回答,略。)

  (投影展示)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人、法国老流氓、贼、讨饭的……

  师:结合这些称呼,回顾课文,请你设计一条曲线来展示于勒人生轨迹的起伏。

  (生上黑板描画并且解说。略。)

  师:谁再在这条曲线上辅助画另外一条线或者另外一个图形,表示出于勒的称呼反复变化的原因?

  (生上黑板画。有画坐标图形的,有画和于勒人生经历曲线相反的图形的,并且解说。略。)

  师:同学们,看着这些图,结合你的预习,谈谈你的初读感受。读《我的叔叔于勒》,你读到了一些什么?

  生:我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生:我读到了人的势利,社会的冷酷。

  生:我读到了小人物生活的不容易。

  生:我读到了亲情的变异。

  师:同学们,你们的感受都是真诚的。但是,对《我的叔叔于勒》,我们还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莫泊桑是一个伟大的作家。请看投影。

  (投影展示)莫泊桑:l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部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师:作为短篇小说巨匠,人们对他的评价更是无比崇高。

  (投影展示)

  左拉: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屠格涅夫:他是19"世-f&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托尔斯泰:他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那值得爱的,恨那值得恨的事物”。

  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师:来读一读左拉的评价——

  (引导学生反复读“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

  师:什么叫“无限的丰富多彩”?就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对作品就会有新的领悟。今天,我们就尝试着从《我的叔叔于勒》中读出点儿别的什么东西。现在我们就从于勒开始,通过对于勒的经历进行还原来破解于勒的命运之谜。

  (投影展示)于勒之谜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原则:当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了他的起点。我们先看于勒的人生起点。

  (投影展示)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师:什么叫“糟蹋钱”?

  生: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做不会理财。(众笑。)

  生:比不会理财严重得多。乱花钱,挥霍钱,不把钱当钱用。

  师: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兄弟,你会怎样?

  生:我会把他送到少管所。

  生:我会把他扫地出门。

  师:菲利普夫妇和你们的选择是一样的,于勒最后的结局是被送到了美洲,自己去闯荡。到了美洲的于勒却发生了变化。在几年之内,他先后来了两封信。两封信都告诉我们他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改变。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二封信。

  (投影展示)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请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就是这封信,成为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书,成为了他们十多年的希望。但是现在,请你仔细研究一下这封信,你发觉这封信有什么破绽没有吗?

  生:有破绽。于勒开头说他买卖也好,可是后面又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还说“希望为期不远”,这就是矛盾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没有发财。

  生:按照常规,如果一个商人生意真的很好的话,他是不会丢下生意去作长期旅行的。

  生:是的。如果他生意很好,又有长期旅行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他为什么不可以回哈佛尔的家一趟看看哥哥嫂子,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呢?

  生:就算是旅行,也可以写信啊。为什么要好几年不写信呢?

  师:对的,只要他不是到月球上旅行,应该都是可以通邮的。(众笑。)

  生:我觉得,这封信根本就是说谎。于勒根本就没有发财!

  师:天啊,于勒居然是个骗子!可是同学们,你读了这封信,你怎么评价于勒?

  生:我觉得于勒虽然说了谎,但他的心是好的,我感觉到他是一个很善良的人。

  师:请说详细一点儿。

  生:他不是故意说谎的,从字里行间,我感觉到他很心疼家人,怕家人担心,所以才说谎的。

  师:原来于勒的心变柔软了。除了心疼家人,同学们还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于勒的什么变化?他完全可以直接告诉哥哥嫂嫂自己又一贫如洗了,然后忏悔请求原谅啊。为什么非要这么“绷”起来呢?

  生:于勒很自尊,他不希望哥哥知道他的现状。他希望在家人的心中他是一个体面的人,是能够给家族带来荣誉和温暖的人。他宁愿撒谎也要保留这点儿自尊,

  师:哦,原来是这样!看来,这封信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于勒已经变化了,在谎言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些温度的于勒。继续看。

  (投影展示)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指导学生“冷冷地”读出这句话。)

  师:同学们,老船长的态度是冰冷的。但是,从老船长这句冷冷的话中,你又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于勒?

  生:于勒不愿意回到哥哥嫂嫂身边来。

  师:好,抓住“不愿”这个关键词,他为何不愿意?

  生:他还不上哥哥嫂嫂的钱,因为自卑所以不愿意回来。

  师:自卑的后边其实有自尊、

  生:他没有办法兑现自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的诺言,他不敢回家。

  师:“不敢”的后边有责任心。

  生:他害怕自己又成为哥哥的负担,成为家人的恐惧,所以不愿意回家。

  师:“害怕”的后边其实有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生:在外闯荡多年还是穷困,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他宁愿让家人猜想他在外发财旅游,也不愿意让家人知道真相,

  师:说得好,于勒感觉“没有面子”其实恰恰表现了他要面子要尊严要温暖。老船长嘴巴里冷冷的于勒其实是热热的于勒啊!我们再来看一个片段。

  (投影展示)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指导学生动情朗读。)

  师:孩子们,继续探究,继续还原,借助文字还原于勒的形象。

  生:于勒已经是一个劳动者了。

  师:具体一点儿,一个什么样的劳动者?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啊”!

  生:很辛苦,很劳累,很沧桑。

  师:“沧桑”这个词用得好。于勒已经是一个挣扎在底层的劳动者了啊!

  生:我从“他赶紧谢我”看出来于勒心肠很好,他很珍惜钱,非常感恩,懂礼貌。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

  1、了解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主题。

  2、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全面认识人物的个性。

  3、多角度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法:启发式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

  学法:默读法、圈点勾画法、探究法、情境模拟法、比较法、辩论法

  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3.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课前搜集作者相关资料;

  3、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要点:默读,感知文意,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多角度把握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展示天平画面)

  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

  (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二、预习交流:

  1、请说出本课中你认为值得注意的字词。(或说读音,或说意思。)

  2、说说你所了解的莫泊桑, 教师最后补充。

  三、快速默读,初步感知课文:

  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活动:(多媒体显示)

  1、请以( )于勒的格式,在括号内添加不同的动词 ,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

  示例:(盼)于勒

  2、圈点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

  (学生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四、研读细节,初步感知小说主题:

  同桌合作,共同探究:(多媒体展示探究题)

  1、请同学们给这些称呼分类,看看这些称呼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2、在这其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同桌讨论,发言,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3、教师小结:

  以小说的情节作结。并用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4、学生试拟横批,感知文章主题。

  五、真情采访,多角度感悟主题。

  1、情境设置:模拟电视台 《人间 》栏目

  主题:消失的亲情

  采访人物:菲利普夫妇、若瑟夫、于勒

  2、角色分配:

  一名学生模拟节目主持人,另三名学生分别模拟菲利普、克拉丽丝、若瑟夫,

  3、采访内容:

  提出的问题以课文为依据,主持人自行设计。

  参考问题:

  请问菲利普先生:

  1、于勒是你弟弟?(是)

  2、你们有多少年没见了?(很多年了)

  3、这些年有没有想过他?(想过,毕竟我们是亲兄弟啊!)

  4、既然想他,为什么不愿意见他?(怕他想回来和我们住在一起)

  5、一家人住在一起不好吗?(那当然不好,他那么穷,回来会拖累我们的。我们经济也不好,拖不起的)

  那我想问问克拉丽丝太太,如果于勒想回来同你们住在一起,你会同意吗?

  (那当然不会同意了)

  为什么?

  (他那么穷,听说他以前还行为不正,糟蹋钱,我们经济情况也不好,是经不起他拖累的。再说如果让我的邻居和朋友们知道我有这样一个讨饭的穷亲戚,别人也会笑话我们的,会看不起我们的,我可不想这样。)

  看来想让菲利普夫妇接受于勒的确很困难。那么小若瑟对于此事是什么看法呢?

  请问小若瑟夫:

  你赞成你父母的做法吗?(不赞成)

  你对于勒叔叔是什么态度?

  (我很同情他)

  有没有想过他为什么会落得下场?

  (想过,我知道这与他自己不争气有很大关系,但是他毕竟是我的亲叔叔,年纪也好运么大了,在外面一个人生活,的确让我很同情,只要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我想我们一家人会住在一起的。)

  听了他们的话,我也想听听于勒是什么意见。下面请导播帮我们接通于勒所在社区的电话。

  电话始终无人接听,也许于勒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家人,也许于勒为了生计正四处奔波,不能守候在话机旁等我们的电话,我们也无法了解于勒现在的想法,在这里,我们也只能祝愿他们一家人能化解以前的恩恩怨怨,早日团聚。让曾经消失的亲情再次重现。

  4、观后思考:

  菲利普夫妇不愿接受于勒的原因是什么?

  若瑟夫对于勒叔叔持什么样的态度?

  (学生发言)

  4、师感言,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小说主题。

  六、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1、播放音视频材料《爱的奉献》。

  思考:观看完了《爱的奉献》,与课文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辩论:如何正确看待金钱与亲情的关系?

  2、说话训练: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钱可以买到( ),但买不到( )。

  七、课堂总结: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课堂作结,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情况即兴作结。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作文,反映和发掘身边的社会人际关系(提示:类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8

  武秋惠  

  指导思想:

  1、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评价的能力。  

  2、着力开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定位于“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2)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创新阅读、深入体验。  

  (2)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中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谐温馨的亲情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对象分析:  

  现在,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普遍厌烦理论性的讲解、分析作品,热衷于创新活动,张扬个性。所以,教学中要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并且锻炼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了解了具体的环境。今天,我们将举行一场演员招聘会来深入了解人物。  

  二、准备应聘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十二小组,四大组分别分析于勒、菲力普、克拉丽丝、若瑟夫的形象,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应聘演员,(第一环节:自我介绍;第二环节:表演技巧。)演出“巧遇于勒”片段。  

  三、招聘演员

  1、自我介绍  

  考查演员对剧本的熟悉程度。所以,演员必须以剧本中的人物为第一人称来介绍自己所饰演的角色。  

  例如,准备竞争于勒这一角色的同学可以这样介绍:我叫于勒,法国哈佛尔人。年轻时不懂事、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哥哥应得的那一部分。后来,我被家人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到美洲。到美洲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做买卖发了财,本打算回到祖国赔偿哥哥的损失,过幸福、快乐的生活。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一次商战中,我残败!一夜之间我破产了,沦落街头。还是一位好心的船长看在同是法国人的份上,收留我在他的船上卖牡蛎勉强维持生活。哎,晚景凄凉呀!  

  2、表演技巧  

  演员选择某一细节进行表演,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  

  3、最终裁定  

  全体学生举手表决,最后裁定胜出者,淘汰落后者,确定演员名单。  

  四、准备演出

  应聘上的演员准备演出:设计好动作、神态等,其他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写二百字左右的短文:想象一下菲力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五、购买门票

  按照交短文的先后顺序排好座位。  

  六、检查门票

  各组口头展示自己所写的短文,检查门票的真伪及优劣。  

  七、正式演出  

  各位演员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深入理解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等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八、评价小结  

  1.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或某一环节做一个简单评价,或者畅谈感受,或者提一些意见建议。整个环节学生自己先以书面形式评价小结,再用口头形式展示。  

  2.学生畅谈对于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于勒的认识。  

  九、分析主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课主题,并将分析结果在班上交流。教师稍加总结。  

  十、教师小结  

  今天,同学们整节课完全沉浸在享受劳动和创造的快乐中:参赛演员的每一个动作、语言、神态都是各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购买门票环节大大激发了各小组的创作热情。评价小结环节又使学生对课本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分析主题环节更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深入而全新的理解。  

  板书设计:  

  于勒  

  怕  

  盼  

  遇  

  躲  

  教学分析与反思:  

  本教案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并用语言、表情等来激励学生,切不可求全责备,以免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整个准备、招聘、演出、评价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师可以在总结或小结的时候,适当地补充、点拨。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9

  一、其他问题或片段

  (1)13——15,照应第一部分,再次竭力渲染,铺排盼望之情,也为后文于勒再为“恐怖”作好铺垫。

  (2) 16段中的“上千种计划”,富有讽刺意味,毫无着落的财产,竟然列入了他们的开支计划,十分可笑,也显得可怜、可鄙。

  (3)17、18段笔触幽默有趣:姐姐们28、26岁了还“老找不着”对象,从一个新的角度是“拮据”;公务员看中二姐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含蓄的指出,他是看到即将到来的财产才上门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4)19段,顺着二姐结婚的情节,自然的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的情节。

  二、 归纳主题;概括写作特色。

  1、 小说主题:

  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总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触目惊心的惨象,艺术的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2、艺术特色:

  巧设悬念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鲜明的对比

  三、作业:做《导与练》及《作业手册》未完成之题。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0

  语文备课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厌……盼……躲)

  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

  于      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五•作业布置新课标第一网

  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 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 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 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二•重点研讨

  《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五•作业布置

  设想一下于勒叔叔的另一个结局:船上的一个旅游的富翁,穷困时卖过牡蛎,触景生情,换了衣服行头在那里重新体验过去的生活。这时于勒的哥哥一家遇到了他……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1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   九年级上册第六课 

  南环中学   罗晓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突破

  1.梳理小说情节,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达的深刻主题。

  2.诵读欣赏文中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解决生词。

  2.熟悉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新课

  心就象是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的心之天平上,一端放上亲情,一端放上金钱,会向哪一边倾斜呢?

  (二)  点名让学生结合预习介绍作者。

  1介绍作者:莫泊桑(1850---  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 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2.补充:他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当过兵,做过小公务员,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以他有深厚的创作基础。他特别善于写揭露资产阶级社会道德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  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小说的主要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的复述作出评点。结合以菲利 普为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 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

  家伙、贼、流氓。

  1.  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

  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à盼

  望、赞扬à又骂又躲。

  2.  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

  3.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逐步深 入理解课文。相互讨论交流后回答: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情感变化的线索是:恐怖à希望à恐怖、仇恨。

  (四)、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分析:于勒的命运变化小说没有直接交待,而是隐含在菲利普夫妇对他的称呼、态度、情感等等变化中,以及辅以老船长的叙述交待的。

  1.  通过小说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把握于勒的命运变化:在家行为不正一出外发财一最后穷困潦倒。

  2.  提问:小说描写这种种变化,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于勒命运的变化引起了菲利普夫妇的种种变化,反映出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淡漠炎凉,即便是亲情也不再能维系什么,更显人情的悲凉。

  3.  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4.  引用马克思“金钱关系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可以使冰炭难容的人互相亲密起来,使逝同水火的人互相亲吻起来。”

  4、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用事例来证明。

  5.  归纳本文的主题:小说意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5、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6.  讨论:有人认为本文意在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你是否同意,说说理由。

  6、学生从菲利普夫妇一家的家境的拮据。生活的窘迫。

  (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小说描写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么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主要描写的人物是菲利普夫妇,为何文章标题又为《我的叔叔于勒》?

  1、联系上下文思考回答:小说着重描写的是菲利普夫妇。如果正面描写于勒,那只能反映他在当时社会中的个人遭遇,不能说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漠炎凉,悲剧意味会大大降低。

  2、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2、共同点: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3、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在共同点之外又有所不同。分角色朗读。(34—38)小节。

  3、不同点:

  丈夫(胆小、懦弱、毫无主见)   

  妻子(精明、泼辣、沉着、镇定)

  (六)拓展训练及作业 布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参看课文46小节,“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设想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父亲的口吻表述出来。

  1、学生自由写作,互相交流。

  2、提问:设想如果父母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父母亲会有怎样的表现。试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2、学生自由写作,集中交流。

  3、设问:契柯夫笔下的变色龙也随着狗的主人身份的不同而改变,莫泊桑

  笔下的菲利普夫妇也随着于勒身份的不同而改变,是否相同。

  3、学生比较:契柯夫表现沙皇制度下,人不如狗的现实,而本文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关系。人物性格不同,契柯夫表现见风使舵、奴颜婢膝、不知羞耻的走狗,本文表现自私、冷酷、惟利是图、虚荣。

  4、小说的景物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因素,试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4、去时景物描写衬托欢快、喜悦的心情。回来时景物描写衬托失望、沮丧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称呼变化:

  ①坏蛋、流氓、无赖②正直、有良心的人③小子、家伙、贼、流氓

  明线 :

  态度变化 :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

  情感变化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暗线:

  于勒  在家行为不正——出外发财——最后穷愁潦倒

  主题探讨①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②表现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小说的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因而,在小说作品的学习中,关键是要带领学生领会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这个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这篇小说结构上巧妙的构思、安排,以及把握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文化背景上的差异,又要把握作品创作的共通之处,从共通处切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教学自我评价

  《我的叔叔于勒》以其精巧的结构、细腻的人物塑造,表现了深刻的主题。个人认为拓展训练及作业 布置的有关题目,能较好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比较阅读《变色龙》也较好的体现了教材与教材的衔接,分析、比较、综合能力。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2

  【教学目的】

  1、人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理解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提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学生自己理出小说情节发展过程,教师着重指导分析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对表现人物提示主题的作用。

  2、描写人物的各种写法,可指导学生自己分析、规纳、教师着重点拨这些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3、本课的设计程序为:

  ⑴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⑵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⑶研读──规纳主题──引发联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速读──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法国文学家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小说;“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伤口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发人深思的。”今天,我们就打开其中的一扇窗口,看看能引起怎样的思考。(板书课题、作者)

  二、常规检查,读准提示中的字音

  拮据(jié jū)栈桥(zhàn qiāo)煞白(shà bái)撬开(qiào kāi)诧异(chà yì)牡蛎(mú lì)褴褛(lán lǚ)

  三、整体感知:速读──提炼情节──感知内容

  要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个阶段的内容。

  明确:非利普夫妇赶、盼、骂、躲于勒。

  四、讨论分析这篇小说是怎样巧妙安排情节的

  明确:

  1、设置悬念:

  作者先以洗练的笔墨叙述了非利普一家拮据的生活,以及他们对于勒衣锦荣归的重盼,悬念由此而起。

  2、巧用插叙:

  插叙于勒在非利普家中地位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于勒衣锦荣归的气氛。

  3、情节意外:

  本文出其不意地安排于勒落魄归来,与兄嫂巧遇的场面,把故事一下子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五、总结

  这个情节大起大落的巧妙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巧妙,受到了出人意料、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品细节──析人物。

  〖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品析人物的心理状态

  1、“毫无疑义……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明确:文中“初步打动”“迟疑不决”“怕花钱”“很不痛快”“怕伤胃”“用不着”“别把……惯坏了”等处描写,都表现了非利普夫妇的爱虚荣的特点。不同之处:非利普想摆阔绰,附庸风雅;而太太明知“怕花钱”却用“怕伤胃”来掩盖自己的面子。

  2、“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您知道这家伙的底细吗?”

  明确:这里的“一面……一面……”“后来”“随即”“最后”的一系列动作和评议描写,把将要问的事情一直绕到最后才提出来的那种既生怕漏了马脚,又要摆出一副假绅士的臭架子的性格写得淋漓尽致。

  3、“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说……”“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明确:这些表情、评议描写了非利普确定是于勒时,从“神色不安”到“脸色苍白”“煞白”,两眼从“不寻常”到“呆直”,说话哑着嗓子,又结结巴巴,又嘟哝,特别是听了船长的话之后那段丧魂落魄的独白,活现出从热切盼望到突然跌入绝望的狼狈相,暴露其性格的虚伪。

  4、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明确:发财梦使母亲不愿想念这是真的。

  5、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他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明确:此时表现母亲很惊恐,但仍存一线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6、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明确: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他的语言和心态变化,一层层发展,直至毕露无遗了。

  二、精读课文,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并简要分析

  于勒生活的变化非利普夫妇的态度非利普夫妇的特征语言行动贫坏蛋、流氓、无赖打发虚伪、卑鄙自私、贪心势利、冷酷富正直的、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好心人衣冠楚楚地在海边守候 贫卖牡蛎的这个小子、这个家伙、那个家贼、那个讨饭的骂、躲避

  三、概括本文的主题

  明确:情不如钱;金钱至上。

  四、联想练习

  如果非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百万富翁于勒正在吃牡蛎,他们将会怎样?写成200字以上的短文。

  五、结束新课

  师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板书】

  非利普夫妇{赶盼骂躲}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3

  【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储备点:

  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2、能力培养点:

  ⑴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⑵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3、情感体验点:

  ⑴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⑵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课前热身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学生抢答。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梳理情节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品析人物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提炼主题教师提问: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升华感悟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拓展延伸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信息技术与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点评《我的叔叔于勒》

  一、现综合的课程目标

  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二、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三、服务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

  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1、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2、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3、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四、本案例亮点

  1、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2、通过个人简历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弄清故事情节。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升华感悟”这一环节。

  4、板书设计好,课外拓展好。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4

  教学目的

  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教学设想

  一、作者莫泊桑的生平与创作以及对理解分析作品有关的一些资料,可向学生作些介绍。

  二、教学前可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后的有关资料,先熟悉课文、领会内容,做好必要的预习准备。

  三、本文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不是本文的主人公,这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难点。于勒当初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浪荡子,应该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也值得同情。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他先前的恶行和后来潦倒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

  四、教学中要讲清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由盼望到躲避的心态变化的核心是金钱,一切随着钱而变化,让学生认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造成的罪恶——灵魂被腐蚀,兄弟遭离弃。

  五、教学中必须紧扣情节的大起大落,分析菲利普夫妇身上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挖掘出他们共性中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之一。

  六、课文有删节,除了删去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外,中间也有一些删节(主要是对达佛朗司家这样一些下层人物的虚荣心和可怜相的讽刺)。

  开头和结尾这两部分,有助于说明故事的缘起和作品中“我”的怜悯行为的原因。现把这两部分原文附后。

  原文开头部分: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是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你听。事情是这样的:”(下面接课文的开头)

  原文结尾部分: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七、课文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

  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作品。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莫泊桑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童年时代起,就在母亲的教导之下开始阅读和写诗。1870年,中学毕业后到巴黎的大学攻读法律;这一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征。退伍后,1873年在海军部任职,1878年入教育部工作。1890年后,他心情阴郁,悲观失望。1892年自杀未遂,次年逝世。

  莫泊桑在创作上曾得到福楼拜的指导。福楼拜死后,得到侨居巴黎的屠格涅夫的帮助。70年代后,莫泊桑和左拉接近,也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

  莫泊桑1880年完成了小说《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他从这时开始到1889年的十年间,创作有短篇小说近300篇、中长篇小说、游记约十部。他的中、短篇珍品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等,长篇小说有《她的一生》、《漂亮朋友》(《俊友》)等。这些作品,不同程度的暴露和讽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他的小说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结构和布局都很严谨,故事情节巧妙,引人入胜,文笔简练,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二、引导学生掌握下列词语的音、形、义:

  拮据(jié 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zhànqiáo)(火车站、码头、矿山等的形状像桥的一种建筑。用于装卸货物,有的栈桥也供旅客上下用。码头的栈桥延伸到海里。)

  牡蛎(mǔ lì)(一种软体动物,也叫蚝〔háo〕,产于浅海的泥沙里或石上,有两片壳,肉味鲜美,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褴褛(lánlǘ)(〔衣服〕破烂。)

  撬(qiào)开(用刀或棍捧等的一头插入缝孔中,用力扳或压另一头,以拨、挑开东西。)

  煞白(shàbái)(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àyì)(惊讶、奇异。)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这篇小说描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一切随着金钱而转移的丑恶本质。

  提问: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订正、总结:

  课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介绍菲利普家的家庭成员、经济状况、生活境况和全家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盼望、等待于勒回来。

  菲利普有三个子女,那时全家五口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生活“拮据”,“样样都要节省”,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可是,每星期日他们都要到海边去,企盼期待于勒回来。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船开进口来,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作者写菲利普及其一家人是多么急切地期盼着于勒回来啊。这些描写中交代了他们去散步的用意,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于勒是谁?这一家人为什么这么盼望期待着他回来?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九段),故事的发展:赞扬于勒。插叙于勒的情况,交代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回来的原因。

  这部分,先概括介绍于勒的身份情况和菲利普一家对于勒的态度:“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作者先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交代之后,接着具体插叙于勒的情况: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这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菲利普夫妇把于勒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在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花光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部分”。之后,“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了。

  于勒去美洲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回我父亲的损失”。于勒这第一封信,使菲利普一家人“深切感动”,被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两年后,菲利普又接到于勒写的第二封来信,信上说:“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第二封信成了菲利普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还给别人看。

  这部分写出了于勒从“全家的恐怖”转化成“全家惟一的希望”的过程和原因。转化的关键是于勒的两封来信,转化的原因是钱财。于勒的第二封来信还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

  家庭经济上已经陷入困境的菲利普夫妇,把于勒当成了救世主那样殷切盼望着他回来。

  于勒有十年之久没有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菲利普家的人们长期切盼着、幻想着于勒回国来,认为这是“十拿九稳的事。”这也说明菲利普家处于可悲又可怜的境地。

  这个被菲利普全家殷切期盼着、千呼万唤仍不见出来的于勒,到底怎么了?这给读者造成悬念,也为下文故事情节的突变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部分(第二十至四十七段),故事的高潮:与于勒邂逅相遇。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不料意外地在船上见到了“衣服褴褛的老水手”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立即由盼望变为害怕。

  于勒的来信促成了菲利普二女儿的婚事。婚礼后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时,在船上意外的遇见了于勒。他们乘坐的轮船,“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给他们撬开牡蛎,菲利普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急于模仿装阔,要请妻女吃牡蛎。菲利普夫人怕花钱,把男孩若瑟夫留在自己身边,而菲利普则带着女儿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这时,菲利普“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他惊奇的发现这个卖牡蛎的人非常像于勒。他把这事告诉妻子,她“也怕起来”,但嘴里还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菲利普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去把事情弄个清楚”。她再次去看过后,吓得“哆嗦”了。接着,菲利普去找船长打听了解情况,证实卖牡蛎的年老水手就是于勒。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人物的性格也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菲利普夫妇立即从盼望于勒变为害怕、咒骂于勒。

  第四部分(第四十八至四十九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菲利普夫妇怕穷水手又回来吃他们的,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以免再遇见他。

  布置作业 

  1.把应掌握的词语抄写一遍,并理解掌握其音、形、义。

  2.熟读全文,并编写课文的结构提纲。

  3.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四题。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人物的性格特点。

  作品的主题思想。

  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语言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

  1.检查学生熟读课文的情况。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

  3.检查学生编写的课文结构提纲。

  二、转入新课,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课文。

  1.小说的题目和主题。

  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其实于勒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才是主要人物。小说采用叙述者的口吻叙写。“我”是线索人物。菲利普没有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但小说中的“我”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于勒的命运构成小说情节的变化,是为刻画主人公菲利普夫妇服务的,在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中完成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小说的题目也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丑恶灵魂。

  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对至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变化,揭示了在金钱万能的腐蚀下精神的堕落,揭露和批判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共产党宣言》)

  2.人物形象。

  提问:这篇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是主人公吗?谁是主人公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分析: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我”、于勒和菲利普夫妇。

  “我”——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于勒原是一个行为不正,糟蹋钱的人。他把自己的家产挥霍光了,又花了他哥哥菲利普的一大笔钱,被认为是坏蛋、流氓和无赖,他是菲利普“全家的恐怖”。于是被送到美洲去冒险。后来,于勒来信说他发了财,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说发了财就回家来,同哥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勒于是成了菲利普全家的“希望”,称他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好人”。后来,菲利普在船上遇见他穿着褴褛衣服在卖牡蛎,大为惊恐,菲利普的妻子咒骂他是“贼”、“流氓”。

  于勒当初的浪荡行为应当批判;后来贫困潦倒,成了一个流浪汉,在船上卖牡蛎像个乞丐,也值得同情。他的行为、命运和遭遇,都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

  菲利普夫妇:是小说的主人公。这两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像: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

  菲利普是一个小职员,生活拮据。接到于勒的两次来信后,就把原先看作是“坏蛋”、“流氓”、“无赖”和“全家的恐怖”的弟弟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全家惟一的希望”。从此,菲利普夫妇就把改变全家贫困的希望寄托在弟弟于勒身上,把于勒的来信当成了他们家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还“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以此来夸耀。后来,10年于勒没再来信,可“希望却与日俱增”。菲利普“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菲利普夫人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现实是严酷的,事情并不是如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发展,于勒并没有发财。菲利普在游船上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穷水手。他们紧张、害怕、暴怒。骂于勒是“贼”、“流氓”。菲利普夫人骂道:“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菲利普夫妇从自私的目的出发,以金钱为目标,对于勒的态度不断发生变化,可概括为三个阶段:穷——富——穷。这正暴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对人的腐蚀和毒害,它使人们的思想品德堕落,亲兄弟遭离弃。她连儿子若瑟夫多给于勒10个铜子作为小费也要怒骂不止。

  菲利普和他的夫人,两人的性格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妻子比丈夫更为精明、泼辣、冷酷,而且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如在船上与于勒相遇时,菲利普感到慌乱,缺少主意。其妻子则边咒骂边带领全家离开。她说:“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她怕于勒“重新拖累”他们,先叫全家人“到那头去”,“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接着,他们换船离开了。

  3.写作特点

  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又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富→穷。

  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

  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还是不下放心,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

  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

  (2)构思巧,情节曲折。

  莫泊桑十分重视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是短篇小说,大都有引人入胜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结局。本文就是这样。

  小说开端部分写菲利普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给读者留下悬念;于勒是谁?这家人为什么这么热切盼望回来?

  小说发展部分,重点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也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于勒在海外干什么?发了多大财?为什么10年不来信也不回来?

  小说的高潮,结局部分,写菲利普一家急切期盼着的于勒,没有成为富翁、突然出现的是一个穷水手。这结局出乎菲利普一家人的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

  小说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情节发展的主线,一个悬念扣一个悬念,一步步把情节推向高潮。小说巧妙而又符合生活真实的悬念和结局,容纳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金钱。但是,他们那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却是不变的。

  布置作业 

  1.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3.思考、回答课后的练习题,重点是二、三、四题。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5

  两条线索  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从海外发财归来是文章的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的多年经历是暗线。文中明线暗线并行。在船上见到于勒的情节,使两线交织,达到高潮。

  两拨悬念  小说的开端部分,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菲利普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菲利普一家为什么要散步?于勒是谁?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这一家为什么这样盼望他?这一连串的问号,让读者心情迫切地急于看下文。小说的发展部分,重点写对于勒由恐怖变为希望。于勒在海外发了财,全家都称赞他是“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为什么于勒会成了菲利普一家的福音?这个希望之星究竟发了多大的财?究竟会给这一家带来多大的幸福?为什么一等10年不回来?他们的美梦是否实现?作者再次把读者的胃口吊足。

  两个对比  其一,前两部分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而出;而到第三部分,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却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其二,第二部分中的插叙亦让人物言行前后反照。真假美丑,作者毋庸评述,读者已一目了然。

  两面描写  小说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而对于勒仅有几笔正面描写,多是侧面描写。

  两处映衬  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烘托出人物快乐而骄傲的心情。快到哲尔赛岛时,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烘托人物满怀失望和沮丧的心情。

  两点争议  主题存异:一说作品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一说这篇伦理小说是面“生活的镜子”,揭示了生活中某类人物极端势利的嘴脸,可以借来透视当代某些人的丑陋灵魂。主人公存异:一是菲利普夫妇;一是于勒。

  ------------------------------------------------------------

  作者单位 湖北沙洋县长林中学(语通初中/2004-11)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6

  东庐中学师生讲学稿

  年级:初三科目:语文执笔:向志燕审核:审核:初三语文备课组

  课 题:我的叔叔于勒   课 型:新授  讲 学 时 间:05年11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已主义人生观。

  学习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表情、行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写法。

  学法指导:

  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小说的重要人物,分析其性格,再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

  一、预习导学

  1、走近莫泊桑: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给拼音写汉字。

  拮据(       )   栈桥(       ) 煞白(       )   撬开(       )

  诧异(       )   牡蛎(       ) 别墅(       )   皱纹(       )

  褴褛(       )   阔绰(       )女婿(       )   嘟哝(       )

  3、问题与思考:

  ①、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②请你用类似“盼于勒”这样的三字短语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二、学习过程:

  (一)导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他们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

  2、复述故事情节。(复述时注意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个阶段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再读文章,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吗?说说你的看法。

  2、文中的“我”起到什么作用呢?

  (四)研读重要文段,透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内心。

  默读课文,勾画出典型的语句,注意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想一想:这种变化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探讨主题,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作者想借此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六)研读小说的艺术特色,借鉴写作方法。

  大家公认莫泊桑的小说艺术是精湛的,在本文中,你特别欣赏哪一点?就本文的写法,谈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七)展开想象,改写故事结局。

  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的表 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之间将进行怎样的对话?请你抓住人 物特征,口述一段文字,再来一次出人意料的结局。

  (八)联系实际生活,深入思考人际关系。

  你觉得在中国会不会发生于勒这样的遭遇?假如遇到菲利普夫妇这样的人,你会怎样评价他,你希望拥有怎样的人际关系?

  延伸拓展:     

  痛苦的游戏

                                  罗小俊

  一次朋友聚会,有一位正在某个心理咨询培训班学习的朋友提出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他发给每人一张纸片,请大家在上面写下五件自己认为最珍贵的东西,比如生命、爱情、朋友等。最后他再三强调:大家一定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它。

  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在自己的纸片上写下了:丈夫、女儿、快乐、满足感和父母。这时,这位朋友请大家考虑放弃其中的一个。我轻轻地划去了“满足感”。我的“满足感”,其实是“事业有成”的代名词。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碌碌无为是悲哀的。所以,尽管只是一个中学教员,我还是希望能从小事做起,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绩来。然而,工作上的“满足感”,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就算工作上表现平平,我至少还拥有我的家人和快乐,他们于我何等重要……尽管这样宽慰自己,我心里隐隐约约地还是有些郁闷——毕竟我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我开始觉得这是一个不大好玩的游戏。

  接下来,朋友请大家在剩下的四件中再放弃两件。我一下子懵了,放弃哪一个好像都是不可能的。我请求说:游戏可不可以就此结束了?朋友说:那哪行?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忍痛割爱吧。真的,我的心里好痛苦、好矛盾。划去“快乐”后,我以歉疚、负罪的心情划去了“父母”。亲爱的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看到这篇文章,请千万千万要原谅女儿,毕竟你们不可避免地要先我们而去。

  然而这游戏还没有结束!朋友请大家在仅剩的两件中还要划去一件,保留最后一件。这真是太残忍了!我的丈夫和女儿,我怎么可能舍弃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我的丈夫,我生命中最亲密的伴侣,在我迷惘时为我指点迷津,在我失意时为我排忧解难,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他!而我的九个月大的小女儿,集聚了我所有希望的小精灵,她傻乎乎的笑脸,她无所顾忌的大哭,都是那样深切地牵扯着我的心,我的生命中也不能没有她!如果要选择舍弃他们中的哪一个就让我先舍弃自己吧。

  游戏结束了。朋友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着这个游戏的现实意义,而我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原来,生命中的种种至爱,在我心中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我的想像,我的家人,我的事业,我的快乐心情,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尽管只是一个个假想的“放弃”,仍然让我感到痛苦和沉重。

  一个游戏参加者喃喃自语:什么呀,真是个无聊的游戏!我看了他一眼,不,朋友!这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让我们更诚挚地去爱、去珍惜吧,在我们还拥有着的时候!

  1、用文中的短语填空。

  (1)作者在纸片上写下的五件最珍贵的东西,可以分为“              ”、“              ”、“我的快乐心情”三类。

  (2)文中所述只是一次游戏,尽管只是假想的放弃,而作者却感到痛苦和沉重,这是因为她是“        ”对待的。

  2.作者划去“父母”时为什么感到歉疚、负罪?

  3.文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游戏是痛苦的,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我所参加的最有意义的游戏”?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篇17

  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1、讨论前,教师提示:如何判定一个人物是否为主要人物呢?有三个角度,首先看人物着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说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创作意图。这种带着一个主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叫做寻读,寻找发现,大家开始阅读,发现后做好记录,然后分组活动。并确定发言人。

  2、学生寻读课文。开始思考批注。

  3、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4、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5、教师归纳小结。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这样出现的,一是全家人的谈话,二是插叙介绍,三是在游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则是菲利普夫妇。

  亮点探究二:于勒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可老师感觉于勒这个人物在文中无处不在。大家的意见是怎样的?从文中寻找信息谈谈你的理解。

  1、学生寻读课文,整理相关信息。

  2、相互交流,明确:于勒显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运决定着菲利普夫妇的变化,并在他们一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澜。他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我们带着第一个问题阅读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这就是寻读的效果。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

  刚才我们一起弄清楚了小说的线索,下面请大家据此梳理本文的情节,对课文进行梳理式阅读,就是理读。并通过理读情节,各提练一个字概括情节内容:

  从课文顺序上看:[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从小说情节上看:[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亮点探究三: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

  1、分组活动,确定小组发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发言,其它同学可作补充。讨论明确:①巧设悬念,开头反复渲染盼归的气氛与心情,埋下伏笔;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构成情节的曲折美,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这个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给人物亮相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展台,更能体现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具有一种较强的讽刺意味。

  3、教师小结:概括后板书:小说的情节美。 

  三、品读,评说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构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丰满的人物形象而经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们来一起读一读几个精彩片段,请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读课文片段。

  ①在游船上,父亲被太太高贵的吃法打动了,于是请家人吃牡蛎,他故作高雅,摆架子爱慕虚荣的高峰,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母亲的一番话别有情趣:(读23段)

  ②当父亲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时,突然发现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骤而紧张,以至失魂落魄:(读25段)

  ③在母亲的要求下,父亲再一次向船长走去,在极度的担忧与恐慌中终于证实那就是于勒。这一消息对于母亲如同晴天霹雳,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们虚幻的幸福峰巅一下子跌入了现实的悲苦深渊:(读38段)

  ④也许是对叔叔不幸的一丝同情与怜悯,我给了于勒叔叔10个铜子的小费,但母亲仍不忘作了最后一次精彩的表演,让其卑劣自私的灵魂再次曝光:(读46段)

  亮点探究四:对人物的描写中,哪些词句最有表现力。抓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词句评说人物形象。

  1、品读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赶紧”,“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等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学生读句品析,评说人物形象。

  3、教师小结:通过品析,我们看到了一个唯利是图,虚伪,自私冷酷的形象,他们以贫富为兄弟相认的原则,在他们眼中,情不如钱!(板书)

  四、说读,对人物说话。

  赏读完这篇小说,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或者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吗?例如:老师读完后,我想对作家说:莫泊桑,谢谢你的一支妙笔,向我们勾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性泯灭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是人类的悲哀!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说几句好吗?

  1、学生练习用“读完这篇小说,我想对____________说……”句式说话。

  2、结束语:用一幅对联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正是:

  十年思盼同胞好比摇钱树

  一朝相逢兄弟形同陌路人(板书)

  附: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temp.footer2--]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我的叔叔于勒》人教九上

微信扫码分享https://www.jinbitou.cn/jiaoxueziyuan/jiaoan/qita/16850791141288749.html